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课题答辩 » 高职院校课题

高职院校课题

发布时间: 2021-03-30 05:17:17

⑴ 怎样选择高职教改课题

一、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观
现代教学观主张在教师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以实现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为导向,师生共同探讨交流的过程。由传统的教学观到现代教学观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其中既有内容的,又有方式、方法、手段的改革,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观。
1.解决“教什么”,是现代教学观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是高职高专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当前正在探索和构建符合21世纪需要的和满足高职高专教育全局需要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在这方面虽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从全局来看,并没有取得根本性、实质性的突破。
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广义的课程概念是指在学校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学习活动的总体;狭义的课程概念是指学校根据培养目标编制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进程计划,包含在课程内的教学目标、内容。因此,课程目标既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又是各门课程的教学标准。我国现行的课程体系,仍然存在过分强调学科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如:重知识不重能力,重理论不重实践,重科技不重人文,重继承不重创新,重技术不重素质,重智商不重情商,重共性不重个性,重“教法”不重“学法”。现代课程观,要求在改革和重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时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①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必须反映当今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课程及其内容,要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②要反映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需要;③要体现时代文化,科学技术及社会背景;④要反映教育对象状况,在确保基本教育水准的提前下,体现因材施教;⑤要有利于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个性的充分发展和人的可持续发展;⑥要体现优化组合原理,教学内容要选择最精华,最典型的人类科学、技术和文化遗产。
课程设置及内容的选取,必须实行教师、企事业专家和领导三结合,体现理论与实际结合,学校与社会结合,师生与生产劳动者相结合。同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高职高专教育的课程设置,应打破学科体系的界限,按照技术应用能力、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和“实际、实用、实践、实效”的原则设置课程和精选内容。即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实际要求,设置课程及精选内容。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对人的职业能力和个人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在进行职业岗位的职责分析时,要进一步扩大分析范围,即不仅要分析职业的专业技术能力,还要分析非专业技术能力;既要分析职业的智力因素,还要分析职业的非智力因素。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在分析职业能力时,特别注意分析职业的“基础能力”,“关键能力”和“核心能力”;在分析方法上了也有新的发展,已从过去侧重分析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工艺技术,向同时注重分析生产过程及其劳动组合方面转变;从单一的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和单一的专业技术分析,向职业群和一组相关专业群的分析转化;从静态分析向动态分析转变。分析方法的进步,有效地提高了课程开发的有效性和先进性。
(2)基础理论课程及内容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实践课程要形成相对独立的体系,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所有课程都要打破学科的束缚,按照综合化思路进行重组和整合,在教学内容上要防止狭隘于技术和技术上狭隘,实现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有机结合。
(3)要明确各门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明确各门课程的知识、能力、素质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形成有机的理论教学体系。
(4)要设置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形成与之相匹配的系列实验室,系列实践教学基地(群)。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营造仿真的职业实训环境。
(5)加强理论课与实践课,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相互渗透与结合。增加选修课数量,允许跨年级,跨专业选课,增强课程结构的弹性和可选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优势和特长。
2.解决“如何教”的问题,是深化高职高专教学改革急待解决的课题高职高专院校在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从总体上看,高职高专教育的教学方法单一(以教师为主),教学手段落后(粉笔加黑板)的局面并没有根本转变,没有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生动局面。当前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已经成为进一步深化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的瓶颈。因此,加速教学方法改革,尽快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是深化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培养学生掌握运用现代技术,实施创新教育的需要。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中,要注意解决好三个问题:
(1)要从教育思想观念改革入手实现7个转变。使学生由知识技能的被动接受者,向知识技能的主动探求者转变;教师由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向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转变;教学目标由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向使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得到协调发展转变;教师由以往的“讲三练二考一”向“讲一练二考三”转变,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空间;教师由只重“教法”向既重“教法”又重“学法”转变;由强调统一要求向因材施教转变;培养途径由校内封闭教学,重理论轻实践向产学研相结合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转变。
当前,许多院校在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总结出许多好的教学经验。如: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提出“讲重点、讲思路、讲方法”。教学内容上强调“用”、教学方法上强调“活”、教学手段上强调“新”。在培养能力上,强调“两个三教”即教知识、教能力、教素质,教会学、教会用、教会创。提出两个转变:即由应试教育向综合素质教育转变,传授知识向培养自学能力转变。学校通过这些专业教学改革试点,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有利于优化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方案的产生。
(2)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要体现四个有利原则。即: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利于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发展。这四个有利要具体落实和体现到教学全过程中去,才有可能培养出21世纪需要的人才。
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是要在教学活动中废除灌输式,实行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的精髓,在于启发学生积极恩维,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培养学生敢于大胆质疑,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
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学习是21世纪赖于生存的必要条件,没有树立终生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就难于在21世纪生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员工接受再教育,再学习,已成为生活中的第一需要,这种迫切感、危机感,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已日显突出。因此,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教会学生获取知识,培养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已成为每一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有的学校在制定教学大纲时,既提出了教学方法要求,又提出了学生的学习方法要求。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必须彻底改革过去教师包办代替和“讲三练二考一”的教学模式,代之以“讲一练二考三”。同时,要重视利用网络技术和运程教育方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千方百计地培养学生善于提问,善于质疑,敢于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甚至与教师不同的看法。德国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方面,要求学生做的每一件事,都要与别人不一样,而且力求比别人做得更好,着力培养学生在求异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要让学生尽可能理解知识和先进技术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以及现行技术和工艺的缺陷与局限性,使高职高专教学定位在紧紧围绕革新技术,改进工艺和操作过程;紧紧围绕提高劳动生产率;紧紧围绕把研究成果转变为现实生产力。使学生在接受知识,形成能力和提高素质的过程中,成为革新技术的探求者,真正体现高职高专教育是一种为生产第一线服务的创新性的专业教育。
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和潜能的发展。在我国高职高专教育中,共性教育有余,个性和潜能发展不足。在教学计划或培养计划中,必修课或必选课比重太大,没有给学生留有更多的自我选择的空间。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在我国高职高专院校还处于试点阶段。应按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要求,针对高职高专教育学生来源多样化的趋势,要研究制订适应不同生源实际状况的培养方案或在同一培养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充分考虑不同生源的实际需要。要因材施教,积极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教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促进学生的个性和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改革现行考试方法,树立全面的考试观
考试是教育效果测量的主要形式,也是教学达标的重要环节。它具有显示功能、反馈功能和导向功能。考试也是个指挥棒,“考什么”和“怎么考”,直接关系到考试结果及对教学质量的评价,是师生共同关心的核心问题,它直接影响教师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有什么样的考试内容,考试方法,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法和学法。因此,改革考试内容和方法,将直接影响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
高职高专院校十分重视考试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建立了相关的制度和监控办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已取得的改革成果,治标比较多,如考试纪律、监考制度、评卷方法等;治本比较少,没有从人才培养需要出发改革考试内容、方式、方法,使我国高等教育的考试方法至今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有效的改变。为此,
1.应建立以专业技术标准和职业素质为基础的考试考核体系在考试考核内容选择方面,既要体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环节)目标要求,又要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既考知识,又考能力(技能)和素质,体现应知、应会、应是。
2.在考试考核方法选择方面应根据考试课目的特点,允许采取多样化的考试考核方法,如闭卷、开卷笔试;闭卷笔试与口试相结合;口试、笔试与技能操作相结合,或采取论文、设计、制作,撰写调研报告与答辩相结合;也可以采用无标准答案试题,着重考核学生的思维方法、考思路、教见解等方法。并逐步实行“讲一练二考三”,以检验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
3.在评判学生学业成绩方面要把课程终结考试与过程考核中学生取得的成绩,作为判断学生成绩的重要依据。针对不同课程,其评分方法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如采用百分制,也可以采取五级分制,即优、良、中、及格、不及格;对达标课程,可采用两级评分,即达标与不达标或及格与不及格;对论文、设计、制作等教学环节,可采用评语加五级评分,以确认其学业成绩。由于考试内容、方式、方法的多样性,学校应制定关于加强教学考试考核办法及有关实施细则,以确保教学工作的有序进行。
在加强考试方法改革的同时,要建立课程考试质量分析制度,对考试内容、命题及考试结果要进行认真分析,不断完善考试考核办法;要建立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制度,并以一定的学分把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要求固定到培养计划之中,成为全体学生必须达到的教学目标。

⑵ 高职院校的发展趋势

与就业教育、创业教育、全民教育相互渗透
20世纪90年代后,发达国家间的贸易争夺愈演愈烈,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霸主地位从根基上产生了动摇。美国劳工与经济界经多方调研后一致认为,美国大多数工业产品出口竞争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劳工素质低下,而在失业率不断增加的形势下高新技术尤其信息发展所需的技术人员却严重缺乏,新增劳动力则普遍缺乏就业的基本技术。针对新增劳动力职业素质不高的问题,美国教育部和劳工部共同推出《由学校到就业法案》,要求学校,在职业教育基础上贯彻企业培训的学习计划。凡完成“由学校到就业”计划者,可同时获得高中毕业文凭和职业技能证书。
近几年,许多国家特别重视在职业教育中实施以开办小企业为目标的创业教育。以澳大利亚为例,其教学重视学生潜能的挖掘和综合素质的培养,采用模块化课程,通过大量的案例启发学生,教会学生分析研究市场,设计创业方案,开展考核评估,激发学生的创业动机。让所有的人有机会接受职业教育,准备就业,是人的基本权利,同时通过职业教育又能促进社会的凝聚力和整合作用,这是现代职业教育的新理念。如:德国对残疾人、妇女和外籍子女接受职业教育的培训采取特殊的资助措施之外,还在世界上首次将普教领域的英才促进措施引入职教领域,自1992年起实施“职业英才促进项目”,每年向3000名高技能型青年提供每人3000马克的资助,采取重点辅导、出国学习等办法,培养职业领域和劳动世界的“行家里手”。
这一趋势要求各国着手建立全国统一的技能标准,并将其作为国家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目标。如:1991年,英国工业协会将国家职业资格纳入行业培训大纲与目标中,1993年,该体系正式纳入到国家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目标之中。在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和职业资格制度基础上,英国又制定了各种文凭和证书课程标准,然后又统一制定了各种课程的必修核心的单元与选修单元或模块课程,以此规范各级各类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1994年,美国政府通过《2000年目标法案》,按照该法案,美国政府设置了联邦一级的全国职业技能标准委员会等机构,其职责是通过资助促进行业规范技能标准,以作为国家认可的资格标准。
由此,各国开始建立“合作式”职业教育模式。如:欧盟总结了德国与奥地利对150种专业的职业教育证书互认的经验,在不改变欧盟各自职业教育体制的框架内,通过评估与考核,承认各相关专业的各国职业教育证书等值性,制定了适用欧盟各国的,用英、法、德三种文字印刷的“欧洲职业教育通行证”,为欧洲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形成与发展,为解决欧洲青年的失业问题作了有益的尝试。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终身教育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将职业教育体系中职前与职后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创造一个终身教育的完整连续统一体已成为世界性趋势。如:芬兰在合并85所职业教育机构的基础上,组建22所高职院校,职业高中和普通高中毕业生均有机会升入高职院校深造。韩国举办二年制的初级职业学院,所有具有高中学历的青年,通过国家资格认证的技师以及符合国家规定工作年限的工人,都有继续学习的机会。世界各国职业教育逐渐融入终身教育体系,其表征之一,是职业教育不再被看作是终结性教育而是一种阶段性教育。
走综合化发展道路,加强研究性和开放性
随着职业教育体系由封闭走向开放,世界许多高职院校开始走向综合化发展道路。
一是高职院校由单一的正规教育向正规与非正规教育并存方向发展;
二是由单一的学历教育向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并存方向发展;
三是单一的职前教育向职前与职后教育并存方向发展;
四是单一的育人就业向产教结合的教育方向发展,使高职院校成为一个资源开发中心。
如,印度学生在完成8年义务教育后,可升入二年制的高中阶段学习。完成10年学业的学生,如考不上高等院校,可以进“工业教训学院”和“职业学校”接受二年制职业教育,或进入“综合工业学校”接受三年制技术教育。普通教育的完全中学毕业生如果他们不想就读普通高等教育也可以通过双元制职业教育与企业继续教育成为职业人才。英国职业教育体系与普通教育体系的沟通以课程为连接点,如接受过第三阶段技工培训的技工通过过渡课程的学习后可以进入高级国家证书或文凭课程学习,二年后可以再进入普通高等学位教育学习。我国台湾地区技职院校的入学方式也很有参考价值:
一是实施预修甄入学。技职学生可以在校期间预修高一层次学校课程,成绩优秀学生经甄试后录取入学;
二是确认校外学习成绩及进修成果入学。加强技职院校与校外学习机构的结合,建立教育伙伴关系,并相互设立各种可以累计、转移的学分制课程以及建立相互认可学习成绩的机制。这样,学生在校内外学习成绩的总和,可以成为入学的条件;
三是对职业资格证书作学力鉴定,凭此可取得入学资格。学校允许持有职业资格证书的工作者,通过学力鉴定,取得相当层次的入学资格。这样,就承认了学生入学前的工作经验与学习成果,体现了多元证书价值观。
在迈向综合化的道路中,世界各国高职院校加强学校的研究性和开放性,主要体现在:
第一,建立加强职业教育和方法论以及相关的教学方法等研究组织,增强学校的研究性。如:德国不莱梅大学的技术与教育研究所、汉堡大学的职业教育研究所的工程技术专业的职业教育工作者,通过各自的教学实践,不约而同地提出了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组织方式。这一思想为欧洲10个国家所接受。德国在职业教育教学中提出了“获取信息、指导计划、实践计划、评估计划”的四阶段教学过程,就是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组织形式的具体体现。美国也由7所从事职业教育的高校,包括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伊利诺斯大学、明尼苏达大学、加利福尼亚兰德学院、弗吉尼亚工业学院与州立大学、威斯康辛大学,共同组建了隶属于联邦政府的美国国家职业教育研究中心,高度重视创新职业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该中心向美国劳工部提出的包括“资源合理支配、人际关系处理、信息获取利用、系统分析综合、多种技术运用”的五种能力以及“技能、思维、品行”的三种素质,有可能在职业教育领域里产生新的符合职业教育特色的学习理论。
第二,加强学校的开放性,成为国际性开放大学。世界各国高职院校打破大学与社会相隔绝的状态,实行在学校内部以及向社会、国际三方位的开放。一是学校内部的沟通、开放。社区学院的普通教育和职业培训教育是根据社区的需要和利益而灵活调整制定的。社区学院的教育分为转学教育和职业培训教育,分别开设学士学位二、三年级课程和直接为就业作准备的教育课程。其中转学教育的课程设置,与本州内所授予学士学位的公立大学前两年的课程设置基本相同,以便于学生学完两年后转学到那些大学继续攻读学士学位。而职业培训教育则集中开设与职业相关的技能课和知识课,往往应当地工商企业的实际需求而开设。二是向企业开放。如:英国多科技术学院实施的“三明治课程”。多科技术学院属高等职业教育之列,其学位课程是前两年在学院学习,第三年到相关的企业实习,最后一年又回到学院学习;文凭课则是第一年在学院学习,第二年到企业接受实际培训,第三年再回学院学习课程。多科技术学院作为教育的基础结构,为社会培养了有技术、能适应职业需要的职工。
借鉴与探索,从比较研究引发的思考
第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全面素质教育的推进,经过几年连续扩招,学生规模有了很大发展,整个社会发展对高职生的要求由数量转向质量,高职教育质量亟待提高;第二,随着高等教育体系的开放,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渠道的多元化,高职生面临生源市场与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双重竞争;第三,高职院校自身由于投入不足,阻碍了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高,面临着沦为二流、三流大学的困境。高职院校发展路在何方?从上述比较研究部分,从世界各国高职院校的发展经验,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可资借鉴之处。

⑶ 如何争取课题研究——请教各位专家:我是一名高职院校教师

你得有所作为,比方上你评上个什么,还是一句话,多参加比赛,然后拿奖~然后你就可以申请了,关键还是要注重能力,其实关系是一方面,能力最重要了

⑷ 高校青年教师怎么申请科研项目

青年教师在申报课题时还存在着不能恰到好处地确定课题名称,确立研究内容时缺乏科学思考,构建研究队伍时明显急功近利,论证材料表述也是应付了事走过场,学术品质不足、投机心理比较明显等问题。

在分析高校青年教师申报教研课题误区基础上提出应对策略,既有利于青年教师专业化成长,又可以促进高校科学管理与质量建设。


论文关键词: 高校;青年教师;教研课题;申报误区教学研究是运用教育科学方法,有目的、有计划、主动探索教学实践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的一种科学认识活动。

一线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本质上是在更高的水平层次上展开教育教学活动,从而使实际教学工作逐步向最优化方向发展,同时也使课题组成员专业化程度获得提高、学术素养得到提升。

高校加强教研课题质量管理,既是科学研究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又是教学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重视高校教研课题申报质量工作,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校参与教学研究的队伍人数,与其获得立项课题的数量呈正相关。例如,江西省的高校教学研究每年基本保证省级教研课题600项,各高校校级教研项目根据其重视程度确定立项总数(少则10项、多则五六十项),每个项目按5个研究人员计,每年每批次约有近万人(次)经常进行教学研究工作。

如果从个体的课题申报行为角度考察,则每年每批次参与其中的人数远远比这多得多:每所高职院校少则几十近百人,一般普通本科高校三四百人,规模大的高校多达七八百人,可见其研究队伍之庞大。


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这支队伍的中、初级职称的年青教师占的比例相当大,他们或者因为课题研究经验不足,在教研课题申报或立项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往往常见而普遍,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教研课题研究质量的学术水平层次的提升;或者因敬畏于课题研究“高不可攀”而视之为“禁区”,以至于无法着手或者不能有效地进行教研课题研究工作,虽然尝试性地参与其中,但立项率很低。

另一个事实是:针对这些问题,各层面管理者因为各种原因没能够从有效管理的角度进行全面梳理与研究,也就不可能针对问题提出规范的应对策略来指导或服务于教学课题研究的实际工作。因此,广大教师尤其是涉足课题研究领域不深、经验不足的青年教师在教研课题研究过程中“捉襟见肘”或者困难重重。


(一) 混淆不同性质的课题研究


初涉教学研究领域者,因为对其含义把握不准确,很容易与教育科学研究相混淆,例如,有人将“中外农村医学教育比较研究”问题作为教研课题申报,其实这是一个典型的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结果可想而知。

那么该如何区别这两类课题?第一,看问题的指向是教育问题还是教学问题;第二,看解决的问题是认识问题还是行动问题;第三,看最后的成果形式是论文、专著还是方案、应对策略;第四,看成果去向主要是给别人阅读,用来交流还是供自己应用后可以推广的。由此不难看出:前者是教育科学课题,后者是教学研究课题。


由此可知:教育科学研究侧重于基本理论研究或一般方法论研究,目的在于寻找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中的一般规律、原则或方法论以指导实际工作,“实践检验”不是其成果的必经途径;教学研究是教学的具体行动或专项工作研究,针对教学实践现存问题提出的具体工作方案或策略以改善现状,“实践检验”是教学研究成果的必经途径,它更注重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效果。明乎此,就不会“张冠李戴”。


(二) 课题表述不恰当、提炼不简约


表述不恰当主要有四种表现:一是错把“文章标题”当做“课题标题”。文章标题与课题标题的根本区别在于:思想内容的容量上明显是前者“小”而后者“大”,形式上的区别标志是前者没有标志词,后者有“研究”作为标志词。二是没有理顺思路,影响表达效果。

⑸ 高职院校研究课题中有横向课题和纵向课题之分,不太明白各自的具体性质及研究内容啊

横向课题就是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委托你做的课题,比如规划项目、技术改造之类的,而纵向课题是指有各级政府指定的科研行政单位代表政府立项的课题。如:国家科技部、省科技厅、市科技局,国家社科联、省社科联、市社科联,及教育部、教育厅等。

⑹ 在高职院校工作,如果要评副教授,评委最看重什么科研成果

满意答案 热心问友 2012-06-15现在论文和著作都不起决定作用了。起作用的是省级课题至少一个以上主持,市厅级二到三个主持,或者参与的前三前五名吧,有国家级的前五的最好;然后是省级教学成果奖,名师,省级精品课程前五,再才是论文和著作了。指导学生获全国性奖励也算,不过比较次一些地位。现在不比以前了。更难.热门、紧缺专业的好办些,冷门、不紧要的专业又多人评的,能评上是很硬的了。通常都至少会有一个以上省级课题主持带两三个市厅级的主持,或四五个以上的前三前五名参与,再加省级教学成果奖或省级精品课程的前五名参与,如果是主持就更好。然后是cssci一到二篇,扩展版一到二篇以上,核心三到五篇以上,再加一些学报,专业核心期刊,著作主编副主编若干,参编没用。然后校内有若干院级课题、教学奖、科研奖、指导奖、评上院级优秀教师一次以上等等,这样才有可能去争。理工的还要看有没有横向省级厅级课题、专利等等,也就是社会效益和应用价值。所以现在是越来越多,越来越难。凡事都赶早,和买房一样。迟了就基本没戏了。为什么说迟了就基本没戏,是因为一是条件越来越苛刻,指标就这么多,首先是全省同行先自相残杀淘汰,侥幸进入了,评上了,还不一定在单位被聘用,现在各学校都出台了专业技术人员聘用指标,分十三级,评上的算第七级,但还要看是否有指标聘你,如果没有了,对不起,你还只能做讲师吧你讷。所以现在绝大多数年青教师根本就放弃去评副教授了,改走评高级工程师、经济师、农经师、商务师、政工师、畜牧师、会计师等等,要好评一些。但这些也是有名额有指标的,所以他们就只能做做兼职,多赚点外快来生活了。何况绝大多数都是体制外的。 补充: 大家在申请课题的时候也要注意,不要把一些看似省级厅级的课题误以为是,比如说某省某研究会课题、某省某协会、学会课题、(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课题等,这些实际都只能算院外的院级课题,尽管有些是直接受厅领导或直属的。如:某省成人教育协会成人教育科研规划课题、某省高职教育研究会课题等,其实都只能算院外院级课题; 省级课题一般是:省的名义发布的:如某省某年度自然科学规划课题、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这个是最牛的)、全省高校教研教改课题,如:某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项目立项课题,某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市厅级的如: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二五”规划课题,广东省科技厅农业攻关计划项目课题。某厅某攻关计划项目等。子课题只能算参与,不算主持。还有些地方性的就更低,和院内课题也差不多,不过由于是院外的,所以也比院内的不会低,至少比没有好。如:某地级市某局立项课题; 而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某某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课题,充其量也只能算市厅级课题。省级的必须是以教育部或省政府每年公布的十二五规划名义发布。各市、厅都有自己的规划课题,算市厅级课题。含金量不低。省会市各局下面的规划课题,也可算市厅级课题。 补充: 另如果有幸能申请到或参与进985\211等重点院校、或省级科研单位的立项课题,与市厅级立项课题也有可比性。高职院校如果本身是正厅级别的立项课题,也有一定可比性。 补充: 每个省不太一样,说说最难评的几个省吧:江苏、浙江、广东、福建、北京、上海、辽宁、河北、山东、广西。中部、西部、黑龙江、内蒙都要好一点。凡是高职院校林立、教育发达的沿海省份,都是最难评的地区。如果您是上述地区从事高职教育事业的,恭喜了!基本上85%的都是讲师身份退休的了。

⑺ 请问高校青年教师怎么申请科研项目谢谢

青年教师在申报课题时还存在着不能恰到好处地确定课题名称,确立研究内容时缺乏科学思考,构建研究队伍时明显急功近利,论证材料表述也是应付了事走过场,学术品质不足、投机心理比较明显等问题。

在分析高校青年教师申报教研课题误区基础上提出应对策略,既有利于青年教师专业化成长,又可以促进高校科学管理与质量建设。


论文关键词: 高校;青年教师;教研课题;申报误区教学研究是运用教育科学方法,有目的、有计划、主动探索教学实践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的一种科学认识活动。

一线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本质上是在更高的水平层次上展开教育教学活动,从而使实际教学工作逐步向最优化方向发展,同时也使课题组成员专业化程度获得提高、学术素养得到提升。

高校加强教研课题质量管理,既是科学研究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又是教学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重视高校教研课题申报质量工作,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校参与教学研究的队伍人数,与其获得立项课题的数量呈正相关。例如,江西省的高校教学研究每年基本保证省级教研课题600项,各高校校级教研项目根据其重视程度确定立项总数(少则10项、多则五六十项),每个项目按5个研究人员计,每年每批次约有近万人(次)经常进行教学研究工作。

如果从个体的课题申报行为角度考察,则每年每批次参与其中的人数远远比这多得多:每所高职院校少则几十近百人,一般普通本科高校三四百人,规模大的高校多达七八百人,可见其研究队伍之庞大。


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这支队伍的中、初级职称的年青教师占的比例相当大,他们或者因为课题研究经验不足,在教研课题申报或立项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往往常见而普遍,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教研课题研究质量的学术水平层次的提升;或者因敬畏于课题研究“高不可攀”而视之为“禁区”,以至于无法着手或者不能有效地进行教研课题研究工作,虽然尝试性地参与其中,但立项率很低。

另一个事实是:针对这些问题,各层面管理者因为各种原因没能够从有效管理的角度进行全面梳理与研究,也就不可能针对问题提出规范的应对策略来指导或服务于教学课题研究的实际工作。因此,广大教师尤其是涉足课题研究领域不深、经验不足的青年教师在教研课题研究过程中“捉襟见肘”或者困难重重。


(一) 混淆不同性质的课题研究


初涉教学研究领域者,因为对其含义把握不准确,很容易与教育科学研究相混淆,例如,有人将“中外农村医学教育比较研究”问题作为教研课题申报,其实这是一个典型的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结果可想而知。

那么该如何区别这两类课题?第一,看问题的指向是教育问题还是教学问题;第二,看解决的问题是认识问题还是行动问题;第三,看最后的成果形式是论文、专著还是方案、应对策略;第四,看成果去向主要是给别人阅读,用来交流还是供自己应用后可以推广的。由此不难看出:前者是教育科学课题,后者是教学研究课题。


由此可知:教育科学研究侧重于基本理论研究或一般方法论研究,目的在于寻找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中的一般规律、原则或方法论以指导实际工作,“实践检验”不是其成果的必经途径;教学研究是教学的具体行动或专项工作研究,针对教学实践现存问题提出的具体工作方案或策略以改善现状,“实践检验”是教学研究成果的必经途径,它更注重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效果。明乎此,就不会“张冠李戴”。


(二) 课题表述不恰当、提炼不简约


表述不恰当主要有四种表现:一是错把“文章标题”当做“课题标题”。文章标题与课题标题的根本区别在于:思想内容的容量上明显是前者“小”而后者“大”,形式上的区别标志是前者没有标志词,后者有“研究”作为标志词。二是没有理顺思路,影响表达效果。

⑻ 全国高职高专英语类专业教学改革课题 算国家级课题吗

恩.暴好的学校
牛的都没B了,呵呵
想要领教此地老师的忒低素质吗?请来这里吧
想要了解一下这里的师资办学是多么龌龊吗?请来这里吧
真想要来这里测验一下您的耐受度吗?来这里吧
更想要闻海南人身上的狐臭吗?请来这里吧..
......
如果你真的想要更深更具体的了解这里的话
那您就张开您的双臂.赶紧来体验一下吧.哈哈
估计那时候你会暴庆幸.
---这样的人生历练!

热点内容
涂鸦论文 发布:2021-03-31 13:04:48 浏览:698
手机数据库应用 发布:2021-03-31 13:04:28 浏览:353
版面217 发布:2021-03-31 13:04:18 浏览:587
知网不查的资源 发布:2021-03-31 13:03:43 浏览:713
基金赎回参考 发布:2021-03-31 13:02:08 浏览:489
悬疑故事范文 发布:2021-03-31 13:02:07 浏览:87
做简单的自我介绍范文 发布:2021-03-31 13:01:48 浏览:537
战略地图参考 发布:2021-03-31 13:01:09 浏览:463
收支模板 发布:2021-03-31 13:00:43 浏览:17
电气学术会议 发布:2021-03-31 13:00:32 浏览: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