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课题答辩 » 环境科学大辞典

环境科学大辞典

发布时间: 2021-03-16 07:28:06

1. 小区和社区有什么不同

1.社区与居住区概念社区:西方社会学、政治学、人类学等许多学科常用的一个术语。迄今为止,定义还无统一规定。有的学者曾对社区的94个定义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各定义唯一的共有因素是“人”。有人把社区与大至一个完整的社会系统,小至一个社会组织、社会团体,甚至某些具体的单位相提并论,混为一谈。有的学者则明确提出社区与社会或社会体系完全同义。有些学者完全按照生物学的观点定义社区,把生物分布、生存条件和自然环境作为划分社区的基本因素。有人从文化发展的角度,把不同的文化传统、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社会风俗等作为社区规定性的主要成分。也有人把生物学观点和文化因素结合起来,从这两方面来确定社区的定义。目前较有普遍性定义是:社区是一种功能相互联系在一起的人类群体。他们在某一特定时期生活于某一特定地区,处于相同的社会结构中,具有基本上一致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共同感觉到自己是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和一定自治性的社会实体。 ——《社会科学新词典》 聚集在某一地域中的社会群体、社会组织所形成的一个在生活上相互关联的社会群体。“社区”一词源于拉丁语,意为共同的东西和亲密的伙伴关系。首次将社区一词用于社会学研究的是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他用Gemeinschaft(一般译为共同体、团体、社区)一词同Gesellschaft(一般译为社会)进行对比分析,用社区一词表示具有共同价值观念的同质人口所组成的社会团体。后来美国社会学界在使用社区这一概念时赋予其“地域社会共同体”的含义。作为社会实体的社区通常包含以下要素:(1)以一定生产关系为纽带组织起来的,达到一定数量规模的人群;(2)人群赖以从事社会活动的、有一定界限的地域;(3)一整套相对完备的生活服务设施;(4)一套相互配合的、适应各社区生活的制度和相应的管理机构;(5)基于社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历史文化传统的文化、生活方式,以及与之相连的社区成员对所属社区在情感上和心理上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社会科学大辞典》小结:社区是指综合了社会各种群体与组织的某种生活驻地。“社区”一词源于拉丁语,意思是共同的东西和亲密的伙伴关系。20 世纪30年代初,费孝通先生在翻译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的一本著作《Community and Society》(社区与社会 著于1887年)时,从英文单词“Community”翻译过来的,后来被许多学者开始引用,并逐渐的流传下来。“社区”一词最初是由德国的社会学家滕尼斯应用到社会学的研究中。居住区:城市中主要供居民居住和日常活动区域。居住区一般都有完善的市政公用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绿地和娱乐休憩场所,设立居住区可为居民创造一个安静、方便、舒适的居住环境。居住区是最基本的城市职能,一般占地比例最大,因其应容纳所有的城市人口,包括劳动人口和非劳动人口。从城市土地经济特性分析,其他职能区都创造经济价值,而居住区不能直接创造价值,但它却是其他职能区的基础,是城市存在的必要前提。 ——《环境科学大辞典》 在城市计划中所规定的用途地域之 一。许多发达国家都颁布有城市计划法,规定了为维护特别良好的居住环境, 专门设定城市中的居住区。例如日本的城市计划法中规定,不许在居住区建工 厂、影剧院; 为了保持良好阳光,不许多设计高层建筑等。 ——《人文地理学词典》 城市大规模的生活居住用地,占地30万m2至100万m2,居住3万至5万人。常分级组成,如由小区,组团、街坊、院落等组成。区内设有中学、医院、百货商场等较大型生活服务设施。一般泛指城市中居民聚居,住房和公共服务设施集中的地区。 ——《中国土木建筑网络辞典·城市规划与风景园林》小结:以居住为目的的城市空间。2.区别①空间表述区别社区:以人为基本单元的空间系统单元,常见于人居环境科学(泛建筑类科学、空间科学,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等),但是是系统论影响下的一种表述,强调各系统之间的耦合关系。居住区:单一性质的空间表述,是对该类型空间的一种统称。②空间类型区别社区:可以涵盖所有地域空间所构成的社区系统,如乡村、聚落空间可以构成农村社区等居住区:但表示城镇下的居住组团空间③历史驱动区别社区:最早见于国外,由费孝通先生引入中国,有研究认为社区概念的提出与成型同西方城市发展有一定联系,早期西方城镇化发展后,乡村地区受城镇化影响,人为形成聚集空间,最终形成社区的早期雏形。因而可以看出,早期社区类比于建国前的村落或乡村一类表述。随着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卫星城理论与田园都市理论的兴起,社区的概念被进一步放大,并形成以系统论为主导的空间体系。居住区:城市化下产生的一种功能较为单一的空间,是我国目前城市的空间构成主体之一。社会化大分工下,造成了城市中,空间的分布由社会分工决定,居住空间成为目的较强的空间划定。尤其在我国的当下,社区概念新近被引入,但是社区尚未完全成型,居住区仍然是城市居住与生存空间的主体。④顺延关系预测在土地利用与分配长期不变的情况下,土地私有制国家的城市空间将逐步由居住区向社区进行转变,而土地公有制国家将呈缓慢的变更。但土地公有制国家的乡村社区反而会呈现井喷式增长。总结:①两者都是以人为最基本服务对象的居住生活空间,不同的是居住区服务功能单一,而社区包含了诸多服务系统,具有一定自给性和循环性的特点。②居住区将仍是我国城镇空间的主体,近20年不变。③两者的区别源于社会分工程度的体现,社会分工越明确,城市中只有居住区;但经济条件的不同可以让社区的使用人群发生改变,如欧美等发达国家或地区,逆城市化现象后,富裕阶层逐渐搬入郊区的社区,而贫困阶层反而搬入城市居住区,后逆城市化中则反之,如底特律在未来将会进入逆城市化进程中。3.例证社区:欧美诸多典型代表,我国目前提出新农村社区是这种理念带入中国后的一种尝试,预测会取得较好的生存空间体验。居住区:所有城市的居住空间都只配被称为居住区,尤其是我国。

2. 环境学词典和环境科学大辞典哪个好

环境科学大辞典比环境学词典好。
因为环境科学大辞典属于中国大网络全书中的一卷。内容丰富,权威性强

3. 有人知道蔡林的详细资料吗

蔡林 人档案 军医大学教授 2000年以来蔡林出版专著、发表文章、获奖情况 2000年以来已在多家出版社正式出版了11部著作,在报刊上发表文章26篇,获得了多种奖项,详细情况如下: 一.出版著作情况 1.独立完成的专著 1)《摄影2000个为什么》,2000年1月,由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全国发行 2)《摄影小经验小窍门333》,2000年6月,由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正式出版,全国发行 3)《自动照相机摄影要领》,2000年6月,由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正式出版,全国发行 4)《彩色摄影易学通》,2000年6月,由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正式出版,全国发行, 5)《傻瓜照相机摄影手册》,2002年1月,由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正式出版,全国发行, 6)《观光摄影》,2005年2月,由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正式出版,全国发行, 2.合作完成的著作 1)《大学摄影基础教程》,2000年8月,由浙江摄影出版社正式出版,全国发行 2)《少年军校教程(小学分册)》,2001年1月,由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正式出版,全国发行 3)《少年军校教程(初中分册)》,2001年1月,由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正式出版,全国发行 4)《医学常用英汉缩略语词典》,2002年3月,由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正式出版,全国发行 5)《亲情摄影》,2005年2月,由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正式出版,全国发行, 6)《摄影基础》,2005年2月,由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正式出版,全国发行, 二.在报刊上发表的文章 在报刊上发表了26篇文章,主要有以下几篇: 1)“几种常见照相机的性能及故障检修”,2000年《电子报》,合刊。 2)“浅谈摄影家的才能”,2000年5月《四川科普作品选》。 3)“使用喷墨打印机打印投影片的小经验”,2001年7月《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三.获奖情况 1.2000年3月,获四川省教育摄影协会“重大贡献奖”。 2.《摄影科普丛书研究》,于2000年4月,获军队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3.《摄影大网络辞典研究》,于2000年4月,获军队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4.2001年5月,被评为“第三军医大学‘九五’科技工作先进个人”。 5.2001年5月,被评为“首届创新杯四川省十佳科普作家”。 6.2004年9月,获“中国摄影教育优秀理论”奖。 7.论文“雏议摄影艺术鉴赏”,2004年11月,获全国高校优秀论文奖。 8.2005年4月,获四川省教育协会“突出贡献奖”。 蔡林,男,1959年生,博士,1984年7月毕业于北京工业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系;1988年1月调入中国人民大学人口研究所,1990年9月任讲师。发表论文20余篇,参与专著撰写10部;参与课题10余项。博士论文题目是系统动力学在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应用——以北京市垃圾处理系统为例 研究方向或专长 主要研究方向是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专长是系统动力学在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应用。 学术研究成果 A.专著—— (1) 环境科学大辞典,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1 (2) 走向21世纪的人口环境与发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3) 人口、资源、环境关系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B.论文—— (1) 如何科学地制定城市人口开放政策,城市问题,2002;3 (2) “白色污染”如何治理,生态经济,2002;5 (3)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人口安全研究模型,人口研究,2005年增刊 C.参加的课题—— (1) 中国人口发展前景与对策研究,1992—1994,联合国人口基金P04课题 (2) 北京市人口容量研究,2002,北京市计委课题 (3) 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国老年人住房状况研究,2002-2003,国家统计局课题
求采纳

4. 如何划分企业的污染类别

国家技术监督局1996-12-20批准 1997-07-01实施

前言

本标准是为适应环境保护的发展、管理和决策需要而制定的。它有助于正确反映环境中各种污染的性质状况,治理效果和发展趋势,便于环境保护的科学决策和信息管理,也适合于与其他信息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
本标准中“环境污染”的术语是参考了《简明不列颠网络全书》、《中国大网络全书(环境科学)》和《环境科学大辞典》中“环境污染”的内容,同时吸收了有关专家的意见。
本标准中“声环境”、“振动环境”、“放射性环境”和“电磁环境”为名词,意指环境中的声、振动、放射性和电磁都有一定的本底值或背景值。
本标准由国家环保局和国家技术监督局共同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和中国标准化与信息分类编码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钱铁宗、冯卫、朱裕栋、丁雅娴、金锐、陈仰胜、鲁纪行。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环境污染的类别与代码。
本标准适用于环境信息管理,也适用于与其他信息系统的信息交换。

2术语
环境污染是指环境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条件的变化,使环境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产生有害于人类及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3类别划分及编码方法
3.1类别划分

3.1.1 根据环境科学发展和我国环境保护管理现状,本标准中的环境污染类别的划分主要考虑人类活动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不包括生态破坏引起的环境问题。
3.1.2 本标准从六个不同的方面对环境污染进行分类。每个方面包含若干个彼此独立的类目。每个类目表示一种环境污染类型。
3.2编码方法
本标准用两位阿拉伯数字表示,其中:
11~19表示按环境污染主体划分的环境污染类别;
21~29表示按环境污染性质划分的环境污染类别;
31~49表示按环境污染对象划分的环境污染类别;
51~59表示按环境污染影响范围划分的环境污染类别;
61~69表示按环境污染方式划分的环境污染类别;
91~99表示按其他方面划分的其他环境污染类别。
如果个位数是“0",则表示分类面的名称;凡个位数字是“9”,则表示“其他”。

4代码表

代码
类别名称
说明

10
环境污染主体

11
天然污染

13
人为污染

19
其他环境污染主体

20
环境污染性质

21
物理污染

23
化学污染

25
生物污染
如细菌,病毒污染等

29
其他环境污染性质

30/40
环境污染对象

31
大气环境

32
地表水体环境
不包括海洋环境

33
地下水体环境

34
海洋环境

35
土壤环境

36
外层空间环境

37
声环境
如噪声对声环境的污染

38
振动环境

41
放射性环境

42
电磁环境

43
光环境

44
热环境

45
嗅觉环境
如恶臭污染

19
其他环境污染对象

50
环境污染影响范围

51
全球性污染

53
区域性污染

55
其他环境污染影响范围

59
环境污染方式

60
直接污染

63
间接污染

65
潜在污染

69
其他环境污染方式

90
其他环境污染类别

99
其他环境污染类别的环境污染

5. 重力过滤受到哪些条件的限制

水的流速,压力,过滤口
重力过滤法是指利用水的重力水头克服滤料层的阻力进行水的过滤澄清处理工艺[1]。是在重力作用下通过滤料介质滤除水中悬浮物及胶体物颗粒的水处理方法。水水处理工艺中常用的各种敞口式过滤装置均属于这种过滤法。分快速过滤和慢速过滤两种,其滤速分别为8-10m/h及0.1-0.3m/h左右。
分类
重力过滤法分为快速过滤和慢速过滤两种类型,其滤速分别为8-10m/h和0.1-0.3m/h。快滤法多用于给水及工业废水的过滤处理,运行时需投加混凝剂。慢滤法由于过滤速度慢,占地面积大、仅用于给水过滤处理[1] 。
压力过滤法
水经水泵加压后、利用压力水头克服滤料层的阻力,滤除水中悬浮物及胶体杂质的水处理方法。加压过滤是在密闭容器中进行的,过滤器分为立式和卧式两种。压力过滤法运行中----般滤速较高,例如用于工业用水过滤处理时,滤速可达8一10m/h,甚至更高。该力-法由于有定型产品,安装运行方便,占地少,常用于工业用水、废水及污泥处理中。

6. 曲格平的著作

曲格平先后发表数十篇论文,并撰写了《中国的环境问题及对策》、《中国的环境管理》(中、英文版)、《中国的环境与发展》、《世界环境问题的发展》、《中国人口与环境》、《困境与选择》、《我们需要一场变革》、《梦想与期待》、《曲之求索:中国环境保护方略》等著作,主编了《中国自然保护纲要》(中、英文版)、《2000 年中国的环境》、《环境科学大辞典》、《环境保护知识读本》等书籍。其中《2000 年中国的环境》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务院经济技术中心特等奖,《中国自然保护纲要》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国的环境管理》获“第四届中国图书奖”。

7. 环境意识的环境意识概念

环境意识,作为一种思想和观念,古已有之。但作为一个术语以及这个术语所包含的现代环境意识的内涵却是崭新的。
现代环境意识首先倡导于西方,中文译文来自“Environmental Awareness”一词。从国际上看,“环境意识”术语的产生以及它所表示的现代环境意识的内涵大体上出现于本世纪六十年代。
1968年,美国学者Roth首先提出环境素养(Environmental literacy)的概念,其含义与环境意识的含义极为接近。实际上,环境素养可以认为是环境意识的同义词。当时媒体认为环境污染是那些环境盲(Environmental illiterates)造成的,Roth便提出如何辨认有环境素养的公民,由此提出环境素养的概念。
1970年,美国总统尼克松(Nixon, 1970)曾以“环境素养”为题,在美国环境质量委员会(Councilof Environmental Quality)的年度报告中揭示环境素养的重要性。他认为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美国全社会进行改革,以获得新的知识、概念和态度,并认为美国全社会必须对人与其环境的关系发展有新的了解和认识,也就是说要发展环境素养。而环境素养的培养必须依赖教育过程的每个阶段。
1970年美国新泽西州环境教育委员会制订新泽西州环境教育整体规划(New Jersey Master Plan for Environmental Ecation)。其目的在于采用迅速而有效的方法培养具有环境素养的公民(environmentally literate citizen-ry)。该计划认为具有环境素养的公民应了解整个环境间的互依关系和责任,并且具有解决现存环境问题及防止将来问题发生的知识和技能。
Rillo(1974)认为环境教育的目标在于事实或个人价值观评价环境问题。培养具有环境素养的公民。他们能够主动、合理地使用环境,以发展人类高品质的生活;能问题。了解人类无法与其他生物分离而完全独立,而与环境的其他成分互相关联。
1978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前苏联的第比利斯召开政府间环境教育会议,认为有环境素养的人具有下列特征:( Roth 1992 )
1.对整体环境的感知与敏感性。
2.对环境问题了解并具有经验。
3.具有价值观及关心环境的情感。
4具有辨认和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
5.参与各阶层解决环境问题的工作。
Volk等(1985)调查美国环境教育学者对环境教育课程的看法,结果认福为当时学校的环境教育注重知识的培养,以及环境问题的了解,而忽视环境行动技能的教学,这种环境教育不易达到培养具有环境素养公民的教育目标,并认为具有环境素养的公民有能力而且愿意对重要环境问题采取行动。
联合国将1990年订为环境素养年(EnvironmentalLiteracy Year),在其出版的环境教育通讯《联结》( Connect)中以全人类环境素养(Environmental literacy for all)为题,对环境素养曾作下列描述:全人类环境素养为全人类基本的功能性教育,它提供基础的知识、技能和动机,以配合环境的需要,并有助于可持续的发展。
Marcinkowski(1990)综合文献中许多学者对环境素养的研究,认为环境素养应包含下列含义:
1,对环境的感知与敏感性。
2.尊敬自然环境的态度,关心人类对自然的影响。
3.了解自然系统如何运行的知识,以及社会系统如何干扰自然系统。
4.了解各种(地方的、地区的、国家的、国际的和全球的)环境相关问题。
5.能使用第一手或第二手的信息来源,通过分析、合成和评价环境问题信息,并根据事实或个人价值观评价环境问题。
6.全力投人,主动地、负责地去解决环境问题。
7.具有补救环境问题的策略知识。
8.具有技能,发展实施相关策略和制定计划以补救环境问题。
9.主动参与各阶层的工作以解决环境问题。
1978年,美国学者Dunlap&Van Liere提出“新环境典范”的概念〔“〕,它提倡一种人与自然之间互动关系的新思维,其信念是了解人是整个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相信各种极限的存在,确认地球的负荷能力不是无限的,认识整个生态系统平稳的重要性。“新环境典范”是相对于传统的以人类发展为中心的思维模式,即“主流社会典范”而提出的。这个概念与环境意识是相似的。
可以说,环境意识是关于人地关系的各种先进思想观念的集合。“它是一种新的独立的意识形态”。就中国而言,“环境意识”的提法在正式场合的出现,始自1983年召开的第二届全国环境保护会议(见1983年12月31日廖汉生同志在第二次全国环保会议上的书面发言)。
环境意识目前已逐渐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在一些发达国家,环境意识已成为一种潮流,已逐渐成为人们思想意识的一部分,它不仅要求规范个人的生活方式,还要求规范社区与整个社会的生活方式和经济活动方式。而且,它还日益在国内和国际的政治、经济事务中发挥重要影响。前者如绿色和平运动和组织已成为欧盟国家中重要的议会势力,后者如由世界贸易组织(WTO)协调的国际贸易活动正受到愈来愈多、愈来愈严格的环境规则的约束。在我国,环境意识一词也在大众传媒中频繁出现,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环境意识所反映的思想观念,也引起学术界的认真研究以及政治家的广泛关注。
但是人们对环境意识的概念似乎还没有达到共识,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根据统计,有关环境意识的定义仅在国内公开发表的书刊上就有30多个,而且还不断有新的定义出现。对于一个概念,出现众多的定义和解释,可以看出人们对此的关注程度和广泛探讨。也表明环境意识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特别是在我国,有关环境意识的研究开始于八十年代末,至今只有十几年的时间。
由于环境意识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存在着多种理解和定义。以至于在《简明不列颠网络全书》(1985),《中国大网络全书》等权威的工具书中,没有收入“环境意识”作辞条。在近期出版的一些较专业的大辞典中,如日本出版的《地球环境手册》(不破敬一郎主编,1995)、JOHN WILEY &SONS公司出版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辞典》( Alan Gilpin主编,1996) 中也没有“环境意识”辞条。仅在国内出版的《环境科学大辞典》中有解释。
对待目前出现的众多环境意识的定义,较为合适的方式是考察人们是如何使用“环境意识”这个概念的,它的出发角度和结构框架,以及这些概念的实际含义。这将有助于拓展我们对环境意识的理解,也有助于我们做进一步的研究。

8. 王灿发的学术成果

《环境法基本问题新探》
《环境法学教程》
《生物安全国际法导论》
1. 生物安全国际法导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2. 环境与自然资源法案例教程,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年2月第1版;3.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案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4. 政府法制通用教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5. 环境纠纷处理的理论与实践,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6. 企业依法经营读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7. 中国大网络全书(环境科学卷);中国大网络全书出版社;8. 外国环境法选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9. 中国环境法制疑难问题解析,人民日报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10. 环境法概论,当代世界出版社,2000年4月第1版;11. 环境资源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12. 环境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13.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年4月第1版;14. 法律辞海,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15. 市场经济网络全书,中国大网络全书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16. 环境法学教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9月第1版;17. 中国环境执法全书,红旗出版社,1997年9月第1版;18. 瑞典环境法,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年5月第1版;19.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阐释,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年1月第1版;20. 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参编撰稿,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年6月第1版;21.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释义全书,法律出版社,1996年1月第1版;22. 环境法基本问题新探,独著,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5年10月第1版;23. 中国环境典型案件与执法提要,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5年10月第1版;24. 干部环保法律知识教程,合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3月第1版;25. 国际环境法导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2月第1版;26. 中国涉外法律实务大辞典,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3年8月第1版;27. 环境保护四法一条例诠释,独著,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3年7月第1版;28. 中国环境执法大全,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6月第1版;29. 企业转化经营机制实用法律手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5月第1版;30.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法律制度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9月第1版;31.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词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32. 经济法律大辞典,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33. 中国登记与办证指南大全,农村读物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34. 新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常用法律条文阐释,中国检察出版社,1992年7月第1版;35. “二五”普法教育500题,大连出版社,1992年6月第1版;36. 中国环境法的理论与实践,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1年6月第1版;37. 环境科学大辞典;,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1年3月第1版;38. 法律考试必备知识速成记忆 合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0年6月第1版。学术论文:1. 让环保审计发挥更大作用 中国审计 2006年第9期,第18页;2. 不可多得的经典教材——评《环境保护法教程》(第四版) 法学评论 2006年第二期;3. 环境行政处分具体化的重要立法 中国环境报 2006年3月1日3版;4. 中国环境政策的历史性转变 中国环境报 2006年2月23日第4版;5.让“环境优先”成为立法基本原则 法制日报 2006年2月20日第8版;6. “圆明园铺膜事件”对环境影响评价法的拷问 中州学刊 2005年第5期;7. 环境违法成本低之原因和改变途径探讨 环境保护 2005年第9期,总第335期,2005年9月出版;8. 跨行政区水环境管理立法研究 现代法学 2005年第5期;9. 环境损害赔偿立法框架和内容的思考 法学论坛 2005年第五期,2005年9月5日;10.让刑法在保护环境中发挥更大作用 法制日报 2005年9月15日第1版;11. 公益诉讼不会导致滥用诉权 绿叶 2005年第3期,2005年3月;12“环保风暴”的影响及其显现的环境执法问题 华东政法学院学报 2005年第4期第18~19页;13. 从一起环境行政诉讼看环境公益诉讼的影响和作用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5年7月;14. 《中国の环境纷争处理と公害被害者に对する法律支援》 载平野孝 编:《中国の环境と环境纷争》,日本评论社 2005年3月;15. 中国环境维权的现状:问题与出路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5年3月;16. 四条款彰显行政民事并重的环境立法趋势——简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修订案中的民事条款(上、下) 中国环境报 2005年1月13日和17日;17. 《环境侵权救济研究》序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4年12月;18. Transjurisdictional Water Pollution Management: The Huai Rever Example WATER international Volume 29, Number 3,Page 269, September 2004;19. 中国环境纠纷的处理与污染受害者法律援助 龙谷法学(日) 第36卷,2003年第3号;20. “战略环评”法律问题研究 法学论坛 2004年第3期,第19卷,总第93卷;21. 论环境纠纷处理和环境损害赔偿专门立法 政法论坛 2003年第5期;22. 谈地方征收排污费实施办法的制定 中国环境报 2003年7月19日第3版;23. “战略环评”的若干法律问题初探 农业环境与发展 2003年第20卷增刊;24. 论我国环境管理体制立法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途径 政法论坛 2003年第4期第21卷(总第112期);25.生物安全的国际法原则 现代法学 2003年 第4期(第25卷);26;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on China's Trans-jurisdictional Water Pollution Management 黄河水利出版社 2003-5-1第一版;27. 论截留、挤占和挪用排污费构成犯罪的条件 中国环境报 2003-2-15日;28. 中国环境纠纷的处理与公众监督环境执法 环境保护 2002年第5期;29. 论我国现有惩治环境犯罪立法的缺失及其完善 国际环境法与比较环境法评论 2002年第1卷;30. 环境恢复与再生时代需要新型的环境立法 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 2002年第2期;31. “三冷”是否构成破坏社会秩序罪 中国环境报 2002年2月2日第3版;32. A summary of Policy and Legal analysis on Dealing with Envoronmental Disputes in China JRP Series No. 128 2002年5月;32. A Case of Water Polution in Pizhou, Jiangsu Province JRP Series No. 128 2002年5月;33. Air Pollution Damage: The Case of a Copper Smelter in Chifeng JRP Series No. 128 2002年5月;34. 试论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立法存在的问题 中国环境报 2001年9月8日;35. 论修订后的《海洋环境保护法》的特点 环境保护 2000年第4期;36. 论新海洋环境保护法对各有关部门管理职责的分工 中国环境报 2000年2月19日;37. 创建框架性法规体系 国际贸易 2000年7月号38. 生物安全管理立法的初步研究——生物安全管理立法初探 城市环境 2000年第4期;39. 我国资源综合利用立法所存在问题及其对策分析 环境保护 1998年第8期;40. 论我国新刑法关于环境犯罪的规定及其实施 政法论坛 1998年第2期;41. 我国惩治环境犯罪立法的重大突破 中国环境报 1997年5月3日第三版;42. 环境标准是环境执法中的试金石 中国化工报 1997年4月4日;43. 国外环境法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国化工报 1997年1月17日;44. 我国环保立法的现状与展望 中国化工报 1997年1月3日;45. 论自然保护立法存在的问题及完善途径 中国环境报 1996年7月6日~8月3日;46. 具体情况应具体分析 中国环境报 1996年6月1日第3版;47. 固体废物关于法律责任的规定 中国环境报 1996年2月24日;48. 我国惩治环境犯罪立法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中国法学 1996年第1期;49. 我国自然资源立法对自然保护的局限性分析 环境保护 1996年第1期;50. 固体废物的申报登记制度 中国环境报 1996年1月20日;51. 固体废物的排污收费制度 中国环境报 1996年1月6日;52. 履行法定职责之诉成立的条件及问题 中国环境报 1995年12月30日第三版;53.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 中国环境报 1995年12月30第三版;54. 加强惩治环境犯罪的立法势在必行 中国环境报 1995年11月25日;55. 瑞典环境法的体系及其借鉴意义 中国环境管理 1995年第10期;56.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自然资源立法的基本原则 环境保护 1995年第8期;57. 论环境保护自卫权 优秀论文选集 1995年3月1日;58. 论我国环境法中的环境保护奖励制度 环境保护 1994年第2期;59.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国际环境法发展的影响和贡献 中外法学 1994年第4期;60. 水污染防治法应对跨行政区水污染防治作出必需的规定 中国环境报 1994年11月3日;61. 大气法的修改指导思想浅议 中国环境报 1994年7月23日;62. 法与度不可偏颇 中国环境报 1994年5月7日第三版;63. 论环境法律责任的特点 中国环境科学 第12卷第5期;64. 选择执法手段应考虑执法效果 中国环境报 1993年12月7日第3版;65. 这种污染损失应由第三者承担 中国环境报 1992年3月12日第三版;66. 这种行政行为无法律依据吗? 中国环境报 1991年11月12日第三版;67. 谈谈地方环境立法的技术要求 环境保护 1990年第7期;68. 如何减少和避免环境行政诉讼? 中国环境报 1990年10月6日第三版;69. 环保局为什么不能提起行政诉讼? 中国环境报 1990年7月17日第三版;70. 环保部门拒不履行法院已生效的行政判决怎么办? 中国环境报 1990年9月20日;71. 什么情况下环境行政行为可以被判决变更? 中国环境报 1990年9月13日;72. 市政府发布的规范性文件能否作为行政诉讼? 中国环境报 1990年9月6日;73. 环保局成为被告后还能继续取证吗? 中国环境报 1990年8月7日;74. 如何制作环境行政诉讼起诉状? 中国环境报 1990年 月 日;75. 对环保局制定的规章起诉法院为何不受理? 中国环境报 1990年6月21日第三版;76. 提起环境行政诉讼的必备条件有哪些? 中国环境报 1990年6月7日第三版;77. 地方立法将国家环保法具体化的技术方法 中国环境管理 1989年第5期;78. 关于水污染防治法第四十一条规定之我见 中国环境报 1988年4月19日第3版;79. 环境法的调整对象保护对象保护客体辨析 环境法 1987年第1期;80. 应指定限制行政罚款条例 法学季刊 1987年第2期;81. 环境评价单位在环境评价中的权利和义务初探 青年环境学家 1987年第1期;82. 我国环境法的基本原则刍议 环境法 1986年第2期;83. 如何正确处理经济特区环保工作中的几个关系 中国环境管理 1985年第6期84. 在防治水污染方面环保部门的职权和排污单位的义务 中国环境管理 1985年第3期; 85. 试论经济合同的有效条件 福建社联通讯 1983年第7期 《中国惩治环境犯罪立法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中国法学》
《论中国环境管理体制立法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途径》
《跨行政区水环境管理立法研究》
《现代法学》
Chinese Environmental Law Enforcement: Current Deficiencies and Suggested Reforms,Vermont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Law(Spring),Volume 8,Issue 2/007.

热点内容
涂鸦论文 发布:2021-03-31 13:04:48 浏览:698
手机数据库应用 发布:2021-03-31 13:04:28 浏览:353
版面217 发布:2021-03-31 13:04:18 浏览:587
知网不查的资源 发布:2021-03-31 13:03:43 浏览:713
基金赎回参考 发布:2021-03-31 13:02:08 浏览:489
悬疑故事范文 发布:2021-03-31 13:02:07 浏览:87
做简单的自我介绍范文 发布:2021-03-31 13:01:48 浏览:537
战略地图参考 发布:2021-03-31 13:01:09 浏览:463
收支模板 发布:2021-03-31 13:00:43 浏览:17
电气学术会议 发布:2021-03-31 13:00:32 浏览: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