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导师指导 » 张从正学术

张从正学术

发布时间: 2021-03-04 19:52:50

❶ 张从正的介绍

张从正(公元1156年--公元1228年),字子和,号戴人。 金朝睢州考城县部城(今河南省兰考县小宋集北四里北专沙岗1或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王庄寨镇吴屯村)人。金属朝四大名医之首。2张从正张氏私淑刘完素的学术观点,对于汗、吐、下三法的运用有独到的见解,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扩充了三法的运用范围,形成了以攻邪治病的独特风格,为祖国医学的病机理论和治疗方法做出贡献,被后世称为金元四大家之一,又称为“攻下派”的代表。他一生著述颇丰,著有《儒门事亲》等。

❷ 医学史上金元四大家是哪几位其主要学术观点是

  1. 刘完素

  2. 张从正

  3. 李杲

  4. 朱震亨

❸ 张从正的学术评价

张从正承袭《内经》及张仲景学说,私淑刘河间之学,创 “病由邪生,版攻邪已病” 的攻邪学权说,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发病学理论。
在临床上,张氏吸取和发挥了前人理论,扩大了汗吐下三法的应用范围,促进了治法理论的发展,并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在情志治疗方面很有特色,为中医心理学的发展有所贡献。
张氏的攻邪理论突破了《伤寒论》六经辨证的常规用药规律,为后世温病学家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❹ 张志远的学术思想举要

1.倡论“医易相关”说
张氏认为,《周易》乃“群经之首”,其对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有过重大影响。
《周易》虽无阴阳二字,但其认识自然、分析事物的“两点论”却很科学。其中乾、坤二卦为基石,由此衍生了八卦、六十四卦,揭示了自然界万事万物的产生、发展和变化规律。乾坤乃阴阳之肇基,因此,一部《周易》所体现的主题就是阴阳变化规律,它为《内经》的阴阳学说奠定了基础。《内经》有关阴阳的特性、阴阳的关系及其变化,以至对自然的认识,无不与《周易》相通。特别是易学“两点论”的思维方法,框定了中医思维模式,如其中的上下、内外、出入、进退、损益、吉凶、否泰、存亡等分析事物变化发展的方式,开启了古医家之悟门。
如《周易》乾卦九五之“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即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高者因而越之”,“在下者引而竭之”的滥觞;后世张元素的药物分类、李杲的升阳举陷方剂、张仲景的承气汤,以及吴瑭之温病三焦治疗大法,均沿用了“上下”互相对待关系的理论。
《周易》之卦变不离“盈亏”,每卦都有“—”(阳)、“--”(阴)组合的不同,从其阳与阴的变化,可知其损益。鉴于此,《内经》即有“病发而有余,本而标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标;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形成了中医补虚泻实之治则,从而指导了中药的分类遣用,或攻邪,或扶正,用于治病,以求“阴平阳秘”。
其它如“内外”、“水火”、“刚柔”、“动静”等注入医学中,对中医理、法、方、药均产生了深刻影响。在易学思维模式中诞生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之八纲辨证,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之十剂,充分体现了“医得易之用”的观点。即便中医史上“贵阳抑阴”观的出现,亦是《周易》中“天尊”、“大哉乾元”肇其端。
2.研究各家重源流
各家学说虽重在研究医家,但不能孤立看待;当然,亦不可专主学派。正确的方法应是考证人物、辨析学术渊源、提炼学术思想并举,以便全面掌握。对每位医家,应按其师承、私淑关系、学术倾向、临证特点划分流派,归于系统;同时,也不拘于流派,而应突出医家各自的特点,否则,就会以偏概全。如叶桂的胃阴学说、久病入络说,即属温病学范畴之外的贡献。
探讨各家学说应注意补偏救弊,对医家评析应平正通达。每位医家都有自己的学术渊源、学术背景,因而,其主张自各有别;对医学的贡献突出在某一方面,不可能有面面俱到,将中医全面推进的医家。这就要求我们善于把握各家之长,综合为一体,以便获得较为系统、完善的学说。也正是他们各自在不同角度有所研究,取得成就,才使得中医学不断完善、发展。所以,后人不能以某位前贤倾向于某种观点而非之。实际上,他们强调某种理论的重要性,并非轻视其它理论,如刘完素主火热病机学说,但他必不会以苦寒药来治寒证;李杲倡脾胃论,但他也不会以升柴来治火逆。当然,古代医家都有长有短,如张从正主张攻邪已病,对正气不足之治显属缺憾;赵献可善补命门水火,于其它脏腑则重视不够,等等。因而要全面而客观地评析他们的学术思想,取长补短,才能获取较完善、全面的理论和经验。此外,研究者亦不要拘于前人或他人之定论,而应仔细考察,以免认识片面。如,叶桂善养胃阴,但其对胃阳不足的调治,知者甚少。叶氏既重胃阴,亦重胃阳,对治胃阳虚之证有丰富经验,如胃中无火的食谷不化,主用辛甘温煦,鼓舞胃阳,常少加附子以理胃阳,且颇具匠心地用粳米理胃阴,以得通补两和阴阳之妙。叶氏还将胃阳与脾阳作了明确区分,胃阳受伤属腑病,应以通为补;脾阳不足,可用升柴顺其性以补之。
张氏对医家的生平、著作进行严格考证,填补了不少空白;对医家学术的辨析与验证,亦多精辟之论。如“成无己学术思想发微”、“丹溪相火论评析”、“论景岳阴阳观”及“张仲景《伤寒卒病论》考析”、“吴瑭生平史略”、“温病学派大师叶桂”、“张锡纯用石膏”等论文,均是其悉心研究的成果。尤其重要的是,张氏强调临床实践乃研究各家学说不可或缺的途径。因前人的理论、经验均来自实践,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理解、运用,并判断其正确与否,才能进一步发展它。
张志远不仅理论上有建树,而且毕生重视临床,善于师法古人而勇于创新。不仅对妇科有独到经验,内科证治亦多体会,如学习喻昌“大气论”及张锡纯“升陷汤”法,自拟“通阳解蔽升气化痰蠲饮汤”(黄芪、肉桂、苍术、茯苓、薤白、柴胡、升麻),用治大气不足、痰饮

❺ 张从正的学术思想是什么

张从正为一代名医,门人众多,其中较知名者有麻九畴、常仲明、栾企等。其主要学术思想均体现在《儒门事亲》一书中,是由其弟子麻九畴等人将其晚年多种著作整理汇编而成,全书共15卷,取名用意指“医家奥旨,非儒不能明”,而“为人子者,不可不知医”。

❻ 张从正的学术思想

张从正将疾病产生的病因总归于外界不同邪气的侵袭。他强调邪气致病,并非忽略人体之虚,或者忽略在疾病过程中有正虚的—面。他认为,疾病的产生主要是邪气的作用,若先补其正气则真气未旺,反而助长邪气的作用,更损伤正气,反而使人体正气得不到恢复。就象鲧治理洪水以筑堤之法,由于不疏通河道,反使洪水得不到控制。祛邪之法有似于治洪水疏通河道,反而使邪气得以祛除,正气得以康复。所以张子和提出了攻邪即是扶正的辨证关系,认为“不补之中,真补存焉”。其祛邪理论强调了人体应以气血通达为常。他认为,“《内经》一书,唯以血气流通为贵。”因此,张子和从这一认识出发,提出“陈莝去而肠胃洁,症瘕尽而营卫昌”的观点,认为通过攻邪之法,可以调畅气机,疏达气血,“使上下无碍,气血宣通,并无壅滞”,从而达到恢复健康的目的。
正因为张子和十分重视邪气致病和气血流通的理论,因此,其对补法的运用十分谨慎。强调补法的运用应当针对病情,不能滥用。反对无病之人滥服补药,对于患病之人,认为邪未去而先投补,则往往会以粮资寇,反而助邪伤正,只有对纯虚无实的患者,才可使用补法。至于具体补养正气的方法,张子和认为应当十分重视食补,也即“养生当论食补”的著名论点。正因于此,张氏又十分重视人体之胃气的盛衰,认为它直接影响到食补的效果,保护胃气,使水谷得以消化,人的正气就能够恢复。

❼ 如何评价宋元金时期的学术争鸣现象

金元医家来学术争鸣产源生的背景为:金元时期长久的战乱,百姓生活极端困苦,疫病广泛流行。
过去对病因、病机的解释和经方、《局方》已不适应临床需要,因此一些医家产生了“古方不能治今病”的思想。
著名医家刘完素、张元素、张从正、李杲、王好古、朱震亨在实践中对医学理论作出了新探讨,阐发了不同认识,创立了各具特色的理论学说,形成了以刘完素为代表的河间学派和以张元素为代表的易水学派,展开了学术争鸣。
勇于创新,各成一家。
这种学术风气延续至明清,开拓了中医学发展的新局面。
易水学派:学术代表人是河北易州的张元素,因此称为易水学派。
主要包括张元素的弟子李杲、王好古,以及李杲的弟子罗天益。
学术成就在于重视脏腑病的调治,对脏腑病机学说有新的阐发。
特别是李杲,创立了脾胃论,为补土派大家。
河间学派:由河北河间人刘完素创立,因此称为河间学派。
主要包括刘完素的弟子荆山浮屠,再传弟子罗知悌、朱丹溪、张从正等人。
学术成就在于重视外感病的清热泻火。
尤其是刘完素主张用寒凉药治疗外感病,被称为寒凉派;
张从正进而提出治病必先攻邪,称为攻邪派;
朱丹溪变刘氏苦寒之法为滋阴降火,称为滋阴派。

❽ 中国四大名医金元时代有四大派那四大派

1、刘完素被称为寒凉派,治病以降心火益肾水为主;

2、张从正被称为攻下派,最拿手的是使用汗下吐治病;

3、李杲被称作脾土派,喜用补中升气之方治病,创外伤内感之辨惑法;

4、朱震亨被叫作滋阴派,认为人的气“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治方常以凉润滋阴。

(8)张从正学术扩展阅读

张从正学术思想:

张从正将疾病产生的病因总归于外界不同邪气的侵袭。他强调邪气致病,并非忽略人体之虚,或者忽略在疾病过程中有正虚的—面。

他认为,疾病的产生主要是邪气的作用,若先补其正气则真气未旺,反而助长邪气的作用,更损伤正气,反而使人体正气得不到恢复。就象鲧治理洪水以筑堤之法,由于不疏通河道,反使洪水得不到控制。

祛邪之法有似于治洪水疏通河道,反而使邪气得以祛除,正气得以康复。所以张子和提出了攻邪即是扶正的辨证关系,认为“不补之中,真补存焉”。其祛邪理论强调了人体应以气血通达为常。

他认为,“《内经》一书,唯以血气流通为贵。”因此,张子和从这一认识出发,提出“陈莝去而肠胃洁,症瘕尽而营卫昌”的观点,认为通过攻邪之法,可以调畅气机,疏达气血,“使上下无碍,气血宣通,并无壅滞”,从而达到恢复健康的目的。

❾ 张从正的个人作品

在学术上继承了《来内经自》、《难经》、《伤寒论》诸典籍的理论与临床观点,并很推崇刘河间的学术思想。
刘氏于临床上强调六气化火与五志化火的理论,治疗火热病应从表里分治以却散火热之邪。
张氏私淑其谈,但并不侧重于火热病机,而对于刘氏祛邪的观点很有体会,并结合前人的治疗经验,以及个人临床的体会,对汗、吐、下三法的运用有独到的见解,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扩充了三法的运用范围,并在理论上有所阐发,形成了以攻邪法治病的独特风格,为祖国医学的病机理论和治疗方法做出贡献,被后世称为金元四大家之一,又称为“攻下派”的代表。《金史本传》对其评价很高,称赞他“精于医,贯穿《素》、《难》之学,其法宗刘守真,用药多寒凉,然起疾救死多取效。”
张从正一生写了十余种医著,后被学生辑为《儒门事亲》一书,共十五卷,详细介绍了汗、吐、下三法的学术观点,记载了各种疾病的临床治疗,并附有医案。此书对研究攻邪派的学术思想,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热点内容
涂鸦论文 发布:2021-03-31 13:04:48 浏览:698
手机数据库应用 发布:2021-03-31 13:04:28 浏览:353
版面217 发布:2021-03-31 13:04:18 浏览:587
知网不查的资源 发布:2021-03-31 13:03:43 浏览:713
基金赎回参考 发布:2021-03-31 13:02:08 浏览:489
悬疑故事范文 发布:2021-03-31 13:02:07 浏览:87
做简单的自我介绍范文 发布:2021-03-31 13:01:48 浏览:537
战略地图参考 发布:2021-03-31 13:01:09 浏览:463
收支模板 发布:2021-03-31 13:00:43 浏览:17
电气学术会议 发布:2021-03-31 13:00:32 浏览: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