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课题答辩 » 禁忌语课题

禁忌语课题

发布时间: 2021-03-13 09:59:37

㈠ 想了一个星期还是不知道日语毕业论文怎么选题,急!!!!!~

我是去年刚刚毕业的 1,当时很多同学写论文也是想从文化,文化方面入手 但最后都没写得怎么成功 毕竟我们自己再怎么理解研究也不可能研究的那么深 去网上找呗 又不安全 所以写不出什么具体的东西来。2,语言学的话 很有难度 要基础很扎实才行 一般硕士论文才会去研究这些。 综上所述,我觉得还是从日本的一些社会现象入手会比较好写,内容比较浅显一些,很好写。比如我们学校的一篇 优秀论文写的就是“从手袋看日本人的环境意识”,先是一些手袋的来源呀,定义呀,什么时候开始普及之类呀 都是很具体的东西 很好入手 而且这样的论文也很有实用价值,老师也会喜欢。像写什么文学文化的 比我们写的专业人大把大把。。。。 比如这次日本的地震呀 震级那么高 单纯由于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并不多,而中国的汶川地震 震级还小却死了那么多人。。。这就是一个很具体的话题呀 可以好好找一下日本方面的地震及防震资料之类 多好 而且你若是写的好写的全的话 就是一篇有意义的论文了。。
你们才5000字呢 我去年是8000——10000呢 都搞定了 所以不要急,慢慢来。祝你成功!!!

㈡ 公开课注意事项有哪些

公开课的注意事项有:

一、备课前的准备工作

抽题之前的准备工作非常重要,这是上好公开课的知识储备阶段。这时候我们可以先暂定一个课题,有目的的准备一下,这时候的准备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海选、吸收、精选、创新。海选工作也就是说围绕这个课题,广泛搜集各方面的备课信息,查阅网上相关课题的教案、课件等资料,学习别人的优点,看能不能为我所用。

二、备课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备详案

即教师在课堂中要说的每一句话,学生的回答情况,甚至是教师举手投足的每个关键动作,预测学生可能的回答状况等等方面,都要写下来,这个备课过程也就相当于把书读到由薄到厚的过程。

2、备学生

首先摸清学生的认知障碍,在备课时,应着力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时将会遇到什么问题,怎样去解决这些问题。其次,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备课时,还应该去认真分析学生的认知特点。再次,设计对学生有效的教学方法。

3、新课的教学目标力求全面

不论课程怎样改革,一节好课首先应该是关注学生长远全面的发展。也就是说,一堂好课不仅要考虑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提高了多少能力,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学生的身心、情感获得了哪些发展,乃至在精神方面有了哪些收获。

4、新课的导入力求新颖

好的课堂导入,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起到“一石击破水中天”的效果。导入方法有很多,比如诗词导入法,歌曲导入、漫画或图片导入、故事导入、谜语导入、谚语导入、设疑导入等等,只要你做个有心人,就定能“文思泉涌”。

5、教学环节的过渡力求自然

一节课总是由好几个环节构成,所以在备课时应注意这些环节之间的过渡应该自然,力求做到水到渠成,不露痕迹。这样,一节课的思路就显得非常清晰而流畅,学生的思维也不会因某个教学环节的突然中断或突兀的转折被打断,听众也会感到整节课是一个完美的整体。备课时我们要注意寻找各环节之间的逻辑联系,然后用简洁凝练的语言将它们穿起来,形成一条主线贯穿整个课堂。

6、课堂检测的选择力求精炼

选入公开课中的课堂检测题切忌“繁”“难”“偏”“旧”。选择的课堂检测题应力求紧扣教学大纲的重难点,以生动灵活的形式出现,难度要适中,让绝大多数甚至全部学生都能顺利完成,这也是你课堂效果的见证。 设计的练习中各个题目要有相应的梯度和明确的目的性,而不是练了半天,学生看似活跃,而让评委觉得你思维混乱。

7、授课过程力求有亮点。

课上完了,要自己问一下自己:有没有哪个环节给人留下印象比较深刻的地方?有没有给听课老师留下一点值得回味的地方?哪个环节会给老师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成为老师们茶余饭后谈论的焦点?如果没有,说明这节课准备的不够好,没有亮点。这个亮点不仅仅是形式上的亮点,更重要的是,这个亮点必须为内容服务,脱离本节内容的亮点宁可舍弃。

三、反复试讲,及时纠正

无论课前把教案准备得多么熟悉,都不如进课堂给学生们试讲一次所获得的经验来的直接和丰富,更有针对性。学生就是授课的一面旗帜,指引着我们讲课的方向,左右着我们的课堂。试讲不一定要有指导老师听,只要自己在学生面前讲一遍,这节课是成功还是失败,看学生的反映和自己的情绪就知道个百分之八十。

四、正式讲课

1、要考虑着装。尽可能穿职业装,显得大方得体,干净整洁。女老师可以化化淡妆,显得人很精神,给学生和评委一个比较好的第一印象。

2、克服紧张情绪。有的老师在讲课之前很紧张,其实这是很正常的。克服紧张最有效地办法就是准备、准备、再准备!准备好了,进课堂还紧张,那就需要进教室之前自我调节一下。教师可以抱着以学习研究的心态来上课,以展示的心态来上课,以“我能行”的心态来上课。

3、要有课前调动。上课之前一定要有课前调动,要找机会和学生套套近乎,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和学生做个小游戏、讲个笑话等,一方面和学生交流一下,拉近和学生的距离,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同时也借此稳定自己紧张的情绪。

4、在授课过程中力求使自己的教学语言风趣幽默、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要有激情,还要注重手势等形体语言的运用。努力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轻松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五、撰写教学反思

其实一节好课,不仅学生获得了发展,老师也同样应该得到发展,这就是教学相长。平时将每次教学过程中的感悟、反思写下来,它会成为教学生涯中一笔宝贵的财富。在准备一节课时,我经常把以前写过的教学反思浏览一遍,力求避免曾经在课堂上出现过的不足和失误再次出现,确实对自己的授课有不少的帮助。

㈢ 急需一份关于研究对联的论文(高中对联课题研究) 20

对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这要算我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见《应用写作》1987年第1期《漫话对联》)
对联又叫楹联,俗称对子,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汉语言文学艺术形式,为社会各阶层人士所喜闻乐见。对联格律,概括起来,是六大要素,又叫“六相”,分叙如下:
一是字数要相等。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长联中上下联各分句字数分别相等。有一种特殊情况,即上下联故意字数不等,如民国时某人讽袁世凯一联: “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上联‘袁世凯’三个字,下联‘中国人民’四个字,意思是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叠字与重字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相一致。如明代顾宪成题无锡东林书院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但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所谓同位重字,就是以同一个字在上下联同一个位置相对。:所谓异位重字,就是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不过,有些虚词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杭州西湖葛岭联:
桃花流水之曲;
绿荫芳草之间。
上下联“之”字同位重复,但因为是虚字,是可以的。不过,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称为“换位格”),如林森挽孙中山先生联::
一人千古;
千古一人。
二是词性相当。在现代汉语中,有两大词类,即实词和虚词。前者包括:名词(含方位词)、动词、形容词(含颜色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后者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词性相当指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或词组应具有相同或相近词性。首先是"实对实,虚对虚"规则,这是一个最为基本,含义也最宽泛的规则。某些情况下只需遵循这一点即可。其次词类对应规则,即上述12类词各自对应。大多数情况下应遵循此规则。再次是义类对应规则,义类对应,指将汉字中所表达的同一类型的事物放在一起对仗。古人很早就注意到这一修辞方法。特别是将名词部分分为许多小类,如.天文(日月风雨等)、 时令(年节朝夕等)、 地理(山风江河等)、官室(楼台门户等) 、草木(草木桃李等) 、飞禽(鸡鸟凤鹤等)等等。最后是邻类对应规则,即门类相临近的字词可以互相通对。如天文对时令、 天文对地理 、地理对宫室等等。
三是结构相称。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或者说其词组和句式之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等。如李白题题湖南岳阳楼联:
水天一色;
风月无边。
此联上下联皆为主谓结构。其中,“水天”对“风月”皆为并列结构,“一色”对“无边”皆为偏正结构。
但在词性相当的情况下,有些较为近似或较为特殊的句式结构,其要求可以适当放宽。
四是节奏相应。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需一致。:如:
莫放 春秋 佳日过;
最难 风雨 故人来。
这是一副七字短联,上下联节奏完全相同,都是“二——二——三”。比较长的对联,节奏也必须相应。
五是平仄相谐。什么是平仄?普通话的平仄归类,简言之,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古四声中,平声为平,上、去、入声为仄。平仄相谐包括两个方面:
(一)上下联平仄相反。一般不要求字字相反,但应注意:上下联尾字(联脚)平仄应相反,并且上联为仄,下联为平; 词组末字或者节奏点上的字应平仄相反;长联中上下联每个分句的尾字(句脚)应平仄相反。
(二)上下联各自句内平仄交替。当代联家余德泉等总结了一套“马蹄韵"规则。简单说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这样一直下去,犹如马蹄的节奏,如:
书山有路勤为径;
○○●●○○●
学海无涯苦作舟。
●●○○●●○
(○为平,●为仄。"学"字按《平水韵部》为入声)
对联平仄问题不是绝对的,在许多情况下可以变通。如对联中出现叠字、复字、回文、谐趣、音韵等等,可以视具体情况而定。有的因联意需要时也可以例外。
六是内容相关。什么是对联?就是既“对”又“联”。上面说到的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同、节奏相应和平仄相谐都是“对”,还差一个“联”。“联”就是要内容相关。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应当相关,如果上下联各写一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则不能算一副合格的对联,甚至不能算作对联。
但对联的任何规则都有例外,“内容相关”也是如此。对联中有两类极特殊的对联。一是"无情对",上下联逐字逐词对仗工整,但内容毫不相关(或有似是而非的联系),上下联联意对比能造成意想不到趣味性。如:
树已半寻休纵斧;
果然一点不相干。
上下联中,"树""果""萧"皆草木类;"已""然""何"皆虚字;"半""一""三"皆数字;"寻""点""策"皆转义为动词;"休""不""定"皆虚字;"纵""相""安"皆虚字;"斧""干""刘"则为古代兵器。全联以口语对诗句,更显出乎意料之趣味。
二是分咏格诗钟。上下联分别咏出不相干的两个事物;逐字逐词对仗工整;通过联意从某一点上把两件事物关连起来。分咏格诗钟有些类似无情对,还类似谜语,但不同点也很多,有兴趣的联友可作进一步研习。
楹联强调内容相关,但又禁忌同义相对,称为“合掌”。所谓忌同义相对,指上下联相对的语句,其意思应尽量避免雷同,如“旭日”对“朝阳”、“史册”对“汗青”、“神州千古秀”对“赤县万年春”、“生意兴隆通四海”对“财源茂盛达三江”等,就属合掌。当然,个别非中心词语的合掌,或者合掌部分在联中比重很小,无伤大雅。
编辑本段【对联之习俗】

春联习俗春联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关介绍和评定文字如下:
楹联习俗源于我国古代汉语的对偶现象,西晋时期(290年左右),出现合律讲究的对句,可视为其形成的重要标志。在一千七百余年的历史传衍过程中,楹联与骈赋、律诗等传统文体形式互相影响、借鉴,历北宋、明、清三次重要发展时期,形式日益多样,文化积淀逐渐丰厚。楹联有偶语、俪辞、联语等通称,以“对联”称之,则肇始于明代。
楹联以“副”为量词,一般以两行文句为一副,并列竖排展示,自上而下读,先右后左,右边为上联,左边为下联。楹联属格律文学,有种种讲究,但无字数和句数的限制,少则一字,多至千言。上下对举、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平仄相对、辞法相应、节律对拍、形对义联是其文体特性,其中尤以声律的平仄与词性的对仗为关捩。楹联言简意赅,雅俗共赏,人称“诗中之诗”。
楹联以文字为内容、以书法为载体,制品种类繁多,包括纸裱、镜框、木刻、石刻、竹刻等。在楹联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相关著述,各类楹联典籍数以万计。
楹联应用广泛,除名胜宫殿、亭台楼阁、厅堂书屋悬挂外,还广泛应用于节庆、题赠、祝贺、哀挽、陵墓等场合。依据功用之不同,它可分为春联、寿联、风景名胜联、自题联及各种技巧联等。
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
对联习俗主要包括如下几种:
春联习俗。春联古称春贴,是一年一度新春佳节时书写张贴的一种时令对联。春联习俗起源于五代,至宋代已成形,明代已很普遍。在湖南,贴春联是春节文化中的一种重要习俗。春联具有祝颂性、时效性和针对性特点,并突出一个“春”字。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婚联习俗。婚联是为庆贺结婚之喜而撰写对联,通常张贴于婚娶之家的大门、洞房门、厅堂或妆奁堂上。其内容多是对结婚双方的热情赞美和良好祝福,带有浓烈的吉祥、喜庆色彩。
寿联习俗。寿联是为过寿的人祝寿专用的对联,其内容一般是评赞过寿者的功业才能、道德文章、祝福过寿者多福高寿,美满幸福,具有热烈而庄敬的感情色彩。
挽联习俗。挽联,有的地方叫丧联,系由挽词演变而来,是一种人们用于对先人、死者表示缅怀、寄托哀思的对联。往往贴在门口、骨灰盒两侧、追悼会会场两侧、花圈上,一般用白纸配黑字,具有肃穆、庄严和沉痛的感情色彩。透过联语,唤起人们对死者的追念和尊敬之情。
编辑本段【对联之起源】
哲学探源:楹联者,对仗之文学也。这种语言文字的平行对称,与哲学中所谓“太极生两仪”,即把世界万事万物分为相互对称的阴阳两半,在思维本质上极为相通。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楹联的哲学渊源及深层民族文化心理,就是阴阳二元观念。 阴阳二元论,是古代中国人世界观的基础。以阴阳二元观念去把握事物,是古代中国人思维方法。这种阴阳二元的思想观念渊源甚远,《易经》中的卦象符号,即由阴阳两爻组成,《易传》谓:“一阴一阳之谓道。”老子也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第42章。)荀子则认为:“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合而变化起。”(《荀子•礼论》)《黄老帛书》则称:“天地之道,有左有右,有阴有阳。”这种阴阳观念,不仅是一种抽象概念,而且广泛地浸润到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万事万物的认识和解释中。《周易•序卦传》“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有礼仪有所措。”《易传》中,分别以各种具体事物象征阴阳二爻。阴代表坤、地、女、妇、子、臣、腹、下、北、风、水、泽、花、黑白、柔顺等;与此相对应,阳则代表乾、天、男、父、君、首、上、南、雷、火、山、果、赤黄、刚健等。这种无所不在的阴阳观念,深入到了汉民族的潜意识之中,从而成为一种民族的集体无意识。而阴阳观念表现在民族心理上,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对以“两”、“对”的形式特征出现的事物的执着和迷恋。“物生在两……,体有左右,各有妃藕。”(《左传•昭公三十二年》)“天下的道路,只是一个包两个。”(《朱子语类》卷九十三)“成熟、新生,二者于义为对。对待之文,自太极出两仪后,无事无物不然;日用、寒暑、昼夜,以及人事之万有——生死、贵贱、贫富、尊卑、上下、长短、远近、新旧、大小、香臭、深浅、明暗,种种两端,不可枚举。” (叶燮:《原诗》外篇)这种根源于阴阳二元论世界观偏爱成双结对的民族心理,是对偶句式得以产生并流行的深层原因之一。前人的许多论述,也注意到了这种联系。《文心雕龙•丽辞》: 造物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夫心生文辞,运裁百虑。高下相须,自然成对。……体植必两,辞动有配。……
语言寻根:一副标准的楹联,它最本质的特征是“对仗”。当它用口头表达时,是语言对仗,当它写出来时,是文字对仗。语言对仗的含义是什么呢?通常我们提到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平仄相拗、句法相同这四项,四项中最关键的是字数相等和平仄相拗,这里的字数相等,不同于英语的“单词数”相等,其实质上是“音节”相等。即一个音节对应一个音节。在英语中,单词“car”与“jeep”在数量上是相等的,但音节不相等。而汉语“kǎchē”与“jīpǔ”,数量相等又音节相等。汉语之所以能实现“音节”相等,是因为汉语是以单音节为基本单位的语言。音节、语素、文字三位一体。汉语每个音节独立性强,都有确定的长度和音调,音调古有平、上、去、入四声,今有阳平、阴平、上声、去声四声,皆分平仄两大类。平对仄即谓相拗。这样,汉语的语素与语素之间(即字与字之间)就能建立起字数相等、平仄相谐的对仗关系。而英语中,即使事物的名称、概念能够相对,单词的数量和词性能够相对,两个句子的句式能够相对,但其音节长短不一,独立性弱,可自由拼读,又无声调,故无法相对。 楹联大多数是写成文字,并且很多时候还要书写、悬挂或镌刻在其它建筑物或器物上。因此,楹联对仗的第二层即是所谓文字相对。文字相对意味着楹联不仅是语言艺术,又是装饰艺术。作为装饰艺术的一副楹联,要求整齐对称,给人一种和谐对称之美。汉字又恰好具备实现整齐对称的条件,它是以个体方块形式而存在的,方方正正,整整齐齐,在书写中各自占有相等的空间位置。它具有可读性,又具可视性。其方块构形,既有美学的原则,又包含着力学的要求。它无论是横写与竖排,都能显得疏密有致,整齐美观。而英文呢,它是拼音文字,每个单词长短不一,只表音,不表义,更无可视性,只能横排,不能竖排,无法从形体上实现真正的对称。 下面试举两个意思相同的中英文对偶句进行比较,以进一步说明为何只有汉语才有真正的对仗,而英文和其他拼音文字则不能。
英文:(莎士比亚名言,按楹联形式排列)
中文:
构佳思;
写妙句。
英文“上、下联”单词数相等、词性相同、句式也相同,但音节不相等。读起来,因其无声调,上下联都是一个声音面貌,没有平仄相间带来的抑扬顿挫。至于书写上,“下联”比“上联”少了两个字母的位置,故全不对称。读者或许会想,能不能找出和写出一个英文对偶句,在单词数相等、词性相同、句式相同的基础上音节也相等,书写空间(字母数相等)也相等呢?不能说绝对不能,但因英文的音节、文字、语素不是三位一体的,实际操作起来只能是顾此失彼,即使莎翁这个对偶句,在英语中都是极其罕见的。而中文的“构佳思;写妙句”情况就不同了。你看,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句式相对,音节相等,平仄基本相谐,书写起来则完全整齐对称。因此,英文“think good thoughts; write good word.”不是楹联,而中文“构佳思;写妙句。”则可称为楹联。
对仗之路:从文学史的角度看,楹联系从古代诗文辞赋中的对偶句逐渐演化、发展而来

㈣ 如何培养初中生自主合作能力结题

关于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结题报告
课题负责人:杨洁 成员:李乐乐
本课题是2015年9月启动,课题小组成立以后,我们认真进行了理论研究,并结合中学生学习的特点,按照研究目标和阶段具体实施方案,课题组成员都确定了自己的阶段研究成果,深入开展了调查研究,并撰写出论文,进行课题总结,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深受传统教育思想与模式的束缚,课堂上基本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只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对象,把知识硬塞到学生大脑里,学生很少参与教学活动,只靠死记硬背,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不能和谐地发展,所培养的人才缺少自主精神、创新精神。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很多教师已转变或正在转变观念,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已意识到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素养,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其主体作用。但是学生已习惯了教师教什么,我就学什么,教师让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的教育方式,学生处于被动地位,造成学生被动学习和不会学习。因此,许多教师常常有这样的感慨:为什么端给学生一盆火,回报的却是一块冰!造成这种“多情却被无情恼”的尴尬境地,原因是很复杂的,分析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1、基础教育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束缚。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地喊了多年,但不可否认,现阶段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应试教育依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2、教师未能彻底从旧观念中摆脱出来。其主要表现是:教学目标片面,注重追求分数,而忽视素质发展;教学任务单一,单纯传授知识,不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 3、教师不能掌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于是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尝试,希望借助各种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但在缺乏具体指导和系统、有效方法的情况下,往往收效甚微:讲少了,既怕被批为放羊式,又怕学生不懂,应付不了考试;讲多了,又怕被看成“方法陈旧”、“满堂灌”,不能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初衷。由此看来,教学必须进行彻底的改革,教师一定要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应该重新认识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更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把以教为中心,逐渐转移到以学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的主动地位。”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它需要通过课程来实施与实现,随着社会的发展,为学生创设一种怎样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为21世纪培养什么样的人才问题,成为了教育必须思考的现实问题。在面对信息化社会和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大环境下,各级各类学校加大改革力度,特别是当前新课程的全面实施,更需要加速培养一批自主学习意识强,具有创新能力和良好学习品质的学生。自主学习作为一种能力,对学生的毕生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作为一种手段,它是实现教育效率和效果的捷径。爱因斯坦说得好: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实践告诉我们,为学生搭建一个自我发展的舞台,让学生感受自主学习的快乐,语文课堂就一定会充满活力。
三、研究目标及意义
1.研究目标
①通过课题的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形成以教师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并重的课堂教学模式。
②寻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 研究的意义
对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四、研究的内容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五、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搜集整理对本课题研究有用的资料和以往自主学习的培养方面的研究成果,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2、调查研究法:做好课题研究初期及过程中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的调查,增强本课题研究工作的针对性,提高研究工作的效率。
3、经验总结法: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总结经验,把在实践中获得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六、课题研究的过程
1、成立课题小组。
2、拟定研究计划。
本课题计划一年完成(2015年9月至2016年5月)
①、理论准备阶段(2015年9月——2015年10月)
收集整理有关资料,展开教研调查,确定研究内容和设计研究方案。
a、从该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调查问卷,查阅资料,制订课题的研究方案,为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理论支持。
b、课题申报,制订课题研究管理办法。
②、实施探索阶段(2015年11月——2016年3月)
根据撰写的研究方案拟订研究内容和计划,实施研究工作,做好研究过程的资料收集和整理并进行详细认真的论证研究工作,总结经验,找出规律,并根据研究过程中的研究结果和出现的情况随时优化研究方案。做好研究的中期总结工作,制定好每一阶段的研究计划。③、成果总结阶段(2016年4月—5月)
整理研究过程中收集的资料,总结经验,找出规律,对本课题的实验研究进行理论总结,撰写结题报告,进行研究成果的展示与汇报工作。
3、研究步骤和措施
(1)、前期调查。
为了课题研究的顺利有效开展,在研究初期,我们在学生中进行了前期调查。调查采用无记名问卷的方法,进一步了解了我校学生对自主学习的认识及学习现状,为后面课题研究提供了依据。
调查对象:高二级九班全体学生
调查内容:你的语文成绩好吗?
你认为学语文重要吗?
你认为自主学习重要吗?
你是否开展过自主学习?
你如何评价你的自主学习能力?
调查结果显示:所有学生都认为学习语文和自主学习重要,78%的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经过老师的引导有过自主学习的行为,但没有主动的自主学习过,90%以上的学生觉得自主学习能力较差。
(2)制定措施
根据调查结果,并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提出了以下相应对策并予以实施:
a要确立教师的主导地位,变“教学”为“导学”。目前的课堂教学大致有两种现象:一是学生整堂课都在教师组织的活动中“忙碌”,交流、讨论、发言,很难看到学生静静地用心思考,教 师 的 引 导 地位 突 出 。二是课堂淡化教师的主导作用,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在没有充分引导、创设情景的情况下让学生“想说啥就说啥”“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交流学习感受”,而教师又不能及时发挥主导作用,看是在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实际上却是“放羊式”教学。实践证明,只有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才能有效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就意味着教师要扮演一种全新的角色——设计者、指导者、促进者、组织者和学习的伙伴。
b、要使教学循序渐进,使学生体验自主学习的成功。语文教学的难易度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无论是掌握知识还是领会方法,都必须遵循正确的规律和方法,而且要有一个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逐步积累过程,教学要从实际出发,建立恰当目标。教学生会学习,切不可脱离具体的教学过程。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设法创设情境,让学生有机会动脑思维,自己领悟,逐步体会其中三味。因此,教学中应展现出完整的思维过程,要让学生知道学习的曲折过程,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
c、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重视课堂上的师生情感交流。教师要亲切,语言要有感染力,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强烈求知欲,激励学生勇于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使学生在课堂中既感到积极紧张,又感到轻松愉快。
d、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是随着老师转,大多被动应付,接受性地学习。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能力受到严重的压抑和损害。因此,教师应把以问讲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转变为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探索、质疑问难,研讨交流的自主学习。
六、收获及成果
通过近一年的研究和实践,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多数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的意识,部分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的行为。当然,这样的结果据我们预期的还有很大差距,但是改变是要有一个过程的,相信只要我们坚持培养,终会取得成功 。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001年 教育部

在情境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实现寓教于乐,不断提升教学效果,促进相关教学实践的更好开展。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学的艺术就在于能够创设恰当的情境。
我所工作的学校,地处农村,教学资源有限,为了最大化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我在课堂中有效的使用情境教学法,在有限的条件下,无限地利用资源。
一、有心插画,巧设情境。
图画是展示形象的主要手段,语文教学过程中,把教材中的语言文字,变成生动、完整的图画。用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实际上就是把课文形象化,课文插图、特意绘制的挂图、剪贴画、简笔画等都可以用来再现课文情境。我在教学《孔雀东南飞》时,这篇文章虽是一首叙事诗,故事性强,但因是一篇古文,学生对故事情节的理解有较大困难,所以在教学当中,我先展示六幅图画,先将图画中的
人物及人物之间的关系告诉学生,再让学生自己理解图画内容,然后再让学生自读文章,通过图画为文章划分结构,再通过图画让学生叙述文章内容,了解文章情节,更能进一步地体会封建家长制强大的力量及冷酷无情,和人们对自由爱情的向往。
在讲解《鸿门宴》时,让学生知道这个“宴会”是刘、项政治矛盾由潜滋暗长到公开化的生动表现,是漫长激烈的“楚汉相争”的序幕,是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充分展示了刘、项矛盾的不可调和性,生动地对比了斗争双方策略高下的悬殊,并预示了胜负的必然结局。
在教学中,我会辅以生动的画面和悲壮的戏曲音乐,以增强古典意味和悲剧力量,在“赏”和“析”中突出“情”,激发学生情感表达与交流的欲望,使历史不再遥远,让语文贴近生活。文章中的这样的内容“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同学们不了解为什么要这样坐,这样有怎样的意义?这时,我先让学生了解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做“南面”,称臣叫做“北面”。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为侍从的位置。再引入《鸿门宴》的座次图,让学生通过古代座次的礼仪去分析鸿门宴上,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有何意义,同时去分析这样安排能看出什么?学生明白了在鸿门宴会场上,项王、项伯是首席,范增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宴会设于项羽军帐内刘邦为宾,从座位安排上即看出,项羽目中人,自高自大,刘邦与项羽力量悬殊,其处境已令人忧心,再看项羽集团内部,谋士范增在项羽心中的地位,尚不及告密的项伯,君臣隔阂,已初露端倪。
这时,再顺势引入对项羽人物形象的分析,使学生明确项羽政治上无知,自大轻敌,刚愎自用,不善用人,又带有直率的赳赳武夫的性格,他听到曹无伤密报与范增的劝说后,大怒,决心消灭刘邦,可是听到项伯说的“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等话后,又改变了主意,答应项伯“善遇之”。等到刘邦到鸿门,说了一番谎话后,他听了洋洋得意,不仅原谅了刘邦,请他喝酒,而且把自己所得情报的来源也说出来,以表明自己原来对刘邦并无成见。宴会上范增多次示意杀刘邦,他都置之不理;项庄舞剑,项伯护卫刘邦,他也熟视无睹。到了樊哙闯帐,怒目而视,将他训斥一番,他不仅不怒,反而称之为壮士,赐酒,赐彘肩,赐坐。其实樊哙的话是刘邦前边说的话的重复与补充,只是换了一个角度来说而己。而他在这些虚伪的言辞面前,却感到刘邦与樊哙的话全是对的,自己反而有内疚之感,思想上完全解除了警戒,以致刘邦脱逃,他也毫不在意了。到刘邦逃后,张良奉璧给他,他随手置于座上,没有什么反应。文章写他的细节与对话虽不多,却很能表现他的性格特点。
二、精心入剧,情景再现。
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引入情景剧表演,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课后学习热情。同时排演情景剧的过程,也是学生提高写作技能、语言表达技能的过程。另一方面排演情景剧时,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促进了同学间的日常交流和相互影响,紧密了同学的感情,有益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育和个人潜能的激发。
例如我在讲必修三中梳理探究《交际中的语言运用》时,让同学在课前编好两个不使用文明用语的情景剧,上课时,让学生在讲台前表演,不仅及大发提升了学生的兴趣,而且能引发他们的思考:在日常交际中应怎样运用怎样的语言?同时组织学生展开调查,了解称谓语空缺,禁忌语,委婉语,最终形成《我们家乡的禁忌语》、《普通话中的委婉语》、《交际中的言语“雷池”》等小的综述文章,改正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注意用语的现象。
在《雷雨》的教学中,我也加入了情景剧表演。因为《雷雨》剧作的时间、地点高度集中,矛盾冲突高度集中、紧张、戏剧效果很强。为学生提供了表演的有利条件,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自觉地体会到为了迎娶富家小姐,在年三十夜里将侍萍和她刚生下三天的第二个孩子赶出家门的冷酷的周朴园;在处理工人罢工事件,一方面进行血腥镇压,一方面采取分化收买政策,并开除闹罢工闹的最凶的工人鲁大海的强硬、老谋深算的周朴园;怀念当年温柔、聪慧且早己去,不会对自己有任何威胁的侍萍,装模作样给别人看的虚伪、自私的周朴园,以及善良、刚强、自尊、清醒的鲁侍萍。她是一位曾遭受过生活巨大打击,长期辗转于底层的旧式妇女,对于似乎无法逃避的生活怪圈,她无力追究,只能简单地将它们最因于“天”、“命”和因果。如她说“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这是天要我在这儿又碰见你。”“这是我的报应,我的报应。”
三、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情境教学法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实现寓教于乐,不断提升教学效果,促进相关教学实践的更好开展。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是否选取这种方法,应根据教学的实际状况,过犹不及。做任何事情都要把握好适度原则,教学中运用情境也要适度,主要是不能用的过多、过滥,以免形式冲淡内容,喧宾夺主。
俗话说:“好钢要用在刀刃上”,情境教学法也要在教学的关键之处使用。这些关键之处主要是指:
一是教学开始之处。“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创设某种特定的情境迅速、自然地将学生带入到教学氛围中去,就是一种良好的教学开端。如讲《念奴娇 赤壁怀古》就可以通过播放古典乐曲,创设的情境自然而然地将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讲解。
二是教学中需要强调的地方。教学中需要强调的重点问题,当然是给学生留下的印象越深刻越长久越好,这种理想的教学效果可以通过运用相似性情境提供的信息暗示作用来实现。如柳永的《雨霖铃》,虽然上片全是写景,不涉一个情字,但是透过衰煞的自然景象所传达出的作者内心的悲凉的意绪,却是这篇课文的一个讲授重点。在进行情境设计的时候,这部分内容可以从不同方面多准备几组相似性的情境,不厌其烦地、反复地刺激学生的情绪、情感反应,在心理上给他们施以一种强制摄取、强化记忆的影响。可以利用系列秋景图来渲染意境,通过山水草木江天物人等不同景色、远近高低等不同角度、风雨阴晴等不同气象条件的反复渲染,再配上哀怨低沉的古典音乐和感情色彩浓郁的朗读,就可以在学员心中起到一种反复刺激、强制摄取记忆的心理暗示作用。
三是学生难以理解之处。由于情境教学具有形象性直观性的特征,所以教学中一些不够直观、晦涩难解之处,可以通过创设情境以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以辅助教学讲解。如李商隐的《锦瑟》诗一向以旨意朦胧著称,被诗家叹为“一篇锦瑟解人难” 。其中颔、颈两联“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由于运用了一系列指意不明的象征性典故,更成为该诗的难解之处。在进行情境设计的时候,背景可以运用一些毫无规律可循的、错落交织的线条和小图案来暗示作者内心的迷蒙,用纯净的湖蓝色来传达作者内心深处的寂寞和悲凉。这样运用带有图案和色彩暗示作用的情境背景,把诗歌中不宜言传的意绪进行了形象化、直观化的处理,对学生理解该诗起到了一定的提示作用,对教学讲解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学习语文,就是在不断地鉴赏美、发现美和丰富美。语文,似乎是在教诲人去如何完成那光辉灿烂的人生之路,而这种教诲却是潜移默化的,是对人生的一种熏陶和感染。语文永远和人生相伴。人生的路有多长,语文的路就有多长。人类的路有多长,语文的路就有多长。

参考文献:
1、 李志君、梅林《高效课堂的构建与实施》,三秦出版社;
2、 刘仍轩,《情景串教学法》,青岛出版社;
3、 刘宝娜,《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成功》,成功教育。

《陈情表》教学设计
授课对象:高二级学生 组织者:杨洁 李乐乐 授课人:李乐乐
一、教学内容分析
《陈情表》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5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个单元学习古代抒情散文,主要目的是领略“辞”“序”“表”等不同的文体风格和语言韵味,让学生在体会文章思想情感的基础上,掌握借助背景材料来分析理解作品的鉴赏方法。
这篇文章是李密向晋武帝上的一篇奏章。主旨是申述自己“不就职”“乞终养”的想法。朝廷征召,李密作为蜀汉旧臣,如不应召,则有自矜名节、不与朝廷合作之嫌。但相依为命的祖母老迈,又不能远离出仕。李密本着以情动人的目的,从法、理、情等不同角度,层层推进,悉心说服武帝体恤下情。结果武帝不仅同意他的请求,还“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本文是学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抒情技巧的典型范例,同时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忠”“孝”含义的认识,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
二、学情分析
经过前四个必修模块的学习,学生已有一定的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基础,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大体读懂文章内容;基本学会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以及句式的意义或用法。学习本文,学生一般能感知文章的主旨,并会受到形象、生动的语言的感染。但文章古今异义词很多,虽有注释,仍会给学生阅读造成障碍。理解本文缜密的构思、委婉的表达以及古人宁可不做官也要奉养长辈的“孝情”则是学习的难点。
三、教学策略
1.依据课标的精神和要求制定教学目标,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正确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用教材教”,利用这个素材和思路,达到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
2. 教学应突出语文科特点:文言文、文学作品、略读课文。注重课文的整体把握和体验,关注学生能力的迁移,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评价、点拨的作用,并利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效率。
3. 阅读鉴赏,“读”是“赏”的前提。特拟本文的教学方法为:自主(自学)——讨论(小组学)——交流(师生学)。课前预习要求为:(1)结合页下注,疏通文意。(2)思考文章内容(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学生如果预习不深入,就可能缺乏情感体验和思想感悟,就难以达到有价值的表达和交流。为拓展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特预设一些辅助性讨论问题。
四、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丰富文言语感,提高诵读能力。
2、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3、通过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师生交流的方式,了解“表”的文体风格和语言韵味。
4、理解古代“忠”“孝”的含义,学习以情动人的语言表达技巧。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结合作者的身世和作品的时代背景,解读作者之“情”,体会本文“悲恻动人”的原因。
难点:理解本文多角度、层层深入的陈述方式,体会情之深,理之透;理解“忠”“孝”的含义。
六、课时:二课时
七、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要点:
1. 基础知识学习。
2. 鉴赏文章的思想情感和行文思路。
(二)过程设计:
1. 导语与解题。
初中时,我们学习过诸葛亮的《出师表》。千百年来,人们常把它和李密的《陈情表》并提。原因何在?这节课让我们一块走进《陈情表》探个究竟。
“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文心雕龙•章表》中说,“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表”这种文体一般以向皇帝陈情为内容,如《出师表》。
2. 预习检查。
(1)基础知识(展示投影,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予以相应的评价、点拨)
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终鲜兄弟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除臣洗马 四十有四
(2)翻译下列语句,并解释加点词语
慈父见背 舅夺母志 晚有儿息 形影相吊 察臣孝廉 举臣秀才 除臣洗马 不衿名节 听臣微志 拜表以闻
3. 分组讨论。
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默读全文。然后分组讨论:
(1)疑难文句:学生画出自己不能理解的句子,小组解决。
(2)文章内容:“陈”了哪些情?是如何“陈”的?为什么要“陈”这些情?
(教师巡行,倾听。)
4. 全班交流。
(1)针对上述讨论内容,各小组选派代表汇报结果,展示其个性化解读。
(2)教师对交流结果进行评价、点拨。
(3)教师用多媒体逐层展示“板书”,进行小结(见“板书设计”),并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学习本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表达技巧:要想让别人真正体谅自己,听从自己,必须先动之以深情,而后才能喻之以大义。
5. 学生有感情的自由诵读课文,体会作品的情感。
6. 作业布置
(1)《晋书·李密传》中说,武帝读完《陈情表》后赞叹道:“士之有名,不虚然哉!”请你站在武帝的角度,谈谈本文深深打动他的原因。
(2)整理文中的古今异义词、虚词“以”的意思和用法。
(3)熟读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点。
1. 体会本文作者准确、生动、形象的用语,节奏的抑扬顿挫。
2. 学生诵读能力训练。
3. 深化学生对“忠”“孝”的认识。
(二)过程设计。
1. 巩固强化
(1)学生分组交流讨论前课布置的作业(1)、(2)。
(2)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回答情况适时评价、点拨。
2. 咬文嚼字
有好的构思,还要有恰当的语言表达,这样文章的力量才能发挥出来。请从文中找出你认为富有表现力、感染力的语句,从句式、用词、修辞手法、表情达意等方面品味其艺术效果。
例如:(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四字骈句,按时间顺序叙述,语势连贯紧凑,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化严为慈。)
(2)“既无伯叔,终鲜兄弟。”“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以长幼、内外皆无,显示自己的孤苦伶丁。用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富有表现力。)
(3)“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以落日喻人命,贴切的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情色彩,富有感染力。)
(4)“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直陈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单,孤独寂寥,极为形象的表现出来,读之让人动容。)
3. 诵读训练
利用多媒体播放乐曲《感恩的心》(学生都很熟悉)作诵读配乐,为学生深入体会课文的深情营造氛围。
(1)全班有感情的齐读课文。
(2)诵读能力强的学生范读课文。
(3)师生交流诵读方法。
4. 拓展延伸
(1)思考讨论: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
参考理由一: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味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挚情,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
参考理由二:对蜀汉有念旧之心,不愿出仕新朝;或因司马氏是以屠杀篡权取得天下,集团内部勾心斗角,矛盾错综复杂,不愿介入;或因深感做官如履薄冰,对官场厌倦;或想做官,但因对晋武帝不甚了解,不敢盲目做官;……总之,此刻他不想奉诏仕晋,于是就抓住“孝”字大做文章。
(2)思考讨论:宋代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有这么一段话:“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 关于“忠”与“孝”,有人认为,是统治者用于维护自身统治提出的封建思想观念;有人认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至今仍未过时。请自选角度,谈谈你的看法,可联系古今人物、事件、有关论述。
5. 教师对学生课堂表现进行小结。
6. 作业布置
(1)查阅资料(如任继愈先生《谈谈孝道》等),将自己对“忠孝”的认识加以整理,写成文字。
(2)背诵全文。

㈤ 英汉禁忌语对比分析中论文开题报告的研究特色怎么写

你好啊,你的开题报告选题定了没?开题报告选题老师同意了吗?准备往哪个方向写?
你的开题报告格式要求下载下来了没有?学校开题报告要求看了没有?因为每个学校开题报告格式要求都是不一样的?
最后祝你选题顺利通过


选题意义和目的一般作为开题报告里面的第一块内容,是阐述你所研究的这个选题有没有研究价值或者说讨论价值的, 写开题报告的目的,其实就是要请导师来评判我们这个选题有没有研究价值、这个研究方法有没有可能奏效、这个论证逻辑有没有明显缺陷.

写意义的时候根据你的选题来决定形式
可以分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也可以不细分,把目的和意义和在一起写,总之突出你观点的新颖和重要性即可
建议可以从这两点来叙述,不过要根据自己的选题,不要生搬硬套:

1. (你的选题)是前人没有研究过的,也就是说研究领域中一个新颖有意义的课题,被前人所忽略的

2. 前人有研究过,或者说阐述过但是没有阐述论证的足够全面,你加以丰满,或者驳斥前人的观点,

总之,意义和目的一定要叙述的清晰并且是有一定新意的
其次注意自己所使用的理论,你是用什么理论证明你的观点
也要叙述清楚,否则难以有说服力
在做文献综述和国内外研究水平的评价等等也要有翔实的根据
这样才能衬托出你的选题的意义所在

㈥ 电大办公室管理复习资料

不知道这些怎么样呢?可惜我只有问题,没有答案,推荐你去网络或者电大题酷小程序搜一下答案哦
【多选题】收文处理的程序包括( )等。
A.签收
B.登记
C.审核
D.承办

【单选题】下列哪一项属于办公室禁忌语( )。
A.您好,XX不在,需要留话吗?
B.您好,这里是XX,请问您有什么事?
C.对不起,我不太清楚,我帮您问问。
D.我正忙,没空。

【单选题】下列不属于雅语的是( )。
A.高寿
B.令堂
C.令尊
D.谢谢

【多选题】公共关系危机的特点包括( )等。
A.偶发性
B.未知性
C.危害性
D.复杂性

【判断题】企事业单位处理公共关系危机,办公室责无旁贷。
A.是
B.否

【判断题】办公室公共关系沟通的侧重点在于对外沟通。
A.是
B.否

【多选题】公共关系沟通的对象主要包括( )。
A.顾客
B.股东
C.上下游组织
D.政府

【判断题】公共关系是公关部门的工作,与办公室无关。
A.是
B.否

【多选题】公共关系的职能包括( )。
A.宣传引导,传播推广
B.搜集信息,检测环境
C.咨询建议,形象管理
D.沟通交际,协调关系

【多选题】公共关系的原则包括( )等。
A.互惠互利
B.双向沟通
C.开拓创新
D.整体统一

【单选题】公共关系通常以( )为对象。
A.公众
B.消费者
C.内部员工
D.供应商

【多选题】会议信息搜集的基本要求包括( )。
A.齐全
B.及时
C.准确
D.有效

【判断题】会议信息是会议活动的客观反映,会议信息搜集是会议信息利用的基础。
A.是
B.否

【多选题】大型会议的筹备组织通常包括( )等。
A.会务组
B.秘书组
C.接待组
D.财务组

【多选题】会务工作的内容包括( )等。
A.提出会议建议方案
B.制发会议通知
C.会议筹备
D.编印会议纪要

【判断题】会议组织者不能把制定应急预案看成可有可无的事情,要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
A.是
B.否

【多选题】会议应急预案的特点包括( )。
A.有的放矢
B.预防为主
C.留有余地
D.事后处置

【判断题】应在会议开始前制定应急方案,做到防患于未然。
A.是
B.否

【单选题】不管以什么方式发送会议通知,都要抓住( )环节。
A.发送
B.接收
C.确认
D.转达

【判断题】一般会议只发送一次会议通知,有些会议需要先发送非正式会议通知。
A.是
B.否

【判断题】除了非正式会议和例会之外的所有会议,均应正式打印会议通知。
A.是
B.否

【多选题】制作会议通知要求( )。
A.规范
B.严谨
C.全面
D.细致

【判断题】会议通知是会议组织与服务工作的重要环节。
A.是
B.否

【多选题】需要准备的会议资料通常包括( )。
A.来宾资料
B.会务资料
C.沟通资料
D.设计与使用资料

【判断题】不太重要的会议的指示标志,可以内部由计算机制作或者手工制作。
A.是
B.否

【多选题】会议指示标志的类型包括( )。
A.标志牌
B.区域图
C.名签
D.台签

【多选题】会议证件的内容设计上要有( )等内容。
A.会议名称
B.与会者姓名
C.与会者身份
D.组织或公司的名称

【判断题】召开中大型会议不需要制发会议证件,小型会议才需要。
A.是
B.否

【多选题】会议证件的类型有( )。
A.代表证
B.工作证
C.列席证
D.来宾证

【多选题】会议证件的作用有( )。
A.证明身份
B.保证会议安全
C.统计到会人数
D.维持会议的程序

【判断题】会务工作包括秘书工作和行政事务工作两部分,重要会议还包括安全保卫工作。
A.是
B.否

【判断题】会议成本是指与会人员及服务人员花费在会议期间的时间量价值,及其经费开支的总和。
A.是
B.否

【多选题】制定会议预算的原则包括( )。
A.树立全局观念,搞好综合平衡
B.先进、经济、合理
C.量入为出
D.分清轻重缓急、精打细算

【多选题】会议经费的构成包括( )。
A.文件资料费
B.会议场地租用费
C.会议办公费
D.茶水食宿费

㈦ 英语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如何选题大神们帮帮忙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2、谈交际法与小学英语课堂教学 3、论Internet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影响 4、试谈简笔画教学法 5、试论英语教学的情景创设 6、谈如何建立一个轻松活跃的英语课堂 7、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8、双重活动教学法中跨文化教学 9、外语教学的和谐气氛与有效交际 10、第二语言习得与幼儿英语教育 11、试谈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12、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13、完善教学艺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14、谈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问题 15、兴趣活动交际 --- 浅谈交际教学法在小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16、论英语课外活动的开展 17、论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动机因素 18、小学英语情景教学法初探 19、中西方文化差异——小学英语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20、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引入 21、英语教学中学生兴趣的激发 22、EFL课堂教学中的教师提问与课堂互动 23、EFL课堂师生互动中的错误纠正 24、试论运用“发散思维”来扩大学生的词汇量 25、素质教育与小学英语教学 26、英语学科素质教育的认识与实践 27、论英语素质教育在落后地区县乡小学实施的困难 28、试论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29、小学英语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30、浅议农村小学提高英语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31、素质教育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实现 32、谈现代小学英语教学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33、如何在英语课堂中实施素质教育 34、非智力因素在小学学习中的作用及其培养 35、论小学英语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及其实践思路 36、论我国与美国的外语教育及改革 37、浅谈禁忌语和委婉语之关系及各自用途 38、英、汉价值观念与礼貌用语 39、中美日常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40、试谈英语教学中的交际性 41、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其语言体现 42、英语中的歧义现象 43、文化差异与英汉习语翻译 44、浅谈如何综合选用直译和意译 45、中国特色新词的英译 46、汉语成语的英译技巧探索 47、英语习语的翻译技巧 48、弘扬中国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 --- 汉英翻译中的“求同存异”原则 49、如何发挥电教设备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 50、浅议外语电化教学 51、多媒体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52、英语听说读写四种技能的关系 53、小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54、英语教学中的语言焦虑及解决策略 55、简笔画—英语教学中简单高效的教学手段 56、提高英语听力理解能力的策略和技巧 57、电子辞典与英语教学 58、普通话对英语语音的迁移作用 59、母语在基础教育各阶段中的作用 60、试论如何提高大班课堂教学的效果 61、小学英语口语教学中教师的角色 62、从心理学角度探讨少儿英语教学 63、英语课堂提问的策略研究 64、英语后进生产生的原因以及补差方法研究 65、英语词汇教学方法探讨 66、小学生英语口语能力评估方法研究 67、朗读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68、任务型教学法研究 69、方言对学生英语语音的影响 70、英语阅读课堂教学模式探讨 71、英语课堂的合作学习策略研究 72、小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的培养 73、探究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74、现代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75、教师教学行为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76、小学英语活动课教学模式研究 77、教学法实践调查报告 78、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英语教师的文化素养 79、网络时代如何学好英语 80、家庭教师在小学生英语学习中的利弊 81、小学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82、小学英语课堂上的Daily Report 83、中外教师课堂提问方法比较 84、中外教师课堂鼓励性用语比较 85、中外教师对学生总体要求之比较 86、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中的教学法原则 87、浅谈交际法语言教学的模式 88、小学英语教学活动中作业布置法的实践和研究 89、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运用于英语课堂 90、如何培养学生积极大胆的外语学习倾向 91、英语教学中汉文化的参与和渗透 92、试论母语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93、如何上好小学英语复习课 94小学生英语听力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95、培养和提高英语听力理解能力的方法 96、巧用传媒资源优化英语教学 97、英语教学中交际教学思想在指导词汇教学中的作用 98、浅谈英语教学中词汇教学的艺术 99、低龄英语创新教学模式的尝试 100、肢体语言在低龄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101、英语课堂“交流—互动”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102、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103、初等教育(英语方向)专业的大学生应具备哪些基本素质(技能) 104、优秀的小学英语教师应具备哪些素质 105、小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106、简笔画-英语教学中简单高效的教学手段 107、从心理学角度探讨少儿英语教学 108、教师教学行为对小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 109、小学生英语兴趣的培养 110、小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111、试论幼儿园英语教学的发展前景 112、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13、浅谈英语教学基本环节的实施 114、谈英语学习与文化学习的关系 115、谈课堂活动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 116、谈教师与课堂活动中的角色 117、谈简笔画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118、如何实施英语交际教学法 119、如何在英语学习中排除汉语的干扰 120、如何组织好课堂的教学 121、如何设计情景教学 122、优秀语言教师素质--专业学生的观念调查 123、浅谈“pairwork”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124、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双向交流 125、多媒体英语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126、英语教学活动中作业布置法的实践与研究 127、论多媒体教学条件下的师生互动 128、英语教学中汉文化的参与和渗透 129、英语口语教学中的互动 130、On the Practical Ways to the Improvement of Four English Skills in primary School 131、How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in primary English teaching 132、How to arouse the Students’ interests in English learning 133、How to assess students’ English learning 134、The art of questioning in English class 135、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 in English teaching 136、Micro-teaching and Student Teacher Training 137、On English Test Design 138、Question-Answer Techniqu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peaking Ability 139、On Bilingual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 140、How to Design Questions i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141、New Concepts of Modern English Teaching
求采纳

热点内容
涂鸦论文 发布:2021-03-31 13:04:48 浏览:698
手机数据库应用 发布:2021-03-31 13:04:28 浏览:353
版面217 发布:2021-03-31 13:04:18 浏览:587
知网不查的资源 发布:2021-03-31 13:03:43 浏览:713
基金赎回参考 发布:2021-03-31 13:02:08 浏览:489
悬疑故事范文 发布:2021-03-31 13:02:07 浏览:87
做简单的自我介绍范文 发布:2021-03-31 13:01:48 浏览:537
战略地图参考 发布:2021-03-31 13:01:09 浏览:463
收支模板 发布:2021-03-31 13:00:43 浏览:17
电气学术会议 发布:2021-03-31 13:00:32 浏览: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