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表方式 » 据1927年出版的中华影业年鉴

据1927年出版的中华影业年鉴

发布时间: 2021-03-30 18:36:21

⑴ 年鉴有字数要求吗

年鉴
年鉴是以全面、系统、准确地记述上年度事物运动、发展状况为主要内容的资料性工具书。汇辑一年内的重要时事、文献和统计资料,按年度连续出版的工具书。它博采众长,集辞典、手册、年表、图录、书目、索引、文摘、表谱、统计资料、指南、便览于一身,具有资料权威、反应及时、连续出版、功能齐全的特点。属信息密集型工具书,具有资料翔实、反映及时、连续出版等特点。主要作用是向人们提供一年内全面、真实、系统的事实资料,便于了解事物现状和研究发展趋势。它所收集的材料主要来源于当年的政府公报、国家重要报刊的报道和统计部门的数据。因此,年鉴有较大的总结、统计意义和比较系统的连续参考作用。通过年鉴,可查找近年来国际国内时事,各部门各行业的进展及各学科各专业的研究动态;可查找政府颁布的重要法规文献和逐年可比的统计数据资料;还可以查找“机构简介”“企业名录”及著名人物的生平及一些实用的指南性资料等。
年鉴主要是由编纂单位根据选题计划组织众多作者撰写的,少量内容来源于当年的政府公报、其他重要文献和统计部门提供的数据。在选材上,它要求系统全面、客观正确以及浓缩精炼。在编纂结构上,要求布局合理,基本框架稳定,其常设的栏目有:文献 (包括文件和法规)、概况、文选和文摘、大事记、论争集要、统计资料、人物志、机构简介、附录等。
年鉴大体可分为综合性年鉴和专业性年鉴两大类,前者如网络年鉴、统计年鉴等;后者如经济年鉴、历史年鉴、文艺年鉴、出版年鉴等。
[编辑本段]年鉴的起源
年鉴是人类记录自己在劳动实践中取得的系统的知识,特别是从地球角度年复一年、周而复始地观察天体运动而取得的天文知识的最早出版物。年鉴的编纂始于欧洲。英国哲学家培根在其1267年出版的《大著作》中已使用外国年鉴中有关天体运动的材料,这说明至少在13世纪中叶欧洲已有类似年鉴的出版物。当时欧洲一部颇有影响的年鉴是由德国数学家、天文学家雷格蒙塔努斯(1436~1476)于1457年编纂出版的,主要记载时令节气、天文气象等。 以后, 德、英、法、意、美等国曾出版了数以千计的各类年鉴,著名的如《世界年鉴》、 《咨询年鉴》、《惠特克年鉴》和《政治家年鉴》等。
在西文各类年鉴中,冠以yearbook的为数较多, 一般既有文字叙述, 也有统计资料,如《联合国年鉴》; Almanac一词源于中世纪的阿拉伯语,在英语中被赋予日历、历书的含义,称almanac的则以统计资料见长,如《读者文摘年鉴》; 称annual 的一般以文字叙述为主,如《外科年鉴》。各类年鉴的编纂方式虽各有侧重,但称谓时有混用,区分并不严格。 到18世纪,其内容转为包含丰富知识的工具书。1732年由美国文学家B.富兰克林主编的《穷理查历书》比较著名。
[编辑本段]中国年鉴的起源
我国的年鉴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成书于14世纪40年代的《宋史·艺文志》中,就有《年鉴》一卷,可惜已经失传。
解放前我国曾陆续出版过一些综合性年鉴(如《中国年鉴》、《世界年鉴》、《申报年鉴》)、地方年鉴(如《上海市年鉴》、《台湾年鉴》)专业性年鉴(如《中国经济年鉴》、《中国电影年鉴》)。其中《中国年鉴》于1924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是当代出版史上一部综合性年鉴。
我国年鉴出版工作大发展是在80年代。1980年首先破土而出的是《中国网络年鉴》、《中国出版年鉴》和《世界经济年鉴》等。到1981年,就出现了“年鉴热”,年鉴品种猛增到二十多种。
[编辑本段]新中国的年鉴事业
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由于年鉴事业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从1949年到1978年12月全国仅出版了不足10种年鉴。加上翻译出版的几种外国年鉴,数量上也少得可怜,与蓬勃发展的新中国出版事业极不相称。
1950年,天津进步出版社出版的《开国年鉴》是新中国成立后问世的第一部综合性年鉴。同年,大公报社出版类似年鉴性质的工具书--《人民手册》。随后,《世界知识手册》(1958年改名为《世界知识年鉴》)、《中国体育年鉴》、《中国摄影年鉴》等相继创刊。而且,还翻译出版了《阿尔巴尼亚共和国年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统计年鉴》等几种外国年鉴。文革期间,除了《科学年鉴》外,其余年鉴全部停刊。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年鉴作为一种信息载体以其独特的优势,受到党和政府乃至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中国年鉴事业从此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应该说,这20多年来,是中国年鉴事业真正的形成时期。
1980年,《中国网络年鉴》、《中国出版年鉴》等6种年鉴首先问世,拉开了80年代中国"年鉴热"的序幕。1981年我国又新出版7种,1982年为13种;1985年我国年鉴种类已达84种。到1992年,全国出版的年鉴多达522种,相当于1980年的87倍之多。
[编辑本段]年鉴的表现形式
近几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有关年鉴创新问题的讨论也在不断升温,年鉴的表现形式也在发生变化。
1.以纸张为载体,这也是普遍的形式。
2.以光盘(CD,DVD)为载体。分两种情况,第一、电子书的形式,这种年鉴不具备全文检索功能。第二、也是年鉴界推荐的一种,就是全文数据库检索,此种年鉴偏于数据查询,方便工作和生活。
3.以网络为载体,也就是网络图书馆的形式。
一、 年鉴
1. 概念:英文称之为yearbook ,annual or almanac.按年编撰出版的参考性工具书,他汇集一年之内的新闻、事件、数据和统计资料,按类编排。
2. 类型:综合性年鉴、专科性年鉴、统计性年鉴
3. 功能:它博采众长,集辞典、手册、年表、图录、书目、索引、文摘、表谱、统计资料、指南、便览于一身,具有资料权威、反应及时、连续出版、功能齐全的特点。属信息密集型工具书,具有资料翔实、反映及时、连续出版等特点
4.作用:主要作用是向人们提供一年内全面、真实、系统的事实资料,便于了解事物现状和研究发展趋势。

⑵ 朱自清1927年出版的著名作品。

扬州 背影 荷塘月色

⑶ 为何上海会成为中国电影发祥地

早在1941年,影界大佬罗明佑就提出:“自最初的中国电影至最近的中国电影,悉由广东人领衔演出”;他还如数家珍报了一长串粤籍影人名单,有郑正秋、黎民伟、黎北海、罗明佑、蔡楚生、张织云、杨耐梅、阮玲玉、胡蝶、陈云裳等等,声称“随时随地都遇见广东籍的银色战士”。另据浙江影协统计,在中国电影百年历史长河中,共有上百位宁波籍影人作出了贡献,包括电影编导张石川、袁牧之、应云卫、桑弧、林杉、干学伟、张鑫炎、张子恩;电影经营家邵醉翁、邵逸夫、柳中亮、柳中浩、徐桑楚;电影技术家郑崇兰、林圣清;电影演员韩非、张翼、舒适、王丹凤、乔奇、白穆、陈思思、洪金宝、周星驰等。然而,广东人从影虽多,广东并未成为中国电影的摇篮;宁波人从影也多,宁波亦未提供早期影人驰骋的空间。当年那些“耻为人后、勇于进取”的宁波人,不约而同作出了“成才非去上海不可”的选择。上海自开埠后形成的开放性、商业化社会环境,当仁不让地成为电影这一舶来品在中国落地生根的理想土壤。
19世纪末以来,“影戏”在上海这个娱乐需求极旺盛的大都市营造出得天独厚的文化空间与市场,生成了中国电影史上诸多“第一”,举其要者有:
1896年8月,上海徐园放映“西洋影戏”,首开中国人第一次看电影的纪录;
1913年9月,第一部国产故事片《难夫难妻》在上海问世;
1922年3月,张石川、郑正秋等在上海创办第一家股份制“明星影片公司”;
1927年1月,中国第一部电影年鉴《中华影业年鉴》在上海出版;
1931年3月,明星公司在上海推出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
1941年9月,万氏兄弟在上海摄制中国第一部大型动画片《铁扇公主》;
1947年10月,史诗性悲情大片《一江春水向东流》在上海连映三个多月,观众近80万人次,创下国产片票房新纪录;
1948年8月,中国第一部译配英语的《假凤虚凰》从上海输往欧美放映。
据统计,上世纪20年代共有142家电影公司在上海开张,此后优胜劣汰,形成明星、天一、联华三大公司鼎足而立的格局,奠定了上海作为中国电影制作、发行、放映的龙头地位。曾有人提出“一城电影”的说法,因为1949年以前摄制的3000多部国产片,其中80%以上出自上海,使上海成为中国民族电影的重镇。与此同时,在上海涌现出中国第一代、第二代影人群体,名编导与名演员珠联璧合,创作出《神女》《渔光曲》《大路》《马路天使》《万家灯火》《小城之春》等载入世界电影史册的经典名作。中国电影史上有不少重大事件、重要现象均同上海有着密切关联,诚如先驱者郑正秋所言:“中国之上海,犹美国之好莱坞。影片公司,星罗棋布;电影明星,荟萃于此。”可以说,在中国没有哪一座城市与电影的历史渊源如上海这么深厚久远。
然而,上海作为中国电影的发祥地,至今给后人留下了哪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电影历史遗痕?
深入上海的大街小巷,现今还能寻访到不少与中国电影历史相关的旧址,在那些物理空间的背后潜藏着影坛轶闻,留存着弥足珍贵的电影文化符号,彰显上海所拥有的深厚电影文化积淀。例如1896年最早放映“西洋影戏”的徐园,其原址为天潼路814弄地块,此前还遗留着1881年建造时的界碑。又如,30年代初任光、聂耳录制有声电影插曲的“百代唱片公司”小红楼,现掩映在徐家汇绿地之中,此处追根溯源乃是《义勇军进行曲》的诞生地。再如,中国影坛名人30-40年代几乎都在上海石库门弄堂居住生活过,如郑正秋(进贤坊)、田汉(日晖里)、夏衍(业广里)、阮玲玉(沁园邨)、胡蝶(四明邨)、周璇(元吉里)、蔡楚生(千爱里)等,他们住过的寓所现已受到文物保护部门,一块块镌刻着名人姓氏的纪念铭牌出现在那些故居的门首。从抢救电影历史遗产的意义上说,这些存量不多的旧址构成中国电影跨越一个世纪的人文景观资源。
上海曾是中国电影市场的半壁江山。20世纪30年代,国内共有233家影院14万个座位,上海一地拥有53家影院3.7万个座位,约占四分之一比例,市民看电影的风靡程度可见一斑。但令人遗憾的是,前些年上海掀起新一轮城区改造,如建于1925年的“夏令配克大戏院”(解放后更名新华电影院)说拆就拆,从此让人觉得南京西路少了点人文气息。这也警示我们,上海历史文化遗产不容再流失!由主管部门公布的“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名单上,不少老字号影院榜上有名(当年称“大戏院”):金城大戏院、中国大戏院、光陆大戏院、大光明、新光、兰心、国泰、美琪等等。在这些影院里曾发生过轰动一时的社会新闻,如1930年2月22日,洪深在大光明戏院愤起阻止好莱坞辱华片《不怕死》上映;1936年3月,卓别林访沪“闪电之旅”光顾新光戏院等。目前“老当益壮”仍在服役的专业电影院屈指可数,仅剩大光明、国泰两家了。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也是电影刊物出版中心。早在1921年4月,顾肯夫、陆洁、张光宇在上海创办中国第一本《影戏杂志》,现已成为上海图书馆珍藏的电影文献镇馆之宝。此后近三十年间,在上海出版的电影杂志、电影画报多达207种。这些尘封已久的电影文献,已被上海图书馆列为数字化抢救项目。
记得数年前访洛杉矶漫步好莱坞街头,看到早期美国电影业的瓶瓶罐罐、一纸一片均被当作文物陈列,不由感叹好莱坞角角落落都溢出电影的气息。香港同胞亦大力打造“电影香江”城市名片,访港游客步出机场,随手能取到一张《香港电影地图》,以此吸引四方影迷按图寻址,参观港岛各种电影景点。我想,黄浦江畔也应树起“电影上海”的标帜,与浦东迪士尼乐园遥相呼应,吸引海内外游客和影迷来此观光,构成一趟抚今追昔的上海电影文化之旅。

⑷ 中国现代文学爱好者请进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的成立,进步文化成为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主流

宣传进步、反版对落后,追求民主、抨击独权裁,讴歌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和本国投降主义,成为民国时期文化领域的主旋律。

具体到不同的阶段,由于政治斗争内容的不同其文化主题也有所区别。如“九·一八”事变以后,宣传抗日成为文化的主要内容;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争取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的新中国,成为这一阶段文化的主流。

在这一时期,一些爱国的科学家、教育家仍在积极努力,取得了一些成就,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⑸ 2010年海南省高考历史试题麻烦请发来看看。

绝密★启用前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海南卷)
历 史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
本卷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这一观点出自先秦
A.儒家 B.法家 C.墨家 D.道家
1.C 本题主要考查材料的阅读,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繁为攻伐”“实天下之巨害”主张“非攻”为墨家学说,因此选C.
2.中国古代王朝更替的方式不尽相同。其中,在农民战争基础上创建的王朝是
A.秦朝 B.隋朝 C.宋朝 D.明朝
2.D 考查基本的史实,秦朝是诸侯秦国发展而来,隋朝是北周贵族杨坚所建立,宋朝是后周大将军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只有明朝是在元末农民起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3.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宋代以后历朝都未实行统一的土地分配制度。上述变化主要是由于
A.小农经济的发展 B.租佃关系的盛行
C.土地的高度集中 D.农业生产水平提高
3.C 北魏到唐朝前期,国家掌握大量土地,均田制得以推行,唐朝中后期以后土地兼并严重,大地主兼并自耕农的土地以及国家分配给农民的土地,造成国家土地所有制的萎缩,不仅均田制遭破坏,国家也无法推行统一的土地分配制度。
4.唐代确立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均号称宰相,共同承担政务,其主要目的是:
A.提高行政效率 B.强化君主集权
C.分割宰相权力 D.利于集思广益
4.B考查学生对封建专制制度核心与本质的理解,相权分散,相互牵制,强化了君主集权,分割宰相权力目的是君权的强化,君主专制是封建政治制度的核心。
5.辛弃疾说:“北方之人,养生之具不求于人,是以无甚富甚贫之家。南方多末作以病农,而兼并之患兴,贫富斯不侔矣,”这种现象表明当时
A.北方农业比南方发达 B.商业是贫富分化的根源
C.南方商业比北方发达 D.北方社会比南方更稳定
5.C 考查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北方“养生之具不求于人”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贫富差距不大,无法得出北方比南方农业发达,排除A,南方“多末作以病农”,“ 兼并之患兴”是贫富差距的原因,排除B,从材料中无法看到北方比南风更稳定,“未”指工商业,南方“多末”因此答案C.
6.“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上述诗句反映了一位将领抵御外侮、维护国家安定的抱负。与此相符的历史事件是
A.靖难之役 B.雅克萨之战
C.郑成功收复台湾 D.戚继光抗倭
1.D 读懂
7.“君子之为学也,以明道也,以救世也。”这一言论体现的观念是
A.格物致知 B.尊崇道统
C.心外无理 D.经世致用
7.D 考查阅读理解材料,题目材料为顾炎武文章“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意思是大丈夫之所以学习的原因,是为了明白事理,为了济世救民。如果只是为了吟诗作赋,玩文字游戏,那就成了所谓的雕虫小技,又有什么用处呢?所以选D
8.明清时期,以“风流文采磨不尽,水墨自与诗争妍”为特征的文人画兴盛。
图1是明清文人画的代表作之一。这类作品所表现的是
A.个人的情感
B.真实的景象
C.多彩的生活
D.繁盛的社会
8.A 文人画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抒发个人情感。
9.梭伦在一首诗中写道:“我拿着一只大盾,保护两方,不让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据优势。”该诗反映的梭伦改革的基本原则是
A.维护多数公民利益 B.兼顾不同公民群体利益
C.关照少数公民利益 D.重视男性公民群体利益
9.B梭伦是在平民和贵族矛盾尖锐的情况下出任最高执政官。其改革的具有很强的折中色彩,因此选B.
10.1792年《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十条修正案规定:“宪法未授予合众国、也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权利曾由各州或其人民保留之。”该宪法修正案确立的新体制是
A.代议制 B.分权制 C.共和制 D.联邦制
10.D 代议制,分权制,共和制的出现都早于美国宪法的颁布,美国宪法修正案确立的新体制为联邦制,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11.马克思曾经评论道:“由于俾斯麦的特别法令,倍倍尔和李卜克内西先生已经以叛国罪被逮捕,其实这仅仅是因为他们敢于履行他们作为德国议员所承担的责任,即在联邦国会里抗议兼并亚尔萨斯和洛林,投票反对新的军事拨款,表示同情法兰西共和国,抨击想要把德国变成普鲁士兵营的企图。”上述评论的历史背景是
A.普法战争 B.拿破仑战争
C.德意志帝国成立 D.路易•波拿巴政变
11.A 考查阅读分析材料的能力,“抗议兼并亚尔萨斯和洛林”。“ 反对新的军事拨款,表示同情法兰西共和国”普法战争,法国战败,割亚尔萨斯和洛林给德国,因此材料的背景是普法战争。
12.1909年出版的《一个女工的青春》记录了当时一位英国女工的陈述:“当我星期天去教堂时,我不愿人们看出我是女工,因为我为自己的地位感到羞耻。我还当学徒时,就总听说女工们轻浮、堕落。人们总是以蔑视的口吻谈论她们。我暂时不再贫穷了。我们星期天的美餐仿佛是皇家的宴会……当我涨了工资以后,每顿饭我还喝上一小杯甜葡萄酒。”这段材料表明
A.妇女已成为社会的主要劳动力 B.妇女的社会地位得到较大提高
C.陈述者积极改变自身社会形象 D.陈述者仍未摆脱社会偏见束缚
12.D 注意材料的内容的分析,不愿意让人看出自己是女工,是学徒的时候,别人总是以蔑视的口吻谈论他们,可见陈述者扔未摆脱社会偏见。
13.1700—1830年间,广州白银流入的净数约1亿英镑,其中绝大部分来自英国。这一时期英国对华贸易主要是
A.以鸦片换取白银 B.以鸦片换取丝茶
C.以白银换取丝茶 D.以白银换取棉布
13.C 时间是鸦片战争前,白银大量流入,课本知识,鸦片战争前,中国的丝茶是出口的大宗,因此选C.
14.恩格斯在评论某次战争时指出:“如果我们将当时所缔结的各项条约比较一下,就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件一目了然的事实:这次战争不是对英国和法国有利,而是对俄国有利。”恩格斯所评论的战争是指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4.B 英法联合侵华,俄国获利的战争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占据中国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15.1864年,有人称:“当今光气大开,远方毕至”,欧洲诸邦“胥聚于我一中国之中,此古今之创事,天地之变局,所谓不世出之机也”。这一“变局论”
A.奠定了戊戌变法的理论基础 B.基本沿袭了传统的夷夏观念•
C.反映了对西方文明的抵制态度 D.反映了变法自强思想的出现
15.D戊戌变法的理论基础是康有为的文章,排除A,材料中撑西方列强为欧洲诸邦,不是沿袭传统的夷夏观念,排除B,从材料中无法看出对西方文明的抵制,排除C. “变局论”是王韬在1864年《代上苏抚李宫保书》中提出。主张同外国进行商战,进行变法。
16.1889年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选址汉阳建铁厂。
如图2所示,他对选址的主要考虑是
A.节约生产成本
B.便于官府监管
C.带动民用企业
D.与洋商争利
16.B 题目的指向性,问选址的主要考虑因素,铁厂的选址,从成本,利润的角度都应该选在铁矿附近,看图汉阳铁厂距离铁矿很远,可见其选址主要考虑的是官府如何有效监管。
17.孙中山曾提及,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时,“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到1900年惠州起义失败,“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惜”。人们对革命党人态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维新变法运动失败 B.对清政府失去信心
C.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D.革命党人势力壮大
17.B 注意态度变化的时间,1895年与1900年,从甲午战败到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妥协退让、无能,人们对清政府丧失了信心,对革命党态度也发生了变化。
18.据1927年出版的《中华影业年鉴》统计,1925年前后华商共投资开设175家电影公司,其中有141家在上海。这一现象说明
A.国内政局的相对稳定 B.文化产业投资推动了上海电影业的出现
C.观看电影成为市民的主要娱乐方式 D.上海已成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汇中心
18. D 从材料提取有效历史信息,1925年前后,华商投资175家电影公司,上海占绝大多数,电影是文化经济发展的体现,因此选D。1925年国内军阀混战,排除A,材料所涉内容是电影的发展,不是电影业的产生,排除B,没有 谈到市民对电影的态度,排除C.
19.从1870年到1940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一共更换了108届内阁,每届内阁平均存在时间约为8个月。造成内阁频繁变动的原因在于
A.内阁对议会没有形成权力制衡 B.总统职权不完全受宪法制约
C.两大政党轮流组阁 D.立法与行政权力合一
19.A 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总统职权由宪法赋予受宪法制约,排除B,美国共和政体在运行的过程中形成两党制,法国不是两大政党轮流组阁,排除C,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立法权属于议会,行政权属于总统,排除D,答案A,内阁没有形成对议会的权利制衡,参议院与众议院的联席会议产生总统,总统经众议院同意任命内阁。
20.各种区域性国际组织的主要职能虽有差别,但也有一些共同之处。美洲国家组织、欧洲经济共同体和上海合作组织职能的共同之处是
A.促进社会与文化交流 B.推动区域一体化进程
C.对抗特定的国家集团 D.加强成员国军事合作
20.A 考查各个国际组织的职能,上合组织没有推动区域一体化的职能,排除B,都没有对抗特定国家集团的职能,排除C,欧洲经济共同体,没有要求加强成员国军事合作,排除D。
21.美国历史学家沃尔夫•拉弗贝在20世纪70年代说:“一部美国外交史,冷战绝非是其中值得大书特书的光辉篇章。”可以为这一论点提供依据的首选历史事件是
A.柏林危机 B.古巴导弹危机 C.越南战争 D.中东战争
21.C 从材料中都懂题目的要求,“冷战绝非是其中值得大书特书的光辉篇章”,那么哪一事件可以作为美国外交史上除冷战以外大书特书的篇章呢,A、B、D都是美苏冷战的一部分。因此排除。而越南战争美国直接参与的“热战”。
22.与1952年相比,1957年我国生产资料的生产增长210%,消费资料的生产增长83%,重工业生产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35.5%提高到45%。这说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A.工业结构得到了改善 B.国家基本实现工业化
C.工农业生产比例协调 D.工业总产值超过农业
22.A 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进行解题,生产资料增长210%,消费资料生产增长83%,生产资料增速高于消费资料增速,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加大,改变了建国初期,重工业发展缓慢的形势,工业结构得到改善。
23.1987年,台湾民众发起返乡运动,印发《我们已沉默了四十年》的传单30万份。传单写道:“难道我们没有父母?而我们的父母是生是死不得而知.我们只要求:‘生’则让我们回去奉上一杯茶;‘死’则让我们回去献上一炷香。”这一潮流促成了
A.两岸隔绝状态的打破 B.“九二共识”的达成
C.“和平统一”口号的提出 D.海峡两岸“三通”的开展
23.A 时间是1987年,两岸隔绝的状态被打破,“九二共识”是在1992年达成,“和平统一”的口号在1979年提出,2009年海峡两岸才真正实现三通。材料中的“让我们回去奉上一杯茶,献上一炷香”体现了台湾民众回大陆,打破两岸隔绝的迫切愿望。
24.1959年,北京最高的建筑是新建的民族饭店,高47.4米,为当时的北京十大建筑之一。如今北京最高的建筑是高330米的国贸大厦。然而,人们至今仍然肯定民族饭店在新中国建筑史上的地位。这提示我们,对历史现象的评价应
A.以今人的标准来衡量 B.置于特定的时空考察
C.主要看对后世的影响 D.注重使用比较的方法
24.B 本题考查如何评价历史现象,所给材料对照不同时期的北京最高建筑,强调民族饭店在新中国建筑史上的地位,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注重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来评价历史现象。
25.历史学家吴于廑说,世界历史的内容是“对人类历史自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发展为全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的过程进行系统探讨和阐述”;杰弗里•巴勒克拉夫认为:“现在世界上某个地区发生的事件不再可能像过去那样对其他地区不发生影响,20世纪的历史名副其实是全世界的历史。”上述两位历史学家对于世界历史的解释突出反映了
A.进化史观 B.文明史观 C.整体史观 D.现代化史观
25.C 吴于廑强调人类历史成为“全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 巴勒克拉夫说20世纪的历史历史是“全世界的历史”突出反映了整体史观。现代化史观强调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化,是历史的纵向发展,而整体历史观关注的是历史的横向发展。

第Ⅱ卷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26题~第28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第29题~第34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做答。
26.(10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南雄商人以货入京,至长淮关,吏留而税之,既阅月而货不售。商人讼于官,刑部议吏罪当纪过。上曰:“商人远涉江湖,将以求利,各有所向,执而留之,非人情矣。且纳课于官,彼此一耳。迟留月日而使其货不售,吏之罪也。”命杖其吏,追其俸以偿商人。
(太祖)赦中书省曰:“朕初以边戍馈饷势民,命商人纳粟,以浙淮盐偻之,盖欲足军食而省民力也。令既数年所输甚薄,军饷不供,岂盐价太重.商人无所利而然欤?尔中书其议减盐价,俾输粟于西河、梅川,庶粮饷可给而内地之民省挽运之劳。”
——《明太祖高皇帝实录》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明太祖对商人的态度。(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如何认识明初的重农抑商政策。(6分)

27.(10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64年6~8月,毛泽东提出建设西部后方的主张:要搞三线工业基地的建设。要准备帝国主义可能发动侵略战争。现在工厂都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不利于备战。8月19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等人向中共中央提出报告,建议一切新的建设项目,不在第一线建设;要把能搬的一线重要企业、科研机构、学校一部分迁移到三线、二线;今后一切新建项目都应贯彻执行分散、靠山、隐蔽的方针。
——摘编自《六十年代三线建设决策文献选载》,《党的文献》1995年第3期
(注:一线指东部沿海和边疆地区;三线指云、贵、川、陕、甘、宁、青省区及晋、豫、湘、鄂等靠近内地的地区;二线指一、三线之间的中间地带。)
材料二
到20世纪70年代末,三线地区的工业总产值由258亿元增加到1270亿元。建成了西昌卫星发射基地、陕西航空等一批现代化生产和科研基地,成昆、湘黔等重要铁路,湖北第二汽车制造厂、德阳重型机器厂等工业基地以及攀枝花、十堰等新兴工业城市。
——摘编自魏后凯《中西部工业发展战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三线建设的背景。(7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三线建设的意义。(3分)

28.(14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和艺术家发现有可能用多种方法,把古典思想和哲学同基督教信念、对人的信任和对上帝的信任结合起来,或者至少互相容纳起来。彼得•盖伊在《启蒙运动》一书中认为:“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文人中间,完全世俗的、完全清醒的世界观,相对来说是很少见的……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题。”
——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
材料二
启蒙运动时期体现出一个显著的特征:人们热切地从各个层面来审视宗教信仰。虽然基督教在很多方面受到抨击,抨击者本身却潜心研究宗教信仰和神学一直在探讨的问题……人们考察宗教信仰的基础,运用启蒙运动的基本方法和观念来求得答案。宗教批判者和宗教学者充分运用理性、比较分析和历史研究的方法……确实,18世纪下半叶,法国启蒙运动开启了使法国社会世俗化合基督教化的运动,但他们对待宗教的态度只是启蒙人士所持的多种宗教现中的一种。启蒙运动的一个特点是强烈地要求实行宗教宽容。
——摘编自彼得•赖尔等编《启蒙运动网络全书》
(1)根据上述材料。指出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艺术家和18世纪的启蒙学者怎样对待宗教问题。(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在打破教会和宗教神学思想禁锢上所起的作用。(8分)

请考生在第29、30、31,32、33、34六道题中任选二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二题计分。做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29.(8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主导的盟国军事占领当局推动日本进行改革,其主要指令和内容如下:
人权指令 释放政治犯;废除治安维持会;修改宪法
社会改革指令 解放妇女;支持工人运动;教育自由化、民主化;废
除压制性制度;经济机构民主化
经济改革指令 将财阀企业分割;限制地主对土地的占有
神道指令 国家与神道分离
开出公职指令 禁止旧议员参与选举
——摘编自《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战后日本改革的背景。(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推动日本改革的目的。(3分)

30.(8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各项参政员候选人推出后……报告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国民参政会参政员资格审议会置委员九人。其人选由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指定。
国民参政会有听取政府施政拒告暨向政府提出询问案之权。
——《国民参政会组织条例》(1938年4月)
材料二
毛泽东等人发表对国民参政会的意见称:“虽然在其产生的方法上。在其职权的规定上,国民参政会还不是尽如人意的全权的人民代表机关;但是,并不因此而失掉国民参政会在今天的作用与意义……共产党人除继续努力于促进普选的、全权的人民代表机关在将来能以建立外,将以最积极、最热忱、最诚挚的态度去参加国民参政会的工作。”
——摘编自《新华日报》1938年7月5日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国共两党在国民参政会阎题上的不同主张。(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民参政会的历史作用。(4分)

31.(8分)20世纪战争与和平
材料
全世界的人都仇视“冷战”,他们要求结束“冷战”。现在这种愿望已经如此强烈,以致一切国家的政府都不得不加以考虑了……自然财富、人们的劳动、科学的进步,这一切在很大程度上都被用来准备战争。军事开支不断地降低了各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并且阻碍经济发展。在扩大贸易联系的道路上存在的障碍损害着普遍繁荣。国家主权和各民族自决权由于国家的内政经常受到干涉遭到了破坏。由于存在新旧军事条约以及在外国领土上建立军事基地和驻扎军队,使得国家主权和民族自决权遭受着威胁。有人正企图利用“冷战”来为殖民统治辩护。他们正使用武力,在某些地区甚至用战争来蹂躏各国人民独立的权利。
——《世界和平理事会常务委员会莫斯科会议关于永远结束冷战的声明》(1959年)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全世界的人都仇视“冷战”的原因。(4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冷战长期延续的主要原因。(4分)

32.(8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一次与太平军交战后。左宗棠在家书中道:“毙贼三千有余。阵斩贼多名,极为痛快。”
筹办福州船政局之始,左宗棠在给清廷的奏折中指出:“自海上用兵以来,泰西各国火轮兵船直达天津,藩篱竟成虚设。”因此“非师远人之长还以治之不可”。
1874年,正当新疆局势危急时,清廷出现海防、塞防之争。李鸿章认为“新疆不复,与肢体之元气无伤”;左宗棠主张“若此时而拟停兵节饷,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寇进尺。不独陇右堪虞,即北路科布多、乌里雅苏台等处恐亦未能晏然”,“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
——摘编自《左宗棠全集》等
(1)根据材料,指出左宗棠在国防问题上的主要观点。(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左宗棠的主要历史功过。(4分)

33.(8分)探索历史的奥秘
材料
统一度量衡是秦朝的重要措施,而《史记•秦始皇本纪》对此只有“一法度衡石丈尺”之语。秦始皇陵等处出土的秦权铭文栽,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令丞相隗状、王绾“法度量则不壹(一致)嫌疑者,皆明壹之”。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出土的秦简记载:“县及工室听官为正(校准)衡石……毋过岁壹。”“衡石不正,十六两以上,赀(罚没)官啬夫一甲,不盈十六两到八两,赀一盾。”
——摘编自《睡虎地秦墓竹简》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具体措施。(5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历史研究中出土文物对已有文献资料的作用。(3分)

34.(8分)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材料
孔庙、孔林、孔府位于中国山东省曲阜市,合称“三孔”。孔庙是奉祀孔子的庙宇,现拥有各种建筑460余间;孔林又称“至圣林”,是孔子及其后裔的家族墓地,共计有孔氏子孙墓十余万座,林内保存有自汉代以来的墓碑和谒陵题记石刘等共5000余通;孔府又称“衍圣公府”,有各类楼房厅堂共400余间。府内藏有大量珍贵的历史档案、传世文物、历代服饰和用具等。
两千多年来中国历代帝王对孔子的大力推崇使得孔庙、孔林、孔府具有独特的艺术和历史特色。它不仅是名闻天下、内涵丰富的文化类遗产,同时还拥有大量有价值的自然遗产。“三孔”的建筑布局、规划和装饰等方面反映出儒家思想的精髓,其内生长的17000余株古树名木是研究古代物侯、气侯和生态问题的宝贵素材
——摘编自《世界遗产名录》等
(1)根据材料,说明“三孔”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独特性。(4分)
(2)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三孔”对历史研究的价值。(4分)

⑹ 我有一本民国1927年出版的鲁迅先生的野草一书,请问值多少钱

民国时期的书因印刷质量差,文革等原因,现在完整保存下来的不是很多,因此,民国时期的书有收藏价值.
1927年出版的野草并不是首印本,另外当时一般图书的发行量都是五百或一千左右,故此书并非珍品,可收藏价值仍然很大.

⑺ 年鉴的年鉴历史

中国的年鉴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成书于14世纪40年代的《宋史·艺文志》中,就有《年鉴》一卷,可惜已经失传。
解放前中国曾陆续出版过一些综合性年鉴(如《中国年鉴》、《世界年鉴》、《申报年鉴》)、地方年鉴(如《上海市年鉴》、《台湾年鉴》)专业性年鉴(如《中国经济年鉴》、《中国电影年鉴》)。其中《中国年鉴》于1924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是当代出版史上一部综合性年鉴。
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由于年鉴事业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从1949年到1978年12月全国仅出版了不足10种年鉴。加上翻译出版的几种外国年鉴,数量上也少得可怜,与蓬勃发展的新中国出版事业极不相称。
1950年,天津进步出版社出版的《开国年鉴》是新中国成立后问世的第一部综合性年鉴。同年,大公报社出版类似年鉴性质的工具书--《人民手册》。随后,《世界知识手册》(1958年改名为《世界知识年鉴》)、《中国体育年鉴》、《中国摄影年鉴》等相继创刊。而且,还翻译出版了《阿尔巴尼亚共和国年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统计年鉴》等几种外国年鉴。文革期间,除了《科学年鉴》外,其余年鉴全部停刊。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年鉴作为一种信息载体以其独特的优势,受到党和政府乃至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中国年鉴事业从此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应该说,这20多年来,是中国年鉴事业真正的形成时期。
中国年鉴出版工作大发展是在80年代。《中国网络年鉴》、《中国出版年鉴》和《世界经济年鉴》等6种年鉴首先问世,拉开了80年代中国年鉴热的序幕。1981年,中国又新出版7种,1982年为13种;1985年中国年鉴种类已达84种。到1992年,全国出版的年鉴多达522种,相当于1980年的87倍之多。 《行业年鉴》设计及编制简介
年鉴作为工具书的一种,记载的是一个行政区域内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上一年度内经济社会的新进展、新情况、新经验、新问题,它的重要功能之一是供读者查找资料、了解地情用的。年鉴是系统汇集年度重要文献信息的资料性工具书,而且是最具“与时俱进”品格的工具书。
服务对象
服务对象主要为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和企业。
《行业年鉴》设计及编制的内容
《行业年鉴》设计与编制工作是一项年复一年的持续开展的系统工程。一卷年鉴,从调查研究、创意策划、框架设计,到组稿、采编,到整合、编纂成一体,再到出版、印制,其繁复劳动不啻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若无周密的设计和系统的组织工作来维系和支撑,很难实施。立本研究可凭借专业的团队、庞大的数据监测资源以及丰富的行业研究经验,帮助客户完成《行业年鉴》设计与编制这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热点内容
涂鸦论文 发布:2021-03-31 13:04:48 浏览:698
手机数据库应用 发布:2021-03-31 13:04:28 浏览:353
版面217 发布:2021-03-31 13:04:18 浏览:587
知网不查的资源 发布:2021-03-31 13:03:43 浏览:713
基金赎回参考 发布:2021-03-31 13:02:08 浏览:489
悬疑故事范文 发布:2021-03-31 13:02:07 浏览:87
做简单的自我介绍范文 发布:2021-03-31 13:01:48 浏览:537
战略地图参考 发布:2021-03-31 13:01:09 浏览:463
收支模板 发布:2021-03-31 13:00:43 浏览:17
电气学术会议 发布:2021-03-31 13:00:32 浏览: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