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考志願指導
❶ 學考志願表的錄取步驟是什麼
講錯了吧?學考只是拿畢業證,不用填志願呀?
❷ 學考志願和高考志願有沒有影響
1、高考專項計劃都是在提前批或者單列批次填報志願 ,如果填報專項計劃志願沒有被錄取,不會影響其它普通批次學校的錄取。 2、比如一本招生的專項計劃學校,會在一本批次前專門設立一個一本專項計劃批次填報志願 ,如果沒有被錄取,後面的一本批次志願照樣可以被錄取。
❸ 高手指導高考填報志願
三本院校哪個好點不太清楚了,不過沒發揮好的話還是復讀吧,畢竟現在復讀的挺多,再學一年,下一年再好好發揮的話提升的空間還是很大的,要不要復讀主要看考生心態,如果不是很有自信,成績下滑也很正常,但是看你心態也很適合復讀
目前形式三本畢業後只有回家鄉找工作了,而且工作必然不好,等畢業後找工作絕對超級頭疼
當然研究生還是可以考上的,但是你本科學校不好的話,研究生也不會有好學校上,因為好的學校不會從三本里招。而且重要的是很多公司招人 是看你本科畢業院校的, 也就是說研究生不會改變本科學校給你的影響!!
平行志願是你所報的幾個志願是同時錄取的,因為以前只有第一志願,你的檔案只投到第一志願所報的學校,如果你沒考上這個學校,而你的第二第三志願所報的學校又沒有你的檔案(你的檔案會一直在第一志願學校,直到錄取結束才退回),這樣就什麼學校就考不上了,而平行志願解決了這個問題,平行志願中報的學校,不分次序,只要你報了,而且分數夠了,就能上
第一志願,因為是平行志願中的,關系不大,把你最想上的報在第一志願就行了,而且因為是平行志願(比較保險),所以很多人的第一志願報的都是好點的學校,可以闖一闖
志願服從是必須寫服從的,這樣的話你的第一志願取不上,還可以取第二志願,不服從的話第一志願取不上,就沒有學校上了
我是09年的,當時就研究了好長時間,呵呵,我考的是北京郵電,當時考不上的話也會復讀的,不要指望考研,研究生也要看哪個學校的,復讀很辛苦,如果心態好的話還是建議復讀,現在NB的都是復讀生,具體怎樣還要你自己決定,好好考慮吧,祝你成功 Y(^_^)Y
❹ 高考志願填報指導怎麼填
關於志願,以下幾點希望對你有用:
一、考生志願,指考生所選報的院校和專業,是考生的志向、願望、愛好、個性和能力等因素的綜合反映。填報志願實際上也是考生與院校之間的一種「雙向選擇」:一方面考生通過填報志願,表達自己的願望即嚮往何種院校、喜歡什麼專業等;另一方面,各普通高校又以考生填報的志願為其錄取的基本依據,從眾多的報考者中擇優選拔合格的新生。合理填報志願對於考生來說意義十分重大。
二、錄取批次關系
由於招生學校在客觀上存在差異,根據國家教育部的有關文件精神,實行分批錄取的方法,分為提前錄取、第一批錄取、第二批錄取、藝術類高職、專科錄取。
(1)提前錄取的院校,指軍事院校、公安部所屬院校和少量國家教育部特批的院校、藝術院校及招收藝術專業的院校、體育院校及招收體育專業的院校。
(2)第一批錄取的院校,指全國的重點本科院校、進入「211」工程的院校和經批準的少量一般本科院校。
(3)第二批錄取的院校,一般本科院校。
(4)藝術類高職錄取院校
(5)專科錄取的院校,指全國(含北京市)的專科類院校和招收專科學生的本科院校。
在錄取中,以上每批錄取院校之間按批次順序錄取,互不影響,只有上一批結束後,才能開始進行下一批錄取。
三、在錄取工作中,會出現一些院校或專業不能滿足招生計劃,還有一些線上考生因填報志願不合理而未被錄取的情況。對此,在各批次錄取結束時,如高等學校計劃未完成,高校一般會有如下做法:
對已經達到該批次最低控制分數線且有該校第一志願的考生降分補錄;
對已經達到該批次最低控制分數線且有該校第二志願的考生降分補錄;
如仍未完成招生計劃將通過教育考試院網站公開剩餘計劃徵集志願,電話或者網上填報;
如生源仍不足的高校將有可能進一步降分錄取。
❺ 高考填報志願指導
高考填報志願指導機構有很多。考生志願,指考生所選報的院校和專業,是考生的志向、願望、愛好、個性和能力等因素的綜合反映。填報志願實際上也是考生與院校之間的一種「雙向選擇」:一方面考生通過填報志願,表達自己的願望即嚮往何種院校、喜歡什麼專業等;另一方面,各普通高校又以考生填報的志願為其錄取的基本依據,從眾多的報考者中擇優選拔合格的新生。
在這方面比較專業的是如願生涯,如願生涯是一家由資深教育學專家和互聯網精英創辦的創新型教育科技企業。在新高考改革的背景下,將生涯教育的理念融入中學的升學過程中。專為高中生提供量身定製的學業規劃指導、三位一體、自主招生、高考志願填報、生涯研學游學、心理輔導、家庭教育等多元服務,充分滿足學生成長過程中的不同需求。
更多問題請咨詢如願生涯教育客服!
❻ 如何指導學生填報高考志願
高考即將來臨,學生在「三知」(知分、知線、知位)的情況下選擇學校和專業,大大提高了填志願的准確性,但是如何選好大學和專業仍然是令許多學生和家長頭疼的問題,俗話說:好大學不如好專業。那麼如何選擇專業才是好的呢?下面我根據十幾年的高中教學經驗談談我的看法,期望能對處在迷茫中的考生和家長提供些借鑒和參考。 第一、專業冷與熱問題。學生在填報志願時,各專業的就業率無疑是考生和家長最為關注的問題。全國大學畢業生就業率不高,畢業等於失業,更是讓考生和家長心驚膽戰。於是大家爭相挑選「熱門」專業,以為這樣便能為四年後的就業買下一份保險。 以就業率作為高考志願填報的風向標,很簡單,很實用:冷門專業意味著社會需求少、就業率低,熱門專業則表明就業率高。它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但不能將它無限放大。第一,我們不能由就業這一個要素來決定自己在四年裡應該學什麼;第二,此時的「熱門」並不代表今後會一直熱門。 志願指南 社會環境、市場行情對就業有影響,對專業的選擇有干預,然而,最終起決定作用的還是專業掩埋之下的真正能力。就業競爭的關鍵是個人綜合實力的競爭,而不是「冷」學科和「熱」專業的比拼。 一個「熱到發燙」的專業里,也有同學找不到工作;很冷門的專業里,卻有「牛人」可以任意挑選自己想從事的工作。所以,對不同的人而言,專業與就業(以及收入)的關聯程度是不同的。有沒有好工作取決於在大學四年做了什麼,而不是取決於考進了什麼專業。 溫馨提示:很多企業在錄取大學生時,看重的不只有專業成績,還有學生扎實的基本知識、良好的表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以及快速的學習能力和良好的適應能力。 比如,國際知名的四大會計師事務所、著名跨國公司管理培訓生招聘都是不限專業的,他們看重的是大學生良好的綜合素質和「軟」技能,而不關心你是否是會計、經濟管理科班出身,專業成績是否都為A。因此,專業對就業的影響都沒有我們想像那麼重要。其次,我們的專業設置和市場是脫節的,前些年拚命招生的計算機、英語、國際貿易和法學等專業在當時可謂是「熱」極一時,現在再看看他們的平均就業率,你就會發現它們已經很「冷」了。第二、性格、興趣最給力。不管學習什麼專業,我們都要遵循自身的實際情況和興趣愛好,在此基礎上,再考慮更實際的就業優勢、留學優勢等問題。我們要做的是:了解自己的性格,發掘自己的興趣。 性格是指人在態度和行為上所表現出來的心理特徵,是人與人之間最核心的差異。心理學家海倫·帕瑪把人的性格分為九種:完美型、助人型、成就型、藝術型、理智型、疑惑型、活躍型、領袖型、和平型。根據長期調查研究表明:不同性格的人與各類專業、職業有不同的匹配關系。 職場中,很多企業在招聘新人時,也將性格測試放在重要地位。他們認為,一個人能力不足,可通過培訓提高;但一個人的性格與專業、職業不匹配,要改變起來,就困難多了。 志願指南挑選專業時,首先就要清楚自己的性格和興趣,若能與專業相匹配,學習中會更快樂,工作後也更能得心應手。反之則會不適應、困難重重,給個人的發展造成影響。 職業咨詢師在做職業規劃時,經常會告訴大學生們:人生應該擇己所愛。 很多中學生埋頭於書本,應付沒完沒了的測驗和考試,這讓他們沒有時間再繼續中小學期間的興趣愛好,甚至讓他們忘記了:我擅長什麼,我喜歡什麼。 被譽為「職業輔導之父」的帕森斯認為,在選擇職業的過程中,涉及三個主要因素:對工作性質和環境的了解,對自我愛好和能力的認識,以及兩者之間的協調和匹配。這個理論同樣可以用到專業選擇上來。 由於國內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在中小學的缺失,導致同學們對自己的興趣、對專業和職業一無所知或一知半解。那麼我們在高考前後能做的切實可行的事情,就是了解自己,包括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經濟條件、身體狀況等諸多因素。同學們可以自我探索,可以通過朋友、同學和家人來告訴自己是什麼樣的人。 自我探索包括了一些簡單易行的自我提問。在安靜的、無壓力的環境下,不妨問問自己:有哪些活動和事情想起來就讓我覺得有勁?這些事情和活動又體現了自己怎樣的能力和特長?我理想的學習環境或工作環境是什麼樣的?我希望有怎樣的休閑生活?我的短期目標、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分別是什麼?如果對這些問題都有清晰的答案,那麼專業的選擇也就沒那麼困難了。 溫馨提示:據調查發現,考生在填報志願時,和父母一起商量決定的人最多,佔到調查人數的56.7%;其次是與老師商量決定,占調查人數的20%;15.9%的人自己決定;而依據職業測試、心理測試專家建議的有7.4%。可見在報考志願時,很多學生是與父母或老師商量決定的,甚至有家長代替孩子作決定,家長望子成龍成鳳心切,沒有顧及「90後」孩子自己的性格和興趣,加之如果對信息收集不足,很可能會做出錯誤的選擇。 李開復在《做最好的自己》一書中提及:大學生中不喜歡自己專業的佔64%,數據高得嚇人。不是說這都是家長的錯誤所致,而是希望告訴准大學生們,在志願選擇上要更加積極主動。 第三、專業與學校沖突 將錯就錯是藝術 同學們可能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好大學的心儀專業分數線很高,想讀這所大學,意味著要放棄心儀專業;而如果以專業優先,可能就要放棄這所大學。對此,該如何抉擇呢? 我的建議是,如果所學專業不讓自己難以接受,應當優先考慮學校。正如前文所述,專業對人的影響很重要,但好學校的環境、氛圍等對人潛移默化的塑造影響更加深遠。 志願指南 如果出現專業與學校沖突的情況,甚至專業選擇失誤,千萬不要破罐子破摔;要相信,大學教育完全可以彌補你的損失。 首先,許多學校都在嘗試按大類招生或對學生開展通識教育,這些都可以彌補專業教育的缺陷,加強對學生全面發展的培養。其次,很多學校為大學生提供了轉專業的機會,讓學生進大學後可以重新選擇。再次,在轉專業不成功的情況下,學校還提供有第二專業、第二學位和跨校輔修等多種形式讓學生有機會接觸自己真正喜歡的專業。 溫馨提示:大學對人的教育和培養是全方位多層次的,除了專業的學習,學生應當利用校內外一切資源鍛煉自己的能力,使自己具備進入社會所需要的各種能力和素質,從而有助於選擇一份適合的工作。 填報志願時的幾點思考: 第一,志願調劑是「服從」還是「不服從」。如果大家把前面內容看懂了,這個問題的答案也就有了。如果更看重學校一些,那麼自然是服從調劑;如果對某專業深愛有加,並且做好最壞的打算,准備來年再戰,那可以考慮不服從調劑。當然,現實抉擇沒這么簡單,這個問題應該和父母、老師進行充分溝通,有時怕是當局者迷。筆者個人傾向於服從調劑。 其次,如何看待家庭影響。生活中,家庭職業對學生的影響呈現兩個極端。比如,在父母都為醫生的家庭中,可能孩子受到環境的影響非常想做醫生或堅決不做醫生。對於這種情況,要理性看待,不能因為對父母的崇拜而盲目選擇,也不能因為片面了解而盲目拒絕。家長在對孩子進行指導時,也不能完全依據自己的喜好,要尊重孩子的性格和興趣。家長扮演的是一個幫助者和建議者的角色,真正的決策者應當是孩子本人。 第三,所選專業與今後就業相關度不大怎麼辦。比如電子商務、漢語言文學等專業,跟今後的就業相關度較低,不像醫學專業畢業生多半把就業目標瞄準醫院。如果你選擇或被調劑到類似的專業,該怎麼辦?首先要清楚,大學教育更多的是對能力和素質的培養,只要好好學習,今後的就業面會相當寬廣;其次,要在大學的學習和實踐中,有意識地將所學知識與喜歡的職業進行結合,為今後找工作打下基礎。 最後,享受優惠需要付出「代價」 嗎?某些類別的學校或者某些性質的專業,會在錄取時給予降分優惠或就讀後的物質補助。
❼ 學考志願填報
院還是先填低分的學院
❽ 2020廣東省學考志願填報指南書有什麼推薦
1、高考志願填報指南一書會在5月份出版發行。
2、各省份教育考試院每年都會編輯出版一本當年的普通高考報考指南,裡面有近三年的各院校錄取分數線及排名,這本書會在填報志願前發給每位考生。
❾ 關於高考志願填報,你需要專家哪些方面的指導
首先說明一下,高考志願一般情況下不需要指導
需要指導的有以下幾種類別的同學:
1、高考分在985和211之間、一本和二本之間、大專和本科之間徘徊想蹭底子的2、對學校目標很明確,但是分數不是妥妥的
3、家裡逼著學不喜歡的專業或者不想去的學校,這時候可以幫幫你其實換句話講:一本最差的學校不一定好於二本最好的、普通三本不一定好於頂尖大專孩子的未來是否成功是在學習能力、自控能力、專注能力、靈活能力、價值觀等五個維度來判斷的,因此並不是一考定終身。
家長們完全可以依照志願書和孩子的興趣愛好,主要看孩子的方向來定就可以了也因此沒必要找專業的專家指導。
2019志願填報專家指導靠不靠譜
我見過很多因為專家或者親戚朋友研究建議填的很糟糕的志願。可以參考,但絕不是別人說選什麼就選什麼。第一就是最好選自己喜歡的,自己不喜歡的專業學起來超級吃力,順便說一下,大學不必高三輕松,很多人說上了大學就解放了是不對的,大學是人生中最應該努力學習的階段。第二要適當考慮一下心儀專業的就業率。第三也要適當參考一下學校排名和本專業在該學校的地位。這些在網路上基本都能查到,報專業最好不要自己單打獨斗,多和同學交流,同學的一兩句話可能就會填補你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