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導師指導 » 於金明導師

於金明導師

發布時間: 2021-03-12 11:02:49

『壹』 武漢大學醫學部的師資隊伍

師資力量
醫學部有一支教學醫療、科研水平較高、結構合理的人才梯隊。現有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工程院院士3人、教授368人,副教授819人。有博士學位授權點11個(口腔一級學科、基礎醫學一級學科、內科學、外科學、腫瘤學、臨床檢驗診斷學、病原生物學、醫學免疫學、人體解剖與組織胚胎學、耳鼻喉學、衛生學等),博士後流動站3個(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口腔醫學),博士生導師185人,碩士學位授權點48個。病毒學和口腔生物醫學工程兩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微生物學和口腔基礎醫學為國家教育部重點學科,並涌現了裘法祖、桂希恩、鄧子新、黃從新、劉君炎、樊明文、蔣明森等全國勞模、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全國優秀教師、全國衛生系統先進個人、全國優秀留學回國人員。在部博士研究生近600人,碩士研究生1400多人,本科生(含七年制長學制、八年制本碩博連讀)2700多人。醫學部從1986年起培養了來自美國、歐洲、亞、非、拉美等50多個國家的留學生,在讀留學生近240人。金風玉露滋養盈枝碩果,武漢大學醫學部建部73年來,為國家培養博士、碩士和本科畢業生25000多人。
名家名師
鄧子新中國科學院院士
樊明文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名師桂希恩"2004CCTV感動中國新聞人物"、「學為人師,行為世范」黃從新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全國勞動模範、國家科技進步二等中國獎2項瑪 莎中國政府「友誼獎」獲得者
博士生導師
基礎醫學院:
(生理學) 萬 瑜 萬 芪 司軍強 陳 雲 咼中茂 彭碧文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 張百芳鄒 坤 武軍駐 武棟成 喻 紅
(遺傳學) 鍾 山崔宗斌 符 輝
(人體解剖與組織胚胎學) 宋 健 汪 琳 符 輝
(免疫學 ) 尹芝南 盧斌峰 劉萬紅 嚴 俊 楊萬才 張秋萍 黃傳書 章曉聯 董 晨 霍文哲鞠景芳
(病原生物學) 何 立 朱 帆 劉迎芳 伍欣星 孫曉平 孫桂鴻 李 暉 楊占秋 周 蕊侯 煒郭德銀董長垣 董惠芬 蔣明森 霍文哲
(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 王 雄 劉金寶 劉麗江 何小華 汪長華 汪學軍 李銀萍李超英 孟祥志魏 蕾
(葯物毒理學) 樂 江 平 潔馮映紅 汪 暉 楊 靜
第一臨床學院:
(內科學)丁國華 於紅剛 鄧 濤 江應安 江 洪 吳天一﹡ 李紅良 余保平 陳繼紅 楊 波
羅和生 林國生 胡 克 唐其柱 夏 豪 郭瑞強 黃從新 黃 鶴 董衛國 龔作炯
蔣學俊 譚詩雲
(神經病學)盧祖能 李承晏
(精神病與精神衛生學)王高華
(皮膚病與性病學)雷鐵池
(臨床檢驗診斷學)李 艷
(外科學)王衛星 王志維 毛志福 劉世清 劉修恆 孫聖榮 張孝斌 張 傑 沈世強 陳謙學林 輝 楊嗣星 郭衛春 程 帆 彭 昊
(婦產科學)張 蔚 楊 菁 洪 莉
(眼科學)邢怡橋 沈 吟 謝立信
(耳鼻咽喉科學)陶澤璋 黃治物
(麻醉學)夏中元 夏正遠
(腫瘤學)於金明
第二臨床學院:
(內科學)王楊淦 任江華 朱尤慶 劉尚勤 吳小燕 李瑾 張睢揚﹡ 楊 炯 夏 冰 桂希恩 徐焱成
Marcia Petrini
(兒科學)趙東赤
(神經病學)章軍建
(影像醫學與核醫學)吳光耀
(臨床檢驗診斷學)龍行華 葉水清 劉松梅 鄭 芳 吳東方 周 新 周克元 塗建成 黎 健
(外科學)王行環 葉啟發 劉志蘇 江從慶 李世文 陳廖斌 鄭新民 張新華 趙金平 喻愛喜 蔡 林 譚 最 謝衛國
(婦產科學)張元珍
(腫瘤學)王艷林 王 堅 李 鋒 周雲峰 周福祥 謝叢華 熊 斌 李 雁蔡紅兵 黃利鳴
(康復醫學與理療學)廖維靖
(麻醉學)王焱林
(急診醫學)趙剡
(重症醫學)李建國
口腔醫學院:
(口腔臨床醫學)邊 專 王貽寧 王家偉 龍 星 李成章 李祖兵 杜民權 張文峰 宋亞玲 陳 智范 兵 周 剛 尚政軍 趙怡芳 賀 紅 施 斌 黃 翠 蔣 滔 彭 彬 樊明文賈 榮 張玉峰
(口腔基礎醫學)陳新明 張遵義
葯學院: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丁 虹 鄧子新 王有為 王連榮 江中興 劉天罡 孫宇輝 何祥久 陳子林 陳 實 肖玉秀 余建清 楊昇平 張發明 周海兵 胡先明 洪學傳 洪 葵唐 奕 黃澤波 董春娥 瞿旭東

『貳』 濟南大學保研研究生怎麼樣

還可以 濟大現在沒有博士生 導師的所有活都是碩士生乾的 你要是跟個好導師的話活會非常多

『叄』 自學針灸問題。

是 建議 先在自己身體上練習 那個穴位治療什麼病 還有四總穴歌 肚腹三里留 腰背委中求 頭項尋列缺 面口合谷收

『肆』 濟南大學醫學與生命科學學院的師資隊伍

有中國工程院院士來2人,獲省源部級以上榮譽稱號或獎勵的優秀科技人員66人,山東省「泰山學者」特聘教授(專家)2人,博、碩士生導師159人。25位兩院院士和37位國際著名外籍專家擔任顧問、客座教授。 院士:謝立信、於金明
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韓金祥
泰山學者:於金明、張福仁、種兆忠、常曉天、史偉雲、李文保、宋現讓 醫學與生命科學學院現有博士授權一級學科1個;二級學科20餘個;碩士一級授權學科4個;二級學科39個;現有本科專業3個;

『伍』 山東大學所有教授名單

學校博士生導師 名單,教授不知道。可以到山大主頁查找

--------------------------------------------------------------------------------
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
傅有德 劉陸鵬 何中華 高鑒國 林聚任 陳堅 劉傑 劉新利 王新春 顏炳罡 劉大鈞 林忠軍 宋全成 謝文郁 王善波 苗潤田 艾里克 劉玉建 李培林
經濟學院
於良春 臧旭恆 孫曰瑤 侯風雲 張東輝 劉國亮 范愛軍 孔慶峰 張宏 劉慶林 樊麗明 李齊雲 李文 胡金焱 姜旭朝 秦鳳鳴 曹廷求 任燕燕 陳蔚 林平 白景明 劉尚希 戚聿東 張昕竹
經濟研究院
黃少安 盛洪 王新軍 陳昆亭 孫天琦 洪永淼 魏建 王金利 曹洪軍 王天義 史鶴齡 李銳
法學院
范進學 齊延平 肖金明 王德志 柳硯濤 馮殿美 周長軍 於改之 劉保玉 王麗萍 徐顯明 郝鐵川 梁慧星
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
劉玉安 崔桂田 王學玉 方雷 王建民 王韶興 郇慶治 楊魯慧 臧秀玲 曹現強 趙明義 孔令棟 張錫恩 包心鑒 邢占軍 葛 荃 張 銘 張全新 朱 鋒
馬克思主義學院
田建國 周向軍 孫熙國 徐艷玲 費利群 徐國亮
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曾繁仁 譚好哲 陳炎 王汶成 儀平策 程相占 盛玉麒 楊端志 張樹錚 唐子恆 楊振蘭 王平 李劍鋒 王小舒 廖群 孫之梅 黃萬華 張華 鄭春 張學軍 賀立華 劉方政 張志慶 袁世碩 周來祥 劉培
國際教育學院
寧繼鳴
文史哲研究院
杜澤遜 馮春田 馬來平 王承略 王學典 徐傳武 葉濤 鄭傑文 張富祥 傅永軍 龐朴 張士閃
外國語學院
苗興偉 劉振前 王俊菊 申富英 叢亞平 高文漢 張德祿 李銘敬 李德鳳
藝術學院
潘魯生
歷史文化學院
王育濟 於化民 張書學 張金龍 晁中辰 胡新生 欒豐實 譚世寶 顧鑾齋 方輝 曾振宇 陳尚勝 於海廣 劉玉峰 劉平 徐暢 胡衛清 趙興勝 姜生 李文海 馬新 齊濤 江奔東 劉鳳君 任相宏 崔大庸 胡正榮 錢乘旦 張海鵬
數學學院
劉建亞 儀洪勛 史玉明 張順華 楊連中 彭實戈 芮洪興 羊丹平 王小雲 展濤 吳臻 陳增敬 嵇少林 林路 趙衛東 劉桂真 李國君 任秀敏 韋忠禮 司建國 欒貽會 吳建良 魏剛 黃華林 劉華文 葉揚波
物理學院
林兆軍 戴瑛 馮存峰 何瑁 胡季帆 解士傑 梁作堂 劉德勝 劉向東 馬瑾 司宗國 王春雷 王克明 王新年 顏世申 張家良 張學堯 Rolf_Mueller 冀子武 鄭雨軍 陳峰 王雪林 仝殿民 張 澤 李衛 強 游 王占國 張瑞勤 宋愛民 焦 軍 孫振東 王萌 康仕壽
化學與化工學院
馮聖玉 譚業邦 魯在君 劉成卜 步宇翔 張冬菊 苑世領 王建武 郝愛友 趙寶祥 李曉燕 孫宏建 馬厚義 張樹永 楊延釗 焦秀玲 陳代榮 陳曉 侯萬國 徐桂英 孫德軍 鄭利強 沈強 郝京誠 黃錫榮 金文睿 張長橋 曹成波 李希友 馬晨 占金華 劉永軍 姜瑋 馬玉道 丁軼 孫道峰 錢逸泰 王琪瓏 程津培 徐政和 江元生 孔祥正 周其鳳 佟振合 黃崇祺 閆兵 洪茂椿
生命科學學院
曲音波 陳冠軍 夏光敏 張玉忠 王金星 趙小凡 李越中 楊愛芳 白增亮 孔健 向鳳寧 鮑曉明 肖敏 許平 王仁卿 苗俊英 馬翠卿 張舉仁 林建強 侯丙凱 谷立川 申玉龍 馮力駿 劉相國 陳靠山 祁慶生 張玉臻 王鵬 張新時 盧雪梅 劉巍峰 黃峰 趙建 陳秀蘭 高建剛 張先恩 雷 鳴 石德利 孔祥復 龐秀華 方詡 張偉 徐志剛
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袁東風 趙聖之 李康 王洪君 張行愚 王青圃 劉琚 江銘炎 周衛東 孔繁敏 曹葉文 李桂秋 盧霏 連潔 常軍 卓壯 金國藩 薛其坤 張小民 劉允才 曹志剛 楊義先
晶體材料研究所
陶緒堂 徐現剛 黃柏標 趙顯 許心光 張懷金 胡小波 劉宏 崔得良 郝霄鵬 王聖來 孫洵 於曉強 何京良 蔣民華 王繼揚 許東 劉鐸 夏盛清 夏海兵
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崔兆傑 高寶玉 胡文容 李小明 王曙光 岳欽艷 張建 劉汝濤 王睿 裴海燕 張 波
環境研究院
王文興 張慶竹 江桂斌 王韜
管理學院
徐向藝 楊蕙馨 王興元 胡正明 趙炳新 潘愛玲 陳志軍 丁榮貴 戚桂傑 溫德成 張體勤 張玉明 謝永珍 李海艦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陳傳忠 閔光輝 李勝利 關小軍 於化順 季忠 朱波 呂宇鵬 張玉軍 孫康寧 尹龍衛 趙士貴 王成國 武傳松 李亞江 孫勝 王廣春 王作成 田學雷 邊秀房 劉相法 王偉民 趙國群 鄒增大 李木森 范潤華 張建新 李輝 管延錦 朱瑞富 耿浩然 許斌 鹿曉陽 張希華 劉久榮
機械工程學院
艾興 張建華 黃傳真 鄧建新 王勇 張承瑞 馮顯英 宋現春 趙軍 李劍峰 張進生 周以齊 路長厚 周慎傑 王威強 葛培琪 董玉平 張勤河 唐委校 高琦 劉戰強 孫傑 林明星 李兆前 王增才 許崇海 趙正旭
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
王志明 程勇 李國祥 路春美 孫奉仲 杜廣生 韓吉田 程林 田茂誠 馬春元 潘繼紅 陳寶明 欒濤 張樹生 過增元 秦裕琨 陶文銓 王立秋 許明田 鄒勇
電氣工程學院
陳青 高厚磊 韓學山 李慶民 梁軍 劉玉田 劉志珍 譚震宇 王秀和 徐丙垠 徐文遠 徐衍亮 薛禹勝 張文 趙建國 劉淑琴 唐任遠 陳通文
控制科學與工程學院
劉伯強 魏守水 楊立才 劉常春 常發亮 劉允剛 李貽斌 隋青美 賈磊 張承慧 張光先 張慶范 張承進 王玉振 孫同景 劉樹堂 李歧強 田國會 張煥水 孟慶虎 吳耀華 俞夢孫 付敏躍 鄒難 陳冬岩 宋沐民
土建與水利學院
李術才 張強勇 李樹忱 曹升樂 王有志 姚占勇 陳衛忠 顧金才 唐春安 朱維申 鄔愛清 周學軍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
龔斌 賈智平 李慶忠 李學慶 馬軍 孟祥旭 屠長河 王海洋 徐秋亮 張彩明 朱大銘 王新軍 尹義龍 秦學英 王魯生 沙行勉 禹曉輝 彭京亮
體育學院
張瑞林
醫學院
龔瑤琴 劉奇跡 劉樹偉 李振中 張利寧 馬春紅 苑輝卿 賈繼輝 劉傳勇 潘芳 陳曉陽 侯桂華 張岫美 郭瑞臣 趙家軍 何深一 周庚寅 張運 張薇 張梅 黎莉 安豐雙 季曉平 陳麗 侯明 李延青 李興福 肖偉 曲迅 王傳新 遲兆富 程玉峰 胡立寬 胡三元 徐忠華 趙斌 柳澄 劉作勤 張源潮 劉子棟 汪運山 田興松 盧志明 郝愛軍 趙蔚明 陳哲宇 李新鋼 龐琦 朱長軍 李建峰 劉秀華 高成江 陳有海 鍾世鎮 王錫崗 韓金祥 高聆 易凡 邵常順 王向東 鞠秀麗 孫若鵬 張文同 潘新良 許安廷 孔北華 劉培淑 王波 楊興升 陳玉國 岳壽偉 高海青 於金貴 李春陽 馬立憲 王凱 閻明 董亮 卜培莉 張銘湘 鍾敬泉 曹義海 康維強 王興利 紀春岩 陳春燕 孫秀蓮 焉傳祝 李建民 聶林 徐祗順 史本康 陳雨信 牛軍 徐克森 楊其峰 董家鴻 馬榕 劉玉光 朱樹干 畢研文 吳樹明 田輝 魏奉才 吳欣怡 韓建奎 劉韶平 李淑玲 張繼東 趙玉霞 侯應龍 邢啟崇 閆素華 段瑞生 李傑 關廣聚 畢建忠 趙升田 余之剛 蔡景龍 李桂梅 王玉林 孫玉萍 王海波 陳子江 溫澤清 趙躍然 傅志儉 林殿傑 秦成勇 張春清 王欣 杜怡峰 金訊波 呂家駒 金星 曲元明 滕良珠 范全心 鄒承偉 王洲 霍然 李安源 劉奇 王錫明 武樂斌 賈堂宏 於金明 洪濤 馮健全 吳榮德 周東生 盧永田 榮海欽 王濱 魏光偉 王月蘭 鄭成雲 劉慶偉 彭志海 劉傳聚 王榮 蔣凡
公共衛生學院
趙仲堂 姜寶法 王志玉 謝克勤 徐凌中 薛付忠 李立明 張傑 曹務春 王濟川 逄增昌 李德新 梁國棟 徐凌忠
衛生管理與政策研究中心
孟慶躍 尹愛田 王健
口腔醫學院
楊丕山 王春玲 姜廣水 徐欣
護理學院
婁鳳蘭 徐大為 王 辰
葯學院
劉新泳 婁紅祥 曲顯俊 田志剛 王鳳山 徐文方 張彩 張建 張慶柱 趙桂森 張典瑞 方浩 凌沛學 劉珂 王炳和 張娜 李敏勇 沈月毛
威海分校
高軍 陳金釗 董學立 汪全勝 葛荃 付文忠 仵從巨 張紅軍 賴曉平 王冰 祝茜 張銘 羅潤東 綦建剛 孫基林 陳耀 董恩清 韓聖浩 呂鐵良 夏利東 顏毅華 趙剛 趙永恆 鄭衛民 薛安克 仝興華 吳佩林 李波

『陸』 講師金明是中央電視台工作人員嗎

金明先生是《中國品牌創新發展工程》品牌策劃導師,藉助央視CCTV等欄目媒體資源事件,幫助中小企業達到品牌影響力的宣傳效果。是中國在近些年涌現出的不可多得的品牌策劃人才,也是非常值得企業敬佩的一位導師!很多時候被眾多企業嘉賓親切的稱之為「品牌營銷財神」接下來我們通過一些真實的照片來了解一下金明先生。

金明先生,多次出席參加CCTV央視等欄目的新聞發布會,並且現場進行了有建設意義的演講和發言。

『柒』 濰坊樂道美膳工資發放情況

濰坊醫學院是山東省省屬全日制普通高等醫學院校,坐落於山東半島中部聞名遐邇的世界風箏都—濰坊市。學校歷史溯源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濰縣樂道院設立的樂道院醫護學校和濰縣美國長老會醫院。1951年,山東省人民政府衛生廳根據華東軍政委員會衛生部的命令,指示昌濰區中心衛生院在濰坊籌建山東省昌濰醫士學校。1958年,改建為昌濰醫學院,1987年,更名為現名。
學校1958年開始本科教育,1986年獲碩士學位授予權,1998年獲留學生招生資格,2008年,學校以優秀成績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人才培養質量和辦學特色得到教育部專家組的充分肯定。2012年獲批為服務國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養項目單位,2013年開始招收博士研究生。2014年,預防醫學專業被批准列入本科第一批次錄取新生。2016年,新增臨床醫學、麻醉學、公共事業管理3個專業列入本科第一批次錄取新生,臨床醫學專業群(臨床醫學、麻醉學、口腔醫學、醫學影像學、醫學檢驗技術)與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群(公共事業管理、預防醫學、醫學檢驗技術、應用心理學)獲批山東省高水平應用型重點立項建設專業(群)。學校是山東省應用型人才培養特色名校建設單位,全國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項目試點高校,山東省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立項學校,山東省高等學校協同創新中心建設單位。
辦學規模 學校面向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招生,現有在校全日制博士、碩士研究生1300餘人,本科生15000餘人,留學生近500人。
人才培養 學校堅持「厚德載醫、塑心樹人」的育人理念,以職業素養和能力培養為主線,著力培養承擔社會責任、富有創新精神和較強實踐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復合型人才,形成鮮明的辦學特色。山東省醫學領域3名中國工程院院士中,謝立信院士在我校工作25年,於金明院士為我校79級畢業生。在第二、三、四屆全國高等醫學院校大學生臨床技能競賽中,學校連續榮獲全國總決賽二等獎。在山東省南丁格爾應急救護技能比賽中,學校獲高校組第一名。
學科專業 學校有16個院(系),24個本科專業,涵蓋醫學、理學、管理學、法學、教育學、工學、文學7大學科門類,形成了以醫學教育為主體,醫學及醫學相關學科協調發展、相互促進的學科專業特色。現有臨床醫學、公共事業管理、護理學、麻醉學等國家級特色專業4個,省高水平應用型重點立項建設專業(群)3個,省級特色和品牌專業9個,省普通本科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專業發展支持計劃建設專業2個。有省級精品課程群8個,省級精品課程46門。建有國家級臨床醫學虛擬模擬實驗教學中心和3個省級普通高等學校實驗教學示範中心。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武漢大學中國教育質量評價中心和中國科教評價網()聯合推出《中國大學及學科專業評價報告(2017-2018)》,發布了中國大學本科專業排行榜,共涉及523個本科專業。我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和麻醉學專業分別名列全國專業排行前三甲。
學校現有服務國家特殊需求「公共衛生危機管理博士人才培養項目」1個。設有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葯學、生物學、護理學6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52個二級學科碩士點。
科學研究 學校有省級重點學科(重點實驗室)11個。外科學、人體解剖與組織胚胎學、影像醫學與核醫學、社會醫學與衛生事業管理是山東省「十二五」重點學科,其中,人體解剖與組織胚胎學是山東省「泰山學者」設崗學科,外科學為特色重點學科。整形外科學、眼科學是山東省學科帶頭人設崗學科。整形與顯微修復技術實驗室是山東省重點實驗室,生物葯物實驗室、應用葯理學實驗室、神經疾病與再生修復實驗室、幹細胞與再生醫學實驗室為「十三五」山東省高校重點實驗室。學校有醫院統計學、衛生管理學等省醫葯衛生重點學科2個,臨床麻醉實驗室、生物葯物實驗室等省醫葯衛生重點實驗室9個,省中醫葯重點學科(重點實驗室)2個,省臨床重點專科11個,省中醫葯重點專科1個。「健康山東」重大社會風險預測與治理項目為山東省高等學校協同創新中心自主培育建設項目,衛生發展研究中心為「十三五」山東省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主辦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來源期刊《濰坊醫學院學報》,向國內外公開發行。
師資隊伍 中國工程院院士謝立信、於金明為名譽院長。學校聘有泰山學者1人,泰山學者海外特聘專家5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9人。有全國模範、優秀教師8人,省級教學名師8人,省市級專業技術拔尖人才32人,有博士研究生導師10人,碩士研究生導師596人。有省級教學團隊5個。應用葯理學科研創新團隊是山東省高校優秀科研創新(培育)團隊。
辦學條件 學校現佔地近120萬平方米,建築面積63萬余平方米,圖書館藏書260餘萬冊。有省級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10個,有附屬醫院17所。學校是教育部批準的本科臨床醫學專業(英語授課)來華留學生招生學校、衛生部腦卒中篩查與防治基地、衛生部輔助生殖技術培訓基地、全國麻醉學基礎理論培訓基地、國家臨床葯物試驗機構、國家級全科醫生培養基地、國家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山東省基層衛生管理幹部培訓中心、山東省公共衛生預警與處置指導中心設在我校。
對外交流與合作 學校注重對外交流與合作,先後與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烏克蘭、日本、韓國、尼泊爾、印度等國家的院校及教育研究機構建立了友好校際關系和合作關系。聘請了60餘名國外知名專家、教授為學校的榮譽教授、客座教授。留學生生源國家拓展至亞非歐美23個國家。
薪火傳承,桃李芬芳,學校秉承「樂道濟世」的校訓,弘揚「自強不息、銳意進取」的濰醫精神,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為國家培養本專科生和研究生10萬餘人,贏得了良好的社會聲譽。

『捌』 於金明的成就

回國後在國內率先開展了乳腺癌保留乳房術後半野切線照射、頭頸部腫瘤的半野照射、腫瘤放療CT定位技術、胸膜間皮瘤的復合照射技術、惡性腫瘤的全身照射和全身淋巴結照射、顱腦和體部腫瘤的立體定向放療、適形放療和調強放療等多項新放療技術。在開展新技術的過程中經常與美國和西歐等發達國家放療界交流,不斷完善。並開展了正規的英語查房和書寫英文病歷.近年來為首或為主完成科研課題10項。已通過省部級鑒定8項。正式出版的專著12部,在《中華腫瘤雜志》、《中華放射腫瘤學雜志》和《中華外科雜志》等專業期刊上發表論文150餘篇。並被美國弗吉尼亞大學醫學院和哈佛大學醫學院聘為名譽教授,1997年4月在哈佛大學做了題為質子刀放射治療理論的報告,並發表在《哈佛大學學報》上。他帶領放療科在乳腺癌保留乳房治療和腫瘤立體定向放療、適形放療和調強放療等領域在國內處於領先水平並與國際接軌,某些方面達到國際先進和領先水平,放療科被列入山東省首批重點學科。近年來親自治療了數以萬計的腫瘤病人, 治癒了大量患者,使他們重返工作崗位, 也肩負著省和濟南軍區主要領導的腫瘤保健和診治工作, 同時也創造了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93年和95年分別被破格晉升為副研究員和研究員,95年6 月被任命為業務副院長, 97年被任命為碩士研究生導師,2001年3月被任命為院長,97年10月被東南大學聘為博士生導師,2000年通過國務院學位辦遴選成為天津醫科大學博士生導師。 回國後多次主辦全省和全國放療醫師學習班和國際學術會議,傳授自己臨床經驗和國外先進的腫瘤放療技術,培養了大批的腫瘤放療醫師,特別是在腫瘤立體定向放療和適形調強放療方面,先後到包括北京中國醫學科學院和上海市腫瘤醫院在內的近20個省市的近100家大學和醫院講學和會診,並為10 余個省市的幾十家醫院培養了幾百名腫瘤放療的高級醫師和技術人員。經過努力,使山東省腫瘤醫院的整體放療水平居國際先進和國內領先,本人被任命為為中國癌症研究基金會無創傷治療中心主任。工作中極其注重臨床與科研的密切結合,他為主參與開發研製的世界首台旋轉式全身γ刀目前已在國內外推廣應用,近期通過國家鑒定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玖』 於金明的工程院士

2011年11月3日,從北京傳來消息,濰坊醫學院79級優秀畢業生於金明教授入選中國工程院院士通過復審。於金明教授,放射學博士,山東省醫學科學院副院長、山東省腫瘤醫院院長,博士生導師,中華醫學會放射腫瘤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於金明教授2010年起任濰坊醫學院腫瘤研究所所長、臨床腫瘤學特聘教授、濰醫附屬醫院腫瘤防治中心首席專家。於金明教授,是第十屆全國人大代表和中共十七大黨代表、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全國優秀留學歸國人員、全國衛生系統先進個人,他還是2010年度山東省科學技術最高獎獲得者、山東省首批「泰山學者」、山東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山東省和衛生部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山東省十大中青年科技專家、山東省十佳優秀專業技術人員。於金明教授多年來工作在腫瘤放療臨床、科研和教學第一線,他率先在國際和國內開展了腫瘤的立體定向、適形、調強放療,影像引導的放療,生物學靶區,分子影像學和基因增敏等多項代表國內外先進水平的研究工作。他在突破制約放療療效的兩大瓶頸——精確施照和精確靶區勾畫方面作出了突出貢獻,是我國現階段開展腫瘤精確放療新技術、新方法的開拓者之一。他主持和參與國家863計劃、「十一五」攻關、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科研項目20項。獲國家和省部級科技獎12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省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中國工程院院士是國家設立的工程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為終身榮譽。根據《中國工程院章程》的規定,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每兩年進行一次。本次增選自2011年1月1日啟動,增選名額為60名。

『拾』 於金明的介紹

於金明,男,1958年1月生,山東濰坊人,中國工程院院士,博士,研究員,山東省腫瘤醫院院長兼放療科主任,2000年7月被聘為天津醫科大學腫瘤學專業博士生導師,2002年1月被聘為山東大學內科學專業博士生導師,1999年3月被聘為東南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兼職博士生導師,1999年3月華中理工大學兼職博士生導師,1995年12月濟南大學、山東省醫學科學院——醫學與生命科學學院碩士研究生導師。2011年2月獲山東省科學技術最高獎。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