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指导员
① 宁国市南山派出所教导员是谁
YO车车上应该有吧
② 人口普查指导员 酬劳 RT 人口普查指导员的酬劳!!!大概是多少,我们这是县城!还有普查员是多少呢
深圳南山本来说是指导员1000元,后来区统计局又不知道什么原因,指导员扣500元~只有500元了,作为国家单位信用度还真烂啊~~~
③ 吴岱的人物履历
吴岱(1918-1996),福建省长汀县南山镇人。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由共青团员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一军团补充团连指导员,红十五师直属队青年干事,红一军团巡视团巡视员、军团直属队青年干事。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和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后,参加了直罗镇战役、东征、西征、山城堡等战役。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3旅686团组织干事、343旅补充团三营教导员,山西吕粱区赵洪独立营政治处主任,115师团组织股长,教导三旅第四团政委,滨海军区第六团政委,参加了平型关战斗,曾被八路军总部宣传部誉为“模范团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一师政治部副主任、主任,东北野战军第一纵队第一师政委,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十三兵团第38军政治部主任。参加了三下江南和辽沈、平津、衡宝、广西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副政委、政委,参加了朝鲜战场第一至第五次战役。回国后任第38军政委,中共吉林省委常委。1958年进入解放军军事学院基本系学习,毕业后任旅大警备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政委,中共旅大市委常委,北京军区政治部主任、副政委,中共天津市委第二书记,北京军区顾问。
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八次、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二级自由独立勋章、二级国旗勋章。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96年11月5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④ 关于英雄的故事
、指才能勇武过人的人。
□《汉书·刑法志》:“〔高祖〕总擥英雄,以诛秦项。”
□《三国志·蜀志·先主传》:“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
□唐杜甫《蜀相》诗:“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毛泽东《冬云》诗:“独有英雄驱虎 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2、指具有英雄品质的人。
□《后汉书·循吏传·仇览》:“今京师英雄四集,志士交结之秋,虽务经学,守之何固?”
□唐高适《辟阳城》诗:“何得英雄主,返令儿女欺?”
□《古今小说·史弘肇龙虎君臣会》:“刘知远见史弘肇生得英雄,遂留在手下为牙将。”
□太平天囯杨秀清《果然忠勇》诗:“起义破关千百万,直到天京最英雄。”
3、无私忘我,不辞艰险,为人民利益而英勇奋斗,令人敬佩的人。
□毛泽东《中国人民大团结万岁》:“为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而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董必武《邯郸烈士塔》诗:“血染沙场气化虹,捐躯为国是英雄。”
□袁静《伏虎记》第三一回:“伟大的祖国关怀着,惦记着抗美援朝前线的英雄.”
另解:英雄是一个比较主观的概念。一般指在普通人中间有超出常人的能力的人,他们能够带领人们做出了巨大的对人们有意义的事情,或者他们自己做出了重大的事情。
另解:英雄是文学分析与心理学常用的概念。童话中的主人翁就是容格分析心理学里的英雄。人生就是一场的战争,人活着就是要扮演英雄的角色。
解:
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
英雄者,有凌云之壮志,气吞山河之势,腹纳九州之量,包藏四海之胸襟!肩扛正义,救黎民于水火,解百姓于倒悬....
英雄者,拥有藐视一切之能力,傲视群雄之气势,世人对其不但敬畏,而且难以捉摸。古今中外,英雄如天上星群,多不胜数。然最为特别者,皆寥寥可数,而终极完美者则放眼望去皆无,皆因没人达到上述之要求,即使宇宙再大,皆无长生不灭者。然若果有此人,皆生命之总和,方能达到长盛不衰。
⑤ 深圳市南山区南山人口普查指导员工资
我知道深圳来几个区,南山是最源黑的。南山有2个发工资方案:方案一:3元一人头。方案二:4元一人头,另外一户再+10元 但是总金额要扣30%。福田的短表5元每人,罗湖的短表6.5元每人
。指导员我就不知道了。我也是指导员,我听统计站的人说指导员检查普查员的工作检查一人就有1元。
⑥ 有哪些抗战英雄
董存瑞同志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地主阶级的剥削压迫和家庭的悲惨生活,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就蕴藏了对剥削阶级的仇恨。
一九四○年,怀来南山堡一带成了抗日游击区,董存瑞同志参加了儿童团,并被选为儿童团团长。他带领儿童团员们站岗放哨,送鸡毛信,宣传群众,临视敌人,掩护干部,积极配合减租减息运动和抗日斗争,在争中得到了锻炼。一九四五年八月,董存瑞同志参加了八路军。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积极准备发动大规模内战,不断进犯解放区,杀害人民群众。董存瑞同志怀着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刻骨仇恨,苦练杀敌本领。他从严要求自己,经过顽强的磨炼,在练兵结束时的各项考核中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在艰苦转战的日子里,董存瑞同志不怕疲劳,不怕饥饿,和战友们密切配合,主动协作,一起打了许多漂亮的歼灭仗。他有很强的革命自觉性和组织纪律观念。当时,他才是一个刚满十七岁的小战士,为了执行任务,曾三过家门而不入。每次都出色地完成任务,提前回到部队。
一九四七年三月,董存瑞同志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后,他对自己要求更加严格,在政治思想、行军打仗、学习、纪律、群众工作、团结同志等方面,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一九四七年三月,在我军攻打察北重镇独石口的战斗中,敌人的机枪封锁了部队前进的道路,他奋不顾身地扑上去,一把抓住正在发射着的火烫的机枪筒,硬是把敌人的机枪夺了过来,拿下了火力点,消灭了全部敌人。他作战勇敢,机智灵活,先后立过三次大功,四次小功,并荣获了三枚勇敢奖章,一枚毛泽东奖章,成为人民的功臣。
董存瑞同志对敌人极端仇恨,对战友非常热情。生活上,他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事事把方便让给战友,热情地照顾每个同志;在思想上,他经常进行耐心细致的工作,提高同志们的阶级觉悟,使同志们感到革命部队的温暖。董存瑞同志热爱人民群众,经常帮助群众劳动,解决困难。他曾脱下自己身上的衣服送给被敌人残害的群众,还曾冒着烈火浓烟和手榴弹爆破的危险,舍生忘死抢救出老乡的两个孩子。
一九四八年初春,董存瑞同志由副班长提升为班长。此时,我军正开展新式整军运动,一方面用诉苦三查提高军队的政治觉悟,一方面加强军事训练,准备迎接解放全中国的伟大斗争。他带领全班苦练巧练攻坚战术技术,受到师、团领导的表扬,练兵结束时,全班被誉为“董存瑞练兵模范班”。在攻坚实弹演习中,董存瑞同志被授予“模范爆破手”的光荣称号。
一九四八年五月二十五日凌晨,我军攻打隆化的战斗打响了。董存瑞同志所在的六连担负了攻占设在隆化中学的敌人据点的任务。这里是敌人的核心阵地,摧毁这个据点是拿下隆化的关键。董存瑞同志被选为爆破组长。他深深地感到自己担负的任务艰巨而光荣,同时对完成任务充满了必胜的信心。总攻开始后,他带着爆破组的同志在全连机枪火力的掩护下,冲出堑壕,钻过浓烟,扑向敌人的炮楼,敏捷地一连炸掉了敌人的三个炮楼和五个碉堡,胜利地完成了爆破任务。隆化中学东北角的外围被打开了,六连的战士们冲了上去。这时,意外的发生了,从隆化中学外侧的一座桥上,突然喷出六条火舌,拦住了部队冲锋的道路。原来,敌人在紧靠围墙外的一条干河上,用钢筋水泥构筑了一个伪装十分严密,很难发现的桥型暗保。冲锋的部队被压在一个小土坡下面,受到很大威胁,不炸掉这个暗堡,就不能夺取隆化中学,部队也要受到很大的损失。董存瑞同志急得两眼冒火。他坚决向指导员请求去炸掉这个暗保。指导员考虑他刚刚完成爆破任务,便派了别的同志前去。但是派去的同志中途牺牲了。这时,董存瑞同志怀着对敌人的无比仇恨,激动地对指导员说:“我是共产党员,我的任务不是只炸掉几个碉堡,是要解放全中国,实现共产主义。可现在隆化还没解放,怎能算完成任务?!”指导员听了这钢铁般的誓言,十分感动,坚信他能够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便答应了他的请求。董存瑞同志作好最后牺牲的准备,郑重地把随身带的东西交给指导员,表示如果牺牲,就作为他的最后一次党费。然后,他拿起炸药包,深情地看了看连首长和战友们,冲了出去。董存瑞同志机智地冲进了碉堡前的开阔地带,惊慌的敌人用机枪疯狂地向他扫射。突然,子弹打中了他的左腿,但他不顾疼痛,顽强地匍匐前进着。在战友们手榴弹爆炸的烟尘掩护下,他几步蹿到了桥型暗堡下面。暗堡离地面较高,又无安放炸药的地方,而这时后续部队已经攻上来了,暗堡上又出现了十几个枪眼,喷射着火光,在这紧要时刻,时间就是生命;拖延一分钟,就将有许多战友流血牺牲。董存瑞同志昂首挺胸,毅然决然地用左手托起炸药包,贴在暗堡上,猛地拉着了导火索,高喊着:“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随着,天崩地裂的一声巨响,敌人桥型碉堡被炸毁了。董存瑞同志用自己年青的生命为部队的胜利前进开辟了道路。
回
⑦ 胜利农场的初建八五九农场二分场
1956年11月3日,虎头大队一、二中队400余人抵达民主屯。受到了全屯100多户人家的热情接待和欢迎。由于屯小,来人多,住处十分困难,一中队队长李运昌,指导员赵先锁;二中队队长刘加恩,指导员秦雨生共同带领大家伐木、割条子、羊草,在当地农民的帮助下,很快搭起了简易马架,加上老百姓的天棚、仓库、苞米楼子等,解决了住房问题。与此同时,七中队100多人、机耕队及二分场临时场部工作人员住进了胜利屯.
时值严冬,天特别寒冷,大雪频降,朔风怒吼,“大烟炮”一场接一场,风雪过后,道路堵塞,住房被掩埋,从屋里往外挖洞方可通行。初建的草房,四面透风,早晨起床,被子上结了一层冰霜硬盖……。
1957年2月,二分场场长兼党总支书记姜斌到任。临时分场部设在胜利屯。
胜利屯位于大孤山西麓,建于伪满“康德”五年(1938年),全村46户,240余人。
2月15日,场长姜斌到达民主屯,动员一、二中队的复转官兵做好踏查建点准备工作。
2月17日,一、二中队复转官兵,在姜斌的带领下,开始了开拓西南山的建点踏查工作。当天风雪较大,打在脸上火辣辣的,连眼睛都不敢睁。经过三天的奋战,踏出了一条民主屯通往西南山20多里长的雪路。同时,胜利屯的人员在人事干事夏元周的带领下,也踏出了一条通往翠屏山的4公里长的雪道。 二分场计划当年建四个生产连队。一中队200余人在西南山北坡上建一连队(现八连后山),李运昌任连长,赵先锁任指导员。二中队200余人,在西南山(现八连猪房处)建二连,刘加恩任连长,秦雨生任指导员。七中队120余人在明山屯建三连,陈喜发任连长,师守礼任指导员。新成立的四中队100余人在翠屏山东南麓(现加工厂以东)建四连,任显华任连长,陈志勤任指导员。二个劳改中队300余人(由总场直属),在管教与警卫人员的指挥下,于翠屏山脚下(现场部)建设二分场场部和修筑胜利屯至翠屏山之道路。
西南山与翠屏山下,房无一间,地无一垄,路无一条,仅有大片尚待开垦的荒原沃野。广大开拓者们,借来老乡的斧头和大锯,就地取材,伐木割草,建造农场第一代房屋——简易马架子。
建造马架子,先用杨木杆支起数排人字形支架,高约2米,再用若干横杆连接支架成为一体,铺上树枝与条子,苫上羊草便成。多建于背风向阳处。由于四处漏风,又不敢燃火取暖,宿其内,如露天野营一般,只好合衣戴帽而卧。早晨起来,帽子、被头结上了一层冰霜。
过了3月,天气渐渐回暖,冰雪开始融化,在雪地里工作一天,棉鞋湿透,棉裤湿到膝盖,傍晚天气变冷,湿了的棉鞋、棉裤冻得硬梆梆的,又凉又蹩扭。只得每天于室外燃起火堆烘烤,直至将鞋袜、棉裤烤干,方能入睡。可谓“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的野营露宿之生活。
至4月中旬,四个中队分别建起了一批草泥房,职工、家属先后搬进了“新居”。 1957年春,铁道兵农垦局先后从各技校、垦区老农场分配、调入本分场一批机务技术人员,共120余人。其中分配来场的技校学员;九三技校45人、红星技校10余人、宁安技校10余人、王岗技校2人。外场调入技术骨干:查哈阳农场37人、铁力十一农场8人、伏尔基河农场4人、通北农场5人、笔架山农场1人、二龙山农场1人。技术人员来场后,分别担任车长、驾驶员,充分加强了机务技术力量。从而与复转官兵中的坦克兵和其它机务技术人员组成了200余人的第一代机务队伍。他们多在20岁左右,是一支年轻、勇敢、朝气蓬勃的垦荒先锋队。
当时,有各种型号拖拉机48台。其中苏联产C—80型21台、西德产K—55型19台、罗马尼亚产DT—413型7台、匈牙利产KS—07型1台(主要用于物资运输)。分别组成四个开荒队。开荒队的机务队长分别由王国富、王奎章、刘广瑞、孙瑞生担任。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为保证开荒生产顺利进行,分场组织全分场机务力量及部分人力,于开荒前从东安、小佳河抢运油料、农机具、种子、口粮及各种所需物资。大家在齐腰深的冰水中搬运物资,在没膝深的泥泞中排出机车故障,把陷进泥潭的机车拽出来,齐心协力,战胜困难,把各种物资源源运到各新建点,为开荒生产提供了物资保证。 在大规模开荒之前,场长姜斌带领各连连长、机务连长、指导员及分场农业技术员赵丛宽、机务技术员权勇祥及部分车长共17人,组成勘荒队。于1957年4月中旬至下旬,沿翠屏山南麓(四队、五队)经西南山麓(现六连、七连、八连)、老迟山(现九连)至黑菜营、大孤山一带进行了详细勘察。每到一处,都要踏进荆棘丛生、莽莽草原的深处,刨开冻土,检查土层、土质情况,鉴定土地开发价值,记录各项有益资料。勘察期间,人们的衣服、手脚,时常被盘根错节的榛柴、苕条、野玫瑰、山杨树等划破。被惊动的一群群狍子张惶地奔逃,一对对山鸡突然飞起……。
在二分场1,253.3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经勘察表明,大孤山(胜利屯)一带有荒原11,834垧,西南山一带有荒原11,059垧。其黑土层较厚,土壤结构良好,有机质含量较高,自然土质肥沃,适于农作物生长,是一片急待开垦的万顷沃野。
4月底,饶河县农工部批准二分场烧荒,派姚中晋来分场与姜斌一道于老迟山、西南山一带,检查防火道及烧荒防范情况。尔后,分场组织人力进行了大面积烧荒,共烧荒13,000垧。
5月10日,四个开荒大队全部投入开荒作业。一台台机车轰鸣驶过,后面便留下一条条、一片片、亮晶晶、黑油油的土地,从而唤醒了沉睡千年的处女地。
垦荒队员的生活异常艰苦。饮草甸水、食粗冷饭、宿草架棚、蚊虫叮咬、群狼嚎叫、蛇钻被窝、狗熊挡道、烈日炎烤、小咬、瞎虻、蚊子“三班倒”,队员们以苦为荣,风餐露宿,三班作业,日夜奋战,直至11月初,开垦荒地95,449亩。当年人工点播大豆1,432.5亩,为农场的生产发展奠定了基础。 1957年秋,二分场场部于翠屏山落成。当年兴建房屋11栋,其中,机关办公室一栋,建筑面积为60平方米(草木结构);民用住房8栋,建筑面积为1,142.5平方米(草木结构);马架子2栋,面积为16.64平方米。
10月7日,二分场场部由胜利屯正式迁移翠屏山。分场机关未设科室,设核算组(于永理为组长);农业、机务、组织、保卫、人事等专项业务均配专人(干事或助理员)管理.这时,姜斌仍为场长兼党总支书记,赵得全为副书记,刘富春为副场长。 1958年1月,在二分场基础上扩建为两个分场(畜牧分场、新二分场),原二分场场部(翠屏山)为畜牧分场场部,新二分场场部迁移西南山(现八队)。
二分场辖六个生产连队。原二分场一队、二队为新二分场所属一、二队;新建三队设在别拉音(现九队);新建四队设在鹳云(现七队);新建五队设在西陵(观西陵林场);六队设在天门(现六队)。姜斌任场长兼党总支书记,刘富春任副场长,翟义和任副书记。分场未设科室,设成本会计、财务会计、统计、出纳各一人,青年、保卫干事一人、组织、宣传干事一人、农业技术员一人、劳资、工会干事一人、施工员一人、文书一人。
畜牧分场辖七个生产队,一个兽医站。原二分场三队为畜牧分场一队(畜牧队)、原四队为二队、新建三队设在翠屏山南麓(现场部)、新建四队设在南屏(现四队)、新建五队设在平顶山北麓(现五队)、新点六队设在通饶(现二十,四连)至鸦林(现三十四连)之间、七队设在鹿宛(现十二连)、兽医站设在场部。于水河任场长,吕济民任党总支书记,吴树绵任机务副场长,鞠振全任畜牧副场长。下设党委办公室、行政办公室。党委办公室内设组织、宣传、保卫、青年、妇女、干检干事各一人,文书一人;行政办公室内设农业技术员二人、畜牧技术员、机务技术员、施工员、卫生所负责人、管理员、劳资干事各一人。核算组设成本会计、财务会计、材料会计、统计、出纳各一人。
兽医站设兽医三人、司药一人、马匹人工授精技术员一人、助理员一人。 1958年3月至5月间,北京、南京、沈阳、济南、浙江等军区各兵种十万余名转业官兵,响应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提出的“上山下乡,加强农垦战线”的号召,满怀“向地球开战,开发北大荒”的雄心壮志,高唱“一颗红心交给党,英雄解甲重上战场”的战歌,气势磅礴地奔赴北大荒。
3月20日,郭沫若写了“向地球开战”一诗,为十万官兵壮行。
4月初,转业官兵从祖国各地,汇集到铁道兵农垦局所在地——密山县城。顿时,头戴大盖帽、身着肩章服的军人,比比皆是。在站前广场召开的万人大会上,王震身着将军服,佩戴将军衔,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并挥毫重写了1956年底赠给铁道兵转业官兵的一幅对联:密虎宝饶千里沃野变良田,完达山下英雄建国立家园。横批:艰苦创业。
5月中旬,分配到八五九农场的(3475名)转业官兵,从佳木斯乘船陆续到达东安,受到总场机关干部、职工的热烈欢迎。 本月,八五九总场召开“热烈欢迎十万转业官兵来北大荒”的大会,场长赵明高致欢迎词。会后,600余名转业官兵分配到二分场;500余名分配到畜牧分场。
为了迎接大批转业官兵的到来,总场在二分场的基础上扩建了畜牧分场。并新建八个“新点”。转业官兵由东安徒步30多公里,到达各“新建点”。
所谓新建点,只是指地为营,划点为队而已.有的点上搭一座草棚做临时宿舍,有的点上房无一间,地无一垄。转业官兵到达后,立即着手割条子、羊草、搭窝棚、盖马架,解决住宿。安好“家”之后,便开始筑路搭桥、排水开荒;在新开垦的土地上人工撒播小麦,在垡片上用小木棍点播大豆……,在各条战线上发扬我军光荣传统,为开发北大荒、建设农场谱写着新的英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