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学术地位
A. 老子和孔子,在西方文学界有什么地位
老子和孔子,将中国的哲学智慧传向全世界,让西方文学界了解了中国。
中国作为伦理之邦:道德小说中的中国形象讽刺书札肯定中国的"好",政治小说批判中国的"坏"。但是,他们所理解的中国都相当模糊,关于中国文化的知识也很片面。真正努力进入中国文化内部,尝试进行客观评价和准确利用中国的是十八世纪的道德小说。关于这类小说,我们主要介绍赛肯多夫赛肯多夫(Karl Siegmund vonSeckendorff)的《命运之轮,或庄子的故事》(Das Rad des Schicksals oder die GeschichteTschoangsees)。
在介绍这部作品之前,有一种特殊现象或许有必要简单地交代一下,即所谓的"德中作品"(deutsche-chinesische Werke)。这类作品和我们此前所分析的作品有许多类似之处,大多是在模仿或运用中国文学题材的基础上进行形象性加工和创作性转化。关于这些作品的分类,我们以为,原则上应该把它们看作是虚构之作,或纯粹的文学创作(Fiktion),而不应该说他们是单纯的仿作或译作 。
后两个问题则是这个问题的进一步延伸。因而,赛肯多夫赛肯多夫认为,我们的命运就像一个永转不休的轮子。赛肯多夫赛肯多夫对老子学说的三点概括,让我们不由得想起康德的哲学。康德通过对知、情、意的全面分析,最后走向了"实用人类学",即关注"人是什么"这样一个根本问题。这是一个认识论的问题,即"自我认识""自我意识"的问题,也是人类学的问题,即人之为人的问题。我们不敢,也不能断言,赛肯多夫赛肯多夫就是在依照康德的哲学思想图解老子及中国思想,但我们也不应无视这样一个简单的历史事实:赛肯多夫赛肯多夫和康德是同时代的人,或者说,他在康德哲学君临一切的时代逐步塑造他小说中的中国形象。
在介绍完了老子及其学说之后,庄子姗姗来迟。作为老子的得意门生,庄子的故事即是他实践老子哲学的过程。但是,故事的叙述有些稀奇古怪,赛肯多夫赛肯多夫竟然把杜甫也写进书中。这不但无助于深化其中国观,反而有损于其前半部分所显示出的进步性和全面性的端倪,致使整个故事在德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史上的地位不是十分突出。不过,就在赛肯多夫赛肯多夫发表其作品前后,孔子作为中国文化代言人的地位,在西方语境中的确发生了动摇。
随着《老子》一书的译本在欧洲出版发行,人们越来越多地开始关注中国文化的另一个代言人,在文学作品中有关老子的描写和塑造也越来越多。正如利奇温所说:《老子》一书的最早欧洲译本约于1750年出现,拉丁文的译稿存于伦敦的印度事务局,可能是出于耶稣会士的手笔。蕾幕沙著文多篇以论老子,且于1842年译出《道德经》四章。
自此之后,老子俨然与孔子比肩,直到今天,老子在欧洲学术界所占的地位,相当于两百年前孔子的地位。在这个意义上讲,赛肯多夫赛肯多夫又有点开风气之先的味道,我们无法断定他是把老子、庄子搬进德国文学作品的第一人,但我们至少可以断言,西方认真对待老子学说,并努力用之结构文学文本的,应该说是始于赛肯多夫赛肯多夫,尽管他对老子的理解在很多时候异常片面和荒谬。
B. 孔子和儒家学派分别在中国历史上有什么地位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了“仁的学说”,主张爱人。
在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学派开始盛行。
从此,儒家学派——孔子的学说成为了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对后世影响极大。
当然就像楼下说的一样,儒家在不同的时期会有不同的代表人对儒学有所更改。
C. 孔子中国的地位和作用
西方对于孔子的了解,可能超过了对于其他任何中国人的了解。可是在中国内部、孔子虽然一直出名,他的历史地位在各个时代却有很不相同的评价。按历史顺序说,他本来是普通教师,不过是许多教师中的一个教师。但是他死后,逐渐被认为是至圣先师,高于其他一切教师。到公元前二世纪,他的地位更加提高。当时许多儒家的人认为,孔子曾经真地接受天命,继周而王。他虽然没有真正登极,但是就理想上说,他是君临全国的王。这显然是个矛盾、可是有什么根据呢?这些儒家的人说,根据可以在《春秋》的微言大义中找到。他们把《春秋》说成是孔子所著的表现其伦理、政治观点的一部最重要的政治著作,而不是孔子故乡鲁国的编年史。再到公元前一世纪、孔子的地位提高到比王还高。据当时的许多人说,孔子是人群之中活着的神,这位神知道在他以后有个汉朝(公元前206至公元220年),所以他在《春秋》中树立一种政治理想,竟能完备得足够供汉朝人实施而有余。这种神化可以说是孔子光荣的顶点吧,在汉朝的中叶,儒家的确可以叫做宗教。
但是这种神化时期并没有持续很久。公元一世纪初,就已经有比较带有理性主义特色的儒家的人开始占上风。从此以后,就不再认为孔子是神了,但是他作为"至圣先师"的地位仍然极高。直到十九世纪末,孔子受天命为王的说法固然又短暂地复活,但是不久以后,随着民国的建立,他的声望逐渐下降到"至圣先师"以下。在现在,大多数中国人会认为,他本来是一位教师,确实是一位伟大的教师,但是远远不是唯一的教师。
此外,孔子在生前就被认为是博学的人。例如,有一个与他同时的人说:"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论语·子罕》)从前面的引证,我们也可以看出,他自认为是继承古代文化并使之垂之永久的人,与他同时的一些人也这么认为。他的工作是以述为作,这使得他的学派重新解释了前代的文化。他坚持了古代中他认为是最好的东西,又创立了一个有力的传统,一直传到最近的时代,这个时代又像孔子本人的时代,中国又面临巨大而严重的经济、社会变化。最后,他是中国的第一位教师。虽然从历史上说,他当初不过是普通教师,但是后来有些时代认为他是至圣先师,也许是不无道理的。
D. 孔子的学术成就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生活在春秋晚期。在思想教育和文化方面的重要贡献:⑴ 在政治思想方面:孔子关心人民的疾苦,他提出“仁(包含一切美德)”的学说,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反对暴政 。⑵ 在教育方面: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他创办私学,广收门徒,不分贵贱。开启了平民教育,打破了“学在官府”的贵族教育。他提出一系列宝贵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温故知新”提倡启发式教学等等 〔3〕 整理古代文化典籍:编成《春秋》一书,修订《诗》、《书》、《礼》、《易》等经典文献。他的言论被收录在《论语》里。
4、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份子。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份子。
局限性:但是,孔子轻视实际生产劳动,鼓吹求学为做官。影响:孔子的学说被历代封建统治者利用,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
孔子在思想和教育方面的成就有哪些?
答:思想上: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罚。
教育上:⑴、他创办私学,不问出身贵贱和家境贫富,广收门徒,先后培养的学生有三千人。⑵、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⑶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⑷、要求学生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
E. 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历史地位和社会作用是怎样的
不打倒孔老二你们就天天让我看孔老二丶不铲出孔老二思想你们就借口强权天绶胡作非为
F. 孔子思想能成正统学术,靠的是什么呢
靠的是儒家思想中的勤政爱民、任人唯贤、和睦相处、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合理的教育方法。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是中华文明的优秀文化遗产.这一思想对巩固封建统治,维护国家统一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封建统治者为了控制人们的思想而推行愚昧政策,阻碍了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对历史发展产生过消极影响。
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主张“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有教无类、学思结合、老实、谦虚、时常复习等教育主张。孔子的思想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文化也成为我国传统文化最主要的部分。
G.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地位有多高
中国古人理性早启,文化早熟,一贯地好讲情理,而孔子则是其关键性的人物。以下将说明之。
往者夏曾佑著《中国古代史》,有云“孔子一身直为中国政教之原,中国历史孔子一人之历史而已”。柳诒微著《中国文化史》,有云“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两先生之言几若一致,而柳先生所说却较明确。
社会大于个人,个人出自社会;不能把任何一个人看得太高太大,脱离实际。一社会都有其历史背景,一切所表现的事物莫不从过去历史演变而来。一切创造莫不有所因袭而成,无因袭即无创造。孔子自称“述而不作”是老实话。
事物经过亦正是这样的。说“孔子以前数千年文化赖孔子而传”者,古先的文化(历史事实、学术思想)不能不靠典籍文字以保有传递于后,而传于后的我们这些典籍如诗、书、礼、乐、易、春秋不全是经过孔子之手整理一道,用以教人而传下来的吗?其他有些传授是靠人的,如射、御、习礼、作乐之类,同为当时文化内容,同在当时孔门教学之中。从事传习古文化者难说就只孔子一人。但孔子好古敏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殆为人所不及,同时他亦有机会有条件从事于此。试看《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史记·儒林列传》及其他载籍(如汉唐史书),诸讲习传布往古学术者非在邹鲁之乡儒家之徒乎?
但在农工生产方面,当时孔门未加学习,这是因劳心劳力社会上必要分工之故。
无疑,凡我所说的情理和理性充分地寓乎那古经书中,却惜学徒们,尤其后世学徒们总把功夫用在讲解记诵书文上,鲜能回到自家身心生活上有所体认和存养,就不能真切地接续发挥理性主义。从汉唐以至清代,其代表儒家者不过是经学家而已。宋儒明儒比较能在身心性命上理会孔门之学,但亦限于环境条件不能大有所发挥。凡此都缘理性之启,文化之熟过早,是不能责怪后人的。
说孔子以前的上古文化赖于孔子而传者,其文化大要即如是,其流传也大要即限止于是;其功在孔子,其过不在后人。
说孔子以后数千年文化赖孔子而开者,其根本点就在二千五百年来大有异乎世界各方,不以宗教为中心的中国文化端赖孔子而开之。或认真说:二千五百年来中国文化是不以环绕着某一宗教为中心而发展的,寻其所从来者盖甚早甚早。而其局面之得以开展稳定则在孔子。再申言之:一贯好讲情理,富有理性色彩的中国社会文化生活,端由孔子奠其基础。
H.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姜广辉认为,“面对春秋时期诸侯争战不休、人民困苦不堪的现实,孔子不是像宗教家那样创造出一个外在的超越的全知全能的救世主——通过天启和神谕来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而是回首历史,到上古“圣王”那里去寻找智慧。孔子自谓 “述而不作”,实际是以“述”为“作”,通过对历史传统作当代诠释,来实现价值的叠加和转换。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分子。
I. 孔子在国内外的地位及影响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他被尊为儒教始祖(非儒学),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上帝、和国家的祖宗神同等级别的“大祀”。
公元一世纪,孔子文化南下越南,东渡日本。早在明朝初年,朝鲜就创设成均馆于汉城,祭孔于文庙,促进了文化、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9)孔子学术地位扩展阅读
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文化是人类古文化中唯一从未中断、延续至今的一种文化。它覆盖面积广,形成了幅员辽阔、人口繁密的泱泱大国。明中叶以前,中国的经济、科技、文教的发展水平都居世界前列,在不少方面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不靠武力,不靠政府政治背景,仍能远播海外,以伟大的人文精神———人道、仁道、和谐、中庸之道,幅射到周边国家,形成了广大的儒教文化圈。这充分说明了孔子思想不仅对中华文明,而且对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J. 孔子孔子的地位
1.孔子在中国文化历史上的地位
西方对于孔子的了解,可能超过了对于其他任何中国人的了解。可是在中国内部、孔子虽然一直出名,他的历史地位在各个时代却有很不相同的评价。按历史顺序说,他本来是普通教师,不过是许多教师中的一个教师。但是他死后,逐渐被认为是至圣先师,高于其他一切教师。到公元前二世纪,他的地位更加提高。当时许多儒家的人认为,孔子曾经真地接受天命,继周而王。他虽然没有真正登极,但是就理想上说,他是君临全国的王。这显然是个矛盾、可是有什么根据呢?这些儒家的人说,根据可以在《春秋》的微言大义中找到。他们把《春秋》说成是孔子所著的表现其伦理、政治观点的一部最重要的政治著作,而不是孔子故乡鲁国的编年史。再到公元前一世纪、孔子的地位提高到比王还高。据当时的许多人说,孔子是人群之中活着的神,这位神知道在他以后有个汉朝(公元前206至公元220年),所以他在《春秋》中树立一种政治理想,竟能完备得足够供汉朝人实施而有余。这种神化可以说是孔子光荣的顶点吧,在汉朝的中叶,儒家的确可以叫做宗教。
但是这种神化时期并没有持续很久。公元一世纪初,就已经有比较带有理性主义特色的儒家的人开始占上风。从此以后,就不再认为孔子是神了,但是他作为"至圣先师"的地位仍然极高。直到十九世纪末,孔子受天命为王的说法固然又短暂地复活,但是不久以后,随着民国的建立,他的声望逐渐下降到"至圣先师"以下。在现在,大多数中国人会认为,他本来是一位教师,确实是一位伟大的教师,但是远远不是唯一的教师。
此外,孔子在生前就被认为是博学的人。例如,有一个与他同时的人说:"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论语·子罕》)从前面的引证,我们也可以看出,他自认为是继承古代文化并使之垂之永久的人,与他同时的一些人也这么认为。他的工作是以述为作,这使得他的学派重新解释了前代的文化。他坚持了古代中他认为是最好的东西,又创立了一个有力的传统,一直传到最近的时代,这个时代又像孔子本人的时代,中国又面临巨大而严重的经济、社会变化。最后,他是中国的第一位教师。虽然从历史上说,他当初不过是普通教师,但是后来有些时代认为他是至圣先师,也许是不无道理的。
2.论孔子在历史上的影响
今年联合国设立了孔子奖,专门奖励各国政府部长级以上官员在文化、政治、环境保护等方面作出的杰出贡献。政府准备将曲阜建成文化标志性城市,作为我国古代文化的代表。在这纷纷推崇孔子的时候,应该反思孔子在历史上的影响,他究竟是有功还是有过呢?现在众口纷纷、各执一词,还没有一个完全的定论。我谈论一下自己在这方面的见解。
在不同的时期,孔子思想的地位与人们对其思想的评论是不同的,因此我将孔子的历史地位分成先秦、汉唐、宋明清及现代四个时期来探讨。
先秦时期
在春秋战国,有一段百家争鸣的辉煌历史,儒、法、道、墨诸家互相批评,取长补短。那时人们对孔子的评价也很不一样,孔子的门生极为推崇孔子的思想,尤其是子贡将孔子奉为天人。墨家对儒家的非议很多,认为孔子“述而不作”,主张“述而且作”,并批评孔子所制定的繁杂的礼仪。道家则蔑视礼法,对儒家的仁义道德持否定态度。只有法家对孔子的言论比较赞成,但是认为应该以法治国并认为孔子的思想不合时宜。在春秋战国战乱不断的时期,孔子的仁义理论受人尊敬但是一直不能实际应用。
到了秦朝,由于李斯认为很多人借助图书“以古讽今”,于是秦始皇下令将除秦记以外的史书和除法家以外的诸子百家的典籍一概焚毁。一年之后,一些儒生认为秦始皇过于残暴于是暗地批评秦始皇,所以秦始皇镇压那些儒生,将四百六十多个儒生一起坑杀在咸阳。
自此,秦始皇对孔子及儒家就没了好感,儒学只能在地下暗暗发展。
汉唐时期
由于秦朝对儒生的镇压,在陈胜吴广起义以后,儒生便开始投靠各起义军首领,投靠刘邦的叔孙通在战争之时似显无用,可当开国之后,他以孔子之道制定礼仪,却显出了儒家的用“武”之地。后来,到了汉武帝之时,武帝听从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家的方针治理国家,代替了原来奉行的“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黄老之学。使孔子的思想一跃而入了统治地位。
可是为什么孔子思想能被统治者所接受呢?这是因为孔子以礼为儒家的重要标准,他的重要思想就是“尊王治国”,在许多方面都为君王统治者设计了一套使人民服从的方针,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认为君王应有无限的权威,主张“天无二日、尊无二上”。
因此,孔子思想受各代君王的青睐。而孔子的传人孟子只是说了一句“民为贵、君为轻”便被朱元璋赶出了孔庙。
在这一段历史中,君王将孔子变成了神人,将经学变成了神学,象董仲舒、刘向等人都推断阴阳灾异,好象算卦先生。
宋明清时期
宋朝以后更加推崇孔子,利用儒学的伦理道德来维护自己的统治,神化儒学,使儒学更加接近神学,而且在这个时期完成了儒、佛、道的三教的结合。使儒学神学化,佛教中国化。
宋以后出现了八股文,使儒学更加僵硬死板,阻碍了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
现代时期
民国以来儒学开始没落,在五四运动时,进步的学生们开始批评孔子,象田汉就演出了一个“子见南子”的戏剧来讽刺孔子的道德理论。
“批林批孔”运动中,孔子由圣人变成了人见人骂的“孔老二”。
改革开放后,人们又开始推崇孔子,学习儒家学说中一些正确的东西,有的学校甚至开始读经。
2000年来孔子的思想作为治国理论和人们的生活理念 ,使有四大发明的中国失去了工业化的机遇。面对新世纪,人们更应该批判地看待孔子,不应盲目地崇拜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