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杂志 » IES期刊

IES期刊

发布时间: 2021-03-30 22:55:56

1. 英国医学期刊的期刊内容

The BMJ is an emphatic advocate of 循证医学, and publishes original 研究, clinical reviews, news, editorial perspectives, personal views and career focus articles to mention a few. Recently, its readership has witnessed a surge in the number of articles focussing on medical 伦理 and health in developing nations.
The Journal also releases a number of 'theme issues' every year, when it publishes research and review articles pertaining to the theme addressed. Some of the popular theme issues in recent years include 'Health in 非洲', 'Management of Chronic Dieseases' and 'Global Vocies on the 艾滋病 Catastrophe'. Apart from these, a special two-week 'Christmas Issue' is released every year, on the Friday preceding the year's Christmas.

2. 求毕业论文外文翻译用的期刊(2004-2008)

http://ideas.repec.org/cgi-bin/htsearch?q=&cmd=Search%21
用这个外文抄搜一下...里面有很多可以用的论文资料...

3. IES的简介

IES也与其他专业组织建立合作关系,如:国际照明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Illumination:ICI)、美国全国研究理事会(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NRC)、美国科学发展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AAAS)、美国电影与电视工程师协会(Society of Motion Picture and Television Engineers:SMPTE)、美国国家标准学会(ANSI)等。从1915年起制订标准。美国照明工程学会通过其网站提供标准、期刊、会议录等信息资源。

4. 丁肇辰的延伸信息

2011 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数字娱乐实验室,研究员
2010 亚洲设计教育网筹备委员会,执行秘书
2009 台湾设计师周,北京策展人
2009 米兰北京数字娱乐节,总策划
2009 台湾师范大学文化创艺产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2009 北京交互设计国际会议,学术委员
2008 北京数字娱乐节,总策划
2008 中国宋庄国际文化产业论坛,秘书长
2007 北京夏日数字娱乐节,总策划
2007 数字娱乐学盟(D.E.A.L.),召集人
2005 UsabilityProfessional’s Association可用性专家协会,会员(美国)
2003 实践大学东闽纪念大楼新建工程委员会,媒体传达系设计召集人(台湾)
2002 实践大学电算计算器推展委员会,委员(台湾)
2001 Intl. Who’s Who国际名人年鉴,2001全球管理人(美国)
2000 中华民国青年网络协会,理事(台湾)
1998 iMedia网络技术社群,创办人(台湾) 2011 0528 “文化产业与艺术集聚区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品牌高峰论坛, 中国淮北
2011 0428 “Etainmenting Chinese Students”, Metaversos Conference2011, IBIZA, Spain
2011 0416 “The Ecational Landscape of Chinese DigitalEntertainment”, MIND Conference, Triennale, Italy
2011 0315 “Jamming Digital Entertainment”, GEElab OpeningSymposium RMIT, Melbourne, Australia
2010 1112 “The Survival Guide to Chinese Digital Entertainment”,Busan Design Congress, Busan, Korea
2009 0824 “北京烤鸭在哪里 ?”,台湾设计师周论坛 ,中国台湾
2009 0426 “International Showcase for The Ecation ofDigital Entertainment”, DEJ Conference, Milan, Italy
2009 0422 “Current Scene of Reality Games in Beijing”, DEJConference, Milan, Italy
2009 0206 “数字媒体传播手段与运作案例”, 第六届北京科学传播与创新发展论坛, 北京
2008 1024 “Digital Entertainment Jam”, 2008 British Arts FestivalsAssociation Conference, Liverpool, UK
2007 1102 “Being Realistically Digital”, D2 Festival, Busan, Korea
2006 0926 “即时改造城市风貌的艺术行为”, 新地产设计新能量专题论坛, 北京 20100109 “中国数字娱乐教育现况”,亚洲设计教育论坛,台北
2009 0824 “ 台北.上海.北京 设计对话”,台湾设计师周,台北
2009 0509 “米兰北京数字娱乐节”,文化聚合2,北京
2009 0713 “数字娱乐节走进米兰”,Betacamp2,北京
2009 0426 “An International Showcase for The Ecation ofDigital Entertainmen”,米兰数字娱乐节,米兰
2009 0422 “Current Scene of Reality Games in Beijing”,米兰数字娱乐节,米兰
2009 0412 “插电先生的网络协作秘诀”,文化聚合1,北京
2009 0206 “数字媒体传播手段与运作案例”,第六届北京科学传播与创新发展论坛,北京
2008 1024 “Digital Entertainment Jam”,2008英国国家节庆年会,利物浦
2008 0822 “北京夏日数字娱乐节”,首尔国民大学互动研究所,首尔
2007 1202 “My Building is My Playground”,数字娱乐沙龙周末专题, 北京
2007 1102 “Being Realistically Digital”,D2数字娱乐节,釜山
2007 0917 “互动电子杂志的发展”,交通大学,新竹
2006 0926 “即时改造城市风貌的艺术行为”,新地产设计新能量专题论坛,北京
2005 1211 “电玩艺术建筑设计”,北京红鹤沟通走红日演讲,北京
2005 1211 “游戏空间材质变化对于玩家的情绪影响”,台湾Yahoo,台北
2005 1211 “电子游戏空间设计概论”,乐升游戏,台北
2005 1211 “电子游戏空间设计与建筑行为”,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台北
2005 0624 “Emotional Responses of FPS Game”,Dundee,英国
2004 0110 “机械工作室Machine Studio作品”,实践大学媒传系,台北
2004 0316 “机械工作室Machine Studio作品”,朝阳大学建筑系,台中
2004 0624 “Me My Place My Favorites.Thing”,实践大学媒传系,台北
2004 0917 “台湾媒体设计教育的介绍讲座”,北京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业系
2001 1123 “从建筑的空间规划看经验设计”,创造美好数位经验国际研讨会,台北
2001 0901 “SMS在无线通讯定位服务上的运用与未来”,艾昂国际,台北
2001 0718 “e-Strategy Implementing”,第一届网路行销应用研讨会,台北
1999 0513 “建筑跨界/诗建筑或欧洲行”,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新书发表会,台北 2011 0601《数字娱乐设计史》,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
2008 0601 《数字游戏策划》,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
2006 0701 《摸.洛.乐.——自由自在旅行创作MONOLOGUE》,田园城市文化事业,台北
2004 0401 《呛设计ExperienceDesign》,木马文化事业,台北
2003 1020 《丁肇辰绘本笔记书三册》,田园城市文化事业,台北
1998 0201 《纸模子欧洲行AStencil Navigation》,田园城市文化事业,台北
1997 0401 《译作:工程师奇想》,创兴出版社,台北 2011 A Study of Few Reality Gamesin Beijing incl. in (2011), 2010 Design Week Busan Journal, Design Center Busan, Korea. (国际会议论文集)
2010 真实的虚拟-数字时尚的核心概念,《装饰》杂志第201期(核心期刊)
2008 Playing WithFriends And Families - Current Scene of Reality Games in Beijing》incl. inBorries, Friedrich von, Walz, Steffen P., B?ttger, Matthias(eds.) (2007), Space Time Play, Birkh?user Publishing. (国外专著论文)
2008 娱乐互换,点爆数字空间——北京夏日数字娱乐节,《装饰》杂志第186期(核心期刊)
2008 架起中德艺术的桥梁,《饰》杂志第42期
2007 无处不玩的游戏—随境游戏的特性与发展探讨,实践大学设计学报创刊号(核心期刊)
2007 随境游戏—一个可见可触的游戏体验,《装饰》杂志第170期(核心期刊)
2006 认知与体验—电子游戏空间设计模式研究,清华大学博士论文
2006 电子游戏中冒险游戏的教育学习特质,第二届艺术与科学研讨会(国际会议论文集)
2006 电子冒险游戏的设计剖析—以StillLife(2005)为例,《装饰》50周年院庆特刊(核心期刊)
2005 跨领域混血的开放设计学程,北京首届新媒体艺术展与论坛
2003 Virtual Toward Real,DocumentingArchitecture vol.3.
2003 专业轴心课程的教材规划与教学方法,核心与专业轴心课程研讨会
2002 媒体设计教育网站的建构与评估,数字化设计环境建构与应用研讨会
2001 从建筑的空间规划看经验设计,创造美好的数字经验国际精英研讨会 20100413 “中国工业设计红星奖“於米兰设计周展览,米兰设计图书馆,米兰
2008 1110 “妆饰 Decorative Graffiti“参加北京服装学院教师成果展,中国美术馆,北京
20071017 “移动的祈祷“参加上海动漫美学双年展,上海当代美术馆,上海
20070804 “7天系列“参加DE-DAY数字娱乐展,798创意广场,北京
20050620 “7天“参加2005北京国际新媒体艺术展暨论坛,北京世纪坛,北京
20030606 “SARS实践艺术家的创作性症候群“参加新一代设计展,光点,台北
20020514 “设计也是一种检验思维的路径“参加新一代设计展,世界贸易中心,台北
19971010 “Wall Staries-Graffiti Installation“个人作品展,A8画廊,台北
1997 0120 “Lugano Program GroupExhibit“参加欧洲游学览,德州大学建筑美术馆,奥斯汀 2010,“全息影像展示台”,展台
2010年发表于李开复创新工厂(Innovation Works)的新办公室开幕式上,“全息影像”被称为“不用带眼镜的三维影片”,轻灵的物体在无尽的空间浮动,似乎触手可及,效果逼真。
2010,“中国红星奖米兰设计周”,展场
发表于2010年米兰设计周中国设计交易市场,“中国红星奖”堪称中国工业设计界的“红点奖”。此展场旨在将中国工业设计优秀产品带到全世界最大的设计周,将中国设计推向世界。
2010,“米兰创新节”,宣传片
发表于2010年米兰创新节,《米兰创新节》宣传片直观的向观众传达2010年米兰设计周的主题和理念。
2010,“果奇网”,网站
是个科研项目的成果,AR增强实境是比较新型的技术,此项目作品主要是利用AR技术创建极具个性的个人名片形象,并方便的管理个人的联系人资料。
2010,“视方电视频道”网站
发表于2010年北京InputOuput设计展,《视方电视频道》制作了一系列对数字领域先锋、艺术家、设计师和企业家的视频采访。基于这些采访,开创了一条让中国的数字革命通往世界的桥梁。
2010,“空”,动画
发表于2010年北京InputOuput设计展,一种超现实的表现手法,表现人内心的空虚感,以及宿命感,手法夸张震撼,扣人心弦。
2010,“性本善”,动画
发表于2010年北京InputOuput设计展,作品“性本善”采用了单色线条的动画效果,“盘古开天”,“后裔射日,夸父追日的表现,颠覆性表现展现了作者对“性本善”的诠释。
2009,“妆饰”,交互艺术作品
发表于2009年中国美术馆北京服装学院教师作品展,《妆饰》是一个基于手机的虚拟涂鸦互动装置。观众是艺术参与的一部分可以对艺术品画面进行涂改和变更。
2009,“交互投票树”,短信投票游戏
发表于2009年诺基亚移动创新大赛,《交互投票树》是一个手机交互游戏。参与者可以通过发短信的方式来对设定好的内容进行投票选择。
2009,“光影涂鸦”,随境游戏
发表于2009年诺基亚移动创新大赛,参与者将手机与光影技术两者结合,创造图案化的光影涂鸦作品。丰富了光影涂鸦娱乐性,可拓展性。
2009,“鲨鱼吃寿司”,互动抽奖游戏
发表于2009年诺基亚移动创新大赛,通过参与者手机拍照,上传照片,“鲨鱼”来随机挑选作品的方式抽取获奖者,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交互游戏。
2009,“七天”,交互艺术作品
发表于2009年米兰达芬奇科学博物馆米兰数字娱乐节DE-DAY展,在“米兰设计周”期间的展映作品,使用第一人称游戏Unreal引擎所制作的游戏地图,玩家将经历不同的天气,随机的对象材质变化,最终完成一个轮回。
2008,“彩信轮盘”,随境游戏
发表于2009年摩登天空音乐节,是一个通过彩信上传照片并进行活动抽奖的趣味集体游戏。作品将采用了一个更为充满创意的方式来吸引人们参与到抽奖活动中,将原本普通的抽奖变得更有趣,更好玩。
2008,“电子签名”,随境游戏
发表于2008年北京数字娱乐节DE-DAY展,是一个互动桌面装置,用户可以直接通过屏幕,创立自己的电子签名。
2008,“Eco Fighter”,体感游戏
发表于2008年北京数字娱乐节DE-DAY展,是个双人玩的竞赛型游戏,玩家在游戏过程中可以了解到生态环境是构成我们生活胜败的关键因素,是一个具有教育意义的体感游戏。
2007,“移动的祈祷”,交互艺术作品
发表于2007年北京数字娱乐节DE-DAY展,“移动的祈祷”是一个基于手机短信为基础的公益交互艺术作品,参观者发送短信到户外屏幕上,通过这一举动提高他们对于地球温室效应与环境破坏的关注。
2007,“北京新摩登3D全息交互影像T台”展示作品,
发表于2007年北京新摩登服装发布会上,T台上表真实演者的出现和虚拟的画面交叠出现,将高科技的全息影像和时尚活动做出最优美的结合。
2007,“走马101”,随境游戏
发表于2007年北京数字娱乐节DE-DAY展,“走马101”是一个通过手机短信与大楼LED互动的随境游戏,玩家通过短信的形式,完成制定的内容。
2007,“101 侵略者”,随境游戏
发表于2007年北京数字娱乐节DE-DAY展,是一个单机射击类游戏,玩家在利用一个瞄准仪,完成对投影在墙面上侵略者射击。玩家在游戏,有着较强的沉浸感。

5. 应用化学的期刊

《应用化学》创刊于 1983 年,是经国家科委批准向国内、国外公开发行的化学类综合性学术期刊。其中包括有机化学、无机化学、高分子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与材料科学、信息科学、能源科学、生命科学互相关联和渗透,涉及的专业面广。《应用化学》主编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倪嘉缵先生担任,编委会由61位科学家组成(包括20名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4位国外专家), 审稿队伍由全国各个重点院校和科研单位的上千名专家、教授、研究员组成。 办刊宗旨: 服务。期刊栏目 : ( 全部采用网上投稿方式 )综合评述 : 结合应用前景和本人工作, 评述当前化学学科的研究热点和前沿课题
研究论文 : 报道创新性的研究成果。 《应用化学》设下列栏目 :
综合评述 : 结合应用前景和本人工作, 评述当前化学学科的研究热点和前沿课题。
研究论文 : 报道创新性的研究成果。 中英文摘要必须写出主要数据结果和结论。
研究简报 : 报道阶段性的创新研究成果。全文限 2 ~ 3 印刷页 , 中英文摘要必须写出主要数据结果和结论。
研究快报 : 扼要报道研究工作最新成果和具有明显应用前景的新方法、新技术等。全文限 1~2印刷页,附中、英文摘要,并注明本工作的创新性。 《应用化学》 27卷 (2010年) 投稿简则
《应用化学》是经国家科委批准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报类期刊。《应用化学》由中国化学会主办、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承办, 科学出版社出版。
来稿需论点明确,数据翔实,使用的单位符号及物理量应符合新版国标 GB3100 3102-92 《量和单位》的各项规定。 来稿不许一稿两投,如有侵权事宜作者自负。
● 题目 : 应突出主题,概括性强,题目字数一般不超过 20 个字。每篇稿件应附 3~8 个 ( 中、英文 ) 关键词。注明文章的中国图书馆分类号。 作者:写明工作单位全称、城市和邮政编码。 以 * 号注明通讯联系人。 第 1 页底脚注明基金资助项目类别及批准号,写明通讯联系人姓名、职称、 E-mail 及研究方向。
● 实验部分: 试剂和主要仪器需注明来源、规格和型号; 实验方法有实质性改进时应写明改进处, 如系作者创新, 可详述, 以便他人重演。如按前人方法所做只注明所依据的文献
● 表和图: 使用三线表; 制图须坐标标记完整, 实验点清楚。照片清晰, 物理量的数值以量和单位符号比形式表达。电镜照片的放大标尺直接画 ( 贴 ) 在图内右下角。图、表的题目、表栏目和注释均用中英文对照形式表述。图和照片总数一般不超过 6 幅。
● 中、英文摘要:主题突出,能反映全文主要创新内容,研究目的,给出主要结果和数据,具有相对独立性。
参考文献:文献须核对无误 , 请勿引用非公开出版刊物。 文献著录格式,按 GB/T 3179-92 规定书写。 如 :
1 Snyder L R,Kirkland J J,Auths(著). GAO Chao(高潮),CHEN Xin-Min(陈新民)Trans(译). YANG Ming-Biao( 杨明彪 )Proof(校). Introction to Modern Liquid Chromatography(现代液相色谱法导论)[M],2nd Edn(第2版). Beijing(北京):Chemical Instry Press( 化学工业出版社 ), 1988:16
2 MO Zhi-Shen(莫志深). //WU Ren-Jie(吴人洁)Chief-Edr(主编). Application of Modern Analytical Techniques in High Polymers(现代分析技术在高聚物中的应用)[ M] ,Chapt.5(第5章). Shanghai(上海):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3 Barnard A,Saponjic Z,Tiede D,Rajh T, Curtiss L.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anomaterials and Nanotechnologeies[C], Reviews on Advanced Materials Science,2005(10):21
4 ZHANG Qi-Sheng(张其胜),ZHOU Quan-Guo(周全国),CHENG Yan-Xiang(程延祥),MA Dong-Ge(马东阁) ,WANG Li-Xiang(王利祥). Chinese J Appl Chem(应用化学)[ ] ,2006, 23(5):570
5 ZHOU Guang-Yuan(周光远), JIN Guo-Xin(金国新), HUANG Bao-Tong(黄葆同). Symposium on Metallocene Catalyzed Polymerization and Reaction Engineering(茂金属催化聚合及聚合反应工程研讨会)[C], Hangzhou(杭州), 1998:5
6 WANG Bing-Quan(王炳全). Doctoral Dissertation([博士学位论文]). Changchun(长春):Changchun Institute of Applied Chemistr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2000
7 ZHANG Hong-Jie(张洪杰), SUN Run-Guang(孙润光), YANG Kui-Yue(杨魁跃), NI Jian-Zan(倪嘉缵). CN 96 118 926.6[P],2001
投稿时要求作者同时提供单位证明信(可通过邮寄或网上传递彩色扫描件)。稿件经专家及本刊编辑委员会审定,一般 4 个月内通知作者审理结果。正式录用的稿件在4个月内发表,出版前交版面费。不采用的稿件,原稿不退,退稿用网上方式通知。寄给作者修改的稿件, 需要经网上传回原稿、修改稿及修改说明。修改稿超过规定时间不寄回且无说明的, 按自动退稿处理。已付排的稿件一般不允许做大的改动, 文责自负,编辑部对稿件有删改权。稿件一经刊载, 酌致稿酬, 并赠送当期《应用化学》1 册。刊出的文稿所付稿酬,包含文稿内容上网和入编各种光盘版的报酬,不再另付。 如作者不同意,可在投稿时声明,否则视为同意。

6. 求十个关于存货审计分析的参考文献

相似文献: - 注册会计师存货舞弊的审计识别 The Audit Recognition of Inventory Irregularities of Registered Accountants 作者:于坤,韩晓晨, 期刊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SCI-TECH INFORMATION DEVELOPMENT & ECONOMY 2006年 第17期 - 与揭露舞弊有关的重要审计技术 The Important Audit Methods Related to Detecting Fraud 作者:邓菁晖,胡凌云, 期刊-核心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ECONOMY & AUDIT STUDY 2002年 第06期 - 审计目标嬗变与舞弊审计技术策略 The Change of the Audit's Target and the Technical Tactics of Fraulent Practices Auditing 作者:沈萍, 期刊-核心期刊 科学·经济·社会SCIENCE·ECONOMY·SOCIETY 2006年 第01期 - 错误与舞弊:注册会计师的识别与揭示 作者:马丽莹,李阳, 期刊-核心期刊 商场现代化MARKET MODERNIZATION 2006年 第30期 - 查找舞弊是注册会计师永恒的审计目标 To investigate cheating is the permanent auditing objective of CPAs 作者:李君,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BEI J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2003年 第01期 - 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舞弊的审计对策研究——对以虚构经济交易事实为主要特征的财务报表舞弊行为的识别 Stretigies in auditing cheating occurred on balance sheet of listed company-Identification of cheating occurred in balance sheet characterized by fictitious transactions 作者:侯晓红, 期刊 长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2007年 第02期 - 关于应收账款舞弊的探讨 As for What Accounts Receivable Embezzle Study 作者:王冶琦, 期刊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HARB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04年 第03期 - 管理当局舞弊动机及审计线索的甄别 作者:肖小飞, 期刊-核心期刊 会计之友FRIENDS OF ACCOUNTING 2007年 第28期 - 遏制上市公司年报审计舞弊的对策和建议 作者:袁小勇, 期刊-核心期刊 会计之友FRIENDS OF ACCOUNTING 2003年 第11期 - 浅议注册会计师的查找舞弊职责 CPA's responsibility to detect and report errors and irregularities 作者:徐岭,张志凤, 期刊 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MACHINERY 2002年 第03期 - 基于行为学的注册会计师审计舞弊成因分析 作者:赵保卿, 高翔, 会议 中国会计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中国会计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 2006年

求采纳

7. IES的期刊

(1) Lighting Design + Application (LD+A):照明设计与应用该杂志是普遍应用方面的月刊。每期都包括照明设计、系统、设备、经济等方面的论文和实践创新新闻以及工业新闻等。
(2) Journal of the Illuminating Engineering Society (JIES):照明工程协会杂志该杂志包括技术文件、协会年度会议等信息。

8. 求英文经济学期刊

以下都是PDF文档,你自己挑挑看吧,选材都比较偏或者比较专,以避免撞文,因为没办法保证是最新的,所以只有这样了.

1.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THEORY
http://www.ucd.ie/economic/staff/pneary/pdf/dixitsti.pdf

2.Competition Policy and International Agricultural Trade
http://www.agtradepolicy.org/output/resource/CompPolicy1.pdf

3.International Trade Policy with Imperfect Competition
http://www.princeton.e/~ies/IES_Special_Papers/SP17.pdf

4.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in Vertically Differentiated Markets with Innovation and Imitation: Trade Policy versus Free Trade
http://www.cerge-ei.cz/pdf/wp/Wp336.pdf

5.International Trade Competition, Market Power, and Gender Wage Differentials in India’s Manufacturing Sector
http://www.aeaweb.org/annual_mtg_papers/2008/2008_361.pdf

9. 听说过乂学教育吗他们有个什么自适应教学系统,对吗

针对大数据带给教育的机遇与挑战,与读者深入探讨和分享大数据与传统数据的区别,及其行业落地的进展情况。 一、大数据与传统数据的区别 与所有新鲜事物一样,大数据是一个尚未被明确定义的概念。它如此年轻,以至于最时髦的大学还没来得及赶上开设这门专业,最时髦的专家也还未能让自己的理论一统江湖。所有对它进行研究的人都还在感悟,大数据究竟与传统数据有怎样的区别。 互联网是个神奇的大网,大数据开发也是一种模式,你如果真想了解大数据,可以来这里,这个手机的开始数字是一八七中间的是三儿零最后的是一四二五零,按照顺序组合起来就可以找到,我想说的是,除非你想做或者了解这方面的内容,如果只是凑热闹的话,就不要来了。 在google scholar(谷歌学术搜索)中键入big data,查询近5年来的学术着作,共有355,000篇之多;而如果输入“big data”与“ecation”两个关键词,模糊匹配下约出现17,600条结果,而精确匹配下则不足10篇。可见,教育领域的大数据挖掘,仍然是一片未开垦,未有先来者制定规则的处女地。而在传统数据领域,一次PISA考试就能在全世界各地产生300篇以上的博士论文,全世界教育与心理计量方向每年约培养硕士与博士5000人,教育与心理统计分析相关的SSCI核心期刊多达489种,为IES、ETS等机构提供数据分析的专业机构有160余家,从业者4000多人,而像WWC这样的行业标准已经形成——传统的教育数据领域气象格局已成,很难撼动其已有的方法论与评价体系。 数据量与分析手段也必然走向鸟枪换炮。传统数据中,一个学生读完9年制义务教育产生的可供分析的量化数据基本不会超过10kb,包括个人与家庭基本信息,学校与教师相关信息,各门各科的考试成绩,身高体重等生理数据,图书馆与体育馆的使用记录,医疗信息与保险信息等,以及其他类别的评估数据。这样的数据量,一台较高配置的普通家庭电脑,初级的EXCEL或SPSS软件就能进行5000名以下学生量的统计分析工作;而双核处理器,ACESS,SurveyCraft等软件的配置足以完成整个区域的高级统计运算。这样的工作一般只需要中级水平的教育与心理统计知识,一套可供按部就班进行对照处理的数据分析模版,以及经过两三个月的操作培训就能基本胜任。 而大数据的分析则完全是另一种层面的技术。根据美国着名的课堂观察应用软件开发商Classroom Observer的研究,在一节40分钟的普通中学课堂中一个学生所产生的全息数据约有5-6GB,而其中可归类、标签、并进行分析的量化数据约有50-60MB,这相当于他在传统数据领域中积累5000年的数据总和。而要处理这些数据,需要运用云计算技术,并且需要采用Matlab,Mathematica,Maple等软件进行处理并进行数据可视化。而能够处理这些数据的专业人才一般来自数学或计算机工程领域,需要极强的专业知识与培训,而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大数据挖掘并没有一定的方法,更多需要依靠挖掘者的天赋与灵感。 大数据与传统数据最本质的区别体现在采集来源以及应用方向上。传统数据的整理方式更能够凸显的群体水平——学生整体的学业水平,身体发育与体质状况,社会性情绪及适应性的发展,对学校的满意度等等。这些数据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进行实时地采集,而是在周期性、阶段性的评估中获得。传统数据反应的是教育的因变量水平,即学生的学科学习状况如何,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状态如何,对学校的主观感受如何等问题。这些数据,完全是在学生知情的情况下获得的,带有很强的刻意性和压迫性——主要会通过考试或量表调查等形式进行——因此也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压力。 而大数据有能力去关注每一个个体学生的微观表现——他在什么时候翻开书,在听到什么话的时候微笑点头,在一道题上逗留了多久,在不同学科课堂上开小差的次数分别为多少,会向多少同班同学发起主动交流?这些数据对其他个体都没有意义,是高度个性化表现特征的体现。同时,这些数据的产生完全是过程性的:课堂的过程,作业的过程,师生或生生的互动过程之中……在每时每刻发生的动作与现象中产生。这些数据的整合能够诠释教育微观改革中自变量的水平:课堂应该如何变革才符合学生心理特点?课程是否吸引学生?怎样的师生互动方式受到欢迎?……而最最有价值的是,这些数据完全是在学生不自知的情况下被观察、收集的,只需要一定的观测技术与设备的辅助,而不影响学生任何的日常学习与生活,因此它的采集也非常的自然、真实。 所以,综合以上的观点,我们不难发现,在教育领域中,传统数据与大数据呈现出以下区别: 1、传统数据诠释宏观、整体的教育状况,用于影响教育政策决策;大数据可以分析微观、个体的学生与课堂状况,用于调整教育行为与实现个性化教育。 2、传统数据挖掘方式,采集方法,内容分类,采信标准等都已存在既有规则,方法论完整;大数据挖掘为新鲜事物,还没有形成清晰的方法、路径、以及评判标准。 3、传统数据来源于阶段性的,针对性的评估,其采样过程可能有系统误差;大数据来源于过程性的,即时性的行为与现象记录,第三方、技术型的观察采样的方式误差较小。 4、传统数据分析所需要的人才、专业技能以及设施设备都较为普通,易获得;大数据挖掘需要的人才,专业技能以及设施设备要求较高,并且从业者需要有创新意识与挖掘数据的灵感而不是按部就班者,这样的人才十分稀缺。 二、大数据时代潜藏的教育危机 “不得不承认,对于学生,我们知道得太少”——这是卡耐基·梅隆大学(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教育学院研究介绍中的一句自白,也同样是美国十大教育类年会中出镜率最高的核心议题。这种对于学生认识的匮乏,在21世纪之前长达数百甚至上千年的教育史中并没有产生什么消极的效应,但却在信息技术革命后的近十年来成为教育发展的致命痼疾。 “过去,对于学生来说,到学校上学学习知识具有无可辩驳的重要性,而那是因为当时人们能够接触知识的渠道太少,离开学校就无法获取成体系的知识”斯坦福大学教授Arnetha Ball在AERA(美国教育研究会)大会主旨发言中说道,“但是,互联网的普及将学校的地位从神坛上拉了下来。”Ball的担心不无道理。根据Kids Count Census Data Online发布的数据,2012年全美在家上学(Home-Schooling)的5-17岁学生已达到197万人,相对逐年价下降的出生人口,这一人口比重十分可观。 与此同时,应运而生的则是内容越来越精致的网上课堂,而创立于2009年并迅速风靡全球的可汗学院(Khan Academy)正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从知名学府的公开课到可汗学院,这种网络学习模式受到热捧恰恰证明了:人们对于学习的热情并没有过去,但是人们已经极端希望与传统的学院式授课模式告别。一成不变,甚至“目中无人”的传统集体教学模式在适应越来越多元化、也越来越追求个性化的学生群体时显得捉襟见肘。 可汗学院模式不但支持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内容,还可以快速跳转到自己适合的难度,从而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学习者没有学习的压力,时长、时机、场合、回顾遍数都可以由自己控制。 可以想象,如果可汗学院的模式进一步发展,与计算机自适应(CAT)的评估系统相联系,让使用者可以通过自我评估实现对学习进度的掌握以及学习资料的精准获取,那么它将形成互联网产品的“闭环”,其优势与力量将是颠覆性的。 而如果传统教育的课程模式不革新,课堂形态不脱胎换骨,教师角色与意识不蜕变,那么学校的存在就只有对现代化学习资源匮乏的学生才有意义;而对于能够自主获得更适宜学习资源的学生来说,去学校可能只是为了完成一项社会角色赋予的义务,甚至谈不上必要性,也就更谈不上愉快的体验或兴趣的驱使了。 大数据的研究可以帮助教育研究者重新审视学生的需求,通过高新的技术以及细致的分析找到怎样的课程、课堂、教师是能够吸引学生的。但问题在于,社会发展给予教育研究者的时间窗口并不宽裕,因为有太多人同样在试图通过大数据挖掘设法瓜分学生们有限的精力与注意力。而且从某种程度上,他们做得远比教育研究者更有动力与诚意。 首当其冲的是游戏的设计者——青少年是其主要消费群体。撇开驰名世界的暴雪公司(Blizzard Entertainment),美国艺电公司(Electronic Arts Inc.),日本任天堂公司(Nintendo)等国际巨鳄不谈;即使是国内的盛大网络,第九城市,巨人科技,淘米网络等游戏公司,亦都早已组建了专业实力强劲的“用户体验”研究团队。他们会通过眼动跟踪,心律跟踪,血压跟踪,键盘与鼠标微操作速率等各种微观行为来研究如何让玩家在游戏中投入更多的时间,更加愿意花真实世界的钱来购买虚拟世界的物品。什么时候应该安排敌人出现,敌人应当是什么级别,主人公需要耗费多少精力才能够将其击败,这些变量都得到了严格的设计与控制,原因只有一个——大数据告诉游戏创作者,这样的设计是最能够吸引玩家持续游戏的。 其次是电影视频、青春小说等链式文化产业。为什么在网站上看视频会一个接一个,无法停止,因为它会根据该账号的历史浏览记录推算出其喜欢看什么样的视频,喜欢听什么类型风格的歌,并投其所好;而畅销网络小说看似并没有“营养”,但里面的遣词造句、语段字数,故事起伏设定,甚至主人公性格的类型都是有相关研究进行支持——读者往往并不喜欢结构严密、精心设计的剧情——这就是为什么情节千篇一律的韩剧受人追捧的原因,他们通过收视率的反复研究,挖掘到了观众最需要的那些元素,并且屡试不爽。 此外还有许多更强大的研究者,比如电子商务,总能通过数据找到你可能愿意购买的商品——他们甚至知道买尿片的父亲更愿意买啤酒。 这些领域看似与我们教育者并无特别关联,但是他们与我们最关心的对象——学生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数百年甚至数十年前,学生并不会面对如此多的诱惑,学校在其生活中占据极大比重,对其影响也最为显着,因此教育者对于学生的控制总是有着充分的自信。但是,当不同的社会机构与产品开始争夺学生的注意力时,教育者的自信就只能被认为是一种无法认清形势的傲慢了——因为在这场“学生争夺战”中,传统学校看上去实在缺乏竞争力。 即使教育研究者愿意放下身段,通过大数据的帮助来悉心研究学生的需求与个性。但是人才的匮乏也是非常不利的一点因素——相比于商业环境下对研究实效的追逐,教育研究的缓慢与空洞显得相形见绌。在互联网企业纷纷抛出“首席数据官”的头衔,向各种数据科学狂人抛出橄榄枝,并且在风险投资的鼓舞下,动辄以百万年薪进行延聘时,大数据研究的前沿阵地必然仍是在互联网行业中最轰轰烈烈地开战。 分析形势后的姿态,以及投入的力度与强度,或许是教育领域在进入大数据研究时最先需要充分考虑的两个先决条件。 三、谁在为大数据欢呼:一场关于“人性”研究的启蒙 孜孜不倦地观测、记录、挖掘海量的数据,有朝一日终会推导出或简约或繁复的方程,以此得以在自然科学的历史丰碑上留名——数百年来,这种对数据的崇拜早已成为了物理学家、化学家、生物学家、天文地理学家们的信念。而牛顿,贝叶斯,薛定谔等一代代巨匠的伟业也揭示了数据对于科学发现的无限重要价值。 相形之下,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就要惨淡地多——他们同样看重数据,同样追求统计与分析的“程序正义”,同样勤勤恳恳地设计实验与调研,去寻找成千上万的被试,同样像模像样地去嵌套方程……但是几乎很少有研究结果能够得到普遍的承认,不管是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还是教育学。 当然,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者们遇到的困难是显而易见的:“人性”与“物性”是不同的,物质世界比较稳定,容易寻找规律;而由人组成的社会极其善变,难以总结。从数据的角度来说,人的数据不如物的数据那么可靠: 首先是人不会像物那样忠实地进行回应:谁知道一个人填写的问卷有多少是注意力不集中填错的、语文水平不高理解错的、还是压根没打算讲真话?此外,人与人本身的差距也大于物与物的差距:两个化学组成相同的物质表现出各种性质几乎是完全一样的,但即使是两个基因完全相同的双胞胎也会因为不同的人生经验,而表现出大相径庭的行为特征。 但这些都还并不关键,最最重要的是:人无法被反复研究。人不是牛顿的木块,不是伽利略的铅球,不是巴普洛夫的狼狗,人不会配合一次次从斜坡上被滑下来,一次次从比萨塔顶被扔下来,一次次流着口水干等着送肉来的铃声。而我们知道,在“科学”的三个标准中,首当其冲的就是“可重复验证”。 换句话说,我们可以获得的关于“人性”的数据不够大,不够多,不够随时随地,因此我们无法从数据中窥见人性。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时,似乎标示着社会科学领域已经接受了这样一种事实:人类的行为是无法寻找规律、无法预测、难以进行科学度量的。社会科学开始怀疑用纯粹理性的方法是否可以解答关于“人性”的种种现象。与此相映成趣的是2012年的美国大选,奥巴马的团队依靠对网络数据的精准筛选捕捉到了大量的“草根”选民,而对于其喜好与需求的分析与把握更是赢得其信任,从而在不被传统民调与历史数据规律看好的情况下一举胜出。这跨越十年的两个标志性事件让人们对于“数据揭示人性”可能性的认识经历了戏剧性的转变。 如今,迅速普及的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悄然为记录人的行为数据提供了最为便利、持久的载体。手机,iPad等贴近人的终端无时不刻不在记录关于人的点点滴滴思考、决策与行为。最最重要的是,在这些强大的数据收集终端面前,人们没有掩饰的意图,人们完整地呈现着自己的各种经历,人们不厌其烦一遍又一遍重复着他们不愿在实验情境下表现出来的行为,从而创造着海量的数据——传统数据研究无法做到的事,传统研究范式苦苦纠结的许多难点,都在大数据到来的那一刹那遁于无形。 大数据的到来,让所有社会科学领域能够藉由前沿技术的发展从宏观群体走向微观个体,让跟踪每一个人的数据成为了可能,从而让研究“人性”成为了可能。而对于教育研究者来说,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发现真正的学生。

10. SCI论文润色是什么,重要吗会造成什么影响

"润色包含很多的方面,一个是语法和词语上的润色,一个是内容上的润色,每个方面都很重要。一般来说如果SCI的审稿人知道你是来自国外的作者,往往就很看重你的英文水平,此时会给出润色的建议,这个时候你就要多重视了。除非你已经发表过很多的SCI文章。
从文章理解的角度来说,SCI润色后更容易理解,尤其是国外的同行可能更容易读懂你的文章,相比于没有润色的文章,这样的文章被引用的机会更大,更能受读者的欢迎,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先要顺利通过审稿人的审核,这是我们发表过程中较为重视的一个细节。但是80%的SCI论文在投稿以后是夭折的,究其原因,主要就是很多科研人员的英语水平不过关,论文没有经过修改和润色。而想要成功地发表一篇SCI论文,较强的语言基础和学术知识,丰富的修改润色经验缺一不可。因此,最好还是找专业的机构来修改润色,才能加大SCI论文发表成功的几率。意格编辑挺不错,你可以去他们官网看看"

热点内容
涂鸦论文 发布:2021-03-31 13:04:48 浏览:698
手机数据库应用 发布:2021-03-31 13:04:28 浏览:353
版面217 发布:2021-03-31 13:04:18 浏览:587
知网不查的资源 发布:2021-03-31 13:03:43 浏览:713
基金赎回参考 发布:2021-03-31 13:02:08 浏览:489
悬疑故事范文 发布:2021-03-31 13:02:07 浏览:87
做简单的自我介绍范文 发布:2021-03-31 13:01:48 浏览:537
战略地图参考 发布:2021-03-31 13:01:09 浏览:463
收支模板 发布:2021-03-31 13:00:43 浏览:17
电气学术会议 发布:2021-03-31 13:00:32 浏览: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