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的洗禮
1. 洗禮是什麼意思,詞語洗禮的解釋,漢語詞典
洗禮
【拼音】: xǐ lǐ
【解釋】: (1)基督教接受人入教時所舉行的一種宗教儀式,把水滴在受洗人的額上,或將受洗人身體浸在水裡,表示洗凈過去的罪惡。(2)比喻重大斗爭的鍛煉和考驗:受過戰斗的~。
2. 洗禮的意思
洗禮這個詞來自於希臘詞baptizein,意思即「洗」或「洗凈」。
在新約中,這個詞最初是指施洗約翰在約旦河中施的洗,它是一種悔改的記號。耶穌自己受過約翰的洗禮。對基督徒來說,洗禮的必要性部分地來自於復活的基督對門徒的命令,即要他們以聖父、聖子、聖靈的名給人們施洗(太28:17-20)。在新約中,洗禮既被看作是成為教會成員的條件和標志。
(2)學術的洗禮擴展閱讀:
受洗前受洗者在教室(堂)座位上禱告預備心靈。
1、唱名:受洗者等唱名後立即走出位置按次序跪在聖台前面已擺好的墊子上。
2、牧師請全體為受洗者禱告,小組長或輔助者緊接著為受洗者祝福禱告。
3、施洗者:XX弟兄(姊妹)你願意接受耶穌基督作你個人的救主嗎?
受洗者答:我願意。
施洗者:現在我奉父、子、聖靈的名為你受洗。
4、受洗:施洗者指頭蘸水在受洗者額頭畫十字
5、服侍人員用干凈毛巾為受洗者擦臉。
6、見證:准備一分鍾的見證,述說信主前光景、如何信主及信主之後的改變,不可冗長,可於小組中分享。
7、領用聖餐並接受祝福。
3. 割禮和洗禮是咋樣定義的
割禮和洗禮分別是舊約和新約時代的宗教禮儀。都是預表上帝將親自作工,除去我們的罪孽,使我們得救。割禮不能使人得救,洗禮也不能使人得救,割禮活洗禮無法割除或洗去我們任何罪,因為得救完全是上帝的工作,任何人的作工都不可能使自己或別人得救。
盡管上帝對以色列人說,不行割禮就要將他從以色列民中剪除。出埃及時上百萬的以色列人都受了割禮,但是他們幾乎全部都倒斃在曠野,保羅說這是因為他們的不信。顯然割禮解決不了他們信靠上帝的問題,解決不了他們罪的問題。
上帝指出,使他親自在以色列人的心裡施行割禮,他們才能得救。顯然上帝所要的割禮是在心裡的割禮。
申30:6 耶和華你神必將你心裡和你後裔心裡的污穢除掉,好叫你盡心盡性愛耶和華你的神,使你可以存活。(心裡的污穢,在英語聖經中是 心裡的包皮)
加拉太書指出:
加5:2 我保羅告訴你們,若受割禮,基督就與你們無益了。
加5:3 我再指著凡受割禮的人確實的說,他是欠著行全律法的債。
加5:6 原來在基督耶穌里,受割禮不受割禮,全無功效。惟獨使人生發仁愛的信心,才有功效。
同樣耶穌也指出我們的得救是靠著聖靈的洗,要重生,從上面而生。洗禮是象徵預表上帝為我們親自施行的聖靈的洗禮。
約3:3 耶穌回答說,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見神的國。
約3:5 耶穌說,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人若不是從水和聖靈生的,就不能進神的國。
約3:6 從肉身生的,就是肉身。從靈生的,就是靈。
約3:27 約翰說,若不是從天上賜的,人就不能得什麼。
4. 聖經中洗禮的名詞解釋是什麼
三種洗禮
經文:太3章
引言:
在猶太的曠野,有一個人傳悔改的道,叫人受洗。許多人來受洗時,他又介紹另一個人要來,而且說將有另外二種的洗。這三種洗禮對我們信徒有何教訓?
一.約翰的洗禮是水的洗禮
1.水代表主的道。這道就是「天國近了,應當悔改。」
a. 天國近了。表示神的統治(合神旨意的統治)來了;表示天國的王(耶穌)要來;表示審判要來,不合神旨的都要受審判。
b. 悔改。就是回到原來的地位,遵照神的旨意而行。
2.洗代表潔凈。如何得潔凈?就是從聽道見到自己的罪。
a. 看見自己的污穢,從主的道中看見自己並不行主的旨意,違背主的旨意。違背主的旨意就是罪。
b. 承認自己的罪(太3:6)。就是將所看見的罪除去(雅1:23-25),不再留罪。不遵行主旨的,就當行主旨;不聖潔的就當聖潔。
c. 接受水的能力,道的能力。我們用水洗手和洗東西,表明我們相信水有潔凈之力。我們要洗凈行為和內心,也要用主的道潔凈我們的生活。
3.約翰的洗的性質是准備,是作潔凈的工作,是一個禮儀,是一個公開的見證。表明我們是有罪的,需要主的潔凈,也接受主的道的能力。
二.聖靈的洗(太3:11)
1.聖靈是生命,羅馬書8:2原文是生命的靈。
2.聖靈的洗是生命的更新(多3:5)。就是不要那不能遵行神旨意的,犯罪的生命,而換上神自己的生命。
3.聖靈的洗的目的是結好果子。果子是從生命來的,有何生命就有何果子(太3:8)。果子與心相稱,這是靠聖靈結的(加5:22-23)。靠聖靈得生,靠他結果子。
4.誰能給我們靈洗?耶穌自己(約14:16-17),聖靈住在我們裡面,就是要成為我們的生命,使我們有父神的生命作他的兒女。所以一個基督徒當有靈洗,得生命的靈,有了生命就可勝過罪惡的生活。
三.火的洗禮(太3:11)
1.火是試煉(彼前4:12),即苦楚。
2.為何神要用苦難來試煉?
a. 苦難是為神作有力見證的機會。好像但以理他們在苦難中見證了神是活的,也見證了他們的純潔愛神。
b. 苦難可以叫人除去渣滓,除去多餘不合適的東西,就是把糠揚盡。
c. 苦難可以除去捆綁。苦難會叫人看破世界和許多東西,即除去捆綁。
d. 苦難叫人看見自己所有的不多,看見自己所有的好處都經不起考驗,所以也不會輕看別人,如約伯後來見到自己的不好(伯40:4; 42:6)。
e. 苦難叫人更能同情受苦的人(林後1:4-5)。牙痛才能同情牙痛的人,窮人才能同情窮人,孤兒才能真同情孤兒。所以苦難的火洗,對信徒是有很大的幫助。
3.火洗的目的是叫自己更干凈,叫父神更得榮耀。
4.誰給我們火洗?主自己(瑪3:2-3)。他會按我們的情形加火,在我們力量能支持下,一步一步地鍛煉,達到完全的地步(林前10:13; 太5:48)。
結論:
願我們接受這三種的洗,為主作美好的見證,為主發光。
作者:黃彼得牧師 Rev. Peter Wongso
5. 聖經中洗禮和施洗的理解
應該說,洗禮和施洗的意思大同小異。一般都用「洗禮」表示,作名詞用;「施洗」作動詞用。
「洗禮」的意義可用經文表示出來:
羅6:3 豈不知我們這受洗歸入基督耶穌的人,是受洗歸入他的死嗎?
羅6:4 所以我們藉著洗禮歸入死,和他一同埋葬,原是叫我們一舉一動有新生的樣式,像基督藉著父的榮耀從死里復活一樣。
『受洗』指:接受了洗禮。
受洗的基督徒,他的舊生命(也稱為老我)就與十字架上的基督『一同埋葬』;又與基督『從死里復活一樣』,『一舉一動有新生的樣式』——得著屬靈的新生命。
6. 學術交流的作用意義
與一般理解的交流信息的作用不同,激勵(激活、激發)、啟迪作用有使人奮起、振作,產生新思想、新觀點、新精神之意。趙紅州在論述「學會」這一「社會集團研究能力」時稱,「學會」「很象科學勞動的『催化劑』」,「它可以激活民族的創造力」。雖然「學會的社會集團研究能力是通過學術交流而實現的」,但「科學交流是『智力的碰撞』、『智力的協作』,通過『碰撞』(其中包括爭論、答辯等方式 ),科學『知識單元』由一個研究能力傳遞給另一個研究能力,這樣便在科學家之間,建立一種智力的結構方式,形成了比單個科學家智力高的多的『集體大腦 』 。」 他明確指出:「近代學會所以能促進科學技術的發展,根本原因在於學會形成了高於個體研究能力,高於個別學派的集團能力的社會集團研究能力。」 「科學家的科學勞動要素與其它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乃是產生『額外的』新成果的關鍵。比如,一個生物學家只能產生生物學的成果,一個物理學家只能產生物理學的成果。如果由於科學交流使兩個科學家思想有了相互的激發,這便多產生出一項生物物理學的成果。這種『額外的』收獲,正是造成科學發展指數增長的重要機制 。所以,學會具有科學勞動成果的『放大』或『加速』功能。」科學學創始人j.d.貝爾納認為,「現代科學的最偉大的發現有一些有賴於不同來源的思想的相互作用。只有當吸收了不同中心的思想的工作者聚集一堂的時候,才會產生這樣的發現。玻爾原子理論是我們一切現代物理學的基礎。它所以能產生,就是因為玻爾在德國吸收了普朗克的量子理論,以後又到盧瑟福的實驗室工作,並且在那裡接觸到原子核的理論。這種交流的價值是再大也不過了。我們確信這種交流還沒有在科學發展中充分發揮它可以發揮的作用。」貝爾納這里所說的「思想的相互作用」,不能僅僅理解為信息的交流,更重要的是不同來源的思想的碰撞,從而激發出新的思想 。這種「思想的相互作用」,「是無論讀多少書也辦不到的」。所以,學術交流中,思想的「碰撞」、「科學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不同來源的思想的相互作用」,可以激發出靈感的火花,從而產生「額外的」科學新成果。這才是學術交流作用的關鍵與本質,是學術交流成為一種「科學活動」、成為「人類知識生產力的一種生產方式」、成為「研究者學術生涯的一種生活方式」的關鍵所在。
在學術交流中,激勵(激活、激發)、啟迪作用最有效的方式是學術爭鳴與學術批判。批判是科學的生命,是科學進步的保障之一。科學史一再告訴我們,從懷疑、批判我們所推崇的信念開始,也許才是我們最佳的行動方案。乍看起來,這種方案似乎與常理相悖,但那些想發現真理而又不懼怕真理的人,卻深知須以懷疑和批判為自己開辟道路。批判與反批判是同伍的,「待到被批評者被挑剔得忍無可忍,不得不進行反擊的時候,學術創造力便受到從未有過的激發,正是在這種批評與反批評、挑戰與應戰的學術競爭、學術爭鳴中,理論得到錘煉,思想碰出火花,方法受到洗禮。」所以,學術批評、學術爭鳴起到的激勵(激活、激發)、啟迪作用,遠遠超出一般理解的信息交流的作用,它是智力提升的一次躍遷,是創造性思維的一次激活。
從思維科學來說,有人認為創造性思想與「某種來自他們自身之外的信息或啟示有關」,與「某種外部的強制或指導之下」有關。「具有躍遷性,表現在認識客體、認識主體和認識中介——信息的三維結構的鏈鎖反應之中」。「靈感是人類創造性活動中的一種復雜的精神現象」,「靈感來源於人們知識和經驗的沉積,啟迪於意外客觀信息的激發」。雖然創造性思維和靈感的產生還沒有搞清楚,但有一點共識,即它們不僅是信息的簡單交流,還與信息的啟示、思想的激發,與認識客體、認識主體、認識中介(信息)三要素之間復雜的相互作用有關。 根據上述認識,學術交流的流程可以簡單地表述為:學術思想(學術觀點、知識)→ 學術交流 → 知識人或思想者 → 學習、創新 → 新學術思想(學術觀點、知識)。
學術交流的最終落腳點在新學術思想上、在學術創新上。所以,學術交流是「原始性創新源頭之一」, 也是學術創新的條件和動力之一,還是提升學會集團研究能力的重要措施之一,值得交流。
7. 洗禮是怎麼進行的
洗禮(或稱浸禮、聖洗聖事),是一宗教儀式,現普遍指基督教的傳統儀式。據《聖經》記載,施洗約翰曾為耶穌施洗,而這亦是耶穌吩咐的儀式。洗禮一詞來自希臘文「Βάπτισμα」(Baptisma),原意是進入水中或沉入水中。部分基督教教派將洗禮列為聖事之一。
洗禮通過把祝聖過的水倒在、撒向受洗者頭上或把受浸者放進水中,然後扶起來施行。現天主教、東正教和大部分新教教派實施的嬰兒洗禮,在2世紀時已有文獻記錄,教父指出是使徒傳統。由於對洗禮有不同的理解,因而形成不同的宗派;不同的宗派內,在基督教歷史上也發展出不同的教義。對於洗禮的討論,主要提到:洗禮的效能,施洗的方法及嬰孩、死人受洗等問題。
洗禮儀式
1:點水禮。
2:浸水禮。
如今的教會2種都會用到.所以務須糾結於哪種里正統,而且要注意的是
第一,洗禮不是得救的標志,
第二,洗禮不是加入教會的手續,
第三,洗禮不是成為基督徒的方法,
第四,洗禮不是信仰的畢業典禮,相反確實剛剛開始學習成長.
洗禮只是信心的彰顯.在神學上有象徵性和立約性。
洗禮的程序
受洗前受洗者在教室(堂)座位上禱告預備心靈。
1、唱名:受洗者等唱名後立即走出位置按次序跪在聖台前面已擺好的墊子上。
2、牧師請全體為受洗者禱告,小組長或輔助者緊接著為受洗者祝福禱告。
3、施洗者:XX弟兄(姊妹)你願意接受耶穌基督作你個人的救主嗎?
受洗者答:我願意。
施洗者:現在我奉父、子、聖靈的名為你受洗。
4、受洗:施洗者指頭蘸水在受洗者額頭畫十字
5、服侍人員用干凈毛巾為受洗者擦臉。
6、見證:准備一分鍾的見證,述說信主前光景、如何信主及信主之後的改變,不可冗長,可於小組中分享。
7、領用聖餐並接受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