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于全学术造假
❶ 屠呦呦三无科学家什么意思
屠呦呦三无科学家的意思是,屠呦呦是一个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的科学家,三无科学家指的就是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
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系,分配在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是没有博士学位的。屠呦呦毕业后曾接受中医培训两年半,并一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年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
期间前后晋升为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首席科学家。因此屠呦呦也没有出国留过学,另外屠呦呦身上也没有院士头衔。所以,媒体称屠呦呦是三无科学家。
(1)魏于全学术造假扩展阅读
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1972年成功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
2011年9月,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获得拉斯克奖和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
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她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❷ 屠呦呦能获得诺贝尔医学奖,为什么落选院士,成为“三无”科学家
诺贝尔奖,与其说是某个人的成功,更像是对国家综合实力崛起的一种肯定。诺贝尔评选标准也不代表其所在国家的认可,比如和平奖。另外再参照其他的文学、影视,获奖的往往也是西方人的主观认知,在我们看来,有一定丑化、片面,甚至离经叛道的。
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系统,不同的标准。如果单纯看科学结果,贡献价值,那就不会有那么多科学家效力苏联、美国。而我国很长一段时间与诺贝尔无缘,沾边的也是有些讽刺性的。而随着国家各方面力量的增强,我国对世界的贡献也会越来越多的得到肯定,抛开其他因素,分歧也会越来越少。
❸ 屠呦呦获诺贝尔奖引发什么样的反思
其一:屠呦呦为什么不是院士?
有人说,屠呦呦之所以评不上院士,是因为她“不善交际”、“比较直率,讲真话,不会拍马,比如在会议上、个别谈话也好,她赞同的意见,马上肯定;不赞同的话,就直言相谏,不管对方是老朋友还是领导。”而实际上,像屠呦呦这样做出国际认可的重大科学贡献而落选院士的,在我国并非个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比袁隆平晚一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的中科院上海系统所研究员李爱珍,享誉海内外的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饶毅……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四川大学副校长魏于全、中国农大原校长石元春、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杨宝峰,虽然因涉嫌学术造假而屡遭检举、质疑,却依然稳坐院士的宝座;相当比例的政府高官和企业高管,顺风顺水地当上了院士,风光于政、学、商诸界。正所谓,有什么样的评价机制就会有什么样的团队出现。看来,是该检讨、改进两院院士的评选标准、方法和程序的时候了。
其二:屠呦呦为什么会引发争议?
2011年,在获得拉斯克临床医学奖时,尽管屠呦呦在获奖感言中一再表示:“我想这个荣誉不仅仅属于我个人,也属于我们中国科学家群体”,“荣誉也不是我个人的,还有我的团队,还有全国的同志们”。但在国内还是引发的不少的争议,诸如“不能把团队的成果归于一个人”、“把奖颁给她一个人,对项目的其他参与者不公平”之类的声音更是不绝于耳。一时“誉满天下,谤满天下”的尴尬之中,激起了人们对“平均主义、平衡观念”的声讨,激起了网民“如果中国人不在署名权上搞内耗,诺贝尔奖也许已经拿到手了”的感慨。更有报道称,上个世纪我国科学家发明了“人工合成胰岛素”后,已经得到了诺贝尔奖的提名,但中国政府坚持发明者署名必须是集体而不是个人,因这一点与诺贝尔的评选规则不符,导致该发明丢掉了评选的机会。由此可见,没有成熟的获奖心理,也是我们一直与诺贝尔奖无缘的原因之一。
其三:屠呦呦有哪些精神值得学习?
据屠呦呦介绍,当年是“要什么没什么,只能买来7个大缸,在几间平房里用土法做提炼”。就是在这样异常落后、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屠呦呦等年轻的科研人员怀着“为国家做贡献”的激情与梦想,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历经无数次失败,终于研制出挽救了数亿疟疾患者的“东方神药”,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一位年轻的科研人员在网上留言:向屠呦呦等老一辈科学家致敬!现在的科研条件比以前好多了,可怎么就难得做出世界级的领先成果呢?他给出的答案是:我们这个年代的科学家大多数都太浮躁了,往往不能静下心来挖掘原创的成果。屠呦呦40余年来默默无闻的刻苦专研,展示给世人的是“梅花香自苦寒来”的“韧劲儿”、“千锤万凿出深山”的“钻劲儿”、“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悟劲儿”、“为有源头活水来”的“补劲儿”、“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敢劲儿”。设若不具备不为世俗所动、扎扎实实做事的精神,一味地贪图名利,即便是拥有院士的头衔,也是很难站在科学的巅峰,接受全世界瞩目的。
❹ 院士造假 院士造假
杨玉良这个流氓,造假中科院院士,为什么还能占据复旦大学校长职位,谁是这个流氓的保护伞,大家该如何处决杨玉良这个流氓。
❺ 方舟子批判过谁
揭露造假
方舟子的打假很多都直指中国国家研究
[方舟子著作《爱因斯坦信上帝吗?》]
方舟子著作《爱因斯坦信上帝吗?》
部门和高校的著名教授、高级领导。其中比较著名的事件包括:
朱涵事件
朱苏力招生事件
基因皇后陈晓宁事件
民工打磨汉芯事件
“昏教授”肖传国事件
西安翻译学院丁祖诒事件
四川大学教授丘小庆事件(闹剧,《新语丝》发文者向丘小庆公开赔礼道歉)
四川大学中国科学院院士魏于全事件
东南大学校长及中国工程院院士顾冠群事件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潘知常事件
2005年9月14日指出“肖氏反射弧”未获国际公认
2005年11月清华教授刘辉学术造假
2007年4月蒙牛造骨牛奶蛋白(OMP)事件
2010年7月唐骏学历造假事件
2010年7月28日神仙李一现形记
2010年8月28日质疑“国学天才”孙见坤剽窃作品
2010年9月16日质疑刘维宁首席科学家身份
2010年12月称张衡当年建造的地动仪“很可能和今人复原的那些模型一样,仅仅是个摆设”。
2011年07月质疑非诚勿扰综合节目主持人乐嘉的学位造假和色彩理论剽窃。
❻ 现代量子力学是否被完全推翻了所说是个中国人,叫方舟子推翻的
方舟子是科普作家。自1999年建立新语丝网站以来,揭发中国科学界和教育界的学术腐败现象,批判新闻界的不真实报道,以及批判基督教、伪科学、伪气功、伪环保,批评中医等。没听说方舟子对量子力学有疑议,恐怕也没有具备足够的理论研究水平能够推翻量子力学的科学体系,毕竟量子力学是许多科学家(象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德国物理学家海森伯和玻尔、奥地利科学家薛定谔、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等人)多年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实验的验证是真科学。相信你是道听途说的。
附:
方舟子的打假很多都直指中国国家研究部门和高校的著名教授、高级领导。其中比较著名的事件包括:
朱涵事件
朱苏力招生事件
基因皇后陈晓宁事件
民工打磨汉芯事件
“昏教授”肖传国事件
西安翻译学院丁祖诒事件
四川大学教授丘小庆事件(闹剧,《新语丝》发文者向丘小庆公开赔礼道歉)
四川大学中国科学院院士魏于全事件
东南大学校长及中国工程院院士顾冠群事件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潘知常事件
2005年9月14日指出“肖氏反射弧”未获国际公认
2005年11月清华教授刘辉学术造假
2007年4月蒙牛造骨牛奶蛋白(OMP)事件
2010年7月唐骏学历造假事件
2010年7月28日神仙李一现形记
2010年8月28日质疑“国学天才”孙见坤剽窃作品
2010年9月16日质疑刘维宁首席科学家身份
2010年12月称张衡当年建造的地动仪“很可能和今人复原的那些模型一样,仅仅是个摆设”。
2011年07月质疑非诚勿扰综合节目主持人乐嘉的学位造假和色彩理论剽窃。
2012年07月爆料厦门大学傅瑾女教授学位造假(已辞退)
2012年10月9日猛批360泄露隐私,遭遇360诽谤,10月17日,方舟子称已起诉奇虎360公司损其名誉。工信部介入调查
❼ 屠呦呦被人戏称三无科学家折射出怎样得社会问题,作文立意
因为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屠呦呦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无博士学位和留洋背景是“文革”前的历史条件所致,落选院士则值得探究。据了解,前些年屠呦呦曾几次被提名参评院士,但均未当选。
像屠呦呦这样做出国际认可的重大科学贡献而落选院士的,在我国并非个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比袁隆平晚一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的中科院上海系统所研究员李爱珍,享誉海内外的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饶毅……
这些人是因为学术水平不高、科学贡献不大而落选院士吗?答案显然不是。从上述几位“落选院士”的治学为人风格中,人们或许能得到一些启示。袁隆平至今仍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一年到头大部分时间扎在水田里研究超级水稻;李爱珍数十年如一日呆在实验室里搞研究,如果不是因为她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恐怕还不为社会所知;屠呦呦除了“不善交际”,还“比较直率,讲真话,不会拍马,比如在会议上、个别谈话也好,她赞同的意见,马上肯定;不赞同的话,就直言相谏,不管对方是老朋友还是领导”(屠呦呦的老同事李连达院士语,笔者注);饶毅则是出了名的“敢讲话”,研究之余还在自己的博客和国内外媒体上撰文,批评中国科技体制的弊端、教授不听讲座的浮躁学风等。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四川大学副校长魏于全、中国农大原校长石元春、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杨宝峰,虽然因涉嫌学术造假而屡遭检举、质疑,却依然稳坐院士的宝座;相当比例的政府高官和企业高管,顺风顺水地当上了院士,风光于政、学、商诸界。
作为“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两院院士的评选无异于风向标、指挥棒,具有无可替代的引领、示范作用。其评选是否客观、公正,不仅事关院士群体自身的尊严和公信力,更影响着广大科技人员的努力方向和工作热情,甚至海外留学人员的来去选择。
默默工作、不善交际、敢讲真话、贡献卓著的落选院士,涉嫌造假、擅长公关、有权有钱的却顺利当选、风光无限。两相比照,向社会传递了怎样的信号?给公众造成了怎样的印象?
是该检讨、改进两院院士的评选标准、方法和程序的时候了。
❽ 方舟子打过哪些假
一井底之蛙、 左手一支无坚不催的打甲之矛、右手一只不可催毁的科牌甲盾、一路打假为生、一时心血来潮准备去南海龙宫打假、不承想一不小心打到自己祖宗头上了、
龙王沉思片刻、语重心长的说了一声:小子、你是打到头了
无奈之好一声令下:将其打回原形、送回井中、盖上盖子、
❾ 方舟子都质疑过谁
您好!
方舟子(1967年9月-),真名方是民,笔名方舟子,旅美中国人,出生于福建云霄县,是《新语丝》月刊和同名网站的创办人。
方舟子热衷于文学和科普。自1999年以来,方舟子以新语丝网站为基地,通过互联网揭示科学界和教育界的学术腐败现象,批判新闻界的不真实报道,以及批判基督教、***、伪科学、伪环保、中医等。方舟子也在平面媒体上发表过大量的文章,并且出版过一些以科普和反学术**为题材的著作。方舟子本人和他的言论在社会上引起极大争议。
1 简历
2 新语丝
3 民间打假
3.1 揭露学术造假
3.2 批判中医
3.3 批判伪环保
3.4 批判虚假保健品
4 支持者与反对者
4.1 傅新元120公开信事件
。
2000年,方舟子开始在互联网上进行学术打假,创立“立此存照”栏目,专门揭露科学界、教育界的学术**的现象和新闻界各种不实报道。几年来新语丝上举报数百例,当事人中有**院副院长、院士、名牌大学校长、博导、教授等,不一而足。“新**”网站和“方舟子”也因此被广为关注。mi国《科学》杂志在2001年8月10日曾专门对此进行了介绍。从2005年起,方舟子又在新语丝上设立“中国不良记者名单”,指控某些记者不实报道,从此与某些大陆媒体交恶。
方舟子在新语丝上对于虚假保健品也多有揭露。1999年开始揭露脑白金其实不过是褪黑激素,2001年开始揭露所谓核酸营养品其实对人的身体毫无益处。2007年查证出蒙牛“特仑苏”牛奶中所谓“造骨牛奶蛋白”其实是IGF-1。
方舟子及新语丝的反学术**活动受到《人民日报》、*****等中国大陆主流媒体的支持。在这些媒体上时常可以看到关于方舟子的正面报道。但新语丝网站被**大陆**,大陆读者不可直接访问。大陆媒体报道时通常也不提“新**”。
目前新**在中国大陆有若干镜像可供访问。同时新**上主要文章(即“新到资料”)也与新**月刊一起通过电子邮件传播。新语丝上另有中文论坛可供网民讨论。新**上设有一年一度的“网络文学奖”,由新**编辑进行评选,并给获奖者发给奖金。
民间打假
由于方舟子以自己创办的新**为基地、利用互联网来进行打假,他被支持者誉为“**斗士”或“打假斗士”。方舟子打假特点为:
直接披露被揭露者姓名
不顾忌被揭露者的**和**署名发文,身份公开
揭露学术造假
方舟子的打假很多都直指****研究部门和高校的著名教授、高级**。 其中比较著名的事件包括:
基因皇后陈晓宁事件
南京大学朱涵事件
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朱苏力招生事件
四川大学教授丘小庆事件
四川大学中国科学院院士魏于全事件
东南大学校长及中国工程院院士顾冠群事件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潘知常“略同”事件
民工打磨“汉芯”事件
“昏教授”肖传国事件
西安翻译学院丁祖诒事件
批判中医
方舟子的犀利文笔并不限于揭露学术造假。方舟子批判中医、中药等的大量文章也产生了比较大的社会影响,如:《我们应该怎样看待中药》、《就这样被慢慢毒死》等等。
方舟子在新语丝上设立【中医骗子】专辑,推崇鲁迅在《呐喊》自序中所说“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的说法,认为中医和中药没有经过现代科学的检验,中医基于阴阳五行的理论没有实际依据,而中药的疗效也没有被严格的双盲法证明,认为应该“废医验药” [1]。方舟子另有专著《批评中医》。
批判伪环保
2005年,方舟子与何祚庥,受国家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建坝设计单位)资助对怒江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考察,认为“怒江一带的生态和环境实际上已被毁灭”,是否建坝已不是问题的关键。 方舟子在新语丝上为【怒江争“坝”事件】“立此存照”,收集并撰写大量关于中国怒江水电开发的文章,如: 《“敬畏大自然”就是反科学》、《直击伪环保反坝人士》等等, 揭露**的所谓“环保人士”其实是“伪环保”,质疑中国的环保人士“更多的是出于**方面的考虑而不是环境”。
批判虚假保健品
对于许多借科学或者玄学名义推销的商品,他也不留情面地予以揭露。2001年,核酸营养品“珍奥核酸”首次被新语丝揭露[1],引起较大反响。其实更早被揭露的还有以褪黑激素为主要成分的“脑白金”[2]。
近期被揭露的则有声称添加了名为“OMP(造骨牛奶蛋白)”的**乳业产品“特仑苏”牛奶[3]。经方舟子查证,OMP就是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正常情况下口服无作用,而如果血液中IGF-1浓度过高则有增加患癌症的风险 [2]。 在这个事件中,声援方舟子的广东奶业协会在其主办的南方奶业网上刊登了有关信息,而被批评者蒙牛乳业则动用各种手段施压,最后请中宣部出面要求撤下有关报道(参见广东奶协秘书处《蒙牛特仑苏牛奶事件备忘录》一文。许多论坛和个人博客均有转载,但其中不少均受到压力被撤下)。
方舟子另有相关专著《科学成就健康》。
支持者与反对者
新语丝网站主页上的“新到资料”由方舟子不定期更新(通常每天更新一次),争论的话题很广,很多时候也会有选择地同时刊登正反两方面意见,但大多数情况下选择刊登支持其观点的文章。对于揭露学术腐败的文章,如果被揭露者有回应,则一般会原文刊登。
在2001年一篇题为《一点声明:我的人文主义原则》的文章里,以及在之后几次回复网友问题时,方舟子并不讳言自己的倾向性,也坦承新语丝并非中立媒体(凡是违反这些原则的稿件,宣扬、同情以下内容的,我都不登(除非是为了驳斥),也无阅读的兴趣,不必寄来:种族主义、法西斯主义、恐怖主义、沙文主义、民族歧视、 性别歧视、宗教迷信、反科学、反理性、反民主、反人道、反人权---《一点声明:我的**主义原则》)。
近一段时间,在网络上最喧嚣的其实并不是春晚,而是热火朝天的另一场大戏——— “韩*大战方舟子”。“环球辩论”第2期:方舟子质疑韩*代笔引激辩
❿ 屠呦呦为什么落选院士一人获奖
这个是我们国家的社会体制所致的。
因为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屠呦呦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无博士学位和留洋背景是“文革”前的历史条件所致,落选院士则值得探究。据了解,前些年屠呦呦曾几次被提名参评院士,但均未当选。
像屠呦呦这样做出国际认可的重大科学贡献而落选院士的,在我国并非个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比袁隆平晚一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的中科院上海系统所研究员李爱珍,享誉海内外的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饶毅……
这些人是因为学术水平不高、科学贡献不大而落选院士吗?答案显然不是。从上述几位“落选院士”的治学为人风格中,人们或许能得到一些启示。袁隆平至今仍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一年到头大部分时间扎在水田里研究超级水稻;李爱珍数十年如一日呆在实验室里搞研究,如果不是因为她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恐怕还不为社会所知;屠呦呦除了“不善交际”,还“比较直率,讲真话,不会拍马,比如在会议上、个别谈话也好,她赞同的意见,马上肯定;不赞同的话,就直言相谏,不管对方是老朋友还是领导”(屠呦呦的老同事李连达院士语,笔者注);饶毅则是出了名的“敢讲话”,研究之余还在自己的博客和国内外媒体上撰文,批评中国科技体制的弊端、教授不听讲座的浮躁学风等。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四川大学副校长魏于全、中国农大原校长石元春、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杨宝峰,虽然因涉嫌学术造假而屡遭检举、质疑,却依然稳坐院士的宝座;相当比例的政府高官和企业高管,顺风顺水地当上了院士,风光于政、学、商诸界。
作为“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两院院士的评选无异于风向标、指挥棒,具有无可替代的引领、示范作用。其评选是否客观、公正,不仅事关院士群体自身的尊严和公信力,更影响着广大科技人员的努力方向和工作热情,甚至海外留学人员的来去选择。
默默工作、不善交际、敢讲真话、贡献卓著的落选院士,涉嫌造假、擅长公关、有权有钱的却顺利当选、风光无限。两相比照,向社会传递了怎样的信号?给公众造成了怎样的印象?
是该检讨、改进两院院士的评选标准、方法和程序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