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杂志记者
㈠ 经济类的记者要具备哪些条件
财经来类记者的基本素质要求:自
1、财经专业知识 :
(1)经济类基本知识。
(2)对所报道行业或范畴的认识。
2、财经报道资源与人脉 :
(1)要断定关系范畴。
(2)保护关系要有绩效,不能害人,不可做骗人、曲解的报道。
(3)在信赖的基础上,通过专业知识博得对方,可应用自己信息面广的上风为他们供给一些信息,让他们感到除采访外,和你来往还有收获。
(4)对于采访资源的重要性,恳切的态度也是博得采访对象信赖、积累人脉资源的有效手腕。
3、财经报道写作才能 :
(1)财经报道以写实为主。
(2)财经报道的时候很强调专业化的要求,在财经写作上,也有大量的要求作者把握节奏的规定。
(3)要努力地琢磨、训练、提升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注重情境式的写作,假设式的写作。
㈡ 中国经济报有哪些记者啊
登陆中国新闻出版总署网站,输入该报社名称,查询所有记者,另外,一些记者由于来的时间短,还在实习,也许在网站上查不到。
㈢ 关于工作,央视网招商频道某省 和 某省电视台经济栏目,同样是记者哪个会比较有发展
据我知道央视网招商频道是外包出去的,跟央视没关系,环境好一般意味公司实力比较强
㈣ 南方周末记者的相关收入是多少以及经济支出
这个不好说,报社主要是基本工资加稿费和车马费,南方周末的记者一般不拿车马费,但是稿费很高,月薪上万很平常。
㈤ 记者与经济人的职业有什么冲突
记者与经济人
记者的情感生成,主要是新闻本身使记者有感觉。
记者通过对经济生活的感受写报道。
经济新闻的佳作,
或催人泪下、或逗人发笑、或发人深省、或引人向上,
而经济人注重的是经济效益,
对经济新闻的人文性
就是 有 冲 突。
㈥ 新华社经济参考报记者的工资一般多少
记者月薪如何?记者收入怎么样?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记者月薪一般包括记者底薪和稿费(绩效考核奖金),记者收入是指记者月薪加记者灰色收入(即记者出去采访时采访单位和采访对象所给的“红包”、“茶水费”等等合法收入,要挟、交易、索取等违规收入不计)。因此,记者收入大于记者月薪,但是记者灰色收入不确定性大,因此一般情况下,人们谈到的记者收入可以等同于记者月薪。
记者月薪全国各地差异很大,各种传媒类型如报纸、电视等记者的月薪也可能相差很大。下面记者网选取4个城市的记者月薪作一介绍。注意,因为记者月薪包含记者底薪和记者绩效考核奖金两大部分,下面各地记者月薪以记者完成绩效考核任务为基础。
北京记者月薪:一般记者月薪6000至7000元,大多数记者编辑的底薪收入每月在3000到5000元。当然,如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参考消息报等中央级媒体大亨的记者记者月薪高得有点“深不可测”。
上海记者月薪:一般记者月薪5000元左右。《新民晚报》等主流媒体记者月薪可达上万。
广州记者月薪:广州是中国传媒业最发达的城市之一,媒体营收能力普遍较强,如广州日报、羊城晚报、南方都市报、南方周末、广州电视台等等都是“吸金器”,因此广州记者月薪普遍较高,一般可达7000元以上。
西安记者月薪:3000至5000元。西安记者月薪排位大致为《华商报》、《西安晚报》、《三秦都市报》。
上海《新民晚报》一个专版责任编辑的月收入在13000元以上,《深圳特区报》记者月均收入6000人民币。由此不难看出,内地各大城市媒体的在编记者,按其收入大都可以跻身中国标准的中产阶级。
有北京同行曾这样形容媒体从业者的收入,他说,「5000至6000元不是问题,电视主持人、制片人更是能挣会花。最新动态是,一些财经媒体的大腕已在谈年薪制了,开口30到50万不会吓坏雇主,关键看你有没有料。
㈦ 一个经济类的英语记者应该多看看哪些国内外的英语期刊报纸请各位推荐一下。谢谢!
最重要的当然是Forbes(《福布斯》)、Fortune(《财富》杂志)、economist(《经济学人》)、专wall street journal(《华尔街日报属》)、Financial Times(《金融时报》)、New York Times(《纽约时报》)财经版。这些都有电子版本。NASDAQ和NYSE网站上也提供财经新闻。
㈧ 新闻媒体从业记者怎么写出经济新闻的亲民味道
怎样把经济新闻报道写得有看头,让读者更喜爱?这一直是广大新闻工作者着力探讨的问题,其中大有文章可做。只要我们用心去探索,就会有突破。要做到这一点,我认为,最关键的是要写出经济新闻的亲民味。具体地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报道视角要追求平民化
长期以来,在一些人的头脑中,形成了这样一种观念:提高经济新闻的指导性,就要从领导的角度和工作的角度写新闻。这种想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我们不能忽视那些从百姓日常生活的角度提问题、为读者喜闻乐见的经济新闻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后者的宣传效果比前者更好。
1980年4月25日,《市场报》刊发的《经济学家赶集》,是一篇记者以“平民视角看事物”的成功之作。该报道借著名经济学家薛暮桥以百姓身份赶集的生活细节,反映了“文革”结束后我国开始重视发展个体经济的大主题。由于报道生活气息浓郁,文字自然清新,深受读者好评。
1990年12月8日,《经济日报》刊发的《从煮饺子说到规模经济》一文,从人人熟知的煮饺子入手,把规模经济的大道理娓娓道来,既充满生活气息,让读者产生了亲近感,又触动了他们的兴奋点,引导读者一步一步地读下去。
可见,记者的“报道视角平民化”对经济报道的采写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改善记者的采访方式和写作思路,使经济报道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得到群众的认可。当然,这样的平民视角绝不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它是在“吃透两头”的基础上形成的,故在其字里行间一样蕴藏着自然、真实的理性色彩。
现在,老百姓关心市场经济条件下自己的今天和明天,媒体必须为读者提供他们所需要的有用的东西。这是增加经济新闻报道可读性的有效途径。
新闻语言要追求通俗化
经济新闻报道要有生活气息,能吸引读者阅读,必须解决好语言问题。作为大众传播工具,报纸的新闻应该是写给大众看的,应该从受众的认识水平出发,运用群众熟悉的语言做报道。在经济新闻报道中,要尽量少用或避免使用只有少数人或部分人才能看得懂的字眼或话语,如古字、生僻字、专业技术用语等,更不能用自己硬造的词句。
经济新闻涉及的专业术语较多,如果不注意这一点,外行人看经济新闻容易闹得一头雾水,看不懂。因此,记者在写经济新闻时,一定要对经济名词、术语做好“翻译”工作,即用通俗的语言讲出通俗的道理。例如,气象预报中的短期、中期、长期等专业术语,读者虽然能够理解,但并不具体。法新社的一篇报道却用一天、两天、一星期这种人们生活中常用的时间概念,通俗地表达了短期、中期、长期的气象专业术语的含义。法新社是这样报道的:世界上大多数气象站能做出一天、两天乃至一星期的气象预报,中国的一个县气象站却能做出更长时间的气象预报。法新社记者的高明之处在于,这种通俗的表达方式具体、形象、读起来顺口,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
群众语言生动活泼、通俗明快、轻松有趣,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能够让读者在枯燥的经济信息中感到耳目一新,易于“抓住”读者的眼睛。1980年6月15日,《孝感日报》刊登的通讯《会计伢嫌我的油壶小》,通篇是农民王二婆的口述内容:
六月开了门,乡里喜盈门。我们超卖了菜籽油,平均每人还分9斤2两油。分油那天,我兴冲冲提着壶赶去。只听会计伢蔡后建在那里左右开弓,嫌李二婶壶小了,怪张大妈不抱个大坛子来,还说我的油壶是拿来“做得玩”的。我心想,你这伢是“洋人的房子——光是门”,就说:“你这伢,我去年拿这个壶来,是哪个笑话我‘心大壶也大’的?”会计伢忙赔笑说:“二婆,您老人家把老花眼镜戴上看看!去年吃的是‘大锅饭’,收的那点油还不够‘锅’吃;今年‘分社吃饭’,干活劲大了,收的油多了,壶就小了呗!”我这才想转来:是哩!今年分组作业、联产计酬的办法就是好,以后再不吃“大锅饭”的苦头了。
此文仅有280个字,生动的乡土语言却运用得十分顺畅,可读性极强,也获得了全国好新闻奖。
经济新闻要通俗,还要认真学习群众语言。群众语言源于丰富的社会实践,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富有表现力。如1982年11月18日新华社播发的由穆青、周原采写的《抢财神》一文,就没有从某地怎样大力开展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写起,因而避免了一些专业化的名词及数据的出现。“从抢被子发展到抢‘财神婆’——抢他老婆。农民说,有了‘财神婆’,就不愁‘财神爷’不回来。”这些语言里找不到一丝人工雕凿的痕迹,而且个性鲜明、朴实准确。农村人读了倍感亲切;城里人读了,就好像嗅到了泥土味,乡村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写作手法要追求故事化
经济新闻报道在我国新闻传播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地方党报中的比例很高。而经济领域的广阔性、专业性和复杂性,与读者所需要的通俗、易懂、实用之间的矛盾,又使经济报道具有很大的难度。这使传播效果大打折扣,以致使读者流失。让故事情节穿插其中,是软化经济新闻报道的一种有益尝试。
9月24日晚,鸡西市一位叫白欣阳的女孩到底没能克制住舞蹈的冲动,加入到中心大街边一个跳街舞的方阵。这个大约30人的欢乐团队践踏起的黑色粉尘,很快就让白欣阳脚上那双精致的白色羊皮靴变得面目全非,与此同时,高分贝的音乐湮没了这个街舞方阵跺击地面时应该产生的咚咚回响。白欣阳的母亲说,那其实是在一面大鼓上跳舞。”
初读这段文字,我们一定会认为这是哪一篇小说的内容,但这是一篇经济新闻报道——《经济观察报》“关注失衡”特别报道之一《东北矿区沉陷》的开篇。与传统的经济新闻以数据等作为文章导语不同,这篇文章让故事成为新闻的开端,采用个性化和情节化的故事手法来讲述新闻内容,对当地女孩跳舞的文学化的描述只是一个引子,而对女孩母亲的引语“在一面大鼓上跳舞”,形象而直接地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向文章的主题——东北矿区沉陷这一经济发展进程中的失衡问题。
经济新闻讲故事,应该始终寻找主角——人的存在,赋予新闻以生命活力,增强对受众的说服力和影响力。从某个个体的视角出发,以小见大、贴近读者,从而自然而然地引出对重大新闻的报道。
1993年2月7日,《经济日报》刊发的《“小机”斗“大机”——记发生在大连市的“三师出走”风波》,就是绘声绘色讲故事的好报道。它讲述了大连机床厂总经济师、总设计师、总会计师三人同时出走,投奔乡镇企业,另起炉灶办起了一家以组合机床为主产品的企业——渤海机床厂的故事。通过讲故事,加强了读者对生存本身的认识,同时对竞争、机制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给人思索与启迪。
讲故事的新闻写作手法,有助于将枯燥抽象的经济新闻事件具象化,便于受众理解。但是经济新闻首先要实用,要能够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一些记者在应用这种手法的过程中忽略了这一点,过分追求文章结构的波澜起伏,而使信息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因此,如何避免这种弊端,实现新闻的轻松阅读与实用全面的平衡,是每个从事经济新闻报道的记者应该注意的问题。
㈨ 如何做好经济报道 经济时报新闻部高级主任 记者
朋友看到您问的题目就得一个词句地说明,如何做好经济报道 经济时报新闻部高级主任专 记者
1,经济-----当然报道的属文章都离不开经济
2,新闻-----所谓新闻就不是迟到的新闻,如果迟到的新闻就不叫新闻,而叫评论,评论没有时间限制,只要把事情的始末说明就可以了,这里的新闻要 强调一个“新 ” 字
3,高级-------就不是凡凡的报道,这里 报道的内容要有深度、广度、新颖、语言生动、听后或看后有“豁然开朗”、“耳目一新”的感觉;
4,主任------就不是随从、不是听喝,而要有个人的主观意愿、有自己的独道见解、有高层次地分析表述、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名经济报道 经济时报新闻部高级主任 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