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家務指導
⑴ 指導幼兒在家期間如何做好力所能及的事情
放手讓孩子去做力來所能及的事源情.鍛煉他們的能力,可以讓孩子們自己動手去穿脫衣服,並進行歸類,讓孩子們弄清衣服的正反,穿衣的順序,培養肢體的協調,和獨立能力。讓孩子收拾整理玩具,養成整理東西的習慣,按照寶寶的不同成長階段,有規劃的實行,一步步鍛煉孩子。
⑵ 如何培養孩子做家務
「要寶寶做家務,怎麼可能?他才三歲呀!他不要搗蛋、越幫越忙就好了。我看還是我自己來做較省事。」很多父母總是抱著「孩子還小不懂事」的心態,將孩子驅離現場,如此做法卻讓孩子失去對家關心的機會。其實父母可以依孩子年齡,試著讓孩子學習做家務,或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依孩子年齡學做家務 許多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總是捨不得讓他一起參與家務,等到覺得孩子大了,可以幫忙才開始指揮、吆喝孩子做這做那,結果發現孩子參與家務意願低落。追根究底即是沒讓孩子在小時養成良好習慣,或是過去總是在父母催促、吆喝中完成指定工作,毫無樂趣而言,而導致不美好經驗,造成不愛做家務。「做家務」對三歲左右的幼兒而言,並不是和大人所想的家務范圍一樣,其實還包括生活處理能力,父母可以依照孩子的身心發展試著讓他學習做些游刃有餘且覺得相當有趣的事。一歲以前的嬰兒,可以讓他自己拿湯匙吃飯,拿拖鞋或遞物品給大人,收集垃圾、把衣服、玩具放進籃子里等。二歲的幼兒可以讓他擦桌子、練習洗自己用過的盤子、杯子,在限定的空間范圍內掃地、擦地板,或將同樣式、同顏色衣服疊好放在一起、將垃圾丟進垃圾桶內等等。三歲的寶寶已經要開始進入幼兒園過集體生活,可以訓練其將用好的毛巾、牙刷掛好、放整齊,清理自己吃完飯後的桌面等,這些對孩子來說都不是難事,父母可以放手讓孩子學習。一歲半至三、四歲左右,正是孩子發展自理能力的階段,如果發展的好,孩子的自主性會提高,且有助於建立自信的人格,所以這個階段應盡量讓孩子學習自己動手做。若此時未能建立良好生活自理能力,將會對自己能力產生懷疑,在人格的發展上也會出現問題。從生活中培養 讓孩子做家務是幫助孩子成長的最好機會,它不僅可以增加孩子做事能力,更可培養其責任心。然而父母在培養孩子做家務習慣時,需要時間與耐心及周詳的計劃,讓孩子能「自主自發」地去做,才能達到教育的效果。生活中有什麼方法可以培養呢?1、從個人份內工作開始 父母不妨讓孩子從個人份內工作開始學習,其中包括生活自理能力,如自己學習將衣服穿好、放好;自己的玩具自己收拾好;把臟衣服放進籃子里;讓孩子慢慢習慣其實做家務也是自己份內的工作。2、工作計劃表 父母可以設計一份工作計劃表,並和孩子一起討論他能做些什麼?想做些什麼?3、從趣味活動(游戲)中學習 A.清潔隊員與收購員。寶寶假設自己是一位清潔隊員,開著一輛清潔車,清掃各種玩具和東西,然後交給收購員(即媽媽)處理。藉由游戲培養孩子做家務興趣。B.扮家家。利用玩具、餐具(杯、盤、湯匙、鍋)等與孩子玩做家務游戲。「娃娃,平常都是媽媽做飯給你吃,今天你也炒個菜給媽媽吃好嗎?」「娃娃做的菜真好吃。吃完了,現在我們一起將桌子、盤子、碗收干凈好嗎?」藉由游戲達到教育效果。4、引導 (1)擇菜:讓孩子一起參與,從擇菜到洗菜,讓孩子知道所吃的菜餚需要經過這些步驟才能食用,從學習中教導孩子做家務。(2)洗米、煮飯:從打開米缸舀米,家長與孩子一起參與,並告訴孩子舀量多少。洗米時,也可以告訴孩子,這水除洗米外,還可以留著做其他用途,如洗菜,讓孩子除了參與家務外,還能教育孩子節約概念。(3)掃地、擦桌子:先找出一塊孩子專用的抹布及掃把,讓孩子試著去做家務,或由父母教孩子如何做,才能將桌子、地板弄乾凈。(4)曬、收、疊衣服:曬衣服時可請孩子幫忙拿衣架,由媽媽晾衣服;收衣服時,孩子還小,可由他負責拿自己的衣服;疊衣服時,孩子也可以學習折疊及分類放好。做家務的態度 此外,為了讓孩子以做家務為樂,父母可以製作一份家務成績單,逐項打分數,並給予適當的鼓勵,也讓孩子了解父母平時做家務的辛苦。父母在引導孩子學習做家務時,也應留意一些事項,包括: 1.各年齡的幼兒動作技巧、認知程度、體力、耐心均不相同,因此父母對孩子做家務的要求,應視孩子能力范圍,不宜超過,以免孩子因挫折而產生抗拒和畏懼。2.一定要與孩子一起做家務,面對孩子越幫越忙,把現場搞得一塌糊塗、亂七八糟時,要耐住性子,教孩子改正及正確示範方法。3.「多容忍、少責備」,在指導孩子的時候,口氣要溫和,不宜破口大罵,有耐心、有步驟地、以游戲的方式和心態教導孩子學習。4.父母本身對做家務的態度要端正,勿讓孩子從父母的言行、舉止察覺出做家務是件令人討厭的事情。此外,夫妻倆對家務的分工要妥善安排,免得孩子產生「做家務是女孩的事情」的錯誤觀念,應讓孩子有正確認識,「家」是屬於每個人的,所以屋裡的每一件事,大家都有義務去做。5.在滿足寶寶好奇與學習的動機時,安全問題也是不容忽視的。不讓孩子自行拿取危險物品,父母要替孩子拿。較大孩子可教其正確使用方法和動作,以確保安全。6.無論孩子做得如何,別忘了給予他贊美和鼓勵,讓孩子知道,他做的每件「小事」你都看到了,因為年紀小,能力、耐力都有限,自然不如大人做得純熟。但是沒有關系,熟能生巧,媽媽知道你很努力了。融入游戲中最後,提醒家長,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他的生活就是游戲,游戲就是生活的全部,所以學習做家務是一種學習,也是一種游戲。此外,也別忽略了培養孩子做家務的習慣是需時間和耐心的,唯有愉快、自主自發才能達到教育的效果,而在孩子做家務同時,灌輸他「孩子你的種種作為對全家人都有很大的幫助,且是不可少的一份子呢!
⑶ 如何指導家長進行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
對幼兒進行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也是我們幼兒工作者的責任。針對家庭中出現的幼兒生活自理能力培養方面的問題進行探討。[關鍵詞]幼兒;自理能力;家園溝通現在,有些家長過分溺愛孩子或怕麻煩而代替孩子做他們應該做的事,剝奪了孩子學習的機會,使孩子形成了依賴心理;有些家長缺少正確有效的教育方法。我們意識到如果能爭取家長的配合,幫助家長走出在幼兒生活自理能力培養方面的誤區,使幼兒在幼兒園培養的自理能力在家庭中得到鞏固和強化,則能更好地促進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同時孩子在家庭中體驗到了親子交往的快樂,既可使親子之情得到升化,又可為幼兒獨立性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一、利用家長學校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
針對家長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誤區,我們充分利用家長學校這一形式,向家長宣傳培養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性,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
(一)家長要激發孩子的自理興趣,讓他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凡是有利於培養孩子自理能力的事,應該讓孩子自己動手做,以幫助他們積累自理生活的經驗。激發自理的興趣是教育孩子樹立自理觀念的關鍵。隨著幼兒動作的發展,自我意識的增強,他們希望象成人一樣勞動,他們把勞動與游戲相混淆,而這種最初的勞動興趣往往被家長的拒絕而扼殺了!其實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哪怕做得並不完美,家長,就能激發孩子的興趣。大也應給予鼓勵。如家長的一句「你真能幹」
人對孩子的動手應採取積極鼓勵的方法,使孩子體驗到獨立完成一件事情後所獲得的快樂,從而增強其做事的信心。
(二)家長應不失時機地為孩子提供鍛煉的機會和條件
孩子自理的機會時時處處都有,關鍵是家長是否願意放手。家長要轉變觀念,放手讓孩子去嘗試、去體驗,家長應在生活中有計劃地安排幼兒參加力所能及的活動。在日常生活中諸如吃飯、穿衣、游戲、睡覺等環節,本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會的學著做」的原則,只要沒有危險,都應讓他們去實踐,同時應抓住日常生活中每一個機會為幼兒提供練習的機會。
(三)正確看待孩子的年齡特點及個體差異,因人施教
家長應針對孩子的年齡特點及個體特點,提出相應的要求。3~4歲的幼兒可讓他們自己穿脫衣服,系鞋帶,疊被褥,洗手絹,自己整理玩具圖書等。5~6歲家長可讓他們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如讓孩子飯前擺放餐具,飯後幫助收拾飯桌,讓他們掃地、擦桌子、澆花等。父母除了必要的幫助以外,還應仔細觀察孩子、了解孩子,不宜要求過高過嚴,孩子自然會有不同於昨天的今天。孩子是一點一點變化,家長應該了解孩子的成長規律,才能有效施教。
(四)家長必須為孩子做出榜樣,持之以恆
我國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過:「做父母的應當明確自己的責任,你們的責任是幫助小孩子學會做人。」孩子在學習自理的過程中,家長要持之以恆,教他們方法,給他們鼓勵和幫助。由於有些家長的溺愛,孩子在園能自己穿脫衣物,自己吃飯,可回到家卻什麼都不幹,擺出「小皇帝」、「小公主」的姿態,所以家庭和幼兒園對孩子的要求要保持一致性,才能取得好效果。良好的習慣需要長期保持,家長不能有、「今天時因工作疲勞或趕時間,就對孩子說:「今天就讓我來喂你」不用洗了」等等。這只會使孩子為他以後不認真做事留下借口,所以合理的要求一經提出就應堅持不懈、持之以恆。
⑷ 怎樣引導孩子做家務
一位媽媽說:「孩子3歲時,總搶著擦地。我嫌她礙事就屢次拒絕她。現在她5歲了,我想教她學做家務,她卻說:『你不是嫌我煩嗎?我才不學呢!』我應該怎樣引導她呢?」
孩子從兩歲多開始,就要培養生活自理能力。然後慢慢學習為家人做事,為集體做事。這樣既能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又能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剛才這位家長錯就錯在當孩子有積極性的時候,您反而打擊了她,挫傷了她。但是,只要您意識到了,現在開始培養是沒問題的。您可試試以下方法:
1)給孩子製作一些小的勞動工具。如:小墩布,小抹布,成人搞衛生時給孩子分配一小塊區域,比一比看誰擦得干凈。
2)讓孩子自己洗小件的物品如:手絹、襪子等。教給她具體的方法,帶著她練習,(防止她玩兒肥皂、玩兒水)學會後獨立完成。
3)家長做飯時教孩子擇菜,掌握方法後讓她經常幫忙做。
4)吃飯前讓孩子拿碗筷,擺凳子。
5)孩子自己的游戲區、學習區的衛生自己隨時擦乾凈、擺整齊。
家長在指導孩子做家務的過程中要耐心,隨時鼓勵,由易到難。只要孩子看到自己的勞動成果,就會有成就感,她會越來越主動。這些能力培養越早,掌握得越扎實,孩子越愛勞動,長大以後獨立生活能力越強。
⑸ 如何指導孩子做家務
擺平家長與孩子的位置,不要發號施令,應當在你做家務的時候適當的叫你孩子來幫忙,孩子幫完大人後要及時給予不慍不火的表揚,當然,如果你孩子有自己的事,切不可強求,也千萬不要因此生氣,只有孩子真心願意幫大人做家務,並感到這是種榮耀的話,那麼才會有最好的效果。
⑹ 如何培養孩子喜歡做家務的習慣
1,告知孩子重要性
告知孩子做家務對他成長的好處,而且告訴他做家務對於家庭的重要性,讓孩子覺得做家務既對他自己有好處,也能為家庭做貢獻,從心理上樂意做家務。
2,提供獎勵
表揚和獎勵能給孩子極大的熱情和動力,根據具體家務安排制定合理的獎勵制,可以繪製表格,按照積分的規定,每天做某項家務能得一個小紅花,多少個小紅花可以實現一個願望,但是不要直接給錢或者物,那樣容易讓孩子變得功利,違背了做家務的初衷。
3,提供條件
要為孩子創造做家務的條件,首先選擇適合孩子年齡階段的簡單家務,讓孩子能夠輕松完成,可以設置幾項讓孩子選擇自己喜歡做的,比如,4-5歲的孩子,可以讓他從鋪床、疊衣服、掃地、澆花、取牛奶中選擇自己喜歡的三項堅持做。
4,父母指導
父母要給孩子以正確的示範和指導,明確仔細的告訴孩子家務的操作流程及合格標准,不要不去指導就讓孩子自己去干。在生活中家長也要自己嚴格要求自己給孩子做出好的表率。
5,降低標准
孩子開始做家務必然是不熟練的,不要按照家長的標准去要求孩子,只要孩子能完成就應該給與表揚,要給孩子時間去適應和熟練,不要一下子就要求完美。
6,合理安排任務
經常做一項工作會令人感到乏味,尤其是孩子更是這樣,要在孩子能承受的范圍內,經常變化任務,根據孩子的性格特點進行任務安排,給孩子以新鮮感。
7,提供工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讓孩子做家務得給孩子提供適合他的工具,比如讓孩子澆花就給他提供一個小噴壺,那樣孩子干起來順手也就有積極性去繼續干。
8,鼓勵成長
給孩子安排家務也要循序漸進,逐級發展,讓孩子始終有探索、學習的動力,當孩子掌握了比較簡答的家務之後就要給孩子安排更難的家務來做,比如教會孩子收衣服、疊衣服之後就教孩子怎麼用洗衣機。
⑺ 如何引導和培養孩子學會做家務
有關方面曾對各國小學生每天勞動時間作過統計: 美國孩子每天的家務勞動時間是1.2小時, 韓國孩子每天0.7小時, 英國孩子每天0.6小時,法國0.5小時, 日本0.4小時, 而中國孩子每天家務勞動時間不足0.2小時。 一、培養幼兒家務勞動的意識 家務勞動是維持家庭正常生活所不可缺少的, 父母應有意識地讓孩子感受到他也是家庭中的一分子, 有責任和義務為這個家做些什麼。要讓孩子明白, 參加掃地、洗菜、擦桌子等家務勞動是他的義務, 而不是幫別人幹活, 這樣孩子在幹家務時, 就會心甘情願去做, 而不是討價還價地講條件了。最好不要以賄賂的手段利誘孩子做家務勞動, 否則, 沒有實惠作強化物時, 孩子就不願幹家務活。 許多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總是不捨得讓他一起參與家務,等到覺得孩子大了可以幫忙了才開始指揮, 吆喝孩子做這做那, 結果發現孩子根本就不情願。如果從孩子的幼兒期開始, 就讓其參加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 他們就會自然而然地愉快地參加, 而且沒有辛苦的感覺, 更不會認為是額外負擔。 二、培養幼兒家務勞動的興趣 首先, 成人要成為孩子熱愛家務勞動的榜樣。平時父母在做家務時不要因為做家務太累或討厭做家務而在孩子面前發牢騷,以免給孩子造成做家務活很煩人的印象。父母做家務時可以放點音樂、哼哼歌, 以營造良好氛圍。 其次, 讓孩子模仿成人做家務。孩子在幼兒期是充滿好奇和喜好模仿的, 他們在看到家長整理房間、洗衣服、洗菜時, 會有一種新奇感, 也會產生濃厚的興趣,非常樂意模仿家長做這些家務活。這時, 我們一定要抓住時機,引導孩子做一些十分簡單的事情, 如: 洗衣服時, 可以引導孩子洗小手絹、襪子等小件物品; 打掃房間時給孩子也准備一塊抹布等。 最後, 要讓孩子體會到勞動的快樂。開始的時候可以安排一些能和孩子一起做的家務。當孩子做完一件事情後, 家長一定要給予肯定, 或者在眾人面前表揚孩子, 這樣孩子便會更加願意參加勞動。 三、培養幼兒家務勞動的習慣 幼兒良好習慣的培養, 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應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幼兒進行經常的家務勞動。 首先, 應正確看待孩子的年齡特徵及個體差異, 因人施教。家長應針對孩子的年齡特點, 提出相應的要求。如: 三四歲的孩子可以讓他們學習飯前擺放餐具、洗手絹、整理圖書玩具等; 五六歲的孩子可以讓他們學習疊被褥、洗碗、收拾飯桌、掃地等。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盡早學會去做家務勞動, 並能做好, 這是人之常情, 但家長也應看到孩子的實際能力。除了必要的幫助外, 不宜要求過高、過嚴, 應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 讓孩子一點一點進步。 其次, 在習慣的養成中一定要堅持不懈, 持之以恆。孩子剛開始做家務, 往往做得很慢, 有時甚至闖禍, 家長不要因此就不讓孩子動手, 而要給孩子示範正確的動作, 耐心教他們怎樣做, 鼓勵孩子堅持勞動。有些家長有時心血來潮, 讓孩子做家務, 看到孩子做得不合心意, 便大聲呵斥孩子:看你乾的啥? 越幫越忙! 這樣做的後果只會打擊孩子做家務的積極性, 讓他們形成你做得好, 你做吧的消極心態。良好習慣的養成需要長期堅持, 所以合理的要求一經提出, 就應堅持不懈、持之以恆。 第三, 用記錄表的方式, 評價孩子在家的勞動情況。家長可以設計 小能手勞動情況記錄表,記錄幼兒在家獨立生活及勞動的情況。如: 完全獨立完成的項目打√, 有時獨立完成的打△, 常需成人幫助完成的打×。五六歲的孩子可以設計洗碗、收拾飯桌、掃地、整理書桌書櫥、整理床鋪等欄目, 請孩子自己把每天做的情況用符號標出來。為了調動勞動的積極性, 開始可以用貼畫記錄, 後來慢慢用打√代替。 美國哈佛大學的學者們在進行了長達二十多年的跟蹤研究後, 得出一個驚人的結論: 愛幹家務的孩子與不愛幹家務的孩子相比, 成人後失業率為1:15, 犯罪率為1:10, 離婚率與心理患病率也有顯著差別。由此可見, 參加家務勞動不僅僅是孩子為父母分憂的權宜之計, 更重要的是它關繫到孩子今後的就業成才和生活幸福。因此, 我們要創設良好的條件, 讓孩子從小就自然而然地參與並熱愛勞動。 總之, 力所能及的勞動是孩子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 也是孩子的一門必修課。
⑻ 培養幼兒做家務的好處
孩子做家務的好處有哪些
1、自理能力的加強。
做家務能夠讓孩子熟練動作的協調,可以加強孩子的自理能力,讓孩子能夠在進入幼兒園以後,自己照顧好自己。家長可以讓孩子做一些小事情,讓孩子在自立中產生自信和成就感,提高自己的自我認識。
2、讓孩子學會承擔責任。
家務是家庭成員必須盡到的責任,孩子作為小家庭中的一份子,參與到家務活動中,可以讓孩子提高對家庭的責任感和歸屬感。家長可以給孩子劃分一定的任務,讓孩子意識到自己是在為家庭付出,這種方式對於孩子責任感的培養具有很大的作用。
3、解決問題的能力。
孩子在剛剛開始家務勞動的時候,肯定不知道怎麼做,也肯定無法做好。家長慢慢示範,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可以讓孩子學會如何解決問題。讓孩子不要對未知事物有恐懼心理,不會做的時候先要耐心學習,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面對問題的解決方法。
2
如何培養孩子的家務能力
1、請求孩子幫忙。
家長可以適度的示弱,表示自己實在忙不過來,希望得到孩子的幫助。孩子到了一定年紀,就有一種渴望被認可的心理需求,家長的請求,讓他們意識到自己被需要,所以就會積極的響應,並且從這種「幫助」中獲得滿足感和自信心。
2、列出家務表,讓孩子自己選擇。
家長把家中的家務列出一個表,寫明每個人應該負責的部分。可以給孩子列出幾個他能夠完成的選項,讓孩子自己挑選。孩子參與了制度的設定後,這種主動參與感會促使孩子去積極的完成,時間長了,自然就會養成良好的習慣。
3、不要說孩子做的不好。
孩子剛剛開始家務的時候,肯定是做不好的,很可能會出現各種問題,甚至整潔程度還不如沒做家務的時候。這時候家長一定不能進行負面評價,不然就會打擊孩子的熱情,認為反正自己也做不好,乾脆不做了,免得讓家長批評。
4、家長做好榜樣。
父母雙方都要給孩子做好榜樣,每個人都要有自己負責的家務部分,家長不能有一個人逃避勞動,哪怕是少干一點也可以。一旦有一位家庭成員不做家務,那麼孩子就會產生模仿的心理,認為自己也可以不做。
⑼ 如何引導幼兒做家務
自己做家務,讓她來幫忙。只要孩子做了,就要表揚,就要肯定。事實上,幼兒是很願意去嘗試新的事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