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導師指導 » 建構區的觀察與指導

建構區的觀察與指導

發布時間: 2021-03-13 01:34:25

Ⅰ 幼兒園中班體育區域建築區運轉的觀察分析

重點指導區域:建構區 【活動目標】 1、培養幼兒的想像能力,能根據自己的想像進行搭積木; 2、提醒幼兒游戲規則 【材料投放】 1、有五位幼兒一起選擇的建構區的積木一籃; 2、數量足夠五個幼兒活動的量 【指導建議】 1、積木雖然是孩子們自己選的,不代表他們能對積木的玩法很熟練,教師可以適當給予幫助; 2、尊重幼兒的創意,讓幼兒說說自己做的是什麼,幫助幼兒理順思路; 3、適當給幼兒在創作中一些建議,幫助他們完成的更好。 【觀察原因】 1、幼兒的想像能力雖然很豐富,但是他們的生活經驗和動手能力還是有限度的,小班幼兒更是如此。 2、教師在不違背幼兒的意願下,給幼兒適當的幫助,並找一找他們在活動中的創意點和不足之處。 【觀察記錄】 我們班的孩子,對搭積木的游戲還是很感興趣的,搭積木也是孩子們的天性。今天我就選擇了了班級中建構玩具中的一種,對孩子們搭積木進行觀察和分析,今天區域活動中參加建構區的幼兒有五名,分別為:言、尚、宜瀾、晨傑和雨軒等。 言是我們班年齡最小的,卻很快適應了我們這個集體。我對他的要求也稍微放鬆了些,不過搭的積木還是很形象的,把不同的大小的積木平鋪再一起,他說是寬寬的馬路,我引導他,在馬路邊上還有房子呢? 他就把積木豎著插在「馬路」上,高興的對我說:「老師,房子搭好了!」還真挺回動腦筋的;尚在我們班也屬於年齡偏小的孩子,不過還是聽聰明的。他一開始搭的是電風扇,他說:「天很熱的時候,可以扇一扇」,我問他這個電風扇還像什麼,怎麼樣會更好看呢?他就看到別的小朋友讓我給她搭的小汽車說:「我搭個停車廠,這是停車廠的電風扇。」很有創意的。宜瀾年齡也偏小些,卻是個很有靈氣的小女孩。她一開始就搭了兩條長長窄窄的,我以為是馬路呢,她告訴我,這是火車,於是,還在「火車頭」的位置插上了兩根長的積木說:「這里就是火車頭!」還在火車邊上搭了一些土地,土地上還搭了一個摩天輪,她很開心的告訴我說:「老師你看,這個我電視里看過的!」還用手轉動著上邊的座位,真棒!晨傑聰明且任性的孩子。他一開始也搭了電風扇,但是他的電風扇是一整排的,說:「我這個是連排的電風扇,很涼快的!」他還做了個小盒子,說:「這個小盒子里可以裝很多好吃的東西呢。」還在盒子上裝了個電風扇,說是要給盒子也要扇一扇涼快。雨軒是個聰明能乾的女孩子。首先做了一個電風扇,然後把電風扇做的很不同,還讓我幫她做了一輛小汽車,她開著開著,小汽車不小心摔壞了,我讓她自己想辦法,她做到了,說:「我要把它變成公交車,這個電風扇可以裝在公交車里。」她平時很多時候是做公交車來的,所以對公交車也比較了解。很好的想法。 【思考與對策】 孩子們對見過的,體驗過的,喜歡的事物印象特別深刻,而且也願意用搭積木的方式把它們表現出來,也真的很好。我想在下次的活動中: 1、讓孩子們之間有更進一步的交流,孩子們的交流中也能提升幼兒的想像力; 2、如何讓幼兒的思路更加打開呢?我想可以讓孩子看些平時常見的圖片,也許孩子們的思路會打開些。

Ⅱ 中班建構區是怎樣觀察,指導幼兒自主游戲

[摘 要]:自主性游戲是幼兒最喜愛的游戲之一,也是幼兒主要的游戲,但是幼兒園在開展游戲時普版遍權存在一些問題,在此就游戲中出現的問題,找出解決的策略,主要通過調整教師組織游戲的方式,提高教師在游戲過程中的指導策略,合理控制游戲的時間,。

Ⅲ 如何觀察和指導幼兒在區域中活動

幼兒園區域活動是自由選擇、自發探索的自主活動,為幼兒們所喜歡。在活動中,幼兒們通過持續不斷地實踐與環境相互作用,培養自我選擇、自我發展的能力。幼兒園區域活動中的師生關系與集體教學中的師生關系在互動上有所區別,區域活動是以幼兒自主學習為中心的一種師生互動過程,教師的指導更多是非正式的、隱性的和機動靈活的。對3至6歲的兒童來講,幼兒園課程實施的方法應更多地選擇那些結構性低、非正式的活動。雖然很多幼兒園在開展區域活動的過程中意識到了這點,但在操作過程中卻存在諸多困惑。本文將著重探討幼兒園區域活動中教師有效指導的策略。 一、關注學習過程,把握介入指導的最佳時機 幼兒園區域活動是幼兒的一種自主活動,教師要著眼於幼兒的主動學習能力的培養,充分信任幼兒,為幼兒主動學習創造所需的環境和條件。只有當幼兒確實因自身經驗與能力的局限,難以繼續進行探索活動的時候,才給予一定的支持和幫助,這種適度的支持對獲得活動的預期效果是十分必要的。但是,無原則過多支持,也只會助長其被動依賴心理,壓抑其獨立自主能力的發展。教師要關注了解幼兒的學習過程,了解幼兒面臨的各種困難,善於區分出其中哪些困難該由幼兒自己獨立解決,哪些困難需要得到教師的幫助,從而及時把握介入的最佳時機,有針對性地給予一個心理與能力的支點,使其能依託這一支點,順利地越過困難,沿既定方向繼續探索前行。例如,區域活動中幼兒玩磁鐵,教師提供了許多相關的操作材料,如各種大小的磁鐵及多種磁性物和非磁性物,想讓幼兒在操作和爭論中獲得一些對磁鐵屬性的感性認識。活動中,孩子們饒有興趣地用磁鐵進行各種探索,興奮地交流著自己的發現和觀點。幼兒獲得感性經驗後,教師又考慮在投放的材料中如何設置一些問題,進一步引導幼兒探索磁鐵的屬性。如提供操作材料:筷子、鑷子、調羹和磁鐵以及一盤混有大頭針的豆子,讓幼兒探索用什麼工具能較快地取出大頭針。當幼兒解決了這個問題,教師又及時為幼兒提供新的材料(回形針),並提出新的探索要求,即怎樣從礦泉水瓶中一下子取出所有回形針。與前一任務相比,這一任務難度提高了,需解決兩個主要問題:一是瓶中的回形針先要連成一體;二是用磁鐵將此連成一體的回形針同時吸出。這一新任務顯然更具有挑戰性,也有一定趣味性。當幼兒用磁鐵將礦泉水瓶中已串聯好的回形針往瓶口方向吸,始終無法將回形針吸出瓶身而感到無助時,教師用一句「你再試試看,沿著瓶子哪一面往上吸,回形針才不會掉下來」的話來點撥,讓幼兒變換思維角度,再進行嘗試,很快幼兒找到了解決辦法。當幼兒經歷多次曲折,終未達到目的而失去信心時,教師對其講了一句:「我會和你一起想辦法的。」這句話無疑給了他們一種希望,並使其重拾起信心。同時,教師還為其提供了解決這一難題所必須的材料(大小不一、各種形狀的磁鐵)。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幼兒又回來繼續解決原先的問題,並最終取得了成功。 二、掌握觀察方法,針對特點確定相應的指導策略 在區域活動過程指導中,教師常常不自覺地憑著自己的主觀臆想來選定內容,構想過程,忽視了幼兒的需要,導致不能滿足幼兒發展的需要。兒童的發展特點及其需要是教育的一個基本依據,要教育好兒童,必須首先了解兒童,而觀察幼兒是了解幼兒的基本方法。教師在觀察時要注意做到靜心、細心與耐心。靜心是盡量不打攪幼兒自然的行為過程,與之保持一定的距離;細心是注意捕捉幼兒行為表現中的有意義信息和其發生的時間、背景等,根據需要作一定的記錄;耐心,是不要怕多花費時間,觀察有時需要經過一定的時間後才能獲得一些有價值的資料。例如,在區域活動中觀察小班幼兒玩拼圖:紅紅小朋友先把五塊拼圖從底板上全部取出放在地毯上,然後見她拿起一間小房子,仔細看了看,再用眼睛在板上來回尋找著,直至確定找准後才放入,就這樣依次把五間小房子准確無誤地嵌入,整個過程僅用了8分鍾;麗麗小朋友也拿起一間小房子,看也不看,直接准備放入左邊第一個空隙內,可是卻放不進,再移到第二個,還是放不進,再往下移,直至第四個才正好嵌入,她露出了會心的笑容,接著又拿起另一間小房子,還是從頭開始,依次在底板上一個個地放,最終也全部完成了,前後用了12緝粻光救叱嚼癸楔含盲分鍾;東東小朋友他把拼板的底板放倒了,也就是房子的屋頂朝下,他拿起一間房子,試圖放入第一空隙,發現嵌不進,可還是拚命使勁往裡按,最終當然是沒有成功。以上幾個案例說明:孩子們的學習方式存在著差異。對於紅紅小朋友在拼圖中表現出思考型的認知特質,如果材料沒有新的要求,一味地只是重復已有的經驗,那麼就會變成機械的操作,幼兒只能得到機能性的快樂,在認知上得不到什麼提高。與紅紅同樣完成任務的麗麗卻表現出了完全不一樣的沖動型認識風格,對這類兒童的指導要讓其學會注意觀察認知對象的細節,並在回答問題之前,對各種可能的答案進行檢驗。所以,如果單純提醒她慢一點,並無多少幫助,他們可能更需要一些注意視覺刺激和策略的具體提示,如「看一看,能不能直接找到它的家」等。而東東與前面兩個幼兒比,明顯存在能力水平上的差異,如果面對他的困難熟視無睹,不進行適時適度的指導幫助,他就可能會因對活動失去興趣而放棄。當然,指導的重點應是提升其空間方位的知覺水平,如提供一些突出幾何圖形特徵的拼圖材料,加強方法上的引導。 幼兒學習操作中表現出的個體認知差異是客觀存在的,不僅有水平的差異,還有方式的差異,教育的策略也要因此而有所不同。觀察是教育的先導,只有充分觀察,了解幼兒,按幼兒不同特點確定相應指導策略,教育指導才有更好的針對性,也才有可能真正適應,滿足幼兒的發現需要。 三、因勢利導,促進幼兒自主意識與能力的發展 區域活動的目的不僅僅是讓幼兒參與自己感興趣的活動,在活動中增長知識,發展能力,更重要是要讓幼兒經過這一歷程,促成其自主意識與能力的發展,這是根本的目的。因此,在指導中,教師要對幼兒任何自主活動的願望與努力都應給予充分、積極的支持(包括環境創設及材料的准備)。例如:在區域活動中,幼兒提出建議——「做好玩的棋」,經過討論後,誕生了「探險棋」、「旅遊棋」還有「交通棋」等等。這里每一幅棋都是幼兒在運用了腦中的知識,在反復理解棋類活動規律的基礎上,通過充分發揮想像力和創造力而製作完成的。這一示例說明,幼兒在自主活動過程中,不僅自主意識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各種動手能力得到發展,而且還領會了各種材料的特性、各種活動器具的規格、製作方法及材料與器具的聯系等,收到了不僅知其然,還知其所以然的效果。 四、關注但不介入,提供幼兒相互交流學習的空間 在幼兒區域性活動中,幼兒不僅與教師和環境產生互動關系,而且幼兒間也發生著各種互動交流,有益於幼兒的自我成長。例如在建構區域活動中,肖宇小朋友雖愛學習,但在插圓形時仍然感到困難,一旁的強強便善意指出他的錯誤並要直接幫他插,而肖宇卻執意要自己來,熱心的軍軍只好不時地提醒他。這時教師應採取的指導策略是關注但不介入。因為幼兒間由於彼此間的平等地位關系容易使他們可以毫無拘束地自由交流、討論。在這樣的交流中幼兒既隨意又保持著自己的立場,而且幼兒間交流所用的語言是彼此間最能理解的語言。這樣的交流所達到的效果是教師直接指導所不能達到的。它不僅對幼兒的區域活動起到了一種支持的作用,還助長了幼兒社會性的發展。因此,教師此時最好的策略就是保持沉默,通過沉默而使幼兒充分地互相交流。從這意義上說,教師有時採用的不作為的策略實際上是對幼兒最大的支持。對幼兒的支持並不意味著教師每次都必須親力而為,有時也可保持沉默,讓幼兒相互交流,解決問題。 五、有機整合,實現教學與發展的最佳效益

Ⅳ 如何培養大班幼兒合作意識建構區觀察記錄

區域活動作為目前階段幼兒園最重要的活動形式,活動的內容可以包含幼兒園的各領域,在區域活動中引導幼兒開展記錄,是培養幼兒形成記錄意識和養成記錄習慣的重要途徑,我園在幼兒園公共區域活動及班級區域活動中,積極探索引導幼兒記錄的途徑和方法等,為幼兒的自我表達提供更加廣泛的空間。
一、區域活動是培養幼兒記錄意識和習慣的重要途徑。
區域活動是根據幼兒發展需求和主題教育目標創設立體化育人環境,即充分利用各類教育資源,有效運用集體、分組和個別相結合的活動形式,組織幼兒進行自主選擇、合作交往、探索發現的學習、生活和游戲活動。在這寬松、愉悅的學習環境中,幼兒根據自己的興趣和能力,選擇活動內容,體驗操作和交往的樂趣,積極主動地發現、探索和表現,是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的較理想的教育手段之一。較之幼兒園的集體教學活動,區域活動的自主性更強,區域活動的結構狀態,在合理提供材料的前提下,更有利於幼兒記錄的自主性發揮:
隨時記錄:記錄的好習慣之一是隨時記錄,正如民間俚語所說「好記性不如癩筆頭」。在幼兒園的集體教學活動中,隨時記錄並不可行,在區域活動中,由於在組織結構、時間、空間上的低結構狀態,允許幼兒在某些區域活動中可以隨時進行記錄。如在美工區中,幼兒正在進行美工活動「盤扣」,絨條、細鐵絲、布條等材料經過幼兒的創造和加工,變成了一隻只美麗的盤扣,在教師的指導下,幼兒將自己設計的盤扣花樣進行記錄,做成一本小小的盤扣畫譜,這本畫譜長期提供在美工區中,供幼兒隨時進行記錄。
隨點記錄:是指隨著活動地點的改變,在活動的點上進行記錄。幼兒園的公共活動區域不固定活動的人群,幼兒每周的活動地點都進行相應的輪換,因此,我們在活動的點上為幼兒提供記錄牌,讓幼兒自己記錄今天活動的區域,教師在活動結束後對幼兒的活動狀態進行追蹤,幫助幼兒積累活動運行的經驗。
前置記錄:這類的記錄是指在活動前就開展的記錄,科學探索記錄中的猜想性的記錄就是這類記錄,如引導幼兒猜測磁鐵可以將什麼材料吸起來,什麼紙張最會吸水等。在區域活動中,這類的記錄為材料收集記錄、建築設計記錄等為主,有的班級為幼兒提供材料收集卡,引導幼兒記錄自己收集的材料件數、質地、可以用於什麼區域活動。
延後記錄:延後記錄是一種情感表達類的記錄,主要引導幼兒開展對自己的評價,在區域活動中提供大圖表,幼兒可以運用標記等方法記錄自己在區域活動中的狀態,自我心情的表示。一般在區域活動結束後進行記錄。
連續記錄:區域活動在操作的過程中,有的活動內容並非在一次的活動中能夠完成,而需要在區域活動中進行反復的操作和游戲,這就需要有連續的記錄,引導幼兒將每次的活動情況記錄下來,如健康活動區中提供連續的大表格,幼兒將自己在區域活動中跳繩的個數和拍球的個數等進行統計,讓幼兒看到自己在運動中的進步,激發幼兒參加體育活動的興趣。
二、區域活動中幼兒記錄意識和習慣的培養是教育客觀評價的需求。
「記錄——解讀——反思——重溫」,這四個環節如同自然界中的一條食物鏈,在循環中不斷追求一種平衡發展的規則。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最大的幸運就是能傾聽到幼兒的100種語言,感受幼兒不同的認識、思考、發現、幻想和表達,體驗幼兒心靈深處的驛動。
記錄能讓教師解讀幼兒活動的意圖和心理。目前幼兒教育的發展方向越來越重視對幼兒活動時的觀察記錄。而幼兒在各類活動中童稚可愛的記錄是教師解讀幼兒這本書的最佳方法,通過解讀和評價幼兒的記錄,會獲得幼兒發展現狀的第一手資料,從而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為,調整教育的策略和方法,促進幼兒更大的發展和進步。
情感表達記錄:幼兒在區域活動中,特別是在幼兒園公共區域活動中,他會遇見不是本班的教師,不是本班的同伴,他與他們之間的交往開心嗎?快樂嗎?碰到困難了嗎?活動獲得成功了嗎?本班教師在公共區域活動反思中提到了這樣的問題,通過活動回到自己本班級進行談話是一種方法,及時引導幼兒記錄也是一種好方法。於是,我們設計了兩種記錄情境,其一是在公共活動區域中的記錄,幼兒在外出參加公共區域活動時隨身攜帶卡片,即向公共區域管理教師亮明自己的班級和姓名(每個班級的顏色和標記不同),同時也是一張幼兒的記錄紙。幼兒可以用繪畫、標記、打鉤、打叉對自己今天在某個公共活動區中的情況進行記錄,公共區域管理教師也為幼兒提供五角星、愛心、皇冠等可以粘到幼兒卡片上的材料促進幼兒積極的記錄,對自己形成積極評價。本班教師通過整理幼兒帶回的記錄卡,了解幼兒今天外出活動的情況。其二是幼兒在本班區域活動中的記錄:主要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因為本班幼兒相互之間的熟悉程度高,更容易完成小組合作的記錄過程。如:表演區中對合作表演的對象、合作情況的討論記錄,從記錄的情況可以對幼兒的合作性、合群性進行評價。
探索發現記錄:科學區、自然區、數學區、玩沙區、玩水區等區域中引導幼兒進行探索發現記錄有利於發展的幼兒合作、表達與交流。幼兒在探究之後,有一種表達的潛力和傾向,通過探究操作,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感受,體驗和發現,在頭腦中有許多刺激、觸覺的經驗,通過交流梳理頭腦中的信息,能明晰發現事物特徵和關系,以及自己的探索過程。這樣的記錄往往是幼兒們經過經驗分離與交流討論後初步達成共識,通過這樣的探究,孩子們會逐漸學會了有意義的觀察,學會了通過探究來解決問題,學會了思考,表達和互相交流,他們真正的學著認識周圍世界。教師通過分析幼兒的記錄,對幼兒認識世界的能力、操作能力、探索能力等形成客觀的評價。如在大班的自然區中為幼兒提供記錄本,引導幼兒為某一種植物作觀察記錄等。
三、培養幼兒的記錄意識和習慣是實施區域活動的重要策略之一。
區域活動作為幼兒園活動的重要形式,越來越多的幼兒園關注區域活動環境的建構,但是在實施區域活動的過程中,並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和達成目標,分析原因之一是在區域活動實施的過程中並未採取有效的組織策略。在區域活動中有目的的進行記錄意識和習慣的培養是實施區域活動的重要策略之一。
圖畫記錄:圖畫記錄是區域活動中幼兒經常採用的記錄形式,這和幼兒的年齡特徵是相符合的,這種描述性很強、形象直觀的記錄形式在語言區、表演區、種植區、建構區等廣泛運用。如:中班幼兒對於演出的節目單的記錄會採取繪畫的方法,告訴其他的小朋友演出的節目、時間、和地點等,這樣的記錄隱含表演區的目標,顯得有意義。
圖表記錄:這是一種統計性的記錄,在科學區、數學區、主題性區域等廣泛運用,一般由教師根據活動區域目標預設圖表,幼兒在圖表上進行統計和記錄。
標記記錄:標記記錄是一種簡單易行的記錄方法,從標記記錄上可以體現教師教育的巧思,如引導幼兒為區域活動的材料擺放設計一一對應的標記,用標記引導幼兒進出區域,更多的是體現在建築區、壘高區、玩色區等的幼兒記錄上,如在牆上設計記錄標記的長紙條,幼兒將自己壘搭高的情況直接在牆上作標記。
四、區域活動中幼兒記錄意識和習慣培養應注意的問題。
在區域活動中培養幼兒記錄意識和習慣實踐的時間不長,因此出現偏差在所難免,在培養的過程中需注意如下問題:
有效記錄:記錄為幼兒調整認識、整理經驗、形成概念奠定了基礎。因此教師在活動中應該明確記錄內容,在確定記錄方法時要尊重幼兒,選擇適宜的記錄方法,並有意識地培養幼兒記錄的習慣和能力,使幼兒樂於探究,形成對自己的積極評價,使記錄真正有效,真正服務於區域活動目標
有需記錄:並非所有的區域活動都一把抓採取記錄的策略,而應尋求區域活動和記錄之間的交叉點和平衡點,即達成區域活動的目標,也培養幼兒的記錄意識和習慣,兩全齊美,相得益彰。
有時記錄:在區域活動前、區域活動中、區域活動後都有許多的記錄時機,這個時機的把握很講究:一方面要讓記錄不成為幼兒的負擔,一方面要及時記錄以免錯失良機。這都需要我們在今後的工作中進行更進一步的研究。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