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質學說指導
Ⅰ 體質養生的簡介
體質反映機體內陰陽運動形式的特殊性,這種特殊性由臟腑勝衰所決定,並以氣血為基礎。
前人對體質有許多論述,在國外,到目前為止已有三十多種體質類型學說。古希臘波克拉底的氣質學說,曾被公認為世界最早的體質學說,其氣質學說認為人體有四種不同的體液,其比例決定了人的氣質,並依此把人分為多血質型、膽汁質型、粘液質型、憂郁質型。前蘇聯著名科學家巴甫洛夫,依據神經過程的強度、平衡性、靈活性,把人分為興奮型、靈活型、安定型、抑制型。
但是至今國外醫學對體質的各種分類學說都無法直接指導臨床實踐與養生康復,惟有中醫體質學說與醫療實踐、養生長壽密切結合。 早在兩千多年前成書的《黃帝內經》里,就對體質學說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可以說,《黃帝內經》是中醫體質學說理論的淵藪。《內經》不僅注意到個體的差異性,而且從不同的角度對人的體質作了若干分類。如《內經·靈樞》的《陰陽二十五人篇》和《通天篇》,就提出了兩種體質分類方法。前一篇運用陰陽五行學說,結合人的膚色、體形、稟性、態度以及對自然界變化的適應能力等方面的特徵,歸納出金、木、水、火、土五種不同的體質類型,再根據五音太少,陰陽屬性以及手足三陰經的左右上下,氣血多少的差異,將上述每一類再分為五類,即五五二十五種體質類型。後一篇則根據人體體質的陰陽勝衰,把人分為太陰之人,少陰之人,太陽之人,少陽之人,陰陽和平之人五種類型。
《內經》除上述兩篇專門論述體質外,其他篇章散在論述也不少,如《靈樞·論勇篇》則對勇與怯兩種體質類型的精神面貌,各部特徵和內在臟腑功能的關系等進行了論述。又如《靈樞·壽夭剛柔篇》里說:「人之生也,有剛有柔,有弱有強,有短有長,有陰有陽」,從而指出人體的形氣有陰陽剛柔的區別。在《素問·異法方宜論》里還指出東南西北中五方由於地域環境氣候不同,居民生活習慣不同,所以形成不同的體質,易患不同的病症,因此治法如用毒葯、貶石、導引、按(足喬)、灸焫、微針等也要隨之而異。
東漢著名醫學家張仲景繼承《內經》有關體質學說的理論,並以人體正氣盛衰、臟腑屬性為前提,結合實踐,創造了辨證論治的理論,寓體質學說於辨證論治中。王叔和的脈學專著《脈經》也十分強調診脈要注意體質特徵,曰:「凡診脈當視其人大小長短及性氣緩急。」著名葯王唐代孫思邈還指出:「凡人秉形氣有中適,有躁靜,各各不同,氣脈潮動,亦各隨其性韻」。這說明分析脈形要參考體質特徵,不能惟以脈辨病,另一方面,脈診也是辨別體質類型的重要方面。清代名醫葉天士臨證非常注意患者的體質類型,並認為根據體質類型確立治療大法是提高臨床療效的重要途徑,他在《外感溫熱篇》中說:「濕邪害人最廣,如面色白者,須要顧其陽氣……面色蒼者,須要顧其津液……在陽旺之軀,胃濕恆多,在陰盛之體,脾濕亦不少,然其化熱則一。」從而強調了治法須顧及體質。不僅如此,人們的養生保健亦與體質有密切關系,如同樣的致病條件,有的人感而生病,有的人卻安然無恙,而既病之後,病的癥候又很不相同。
這正像吳德漢在《醫理輯要·錦囊覺後篇》中說的:「要知易風為病者,表氣素虛;易寒為病者,陽氣素弱;易熱為病者,陰氣素衰;易傷食者,脾胃必虧;易勞傷者,中氣必損。」從而說明體質決定著對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這就為因人攝生提供了重要理論根據。 體質形成的機理是極其復雜的,它是機體內外環境多種復雜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地理環境
徐徊溪《醫學源流論》說:「人稟天地之氣以生,故其氣體隨地不同。西北之人氣深而厚,……東南之人,氣浮而薄。」這說明生活在不同地理環境條件下,由於受著不同水土性質、氣候類型、生活條件的影響,從而形成了不同地區人的體質。現代環境地質學研究也表明:在地質歷史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地殼表面元素分布的不均一性,這種不均一性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和控制著世界各地區人類的發育,形成了人類明顯的地區性差異。
Ⅱ 誰知體質二十五型人的具體描述
你說的是
靈樞·陰陽二十五人?
這個是中醫學說
中醫一貫重視對體質的研究,早在兩千多年前的《黃帝內經》里,就對體質學說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可以說,《黃帝內經》是中醫體質學說理論的淵藪。它運用陰陽五行學說,結合人的膚色、體形、稟性、態度以及對自然界變化的適應能力等方面的特徵,歸納出木、土、火、金、水五種不同的體質類型,再根據五音太少,陰陽屬性以及手足三陰經的左右上下,氣血多少的差異,將上述每一類再分為五類,即五五二十五種體質類型。根據人體體質的陰陽盛衰,把人分為太陰之人、少陰之人、太陽之人、少陽之人、陰陽和平之人五種類型。 這都是後來體質分類的依據。
Ⅲ 《內經》陰陽體質學說和艾克森的人格維度有何聯系
《內經》陰陽體質學說和艾克森的人格維度有(穩定性)聯系。
快樂積累:人格具有穩定性。在行為中偶然發生的、一時的心理特性,能稱為人格。
「江山易改,稟性難移」,這里的「秉性」就是指人格。然,強調人格的穩定性並不意味著它在人的一生中是一成不變的。隨著生理的成熟和環境的改變,人格也可能產生或多或少的變化。供參考。
Ⅳ 中醫體質學說里提到的【臟腑經絡及精氣血津液】是什麼意思請幫我詳細解釋一下,謝謝
這個問題太大,建議你看看《中醫基礎理論》與《內經講義》或《黃帝內經研究大成》。
Ⅳ 人的體質分為那些種類怎樣辨別自己的體質
中醫說人的體質通常分為三種:平性體質、陰虛體質、陽虛體質,大多數人都是平性體質。
體質,即機體素質,是指人體秉承先天(父母)遺傳、受後天多種因素影響,所形成的與自然、社會環境相適應的功能和形態上相對穩定的固有特性。它反映機體內陰陽運動形式的特殊性,這種特殊性由臟腑盛衰所決定,並以氣血為基礎。前人對體質有許多論述,在國外,到目前為止已有三十多種體質類型學說。古希臘西波克拉底的氣質學說,曾被公認為世界最早的體質學說,其氣質學說認為人體有四種不同的體液,其比例決定了人的氣質,並依此把人分為多血質型、膽汁質型、粘液質型、憂郁質型。但是至今國外醫學對體質的各種分類學說都無法直接指導臨床實踐與養生康復,惟有中醫體質學說與醫療實踐、養生長壽密切結合。
中醫一貫重視對體質的研究,早在兩千多年前的《黃帝內經》里,就對體質學說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可以說,《黃帝內經》是中醫體質學說理論的淵藪。它運用陰陽五行學說,結合人的膚色、體形、稟性、態度以及對自然界變化的適應能力等方面的特徵,歸納出木、土、火、金、水五種不同的體質類型,再根據五音太少,陰陽屬性以及手足三陰經的左右上下,氣血多少的差異,將上述每一類再分為五類,即五五二十五種體質類型。根據人體體質的陰陽盛衰,把人分為太陰之人、少陰之人、太陽之人、少陽之人、陰陽和平之人五種類型。 這都是後來體質分類的依據。體質形成的機理是極其復雜的,它是機體內外環境多種復雜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1.地理環境因素
生活在不同地理環境條件下,由於受著不同水土性質、氣候類型、生活條件的影響,從而形成了不同地區人的體質。
2.先天因素
先天因素即「稟賦」,先天稟賦就是指父母先天的遺傳及嬰兒在母體里的發育營養狀況。總之,形體始於父母,體質是從先天稟賦而來,所以父母的體質特徵往往能對後代產生一定影響。
3.性別因素
《靈樞·五音五味篇》提出「婦人之生,有餘於氣,不足於血」的論點,對婦女的體質特點作了概括說明。中醫認為男子以氣為重,女子以血為先,女子由於有經、帶、胎、產的特點,所以體質與男子不同。
4.年齡因素
體質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發生變化,因為人體的結構、機能和代謝是隨著年齡而發生改變的。俗話說「一歲年紀,一歲人」便是這個道理。
5.精神因素
強烈的精神刺激可直接損傷人的機體結構,使健康體質的基礎發生動搖。
6.飲食營養因素
《素問·平人氣象論》說:「人以水谷為本」,這說明體質不僅與先天稟賦有關,而且依賴於後天水谷的滋養,水谷是人體不斷生長發育的物質基礎。營養不當,也會引起人體發病。
此外,體質形成的差異,還與社會因素、體育鍛煉因素、疾病因素有關。如人們由於所處的社會地位不同,因此情志、勞逸各不相同,物質生活也有優劣之分,從而導致了不同的體質特徵。
由於先天稟賦有強弱,飲食口味有厚薄,方位地勢有差異,貧富貴賤苦樂各不相同,從而導致了個體差異。因此,祖國醫學非常重視對不同人體特徵進行分析,從多方面對體質進行分類。
古代的分類有:陰陽五行分類,陰陽太少分類,體型肥瘦分類,形志苦樂分類,稟性勇怯分類。
現代中醫根據臨床上的癥候表現、脈象、舌苔,提出了以下八種體質:陰虛體質、陽虛體質、氣虛體質、血虛體質、陽盛體質、血瘀體質、痰濕體質、氣郁體質,這種分型以身型脈證為主要指標,對臨床辨證、遺方、攝生防病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Ⅵ 試述體質的治療學意義。
中醫體質是中醫基礎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門新興學科。北京中醫葯大學的研究人員,對中醫體質學從基礎理論、實驗研究、臨床運用等方面進行了全面、系統的研究,為中醫體質學的創立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一、平和體質:機能協調,七情適度
平和體質是一種身體和諧、自穩能力強的體質。擁有這種體質的人,身體不一定結實強壯,甚至可能還有些氣血不足、血壓偏低,脈搏也不是很有力,但是臟腑、氣血很和諧,七情適度。這種體質的人,多數生在長壽家族,比如五世同堂的大家族,而平常的人家四世同堂就不容易了。平和體質通常表現為情緒穩定,生活規律,體重波動小等;得病少,對於環境和氣候的變化適應能力比較強;生病以後,對治療的反應敏感,好治,自我康復能力強。
二、陽虛體質:火力不足,畏寒怕冷
陽虛體質的人,一年四季手都冷,夏天大家都喜歡吹空調,他不敢,一吹空調就手腳冰涼,還要加一件毛衣。但是如果冬天只有手冷,那不算真正的陽虛,「手冷過肘,足冷過膝」,才是貨真價實的陽虛。比如說同樣是感冒,別人感冒時是喉嚨疼,流黃鼻涕,吐黃痰,扁桃腺發炎化膿;陽虛體質的人感冒,就會流清水鼻涕,打噴嚏,喉嚨發癢,吐痰吐的是清稀白痰,反映出寒象。陽虛體質的人,給人的整體感覺就是火力勁不夠。
三、氣虛體質:氣力不足,容易過敏
「氣」令我們提勁,與生存環境之間的物質交換出入有序,營養精微向上向外布散,糟粕廢物向下向外排泄。這股氣,由空氣、谷氣、元氣組成。空氣由肺吸入,谷氣從脾產生,元氣自腎提供。因此,氣虛體質是由於肺、脾、腎三臟功能相對不足,尤其是肺、脾不足造成的。比如一進空調室就打噴嚏,春天春暖花開也打噴嚏。有的氣虛的人對溫度非常敏感,冬天很冷,晚上睡覺時,剛開始被窩是冷的,就在他鑽進去暖被窩的那幾分鍾,身上會起風團,被窩暖熱了風團就消下去了;早上起來穿棉衣,棉衣是涼的,一穿到身上又起風團,等到活動活動,棉衣熱了,風團又落了。
中醫體質
四、痰濕體質:下肢沉重,容易發胖
痰濕體質是水太多了或者生命的河流不那麼暢通,導致不是這里堵塞就是那裡泛濫。為什麼會這樣呢?主要和脾臟功能相對不足有關。人體中70%左右是水分,在嬰幼兒或者年輕女性身上這個比例可能會更高些。所以中醫說「百病皆由痰作祟」。腰痛、脂肪瘤、眩暈、頸椎病、高血壓、糖尿病、單純性肥胖、帶下症、不孕症、月經不調等疾病有一部分就屬於中醫的痰濕作祟,所以中醫還有一句話:「頑痰生怪病。」
五、濕熱體質:又濕又熱,排泄不暢
大家都知道「桑拿天」空氣又濕又熱,使人感覺非常不舒服,濕熱體質體內就像桑拿天,內環境不清潔,又濕又熱,濕熱氤氳,排泄不暢。內外皆顯得「濁」。在濕熱的環境中,東西非常容易腐敗,產生很難聞的味道。對應到人體,濕熱體質會表現為口臭、汗臭味大,汗液發黃,皮膚油膩,容易感染化膿,小便黃、味道大,大便很臭,下體外陰異味較大,白帶色黃,口苦,煩躁易怒,等等。濕熱體質通常是由於各種先後天因素導致的肝膽、脾胃功能相對不暢通,肝膽郁結化熱,脾胃積滯化濕,濕熱熏蒸而形成的。
六、陰虛體質:煩熱躁動,口乾口苦
一陰一陽謂之道,人體也是由陰陽組成,陽氣就是各種功能活動,陰就是有形的物質,包括陰液、津液。在人體,陰陽水火是相互依存、制約的。健康狀態下,陰陽平衡互涵,應該既感覺不到陰盛也感覺不到陽盛,否則不是寒證就是熱證。很多陰虛內熱的人經常煩惱、躁動,生命體驗不好,我們就要想辦法讓他們靜下來。
七、瘀血體質:面色晦暗,易生腫瘤
瘀血體質就是血脈相對不那麼暢通,有點緩慢瘀滯,但是又達不到疾病的程度。「痛則不通,通則不痛」,因此瘀血體質很容易產生各種以疼痛為主要表現的疾病,而且疼痛較為持久、位置固定,是刺痛、憋痛,比如偏頭痛、痛經、胃痛、胸痹、痹證等,而且疼痛聚集、瘀滯時間久了還會生腫瘤包塊,比如全身各種良性及惡性腫瘤。如果一個人體內的血液循環不好,還會帶來很多外形的變化,比如說面色口唇比較晦暗,容易生色斑、留疤印、生黑眼圈等。瘀血體質一旦得病,不及時正確治療很容易轉化成難治的慢性病,中醫有句話叫「久病入絡」,基於瘀血體質的各種慢性病尤其如此。所謂「入絡」,就是病位很深,葯力不太容易達到。
八、氣郁體質:氣機不順,情緒郁悶
怎麼理解「氣郁」呢?大家試著體會一下,在「理不通,氣不順」、「這口氣實在咽不下去」、「好憋屈啊」、「真郁悶」、「堵心」、「添堵」等狀態下,身心是什麼感覺。「氣」是力量、是動力,要夠力,同時氣在發揮作用時還一定要暢通無阻,無掛礙、無阻滯。在人體,氣的基本運行形式是升降出入,就是清氣上升,濁氣下降,陽氣發散,陰精收藏。這個過程一定要順,人才能周身通泰。
正常人群里邊,一般分這八種體質。就個人體質來說,不大可能是單純的陽虛體質、瘀血體質或痰濕體質等,更為常見的是各種體質間夾、混合,比如瘀血兼痰濕和氣虛、陽虛兼濕熱、陰虛兼濕熱和瘀血等。小孩子的體質可能會簡單些,所以古代醫家說「小兒臟氣清靈」。但是,隨著環境、年齡等後天因素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