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導師指導 » 孔子思想學術

孔子思想學術

發布時間: 2021-03-12 10:46:33

Ⅰ 孔子的學術成就

孔子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生活在春秋晚期。在思想教育和文化方面的重要貢獻:⑴ 在政治思想方面:孔子關心人民的疾苦,他提出「仁(包含一切美德)」的學說,主張「愛人」要求統治者體察民情,愛惜民力,為政以德,反對暴政 。⑵ 在教育方面:孔子是偉大的教育家,他創辦私學,廣收門徒,不分貴賤。開啟了平民教育,打破了「學在官府」的貴族教育。他提出一系列寶貴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溫故知新」提倡啟發式教學等等 〔3〕 整理古代文化典籍:編成《春秋》一書,修訂《詩》、《書》、《禮》、《易》等經典文獻。他的言論被收錄在《論語》里。
4、孔子是一個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個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個品德高尚的知識份子。他正直、樂觀向上、積極進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會。他的成功與失敗,無不與他的品格相關。他品格中的優點與缺點,幾千年來影響著中國人,特別是影響著中國的知識份子。
局限性:但是,孔子輕視實際生產勞動,鼓吹求學為做官。影響:孔子的學說被歷代封建統治者利用,成為封建文化的正統思想,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對後世影響深遠。
孔子在思想和教育方面的成就有哪些?
答:思想上:孔子提出「仁」的學說,主張「愛人」,要求統治者體察民情,愛惜民力,「為政以德」,反對苛政和任意刑罰。
教育上:⑴、他創辦私學,不問出身貴賤和家境貧富,廣收門徒,先後培養的學生有三千人。⑵、注意「因材施教」,善於啟發學生思考問題。⑶教育學生要有老老實實的學習態度,要謙虛好學。⑷、要求學生時常復習學過的知識,以便「溫故而知新」。

Ⅱ 孔子的思想的核心

儒家思想內容豐富,從個體來講有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等德目。

仁:仁愛。孔子思想體系的理論核心。它是孔子社會政治、倫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標准,也反映他的哲學觀點,對後世影響亦甚深遠。「『仁以處人,有序和諧』是孔子思想的原發點,是儒家思想核心之核心。

義:原指"宜",即行為適合於"禮"。孔子以"義"作為評判人們的思想、行為的道德原則。「義(誼)者,人所宜也。段玉裁注《說文·言部》曰:『誼、義,古今字,周時作誼,漢時作義,皆今之仁義字也。

義有君子義與小人義,君子義大我,小人義小我。大我,為大眾、為社會也;小我,撮伙偏黨也,今所謂『哥們義氣』是也。」(陳志歲《載敬堂集·民說》)

禮:孔子及儒家的政治與倫理范疇。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禮"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道德規范和生活准則。對中華民族精神素質的培養起了重要作用,但隨著社會的變革和發展,特別是封建社會後期,它越來越成為束縛人們思想、行為的繩索,影響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智:同"知",孔子的認識論和倫理學的基本范疇。指知道、了解、見解、知識、聰明、智慧等。內涵主要涉及知的性質、知的來源、知的內容、知的效果等幾方面。

信:指待人處事的誠實不欺,言行一致的態度。為儒家的"五常"之一。孔子將"信"作為"仁"的重要體現,是賢者必備的品德,凡在言論和行為上做到真實無妄,便能取得他人的信任,當權者講信用,百姓也會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 。

此外還有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包含有寬恕、容人之意。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孔子認為忠乃表現於與人交往中的忠誠老實。

孝:孔子認為孝悌是仁的基礎,孝不僅限於對父母的贍養,而應著重對父母和長輩的尊重,認為如缺乏孝敬之心,贍養父母也就視同於飼養犬,乃大逆不孝。孔子還認為父母可能有過失,兒女應該婉言規勸,力求其改正,並非對父母絕對服從。

這些思想正是中國古代道德文明的體現。然而孔子論孝,還講"父母在,不遠游", "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表現了其時代的局限性。孝被後世之儒定為繁瑣儀式,《禮記》中規定父母死後"水漿不入口,三日不舉火","哭泣無數"以至"身病體羸"變成精神和肉體的自我摧殘。

悌:指對兄長的敬愛之情。孔子非常重視悌的品德,其弟子有若根據他的思想,把悌與孝並稱,視之"為仁之本"。

儒家對中國科技以及世界文明的貢獻特別巨大。據《世界自然科學大事年表》記載,16世紀以前,影響人類生活的重大科技發明約有300項,其中175項是中國人發明的。

儒家思想核心是「博愛、厚生,公平、正義,誠實、守信,革故、鼎新,文明、和諧、法治等德道思想『』。它對於我們從傳統文化中尋找理論支援以夯實、築高輿論陣地,對於社會樹立核心價值觀以尋求長治久安良策,對於我們傳統文化的現代化、國際化,對於我們建設保和太和、萬國咸寧的和諧世界都有重大意義。

儒學現代意義的兩個重要原因:

有兩個重要的原因:第一,我們中華民族正處在偉大的民族復興的前夜,此時此刻,必須回顧我們的歷史文化傳統。

第二,新的世紀,我們的國家提出建設「和諧社會」的要求。費孝通先生曾提出「文化自覺」的問題。我們要建設「和諧社會」也必須有個對自身「文化」上的自覺。什麼是「文化自覺」?費孝通先生說:「文化自覺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人們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發展的趨向。

不帶任何『文化回歸』的意思,不是要『復古』,同時也不主張『全盤西化』或『全盤他化』。自知之明是為了加強對文化轉型的自主能力,取得決定適應新環境、新時代文化選擇的自主地位。」

在這種情況下,來研究我們民族文化的歷史和它發展的前景,就必須適應當代世界文化發展的新形勢,即「新的軸心時代」到來的文化發展的新形勢。適應我們國家建設「和諧社會」的目標,必須有一個文化自覺的要求。

(2)孔子思想學術擴展閱讀:

儒家思想核心是「博愛、厚生,公平、正義,誠實、守信,革故、鼎新,文明、和諧、法治等德道思想『』。它對於我們從傳統文化中尋找理論支援以夯實、築高輿論陣地,對於社會樹立核心價值觀以尋求長治久安良策,對於我們傳統文化的現代化、國際化,對於我們建設保和太和、萬國咸寧的和諧世界都有重大意義。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夏邑) ,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他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倡導仁、義、禮、智、信。

孔子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前後達十三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相傳孔子曾問禮於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其人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為和中國祖先神祭祀同等級別的「大祀」。

Ⅲ 簡述孔子的思想主張及其貢獻

思想主張:

孔子建構了完整的「德道」思想體系:在個體層面主張「仁、禮」之德性與德行。 德道思想體系是以性善論為基礎,以立人極(「三極之道」)為旨歸,以人道與天道、地道相會通,人道中庸又適時之變為方法論的完足思想體系。

孔子的仁說,體現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禮說,則體現了禮制精神,即現代意義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義這是人類永恆的主題,對於任何社會形式,任何時代,任何政府都適用,而秩序和制度社會則是建立人類文明社會的基本要求。孔子的這種人道主義和秩序精神是中國古代社會政治思想的精華。

孔子晚年時期的最高理想稱之為「大同」,在大同的世界裡,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為親,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兒女為愛,而是相互敬愛,愛天下所有的人。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天下沒有欺詐,沒有盜賊,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人人講信修睦,選賢舉能,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內容是「禮」與「仁」,在治國的方略上,他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這種方略把德、禮施之於民,嚴格了等級制,把貴族和庶民截然劃分治者與被治者。打破了貴族和庶民間原有的一條重要界限。

主要貢獻:

孔子的「大同」社會、「小康」社會理想對中國後世影響深遠。後來不同歷史時期,不同階段的思想家提出不同內容的憧憬藍圖和奮斗目標,這種思想對進步思想家、改革家也有一定啟發,洪秀全、康有為、譚嗣同和孫中山都受到其影響。

孔子的教育活動不但培養了眾多學生,而且他在實踐基礎上提出的教育學說,為中國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論基礎。在孔子時代, 教育與學術由官府壟斷, 提出"有教 無類"的旗幟,以私人身份招徒講學,創辦了我國歷史上第一所私人學校。

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倡導仁、義、禮、智、信。他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前後達十三年,晚年修訂《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

孔子修《詩》,正《樂》.我國傳世的第一部文學作品《詩經》,是由孔子整理成書的。

相傳孔子曾問禮於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3)孔子思想學術擴展閱讀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其人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如今,位於山東曲阜城北1.5公里處的孔林,是孔子及其後裔的家族墓地,是世界上延續時間最長的家族墓地。孔子死後,其弟子們把他葬於魯城北泗水之上,那時還是「墓而不墳」。到了秦漢時期,雖將墳高築,但仍只有少量的墓地和幾家守林人,後來隨著孔子地位的日益提高,孔林的規模越來越大。

Ⅳ 孔子思想能成正統學術,靠的是什麼呢

靠的是儒家思想中的勤政愛民、任人唯賢、和睦相處、以“仁”為核心的道德規范、合理的教育方法。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的核心,是中華文明的優秀文化遺產.這一思想對鞏固封建統治,維護國家統一曾經發揮過重要作用;封建統治者為了控制人們的思想而推行愚昧政策,阻礙了社會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對歷史發展產生過消極影響。

仁,是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主張“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主張以愛人之心調解與和諧社會人際關系。有教無類、學思結合、老實、謙虛、時常復習等教育主張。孔子的思想後來成為我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儒家文化也成為我國傳統文化最主要的部分。

Ⅳ 求《論語》中孔子在學術方面的思想的一句話、

最開始是<禮>,這是最最根本的儒家思想,出自最根本的天性.
然後是<仁>,這是當儒家經歷戰火紛飛等之後,出於人對和平\發展等美好圖景而生成的儒家思想.
再然後是<和>,這也是目前而言,最高級的儒家思想.

所謂<和>就是求大同,容小異,也可說是大道歸一,殊途同歸.單一個和字,融合了道\禮\法\釋\兼愛\仁愛\博愛\真\善\美等等.......

也有人會說《論語》的核心思想應該是
「忠恕之道」,或者「中庸之道」,或者說挈矩之道。

Ⅵ 孔子學術的貢獻

第一,孔子開創了我國人本哲學發展的先河。人類自從脫離動物而成為人類以來,就不斷地認識自然、認識歷史、認識自身。人類在相當長的一個歷史時期處在人與自然、萬物與自我不分的混沌狀態。當人類的自我意識和對象意識逐漸形成之後,人們逐步有了認識自然的能力,但是,人類在認識自然初期的一個相當長歷史階段中,人們認識能力和認識水平極其低下,總是處在原始神話和原始宗教的半蒙昧狀態之中。我國在夏帝時代的一個很長的歷史時期,天命神學占統治地位,人的活動必須通過巫師向「帝」、「上帝」或「天」請示,巫師以上天的名義以為許可作的事就可以作,以為不許可作的事就不能作,人們把未來的吉凶禍福寄託在「上帝」或「天命」之上。這種傳統的、愚昧的、非科學的、根深蒂固的觀念嚴重阻礙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實踐。如果這種傳統的神學觀不打破,中華文明就不可能有新發展。在這種「天命」神學占統治地位的社會環境中,孔子以他大無畏的膽識,繼承和發展前人關於「天命靡常」,「敬德保民」的進步思想,提出了「輕天命,重人事」的研究旨趣,把認識的對象從天命轉向人間世界,這一轉變是一個根本的變革,也是孔子對我國思想文化研究的創新,它對我國思想文化的發展起到扭轉乾坤的作用。孔子在「輕天命,重人事」這個哲學命題的基礎上,提出的關於「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論語·先進》);「問人不問馬」;「始作俑者,其無後乎,唯其像人而用之」(《孟子·梁惠王上》);「孔子謂為芻靈者善,謂為俑者不仁,殆於用人乎哉!」(《禮記·檀弓下》)的思想以及「庶、富、教」的主張,開創了中國人本哲學發展的渠道。這一「重人事」的人本哲學宗旨,使我國哲學成為世界三大哲學流派之一的地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二,孔子創立了以「仁」為核心的哲學體系。「仁」這個概念是早已有的,它只表示若干品德的一個普通概念。把「仁」上升為具有普遍意義的哲學范疇,把它提高到對各種道德起統帥作用,作為諸德之首是孔子的創新。孔子把「仁」的基本含義定義為「愛人」(《論語·顏淵》),以「仁者,愛人」的核心建立起儒家的全部學說。一、把「仁愛」之德作為每一個人自我修養的基本道德取向。孔子認為,每一個人都應該通過修養,具備忠誠、誠信、勇敢、恭敬、寬恕、銳敏、剛強、果斷、朴實、不花言巧語等美德。二、以「仁者,愛人」為核心,引伸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顏淵》);「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成己成物」(《中庸》),「博施濟眾」(《論語·雍也》),「泛愛眾,而親人」(《論語·學而》)。孔子還認為,不但要愛人,還人愛物。於是,他主張「鉤而不網,弋不射宿」(《論語·述而》)。三、以仁為基礎,提出了「以德治國」的政治學說。孔子的「德治」思想主要包括:「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惠民利民」,「富之教之」等思想和主張。孔子以「仁者愛人」為標准,進而反對不仁道的苛政和暴政,反對見利忘義的損人利己的不道德行為,因而使孔子的思想具有鮮明的人本主義特徵。

Ⅶ 儒家思想學術

首先是先秦階段。以孔子的儒家理論起步。孟子等進一步發展引申,至秦創立。秦立國後因以法家學說(主要是李斯發展的法家學說,而非韓非子的),與正統的儒家學說有沖突(因為儒家學說其中重要的意義就是仁),導致一系列事件發生,最終導致始皇帝焚書坑儒,對儒家以及諸子百家造成嚴重損失。
再是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為起點的(其實更早些,這里以代表性事件為起點)兩漢的儒家學說發展。以西漢末年古今文學派之爭為最具代表性事件。這個時期中各個儒學家寫了很多對儒家理論的解釋感悟,同樣這個時期也出了很多的偽書。其中某些書籍真偽現在仍在爭辯。
第三階段高峰期以宋程朱理學為代表。即北宋二程創立,至南宋朱熹完善。並成為元,明,清立國的正統思想。
其中明清又漸漸開始對兩漢時期的古今文學派即各種真偽書進行論證,批判。其影響延續至今。
這應該就是建國之前儒家學說發展的幾個具有重要代表意義的過程。
如有遺漏,勿見怪。

Ⅷ 孔子的學術對後世有什麼影響

影響如下:

1、儒家思想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很深,幾千年來的封建社會,所傳授的不外《四書》《五經》。傳統的責任感思想、節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封建統治結合的結果,因此,儒家思想是連同我們當代在內的主流思想。
2、儒學在中國存在幾千年,對於中國的政治、經濟等各個方面依然存在巨大的潛在影響。
3、現代企業管理中也注入了不少儒家思想。

如滿意,請採納,哈哈!!

Ⅸ 孔子生活的時代,學術思想領域活躍,形成的學術繁榮局面成為什麼

在孔子的時代,學術領域活躍形成的繁榮局面,稱之為百家爭鳴。

Ⅹ 孔子的主要思想是什麼

孔子的主要思想分為:道德思想、政治思想、經濟思想、教育思想、美學思想、史學思想、旅遊觀念、人生觀念。具體內容如下:
道德思想
孔子建構了完整的「德道」思想體系:在個體層面主張「仁、禮」之德性與德行。德道思想體系是以性善論(「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為基礎,以立人極(「三極之道」)為旨歸,以人道與天道、地道相會通,人道中庸又適時之變為方法論的完足思想體系。
孔子的仁說,體現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禮說,則體現了禮制精神,即現代意義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義這是人類永恆的主題,對於任何社會,任何時代,任何一個政府都是適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會則是建立人類文明社會的基本要求。孔子的這種人道主義和秩序精神是中國古代社會政治思想的精華。
孔子晚年時期的最高理想稱之為「大同」,在大同的世界裡,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為親,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兒女為愛,而是相互敬愛,愛天下所有的人。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孩子們都能獲得溫暖與關懷,孤獨的人與殘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滿意的歸宿。天下沒有欺詐,沒有盜賊,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人人講信修睦,選賢舉能,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政治思想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內容是「禮」與「仁」,在治國的方略上,他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這種方略把德、禮施之於民,嚴格了等級制,把貴族和庶民截然劃分治者與被治者。打破了貴族和庶民間原有的一條重要界限。
孔子生活在西周宗法禮制傳統較深的魯國,這時周王朝的統治權力已經名存實亡,諸侯間相互爭戰不斷,出現了「王道哀,禮義廢,政權失,家殊俗」的社會現實,「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成了那個時代的特點。社會矛盾的激化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人的精神和信念也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摧殘。這些共同構成了孔子政治思想產生的歷史淵源和社會條件,「仁」與「禮」是其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
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大同」社會的基本特點是:大道暢行,「天下為公」,因而能「選賢與能,講信修睦」,「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矝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陰謀欺詐不興,盜竊禍亂不起,這是一幅理想化的傳說中的堯舜時代的原始社會景象,也是孔子憧憬的最高理想社會。「小康」社會是孔子主張的較低的政治目標。「小康」社會的基本特點是:大道隱沒,「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與這種貧富不均、貴賤不等相適應,產生了一系列的典章制度、倫理道德,「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立田裡,以賢勇知」,相應地還要設「城郭溝池以為固」,由是,「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這種社會顯然沒有「大同」世界那樣完美,但有正常秩序,有禮、仁、信、義,所以稱為小康。這種社會實際上描述了「私有制」產生後的階級社會的「盛世」。
孔子的「大同」社會、「小康」社會理想對中國後世影響深遠。後來不同歷史時期,不同階段的思想家提出不同內容的憧憬藍圖和奮斗目標,這種思想對進步思想家、改革家也有一定啟發,洪秀全、康有為、譚嗣同和孫中山都受到其影響。

經濟思想
孔子的經濟思想最主要的是重義輕利、「見利思義」的義利觀與「富民」思想。這也是儒家經濟思想的主要內容,對後世有較大的影響。

孔子所謂「義」,是一種社會道德規范,「利」指人們對物質利益的謀求。在「義」、「利」兩者的關繫上,孔子把「義」擺在首要地位。他說:「見利思義」。要求人們在物質利益的面公元前,首先應該考慮怎樣符合「義」。他認為「義然後取」,即只有符合「義」,然後才能獲取。孔子甚至在《論語·子罕》中主張「罕言利」,即要少說「利」,但並非不要「利」。《左傳·成公二年》記載,干不符合道義的事而獲得富貴,就如同浮雲一樣,不屑於用不義的手段取得富貴。孔子還認為,對待「義」與「利」的態度,可以區別「君子」與「小人」。有道德的「君子」,容易懂得「義」的重要性,而缺乏道德修養的「小人」,則只知道「利」而不知道「義」。這就是孔子在《論語·里仁》中說的「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有人認為孔子既然重「義」,則勢必輕視體力勞動。這種觀點是錯誤的。《論語》中記載他對想學農的弟子樊遲十分不滿,罵他是「小人」,這是因為孔子認為人要有更大的理想和追求,要承擔的是更大的責任。他要讓他的學生成為價值的承擔者而不是一個農民。[29]

教育思想
孔子在中國歷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賦素質相近,個性差異主要是因為後天教育與社會環境影響(「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應該受教育。他提倡「有教無類」,創辦私學,廣招學生,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對學校教育的壟斷,把受教育的范圍擴大到平民,順應了當時社會發展的趨勢。他主張「學而優則仕」,學習了還有餘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養從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須具有較高的道德品質修養,所以孔子強調學校教育必須將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孔子在教學方法上要求老師「有教無類」、「經邦濟世」的教育觀,「因材施教」、「啟發式」的方法論、注重童蒙、啟蒙教育。他教育學生要有老老實實的學習態度,要謙虛好學、時常復習學過的知識,以便「溫故而知新」、新知識引申拓寬、深入,「舉一而反三」。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內容是「禮」和「仁」。其中「禮」為道德規范,「仁」為最高道德准則。「禮」是「仁」的形式,「仁」是「禮」的內容,有了「仁」的精神,「禮」才真正充實。在道德修養方面,他提出樹立志向、克己、踐履躬行、內省、勇於改過等方法。「學而知之」是孔子教學思想的主導思想。在主張不恥下問、虛心好學的同時,他強調學習與思考相結合(「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同時還必須「學以致用」,將學到的知識運用於社會實踐。
他最早提出啟發式教學。他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意謂教師應該在學生認真思考,並已達到一定程度時恰到好處地進行啟發和開導,他又是在教學實踐中最早採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通過談話和個別觀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學生的個性特徵,在此基礎上,根據各個學生的具體情況,採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養出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等多方面的人才。孔子熱愛教育事業,畢生從事教育活動。他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不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範行為感化學生。他愛護學生,學生也很尊敬他,師生關系非常融洽。他是中國古代教師的光輝典型。
孔子的教育活動不但培養了眾多學生,而且他在實踐基礎上提出的教育學說,為中國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論基礎。由於孔子保守的政治態度,因此對待經濟制度的改革也反映了保守的思想。比如魯宣公十五年(西元公元前594年)實行「初稅畝」,從法律上承認私田的合法地位,是春秋時代的重大經濟改革;但是據《左傳》說,孔子修《春秋》時記載「初稅畝」,目的是批評其「非禮也」。而民眾不富足,國君沒有富足的。在《論語·堯曰》中還記載,孔子主張「因民之利而利之」,即對民眾有利的事情才去做。另一方面,他又主張賦稅要輕一些,徭役的攤派不要耽誤農時。《論語·述而》記載,孔子還對當時的為政者進行說教,要求為政者不要過於奢侈,要注意節儉。他說:「奢則不遜,儉則固。與其不遜也,寧固。」同時,還主張「節用而愛人」。這裡麵包含了把孔子「仁」的思想運用於經濟領域。

美學思想
孔子的美學思想核心為「美」和「善」的統一,也是形式與內容的統一。孔子提倡「詩教」,即把文學藝術和政治道德結合起來,把文學藝術當作改變社會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並且孔子認為,一個完人,應該在詩、禮、樂修身成性。孔子的美學思想對後世的文藝理論影響巨大。
孔子在易學中明確提出了「美在其中」、「見仁見智」等著名美學命題。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童子問易》在易宗基礎上提出了美宗——陽剛、陰柔之美;生命之美;自由之美;中和之美。認為「陰陽之美、生命之美、自由之美、中和之美可謂是美學之宗」。

史學思想
孔子治史思想的一個重要主張就是「直」,即研究歷史要實事求是,不但要重視根據,而且要「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為政》),他竭力反對那些狂妄不直的人,說:「狂而不直,侗而不願,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泰伯》)他這種一以貫之的主張,也反映到他的治史態度中。
孔子的治史觀不僅反映到治史態度和治史主張上,而且還體現在歷史發展觀中。孔子認為歷史在不斷「損益」,他說:「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為政》),周代正是在總結夏、殷二代的基礎上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文明。歷史不是倒退,而是後來居上,是前進發展著的。盡管這種思想很朦朧,但卻是我國史學史上進化論的可貴的開端。

旅遊觀念
孔子一生游歷豐富。他從漫長的旅遊生涯中悟出精闢的人生哲理,並形成對旅遊的獨特見解。孔子的「游」主要有三種形式:游覽、游學、游仕。也就是說,孔子在游中問學教學,游中求仕入仕,游中生情怡情,游中悟道傳道。他的旅遊行為與修學、入仕是分不開的。孔子的旅遊思想可大致概括如下:
孔子的遠游觀和近游觀

孔子說:「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意思是君子不要留戀故土,應該通過游學四方來增長見識,實現遠大的理想和抱負。由此可知,孔子「重遊」,反對「懷居」、「懷土」等心理和行為,甚而把貪戀安居、留戀故土作為君子與小人的分野標志。但是孔子也說:「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明確表達了他提倡近游的思想。「父母在,不遠游」也是儒家提倡推行孝道、侍奉雙親、注重人倫思想的體現。
那麼孔子既「重遊」,又反對「遠游」、提倡「近游」,豈不是自相矛盾?實則非也。孔子的近游觀和遠游觀並不矛盾,而是對立統一的,類似於「魚和熊掌」的關系。遠游與近游,實際上反映了儒家的「忠」與「孝」、報效國家與侍奉雙親的對立統一。孔子雖然提倡「近游」,但也不一味地排斥遠游,雖然主張推行孝道,但更主張「治國平天下」。到底適宜遠游還是近游,取捨標准就是是否「有方」。事實上,跟從孔子周遊列國14年的弟子中就有不少雙親健在者。孔子反對的只是無正當目的卻超出合理程度的「遠游」。
孔子注重文化之旅、自然之游,倡導「山水比德觀」
孔子一生行游天下,注重聽樂觀禮,開創了中國文化旅遊的先河。據史書記載:「孔子曾西入周室,問禮於老聃,學樂於萇弘,觀帝王之治。」醉翁之意不在酒,孔子入周之意在於向老聃學習樂禮。另外,孔子訪齊,曾與齊太師交流關於「樂」的見解並達到忘我的境界。《論語·述而》:「子在齊聞《韶》,學之,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孔子行游四方中學習、欣賞古代的禮樂文明,這其實就是現在所說的文化旅遊。
除了提倡聽樂觀禮的文化之旅,孔子還注重體悟山水的自然之游。對於山水自然景觀,孔子更注重「美」的感受,比如為我們耳熟能詳的:「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在孔子看來,智者的聰明銳利和流動的水具有形而上的共通性;仁者的寬厚品格與莊重沉穩的大山相通。這就是「山水比德」的審美觀、體驗觀。「比」指象徵或比擬,「德」指倫理道德或精神品質,意指在欣賞山水自然景觀時,根據其特徵類比聯想到人的道德品格,即把自然山水人格化。
孔子主張旅遊要健康有度,反對佚游
孔子曾說:「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佚游,樂晏樂,損矣。」也就是說,以驕傲為樂,以到處遊玩、游手好閑為樂,以大小宴為樂,都是有害的快樂。可見,孔子反對游手好閑、放盪游樂、毫無節制的遊玩等佚遊行為。他認為佚游超出個人身心承受能力與社會禮制許可,佚游帶來的快樂是暫時的、局限的,而且會給自己帶來很大的損害。

人生觀念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
孔子62歲時,曾這樣形容自己:「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當時孔子已帶領弟子周遊列國9個年頭,歷盡艱辛,不僅未得到諸侯的任用,還險些喪命,但孔子並不知難而退,仍然樂觀向上,堅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安貧樂道
子曰:「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在孔子心目中,行義是人生的最高價值,在貧富與道義發生矛盾時,他寧可受窮也不會放棄道義。但他的安貧樂道並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貴,只求維護道,這並不符合歷史事實。孔子也曾說:「富與貴,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孔子以好學著稱,對於各種知識都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因此他多才多藝,知識淵博,在當時是出了名的,幾乎被當成無所不知的聖人,但孔子自己不這樣認為,孔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孔子學無常師,誰有知識,誰那裡有他所不知道的東西,他就拜誰為師,因此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張直道而行,他曾說:「吾之於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記》載孔子三十多歲時曾問禮於老子,臨別時老子贈言曰:「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這是老子對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問題太深刻,講話太尖銳,傷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會給自己帶來很大的危險。
◎與人為善
孔子創立了以仁為核心的道德學說,他自己也是一個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樂於助人,待人真誠、寬厚。「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躬自厚而薄責於人」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對自己一生各階段的總結。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