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彼方南京出版社
⑴ 分析俄狄浦斯王的悲剧形象
命运悲剧《俄狄浦斯王》和性格悲剧《哈姆雷特》的语言特点浅见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09-04-17 11:52:00 ] 作者:张云 编辑:studa20
摘要:文学作品是时代的产物,古希腊时期的悲剧《俄狄浦斯王》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悲剧《哈姆雷特》由于创作时代不同,它们所展现出的主题思想、人生思考、语言特点等必然各具特色,本文将从两部悲剧的语言文本内容、语言表现形式、语言表达方式三方面浅析二者的不同。
关键词:悲剧;命运;性格;《俄狄浦斯王》;《哈姆雷特》
一谈到悲剧,人们往往会想到无助、绝望,甚至死亡,这自然而然会引起人们对生存的渴望与珍惜,对人生存在意义的认识和思考,也许,这就是悲剧所要达到的真正目的。诞生于古希腊时期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以下简称《俄》)和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以下简称《哈》)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戏剧的震撼,更是两个时代的烙印。无疑,两种悲剧所运用的语言表达方式也是各具特点,接下来将从语言文本内容、语言表现形式、语言表达方式三方面谈谈二者语言上的不同特点。
一、 语言文本内容体现时代特点。
古希腊时期人们对宇宙、对自然知之甚少,坚信有着不可抗拒的力量在主宰命运,于是,悲剧的主人公大都是神或英雄,他们崇尚事迹和精神能够净化人们的心灵。戏剧创作也同样与命运的不可改变性有着必然的联系。悲剧《俄》就是一部典型古希腊时期的悲剧代表作,“也是命运悲剧的最高诠释。”〔1〕所谓命运“代表着一种人对其无能为力反而被其支配的巨大的‘客观势力’。” 〔2〕这里的客观势力是指在社会生产力相对低下,神灵崇拜或族权、君权崇拜至高无上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人们无法克服的自然现象或社会现实。“由于在氏族社会时期,人们相信神的力量,认为神主掌一切,因此产生了命运观。” 〔3〕《俄》我们通常把它称为命运悲剧,讲述的是一位被国人视为救星的俄狄浦斯王在命运的安排下,铸成杀父取母而不自知的大错,一旦真相大白,他经受了巨大的痛苦,愤而自残双目,自我放逐,归于毁灭。主人公虽然不屈不挠的与命运相抗争,但最终还是逃不过命运的摆弄。当男主人公俄狄浦斯王面对现实、面对命运,他无能为力,面对两位女儿,他哀鸣:
“什么耻辱你们少得了呢?‘你们的父亲杀了他的父亲;把种子撒在生身母亲那里,从自己出生的地方生了你们。你们会这样挨骂的;谁还会娶你们呢?啊,孩子们,没有人会;显然你们命中注定不结婚、不生育、憔悴而死。”
莎翁的《哈》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典型悲剧作品,这一时期神学的地位不断下降,对人的价值的认知不断提升,尊重人,尊重生命,追求价值等观念深入人心,肯定“人”,“叫人觉醒、发扬主体性的戏剧〔4〕”主题表达在戏剧《哈》的台词中发挥的淋漓尽致:
“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此剧是莎士比亚作品中的经典,通常被我们称作是一部性格悲剧。丹麦老王突然驾崩,王子哈姆雷特得知叔叔克劳狄斯继承王位并娶了自己的母亲——王后为妻,心中充满了忧伤和愤怒。父王的鬼魂出现,诉说了克劳狄斯谋杀自己的罪行,要哈姆雷特替父报仇。证实了鬼魂的冤情后,气愤的哈姆雷特却误杀了自己恋人的父亲——大臣波罗涅斯。最终,王子与波罗涅斯的儿子雷欧提斯决斗,克劳狄斯为王子安排的毒酒被王后误饮而亡,克劳狄斯准备的毒剑刺伤了哈姆雷特和雷欧提斯,也刺到了克劳狄斯自己身上。《哈》剧的最大成功在于它对人物复杂的心理和性格描写。主人公哈姆雷特是一个思想深邃而行动软弱的人,让具有如此典型性格弱点的人作为复仇任务的承担者,这在无形中增加了戏剧冲突的曲折性,由于哈姆雷特的性格原因使得剧情异常复杂、激烈、难于琢磨和出乎观众的预料。
二、 语言表现形式各有侧重。
两部悲剧作品虽然都有着对白、独白、旁白和唱等基本方式,但二者的侧重大不相同。《俄》多以问答形式出现的对白和歌队的合唱平分秋色来完成剧作。例如:
“俄狄浦斯王:你说什么?难道波吕博斯不是我的父亲?
报信人: 正像我不是你的父亲,他也同样不是。
俄狄浦斯王:我的父亲怎能和你这个同我没关系的人同样不是?
报信人:你不是他生的,也不是我生的。
俄狄浦斯王:那么他为什么称我做他的儿子呢?
报信人: 告诉你吧,是因为他从我手中把你当一件礼物接受下来。
俄狄浦斯王:但是他为什么十分爱别人送的孩子呢?
报信人: 他从前没有儿子,所以才这样爱你。”
整部戏充满着如此适合于表现人物个性的质朴自然、富于行动性和潜台词的对白,丝丝入扣、层层递进,明快质朴,与优美的合唱形成相互辉映的“悲剧诗”。合唱包括:进场歌、第一合唱歌、第二合唱歌、第三合唱歌、第四合唱歌,并且配有歌队队长,可见,“白”和“唱”在剧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哈》则以诗化的性格语言和众多大段的独白见长来揭示人物复杂的心理过程,使人物性格更加深刻丰满。“从写人到刻画富有个性的戏剧性格,再到描摹独特的灵魂,显示了人类戏剧艺术创作不断深化的趋势,同时也表明了古典戏剧向现代戏剧的历史性转型。”〔5〕《哈》剧正是按照人物的身份和处境不同,用不同的语言塑造不同的人物性格。人物语言或文雅或粗俗,或哲理或抒情,或朴实或华美。主人公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渴望冲破封建势力的束缚,但由于早期英国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导致这种人文主义思想与现实的不可调和性。所以,哈姆雷特的性格特点既忧郁绝望而又充满理想,既行为踌躇而又语言果断,既向往平等的人际关系又蔑视平民,不懂得发动群众。性格决定命运,哈姆雷特的性格悲剧导致了他命运的悲剧。例如,第三幕第三场末了哈姆雷特的独白
哈姆雷特:现在容易动手了, 当他在祈祷时; 我现在就下手杀了他...[拔出佩剑]
... 然后他就直接上天堂; 这就算是复了仇?这还需三思:一个恶徒杀了我的父亲,
而我--父亲的独子--却保送此恶徒登上天堂;什么, 这等於是成全了他; 这不算是复仇。
他在我父亲未经悔过、罪恶贯盈时把他杀害;
上帝对他的这笔账此时是如何的看法, 除了神之外, 有谁晓得?
依凡人之推理, 这应算是个重罪; 但是,假如我正当他在忏悔时把他杀死,
那他为此旅程已作了充份的准备工作;
我能算是复了仇吗? 不!
回鞘去罢, 宝剑呀, 让我寻个更好的机会: ”
此段独白是哈姆雷特犹豫杀不杀克劳狄斯的过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性格的优柔寡断和行动的软弱,其实是在为自己的不知所措寻找借口,这也使剧情更加具有了戏剧效果。再如:第三幕第一场“生存还是毁灭”的著名独白:
“哈姆雷特:{自言自语}
生存或毁灭, 这是个必答之问题:
是否应默默的忍受坎坷命运之无情打击,
还是应与深如大海之无涯苦难奋然为敌,
并将其克服。
此二抉择, 究竟是哪个较崇高?
死即睡眠, 它不过如此!
倘若一眠能了结心灵之苦楚与肉体之百患,
那么, 此结局是可盼的!
死去, 睡去...
但在睡眠中可能有梦, 啊, 这就是个阻碍:
当我们摆脱了此垂死之皮囊,
在死之长眠中会有何梦来临?
它令我们踌躇……”
此段独白使我们看到了他对人生的思索,他的烦恼和失望,苦闷和彷徨以及他对周围现实的深刻揭露和批判。
三、语言表达方式体现性格化。
性格化的语言决定了语言表达的性格化,《哈》剧语言的基调沉闷、压抑和悲愤,主人公哈姆雷特思想的矛盾和性格的优柔应以语调低、语气沉、语速慢的性格化语言表达方式来展现。
而戏剧《俄狄浦斯王》的语言基调先是勃勃向上,激烈的与命运抗争,主人公开始不相信命运,不屈不挠、不放弃任何一个与命运抗争的机会,此时的语言表达方式是语气沉、语速适中、声音浑厚有力而且充满激情。但当还是逃脱不了命运的捉弄,此时又转为语调更低、语气更沉、语速转慢、内心依据丰富,基调充满着悲壮和豪放。当俄狄浦斯王创痛巨深的面对命运所呈现的一切时,他痛彻心扉,绝望而又无助的哭嚎出:
“婚礼啊,婚礼啊,你生了我;生了之后,又给你的孩子生孩子。你造成了父亲、哥哥、儿子,以及新娘、妻子、母亲的乱伦关系:人间最可耻的事。”
在如此惨烈的现实面前、在百般抗争而不可改变命运安排的情况下,他彻底绝望和崩溃了,声嘶力竭、悲愤至极。
“悲剧是强力撞击情感的艺术,是提升精神、净化灵魂的艺术。不论是命运悲剧、性格悲剧或社会悲剧,都充满着高洁甚至神秘的意味,隐含着人生的教训和哲理。[6]”让我们欣赏悲剧、感动悲剧、思考悲剧,尽情的在悲剧壮美的语言艺术里比较和提炼。
参考文献:
[1]周安华主编《戏剧艺术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版。
[2]董键、马俊山著《戏剧艺术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版。
[3]〔古希腊〕亚理斯多德著《诗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1月版。
⑵ 满江红写作背景
1、写作背景
第一种说法:岳飞第一次北伐,即岳飞30岁出头时所作。如邓广铭先生就持此说。
第二种说法:公元1136年(绍兴六年)。绍兴六年,岳飞第二次出师北伐,攻占了伊阳、洛阳、商州和虢州,继而围攻陈、蔡地区。但岳飞很快发现自己是孤军深入,既无援兵,又无粮草,不得不撤回鄂州(今湖北武昌)。此次北伐,岳飞壮志未酬,镇守鄂州时写下了千古绝唱的名词《满江红》。
第三种说法:《满江红》创作的具体时间应该是在岳飞入狱前不久。
2、原文
《满江红·怒发冲冠》(宋·岳飞)
怒发(髪)冲冠,凭栏(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3、译文
我愤怒得头发竖了起来,帽子被顶飞了。独自登高凭栏远眺,骤急的风雨刚刚停歇。抬头远望天空,禁不住仰天长啸,一片报国之心充满心怀。三十多年来虽已建立一些功名,但如同尘土微不足道,南北转战八千里,经过多少风云人生。好男儿,要抓紧时间为国建功立业,不要空空将青春消磨,等年老时徒自悲切。
靖康之变的耻辱,至今仍然没有被雪洗。作为国家臣子的愤恨,何时才能泯灭!我要驾着战车向贺兰山进攻,连贺兰山也要踏为平地。我满怀壮志,打仗饿了就吃敌人的肉,谈笑渴了就喝敌人的鲜血。待我重新收复旧日山河,再带着捷报向国家报告胜利的消息!
⑶ (问)遥远彼方是普通类同人还是耽美类同人
不是耽美,不过有的文有暧昧倾向~大部分都还是粮食,暧昧的那几篇不是同人女看不出来吧,呵呵
⑷ 满江红创作背景
关于此词的创作背景,有多种说法。有学者认为此词约创作于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前后,也有人认为作于绍兴四年(1134)岳飞克复襄阳六郡晋升清远军节度使之后。
原文:
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白话译文:
我怒发冲冠登高倚栏杆,一场潇潇细雨刚刚停歇。抬头放眼四望辽阔一片,仰天长声啸叹。壮怀激烈,三十年勋业如今成尘土,征战千里只有浮云明月。莫虚度年华白了少年头,只有独自悔恨悲悲切切。
靖康年的奇耻尚未洗雪,臣子愤恨何时才能泯灭。我只想驾御着一辆辆战车踏破贺兰山敌人营垒。壮志同仇饿吃敌军的肉,笑谈蔑敌渴饮敌军的血。我要从头彻底地收复旧日河山,再回京阙向皇帝报捷。
(4)遥远彼方南京出版社扩展阅读:
简介:
《满江红·怒发冲冠》,一般认为是宋代抗金将领岳飞的词作。此词上片抒写作者对中原重陷敌手的悲愤,对局势前功尽弃的痛惜,表达了自己继续努力争取壮年立功的心愿;
下片抒写作者对民族敌人的深仇大恨,对祖国统一的殷切愿望,对国家朝廷的赤胆忠诚。全词情调激昂,慷慨壮烈,显示出一种浩然正气和英雄气质。
⑸ 关于钟汉良和张智霖!!
首先,他们两个肯定都是知道滴!关于张智霖,我拿不出证据;关于小哇,是一位资深良民姐姐亲口告诉我的!她曾经在探班的时候把自己ps的钟张kiss照拿给小哇看,哇说,好像噢,要不是我有胡子还会被人认为是真的类!
其次,偶认为他们绝对是有jq滴,哈哈哈!因为他们都是极品中的极品啊,人,无论男女,对美滴追求都是一样滴,他们两个有那么多的对手戏,再加上是这么“暧昧”的戏,“日久生情”肯定是有滴,更何况我们这么多人滴推波助澜!
八过话说回来,张结婚生子啦,钟有女朋友拉,所以在性向上是百分百直的!他们的jq,是柏拉图式的,是高于欣赏,恋人未满的,是隔着一层薄纱的,朦胧的,最美的jq!
⑹ 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是不平等条约吗
1946年中国政府与美国政府签订的一个包括通商航海设领等内容的条约。简称《中美商约》。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後﹐国民党为了在内战中取得美国更大的支持和援助﹐於同年11月4日﹐由外交部长王世杰与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在南京签署该条约。条约共三十条﹐六十八款。
主要内容是﹕缔约此方之国民有在彼方“领土全境内”居住﹑旅行与从事商业﹑工业﹑文化教育﹑宗教等各种职业的权利﹐以及采勘和开发矿产资源﹑租赁和保有土地的权利﹔并且在经济上享受国民待遇。
此方商品在彼方享有不低於任何第三国和彼方本国商品的待遇﹐此方对彼方任何物品的输入﹐以及由此方运往彼方的任何物品﹐“不得加以任何禁止或限制”。此方船舶可以在彼方开放的任何口岸﹑地方或领水内自由航行﹐其人员和物品有经由“最便捷之途径”通过彼方领土的自由﹔此方船舶包括军舰在内﹐可以在遇到“任何危难”时﹐开入彼方“对外国商务或航业不开放之任何口岸﹑地方或领水”。
条约表面上双方享有对等权利﹐而实际上由於当时中国的远洋运输不发达及生产落後﹐根本无法与美国平等地实现其中规定的权利。通过条约﹐全中国领土均向美国开放。美国企业在华享有种种特许的待遇﹐使中国部分地丧失了关税自主权﹑沿海及内河航行权。
⑺ 有关汉代使者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简介。
丝绸之路是一条具有历史意义的国际通道,正是这条古道把古老的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连接起来,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这条东起中国古都长安(今西安)、西至地中海东岸。
在这条昔日的丝绸古道上,遍布着历史上遗留下的名胜古迹。这里有世界第八大奇迹、二千年前的地下军阵—秦兵马俑;有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万里长城的终点—嘉峪关;有“鸟的王国”之称的青海鸟岛;有如诗如画的“塞上江南”;有歌舞和瓜果之乡美称的吐鲁番盆地。
你知道著名的“丝绸之路”是谁开拓的吗?是西汉时期伟大的探险家——张骞。
张骞是汉武帝时期的人。公元前139年,他受命率人前往西域,寻找并联络曾被匈奴赶跑的大月氏,合力进击匈奴。
张骞一行从长安起程,经陇西向西行进。一路上日晒雨淋,风吹雪打,环境险恶,困难重重。但他信心坚定,不顾艰辛,冒险西行。当他们来到河西走廊一带后,就被占据此地的匈奴骑兵发现。张赛和随从一百多人全部被俘。
匈奴单于知道了张骞西行的目的之后,自然不会轻易放过。把他们分散开去放羊牧马,并由匈奴人严加管制。还给张骞娶了匈奴女子为妻,一是监视他,二是诱使他投降。但是,张骞坚贞不屈。虽被软禁放牧,度日如年,但他一直在等待时机,准备逃跑,以完成自己的使命。
整整过了十一个春秋,匈奴的看管才放松了。张骞乘机和他的贴身随从甘父一起逃走,离开匈奴地盘,继续向西行进。由于他们仓促出逃,没有准备干粮和饮用水,一路上常常忍饥挨饿,干渴难耐,随时都会倒在荒滩上。好在甘父射得一手好箭,沿途常射猎一些飞禽走兽,饮血解渴,食肉充饥,才躲过了死亡的威胁。
这样,一直奔波了好多天,终于越过沙漠戈壁,翻过冰冻雪封的葱岭(今帕米尔高原),来到了大宛国(今费尔干纳)。高鼻子、蓝眼睛的大宛王,早就听说汉朝是一个富饶的大国,很想建立联系。但苦于路途遥远,交通不便,故一直未能如愿。因此,当听说汉朝使者来到时,喜出望外,在国都热情地接见了张骞。他请张骞参观了大宛国的汗血马。在大宛王的帮助下,张骞先后到了康居(今撒马尔罕)、大月氏、大夏等地。但大月氏在阿姆河上游安局乐业,不愿再东进和匈奴作战。张骞未能完成与大月氏结盟夹击匈奴的使命,但却获得了大量有关西域各国的人文地理知识。
张骞在东归返回的途中,再次被匈奴抓获,后又设计逃出,终于历尽千辛万苦,于13年后回到长安。这次出使西域,使生活在中原内地的人们了解到西域的实况,激发了汉武帝“拓边”的雄心,发动了一系列抗击匈奴的战争。
公元前119年,汉王朝为了进一步联络乌孙,断“匈奴右臂”,便派张骞再次出使西域。这次,张骞带了三百多人,顺利地到达了乌孙。并派副使访问了康居、大宛、大月氏、大夏、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等国家。但由于乌孙内乱,也未能实现结盟的目的。汉武帝派名将霍去病带重兵攻击匈奴,消灭了盘踞河西走廊和漠北的匈奴,建立了河西四郡和两关,开通了丝绸之路。并获取了匈奴的“祭天金人”,带回长安。
张骞不畏艰险,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亚洲内陆交通要道,与西欧诸国正式开始了友好往来,促进了东西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开拓了丝绸之路,完全可称之为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