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课题答辩 » 世界科学中心

世界科学中心

发布时间: 2021-03-05 12:59:34

㈠ 世界科学中心的介绍

科学发来展的研究表明,如果某自个国家的科学成果数占同期世界总数的25%以上,这个国家就可以称为“世界科学中心”。近代科学诞生以来,科学发展史揭示了这样一条基本规律:在每一个历史时期,总有一个国家成为世界科学中心,引领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潮流,经过大约近一个世纪后转移他国。

㈡ 什么是世界科学中心

近代科学诞生以来,科学发展史揭示了这样一条基本规律:在每一个历史时期,总有一个国家成为世界科学中心,引领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潮流,经过大约近一个世纪后转移他国。科学史家的研究还表明,如果某个国家的科学成果数占同期世界总数的25%以上,这个国家就可以称为“世界科学中心”。按照这一规律和标准,从16世纪的意大利到20世纪的美国,世界科学中心先后进行了四次大转移。
16世纪的意大利是第一个世界科学中心。意大利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文艺复兴运动掀起了欧洲思想解放的高潮,终结了长达近千年的中世纪黑暗时代。这一时期的意大利,不仅产生了像但丁、达·芬奇这样的伟大诗人和艺术家,还出现了一批以哥白尼、伽利略为代表的著名科学家,诞生了《天体运行论》、《星空信使》和天文望远镜等一大批科学名著和科学发明。这些科学技术成果的诞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开创了崭新的实验科学新时代,近代科学第一个中心在意大利形成。但随着1600年布鲁诺被教会送上火刑柱,1642年伽利略的去世,意大利科学中心开始向北欧转移。
17世纪的英国是第二个世界科学中心。17世纪初,在弗兰西斯·培根科学思想的影响下,英国政府和社会普遍重视知识的价值,提倡科学实验,成立皇家学会,研究自然科学。学会周围云集了牛顿、虎克、波义耳、哈雷等一大批科学家,先后诞生了牛顿力学、电磁场理论、进化论等一批科学理论。特别是1687年牛顿《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的出版,宣告了牛顿力学的诞生,这是近代科学发展中第一件震撼世界的事件,也成为英国科学革命理论的顶峰。科学上的成就成为了技术革命的先导,瓦特在前人的基础上发明完善了高效蒸汽机,蒸汽机技术和纺织机械技术的完美结合,引起了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从而改变了整个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面貌。1727年随着牛顿的去世,英国科学技术开始急剧衰落。

18世纪的法国是第三个世界科学中心。18世纪初,法国经历了一场空前的大革命,以狄德罗为代表的一批启蒙运动哲学家形成了法国网络全书派。他们竭力提倡科学和民主,进行了一次以反封建为主要内容的思想解放运动。同时,在牛顿科学理论的影响下,出现了以拉格朗日、拉普拉斯、拉瓦锡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卓越的科学家,取得了《分析力学》、《概率论的解析理论》和《化学纲要》等一批重要科学著作,使法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到19世纪初进入高峰。但法国过分学院式的科研方式以及不重视科学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日益动摇了法国世界科学中心的地位。

19世纪的德国成为第四个世界科学中心。德国科学的兴起始于19世纪初,首先进行了大学改革,把教学与科学研究紧密结合起来,使德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创立导师制的国家。德国全新的科研教育体制,吸引了许多世界最优秀的科学人才,成为科学研究的乐园,德国科学家不仅创立了细胞学说、相对论、量子力学等重大科学理论和学说,还为世界贡献了爱因斯坦、玻尔、欧姆、高斯、李比希、霍夫曼等一大批顶尖科学家。德国还特别注重科技成果的应用,使德国在19世纪70年代一跃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德国先进的电气工业和光学工业,为德国科学家提供了世界最先进的科学仪器,使德国科学家在电磁学领域做出一连串惊人的发现。但两次世界大战使德国经济受到重创,人才和资金大量流失,德国科学从此走向衰落。

20世纪的美国是第五个世界科学中心。美国科学的兴起一开始就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不但继承了英国科学的传统和德国科学的体制,而且特别重视科学人才的引进。在优越的科研环境下,造就了发明家贝尔、爱迪生,二次大战后又吸引了爱因斯坦、费米、弗兰克、威格纳、西拉德等一大批世界顶尖科学家,为美国科学技术发展作出了宝贵的贡献。世界各国优秀科学家的云集,使美国在整个20世纪引领了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潮流,包括原子能、计算机、空间技术、微电子技术、生物技术、互联网技术等等,使近70%的诺贝尔奖被美国科学家领走,至今仍保持着世界科学界领袖的地位。

按照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一般规律,一个国家要成为世界科学中心,首先,人们的思想得到前所未有的解放,科学发展具备浓厚的思想文化基础,如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法国的启蒙运动等;其次,要有促使本国人才迅速成长的教育制度和吸引他国人才最优的科研环境;第三,要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积累雄厚的物质基础,推动经济、社会和文化全面发展;第四,要制定独创的科学发展战略和鼓励原始创新的科技政策,大力倡导自由探索的学术氛围。

科学发展永无止境,科学理论不可能穷尽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真理,科学中心也不可能永远停留在某一个国家。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存在越来越大的惯性,目前还没有明显的迹象表明世界科学中心将转移出美国,并转向哪一个国家,但随着新兴国家和地区经济、科技迅速发展的势头,世界科学中心可能呈现多中心的局面。因此,对中国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我们应按照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规律,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制定积极的应对政策,凭借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期待在21世纪或者更长远的未来成为下一个世界科学中心。

㈢ 中国怎样成为世界科学中心

应该是教育水平获得实质性的提升。如果把一个国家比作一个人的话,那么这个国家的教育机构就相当于这个人的造血细胞。中国的教育问题已经被国人诟病许久了,我们一路从应试教育走到高等学府,毕业后就发现自己是中国教育机构生产的数量庞大的垃圾中的一个,对中国教育的问题可谓是深有体会。
现已有人对中国教育有不同的想法,比如以后有孩子了,要争取让他摆脱中国的教育,让他避免遭受中国教育的戕害。我相信中国最近的一波移民潮中,很多家庭移民国外主要考虑的是从子女教育的角度考虑的。
如果中国的教育没有实质性的改善,中国不可能有持续发展的动力,教育强国之梦最终将成为泡影,科学活动中心也将落空。所以,必须加强教育的改革力度,大力发展教育,使中国首先成为世界的教育活动中心,这样中国才会有可能成为下一个科学活动中心。

㈣ 15世纪以来,从意大利到美国,科学中心已经发生了四次转移,哪四次,科学中心分别是哪里求大神帮助

1、意大利曾经是世界近代科技和经济的第一个中心 从公元世纪到15世纪,欧洲上空弥漫着乌云,教会和骑士横行,人们愚昧无知,社会停滞不前,科学家被禁锢在牢笼里。科学的发现被说成是对上帝的诬蔑,史书上把这漫长的近1000年的历史称为黑暗时代。从13世纪开始,中国四大发明陆续传入欧洲,对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乃至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起了催产作用。马克思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 在这一段时期中,欧洲地中海沿岸开始出现萌芽资本主义。以西方以意大利为代表的新兴资产阶级掀起文艺复兴运动。反封建、反神学,掀起思想解放散文高潮。文艺复兴者号召人们从中世纪的精神桎梏中解放出来,如《神曲》的作者但丁。同时也出现了一批著名的科学家,他们强调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认识自然、认识世界,反对片面地依靠逻辑推理来认识事物。代表人物是反对把地球看成是宇宙中心的哥白尼和开创实验科学的伽利略。 东方的科技成果产生了西方近代科学,近代科技的第一个中心在意大利形成。科技的大发展推动了意大利的经济发展,当时意大利的商业和航运业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一举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 2、英国成为近代世界科技的第二个中心 近代第二次科技中心的转移发生在17世纪初到1830年。世界科技中心从意大利转移到英国。这相当于我国明朝末年到清朝道光年间。16世纪末,先进的德国爆发内战,先进的意大利分裂为许多小国,为英国的发展创造了外部条件。 16世纪末、17世纪初的英国思想家、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在《伟大的复兴》中重点论述了知识的价值,提倡科学实验,提倡研究自然科学,在英国乃到欧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时的英国政府重视科学技术,批准成立了皇家学会等学术活动中心。17世纪,出现了著名科学家牛顿,他作为一个“跨世纪人才”,发表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巨著(1687年)。他的这部著作以科学实验和观察事实作基础,但明显受欧氏几何体系的影响。牛顿的科学思想成为英国科学革命理论的顶峰。牛顿发现的三大定律,使天体和地上物体的运动规律被统一在一个经典力学的框架中,上帝和天堂失去容身之地。 科学上的最新成就成为技术革命的先导,出现了专业化的和大机器生产。纺织业的发展要求纺织业的机械化,纺织业的机械化也带动了所有工业部门的机械化。英国政府鼓励人们从事工具机的发明和改进工作,涌现出许多发明成果。如蒸汽机的出现。瓦特在前人发明的基础上,发明完善了高效蒸汽机,解决了一系列工艺问题和配套设备问题,将蒸汽机推进市场。 纺织机械技术和蒸汽机技术引起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改变了整个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面貌。英国的资本主义得到极大程度的发展,英国的经济进入了极度繁荣的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为英国的海外扩张创造了条件,开始了所谓的大英帝国“日不落”的历史。然而从19世纪末开始,英国的工业优势不断衰退,导致英国在科研开发的投入相对下降,再加上英国的学术界过分重视理论轻视应用,重视科学轻视技术的传统,英国在国际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地位不断下滑。 3、近代科技的第三个中心在法国 这个中心的形成始于在18世纪初,19世纪初进入高峰。这一阶段,英国的经济仍然处于繁荣的状态,法国则由于其特殊的政治情况成为激烈的大革命场所。以狄德罗为首的一批启蒙运动的哲学家形成了法国网络全书派。他们宣传自由平等和人道主义,提倡民主和科学,出现了一次思想大解放,彻底反封建的运动。另一方面,在牛顿的学说的影响下,也出现了一批科学家和科研成果。例如著名数学家及力学家拉格朗日,数学家和天文学家拉普拉斯,开创定量分析、创立燃烧氧化学说、推翻支配化学发展长达百年之久的燃素说的现代化学之父拉瓦锡,在这段时期还产生了公度量衡、科学教学制度和公立中学。但是,法国的研究工作过分地学院式,教育制度培养的人才相当部分是科学家、数学家、哲学家的类型,不善于将科学转化为生产力,再加上社会又过于动荡,影响了法国的经济发展。 4、近代科技的第四个中心在德国 在19世纪后期,1875年—1895年的20年间,世界科技中心转移到德国,世界的经济中心随之也转移到了德国。在1830年英国产业革命达到高潮时,德国仍然是个落后的农业国。德国人不甘落后,大批德国人去英国和法国留学并且学成回国。由于德国人重视理性、重视应用,德国政府重视知识,整顿教育制度,创办专科学院和大学。科教结合,聘请著名科学家和教育家主持柏林大学,开创教学、科研相统一的高教体系。1839年后,一大批著名的科学家涌现,如世界著名的数学家雅可比、高斯,发现电学中的欧姆定律的物理学家欧姆,发展了农业急需的肥料技术和有机化学的化学家李比希,在柏林大学成立规模较大的有机化学实验室后,在英国人W.H.柏金发明合成颜料的基础上,对香料、颜料和医药合成做出重要工作的李比希的学生霍夫曼等等。 德国特别注意科学技术和工业的结合,出现一批善于将科技成果转换为产品的企业家。例如,克虏伯将英国的炼钢法用来发展德国的钢铁和武器工业,还有西门子,既是发明家又是企业家。德国的煤和煤化学工业、钢铁工业、化学工业,特别是有机合成工业在世界上遥遥领先。德国还特别注意综合利用,出现了联合企业,成立了康采恩式的生产体制。当时德国的一些企业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企业,德国只用了40年就完成了英国100年才完成的工业化过程,德国的经济发展势头保持了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德国工业化的进程,充分地证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一次和二次大战使德国的经济基础受到重创,人才和资金也受到严重的损失。 19世纪的欧洲大陆,法德两个中心带动了欧洲经济的普遍繁荣。在这一段时期,出现了很多重大的科研成果。英国的著名物理学家、化学家和物理化学家法拉第(1791—1867)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动机,麦克思威尔创立了完整的电磁理论并预言电磁波的存在,出现了第二次物理学理论的大综合。但是,英国科学家们浇灌的第二次科学革命之花,却在德国结出第二科技革命之果。这主要是德国发明家应用电磁理论,发明了实用型的发电机,其意义和作用相当于瓦特的蒸汽机,由此导致以电气化为特征的第二次技术革命。德国科技和经济这时迅速超过英法,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德国造就了一批克虏伯、西门子、詹斯这样集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于一身的人才。19世纪还出现了三大发现,即生物进化论、细胞理论和能量守恒。科学已经走向成熟,基础科学的研究明显地走到了生产的前面。 5、世界科技的第五个中心在美国(20世纪) 美国在独立战争后的宪法中,明确了对科学技术的方针。美国的领袖人物和历任首脑人物都重视科学技术,有的本身就是科学家。如本杰明·富兰克林和第三任总统杰弗逊。美国政府很早就明确以教育带动科研,对教育采取特殊优惠政策,赠予美国一批大学土地,每州至少建立一所传统农业和机械院校。在这样的环境下,出现了大发明家爱迪生,爱迪生在西门子发明电机、贝尔发明电话之后,发明了电灯,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发电厂,引起了世界乃到全世界的一场电力技术革命。一次大战和二次大战期间,美国又得到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机会。美国采取拿来主义,采用移民政策大批吸收人才,一批著名科学家被吸引到美国。如提出相对论的爱因斯坦,著名物理学家费米。40年代末,美国还留下了不少来自中国的科技人才,如杨振宁、李政道,钱学森等人。 人们曾经将美苏在二次大战后的做法归结成美国抢人,苏联抢机器。可见美国对人才的高度重视。美国政府利用战争中获得的资金大幅度地增加对科技的投入,研究开发经费投入每四年翻一番。二次大战期间,从1939年的一亿多美元增长到15亿美元。这一系列的措施导致了美国完成和完善了欧洲的钢铁、化工和电力三大技术,发展了汽车、飞机和无线电技术这三大文明,领先进行了第三次技术革命,包括原子能(1942年)、计算机(1940年)、空间技术(1957年)、微电子技术(1970年)。 高新技术的研究成果导致了高新技术产业群的形成和发展,美国1929—1969年的40年间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0%以上,表明战后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第一生产力。自70年代以来,以微电子技术和基因重组技术为特征,可以说,美国领导了一场世界范围的技术革命,形成了一个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生产技术为主导的包括新材料、新能源技术、航天技术和海洋技术为内容的高技术体系。并在80年代后期迅速地商业化和产业化,为美国赢得大量的利润。尽管7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地位相对日本、西欧有所下降,但近几年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机会,推行“信息高速公路”带来了新的全球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推动了经济复苏,应该说,美国的经济至今是全世界经济活动中心之一。这种状况还将维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
求采纳

㈤ 世界科学中心的一般规律

按照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一般规律,一个国家要成为世界科学中心必须具备四个基本条内件:
首先容,人们的思想得到前所未有的解放,科学发展具备浓厚的思想文化基础,如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法国的启蒙运动等;
其次,要有促使本国人才迅速成长的教育制度和吸引他国人才最优的科研环境;
第三,要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积累雄厚的物质基础,推动经济、社会和文化全面发展;
第四,要制定独创的科学发展战略和鼓励原始创新的科技政策,大力倡导自由探索的学术氛围。

㈥ 什么是真正的世界科学中心

进入科学的终点,就是解开宇宙找到神
据《中国大网络全书》医学卷所载,人的卵子肉眼可见直径约0.2毫米,是人体最大的细胞,而希奇的是,只有0.06毫米长没眼眼又没脚的精子竟有惊人的运动能力,沿女性生殖道逆向上行经过广阔的子宫、再沿宫壁好像有思想性和嗅觉一样往卵子可能居住的“宫廷”方向寻找道路的进口、再向狭窄的输卵管逆行移送到壶腹部寻找卵子结合、完成它要完成“你们要生养众多,在地上昌盛繁茂”创世纪9章7节《圣经》神的使命。
对于仅针头大小没有脚的精子来说,寻找卵子结合的路程确不亚于唐太宗贞观元年的玄奘从长安出发,途经中亚、阿富汗、巴基斯坦,过高昌国前往印度取经那样遥远和艰难。尽情地去寻找能容它们寄生的大个体,于是两个不同个体形成雌雄两性,并以集团出现,而不会钻到子宫壁的其它组织中。
而且精子经过雌性生殖道或穿越卵丘时,有碍受精的保护物质;包裹精子的外源蛋白质自行清除,精子质膜的理化和生物学特性发生变化,使精子获得能量顺利前进。
所以最愚蠢的就是没有科学意识不认识创造自己的神。
创世记2章7节:耶和华神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名叫亚当。
为满足生物对空气的需要,生命所需的地球基本条件表层氧的水平始终保持在非常狭窄的参数内,人类接触的大气,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组成也必须调配得当,来显示给地上“尘土”的人《圣经》的真理,为的是要人进入最基本的“生气”科学,明白科学的源头就在文明的《圣经》里。所以不认识科学源头的《圣经》,即使有了自以为是科学的科学,只能是没天没地的“钱”科学。首先进入科学,认识《圣经》创造主赐给人类的“气”,来认识造我们的主;
氧气为多数生物所必需,氧太少,生物将窒息;氧太多,亦对生物有害。故必须用其它不活泼的气体将氧气稀释成约21%的水平。地球表层氧若高于25%会自燃;且过强的氧化作用将使地面成为一片火海,甚至金属也会燃烧。若低于15%人类生命会窒息。
地球大气的五分之四是氮气,它除了能将氧气稀释之外,在逐渐转为固体化合物之后,又是植物最主要的营养来源,也间接满足动物的营养需要。如以其它惰性气体代替氮来稀释氧气,则所有动植物均将因不能合成蛋白质而通通灭绝。除氧和氮之外,大气中还必须有适当浓度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太少,则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势必枯死,动物因无碳水化合物为食,也不能生存。如二氧化碳太多,也将使动植物不能呼吸。且二氧化碳有很强的温室效应,过量也将使地面温度失控。
就目前所知,在太阳系中,并无任何其它星球具备与地球类似的大气层。水星和月球一样,因其重力太小,现在已无任何空气存留。金星大气则过于浓重,其气压相当于地球之90倍,这样高的气压,显然非人类所能耐受。且其二氧化碳的含量高达90%,又有浓烈的硫酸雾,其酸度可侵蚀金属,更不必说生物了。火星大气中几乎没有氧和氮,二氧化碳则占94%,完全不适合动植物呼吸。木星和土星大气之表层则90%以上为氢,其余为氦,稍向深层则有甲烷、乙烯和氨等,都是有毒气体。天王星和海王星之大气成份尚未完全确定,估计除氢和氦之外,尚有更多的四烷和氨之类。冥王星之大气主要为氖和甲烷构成。总之,所有这些星体的大气一概不能容许人类生物存在。
那么就从人类天天接触的大气,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组成,氧气若高于25%会自燃, 地球就成为火海;若低于15%人类生命会窒息。但是地球上正好为满足生物对空气的需要,用五分之四的氮气将氧气稀释成约21%。并有适当浓度的二氧化碳,供给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若用任何其它惰性气体代替氮来稀释氧气,则所有动植物均将因不能合成蛋白质而通通灭绝。
谁曾进入科学知道他是谁设计的呢?这基本的科学知识都不懂,又有何脸面说“我什么都不信,只相信科学”呢?
若如同小学生一进学校首先要知道的“1+1=多少”的最基本的知识都不知,世界上那有一天到晚只把“1+1=多少”挂在嘴唇上的真正数学教授?
哥林多前书15章45节:经上也是这样记着说,“首先人亚当成了有灵的活人(“灵”或作“血气”)”,末后的亚当成了叫人活的灵。
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但是恒定空气就是“氧、氮、氦、氖、氩、氪、氙、氡”等稀有气体组成,天天只会大叫“科学”二个字“血气”的魂生命,谁曾进入科学知道他的源头呢?
诗篇33篇6节:“诸天藉耶和华的命而造,万象藉他口中的气而成。”
这“气”就是进入科学才能知道的“氧、氮、氦、氖、氩、氪、氙、氡”。
启示录5章6节:我又看见宝座与四活物并长老之中,有羔羊站立,像是被杀过的,有七角七眼,就是神的七灵,奉差遣往普天下去的。
圣灵只有一位,就是创造主“口中的气”,人们统称的“空气”;但是这里告诉人:“神的七灵”就是七种功能,也就是赐给人的空中七种气。赐给“宝座”前掌管宇宙的七位天使长,各有一个功能;但是神造天造地创造万物就是为了人,所以被约翰看见神“宝座”前站立的“羔羊”就是主耶稣基督,而主耶稣基督“有七角七眼,就是神的七灵”,这就是天父把这七个功能都集中在为道成肉身的死救赎罪恶人类,得着下届再没有死的基督永恒真生命的“羔羊”主耶稣基督的身上。
那么为什么被世界人的科学发现的“氧、氮、氦、氖、氩、氪、氙、氡”有八种气呢?
以弗所书2章2节:那时,你们在其中行事为人,随从今世的风俗,顺服空中掌权者的首领,就是现今在悖逆之子心中运行的邪灵。
因为天使虽然堕落了,但也是神所创造,所以神还将因为人的堕落而整个太阳系都受牵累的这空中,交给这掌死权的堕落“邪灵”作“空中掌权者”。
所以世界除了神的圣灵,就是人类称呼的“大气”,还有个邪灵,科学发现的八种气,其中一种对人有害的“气”就混在空气中,也没人能滤去的“现今在悖逆之子心中运行的邪灵”。
圣灵有七种功能,但是没灵的魂生命谁能进入科学,知道三千年前就写在《圣经》上要人预先看见得智慧,认识灵界掌管生命的主耶稣基督,有七种功能的“神的七灵”拯救人类得生命, 而这掌死权的堕落天使“空中掌权者”的“邪灵”,也有“鬼魔的灵、谎言的灵、乖谬的灵、沉睡的灵、污秽的灵、世上的灵、谬妄的灵”七种功能的七种灵贪吃了人类真生命。那么作为一个创造主已赐给有神经元思维的人,能否懂点科学做个完全人呢?
地球上最无知的就是不知道科学,仅占宇宙4%的有形物质(唯物论)世界亿万颗星球中,活在比一粒灰尘还小的仅45亿年历史的地球上;也仅仅是过去的200年间科技文明的一种微生命的人类;为什么不能进入科学,寻求有规律运行的137亿年发展史的灵界96%(23%暗物质73%暗能量)的科学的中心,真实宇宙天体智能真生命,认识科学源头下届再没有死的生命之主耶稣基督?
唯物主义的“无神论”创始人达尔文泪流满面,痛悔自己将被到处寻找吃人工具的野性人捡去当“科学”,丧失道德的罪恶伪“科学”, 临终不求别的,只求教会同意与基督徒的边上埋葬自己,阴间不再与“只要自己活,就要别人死”害死人的人同流合污。
但是世界为什么还会有最愚蠢无知地停留在“无神论”创始人,唯物主义的达尔文“弱肉强食”斗争哲学不愿走进科学的大门,自己不进去,还阻挡别人不准进而害死下一辈呢?

㈦ 世界科技中心是怎样建立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会转移转移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近代科学诞生以来,科学发展史揭示了这样一条基本规律:在每一个历史时期,总有一个国家成为世界科学中心,引领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潮流,经过大约近一个世纪后转移他国。科学史家的研究还表明,如果某个国家的科学成果数占同期世界总数的25%以上,这个国家就可以称为“世界科学中心”。按照这一规律和标准,从16世纪的意大利到20世纪的美国,世界科学中心先后进行了四次大转移。
16世纪的意大利是第一个世界科学中心。意大利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文艺复兴运动掀起了欧洲思想解放的高潮,终结了长达近千年的中世纪黑暗时代。这一时期的意大利,不仅产生了像但丁、达·芬奇这样的伟大诗人和艺术家,还出现了一批以哥白尼、伽利略为代表的著名科学家,诞生了《天体运行论》、《星空信使》和天文望远镜等一大批科学名著和科学发明。这些科学技术成果的诞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开创了崭新的实验科学新时代,近代科学第一个中心在意大利形成。但随着1600年布鲁诺被教会送上火刑柱,1642年伽利略的去世,意大利科学中心开始向北欧转移。
17世纪的英国是第二个世界科学中心。17世纪初,在弗兰西斯·培根科学思想的影响下,英国政府和社会普遍重视知识的价值,提倡科学实验,成立皇家学会,研究自然科学。学会周围云集了牛顿、虎克、波义耳、哈雷等一大批科学家,先后诞生了牛顿力学、电磁场理论、进化论等一批科学理论。特别是1687年牛顿《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的出版,宣告了牛顿力学的诞生,这是近代科学发展中第一件震撼世界的事件,也成为英国科学革命理论的顶峰。科学上的成就成为了技术革命的先导,瓦特在前人的基础上发明完善了高效蒸汽机,蒸汽机技术和纺织机械技术的完美结合,引起了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从而改变了整个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面貌。1727年随着牛顿的去世,英国科学技术开始急剧衰落。

18世纪的法国是第三个世界科学中心。18世纪初,法国经历了一场空前的大革命,以狄德罗为代表的一批启蒙运动哲学家形成了法国网络全书派。他们竭力提倡科学和民主,进行了一次以反封建为主要内容的思想解放运动。同时,在牛顿科学理论的影响下,出现了以拉格朗日、拉普拉斯、拉瓦锡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卓越的科学家,取得了《分析力学》、《概率论的解析理论》和《化学纲要》等一批重要科学著作,使法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到19世纪初进入高峰。但法国过分学院式的科研方式以及不重视科学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日益动摇了法国世界科学中心的地位。

19世纪的德国成为第四个世界科学中心。德国科学的兴起始于19世纪初,首先进行了大学改革,把教学与科学研究紧密结合起来,使德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创立导师制的国家。德国全新的科研教育体制,吸引了许多世界最优秀的科学人才,成为科学研究的乐园,德国科学家不仅创立了细胞学说、相对论、量子力学等重大科学理论和学说,还为世界贡献了爱因斯坦、玻尔、欧姆、高斯、李比希、霍夫曼等一大批顶尖科学家。德国还特别注重科技成果的应用,使德国在19世纪70年代一跃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德国先进的电气工业和光学工业,为德国科学家提供了世界最先进的科学仪器,使德国科学家在电磁学领域做出一连串惊人的发现。但两次世界大战使德国经济受到重创,人才和资金大量流失,德国科学从此走向衰落。

20世纪的美国是第五个世界科学中心。美国科学的兴起一开始就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不但继承了英国科学的传统和德国科学的体制,而且特别重视科学人才的引进。在优越的科研环境下,造就了发明家贝尔、爱迪生,二次大战后又吸引了爱因斯坦、费米、弗兰克、威格纳、西拉德等一大批世界顶尖科学家,为美国科学技术发展作出了宝贵的贡献。世界各国优秀科学家的云集,使美国在整个20世纪引领了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潮流,包括原子能、计算机、空间技术、微电子技术、生物技术、互联网技术等等,使近70%的诺贝尔奖被美国科学家领走,至今仍保持着世界科学界领袖的地位。

按照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一般规律,一个国家要成为世界科学中心,首先,人们的思想得到前所未有的解放,科学发展具备浓厚的思想文化基础,如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法国的启蒙运动等;其次,要有促使本国人才迅速成长的教育制度和吸引他国人才最优的科研环境;第三,要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积累雄厚的物质基础,推动经济、社会和文化全面发展;第四,要制定独创的科学发展战略和鼓励原始创新的科技政策,大力倡导自由探索的学术氛围。

科学发展永无止境,科学理论不可能穷尽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真理,科学中心也不可能永远停留在某一个国家。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存在越来越大的惯性,目前还没有明显的迹象表明世界科学中心将转移出美国,并转向哪一个国家,但随着新兴国家和地区经济、科技迅速发展的势头,世界科学中心可能呈现多中心的局面。因此,对中国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我们应按照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规律,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制定积极的应对政策,凭借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期待在21世纪或者更长远的未来成为下一个世界科学中心。

㈧ 分析美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的原因及影响

美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的主要原因及其启示摘要:从16世纪至20世纪,世界科学中心发生了5次大的变迁,即:意大利(1540年-1610年)、英国(1660年-1730年)、法国(1770年-830年)、德国(1810年-1920年)、美国(1920年——现在),转移周期大约为80年。本文重点研究了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的历史背景,并重点分析了美国成为世界科技中心的主要原因。研究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并不只为知晓那段辉煌的历史,为的是抓住世界科技中心转移的脉搏;创造和抓住新的机遇,不再错过时代赋予的使命,努力让自己的祖国在新的机遇和竞争中站得更高,望得更远屹立于世界科技强国之林。关键词:世界科技中心,变迁,启示1
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历程简述从16世纪的意大利到20世纪的美国,在人类近现代史中,世界科学中心先后发生了四次大转移而每次转移都有其共同的思想特征,其主要表现是:先有思想的解放,有了新思想作为后盾,依次才会有科学的萌芽与发展,当一国的科学文化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和地区时就会形成所谓的科学中心,当另一个国家的思想优于其思想而引领科学文化潮流时即谓之科学中心转移。1.1在文艺复兴中解放思想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提倡人性、反对神性的思想解放,推动了科学的发展,出现了像达·芬奇这样跨越艺术、人文和自然科学领域的“旷世奇才”。随着“大宇宙”和“小宇宙”信念的兴起,自然科学独立的宣言书向神学发出了挑战书:1543年,哥白尼临终前发表《天体运行论》,提倡日心说、反对地心说。而维萨里发表《人体结构》则指出,男人的肋骨并不比女人少。到16—17世纪,意大利成为第一次科学中心。奠定(地面)近代力学之基础的伽利略,“天空的立法者”开普勒,以及第一个明确从事科学研究的山猫眼研究会相继出现。研究会由一位贵族支持,伽利略于1611年成为会员。不过此时的大学尚没有发挥作用,教会的力量仍然阻碍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伽利略就因捍卫哥白尼学说而受到宗教审判。1633年“意大利科学失去了活力”。

1.2
从资产阶级革命到科技革命的英国在种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英国成为了第二次科学中心。17世纪,培根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大力倡导将科学应用于社会的思想。英国皇家学会也于l662年成立,标志着科学活动获得了“政府”承认(不过皇家学会还主要是靠会员费维持运作,并没有得到“政府”的资助)。皇家学会对于英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创立了种种皇家“科学中心”,1666年创立的《哲学学报》,开创和奠定了科学共同体内部的交流传播机制。在这样的背景下,科学得到迅速发展,实现了以牛顿《原理》(1687)发表为标志的第一次科学大综合,但科学与技术总体上是互不相干、各自发展的。就技术的发展而言,在英国同期发生了以纺织机械为起点、蒸汽机为标志的第一次技术革命,以及以蒸汽机广泛应用为标志的第一次产业革命。人类社会从农业时代走向了工业时代。1.3
启蒙运动引领下的法国斯塔夫理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曾指出:政治影响了科学,法国革命对科学进步强有力的促进就是一个佐证。18世纪末,科学中心转移到了法国。法国当局任命一大批科学家为革命政府的重要官员。创办了一系列新的军事院校、医学院校、技工学校和一些新的大学,如巴黎综合理工学院、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等。其间,还对皇家科学机构如巴黎科学院进行改造,使之从宫廷走向社会,院士们成了真正的职业科学家:此外,还形成了集中型科学组织。1.4
德国的社会变革与科学19世纪下半叶,德国成为科学中心。这一时期,实现了第二次科学理论的大综合,发生了以电气化为主要特征的第二次技术革命,以及以电的广泛运用为标志的第二次产业革命。值得指出的是,在德国出现了两项重大的体制创新:一是教育与研究的结合,研究生教育、研究型大学开始出现:二是科学与产业的结合,产业实验室也开始出现。于是。科学与教育、科学与技术、科学技术与工业发展发生了密切的联系,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特性开始显现,科技、工业和社会发展的互动更加明显。1.5
包容创新引领美国科学进入20世纪,美国因是以自动化为主要特征的第三次技术革命和以电子技术广泛运用为标志的第四次产业革命的策源地,而成为世界的科学中心。美国的崛起与其不断地促进科技进步、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内在相关。科学教育受到高度重视,起源于德国

的研究型大学在美国进一步发展出创业型大学,同样起源于德国的产业实验室在美国发展为科学园区、高科技园区:金融资本体系的建立、风险投资体系的发展则进一步推动了科技成果产业化与知识资本化:此外,从政府大规模支持科学技术,到建立起发达的科学基金体系、国家科研体系、国家创新体系,从硬科学的高度发展。到其与软科学的结合,从科学管理到管理科学,从交叉性质的科学技术与社会到发展起来更具有学科性质的科学技术学,从文化繁荣到文化产业的兴起,如此等等,无不推动着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的交叉融合,引领着社会经济的突飞猛进。2
科学中心转移的原因分析许多学者指出成为科学中心之国家特质如下:公民对科学重视;教育研究体制与硬件先进,能吸引大量的人才;世界通用语言等。在此笔者把影响科学中心转移的因素分为科学家队伍的素质因素和相应社会的环境因素两大类。首先,就科学家队伍的因素而言,从历史看,法国在18世纪末逐渐淡出科学中心最主要的原因是有影响的科学家集团老化。从现实看,现代各国科学的发展也是越来越依赖于杰出科学家人数的扩大从历史和现实中我们可以清清楚楚的看到科学家队伍的素质是影响科学中心新转移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而素质的关键在于教育,因而素质教育成为一个国家科学家队伍素质高低的关键,那么一个国家在成为科学中心之前必须进入素质教育的中心总之,科学家队伍素质要提高就得注重素质教育水平的提高,因而发展素质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必由之路。其次,笔者认为社会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思想,国家政策教育,经济,创造精神四个方面。各要素对科学中心转移的影响下文一一详述:1.思想。科学中心形成及其转移的一切都是从“思想”开始,“思想”是其发展过程的根本原因。讲到“思想”也就等于讲到了“革命”,工业革命、政治体制革命。在对近现代科学中心转移的研究中,人们普遍注意到工业革命的作用。在社会生产的发展和前进道路中人们也同样注重对政治体制革命的研究。2.国家政策和教育。从国家的政策上来看,我们必须拥有一个引导世界科学中心的政策体。近年来,我国出入此点考虑,将科教兴国确立一项重大国策,在这一政策体系的支持下我国进一步加大教育和科研经费投人,加快装备高精尖科研设备,同时在全社会树立崇尚科学、应用科学尊师重教的风尚。这些都将营造出一个能托起科学家们去全力冲上世界科技顶峰的社会大环境,从根本上提高我国科研队伍的整体科研实力。

㈨ 哪一次工业革命使德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另一个中心在哪里,分别举例说明

在每一个历史时期,总有一个国家成为世界科学中心。

第一次工业革内命 法国是世界科容学中心

第二次工业革命,德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

迈克尔·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导体在磁场中运动产生电流。

电力的广泛应用:西门子(德国)-发电机、格拉姆(比利时)-电动机、爱迪生(美国)—电
灯;

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卡尔·本茨(德国)-内燃机及内燃机驱动的汽车、莱特兄弟(美国)-飞机;

电讯事业的发展:贝尔(美国,原籍英国)-电话、莫尔斯(美国)—有线电报、尼古拉·特斯拉(1897年获得无线电技术专利)注:(1943年撤消了马可尼的专利); 亚历山大·贝尔伽利尔摩·马可尼

化学工业的建立:诺贝尔(瑞典)-炸药 (塑料、人造纤维)。

热点内容
涂鸦论文 发布:2021-03-31 13:04:48 浏览:698
手机数据库应用 发布:2021-03-31 13:04:28 浏览:353
版面217 发布:2021-03-31 13:04:18 浏览:587
知网不查的资源 发布:2021-03-31 13:03:43 浏览:713
基金赎回参考 发布:2021-03-31 13:02:08 浏览:489
悬疑故事范文 发布:2021-03-31 13:02:07 浏览:87
做简单的自我介绍范文 发布:2021-03-31 13:01:48 浏览:537
战略地图参考 发布:2021-03-31 13:01:09 浏览:463
收支模板 发布:2021-03-31 13:00:43 浏览:17
电气学术会议 发布:2021-03-31 13:00:32 浏览: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