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素材 » 城市规划原理论文

城市规划原理论文

发布时间: 2021-02-26 00:13:23

『壹』 以 怎么改善武汉交通 写个论文(城市规划原理科目的论文)

武汉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特点

摘 要 结合武汉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分析总结了其规划研究过程的一些方法和特点,以期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科学思路。轨道交通网络规模2020 年为130 km ,远景年为215 km 。城市地区轨道网规模为325 km。武汉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方案由7 条路组成,总长215 km ,设站178 座,设置车辆维修基地3 处,车场10 处;规划大型客运枢纽5 个,布置跨长江线路3 条(控制预留4 个通道),跨汉江线路2 条。

关键词 武汉,轨道交通,线网规划

Abstract: Combined with the Wuhan City rapid rail transit network planning, analysis summed up the study of their planning proces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ome methods with a view to explore the suitable conditions of our country's rapid rail transit network planning scientific ideas. Rail transportation network size in 2020 to 130 km, the vision was 215 km. The orbital network of urban areas the size of 325 km. Wuhan City, urban rail transit network planning program by the seven road component, with a total length 215 km, set up 178 stations, set up vehicle maintenance base 3, 10 yards; planning five major passenger hub, layout lines cross the Yangtze River 3 ( Control set aside four channels), cross the Han River Line 2.

Key words: Wuhan, rail transit, network planning

1 线网规划特点
(1) 线网布局与武汉三镇8 个主要发展方向相吻合
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延续了长江两岸三镇鼎立、均衡发展的城市格局。受湖泊、山体的自然阻隔,汉口、汉阳、武昌三镇形成了比较明确的城市发展主方向。见图2 。
从图2 中可以看出,武汉三镇的发展主方向是:
·汉口地区———沿解放大道上延的吴家山、古田方向;沿解放大道下延的堤角、后湖方向;沿常青路向北的常青花园、天河机场方向。
·汉阳地区———沿汉沙公路向西的蔡甸方向; 沿318 国道向南的四新、沌口方向。
·武昌地区———沿珞喻路向东的东湖、关山方向;沿武咸公路向南的青菱、白沙方向;沿和平大道向北的青山方向。

在上述的城市8 个主要发展轴向上,集中了武汉市目前和未来最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和最具发展前景的城市新区、新城。根据统计分析, 至2020 年,在城市发展轴向上分布的人口和岗位数量占主要规划总数的80 % 。基于对这一城市布局形态的研究,规划方案与城市用地布局紧密结合,其线网布局覆盖了全部的8 个发展轴向。
(2) 线路走向与城市客流主要流向一致
未来客流主要流向的分析主要是在客流预测的基础上进行的。运用加拿大交通规划专业软件, 根据1998~1999 年城市综合交通调查资料,建立武汉市客流交通预测模型。通过客流预测分析,掌握未来城市公交客流需求和空间分布形态 。通过客流主要流向的研究,确定了轨道交通的走廊。

(3) 线网规模与总体控制的合理规模相吻合
按交通需求及线网覆盖率,类比国内外相关大城市的一些基本参数,并结合武汉市地域广阔的特点,推算出网络合理规模。通过线网合理规模的研究,掌握了武汉市轨道交通线网规模合理的控制指标。各预测年的控制指标如下:

线网规模远景年为200~ 220 km ,2010 年宜为50 ~ 60 km , 2020 年线网规模宜为100 ~ 130 km 。城市地区(2 256 km2) 轨道交通网络规模为300 km 左右。规划方案的线网总体规模为215 km ,2010 年建设51. 3 km ,2020 年建设130 km ; 城市地区轨道网规模为325 km 。可见,规划方案的线网规模均在合理规模内。
(4) 线网布局能满足过江客流武汉三镇鼎立,长江两岸均衡发展的城市格局导致越江交通成为城市交通的首要问题。
现状跨长江公交客运总量约60 万人次/ 日,全部由常规公共交通承担,跨江公交线路达到72 条。在解决未来跨江交通出行方面,应以轨道交通方式为主,逐渐提高轨道交通承担的跨江客运量比重, 减少常规公交长距离跨江出行。
跨江专题研究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在不同时期有多少跨江客流量,需要几条跨江通道才能满足需要,跨江通道设置在什么位置最合理,建设时期如何选择。

根据对未来跨江交通需求的预测,结合轨道交通和常规公交的通行能力,远景年宜设置3~4 条地铁过江通道。根据对跨江客流空间分布的分析,轨道跨江通道应优先设置在长江一、二桥城市中心区,以减少绕行,方便居民跨江出行。为满足上述跨江交通的需求,规划方案布设了3 条(控制预留了4 条) 过江通道。第一条过江通道,即轨道2 号线位于长江一、二桥间。
(5) 线网与大型客流集散枢纽有良好的衔接
轨道交通线路必须联系城市大型交通枢纽和客流集散点,通过轨道交通和常规公交形成换乘方便、辐射性强的大型客流枢纽,对稳定轨道交通线网结构、快速便捷疏导客流、方便居民换乘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分析认为,在轨道交通网络规划中重点需要考虑的大型客流枢纽包括汉口火车站、武昌火车站、汉口商业中心、武昌洪山广场和汉阳十里铺等。规划方案中,这些大型交通枢纽均有2~3 条轨道线接驳。
(6) 线网对城市新区、新城开发的促进
根据武汉市社会经济发展战略要求,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提出了创造城市新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促进周边地区发展、形成合理的城镇结构体系的城市地区发展思想。在规划中,随着主城地区的人口趋于饱和,还将大力发展城市新城。形成以主城为核心,以新城为支柱,主城紧凑发展,新城各具规模,交通联系方便的城乡一体化地区。城市轨道网建设必须考虑主城与新城间的出行要求。通过对城市地区的研究,确定了主城线路向外围延伸的规模和走向。
规划方案中,每一条轨道线路的外围端点均与新城有着便捷的联系,而城市的重点发展新区均有轨道交通线经过。由此,通过轨道交通的建设,将极大地促进城市新区新城的发展。
(7) 充分考虑了国铁资源的利用
国铁参与城市交通,在国外由来已久,如东京的山手环线、东京50 km 范围内的武藏野线铁路外环线(70 余km) 、横穿东京东西的中央本线等, 线路共长几百公里,服务于城市交通。
武汉市是我国中部腹地的中心城市,铁路四通八达。现辖区内铁路营业里程达1 078 km , 主城区铁路网密度为3. 8 km/ km2 。随着城市铁路及城市综合运输业的发展,铁路交通已经日益富有余力。城市轨道交通应充分利用这一既有资源。基于国铁的专题研究,规划方案中对已有资源的利用作出了初步的规划设想。设想武汉市主城区既有铁路中可能开辟市郊客运线5~6 条,线路长度约140~170 km 。
(8) 线网进行分层布局和定性分析
规划方案从结构上可分为镇间骨架线路、镇内主干线路及网络辅助线路等三个层次。参见图1 。
(1) 镇间骨架线路
由沟通两江四岸的轨道2 、3 、4 号线构成“ 三线环绕,镇镇互通”的镇间骨架线路(全长约90 km) , 跨越两江,连通三镇,骨架线路两两相交,三线扣环,不仅连通了汉口火车站、武昌火车站、京广铁路高速客运中心等对外交通枢纽,而且衔接了汉口、武昌、汉阳三镇的中心区以及汉口博览中心、汉口后湖居住新区、汉阳四新居住新城、沌口汽车城、洪山广场、中国光谷等重要客流集散枢纽。这3 条线路重点解决跨江交通及长距离交通问题,加强三镇间的联系。
(2) 镇内主干线路
由轨道1 、5 号线组成江南江北两条镇内轨道干线(全长约65 km) ,分别贯穿汉口及武昌镇内的东西方向。两条主干线沿镇内客流主流向布设,且穿越轨道交通镇间骨架环,在充分满足镇内客流需求的同时,又为镇间客流提供了便捷的换乘,减小了主干道的客运交通压力。
上述镇间骨架及镇内主干线路构成了“三线联三镇,镇镇互通;两线贯两岸,支撑发展。”的轨道交通网络主体。该主体的网络线路疏散旧城、辐射新区、四通八达,带动武汉三镇8 个主要发展方向的城市建设,提供便捷通达的交通服务。
(3) 网络辅助线路
轨道6 、7 号线构成线网辅助线路(全长约60 km) 。6 号线沟通汉口、汉阳旧城及后湖新区,增加跨汉江通道。7 号线联系汉口北部与武昌东南部,增加了跨长江通道。两条辅助线路扩大了轨道交通网络的覆盖率,有利于提高全网络的服务水平。
2 规划方案评价
2002 年10 月29~30 日,在武汉市召开了《武汉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评审会。专家组评审认为:规划方案的线网总体规模合理,结构形态符合武汉市城区城市形态和土地利用布局;线网方案有机地融合于城市总体规划;线网方案具有较好的可实施性;线网评价体现了武汉城市特点;交络方案起到了良好的作用;规划技术路线正确,其通预测贯穿网络规划的全过程,对优化轨道交通网规划成果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参 考 文 献
1 武汉市城市规划管理局. 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
2 陆化普.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的研究与实践.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
3 易思蓉. 地铁路网规划的多目标综合评价.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2 , (2) :31

仅供参考,请自借鉴。

希望对您有帮助

『贰』 我是学建筑设计的,要写建筑设计方面的论文,请问大家知道有相关的网站吗谢谢...

《KISHO KUROKAWA》http://co.163.com/forum/content/1694_571270_1.htm
《约翰.波特曼》http://co.163.com/forum/content/1694_571003_1.htm
《RICHARD MEIER 2003》http://co.163.com/forum/content/1694_570563_1.htm
《安藤忠雄的作品与思想》http://co.163.com/forum/content/1694_570534_1.htm
《Herzog & De Meuron》http://co.163.com/forum/content/1694_570491_1.htm
《A&V-Louis Khan》http://co.163.com/forum/content/1694_570337_1.htm
《Le Corbusier 1910-65》http://co.163.com/forum/content/1694_569946_1.htm
《Frank Lloyd Wright》http://co.163.com/forum/content/1694_570066_1.htm
《Le Corbusier》http://co.163.com/forum/content/1694_569891_1.htm
《SOM》http://co.163.com/forum/content/1694_569855_1.htm
《SOM建筑设计事务所》http://co.163.com/forum/content/1694_569558_1.htm
《KPF建筑事务所》 http://co.163.com/forum/content/1694_568973_1.htm
《KPF》(英文版)http://co.163.com/forum/content/1694_569209_1.htm
《KPF2005》http://co.163.com/forum/content/1694_567804_1.htm
《PAYETTE ASSOCIATES》http://co.163.com/forum/content/1694_571947_1.htm
《GREAT GLASS BUIDLINGS》http://co.163.com/forum/content/1694_572693_1.htm
《Another 100 houses》http://co.163.com/forum/content/1694_581025_1.htm
《BEACH HOUSES》http://co.163.com/forum/content/1694_587686_1.htm
《BEACH HOUSES 2》http://co.163.com/forum/content/1694_587717_1.htm
《CONTEMPORARY WORLD ARCHITECTURE》http://co.163.com/forum/content/1694_612433_1.htm
《路易斯 康》http://co.163.com/forum/content/1694_583824_1.htm
《稹文彦》http://co.163.com/forum/content/1694_546013_13.htm
《贝氏作品全集》http://co.163.com/forum/content/1694_184349_1.htm
《杨廷宝建筑设计作品集》http://co.163.com/forum/content/1694_547344_1.htm
《GAA》http://co.163.com/forum/content/1694_546013_13.htm
《生态建筑》http://co.163.com/forum/content/1694_546013_13.htm
《koochaas》http://co.163.com/forum/content/1694_546013_1.htm
《Lorcan》http://co.163.com/forum/content/1694_546013_1.htm
《perkins will 》http://co.163.com/forum/content/1694_546013_1.htm
《PKSB》http://co.163.com/forum/content/1694_546013_1.htm
《toyo ito 》http://co.163.com/forum/content/1694_546013_2.htm
《STEVEN EHRLICH》http://co.163.com/forum/content/1694_546013_2.htm
《SWA事务所》http://co.163.com/forum/content/1694_546013_2.htm
《RICHTER》http://co.163.com/forum/content/1694_546013_2.htm
《Uban Landscape Design》http://co.163.com/forum/content/1694_546013_11.htm
《HOK建筑事务所》http://co.163.com/forum/content/1694_188447_1.htm

《欧洲现代建筑解析》http://co.163.com/forum/content/1694_546013_8.htm
《2001韩国设计年鉴-上》http://co.163.com/forum/content/1694_546013_9.htm
《2001韩国设计年鉴-下》http://co.163.com/forum/content/1694_546013_10.htm
《世界建筑之窗》http://co.163.com/forum/content/1694_599105_1.htm
《餐饮建筑设计》http://co.163.com/forum/content/1694_574406_1.htm
《高层建筑(办公楼)》设计讲义 http://co.163.com/forum/content/1694_185902_1.htm
《房屋建筑学》http://co.163.com/forum/content/1694_566358_1.htm
《世界不朽住宅大图典》http://co.163.com/forum/content/1694_403252_1.htm
《世界幼儿园设计典例》http://co.163.com/forum/content/1694_227393_1.htm
《走向新建筑》http://co.163.com/forum/content/1694_557287_1.htm
《城市规划资料集 城市公共活动中心》http://co.163.com/forum/content/1694_560908_1.htm
《理想景观 城市景观空间的系统建构与整合设计》http://co.163.com/forum/content/1694_556284_1.htm
《建筑设计50》http://co.163.com/forum/content/1694_565311_1.htm
《城市广场设计》http://co.163.com/forum/content/1694_544560_1.htm
《城市规划原理》 - 李德华主编 http://co.163.com/forum/content/1694_522312_1.htm
《城市的形象》http://co.163.com/forum/content/1694_570665_1.htm
《城市规划实务》http://co.163.com/forum/content/1694_382992_1.htm
《中国古代风水与建筑选址》http://co.163.com/forum/content/1694_547682_1.htm
《中国大网络全书 建材 园林 城市规划》http://co.163.com/forum/content/1694_530239_1.htm
《建筑绘画及表现图(第二版)》http://co.163.com/forum/content/1694_249375_1.htm
《空间创意徒手表现》http://co.163.com/forum/content/1694_534208_1.htm
《建筑草图的构思和表达》http://co.163.com/forum/content/1694_310005_1.htm
《建筑设计资料集》 (第二版)http://co.163.com/forum/content/1694_240129_1.htm
《现代建筑创作结构运用的思路与技巧》http://co.163.com/forum/content/1694_588295_1.htm
《建筑消防技术与设计》http://co.163.com/forum/content/1694_549270_1.htm
《建筑防水工程便携手册 》http://co.163.com/forum/content/1694_414687_1.htm
《建筑防水手册》http://co.163.com/forum/content/1694_610685_1.htm
《最新屋面防水的细部工法及其通病与防治》http://co.163.com/forum/content/1694_551742_1.htm
《建筑涂料手册》http://co.163.com/forum/content/1694_507923_1.htm

『叁』 学习城市规划原理的收获(论文)

很遗憾的告诉你 我的问题你是搜不到的 还是老老实实自己写吧

『肆』 西南交大研究生城市规划专业方向介绍

西南交通大学城市规划专业(本科)2006年通过全国城市规划专业教育评估(全国共计13所学校通过),标志着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从2004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现有导师11名,其中属于建筑学院在职7名,退休1名(隔年带研究生),物流学院1名(城市交通规划),公共管理学院1名(区域规划).校外兼职导师1名.导师简介如下:

崔 珩 副教授
学科方向:城市规划与设计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副院长。
本科、硕士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多年在教学一线从事城市规划专业的教育教学工作。
成 果:近年来承担并完成各级横向课题二十余项,在《新建筑》、
《华中建筑》等核心期刊以及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近十篇,参与编译
出版《理性主义与反理性主义》等专业译著,曾经获四川省哲学社会
科学优秀成果奖、四川省第九届城市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西南交通
大学(2002)教学成果二等奖、西南交通大学(2004)教学成果一等
奖等荣誉。
主要研究领域:城市发展与规划史、城市详细规划设计、城市规
划理论等

钟 毅 副教授
学科方向:城市规划与设计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副教授,城市规划研究所所长。
1989年9月,考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时称西安冶金建筑学院)
建筑系城市规划专业学习,1993年获学士学位。1993年9月,考入重
庆建筑大学(现并入重庆大学)建筑城市学院建筑设计理论领域攻
读研究生,1996年获硕士学位。1996年4月,分配至西南交通大学建
筑系城市规划与设计教研室任教。
主要研究成果:曾在《规划师》、《华中建筑》、《四川建筑》
等国内重要期刊上发表了多篇论文。参与“成都市新区城市景观规划
设计”、“成都市三环路宝成铁路至成绵高速公路段城市设计”、
“郫县新胜镇竹瓦街改造规划”、“都江堰旧城历史文化街区现状调
研”等一系列科研与实践项目。
主要研究方向:历史街区保护与建设理论,城市设计理论

赵 炜 副教授
学科方向:城市规划与设计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注册规划师,城市规划研究所副所长。
1997年重庆建筑大学城市规划专业本科毕业,2005年重庆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博士毕业。科研方向为城市设计及其理论,西南地域城镇发展。参研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项,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项(第1主研),主持横向科研课题3项。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篇,EI检索1篇。指导学生获全国规划设计作业竞赛三等奖2项(第1指导教师)。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校级精品课程《城市规划原理》主讲教师。完成多项规划设计任务,获省部级优秀规划设计一等奖1项;城市设计国际竞赛第一名1项(项目负责人)。
主要研究方向:城市设计及其理论,西南地域城镇发展

毕凌岚 副教授
学科方向:城市规划与设计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副教授,城市规划研究所副所长。
1989年9月,考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时称西安冶金建筑学院)建筑系
城市规划专业学习,1993年获学士学位。1993年9月,保送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理论领域攻读研究生,1996年获硕士学位。1996年4月,分配至西南交通大学建筑系城市规划与设计教研室任教。1999年9月,考入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攻读城市规划理论专业博士研究生,2004年12月获博士学位。研究成果:曾在《城市规划汇刊》、《建筑学报》、《城市规划》、《规划师》、《华中建筑》、《四川建筑》等国内重要期刊上发表了多篇论文。参与“山地城市生态环规划建设理论与实践”、“广州番禺生态廊道控制性详细规划”、“成都市非建设用地控制性规划研究”、“乐山新旧大桥滨江区域景观改造规划”等一系列科研与实践项目。参与研究的项目和发表论文曾获得“2004年度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金经昌城市规划教育基金2003年度优秀论文二等奖”、“成都市优秀科技论文1998年度三等奖”。
主要教学成果:指导学生获2004年度《城市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全国竞
赛三等奖;获2005年度四川省挑战杯课外科研活动竞赛三等奖。
主要研究方向: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理论,城市规划方法

崔 叙 副教授
学科方向:城市规划与设计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2002年西南交通大学硕士毕业,2005年同济大学博士毕业。主要从事城
市交通规划、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成 果:主持或参加了城市高架道路匝道定位理论研究(国家自然科学
基金)上海市大交通与市内交通的衔接研究(上海市建设技术基金),城市及都市带的综合交通研究(中国工程院咨询课题),遵义、顺德、重庆沙坪坝等城市(城区)的综合交通规划,吴江市盛泽城区、彭州市工业发展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等项目10余项。已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2篇,其中EI检索2篇。

左辅强 副教授
学科方向:城市规划与设计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2006年,博士毕业于重庆大学城规学院。
成 果:近年来已在国内专业核心期刊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主持
负责和参与的科研项目曾多次获得国际竞赛和省级优秀规划设计奖项。
主要研究领域:城市管理与设计

王松涛 副教授
成都市规划管理局总规划师,成都市规划协会副理事长、成都市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博士,注册规划师、高级工程师。
重庆大学城市规划专业毕业。先后在城市规划编制和城市规划管理部门供职,长期主持全市城市规划编制工作,有着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主要研究成果:《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成都市中央商务区(CBD)规划》(2003-2004)、宽窄巷子、文殊院、大慈寺三大历史文化保护片区保护实施规划(2002-2003)、《2000’成都市核心区概念规划》、《成都市综合交通规划》、《成都市轨道交通线网核心网规划》、成都浣花溪公园总体布局规划(2002年)、成都市中心城非城市建设用地规划(2003年)、成都市工业布局规划(2003年)、《成都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研究(2005)》、《成都市市域城乡总体规划(2007)》等。在《规划师》、《城市规划汇刊》等国家核心刊物及其他学术刊物上发表《从空中步行系统到空中商业街》、《三峡库区城市形态演变与城镇迁建》等学术论文十余篇,完成翻译专著:《都市空间》,中国建筑工程出版社,2002年出版。

如果你本科是学城市规划的(建筑院校),建议不要选张锦\戴宾两位教授,专业套路不一样.建议本科非城规专业的,数理强的选张锦或崔叙,他们都是搞交通的,比较重视数据分析;文科强的选戴宾,他原来是学哲学的.

『伍』 关于城市规划原理的问题

每个问题都是大问抄题,都可以袭写篇硕士论文了

简单回答一下:

  1. 城市规划最基础的是与人及人活动所在的空间打交道,因此具有地方性

  2. 国家经济社会进入新常态了,为啥我们的城镇化还要走老路呢?再说老路也走不通了

  3. 目前的房价有泡沫,可以从房地产这个产业发展的历程和房地产在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起到的作用来看待,可能就会更加了解中国房价会这样子了。

『陆』 关于建筑文化论文800字数

一、高校建筑学创新型人才培养对策研究
1.创新思维培育是建筑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首要条件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是今后各项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思维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基础与核心,决定了创新型人才创新能力发挥的有效性。高校建筑学创新型人才培养必须坚守“以人为本,创新为先”的教学理念,遵循锐意进取、去旧革新、灵活应变、可持续发展原则,把创新思维的培养贯穿创新型人才培养始终。首先要帮助学生构建多元的知识结构,使学生逐渐具备知识的自我更新能力,促进学生构建坚实的建筑学理论底蕴、实践经验和人文意识。其次要使学生思维处于开放的活跃状态,突破思维障碍,不囿于既有理论和固定模式,不盲从,能多角度换位思考,勇于求异,敢于超越,关注新兴科技并加以利用。再次要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及养成,如诚信,坚毅,专注,严谨,思维开放,富有挑战精神,具有旺盛的求知欲、风险防范意识、科学的批评质疑精神以及奉献社会的良好志愿等。非智力因素可以促使学生创新思维更好地发挥和运用,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
2.课程体系改革是建筑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根本保障
建筑学科本身是一门美学艺术与科学技术兼融的综合性学科,注重开放性、实用性、时代性和前瞻性的融合,需要充分考虑建筑技术和实用要求,保持对现实的批评和反思。因此,高校建筑学专业应以就业岗位为依据,构建多元化的跨学科发展的建筑课程体系,引导学生向更宽的知识领域迈进,增强本专业的社会适应性。在建筑设计课的作业中,经常反映出学生综合考虑欠周详,在结构布置、城市规划、环境保护,消防设计、设备安排、声光处理等方面概念模糊,为此,高校建筑学需加强课程综合化,优化课程整体结构:(1)应将建筑设计、建筑结构、建筑物理及建筑材料等多门课程联系起来,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注重专业课程的衔接、渗透与融合,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综合知识交叉学习及运用,建立平衡的综合专业课程体系。(2)加强学生系统的建筑设计表现思维的训练。手绘、模型和计算机的图形绘制能够使设计构想具体呈现,扎实的建筑表达功底能够提高工作环节的效率。(3)关注学术前沿,及时吸纳建筑科学技术的最新动向和先进内容,促进国外多元建筑文化的引进,把最新的学术观点、案例补充到教学内容中。由于建筑学相关知识体系的知识量急剧增长,可根据建筑企业需求增加新课程。(4)每学年的春季学期末尾、暑假前抽出3~4周构成一个较短的小学期,小学期主要安排学生进行快速设计、综合实践等,用于加强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横向联系,互相促进。除课堂以外,内容丰富的“第二课堂”为常规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可以活跃同学思维,开阔学生视野,满足学生对个性化、创造性的追求:(1)邀请建筑名师、专家开设讲座及研讨会,开设建筑与文化、建筑与环境、建筑与新技术、绿色建筑与人类的行为方式等论坛沙龙。(2)让学生更多地观摩学习丰富多样的建筑实体及校内或校际间建筑设计作品展。(3)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级别、富有挑战性的建筑设计竞赛。“以赛促学”不仅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潜力和创造力,而且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更加潜心向学。
3.教学模式多样化是建筑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手段
面对建筑市场的日新月异,高校需要通过多种教育教学方式的教育和多方位的培训,拓展教学时间、空间、范畴、目标、手段、成果等,对建筑学人才进行全面培养。对低年级学生来说,理论教学与实践调研相结合的方式有助于形成正确的建筑观和良好的建筑素养。以理论课“城市规划原理”为例,除课堂理论精讲外,可以将学生们划分小组,分别对学校所在城市按区域划分进行课下调研,调研内容包括区域规模,建筑规划、功能、布局,道路设置及其公共服务设施配设情况。在具体的调研过程中,可以把调研任务落实到每个学生。除实地调研外,还可利用网络、图书馆锻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鼓励学生相互协作、互动交流,最后整个小组完成一套城市区域规划图纸。每组学生选派代表以多媒体演示的方式对调研成果进行总结汇报,组际间可以互相概括优点和不足。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营造思维活跃、自由开放、人人争先创新的氛围,使学生加强理论思维的训练与设计方法的学习,强化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建筑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可采用“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开展“研究型”教学,即由学校专业教师担任导师,有条件的院校可以聘请企业导师,由导师确定专题,如公共服务设计、绿色建筑、低碳城市与建筑、城市生态景观等,题目要具有前瞻性、多元性、研究性和创新性。学生选择适合的专题进行研究,以小组为单位。具体内容包括设计前期调研和资料收集、方案讨论、设计分工、最终成果表达等,导师起到向导与顾问的作用。“设计工作室”营造自由创新的学术氛围,既提高了学生自我构架知识的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力,促使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并重。
4.实践教学是建筑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创新源于实践”,建筑学科是一门与实践连接紧密的学科,建筑学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主要有传统建筑测绘实习、美术实习、城市与建筑认知实习、工地实习等。上述大多数实习以参观、学习为主,偏于感性,缺少与实际工程接触的机会。因此,高校建筑学专业应增加企业建筑师业务方面的实习,建立“校企合作——行业标准、任务载体、项目驱动、能力核心”的有效机制,使学生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在“真枪实干”中得以强化,同时职业道德观、人格和意志品质也得到不断提升。企业建筑师业务实习激发实习学生创造活力的关键在于建筑方案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两方面:(1)在经验丰富的建筑工程师指导下,锻炼实习学生具有独立进行建筑设计和表达设计意图的能力。建筑方案设计须经历形象构思、细部深化、平面功能和结构设计等环节,指导学生不要过于注重设计结果的视觉传达,而忽视建筑归根结底为“人”服务的本质。(2)建筑施工图设计需要学生初步掌握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加强学生绘图软件的表达应用能力,具备计算机图形、数据的处理能力,但在真正的设计过程中考虑因素较多,如交通流线、防火、防洪、节能、地下空间以及与当地文化、历史、地理、气候等因素的综合协调等,建筑整体考虑很重要,因此指导学生注重建筑设计基础规范知识的学习,增强综合理论的融合能力。
5.多元化教学评价是建筑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优化措施
客观、科学、全面、有效地进行教学评价是建筑学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直接动力。教学评价应注重目标导向,建立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实现过程与结果相结合、学业成绩与能力评估相结合。评价目标需要具体化、明细化和可操作化,改变以往为考而教、为考而学的现象,摒弃肤浅创作习性和浮躁学风。每一门主干课程可采用学生的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40~50%,考核内容包括作业、论文、调研报告、设计调研等。期末则采用多维评图方式结合的形式,可采用学生答辩式评图、师生分组评图、教师联评、外聘专家评图等方式,建立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综合素质评价制度。例如答辩式评图,通过学生讲述和发表意见,锻炼学生的描述讲解图形能力。高校应加强建筑师企业业务实习的管理与评估,实习生所在实习单位根据统一标准给予学生相应分数,包括学生对于岗位实习的认识、学习态度、解决问题能力、创造能力、动手能力、吃苦耐劳及协作精神,将社会评价纳入人才培养质量指标之一,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实习成效,引导学生更积极主动地进行“在岗”锻炼。
二、总结
当前,拥有创新能力、具有良好综合素养的高层次建筑设计人才和建设管理人才已成为用人单位的需求热点。只有避免建筑设计企业花费人力、物力、时力进行“二次培养”,才能形成高校建筑学专业“进口旺、出口畅”的人才培养局面。高等教育建筑学专业需要不断地努力探索,为推动社会发展提供更多有所创造、有所作为的建筑设计创新型人才。

『柒』 马英的学术简介

主要研究方向:园林抄规划设袭计、园林工程施工、城市规划原理。
担任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施工、城市规划原理、园林三维效果制作、园林cad辅助设计等课程的教学工作。主持或参加完成的科研课题6项。先后发表论文10余篇。曾主持滦南电厂厂区绿化设计与施工、邯峰电厂厂前区绿化设计与施工;亲自设计了河北省总工会庭院绿化、河北省高速公路管理局庭院绿化、河北晶龙集团公司总部及第三工业园区绿化等多项工程。参编了高职高专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任《园林规划设计》副主编。

『捌』 吴晓的专著、论文

·专著
1、吴晓等.我国大城市流动人口居住空间解析——面向农民工的实证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ISBN978-7-5641-2323-9,32.9万字).
2、吴晓,魏羽力编.城市规划社会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ISBN7-978-7-5641-1937-9,30万字,“城市规划原理丛书”出版规划教材).
3、[英]维基·理查森.新乡土建筑[M].吴晓,于雷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3月(ISBN7-112-06059-1,60万字).
4、[英]彼得·绍拉帕耶.现代建筑与数字化设计[M].吴晓,虞刚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ISBN7-112-08781-5,42万字).
5、张彤,吴晓,陈宇等.绿色北欧: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与建筑(中英双语)[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ISBN978-7-5641-1387-2,62.6万字,“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教材).
6、吴明伟,吴晓等.我国城市化背景下的流动人口聚居形态研究——以江苏省为例[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ISBN7-5641-0035-4,24万字).
7、[英]彼德·布伦德尔·琼斯.现代建筑设计案例[M].魏羽力,吴晓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ISBN7-112-06926-2,40万字).
8、阳建强,吴晓,孔令龙等编.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专业学生优秀作业选(2002-2007)[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ISBN978-5641-1003-1,58万字).
9、王建国,刘博敏,阳建强,吴晓等编.城市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ISBN978-7-112-10621-9,62万字,普通高等教育土建学科专业“十一五”规划教材,国内第一本根据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城市设计课程教学要求而编写的重要教材).
·论文和书中章节
1、吴晓.城市公园系统小议[J].新建筑,1999(6),P.73.
2、吴晓.规划开发中的“守法”和“执法”问题[J].城市规划, 2000(3).
3、吴晓,吴明伟.小商品市场的规划建设初探[J].新建筑,2000(4).
4、吴晓,马红杰.“边缘城市”的形成和形态初探[J].华中建筑,2000(4).
5、吴晓.城市中的“农村社区”——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现状与整合研究[J].城市规划,2001(12).
6、吴晓,张靖.公共住宅:香港和新加坡的政策性差异透视[J].城市规划,2002(3).
7、吴晓,吴明伟.物质性手段:作为我国流动人口聚居区一种整合思路的探析[J].城市规划汇刊, 2002(2).
8、吴晓.当前我国有形市场的发展方向浅析[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
9、吴晓.“边缘社区”探察——我国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现状特征透析[J].城市规划,2003(7).
10、吴晓.再审新乡土建筑——读维基·理查森的《新乡土建筑》有感[J].新建筑,2003(6).
11、吴晓,吴明伟.国内外流动人口聚居区之比较[J].规划师,2003(12).
12、吴明伟,吴晓,刘博敏,雒建利. 打造城市喧嚣中的“后花苑”——上虞市曹娥老区改造及曹娥景区的修建性详细规划[J]. 城市规划,2004(1).
13、吴晓.“城中村”现状调查与整合[J].规划师,2004(5).
14、吴晓,王承慧.本科转型教学中的住区规划课程[J].规划师,2005(3).
15、王承慧,吴晓,权亚玲,巢耀明.东南大学城市规划专业三年级设计教学改革实践[J].规划师,2005(4).
16、吴晓.南京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现状调查[J].建筑学报,2005(4).
17、吴晓译.一件未问世的作品:汉斯·夏隆的曼海姆国家剧院方案[J].建筑师,2005(5).
18、吴晓,吴明伟,徐伟. 基于车行体验的公路沿线景观建构研究——以同三高速公路射阳连接段的景观控制性规划为例[J].中国园林,2005(11).
19、吴晓,魏羽力译.北欧建筑师希古德·莱维伦茨述评——以圣彼得教堂设计为例[J].新建筑, 2006(6).
20、吴晓译.历史视野中的乡土建筑——一种充满质疑的建筑[J].建筑师,2006(6).
21、吴晓,吴明伟,徐伟.基于旅游功能策划的景区规划——以射阳岛区的总体规划为例.城市规划,2007(10).
22、吴晓,虞刚.关于数字技术在当代建筑设计中应用的再思考——读《现代建筑与数字化设计》一书有感[J].建筑学报,2007(5).
23、吴晓,魏羽力.关于城市设计与现有规划体系衔接的思考[J].规划师,2007(6).
24、吴晓,顾震弘编译.Bo01欧洲住宅展览会,马尔默,瑞典[J].世界建筑,2007(7).
25、吴晓,顾震弘编译.维基实验新区,赫尔辛基,芬兰.世界建筑,2007(7).
26、吴晓,顾震弘编译.哈默比湖城, 斯德哥尔摩,瑞典.世界建筑,2007(7).
27、吴晓,施梁.斯德哥尔摩的“地下艺术长廊”浅析——以地铁站点的艺术陈设设计为例[J].华中建筑,2007(7).
28、高源,杜嵘,吴晓.东南大学-代尔夫特大学建筑联合教学成果介绍评析[J].华中建筑,2007(9).
29、吴晓,阳建强.瑞典高校建筑学科的教学体系探察——以皇家工学院(KTH)的建筑与环境学院为例[J].华中建筑,2007(12).
30、吴晓,谢泉.瑞典皇家工学院的校园演化与空间环境探析——以KTH的历史性主校区(Valhallavägen)为例[J].新建筑,2007(6).
31、施梁,吴晓.作为公共艺术形态的城市雕塑[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3).
32、吴晓,吴明伟.美国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贫民窟整治初探[J].城市规划,2008(2).
33、吴晓.立足于求租群体的住房租赁市场探察——以南京为例[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
34、吴晓,孙静.欧洲“移动谷”的演化与建设初探——瑞典著名的Kista科技园区考察[J].新建筑,2008(3).
35、孙静,谢泉,吴晓.基于文化环境建构的校园雕塑建设研究——以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老校区为例[J].规划师,2008(6).
36、吴晓,阳建强.住区规划中的城市设计应用初探[J].城市规划,2008(7).
37、高源,吴晓,杜嵘.中荷联合教学的回顾与评述——东南大学建筑学院与荷兰代尔夫特大学建筑学院[J].新建筑,2008(5).
38、王承慧,吴晓,巢耀明.适应时代需求的住区规划“转型教学”模式研究[J].城市·环境·设计,2008(11).
39、吴晓,吴珏,王慧等.现代化浪潮中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变迁实考[J].规划师,2008(9).
40、吴晓.斯德哥尔摩战后新城的规划建设及其启示.华中建筑,2008(9).
41、吴晓.北欧科学园区的规划与建设研究——以瑞典和芬兰的高科技园区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 2008(10).
42、吴晓,汪晓茜.芬兰生态型居住区探察——以赫尔辛基的Viikki实验新区为例[J].建筑学报,2008(11).
43、吴晓,吴明伟.小商品市场的形成、发展与建设[J].城市规划,2009(2).
44、吴晓.北欧生态型城镇的规划建设及思考[J].城市规划,2009(7).
45、吴晓,王湘君,高军军.生态导向下环境评估方法在北欧城镇建设中的应用初探[J].建筑学报(学术论文专刊),2009(2).
46、吴晓,高军军,孙世界.基于GIS平台的城市色彩规划与引导初探[J].规划师,2009(7).
47、魏羽力,吴晓.从伽考农庄看雨果·赫林的有机建筑观[J].新建筑,2009(2).
48、高军军,吴晓.大城市中心区楼宇经济的实证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09(9).
49、徐卞融,吴晓.城市广场与城市交通的关联研究[J].华中建筑,2009(2).
50、陈薇,王承慧,吴晓.道路遗产与历史城市保护——以南京为例[J].建筑与文化,2009(5).
51、吴晓,王承慧,王艳红.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市一级)的总体思路探析[J].城市规划,2010(9).
52、徐卞融,吴晓.基于“居住-就业”视角的南京市流动人口职住空间分离量化[J].城市规划学刊,2010(5).
53、徐卞融,吴晓.基于“居住-就业”视角的南京市流动人口空间分异研究[J].规划师,2010(7).
54、魏羽力,吴晓.斯普利特:从宫殿到城市[J].建筑师,2010(2).
55、吴晓.我国进城农民居住空间的微观探析及其对策研究——以南京市的租居型外来工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0(6).
56、吴晓,王承慧.公共住宅——作为我国进城农民一种安置手段的思索[J].新建筑,2010(3).
57、徐华林,吴晓.大城市商业中心空间形态演变的实证解析[J].新建筑,2010(2).
58、吴晓,王松杰,方宇.基于GIS数字平台的大尺度空间密度导控[J].建筑与文化,2010(10).
59、吴晓,徐卞融,孙世界.城市景观视野下雕塑建设的系统性导控初探[J].建筑与文化,2010(2).
60、王松杰,吴晓.城市中的雕塑[J].建筑与文化,2010(7).
61、方宇,吴晓.南京历史性校园空间格局的演变——以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老校区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1(11).
62、吴晓.我的城市居所在哪里?——农民工居住空间的供给刍议[J].城市规划,2011(1).

『玖』 居住区规划论文的参考文献要10个!

1 突破居住区规划的小区单一模式

[期刊论文] 《城市规划》 ISTIC PKU CSSCI - 2001年2期- 邓卫
现代居住区规划的审美价值取向--以德克萨斯州林地社区规划为例

2[期刊论文] 《规划师》 ISTIC PKU - 2006年2期- 裘鸿菲 , 陈益峰 , Qiu Hongfei , Chen Yifeng
3 对《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若干问题的思考

[期刊论文] 《规划师》 ISTIC PKU - 2005年8期- 李旭光 , LI Xuguang

4源于自然融于环境营造特色--杭州"都市水乡"居住区规划设计构思

[期刊论文] 《规划师》 ISTIC PKU - 2003年11期- 顾浩

5 论居住区规划的概念设计

[期刊论文] 《建筑科学》 ISTIC PKU - 2009年4期- 刘艳梅
6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的适用范围

[期刊论文] 《城市规划》 ISTIC PKU CSSCI - 2002年10期-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 居住区规划设计研究中心

7 浅析城市居住区规划

[期刊论文] 《安徽建筑》- 2008年4期- 葛岚 , Ge Lan
8 浅议我国居住区规划与住宅设计

[期刊论文]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6期- 王小俊

9从城市社区的组织管理新模式谈居住区规划结构--以杭州市为例

[期刊论文] 《规划师》 ISTIC PKU - 2003年7期- 王剑云 , 应四爱 , 文旭涛

10城市居住区规划中的抗震防灾问题研究

[期刊论文] 《建筑学报》 ISTIC PKU - 2009年1期- 卜雪旸 , 曾坚 , Pu Xueyang , Zeng Jian
由于不知道你需要的是哪方面的规划,先找这些,大家都是要写论文的人,希望可以帮到你。

『拾』 考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研究生,应该准备哪些内容,主攻的书是哪些

研究方向
01 人居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02 城市发展战略与政策
03 城市和区域规划理论与方法
04 城市交通与工程系统规划
05 城市设计、社区规划与遗产保护
06 生态城市规划与设计

初试 科目
①101 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202俄语 203日语 242德语 241法语 (任选)
③603 城市规划原理 ④804 城市交通与基础设施规划 (研究方向不
限)
③301 数学一 ④408 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 811 工程地质学
816 工程热力学 818 管理学概论 819 普通化学 824 通信原理 838
交通工程学(任选一门,只能选04方向)
③302 数学二 ④820 环境科学与工程基础(只能选04方向)

09年招生数:74

603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李德华,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三版,2001
《城市规划哲学》,孙施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中国城市建设史》,董鉴泓,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外国城市建设史》,沈玉麟,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二版,1996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王景慧,阮仪三,王林编著,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张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彭震伟,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

804 城市交通与基础设施规划
《城市工程系统规划》,戴慎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城市给水排水工程规划》,戴慎志,安徽科技出版社,1999
《城市基础设施规划手册》,戴慎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
《城市对外交通》,同济大学编,建工出版社,1982
《道路工程》,徐家钰,程家驹,同济大学出版社,1995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和讲解材料(GB50220-95),国家技术监督局,建设部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 (上),徐循初,汤宇卿,建工出版社,2005
《城市规划》 、 《城市规划学刊》,1995年后有关论文

热点内容
涂鸦论文 发布:2021-03-31 13:04:48 浏览:698
手机数据库应用 发布:2021-03-31 13:04:28 浏览:353
版面217 发布:2021-03-31 13:04:18 浏览:587
知网不查的资源 发布:2021-03-31 13:03:43 浏览:713
基金赎回参考 发布:2021-03-31 13:02:08 浏览:489
悬疑故事范文 发布:2021-03-31 13:02:07 浏览:87
做简单的自我介绍范文 发布:2021-03-31 13:01:48 浏览:537
战略地图参考 发布:2021-03-31 13:01:09 浏览:463
收支模板 发布:2021-03-31 13:00:43 浏览:17
电气学术会议 发布:2021-03-31 13:00:32 浏览: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