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著作翻译出版工程
⑴ 傅雷的主要翻译作品有哪些
1、傅雷的翻译生涯历37载,翻译作品达34部。主要有罗曼·罗兰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长篇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传记《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服尔德的《老实人》、《天真汉》、《查第格》。
梅里美的《嘉尔曼》、《高龙巴》;丹纳的《艺术哲学》;巴尔扎克的《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贝姨》、《夏倍上校》等名著15部;译作约五百万言,现已全部收录于《傅雷译文集》。
2、傅雷家书是傅雷夫妇在1954年到1966年5月期间写给傅聪和儿媳弥拉的家信,由次子傅敏编辑而成。这些家书开始于1954年傅聪离家留学波兰,终结至1966年傅雷夫妇“文革”中不堪凌辱,双双自尽。
十二年通信数百封,贯穿着傅聪出国学习、演奏成名到结婚生子的成长经历,也映照着傅雷的翻译工作、朋友交往以及傅雷一家的命运起伏。傅雷夫妇非常细心,儿子的信都妥善收藏,重点内容则分类抄录成册。
拓展资料:
傅雷(1908年4月7日-1966年9月3日),字怒安,号怒庵,生于原江苏省南汇县下沙乡(今上海市浦东新区航头镇),中国著名的翻译家、作家、教育家、美术评论家,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的重要缔造者之一。
早年留学法国巴黎大学。他翻译了大量的法文作品,其中包括巴尔扎克、罗曼·罗兰、伏尔泰等名家著作。20世纪60年代初,傅雷因在翻译巴尔扎克作品方面的卓越贡献,被法国巴尔扎克研究会吸收为会员。其有两子傅聪、傅敏,傅聪为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的钢琴家,傅敏为英语教师。
他的全部译作,现经家属编定,交由安徽人民出版社编成《傅雷译文集》,从1981年起分15卷出版,现已出齐。傅雷先生为人坦荡,禀性刚毅。
“文化大革命”之初,受到巨大迫害,遭到红卫兵抄家,又受到连续四天三夜批斗,罚跪、戴高帽等各种形式的凌辱,被搜出所谓“反党罪证”(一面小镜子和一张褪色的蒋介石旧画报)。1966年9月3日凌晨,愤而离世,在家中吞服巨量毒药,悲壮地走完了一生。夫人朱梅馥亦自缢身亡。
⑵ 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的发展概况
“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在“十一五”期间取得了长足进步,截至2011年3月,已同美国、英国、法国、德国、荷兰、俄罗斯等54个国家322家出版社签订了资助出版协议,涉及1558种图书,33个文版,资助金额超过8100万元。。“中国文化著作翻译出版工程”2010年共资助14个系列,202种图书,合计资助金额2600多万元。工作小组成员单位由最初的20家增至现在33家。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王仲伟说,讲清楚“中华文化是什么”,加大力度进行文化创新和内容创新,回应世界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期待;讲清楚“中华文化对当代中国发展有什么影响”,回应国际社会对中国快速发展的关切;讲清楚“中华文化给世界带来什么”,使得中华文化在重大的全球议题面前,能给出其解释并有所贡献,是“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今后的工作重点。
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表示,“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在过去五年取得了显著成绩,有五条经验值得总结:一是始终坚持政府资助、企业运作的运行机制;二是紧密结合中国出版的年度主题工作,讲求出版规律,体现“走出去”产品的文化水准和创新性;三是着重翻译反映当代中国的文化精品力作,特别是一些文学作品;四是不断挖掘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是出版“走出去”始终倚重的文化根基;五是切实加强国际合作以及和周边国家的文化交往。
⑶ 中国文化研究会的主要活动
一、中外比较文化研究
日期:1985年——1986年
开办一系列大型讲座。极大地推动了文化界及全社会研究中国文化、中外比较文化的热潮。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思想文化准备做出了贡献。
二、中国环境科学
日期:1986年——1987年
受国家环保局曲格平局长的委托创建了中国环境科学的学科体系,编写了全国第一套系统的权威的环保科学教科书。并以此为教材,培训了全国各省地县第一批环保干部近2万人。
三、房地产经营与管理
日期:1987年——1988年
受国家建设部和房地产业司委托研究创建中国笫一套房地产学科体制,编写了一套房地产理论与实务的教科书。并以此为教材培训了全国县以上的房管干部30多万名。
四、中国企业文化
日期:1988年
中国文化研究会系统地创建中国的企业文化理论和编年体系。出版了中国第一套企业文化教科书。并以此为教材,连续举办了一系列培训班,培养了中国第一批企业文化人才。
五、土地管理学
日期:1989年——1996年
受国家国土局委托编辑出版了《土地管理学》8门学科教科书。并以此为教材,通过电视教育频道,对全国乡镇级土地管理人员进行了大规模全员培训。
六、金融安全学
日期:1995年,合作单位:农业银行
预测到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可能。创建了以“加强银行安全体系、防范金融犯罪”为主题的《金融安全学》。并以此为教材,培训了银行业3万多名干部。对中国金融安全起到了积极作用。
七、中国本草工程
日期:1994年——2002年
历时8载,完成了《中国本草全书》的编辑出版工程。此项庞大工程共计410卷、2亿5千万字。共收录我国古近代本草专著800余部,本草典籍千余种。其中40多部本草专著是流散海外的孤本珍本。
《中国本草全书》的出版,在全世界引起极大反响。此书获得国家新闻出版署颁发的全国优秀古籍整理一等奖。
八、编纂《中国文明史一网络编年版》即:“中国桶”工程
日期:2005年6月
藉由互联网的无限容量、强人功能和开放特性,搭建一个多功能的平台,它像一个无限大的桶,可以一无遗漏地将几千年中华文明,纵横经纬地、多维地组织起来,并以多媒体的方式存储和表现出来,我们形象地称之为“中国桶工程”。
中国桶将装入中华民族自上古时代至1911年之间的所有文字、所有文物、所有历史遗迹和所有文明遗存。其文字总量预计约500亿字,图、像、影、音等其他介质文件预计达2亿件。此项工程正在全国范围内扎扎实实且又轰轰烈烈地实施之中。
九、编辑出版《中国本草全书精要及指南》
日期:2006年——2008年
410卷中文版的《中l型本草全书》问世以后,对于人类的健康研究和天然药物研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由于这部书是以中文出版的,在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和日本等亚洲国家的使用还比较方便。但是,对于美国和欧洲等西方国家使用就有很大的局限性。为了将《中国本革全书》这一全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介绍给世界更多的国家和人民,我们正着手编辑出版10卷本《中国本草全书提要及导读》英文版。
十、翻译出版《西方世界伟大著作》
日期:2004年——2008年
中国必须了解西方。了解西方最重要的是研究西方的思想文化。《伟大著作》(大英网络出版社)是我们认为最适合于中国读者的一套能够体现西方思想文化的文献丛书。中国文化研究会拟就西方的《伟大著作》做如下工作:
第一步,就是把这部关于翻译成中文并出版,提供给中国的教育界和学术界;第二步,我们将参照它的编辑思想和体例标准,将能够集中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国著作丛书,编撰成一部中国的《伟大著作》;第三步,当条件许可的时候,我们将中国的《伟大著作》翻译成英文版,提供给世界各国人士。
经过两年的准备时间,上述出版工作业已形成了详尽的计划。2006年中国文化研究会开始迈出第一步——翻译出版《西方世界伟大著作》。
⑷ 个人怎么翻译出版外文书
具体情况你可以参考以下资料,希望对你出版书籍有所帮助
出版社一般根据长远和近期的选题规划以及当前和潜在的市场需求提出选题,物色合适的著(译)者,并与著(译)者签订图书出版合同。著(译)者根据与出版社协商同意的内容及图书出版合同中的约定进行编写或翻译工作。
除出版社主动向著(译)者组稿外,著(译)者也可以主动与出版社联系,自荐欲著(译)书稿或自投已写(译)好的稿件。我们希望著(译)者先与出版社联系并列选后再进行写作。著(译)者在联系信件中,除将本人简历和主要情况做一简要介绍外,应讲明撰写或翻译该著作的价值和意义,该著作的主要内容和特色,并提出简要的编写提纲,以供出版社研究是否列选。对于翻译著作,除介绍翻译价值、原著作主要内容和特点外,还应提供该书目录中译文和版权页复印件。对于著(译)者的自投稿,出版社根据稿件质量和读者需求情况,决定是否采用。
著(译)者完成初稿交出版社后,出版社要对稿件进行全面审读。必要时,出版社将请相关专家或召开审稿会审查书稿。翻译稿一般要请人校订,必要时还要看试译样稿。决定采用的书稿,即由出版社进行编辑加工及复审和终审,这一阶段会对书稿提出需要修改、补充或删减等意见,著(译)者应予以配合,认真修改。著(译)者如有不同意见也可以提出,经协商一致后定稿。如果稿件不符合出版要求,并经反复修改后仍达不到要求,出版社可按合同约定退稿。
通常定期(以年\季度为单位)全社开会确定大的选题方向,将任务分配给各个部门.
然后各个部门在期限内选题\组稿\编辑
初步编辑的稿件或约稿交由上级审批.
批准之后签合同.
将该稿件排入出版计划,确定首印数量\其他内容(插图等),并确定书号.
完稿后确定印刷纸张\包装等方面.
书籍制作完成后从主渠道销往各地新华书店,从二渠道销往各地零售商.
http://..com/question/13180249.html?si=1
参考资料:http://chuban.bokee.com/4619140.html
⑸ 关于“中国文化史”方面有哪些著作
百册本《中国文化史知识丛书》,是由著名学者任继愈教授主编,国内百余名专家学者参加,由我国著名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面向青少年和一般读者的大型文化普及丛书。被共青团中央启动的“新世纪读书计划”列为第一批推荐书目。这套丛书,是在1991年版的基础上修订完成的。
书目如下
001 中国古代兵制 002 中国古代地理学 003 中国古代度量衡 004 中国古代法制史话 005 中国古代官制 006 中国古代化学 007 中国古代交通 008 中国古代民间工艺 009 中国古代神话与传说 010 中国古代都城 011 中国地名史话 012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 013 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 014 中国古代著名战役 015 中国名物特产集粹 016 中国少数民族婚丧风俗 017 中国少数民族节日 018 中国少数民族英雄史诗 019 中日文化交流史话 020 中国印刷史话 021 中国历代婚姻与家庭 022 中国历代帝王陵墓 023 中国古代医药卫生 024 中国古代小说史话 025 中国古代戏曲 026 商周青铜文化 027 中国古代音乐 028 中国造纸史话 029 美洲华侨史话 030 中国报刊史话 031 中国藏书史话 032 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话 033 汉化佛教法器服饰略说 034 客家人与客家文化 035 孔子与儒家 036 中国的地方志 037 中国的名山大川 038 中国的文房四宝 039 中国人留学史话 040 中国历史上的重要革新与变法 041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 042 中国历代货币 043 中国汉字源流 044 中国古代著名科学典籍 045 中国古代园林 046 中国古代学校 047 中国古代书院 048 中国古代商业 049 中国古代农业 050 中国古代礼俗 051 中国古代考试制度 052 中国古代家庭教育 053 中国古代服饰 054 中国古代纺织与印染 055 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 056 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 057 中国古代的赋税与劳役 058 中国古代的地图测绘 059 中国古代舞蹈 060 中国重要考古发现 061 中国字典词典史话 062 中印文化交流史话 063 中国古代物理学 064 中国古代数学 065 墨子与墨家 066 中国的基督教 067 中国的书法 068 中国古代建筑 069 中国古代科技史话 070 中国古代陶瓷 071 中国史前文化 072 南洋华侨史话 073 中国古代著名史籍 074 中国古代驿站与邮传 075 中国人的名字别号 076 中国的年谱与家谱 077 老子与道家 078 中国古代兵器 079 中国历代疆域的变迁 080 中国的道教 081 中国古代杂技 082 台湾传统文化探源 083 五经四书说略 084 中国的佛教 085 中国的类书、政书和丛书 086 中国的名胜古迹 087 中国的诗词曲赋 088 中国的石刻与石窟 089 中国古代的造船与航海 090 中国古代绘画 091 中国古代棋艺 092 中国古代青少年成才史话 093 中国古代书籍史话 094 中国古代体育 095 中国古代武术 096 中国历代兵书 097 中国古代生物学 098 中国著名的寺庙宫观与教堂 099 中国传统雕塑 100 中国的伊斯兰教
⑹ 中国文化为什么要走出去怎样走出去
近些年来,“走出去”成了各行各业十分热衷的一个关键词,几乎成了中国走向世界的问候语,乃至誓言。中国文化“走出去”更是一个不断升温的热词。政府与相关机构和企业建立了不少平台,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包括财力和人力,自然取得了不小的成就。虽说一向不喜欢GDP的我,很难相信正式公布的一些统计数据,如我所从事的出版业的国际版权贸易已然实现顺差,输出版权数超过了引进数,但对“走出去”的风生水起却能感同身受,只是对尚存的问题总也耿耿于心。我很乐意就中国文化“走出去”问题作一粗浅检讨,以求教于方家。
一、中国文化“走出去”,为什么?
中国文化作为唯一绵延不断达5000余年的一种文明的载体,至少近2000年间一直参与世界各文明间的互动与对话,见证了多少文明的兴盛衰亡。尤其中世纪以降,中国哲学、思想、审美方式、价值观等对近代世界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法国比较文学大家艾田蒲两卷本《中国之欧洲》、美国史学巨匠唐纳德·拉赫穷毕生之力完成的三部九卷本《欧洲形成中的亚洲》,以大量第一手资料证明,中国文化不仅促发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形成、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至启蒙时代更成了西方崇拜的偶像,“中国几乎成为西方文化向往的乌托邦”。尽管中国文化在“形成”近现代欧洲进程中的作用,理性地说,或多或少源自西方对中国文化的误读,我们仍可以说,没有中华文明,便没有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欧洲及其新生儿美国,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广义的西方世界。中华文明的诸多元素,乃至价值观,今天仍然活在西方文明的许多精彩章节里。
如此辉煌而绵延不绝的文明,为何到了今天却面临“走出去”的诉求?甚至困境。是什么、什么时候渐渐将中国文化排斥在了世界文化之外,而令其生息在独异的苑囿里,以致在全球化的今天,当我们要面对世界的时候,却发现前面还横列着一道“走出去”的鸿沟?除了日本文化学家冈仓天心在《茶之书》中指出的中国文化遭遇的元、清两次劫难,是否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以我的学识和心力,无法作进一步的深究。只好将我的“中国文化‘走出去’,为什么”的追问引回到肤浅一些的第二个层面:中国文化为什么要“走出去”?
首先,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化的世界,为了和谐相处、共谋幸福,我们需要彼此理解、相互尊重;这种理解和尊重的前提就是对其他文化的了解和熟悉。
其次,中国作为文明古国,其文化注重平衡与和谐,改革开放后的发展成就举世瞩目,已然成为全球经济共同体重要一员。如何与其他文化的民族共生共存,不仅是中国的课题,也是世界的课题。
再次,一个屹立于世界的完整的中国形象,应该是一个经济、文化的复合体。不能只让世界惊叹我们坚硬的经济形象,文化的柔美魅力不仅可以淡化经济形象的硬度,更可赢得亲和力。
因此,窃以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终极目的,应该是中华民族与世界其他民族和谐共处,“诗意地栖居”(海德格尔语)在这个叫做地球的星球上。
二、“走出去”的近期目的与基本前提,两个理念问题。
本想接下来罗列一些我所观察到的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误区,唯恐不可避免实则不必刺激一些人、误伤人们善良的愿望,便换个角度,就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近期目的和基本前提这两个理念问题作点强调。
如果说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终极目的,是与世界其他文化和谐共处,那我们的近期目的是什么呢?
这是个相对敏感但十分关键的理念问题。对此问题的回答直接关系到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效果甚至成败。颇具争议的中国国家形象片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今年早春,在被称为“世界十字路口”的纽约时报广场,59名影视明星、科学家等所谓成功人士出演的中国国家形象片“人物篇”,滚动播出20天,对过往行人进行了8000余次高密度视觉轰炸,令世界惊讶。这每集30秒“宣传”了59个人物的国家形象片,因没能传达人物具体的正面信息,更谈不上“传播”明确的中国价值,虽耗资达450亿,从接受的角度而言,可谓收效甚微。外国人说:“除了展现出中国丰富的人群和他们的成就外,我不太清楚它们想传达什么样的信息……没有彰显出中国充满活力的国家形象。”
更有甚者,有外国人认为,形象片聚焦有钱的精英人士,在中国崛起令世界不适应甚至恐惧的当下,是选择错误,因为“中国光鲜的这一面,外国人都已经知道了”。他们说:“外国人最喜欢的,是能够表现中国艺术、音乐、文化的人,他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关于中国生活的乐趣,很多外国人不是太了解,所以你越是强调中国政府的实力,越不能改变他们的想法。”因此,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近期目的,应该是传递具有亲和力的中国文化形象,而不要急于凸显强大的国家形象。
其次,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前提是什么?
撇开文化间局部的交流不谈,近代世界推动文化流动的不外乎两个众所周知的因素,一是以战争为极端手段的殖民化,一是经济。到了全球化时代,恐怕只剩下经济这一个推手了,所谓“文化跟着经济走”。因此,在全球化程度越来越高的当今世界,经济发达程度是文化“走出去”的基本前提。对此,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
当前,世界各地躁动着一股中国文化热、汉语热,某些地区甚至出现了要找关系才能学上汉语的情况。其间虽不乏对中国文化情有独钟者,但大多是冲着中国这个逐渐成熟且愿意和世界做生意的“大市场”的。我们始终不应忘记,眼下的中国文化热,背后是生意诉求,是由经济利益决定的。当然,可以期望的是,实现着经济诉求的外国人,在与中国做生意的过程中,或之后,会真的爱上中国文化。
三、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
基于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短期和长远目的,我们当前主要应立足于增进世界对中国文化的了解、理解和接受,扩大中国文化的亲和力与影响力;同时,不应忘记经济因素在此过程中所具有的特别重要的作用,以及我们面临的形势,也就是目前的中外文化交流现实。因此,我们在规划、设计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时候,应该立足实际、立足当下,着眼长远,分阶段推进。就此提几点建议:
第一,确立“走出去”主体。要区分政府、相关机构、企业之间的角色定位和作用,要明白哪些事情必须政府承担,哪些政府不宜亲自操作,否则会事与愿违;哪些应该发动企业去做,哪些又不应由企业承担。应该承认,中国文化“走出去”目前的实际运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大多与实施“走出去”工程的主体角色定位错位有关。政府作用过于彰显。政府在这个问题上,应该学学“王权不彰”;要做到,虽不处处露面,但影响力无所不在。因此,政府的作用主要是做好切实的规划,制定有效的政策,甚至管理法规,研究并培育出“走出去”工程与市场接轨的机制,让企业、相关机构成为“走出去”的行为主体。
第二,整合“走出去”平台。政府现有文化“走出去”平台过于分散,单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新闻出版总署针对中国图书版权输出的,就有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中国文化著作翻译出版工程等。有必要对全国支持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平台进行分类整合,以取得统筹安排、集中发力的效果,同时减少运作成本。根据我国政府需求和现实情况,对政府运作的现有平台,可保留并一定程度上参照歌德学院、塞万提斯学院等成功经验,改造孔子学院,使之成为中国政府总体对外文化交流和汉语推广平台,一定程度上代表官方意志,同时引入企业参与,帮助世界改善对中国的印象,提高企业的海外形象和品牌知名度;现有图书版权输出支持平台,整合成“(翻)译中国”工程。对于涉及美术、音乐等艺术的,可整合出一个平台,用一个综合性强、知名度高的形象或名称命名,如敦煌艺术基金会。时机成熟时,政府主导的这部分工作亦可划归孔子学院。
第三,改进“走出去”策略。要想中国文化“走出去”取得良好的效果,就要在研究自身诉求与国外接受的前提下,改进工作策略。主要是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是意识形态与生活价值的关系。在推进中国文化“走出去”过程中,尤其初期,要侧重中国当代生活,以便于西方接受的方式展现中国人生活方式所反映出的价值和习惯,淡化意识形态诉求,这并不是迎合西方,而是见客做菜。
二是传统和当代的关系。5000年的中华文明里,承载着大量对外国人来说具有吸引力的传统价值和审美元素。这些元素成了中国的符号。对其中一些具有文化基因意义的符号,要利用好,不断向世界多方位、立体而直观地介绍和强化,在认知的基础上形成认可、认同,然后不断引入当代元素。换言之,就是以传统文化吸引外国人,再以当代文化渗透之,让外国人不知不觉中消除对当代中国的抵触,认同当代中国。
三是“说”与“做”的关系。中国文化“走出去”,不仅要做好向世界介绍的“说”,还要与倡导中国人在海外要有良好的言行举止,甚至与反腐败教育结合起来。在国外工作、学习、出差、旅游、度假的中国人,是外国人接触到的中国文化最真切、最鲜活的载体,他们的“做”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做”的另一个层面,就是要大力实施环境整治工程,切实强化“中国制造”的诚信,恢复中国文化“天人合一”“诚信为本”的魅力。
四是“我”与“他”的关系。中国文化“走出去”,当然要以我为主,但绝不可忽视作为“他者”的外国人的作用。以《大趋势》闻名于世的未来学家奈斯比特,应邀写作了《中国大趋势》,向世界解释中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们应该邀请这样一些对中国、中国文化怀有同情,有一定号召力的国际学者、作家,来中国居住、考察、研究,来写中国,表现中国。他们说的,西方更容易接受。我在TED网上看过一个题为《理解中国的崛起》的讲座,主讲人是英国作家、《当中国统治世界:西方世界的终结与新全球秩序的诞生》的作者马丁·雅克。雅克在讲座里告诫西方人不要用西方的眼睛看中国,要接受中国和平崛起的现实。记得他提供了三个“理解”点:中国不是民族—国家,而是文明—国家;中国的种族观念,完全不同于西方;中国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完全不同于西方。这些讲道理式的娓娓开导,西方人听得进。这是我们重要的资源,应引起高度的关注。
第四,重视流行文化的作用。流行文化具有最广泛的受众,一些好的中国文化符号和元素,如能与流行文化艺术地结合,将会很好地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去”。美国在这方面树立了榜样,我们应该就此进行专门研究。
第五,要发挥中国饮食,尤其是遍布世界各地的中餐馆的作用,要像美国在全球大力推行“麦当劳”那样,重视中餐馆建设。
⑺ 如何申请"中国文化著作翻译出版工程"资助
l don not
⑻ 中国文化走向世界采取什么翻译策略
国际上一般提倡外语翻母语.母语翻外语,尽管可以做到不出差错,但对国外读者而言,阅读起来还是有隔膜. ●我们需用更开阔的视野去理解中外文化传播,要看到,翻译之后,还有出版、传播、接受,最后才谈得上影响力.杨先生的贡献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还有太多的事情有待我辈继续努力.推荐阅读2011年搞笑版新闻联播:Q币潘币实现自由兑换(图)A股转机尚需一两年[时政] 也谈“新冷战”[经济] 中国股市十年与国足十年[社会] 90后人文素养最高?[热帖] 明星获奖感言背后的故事[文史] 杨钰莹复出 当年为何被封杀[文史] 1972年朝鲜黄金时代(图) 水皮:郭树清救市说法只能当故事 ●嘉宾:谢天振(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翻译研究所所长,比较文学暨翻译学教授) 龚丹韵:译界泰斗杨宪益先生的去世,引起了大众对翻译和中外文化传播的热议.杨先生一生致力于把中国文学翻译成英文,让中国文化走出国门.您觉得这个领域今天我们做得怎样? 谢天振:杨先生毕生的愿望,就是把中国文化介绍给全世界.如果我们真的认同杨先生的理念,那就应该把他所追求的,踏踏实实地做下去.毕竟,中国文化的全球传播,并不是译文翻完就算成功了.它还涉及到一个更大的命题:中国文化如何才能走向世界?这个问题上长期以来一直有一个认识上的误区,以为只要把中文翻成外文,就自然而然走向世界了.其实并非如此. 作家刘心武告诉我,他去巴黎时惊讶地发现,法国的文化学者们竟然都没听说过鲁迅,而其实我们已经翻译了大量的鲁迅作品.此外,我的一位博士生,论文就是“《红楼梦》英译史研究”.她发现,尽管《红楼梦》的全译本中,杨宪益先生的译本比起英国汉学家霍克斯的译本更加准确高明,然而令人沮丧的是,她在国外知名的几大图书馆发现,借阅率、引用率最高的是霍本,看过杨本的寥寥无几. 其实换位思考一下,我们中国读者如果想看西方名著,一般也会首选国内翻译家的译本,比如巴尔扎克的小说,就会选傅雷的译本.傅译文笔流畅漂亮,贴近中国人的审美趣味,懂法文的专家甚至觉得比巴尔扎克的原文更美. 龚丹韵:既然选择本国人的译本是不可避免的倾向,而西方汉学家毕竟有限,中国文化想要走向世界,突破口究竟在哪里? 谢天振:现在大家都对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意愿很强,成百上千种中国文化典籍被翻成了英文,初衷很好,但最后往往是:国内出版,国内发行几千册,躺在国内图书馆里.最多让国外留学生看,留学生回家乡后,可能还是选择他们国家的译本.与此对比的是,中法文化年上,有位中国作家的小说译本销售高达9万多册,关键就在于它由法国出版社出版,很容易经由法国的文化渠道流传开来. 国际上一般提倡外语翻母语.母语翻外语,尽管可以做到不出差错,但对国外读者而言,阅读起来还是有隔膜.毕竟本国的译者更了解本国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文化趣味.不过对中国而言,国外精通中文的人才实在有限,任其自然是不行的.所以目前的策略上,我们不妨积极鼓励国外学者、国外出版社多翻译点中国名著,甚至可以给他们配备中方的顾问,或者中外合作翻译等,在国外的流通渠道出版,如此才能事半功倍. 我们需用更开阔的视野去理解中外文化传播,要看到,翻译之后,还有出版、传播、接受,最后才谈得上影响力.杨先生的贡献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还有太多的事情有待我辈继续努力. 龚丹韵:让外国人来翻译,难免对中国文化有所误读.对我们而言也是如此,比如村上春树的小说换了一位译者,让读者们大为吃惊,与原来的风格感觉居然可以完全不同.翻译究竟该怎么处理文化之间的差异? 谢天振:中国的翻译历史经过两个阶段:清末民初时,我们对西方了解太少,为适应国内读者的阅读习惯,采取的方法是“归化”.比如林纾翻译《福尔摩斯》时,说他“拂袖而去”,现在我们都知道西装袖口是做不出这个动作的.翻译中的这类扭曲,当时也无可奈何,必须先让中国人理解为先.鲁迅首先注意到这个问题,极力强调保持语言的原汁原味,可惜他的实践并不成功,但那种高瞻远瞩的眼光值得肯定.随着我们对西方文化了解愈深,新时期的翻译,追求的方法是“异化”,尽量把有差异的文化信息直接翻给中国读者.其实翻译永远不可能百分百契合原著.有一句名言: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叛逆. 我曾对村上春树小说的第一个译者林少华说,“中国读者首先是通过你的翻译,接受了村上,喜欢上了村上,这就是你的贡献.”而现在,因为对村上有了一定的理解和兴趣基础,读者希望有更贴近原文的译文,这也是很正常的.翻译异域文化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有一个过程.我们了解西方文化用了100多年的时间,而西方对我们的了解才刚刚开始起步,不可能指望西方短时间内就能奉献出非常忠于原文的中国典籍译本. 龚丹韵:随着年轻人的外文水平普遍提高,网友们组成了各种翻译小组,第一手的外国文化作品,从小说、电影到电视剧等,大多经由这些“字幕组”先在网上流传,您对此怎么看? 谢天振:我对年轻人参与翻译持肯定态度,社会对翻译的热情,有助于整体翻译水平的提高,人们会更了解翻译是怎么回事.上外高翻学院的学生中,最优秀的学员往往是非外语专业出身,反而外语专业的学生,局限于单纯的语言训练,缺少文化训练,知识面狭窄,视野不够开阔,在翻译上显示不出自己的优势. 现在翻译已经进入到一个职业化时代,充分利用因特网、电脑翻译软件,正是这个时代的一大特征.网上的字幕组也许还无意成为职业翻译,但是若干年后其中说不定也会冒出几个优秀的网络翻译家. 翻译本来就交汇着各种学科、各种专业,职业化时代的翻译更是一个开放的大平台,这样,翻译事业才会更加兴旺发达.
⑼ 关于翻译专业书籍推荐
首先,恭喜你高考成功被翻译专业录取!
高中刚毕业,其实不必太着急。翻译是一种交流活动(准确的说是跨文化交流),要做好翻译,首先要打好扎实的语言和文化基础,没有扎实的基础是不可能做好的。
英语翻译的好书有很多,其实高中刚毕业还在打基础的阶段,翻译类的书不必一下选太多(这个阶段,还是扩大阅读量,多读一些适合自己的各类外语读物,以增加词汇、语法和文化背景知识比较重要一些)。可以推荐给你一些入门的翻译类图书(这个书单其实已经删了不少过于专业的书了),一个暑假的时间并不长,你可以上书店或者图书馆,先挑上一两本或者两三本适合自己口味的(换句话说,就是喜欢看,而且看得进去的书)看看。最好拿个笔记本,坚持做笔记、经常做总结,有兴趣的话,试着自己也做做里面的练习。
教材类
庄绎传的教材《英汉翻译简明教程》,外研社出版;
钱歌川写的几本书,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
名师讲翻译系列(可以先看叶子南《英汉翻译案例讲评》那本),外文出版社。
另外还有陈德彰的《翻译辨误》和《翻译辨误2》。
经验讲座类
《纵横:翻译与文化之间》(第一册、第二册),外文出版社。
叶子南《翻译对话录》,北大版。
叶子南《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第三版),清华大学出版社。
思果的几本小薄书,中国外翻出版的。
译家之言系列,外研社出版。
翻译茶座系列,有15本书,中国外翻版。
周克希《译边草》,华东师范版。金圣华的《齐向译道行》,商务印书馆。这两本主要是讲文学翻译。
翻译作品类
双语译林系列有好几本,译林出版社。《名作精译——<中国翻译>选萃》两本,青岛出版社。
“功夫在诗外”一类
《懂英语》、《中式英语之鉴》,外研社出版。
周学艺《美英报刊阅读》系列,北大出版社。
双语译林(红皮)系列读物,译林出版社。
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或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
《英语词源趣谈》(第二版),上海外教版。
另外,向你推荐译言网,这是一个不错的网站。
⑽ 谢林的著作有哪些在中国翻译出版了有关于自然哲学的吗另外,黑格尔的全集有汉译本吗
谢林的著作译成中文的不多,以所见为限,有
<先验唯心论体系>(梁志学 石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
<艺术哲学>(魏庆征译,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7年版),
<对人类自由的本质及与之相关联的对象的哲学探讨>(薛华译,作为附录载于海德格尔<谢林论人类自由的本质>(薛华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其中第一种部分内容是论自然哲学的.
另外,黑格尔全集中文版已经计划多年,早有预告;尚未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