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表方式 » 王小妮发表什么不当言论

王小妮发表什么不当言论

发布时间: 2021-03-30 14:55:52

① 王小妮是谁

第九届汉语桥大赛一等奖获得者,俄罗斯美女,中文名王小妮,俄语名妮娜

② 王小妮的个人作品

出版情况
1、《我的诗选》 1989年 诗集 时代文艺出版社
2、《浮躁的烟尘》 1993年 纪事 新华出版社
3、《人鸟低飞》 1994年 长篇小说 长春出版社
4、《放逐深圳》 1996年 散文 云南人民出版社
5、《手执一支黄花》 1997年 随笔 上海东方出版公司
6、《我的纸里包着我的火》 1997年 诗集 春风文艺出版社
7、《我们是害虫》
8、《目击疼痛》
9、《派什么人去受难》
10、《谁负责给我们好心情》 1998年 随笔 湖南文艺出版社
11、《世界何以辽阔》 2001年 诗文集 百花文艺出版社
12、《家里养着蝴蝶》 2001年 散文 新疆出版社
13、《方圆四十里》 2003年 长篇小说 作家出版社
14、《半个我正在疼痛》 2005年 诗集 四川新华出版公司
15、《王小妮随笔精选》 2005年 随笔 新华出版社(5月出版)
16、《安放》 2007年12月01日 随笔 山东文艺出版社
17、《一直向北》2007年08月01日 随笔 时代文艺出版社
18、《上课记》2012年01月01日 随笔 中国华侨出版社
19、《上课记2》2013年4月1日 随笔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966年》2014年1月 小说集 东方出版社
21、《看看这世界》2015年4月1日随笔人民文学出版社
主要文章
1、中篇小说《很疼》1996年发表《特区文学》
转载同年《小说选刊》
中篇小说《很大风》2004年发表《当代作家评论》
转载于《北京文学》,进入年度排行榜
转载于《小说选刊》2005
转载于《中篇小说选刊》2005
2、短篇小说《1966年》系列11篇 1998年在《作家》杂志全年开辟专栏
多次转载于《小说选刊》,《小说月报》等
短篇小说《棋盘》 1999年发表于《收获》杂志
3、随笔《在鸭绿江的另一边》2002年发表于《花城》
入选北京文学年度文学排行榜
入选《文学中国》2003年度选本
随笔《柏林没有墙了》2004年发表于《天涯》
入选《文学中国》2004年度选本
4、多次多首诗歌入选多种诗歌年度选本
代表作品
《重新做一个诗人》、《我的纸里包着我的火》、《半个我正在疼痛》、《看望朋友》、《和爸爸谈话》《十枝水莲》、《他们说我藏有刀》、《喜鹊沿着河岸飞》、《不反驳的人》、《我感到了阳光》、《不认识的就不想再认识了》、《我看见大风雪》、《爱情》、《悬空而挂》、《青绿色的脉》、《白纸的内部》、《一块布的背叛》、《我爱看香烟排列的形状》。

③ 什么叫做现代诗

“现代诗”名称,开始使用于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现代诗的含义:
1.形式是自由的
2.内涵是开放的
3.意象经营重于修辞。
“诗”者皆为感于物而作,是心灵的映现。“古典诗”以“思无邪”的诗观,表达温柔敦厚、哀而不怨,强调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现代诗”强调自由开放的精神,以直率的情境陈述,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
现代诗的特点是有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浓烈的抒情性以及和谐的音乐性,形式上分行排列。

现代诗潮的十大主义
* 现实主义
* 唯美主义
* 象征主义
* 新浪漫主义
* 意象主义
* 未来主义
* 表现主义
* 超现实主义
* 后现代主义
* 具体主义
现代诗歌的分类
诗歌的分类也有多种方法,根据不同的原则和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种类。基本的有以下几种:
1.叙事诗和抒情诗。这是按照作品内容的表达方式划分的。
(1)叙事诗:诗中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通常以诗人满怀激情的歌唱方式来表现。史诗、故事诗、诗体小说等都属于这一类。史诗如古希腊荷马的《伊里亚特》和《奥德赛》;故事诗如我国诗人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诗体小说如英国诗人拜伦的《唐璜》,俄国诗人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
(2)抒情诗:主要通过直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反映社会生活,不要求描述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如,情歌、颂歌、哀歌、挽歌、牧歌和讽刺诗。这类作品很多,不一一列举。
当然,叙事和抒情也不是绝然分割的。叙事诗也有一定的抒情性,不过它的抒情要求要与叙事紧密结合。抒情诗也常有对某些生活片断的叙述,但不能铺展,应服从抒情的需要。
2.格律诗、自由诗和散文诗。这是按照作品语言的音韵格律和结构形式分类的。
(1)格律诗:是按照一定格式和规则写成的诗歌。它对诗的行数、诗句的字数(或音节)、声调音韵、词语对仗、句式排列等有严格规定,如,我国古代诗歌中的“律诗”“绝句”和“词”“曲”,欧洲的“十四行诗”。
(2)自由诗:是近代欧美新发展起来的一种诗体。它不受格律限制,无固定格式,注重自然的、内在的节奏,押大致相近的韵或不押韵,字数、行数、句式、音调都比较自由,语言比较通俗。美国诗人惠特曼(1819—1892年)是欧美自由诗的创始人,《草叶集》是他的主要诗集。我国“五四”以来也流行这种诗体。
(3)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作品中有诗的意境和激情,常常富有哲理,注重自然的节奏感和音乐美,篇幅短小,像散文一样不分行,不押韵,如,鲁迅的《野草》。
现代诗的发展
中国现代诗也可以分为两个相对独立的阶段:
* 中国现代诗歌:二十世纪上半叶以前的诗歌称为中国现代诗歌
* 中国当代诗歌:二十世纪下半叶以后的诗歌称为中国当代诗歌
现代诗主要流派
新月派
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等。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新月派纠正了早期新诗创作过于散文化弱点,也使新诗进入了自觉创造的时期。1927年春,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创办新月书店,次年又创办《新月》月刊,"新月派"的主要活动转移到上海,这是后期新月派。它以《新月》月刊和1930年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新加入成员有陈梦家、方玮德、卞之琳等。后期新月派提出了"健康"、"尊严"的原则,坚持的仍是超功利的、自我表现的、贵族化的"纯诗"的立场,讲求"本质的醇正、技巧的周密和格律的谨严",但诗的艺术表现、抒情方式与现代派趋近。
“三美”中的音乐美是指新月派诗歌每节韵脚都不一样,好像音乐一样。建筑美是指诗歌的格式好像建筑一样。绘画美指的是新月派诗歌的每节都是一个可画出的画面。
九叶派
九叶派特点之一注重现实。
1948年在诗坛上最重要事件就是"九叶派"的正式亮相。由于曹辛之与臧克家组成"星群"社在艺术观点上的分歧,他与辛笛、陈敬容、唐祈、唐湜等人创办了《中国新诗》月刊,并与已经从昆明的西南联大回到北京、天津的穆旦、杜运燮、郑敏、袁可嘉等人取得联系,形成 了一个新的诗歌派流派"中国新诗派"(后因1981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九叶派》称为"九叶诗派")。
“九叶派”则是40年代以《中国新诗》等刊物为中心的另一风格趋向的诗人群(又称“中国新诗派”),代表诗人是辛笛、穆旦、郑敏、杜运燮、陈敬容、杭约赫、唐祈、唐湜、袁可嘉等。
80年代出版有他们9人的诗歌合集《九叶集》,“九叶派”由此得名。他们大都是校园诗人出身,从战乱中感知人民的希求,重视诗人对社会、历史现象的独特体验;他们深受西 方现代主义诗歌的陶冶,力求突破传统的主观抒情的方式,追求现 实性、象征性与哲理性的结合,探索诗歌表达的“戏剧性”(主要指诗歌的情思展开以及语言表现都要有矛盾张力,而不是直抒胸臆),让诗歌更深入表现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和内心生活的复杂性。文学史通常认为“九叶诗派”的艺术探求很有价值,拥有一批艺术水准较高的诗人诗作,对新诗的表达方式以及诗学观念都有大的突破。
朦胧派
朦胧诗派: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现的诗派,其代表人物有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海子、杨炼等。作为一个创作群体,“朦胧诗”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形式,也未曾发表宣言,然而却以各自独立又呈现出共性的艺术主张和创作实绩,构成一个“崛起的诗群”。关于朦胧诗曾在当时文坛引起论争。“朦胧诗”精神内涵的三个层面是:一揭露黑暗和社会批判,二是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反思与探求意识以及浓厚的英雄主义色彩,三是在人道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人”的特别关注。“朦胧诗”改写了以往诗歌单纯描摹“现实”与图解政策的传统模式,把诗歌作为探求人生的重要方式,在哲学意义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某种意义上讲,“朦胧诗”的崛起,也是中国文学生命之树的崛起。
以朦胧诗为主的新诗潮诗歌运动在70年代末“思想解冻”后逐渐进入高潮时期,其标志便是1979年3月号《诗刊》上北岛短诗《回答》的发表,随着《回答》一诗的发表,“朦胧诗”开始由地下状态进入公开状态,新诗潮诗人不仅很快就占领了各种文学报刊的主要版面,他们还创办了自己的民间诗歌刊物《今天》杂志,推出了一批优秀诗人的作品,如北岛、杨炼、顾城、江河、舒婷、芒克、江河、严力等,并且引发了诗歌界乃至整个文学界的一次历时数年的声势浩大的关于“朦胧诗”的论争。
这类诗歌在创作手法上大量使用象征的艺术表达方式,使得诗歌的文学意义充满多样性和不明确性,所以也被人们称为朦胧诗。朦胧诗人们在反思和对自我价值的探寻之后,终于找到了自己作为“历史的见证人”的位置,其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就是为后人提供历史的见证,因此,“提供历史的见证”也就成了“朦胧诗”的最终主题
1985年11月出版的《朦胧诗选》收集了这些诗人的作品,这也是朦胧诗派一词的来源之一,又因为相当一部分朦胧诗人都在《今天》上发表过作品,朦胧派也往往被称为今天派。
20世纪80年代开始,朦胧派被陆续出现的新诗潮流派取代,从1984年开始,中国新诗潮诗歌运动进入“后朦胧派”发展阶段。
代表诗人: 食指 北岛 杨炼 多多 根子 舒婷 芒克 顾城 黄翔 江河 梁小斌 严力 王小妮 林莽 方含 田晓青 哑默 傅天琳 艾青
额。。有点多 你捡重要的看- -

④ 谁知道诗人徐敬亚如何联系

徐敬亚:1949年生于吉林长春市。198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中文系。1985年,迁居深圳。著有诗歌评论《崛起的诗群》、《圭臬之死》、《隐匿者之光》及散文随笔集《不原谅历史》等。曾主持“中国现代诗大展”,并主编《中国现代诗大观》。
1983年,《当代文艺思潮》公开发表了徐敬亚于两年前在大学时期创作的学年论文———《崛起的诗群》。这篇诗论甫一发表便如一枚炸弹在诗坛炸响,随后引发了一场针对这篇诗论乃至朦胧诗运动的大批判。徐敬亚的《崛起的诗群》与此前发表的谢冕的《在新的崛起面前》及孙绍振的《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被批判者们统称为“三个崛起”。

作为第一届青春诗会的成员,徐敬亚随着新诗群的崛起而崭露头角,成为当时最为锋芒毕露的诗人及诗歌评论家之一。1986年,随着第二代诗人的重新崛起,徐敬亚再次以诗论《圭臬之死》炸响诗坛。《圭臬之死》招致了更为猛烈的攻击,发表这篇诗论的《当代文艺思潮》因此停刊。青春诗会的发起人之一王燕生在回忆文章中写道,“一位负责人在作家、评论家、文学编辑座谈会上发表长篇讲话。他在最后谈到培养接班人时说:我们培养的有的不是接班人,而是掘墓人。他说,那个写了《圭臬之死》的青年,就是我们的掘墓人嘛。这个掘墓人就是徐敬亚。”

1986年夏,徐敬亚发起并组织了声势浩大的中国现代诗大展,这是他在诗歌舞台上最后的身影。不久,伴随第二次诗歌运动的衰落,徐敬亚与同时代许多诗人一样,远离诗歌,消失于人们的视线。

如今,曾被大肆批判的“三个崛起”作为朦胧诗运动的里程碑,被写入大学中文系的课本之中,作为《当代文学史》的重点篇章而广为传诵。那个曾叱咤诗歌风云的徐敬亚却时而潜身商海,时而放纵山水,时而沉迷围棋与乒乓球,淡出诗坛十余载。有趣的是,他的妻子,同为第一届青春诗会成员的王小妮20多年来,始终坚持着诗歌创作。当一同出道的舒婷早已在鼓浪屿成了半个隐士,王小妮仍旧保持着旺盛的创造力。徐敬亚认为他与王小妮只是分别站在诗歌的金银盾牌的两面而已。

以下为徐敬亚接受采访口述记录:

那一代:崛起的大学诗社

1976年,我开始发表诗歌。但真正的转折发生在1978年恢复高考,从工厂考入吉林大学中文系。在现代文学史课堂上,老师讲到五四之后涌现的文学社团,给了我们极大的启发。在思想解放的大背景下,我与王小妮、吕贵品等成立了《赤子心》诗社。同时还共同编辑另一本校园文学刊物《红叶》。当时,很多大学都有自己的诗社和诗刊。

1979年6月,我的《早春之歌》以头题发表在《诗刊》上。不久后,王小妮也在《诗刊》上发表了作品。当时,《诗刊》上既有新潮诗也有传统诗。不久以后,我写了大学期间的第一篇诗论《复苏的缪斯》,这本来是一篇大二时的“当代文学史”开卷考试论文,一两千字就可以通过,我却写了两万多字。最初的指导教师是井继成先生,先生看过以后,觉得这不是一篇普通的学生作业,而是一篇很重要的论文,系里便转请于正新先生对我进行指导,再后来交到时任副校长的公木先生手里。公木看了很激动,1979年的整整一个寒假他都认真帮我修改,并推荐给了北京的“当代文学研究会”。这篇文章很快引起了诗歌界的关注,我也被邀请参加1980年4月的南宁诗会,但因为没有路费,未能成行。正是在那次著名的南宁诗会上,孙绍振与谢冕等人对诗歌发难,并最终导致了谢冕《在新的崛起面前》文章的形成。

青春诗会:新诗大潮的前奏曲

1980年4月末,王小妮收到了《诗刊》邀请她参加青春诗会的信,我没有收到。其实那时候15人的名单还没有最后确定。后来,我给《诗刊》写信表明自己也想参加。《诗刊》考虑到诗会也确实需要有个能写评论的,很快给我发来了邀请,还委托我在诗会结束的时候写一篇综述。在公木先生的帮助下,吉林省作协同意为我和王小妮报销路费。我们坐了一夜的硬座火车从长春到了北京。

我与梁小斌被安排在一个房间,他与顾城一样,除了诗以外,任何寒暄话都不会说。来了人,他就僵在那里。当时,谁都不出名。尽管大家的风格不全相同,但关系非常融洽,就像大学同学一样。现在回想起来,对那次会《诗刊》做了充分准备。一到北京,每个人就发了一批早已打印好的外国诗,有卡尔·桑德堡等。后来,又请了艾青、臧克家、李瑛、流沙河、张志民、贺敬之、黄永玉等老诗人给我们上课。青春诗会的最后阶段是修改自己的诗稿。每个人都有辅导老师,我的辅导老师是柯岩,我记得她一边看我的诗,一边用她特有的演员似的腔调朗诵,一边说:徐敬亚,你的诗写得多么漂亮啊。我当时觉得很尴尬,听了也不知道说什么好。青春诗会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使我与当时最优秀的青年诗人有了一次近距离的接触。

之后,全体去了北戴河海滨。在为期一个月的会议结束前一天,我清楚地记得顾城从家里用一个小黄书包装了一包梨,一一送给大家,以示分离(分梨)。由于我接受了写诗会侧记的任务,在众人离京后我与王小妮多留了几天。由于对《诗刊》的内在意图缺乏理解,我写的侧记修改几次也没能通过。最后还是由我们的“班主任”王燕生执笔完成。

《崛起的诗群》:命运的落差

从北京回来后就是暑期开学,当时我正在读大三。寒假前教师布置一个“学年论文”。整个一夏天的北京诗歌经历,使我当时强烈地感到心里的大量感觉往外涌。结果一落笔便一发不可收,一口气写了45000多字,这就是《崛起的诗群》。在中文系学生会的小屋里,我写到兴头上,迫不及待地拉来一个同学说,来,我给你读一段!这一次,我的指导教师直接就是公木。公木先生让学校将论文帮我打印出来,却对我什么也没说。当初,公木在看过《复苏的缪斯》后非常兴奋,曾认真地亲笔做过不少批改。这一次他没进行任何批改只是给我评了个优秀。我知道他对文章其实并不完全认同。

《崛起的诗群》完成于1981年1月。写作中的兴奋很快过去,我面对的是毕业前的一系列琐事。文章被扔在一边,连诗社的几位朋友也没怎么看过,班里的同学更不知道,毕业后,我到一个编辑部上班,结婚、生子、编稿、出差。完全淡忘了那篇匆忙写就的学年论文。

论文在手中压了一年半以后,设在大连的辽宁师范学院学生内部铅印刊物《新叶》写信向我邀稿。我才想起手里还有一篇挺长的文章。我把《崛起的诗群》找出来,寄给大连,马上在第8期上全文发表出来。后来,编《新叶》的几位辽师院的同学,如刘兴雨等,都因我的文章受到不同程度的牵连,分配到小县城去了。

1982年,刚刚创刊的《当代文艺思潮》风头正劲。关于我的《崛起的诗群》的发表与批判过程,相当具有彼时代的典型性,当年的严酷,是今天的青年无法理解的。

2001年,退休后的原《当代文艺思潮》主编谢昌余先生在《山西文学》撰文回忆了那段往事。文章的题目是《当代文艺思潮的创刊与停刊》,文中对此有非常详尽的史料性介绍。从那篇文章中我才知道,我的文章发表前经过层层请示审批,甚至惊动了时任中宣部副部长的贺敬之。1982年11月30日晚8点,作为主编的谢昌余向兰州拍发电报:同意发稿!

批判如何开展?据谢文披露,有关部门负责人当时便提出了以下疑问:“第一你们准备工作做得怎么样?充分不充分?第二讨论展开以后,你们作为一个地方性刊物,能否驾驭得了?你们的理论力量够不够?”

1983年新年刚过,发表我文章的刊物还没有印出来,1月10日,按照指示,大型“讨论”会就在北京召开。不久,长春、兰州、重庆等地也召开了很多会议。随后,对“三个崛起”乃至朦胧诗的批判开始了。据《朦胧诗论争集》的不完全统计,当年,批评《崛起的诗群》的文章达数百篇之多,总字数应该有几百万字吧。后来,由于当时一位领导将我的文章定性为“背离了社会主义文艺方向”,并亲笔删掉了我名字后面的“同志”两个字,事情变得异常可怕,在基层,吉林省的“讨论”力度尤其重大。之后,已经不是“同志”的我所在的单位领导让我写一篇检讨,我以为这不过是一个单位内部的检讨书,但修改多次通过后,我奇怪地发现它突然被正式发表在1984年3月5日的《人民日报》上!很快,《文艺报》、《诗刊》、《文学研究》等报刊全部进行转载。当我拿到《人民日报》寄来的稿费时,心里感觉非常怪诞。

一年多以后,一个新的诗歌浪潮席卷而至。《当代文艺思潮》再次向我约稿。我于是写了《圭臬之死》一文。谁料这篇文章竟导致《当代文艺思潮》最终停刊。

对我的批判时间大约只进行了一年左右。形势很快逆转,1984年夏天,我莫名其妙地被通知出一次没有任何任务的差,在全国旅行了一个月。1985年新年刚过的1月3日,我一个人乘火车离开长春去了深圳,从此告别了吉林。

口述:徐敬亚

热点内容
涂鸦论文 发布:2021-03-31 13:04:48 浏览:698
手机数据库应用 发布:2021-03-31 13:04:28 浏览:353
版面217 发布:2021-03-31 13:04:18 浏览:587
知网不查的资源 发布:2021-03-31 13:03:43 浏览:713
基金赎回参考 发布:2021-03-31 13:02:08 浏览:489
悬疑故事范文 发布:2021-03-31 13:02:07 浏览:87
做简单的自我介绍范文 发布:2021-03-31 13:01:48 浏览:537
战略地图参考 发布:2021-03-31 13:01:09 浏览:463
收支模板 发布:2021-03-31 13:00:43 浏览:17
电气学术会议 发布:2021-03-31 13:00:32 浏览: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