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网查重 » 中医课本目录

中医课本目录

发布时间: 2021-01-14 05:04:32

『壹』 山东中医药大学本科教材目录

分专业啊,转业不同,教材不同,除了专业课教材还有选修教材

『贰』 中医天下的目录

作者:青斗
小说性质:公众作品 总点击:116101 月点击:105 周点击:58
小说类别:异术超能 总推荐:3640 月推荐:0 周推荐:0
写作进程:连载中 完成字数:96234 授权状态: 专属作品
作品荣誉动态:
2009-10-19 累积获得三百个收藏 本书之作,是为了保护和振兴中医的一声呐喊。
专业性的写作,需要有专业性的知识,还好,作者本人就是从事中医专业的人士。为了心中的那份美好的愿望,将以文传医。并且高兴地看到,已有同行在这方面去尝试了。以文学小说的形式去展现中医的内涵,是一个复杂和艰难的探索过程。为了能写好这部书,多年前本人就开始进行了练笔式的文学创作,(为了作品的完美,不敢直接去动笔的),至今已完成了二百万字的其它文学作品。时不待人,如今急不可奈地进行《中医天下》的创作了。
真正的中医在民间在江湖。要让主人公以周游天下的经历去感受中医学的博大精深,进而向读者们揭示中医的本质和它深刻的内涵。
最后,祝愿中华民族古老的中医学重新涣发出它青春的魅力罢! 青斗,真名左仁义,自小喜欢看书,平时不言不语,满脑袋里整天琢磨的神话传说、传奇故事,看的多了,渐渐不满足于看了,就想动手写。
青斗出身中医世家,尽管自己很喜欢文学创作,可家里人都认为这不是正经营生,不足以养家糊口。没办法,高中毕业后的他在家人的督促下,无奈之下上了长春中医学院进修中医专业。没想到,四年下来,青斗喜欢上了中医,《本草纲目》、《黄帝内经》、《金匮要略》,一本本中医典籍所打开的古老神奇的岐黄世界让他目醉神迷,欲罢不能。
毕业后,青斗便在二哥开的中医诊所里坐诊。这一坐,就是好几年。每天的望闻问切,日子像流水一样,慢慢流逝。虽然青斗将中医学看得非常神圣,可时间一长,蛰伏在心里的写作欲望渐渐复苏、并越来越强烈。终于有一天,青斗在家人吃惊的目光中,毅然决然的离开诊所,那一年青斗30岁。
说起那时候的青斗,那叫一个悲壮,租的平房四处漏风,冬天滴水成冰,夏天闷热难耐,青斗冬天披着棉被,尤自瑟瑟发抖,夏日青斗近乎赤裸,仍然大汗淋漓,为了节省开支,青斗每天只花 5元钱,吃的东西简单的不能再简单了。青斗每天都在坚持着写,没有人,甚至是他自己都不知道,他写的东西会不会有市场,但他心里只认准一条死理,那就是写,不停的写。青斗深知,自从他离开诊所的那一天起,就意味着他已经踏上了一条不归路,只有坚持才有希望。这一写又是十年。十年后,青斗背着已经结稿的高达近两米的书稿,南下北上开始四处找出版公司,谈出书。终于,河北花山文艺出版社同意出版。2002年,这部长达70万字的长篇小说《大中医》面世了。捧着平生第一笔稿费,青斗哭了。
有了第一次的出版经历,青斗迎来了他的创作高峰期。《猎杀》、《石格里拉》、《森林帝国》,一部接一部,他的作品一经在起点、17k、逐浪等文学网站推出,便好评如潮。青斗也被网络粉丝们亲切的称为“大神”、“大大”。
青斗迄今为止,已经出版了14本小说,总计300多万字。版权最远卖到了台湾。

『叁』 生活处处有中医的目录

戏说中医“教父”樊正伦
对话樊正伦现场实况
第一场中医魅力无处不在
1.人是“运气”的产物
2.天地交汇的地方就是“人中”
3.到5月23日“非典”可能就会过去,为什么呢?
4.为什么两千年以前的方子到现在还有效?
5.药和“钥”同源,没事乱捅,把很好的门捅坏了
6.养生,就是把“煤气罐”的火门调小
7.医院的所有检查,都是在寻找:本·拉登在哪儿?
8.青春期、更年期,是脏腑需要重新组合的过程
9.睡子午觉,吃两顿饭,对中老年人的养生极其有益
第二场健康长寿需要开悟
10.咳嗽的时候,实际上是气血壅滞
11.春夏要养阳,秋冬要养阴
12.不同地方的人,养生方法不能完全一致
13.西医在治病,中医在治人
14.晚上你睡觉的时候,阳气上哪儿去了?
15.我们的气血,就跟外边儿的树是一样的
16.我光吃菜,我就为了减肥,那就面有菜色
17.心与脾胃,是母亲和儿子的关系
18.坚持吃一年烤馒头片,胃溃疡肯定就好了
19.筷子里面有多少文化?
20.盗汗,就是肝和肺的关系不协调了
21.吃得好,身体就好,那是错误的理念
22.“百家讲坛”又邀请去讲《黄帝内经》
第三场养生之道在于自然
23.我们的祖先从来不做断子绝孙的事
24.人不能全靠医检指标活着,首先要凭感觉活着
25.央视“东方之子”采访病例
26.从小到大,没打过“洋针儿”
27.外国人学中医难,不是方药,而是它的这种思维方法
28.小米为什么是古代的“谷神”?
29.要健康,就要学会“勤动脑体不动心”
30.我是天地之间一散仙
尾声:大智者有大自在
续说中医“教父”樊正伦
附:“轮子”们眼中的樊正伦
幸运52条:樊正伦经典妙语录
……

『肆』 中医中药的图书目录

中药概说
从天花说起
中药对付“太空运动病”
中药疗效 神农尝百草
药物知识的积累
中药的性能与用法
寒热温凉话四气
辛酸甘苦成品五味
升降浮沉辨证看
归经
副作用
配伍
君臣佐使
中药炮制
炮制目的
炮制方法 扁鹊
张仲景
华佗
孙思邈
李时珍
叶天士
苏皇
张坤 《黄帝内经》
《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集注》
《新修本草》
《本草纲目》
常用中成药
丹参滴丸
六味地黄丸
六神丸
季德胜蛇药片
云南白药 药养
药膳 杏林
典故——典制和掌故,《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专》:“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医学典故常常困扰我们对文章的理解,医书常有典故命名者,现将常见的典故收录如下:
杏林:为医学或医术的誉称。《神仙传·董奉》云:“奉,居山不种田,日为人治病,亦不取钱,重病愈者,使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数年,提十万余株,郁然成林。”后世把“杏林”作为医学或医术之誉称。杏苑与杏林同义,以此命名者有清代张启倬《杏林碎锦》,清代宋钧衡《杏苑丛谭》等。
橘井:以喻良药之典。《神仙传·苏仙公》云,苏仙公得道仙去时,谓其母曰:“明年天下疾疫,庭中井水,檐边橘树,可以代养。井水一升,橘叶一枚,可疗一人。”翌年果疫疾,远近求治者悉活。后遂以“橘井”为良药之典。以此命名者有明代王章祖的《橘井元珠》。
青囊:为古代医家的书囊,喻指医书。唐·刘禹锡《闲坐忆乐天经诗问酒熟未》云:“案头开缥帙,肘后检青囊。唯有达生理,应无治老方。”后遂将青囊喻医书。以此命名者有明代邵以正的《青囊杂纂》、清代赵濂的《青囊秘效方》。
仁术、仁寿:喻指医术。《孟子·梁惠王上》云:“无伤也,是乃仁术。”孟子所谓的“仁”,本于孔子“爱人”之说。后世遂以医术比之仁术。《论语·雍也》:“知者乐,仁者寿。”《汉书·董仲舒传》:“尧舜行德则民仁寿。”此故将仁寿比之医术。以此命名者,如明代张洁的《仁术便览》、清代孟葑的《仁寿镜》。
折肱:喻指良医。《左传·定公三十年》曰:“三折肱知为良医。”《楚辞·九章》曰:“九折臂而成医兮,吾至今乃知其信然。”朱熹集注:“人九折臂,更历方药,乃成良医,故吾于今,乃知作忠造怨之语,为诚然也。《左传》曰:三折肱为良医。亦此意也。”后遂以“三折肱”、“九折臂”以喻良医。以此命名者,如明代吴承昊《折肱漫录》。
上池、窥垣:喻指医术高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扁鹊少时为人舍长,舍客长桑君常谨遇之,出入十余年,乃呼扁鹊私坐,间与语曰:“我有禁方,年老,欲传与公,公毋泄。”扁鹊曰:“敬诺。”乃出其怀中药予扁鹊:“饮是以上池之水三十日,当知物矣。”……扁鹊以其言,饮药三十日,视见垣一方人。以此视病,尽见五脏症结,特以诊脉为名耳。后遂以“上池”、“窥垣”以喻医术高明。以此命名者有明代马时可的《上池杂说》,清代陈养晦的《伤寒五法》附《伤寒论》,康熙六年刊本又名《窥垣秘术》。
和缓:喻指良医。医和、医缓,为春秋时秦国两个名医,后人常并称之为“和缓”。如晋挚虞《疾愈赋》曰:“讲和缓之余论,寻越人之遗方。”故以和缓喻良医。以此命名者,如清代全子久《和缓医风》。
理瀹:代指医药。《子华子·北宫意问》云:“子华子居北苓,北宫意公仲承侍,纵言而及于医。子华曰:‘医者理也,理者意也。药者瀹也,瀹者养也。’”以此命名者有,吴师机改《外治医说》为《理瀹骈文》,其自跋云:“《外治医说》刊既成,时贤皆云不甚解。其欲得吾之说者,则取其方而已。予知说之不行也,而要围垦遂弃。爰改名骈方,借《子华子》‘医者理也,药者瀹也’之句,摘理瀹二字以题其篇。” 中医药的历史第一个代称是歧黄。这个名字来源于《黄帝内经》。因其是黄帝与歧伯讨论医学的专著,便称《黄帝内经》为歧黄之术。自然,歧黄也就成了中医的别名。
第二个代称叫青囊。现在知此名字并使用者甚少。它的来源与三国时期的名医华佗有关。
据说,华佗被杀前,为报一狱吏酒肉侍奉之恩,曾将所用医书装满一青囊送与他。华佗死后,狱吏害怕,将华佗的那些医书烧毁了大部分。使华佗的医术只有部分流传下来。据此,后人称中医为青囊。
第三个代称唤杏林。这个名字的起始,也与三国有关。有资料介绍,三国时吴国有位名医叫董奉,他一度在江西庐山隐居。附近百姓闻名求医,但董奉从不收取钱财,只求轻症被治愈者种一棵杏树,大病重病被治愈者种五棵杏树。数年后,董奉门前杏树成林,一望无际。从此,人们便唤中医为杏林。
第四个代称称悬壶。传说河南汝南的费长房在街上看到一卖药老者的竿杆上挂一葫芦,奇怪的是,天黑散街后,老者就跳入那葫芦中。为弄清底细,费长房以酒款待,老者后来约他同入葫芦中,只见玉堂俨丽,甘肴旨酒。费长房即拜老者为师,学修仙之道。数载后,他术精业成,辞师出山,又得壶翁传赠的治病鞭鬼之竹杖,从此悬壶行医。从那时起,医生腰间挂的和诊所前悬的葫芦,便成了中医的标志。
中国是医药文化发祥最早的国家之一,从文明的曙光在天幕上耀映亚细亚大地之时,遍及神州大地的簇簇史前文化篝火,由点到面联接起来,形成燎原之势,逐渐的融化在文明时代的光华之中。“中医”是个专用名词,它的“中”字显然是为了区别“西医”的“西”字。因此,大家理解的“中医”是指传统中国医学或中国大夫。不过认真求实地考证一下,这个“中医”之“中”,本来的意思根本就不是指中国呢!
何以为证?“中医”一说,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的“有病不冶,常得中医”句。早在距今二千多年前的西汉时代就有了“中医”一词,那时西医还不成系统,更没传入中国(西医传入中国是在西汉以后又过了一千七百年的明末),西汉人连西医为何物都不知道,怎可能为区别“西医”,而称中国的医学医术为“中医”呢?
西汉开始有“中医”的说法,若“中”不指中国,究竟何意呢?中国最早认识尤物的思想基础,来源于《易经》将世界一切事物均纳入阴阳的轨道,对后世的哲学,社会、堪舆、天文、地理、医学……都具有重要和直接的影响。因此中国古代的医学理论认为,人体的阴阳保持中和才会取得平衡不会生病。若阴阳失衡,则疾病必来。中医大夫有“持中守一而医百病”的说法,意即身体若无阳燥,又不阴虚,一直保持中和之气,会百病全无。所以“尚中”和“中和”是中医之“中”的真正含意。
当然,今日“中医”一词指中国的医学,但是,若理解了“中和”之意,会明白大夫为何常说滋阴、补阳、调理……
从此,中国医药学的文明史开始了。
中国五千年的有文字可考的医学史,由于东方文化发展的特色形成的中国独特理论框架,及近现代西方科学的撞击及西医的传入,出现两个分明的层次,在东西方医学交汇中呈现复杂多态的状态。
夏商西周时期医巫并存,在卜筮史料中记载了大量的医药卫生的内容,形成了医学的雏形。
春秋战国之际,是中国整个学术界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时期,医巫分离,医学具有更显明的科学性、实用性和理性,占据了医疗卫生事业的主导地位。临床医学的分科已现端倪,趋于专业化。
秦汉时,以伤寒、杂病和外科为最突出的临床医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这是中国医学史上的第一次高峰。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长期处于动乱割据的状态,医药学在脉学、针灸学、药物方剂、伤科、养生保健、中外交流等各方面取得了成绩,为医学的全面发展积累了经验。
隋唐时期,国家重归统一,国力强盛,文化繁荣,形成了一种空前辉宏气势。中国医学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医学家们在各自的研究领域获得了更为丰富的成果。这是中国医学发展史上第二次高峰。
两宋是中医药学发展的重要时期。政府的重视在医药发展上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北宋政府组织人员编纂方书和本草、设立校正医书局、铸造针灸铜人、改革医学教育、设立惠民局、和剂局、安剂坊、养济院、福田院等等,有力的促进了医药卫主之进步。
辽、夏、金、元与两宋王朝并立以至元灭宋统一全国。这是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文化大融合时期,是中国医学史上学派争鸣、民族医学奋起的一个辉煌的时期,为多源一体化的中国传统医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呈现了蓬勃的生机。
明代,医药学发展出现革新趋势。在探传染病病因、创造人痘接种预防天花、中药学研究等进入新的层次。中外医药的交流范围已达亚、欧、非许多国家与地区,中学的输出、西学的东渐,使中外医学文化在交流接触中,互惠受益。
清代前、中期,医学趋于普及与升华发展的时期,王清任躬身于人体解剖,著有《医林改错》反映了“中国医界大胆之革命论者”的开拓进取精神。
上述的这一切,是中国古代医学波澜壮阔的历史梗概。这样一脉相承、绵延数千年一直未曾中断的医药文化及文明,是世界医学史上所罕见的。中国古典医籍数量之大,名医辈出,人数之多,在同时期的世界范围内也不多见。中国传统医药学有着强有力的生命力,它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发展。经过了与近代医药文化的撞击、对抗到结合,也注意从国外先进文化中吸取有用的东西,遂出现了中西汇通合纂的探索。传统医学在走向现代化。
近百年来,中国的现代医学,传统医学和中西医结合的格局将会对这百余年的中国近现代医学史作出客观的再现和评述。
“中医”二字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经方》,其云:“以热益热,以寒增寒,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故谚云:“有病不治,常得中医。”在这里中字念去声,中。“中医”这个名词真正出现得到鸦片战争前后。东印度公司的西医为区别中西医给中国医学起名中医。这个时候的中医的名称是为和西医做一个对比。到了1936年,国民党政府制定了《中医条例》正式法定了中医两个字。过去人们又叫中国医学为“汉医” “传统医”“国医”这些都是区别于西医而先后出现的。两千多年前,《汉书》里的那个中医概念,倒是体现了中国医学中的一个最高境界。
中医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就是致中和。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致中和。寒就要让热,热就要寒,结就要散,逸就要劳,劳就要逸。微者逆之,小的你就可以逆它。甚者从之,你不能逆它,你逆它你就崩溃了就没有了。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适事为故,恰到好处就好了。以平为期,以和为重,这就是它的一种最高境界。《中庸》一书中至关重要的哲学命题是“致中和”这一思想。《中庸》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说的是中和是世界万物存在的理想状态。通过各种方法达到这一理想状态就是致中和。天地就各得其所,万物便生长发育。可以说中医学所阐明的“阴阳和合”“阴平阳秘”生理机制正是儒家致中和思想的最佳体现。在这个终级目标下,中医是用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这三大来自中国古典哲学的理论,来具体解释生命的秘密。
气在中国古代是人们对于自然现象的一种朴素认识。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唯物观哲学家就认为气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物质。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气的运动变化而产生的。这种朴素的认识被引进医学领域在中医学中逐渐形成了气的概念: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气聚合在一起便形成了有机体,气散则形体灭亡。庄子说:“通天下一气耳”,全天下就是一个气。有了这个气就运动,就生生不息,就变化不止。没有这口气就完了。中国著名的近代著名的这个中医基础教授,内经教授。他说人就这一口气,这口气没有了这个人还在这什么都没有了,人这口气不走,这口气就在它就是活着。就你讲那个活体的。我们研究的就是有气的这个活体,有气的活体。精气学说是什么呢?就是说我们中国认为世界怎么来的?中国的哲学家认为气一元论。这个地球这个世界是气来的呀,在上就是为气,在下则为形,就是地。这就是气。然后呢你象在《春秋繁露》里董仲书说的:“元气者,始也”。万物之始也。有了这口元气什么都开始运动了。没有这口元气,就没有,就好像上帝的推动力就像牛顿找上帝第一个推动这个地球一样。这就是大家都在找一个解释这个世界,而中医恰恰它可理解是这个世界。阴,阳。何谓阴阳?我们的祖先认为宇宙间一切能量、运动方式、空间方位、时间序列、事物的性质、以及聚万物之灵的气等等都可以用阴阳来概括。阴阳是一切事物辩证对立的两方面。《黄帝内经·素问》中提出:“察色按脉,先别阴阳”。中医讲求阴阳平衡以致中,致和。在《易传》里,就是我们讲的《十翼》,《易传》里说了:“一阴一阳,之为道”。阴阳,万物之始也,有了阴和阳,才有了万物之始。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因为有了阴阳还有了气才有了万物。所以这就是我们讲阴阳的观念。

『伍』 中医药学的图书目录

绪论
中医药学发展概况一、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二、中药的起源和发展三、方剂的起源和发展
上篇 中医学基础第一章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第一节整体观念第二节 辨证论治第二章 阴阳五行学说第一节 阴阳学说第二节 五行学说
第三章 藏象经络学说
第一节 概说第二节五脏第三节 六腑第四节 奇恒之腑第五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第六节 经络第四章 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第一节 气第二节 血第三节 津液第四节 精第五节 气血津液精之间的关系第五章 体质第一节 概念第二节 中医体质形成的影响因素第三节 体质的分类第四节 体质的临床应用第六章 病因第一节 外感六淫第二节 内伤七情第三节 疫疠第四节 痰饮和瘀血第五节 其他病因
四、外伤
第七章 发病第一节 发病原理第二节 发病类型
第八章 诊法第一节中医诊断学第二节 四诊
第九章 病机与辨证
第一节 八纲的‘病机与辨证一、表里的病机与辨证……中篇中药学基础下篇 方剂学基础……

『陆』 求推介所有的中医类书籍,古籍书目录

  • 学好中医,真的很难吗?百名中医大家的必读书是什么?如何才能成为像蒲辅周、刘渡舟、岳美中先生一样优秀的中医大家?
    从中医药大学权威过来,共81本,本本经典!读懂这81本你也是中医大师!
    中医书单:入门
    《问中医几度秋凉》艾宁 豆瓣评分8.5
    《零起点学中医》天下无疾 豆瓣评分8.4
    《黄帝内经说什么》(以下五册)
    《黄帝内经 • 上古天真》徐文兵 梁冬
    《黄帝内经 • 四气调神》徐文兵 梁冬
    《黄帝内经 • 天年》徐文兵 梁冬
    《黄帝内经 • 金匮真言》徐文兵 梁冬
    《黄帝内经 • 异法方宜》徐文兵 梁冬
    《求医不如求己合集》
    《名老中医之路》豆瓣评分9.2
    《中医入门到精通》石兴华
    《走近中医:对生命和疾病的全新探索》
    《一百天学开中药方 (中医百日通丛书)》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入门》秦伯未
    《中医基础理论》印会河 豆瓣评分8.7
    《医间道:十站旅行带你进入中医殿堂》
    《内经知要白话解》
    《医学衷中参西录(套装共3册)》
    中医针灸
    《古典针灸入门》仁表 豆瓣评分7.9
    《针灸师承录》
    《阎润茗针灸临床60年经验精粹》
    《一针疗法》周树中
    《针灸学》石学敏
    《常用针灸100穴》
    《董氏针灸注疏》
    《针灸推拿一学就会》
    《中国针灸治疗学(第2版)》
    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合注》
    《神农本草经译注·难经译注》
    《本草问答》唐容川
    伤寒杂病论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刘渡舟 豆瓣评分9.2
    《伤寒论校注》刘渡舟
    《全注全译伤寒论》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郝万山 豆瓣评分9.0
    《孙曼之伤寒论讲稿》
    《黄元御读伤寒:伤寒悬解、伤寒说意》
    《注解伤寒论》成无己
    《伤寒贯珠集》尤在泾
    《伤寒来苏集》柯韵伯
    《李阳波伤寒论坛讲记》李阳波
    《经方沙龙》黄煌
    《经方使用手册》黄煌
    《中医十大类方》黄煌
    《经方实验录》曹颖甫
    中医名家名著
    《扶阳讲记》卢崇汉
    《扶阳论坛1+2》
    《金匮要略》
    《景岳全书》张介宾
    《临证指南医案》
    《脾胃论》李东垣
    《四圣心源 》黄元御
    《任应秋讲<黄帝内经>》
    《素问玄机原病式》
    《医法圆通》郑钦安
    《医理真传》郑钦安
    《医林改错 》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彭子益
    《张仲景50味药证》
    《赵绍琴医学全集》赵绍琴
    《诊家正眼:四言脉诀白话解》
    《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李时珍
    《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之柴浩然》
    《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之陈景河》

『柒』 中医本科五年的课程目录

、五年制本科专业

1.中医学专业(中医方向)
〖培养方向和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中医、西医基础理论和临床技能的具有创新思维的现代中医人才。
本专业要求学生具有高尚的医德医风和为中医事业献身的精神。具有系统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和中医临床专业知识,有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较深厚的现代医学基础理论和诊疗技能。具有一定的古汉语水平,掌握一门外国语。
〖课程设置〗除公共基础课外,主要开设有中医基础理论、医古文、中医诊法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古典医籍、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等中西医专业基础课;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西医诊断学、西医内科学、西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等临床专业课;进入临床医学院进行毕业临床实习,并在导师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
〖学位授予情况〗完成学业成绩合格者,根据《国家学位条例》授予医学士学位。
〖毕业生择业方向〗各级医疗机构中以中医、中西医结合为主的内、外、妇、儿、伤等临床医师工作,以及从事中医教学、科研等岗位。

2. 中医学专业(骨伤科学方向)
〖培养方向和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中医药基础理论和现代医学基础理论,突出掌握中医骨伤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能胜任各级中医机构及综合性医疗机构的骨伤科临床医疗、教学、科研工作,以及中医院校和研究机构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高级骨伤科医师。
〖课程设置〗主干学科:中医基础医学、现代医学基础、中医骨伤科学
主要课程: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正常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中医骨伤科学基础、中医整骨学、中医筋伤学、中医骨病学、骨伤影像诊断学、骨科手术学、骨科生物力学、中医内科学、西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西医外科学。
〖学位授予情况〗完成学业成绩合格者,根据《国家学位条例》授予医学士学位。
〖毕业生择业方向〗各级中、西医疗机构中骨伤学科的临床医疗工作,以及相关临床学科,如:针灸、推拿、康复等的医疗工作;各类医学院中骨伤及相关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3.针灸推拿学专业
〖培养方向和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现代医学发展需要,掌握中医学基础理论知识、针灸推拿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等方面知识、能力、素质扎实的人才,能在各级中医院、各级综合性医院中医科、中医院校、中医学科科研机构等部门从事中医临床医疗工作和科学研究的中医师。
〖课程设置〗主干学科:中医基础学、针灸推拿学
主要课程:中医学基础、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经络腧穴学、刺法灸法学、针灸治疗学、推拿治疗学、推拿手法学、中医骨伤科学、正常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诊断学基础、中医内科学、西医内科学。
〖学位授予情况〗完成学业成绩合格者,根据《国家学位条例》授予医学士学位。
〖毕业生择业方向〗各级中、西医疗机构中的推拿、针灸等相关学科的临床医疗工作以及相关临床科室,如:康复、骨伤等工作;各医学院中针灸、推拿及相关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4.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
〖培养方向和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系统掌握中医学、西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和实践技能,能对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进行辨证治疗以及常见急、难、重症进行救治和处理,
〖课程设置〗主干学科:中医基础医学、西医基础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
主要课程: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化学、药理学、西医诊断学、医古文、英语、计算机、中医内科学、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西医结合外科学、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中西医结合儿科学、生理学实验技术、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中医古典医籍(内经、伤寒、金匮要略、温病)。中西医结合临床思维方法学等。
〖学位授予情况〗完成学业成绩合格者,根据《国家学位条例》授予医学士学位。
〖毕业生择业方向〗毕业后能够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医疗、教学、科研等工作的复合型医学专门人才。

三、四年制本科专业

1. 中药学专业
〖培养方向和目标〗 本专业培养掌握中医药传统理论知识和现代生物医药技术,适应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能从事中药研究、生产等多种岗位工作,具有较强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级中药专门人才。
本专业要求学生系统学习中药学相关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在知识结构上体现传统中药学与现代药学的结合,中药学与医学、生物学的结合,掌握运用现代实验研究技术、中药制药技术、中药新药研究技术,在中药专业领域中具有独立工作和研究创新能力。
〖课程设置〗 本专业课程设置,除公共基础课外,主要有计算机应用、高等数学、中医学基础、中药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药理学、药用植物学、中药化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理学、中药药剂学等。另外,在选修课课程中设置中药学、中药制药、中药营销三大选修模块。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并举,并安排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医院见习、毕业专题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
〖学位授予情况〗完成学业成绩合格者,根据《国家学位条例》授予理学士学位。
〖毕业生择业方向〗 与中药以及相关领域的教学、科研、生产单位;药品检验与管理机构;各级各类医院药剂科和药品经营企业。

2.药学专业(中外合作)
[培养方向和目标]
本专业为适应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和社会对中医药国际化人才的需求而设立,旨在培养能参与国际竞争,具有较强双语能力和掌握相关药学知识及技能,适合在药品生产、检验、流通、使用和研究领域从事药物鉴定、药物设计、药品质量控制、药效评价、药物制备、药物销售及临床合理应用等方面工作的药学专业技术人才。
本专业由上海中医药大学与英国伦敦城市大学(London Metropolitan University)联合办学,课程设置涵盖中英两国相关专业本科教育的主要科目。课程教学注重英语能力的培养,部分主要课程由伦敦城市大学教师全英语授课任教。学生在掌握英语语言技能的同时,本学习药学各主要分支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药学实验方法和技能的基本训练,具有药物制备、质量控制评价及指导合理用药的基本能力。
[课程设置]
主干课程涉及药学、化学、生物学等学科。主要课程有:分析化学、药理学、药物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天然药物化学、生药学、药物分析学、临床医学概论、药事管理、微生物学、中药学等。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天目山野外实习和毕业专题实习。
[学位授予情况]
四年内修完规定学分,可同时获得本校药学专业理学士学位和伦敦城市大学理学士学位。英语水平达到规定要求(雅思6.0),可直接申请赴伦敦城市大学继续学习一年,修完规定学分后,将获得硕士学位。
[毕业生择业方向]
与药学、中药学以及相关领域的教学、科研单位、生产经营企业,药品检验、管理机构。
[备注]
本专业学生高考英语成绩应达到90分以上。学费标准19000元/年;赴英国学习一年,学费按伦敦城市大学规定缴费。考生一经录取入学,不能申请专业调整。

3.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管理方向)
〖培养方向和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医学专业知识和现代卫生事业管理科学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科研能力,身心健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良好的信息素质、良好的人文素质,能在卫生管理部门特别是中医药卫生事业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要求学生系统学习卫生事业管理方向相关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医学特别是中医药学基础知识,卫生预防基础知识、公共卫生政策、法规等,在卫生管理专业领域具有独立工作和研究创新能力。
〖课程设置〗除公共基础课外,主要有计算机应用、高等数学、管理学基础、西方经济学、卫生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心理学、预防医学、医院管理学、市场营销学、卫生事业管理学、药物经济学、卫生法学、现代医院营销战略、财务管理、药品质量管理、组织行为学、公共管理学、战略管理等。另外在选修课程中设置社会医学、逻辑学、自然辩证法、经济法、流行病学、医学心理学等课程。
〖学位授予情况〗完成学业成绩合格者,根据《国家学位条例》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毕业生择业方向〗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管理部门,与卫生管理领域相关的教学、科研单位,相关的医疗卫生企业管理部门。

4.康复治疗学专业(中西医结合方向)
〖培养方向和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和医学发展需要的系统掌握康复医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有中西医结合的康复医学特色、扎实的中西医医学基础、合理知识结构、鲜明专业特色、较强实践能力的康复医学医疗技能的应用人才。
〖课程设置〗基础课主要有: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人体解剖学,诊断学基础等;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主要有:康复医学导论、康复疗法学、康复评定、康复治疗、针灸学,推拿学,中医内科学、西医内科学,外科学、运动医学等。
〖学位授予情况〗完成学业成绩合格者,根据《国家学位条例》授予理学士学位。
〖毕业生择业方向〗各级康复医疗机构,包括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的康复科、各类运动康复机构,老年康复院等;各级医疗机构中的相关临床科室,如针灸科、推拿科、骨伤科等;医学院校中康复医学及相关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5.护理学专业
〖培养方向和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掌握较深的现代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必需的基础医学、卫生保健、临床医学、中医学等基础知识;掌握中西医护理技能和专科护理技能,能够灵活地运用中医整体观开展身心整体护理的高级护理应用型人才。具有较高的英语听说能力和科研、教学能力。
〖课程设置〗主干学科有医学基础、护理学等;主要课程有人体解剖学、生理学、药理学、护理心理学、护理管理学、社会人文学科、中医学基础、中药学、中医护理学基础、西医护理学基础、社区护理学、精神卫生护理、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中医临床护理。
〖学位授予情况〗完成学业成绩合格者,根据《国家学位条例》授予理学士学位。
〖毕业生择业方向〗上海市各级医疗机构及护理教学机构,从事护理临床、护理科研和护理教育等工作。
〖备注〗本专业限招身高1.65米及以上男生和身高1.55米及以上女生,品貌端正(面部无生理缺陷及明显缺陷)。

四、三年制大专
护理专业(中外合作)

五、三年制高职
1. 护理专业(中西医结合)
2.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老年管理与服务方向)
3.医疗美容技术专业(中医美容方向)
4.医学营养专业(中医营养方向)
5.中药制药技术专业
6.护理专业(梅陇校区)
7.医学营养专业(营养与卫生方向)

『捌』 图解中医的目录

第1章中医“健康观”
什么是中医
依体质决定治疗方法
中医的人体观
抵抗力与疾病成因
什么是“虚证”
什么是“实证”
虚实不同,疗法各异
第2章中医“疾病观”
人为什么会生病
“外因”——六种邪气
内因——精神紧张、心理失衡等情况,中医称为“七情”
饮食作息“违规”,身体状态下降
体质造成的影响
Q&A疾病与病因
认识你的身体
“气”的作用
“气”的失调:气虚、气滞、气逆
“血”的制造和作用
“血”的失调:血虚、血热、血淤
“津液”的作用
“津液”失调:津液不足、痰湿
“气、血、津液”的相互关系
“精”的生成与作用
“阳气”的作用
了解个人体质
“怕热”与“怕冷”
易疲劳
脸色“泛红”与“发黑”
肌肤“浮肿”与“干燥”
Q&A关于阴阳
Q&A关于五行
五脏六腑的功能与分工
肝和胆的功能与失调
心和小肠的功能与失调
脾与胃的功能与失调
肺和大肠的功能与失调
肾和膀胱的功能与失调
中医的诊察方法:四诊
望——用眼睛观察
闻——用耳和鼻观察
问——用询问方式收集情报
切——摸脉、按腹了解病情
判断身体是否平衡的四种尺度
从“表”、“里”划分病邪位置
从“寒”、“热”衡量病邪性质
从“虚”、“实”定位病邪趋势
第3章中医“养生法”
成为“中药通”
了解致病原因,选择适合的中药
中药的配伍
中药的种类
中药的作用与特点
中药的服用方法
中药的副作用
中药的治疗方式
何时、如何服用中药
Q&A关于中药
成为“点穴高手”
成为“食疗专家”
第4章全身性病症
第5章各部位病症
第6章内脏病症
第7章女性病症

热点内容
涂鸦论文 发布:2021-03-31 13:04:48 浏览:698
手机数据库应用 发布:2021-03-31 13:04:28 浏览:353
版面217 发布:2021-03-31 13:04:18 浏览:587
知网不查的资源 发布:2021-03-31 13:03:43 浏览:713
基金赎回参考 发布:2021-03-31 13:02:08 浏览:489
悬疑故事范文 发布:2021-03-31 13:02:07 浏览:87
做简单的自我介绍范文 发布:2021-03-31 13:01:48 浏览:537
战略地图参考 发布:2021-03-31 13:01:09 浏览:463
收支模板 发布:2021-03-31 13:00:43 浏览:17
电气学术会议 发布:2021-03-31 13:00:32 浏览: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