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學術集
㈠ 在某學術會議上提交了一篇論文,結果該會議出了本論文集,那麼著論文算是什麼級別中文核心
我的理解啊
論文只能算是會議論文。現在會議很多,基本都出論文集,所以不能算權回威也不能算核心。除答非你們學校或者單位有正式規定,這次會議出版的論文算成什麼級別的,你的這一篇就可以也僅限於在你自己單位當成這一級別的來用。
三大檢索系統里有一個ISTP(國際會議論文),需要被收錄,能檢索才算。但顯然,你說的不是這個,所以只能看規定。沒有規定就只叫會議論文。
㈡ 北大核心期刊和學術期刊有什麼差別
「北大核心期刊」是學界口頭叫法,「中文核心期刊」是正式叫法(北大發布文本為《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全國中文核心期刊」是雜志為彰顯自身「中文核心期刊」身份慣用的叫法。「國家中文核心期刊」很罕見,極有可能是假冒「中文核心期刊」忽悠人的叫法!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已於1992、1996、2000、2004、2008年出版過五版,主要是為圖書情報部門對中文學術期刊的評估與訂購、為讀者導讀提供參考依據。《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2011年版(即第六版)已由北京大學2011年12月出版。下個版本將在2014年出現。
㈢ 北大已經早已不是北大了~即使不說出了秦明瑞,就算不出,北大的學術能力和世界知名大學哪個能比
出不出跟北大的學術能力有關么?
北大在世界上的排名本來就在40位左右,一定要和前10位的最知名大學比的話,恐怕誰都比不過。不過不可否認,北大是中國最好的綜合性大學,積淀還是在的,大師也是有的,綜合學術能力也是中國最強的。
㈣ 想周末去北大蹭課,一般都有什麼課啊北大的學術講座一般都怎麼安排的呢>
1、北大周末的課程一般都是雙學位的課,具體可去北大教務部官網查詢北京大學本科生課程目錄,裡面有各院系所有的課程及開課時間等信息。
2、北大的學術講座可去北大未名BBS學術「講座動態」查詢,裡面有北大大部分講座的相關信息。
BBS截圖如下:
㈤ 北京大學 我想下載兩篇北大的學術論文,在我自己的學校買的資料庫里無法下載,只能有北大的內網才可以下載
辦個假證十塊錢...進去沒事,真的
沒證說進去找同學門口登個記也沒事
經濟我不了解內,一般只要容不是小班都是隨便進去聽的沒人認識的全,即使是小班也沒人會說你的
如果對您有幫助,請記得採納為滿意答案,謝謝!祝您生活愉快!
vaela
㈥ 求超星學術視頻北大世界史視頻
可通過校園網進去
㈦ 北大是不是中國學術最自由的學府
你如果說的是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這頂帽子戴在北大頭上還行。但現在國內的大學學術並不自由,學術氛圍並不好。勾心鬥角、爭權奪利屢見不鮮。這就是當代中國大學的學術現狀。以上所言,僅供參考。
㈧ 北京大學校規
說起北大、清華、人大校風的差別,用現成的派性詞語比附一下,會饒有風趣。先用政治上的左、中、右三派來作一比附:北大屬右派,清華屬左派,人大屬中派。北大屬於右派,因為北大的學生自己管不住自己,紀律性、組織性都很差,自由散漫,吊兒郎當,早上不能按時起床,不能按時吃飯,不能按時上課,自然就對食堂大師傅、任課老師有意見,覺得起床時間、吃飯時間、上課時間應該由他們自己決定。他們進而對學校作息制度、太陽的東升西落有意見,於是就倡導個性,追求自由,主張革命,從而形成了自己的所謂傳統,其實是為自己的懶散尋找體面的借口。大家都以為人大左,因為人大是共產黨創辦的院校。其實,人大最不左,而是靈光圓滑,似左實右,似右實左,非左非右,亦左亦右,真像太上老君的「道」:「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人大學生其實認為人間根本就不該分派性:「人來到世間,不就是吃口飯嗎?分這么多派別干什麼?真是吃飽撐的!」因此,人大雖然口裡說左論右,心裡信的是卻是中間,甚至連中間這種意識都嫌多餘傷神,而是完全與時俱進,與現實和光同塵。清華是一個理工院校,學習壓力大,四年下來,不學點技術,就等於沒有學到本事。因此,清華推行的是「高四」式的教育,即在高三的教育之後繼續高中學習。在我讀書的時候,清華的學生期末考試的成績都要帶回家中,讓父母看後簽字帶回,平時還要舉行拔河比賽等等活動,培養團隊精神。「高四」學生平時腦袋裡都是課程,對現實問題缺乏關注,有的只是課堂里關於現實的時事政治教育,因此,一談到現實問題,他們就照本宣科,讓人覺得循規蹈矩,僵化教條,這就是「左」。 上面的比附可以引出下面的比附:北大屬於儒家,清華屬於法家,人大屬於道家,或者說屬於道教。說北大屬於儒家,是因為儒家就是右派,喜歡清流物議,不執政而積極議政,這毛病從孔子開始就有。孔子一輩子周遊列國,雖然當過司寇,但最終還是杏壇講學,培養弟子,著書立說。中華文明的崇高理想,諸如文治仁政、天下太平、世界大同等等,都由儒家提出,這些雖然從來沒有真正實現過,可作為一種崇高的價值信仰,則對中國的文化具有巨大的塑造作用。清華屬於法家,法家就是左派,「以法為教,以吏為師」,質朴實干,只知道耕戰,最後竟然干出一番大事業,統一了六國,成長出一批李斯之類的人物。人大屬於道家,整天「道可道,非常道」地喋喋不休,好像高蹈玄遠,其實極端務實,混得一個個體體面面。仔細說來,人大更像道教,因為人大的學生骨子裡更像道士,迷戀現世的榮華富貴,煉汞吃丹,采陰補陽,想長生不老,在人間永遠快活下去。據說,清華出的正部長以上幹部居全國高校之冠,人大出的副局長到副部長之間的幹部,居全國高校之首,北大則是「兩不靠」。 相比之下,北大有學術信仰,清華有現實信仰,人大既沒有學術信仰也沒有現實信仰,要硬說有信仰,人大就是有生活信仰。北大學生上了大學就被圍牆完全圍住,以為全世界只有學問,人類都應該成為學術大師,每天雲里霧里,海闊天空,對人間的東西都看不慣,弄得一個個好端端的孩子,四年後一副不食人間煙火的樣子,出門見了大爺都不知道打招呼。人總要「食人間煙火」,可北大的教育偏偏就不教人「食人間煙火」,而北大的學生畢業後,又只能分配到人間生活,這自然就苦了北大的學生。北大的學生參加工作後,只要繼續堅持北大生活態度,就處處碰壁。在現實面前,北大學生顯得過於理想,在人情世故面前,北大顯得不通人情世故,薄情寡義。把這樣的人扔到社會里,可想而知會有什麼樣的結果了,根本無法適應社會!北大的很多畢業生面臨著參加工作後被邊緣化的命運,甚至是下崗待業的慘況。 但北大出學者,單以人文社會科學為例,高校系統、黨校系統、社科院系統,很多比較純粹的二流至三流的學者(中國一流學者絕對空缺),都是北大出身。清華學生質朴,分到基層也會踏實工作,這樣,總有露頭的機會。人大學生善於鑽營,這樣的素質下到基層的概率本來就很低,就是下到基層,也會找個關系浮上來,很少能長期屈居下游。人大學生從政是為了吃穿,做學問也是為了吃穿,可連「著書都為稻糧謀」這樣文縐縐的話都不會說,骨子裡是真正「沒文化」。人大學生發育得快,成熟得早,很小就知道體諒父母,上了大學就想減輕父母負擔,勤工儉學,經商擺攤,補貼生活,很會過日子。至少前幾年,人大的學生經商就很出名,大款、大亨在全國高校中雄居榜首。這些鈔票巨子們的專業出身還非常奇怪,很多和經濟學、管理學、金融學無關,而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國共產黨黨史之類專業的出身。 由此再比附一下,北大像夜總會,人大像農貿市場,清華像集中營。北大出瘋子,清華出傻子,人大出混混。說到瘋子,有必要多費幾句口舌。瘋子無拘無束,胡思亂想,看似毫無用處,實則用處巨大,功德無量。人類來到世間,吃飯雖是大事,但僅僅為了吃飯可不行。瘋子的「瘋」就在於不滿足於「吃飯」。有了瘋子,才有了精神追求的沖動,文化創造的沖動。瘋子體現了人類的靈性、高貴、神聖。因此,做混混容易,做傻子也不難,最難的還是作瘋子。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時代不能沒有瘋子,瘋子意味著一個夢想,一種精神、一面旗幟。馬列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就是北大的瘋子精神的貢獻。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瘋子的耳朵最靈敏,首先聽見了,而清華這個傻子當時正木獃獃地昏睡,人大這個混混還沒有出生,正等待瘋子給她請送子觀音。歷史雄辯地證明,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是中國歷史的必然選擇,由此說來,北大這個瘋子就是歷史規律的使者。這種瘋子精神,讓北大出思想家、出學者,出時代精神、出民族魂魄。還有一個重要的現象,讀者可能沒有注意到,就是在這個戲子走紅、圖象泛濫的時代,幾乎人人都視詩歌如垃圾糞土,可北大在短短的十幾年,竟然為中國詩壇貢獻出十多位三流的詩人(中國目前一流詩人絕對空缺,二流詩人也寥寥無幾)。這個詩人數字其實非常巨大,也是其他高校根本無法望其項背、也根本無法理解的文化現象,它是北大的瘋子精神在中國當代的獨特表現。遺憾的是,中國十三億人對此幾乎渾然不知。但我相信,活在天上的佛祖、基督、穆罕默德、孔子等等,肯定都被感動得老淚縱橫。 人大絕對不會出瘋子,人大師生講究的是過小日子,自然都是識時務的俊傑。在人大,師生見了領導都點頭哈腰,特別懂事。在北大,師生見了領導,則裝作沒看見。北大學生畢業後不抱團,全是「單干戶」、「跑單幫」;人大學生抱團,能組成「丐幫」,互相幫助。由此再比附一下,北大「目空一切」,人大「目無一切」,清華「目有一切」。空不等於無,更不是有,而是超越於有無之上。「目無一切」就是骨子裡什麼也不相信。「目有一切」就是什麼都當作課程來解決。由此,再做一下庸俗的區分:北大浪漫,清華務實,人大投機。北大理想,清華現實,人大實際。瘋子有理想,傻子老實肯干,混混能潤滑整個社會,讓整個社會別太雅,讓人間充滿煙火氣和市儈氣,因此,北大、人大、清華校風互補,共同構成中國的現實精神。相比之下,北大則是這三者中間的靈魂,是中國的靈魂,也是中華民族的靈魂。 不過,北大為了培養出幾個瘋子付出的代價實在太大!說實話,在這三個院校里,北大的學生畢業後淘汰率最高,從這一點說,北大的教育完全是失敗的教育!由此,我就想到一條補救的辦法,就是在這個高校擴招的的時代里,北大應該縮招,每年在各省招5名文科生,10名理科生,一屆湊成500左右學生,立下生死狀:在讀期間,如果精神失常,學校概不負責。然後,就讓他們進北大盡情發瘋。這樣,節省下來的錄取名額就分配給人大和清華,這會減少不必要的巨大損失。
㈨ 北京大學的學術研究
北京大學在學術方面的聲譽由一連串令人自豪的科學成就贏得:世界上第一例人工合成牛胰島素有北大參與完成;世界上直徑最小的單壁碳納米管在北大產生;中國第一台百萬次電子數字計算機在北大設計;銻、銪、鈰原子量的國際標准在北大測定。
2014年,北京大學科研經費到款14.6億(不含醫學部);2013年科研經費到款27.73億。
2009-2013年北京大學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情況一覽表 年份獲批項目數獲批總經費(億元)20094802.220105602.620115863.8520125994.7920136044.7信息來源:北京大學新聞網匯總 自然科學研究 「十五」期間,北京大學共獲得1項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11項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8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共有10篇論文在Nature和Science上發表。
其中,王詩宬院士主持的「三維流行拓撲性質的研究」在2002年的國際數學家大會上作了45分鍾特邀報告;楊應昌院士主持的「氮的間隙原子效應及新型磁性材料研究」在2004年被評為中國稀土領域十大科技成就之首;醫學部尚永豐教授對子宮內膜癌和乳腺癌的發病機理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其研究成果於2005、2006年先後在Nature和Nature Reviews Cancer上發表。
環境學院方精雲院士關於中國森林植被是一個重要「碳匯」的研究結論被Science評論員認為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被Nature評述為全球碳循環研究的重要進展之一。
在高技術應用領域,中校微機電系統研究群體突破了一批關鍵工藝,首次在國內開發成功MEMS晶元的批量製造技術,研究成果得到廣泛應用;寬禁帶半導體研究中心研製成功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GaN基短波長激光器,使中國氮化鎵基光電子材料與器件的研究進入世界先進行列,成為掌握相關技術的少數國家之一;關於CO分離技術這一獨特成果的廣泛應用已產生了重大社會經濟效益;醫學部細胞免疫實驗室研製的腫瘤抗原NY-ESO-1b多肽疫苗通過中國葯品食品監督管理局葯審中心評定,獲得了新葯臨床研究批文;中校自主研發的北大眾志-863CPU的系統晶元和網路計算機已經在多個領域進行應用示範。 人文社會科學研究 北京大學有25位中青年學者入選國家「跨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劃」,45名學者入選國家「新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劃」,揭示著北大人文社會科學未來發展的勃勃生機。 館藏資源 北京大學圖書館始建於1898年,初名京師大學堂藏書樓,是中國近代第一所新型的國立圖書館,是亞洲高校最大的圖書館。截止2015年底,總、分館文獻資源累積量約1,100餘萬冊(件)。其中紙質藏書800餘萬冊,以及各類資料庫、電子期刊、電子圖書和多媒體資源約300餘萬冊(件)。館藏中以150萬冊中文古籍為世界矚目,其中20萬件5至18世紀的珍貴書籍,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 學術期刊
北大所發行的部分學術期刊,是中國大陸當中,少有的獲得國際知名的大學所認可、具品級的學術期刊,而一些知名學府如牛津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等亦有與北大合作共同發行期刊。
北京大學學術期刊一覽表 序號期刊名統一刊號創刊時間出版周期編輯部主編備注1《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1-2442/N1955年雙月刊學報編輯部趙光達2《數學進展》CN 11-23121955年雙月刊數學科學學院丁偉岳3《物理化學學報》11-1892/O61985年月刊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唐有祺SCI4《大學化學》CN11-1815/O61986年雙月刊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段聯運5《地學前緣》CN 11-3370/P1994年雙月刊地大、北大翟裕生聯辦6《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1-1561/C1955年雙月刊學報編輯部程郁綴CSSCI7《中外法學》11-2447/D1978年雙月刊法學院賀衛方CSSCI8《經濟科學》11-1564/F1979年雙月刊經濟學院劉偉CSSCI9《國外文學》11-1562/I1981年季刊外國語學院季羨林CSSCI10《國際政治研究》11-4782/D1980年季刊國際關系學院梁守德CSSCI11《大學圖書館學報》11-2952/G21981年雙月刊圖書館朱強CSSCI12《市場與人口分析》11-3601/F1994年雙月刊人口研究所鄭曉瑛CSSCI13《北京大學教育評論》11-4848/G42003年季刊教育學院汪永銓14《南亞研究》11-1306/C1978年半年南亞文化研究所孫培鈞CSSCI15《北京大學研究生學志》1985年研究生院蔡桂生
㈩ 作為中國最高的學術殿堂之一,北大走出來的知名校友有哪些
北大是中國最著名的學府之一,培養出來的人才不計其數,知名校友那可就多了。
說幾個大家一聽名字就知道的,網路總裁李彥宏、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主持人撒貝南。
北京大學是我國近代高等教育的鼻祖,建校一百多年來,累計共培養了1000多名院士,12位“兩彈一星”元勛,11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230位社科學家,142位億萬富豪,87位副國級、部委級政界英才。
從北大走出的各行各業的人才太多了,幾乎涵蓋了各個領域的精英。今天我們就說說其中三個經常出現在我們視野當中的北大人。
三、著名的“小撒”,撒貝南。
“北大還行,撒貝南。”
這是一個搞笑梗,而這個梗的來源就是撒貝南,當他用那種有些戲謔的語氣說出北大還行這句話的時候,凡爾賽鼻祖這個詞就跟著他了。
眾所周知,撒貝南畢業於北京大學法學院,是標準的北大人。
而這個本來有望成為法律人的小撒,硬是自己改了行,成了央視的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