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彈法混凝土強度檢測作業指導書
⑴ !!回彈法檢測高強混凝土強度技術規程!!
我 在攪拌站實驗室工作 你是要做碳化嗎? 還是不會算?
⑵ 回彈法檢測混凝土強度
利用回彈儀( 一種直射錘擊式儀器)檢測普通混凝土結構構件抗壓強度的方法簡稱回彈法。
檢測原理及特點
原理
由於混凝土的抗壓強度與其表面硬度之間存在某種相關關系,而回彈儀的彈擊錘被一定的彈力打擊在混凝土表面上,其回彈高度( 通過回彈儀讀得回彈值)與混凝土表面硬度成一定的比例關系。因此以回彈值反映混凝土表面硬度,根據表面硬度則可推求混凝土的抗壓強度。
特點
用回彈法檢測混凝土抗壓強度,雖然檢測精度不高,但是設備簡單、操作方便、測試迅速,以及檢測費用低廉,且不破壞混凝土的正常使用,故在現場直接測定中使用較多。 影響回彈法准確度的因素較多,如操作方法、儀器性能、氣候條件等。為此,必須掌握正確的操作方法,注意回彈儀的保養和校正。
《回彈法檢測混凝土抗壓強度技術規程》( JG J/T23-2001)中規定:回彈法檢測混凝土的齡期為7 d~1 000 d,不適用於表層及內部質量有明顯差異或內部存在缺陷的混凝土構件和特種成型工藝製作的混凝土的檢測,這大大限制了回彈法的檢測范圍。
另外,由於高強混凝土的強度基數較大,即使只有15% 的相對誤差,其絕對誤差也會很大而使檢測結果失去意義。
⑶ 混凝土強度檢測中回彈法檢測有那些要注意的地方
1、現行的回彈法規程為《回彈法檢測混凝土抗壓強度技術規程》JGJ/t 23-2011,具體實施方法講得很詳細;
2、需要判斷試驗對象是否適宜採用回彈法;
3、回彈儀需通過檢定,並在有效期內,同時,每次試驗前應進行率定,即:在洛氏硬度HRC為60±2的鋼砧上,回彈儀的率定值應為80±2;
4、回彈儀使用時的環境溫度應為-4~40℃;
5、 採用回彈法檢測結構或構件混凝土強度宜具有下列資料:
a 工程名稱及設計、施工、監理(或監督)和建設單位名稱:
b 結構或構件名稱、外形尺寸、數量及混凝土強度等級;
c 水泥品種、強度等級、安定性、出廠廠名,砂、石品種、粒徑,外加劑或摻合料品種、摻量以及混凝土配合比等;
d 模板類型,混凝土灌注和養護情況,以及成型日期;
e 檢測原因。
6、根據工程實際,結合規范確定回彈部位或構件;
7、 按構件檢測方式檢測時,每一結構或構件的測區應符合下列規定:
a 每一結構或構件測區數不應少於10個;
b對某一方向尺寸小於4.5m且另一方向尺寸小於0.3m的構件,其測區數量可適當減少,但不應少於6個;
c 相鄰兩測區的間距應控制在2m以內;
d 測區距構件端部或施工縫邊緣的距離不宜大於0.5m,且不宜小於0.2m;
e 測區面積不宜大於0.04m2,且應均勻分布;
f 在構件的重要部位及薄弱部位必須布置測區,並應避開預埋件。
8、按部位檢測方式檢測時,每一部位的測區應符合下列規定:
a 每一部位的測區數不應少於6個;
b相鄰兩測區的間距應控制在0.4m以內;
c測區距構件端部或施工縫邊緣的距離不宜大於0.4m,且不宜小於0.2m;
d測區面積不宜大於0.04m2,且應均勻分布,並應避開預埋件。
9、混凝土檢測面應清潔、平整,不應有疏鬆層、浮漿、油垢、塗層以及蜂窩、麻面,必要時可用砂輪清除疏鬆層和雜物,且不應有殘留的粉末或碎屑。
10、結構或構件的測區應標有清晰的編號,必要時應在記錄紙上描述測區布置和外觀質量情況。
11、檢測時,回彈儀的軸線應始終垂直於混凝土檢測面,緩慢施壓,准確讀數,快速復位。
12、 測點宜在測區范圍內均勻分布,相鄰兩測點的凈距不宜小於20mm;測點距外露鋼筋、預埋件的距離不宜小於30mm。測點不應在氣孔或外露石子上,同一測點只應彈擊一次。每一測區應記取16個回彈值,每一測點的回彈值讀數估讀至1。
13、回彈值測量完畢後,應在有代表性的位置上測量碳化深度值,測點數不應少於測區數的30%,取其平均值為該構件每測區的碳化深度值。
14、當碳化深度值級差大於2.0mm時, 應在每一測區測量碳化深度值。
15、碳化深度值的測量方法參見附錄八,每一測孔測量值應不少於3個,取其平均值。每次讀數精確至0.25mm。
16、計算測區平均回彈值,應從該測區的16個回彈值中,分別剔除3個最大值和最小值,將餘下的10個回彈值取平均值,得到測區平均值Rm:
17、非水平狀態檢測混凝土澆築側面時,應進行角度修正(可查《規程》中附錄C);
18、水平方向檢測混凝土澆築頂面或底面時,應進行澆築面修正(可查《規程》中附錄D);
19、檢測時,如回彈儀處於非水平狀態,同時混凝土檢測面又不是混凝土的澆築側面,則應對測得的測區平均回彈值,先進行角度修正,再進行不同澆築面的修正。
20、選擇測強曲線:
a、若有地區專用測強曲線,則根據地方測強曲線(為與回彈值和碳化深度相關的換算曲線方程),根據上述測得的碳化深度值對每一測區回彈值進行碳化修正,得到測區換算強度值(fcu,i);
b、若無地區專用測強曲線,在被測對象滿足《規程》相關規定時,可採用統一測強曲線,根據以述測得的碳化深度值對每一測區回彈值進行修正。可查《規程》附錄A(非泵送混凝土)、附錄B(泵送混凝土),得到測區換算強度值(fcu,i)。
21、回彈強度推定值的計算:
a、對於測區數少於10個情況:
推定強度值(fcu,e)=(fcu,i)min,即取測區換算強度值中的最小值;
b、對於測區數不少於10個的情況:
算出測區換算強度平均值(fcu,平均):即所有測區換算強度值之各除以測區數n,精確至0.1MPa;
然後,計算出標准差(Sfcu)=√{[Σ(fcu,i)^2-n*(mfcu)^2]/(n-1)},精確至0.01MPa;
最後,計算推定強度值(fcu,e)=(mfcu)-1.645(Sfcu)
⑷ 回彈法砼抗壓強度檢驗細則
實驗原理及方法回彈儀法是利用混凝土的強度與表面硬度間存在的相關關系,用檢測混凝土表面硬度的方法來間接檢驗或推定混凝土強度。回彈法是回彈儀內拉簧驅動的重錘,以一定的彈性勢能,通過混凝土表面,使局部混凝土發生變形並吸受一部份彈性勢能,剩餘的彈性勢能則以動能的形式使重錘回彈並帶動指針滑塊,得到重錘回彈高度的回彈值,回彈值的大小與混凝土表面的彈、塑性質有關,其回彈值與表面硬度之間也存在相關關系,回彈值大說明表面硬度大、抗壓強度愈高,反之愈低。
回彈法在實際應用中,一般是將混凝土抗壓強度與回彈值間的對應關系,以表格的形式提供使用。由於測試方向、水泥品種、養護條件、齡期、碳化深度等的不同,所測之回彈值均有所不同,應予以修正,然後再查相應的混凝土強度關系圖表,求得所測之混凝土強度。該法不能反映混凝土內部質量,是一種適用於普查混凝土強度的簡便、快速的方法。
四、實驗操作步驟
主要測試步驟:
1. 回彈儀率定
回彈儀使用前應定期在洛式硬度為HRC60±2的鋼砧上進行率定,率定的目的是為了保證回彈儀彈擊動能的恆定。率定宜在氣溫為20±5℃條件下進行,率定時,將鋼砧置於剛性較好的基礎上,擺放平穩,然後回彈儀在鋼砧上垂直向下進行彈擊率定,率定時彈擊桿應旋轉4次,每次旋轉90°左右,彈擊3-5次,取連續3次穩定值計算回彈平均值,彈擊桿每旋轉一次的率定平均值應符合80±2的要求。不符合要求時,可通過頂部調整螺栓20來實現。
2. 測區及測點布置
根據需要布置測區,每測區面積約20×20cm2,每測區彈擊16點。每一構件的測區,應符合下列要求:
(1)對長度不小於3m的構件,其測區數不少於10個,對長度小於3m且高度低於0.6的構件,其測區數量可適當減少,但不應少於5個;
(2)相鄰兩測區的間距應控制在2m以內,測區離構件邊緣的距離不宜大於0.5m;
(3)測區應選在使回彈儀處於水平方向,檢測混凝土澆築側面。當不能滿足這一要求時,方可選在使回彈儀處於非水平方向,檢測混凝土澆築側面、表面或底面;
(4)測區宜選在構件的兩個對稱可測面上,也可選在一個可測面上,且應均勻分布。在構件的受力部位及薄弱部位必須布置測區,並應避開預埋件;
(5)檢測面應為原狀混凝土面,並應清潔、平整,不應有、疏鬆層、浮漿、油垢以及蜂窩、麻面,必面時可用砂輪清除疏鬆層和雜物,且不應有殘留的粉末或碎屑;
(6)對於彈擊時會產生顫動的薄壁、小型構件應設置支撐固定。
結構或構件的測區應標有清晰的編號,必要時應在記錄紙上描述測區布置示意圖和外觀質量情況。
3. 回彈值的測量
回彈儀使用時的環境溫度應為-4℃-+40℃。檢測時,將彈擊桿1垂直對准具有代表性的被測位置,然後使儀器的沖錘借彈簧的力量打擊沖桿,根據與沖桿頭部接觸處的混凝土試件表面的硬度,沖錘將回彈到一定位置,可以按刻度尺上的指針讀出回彈值。回彈儀的軸線應始終垂直於結構或構件的混凝土檢測面,緩慢施壓,准確讀數,快速復位。測區測區、測點布置見《回彈法檢測混凝土抗壓強度技術規程》(JGJ/T23-2001),每測區面積不宜大於0.04m2,共彈擊16點,同一測點只應彈擊一次。
回彈值的測量的具體步驟如下:
(1)指針復零位操作。將回彈儀的彈擊桿1頂住混凝土試面,輕壓尾蓋11,按鈕6脫開導向法蘭8,此時雙手應使回彈儀抬離原先頂住的混凝土試面,彈擊桿1伸出儀器殼體3,掛鉤13與彈擊錘4尾部勾連上,指針滑塊4被導向法蘭8帶到刻度尺「0」位。
(2)彈擊操作過程。將已伸出的彈擊桿1對准混凝土試件測面的測點,並保持回彈儀的中心軸線垂直於測面,然後握住儀器殼體3,一手緩慢均勻地握壓尾蓋11,繼續施壓,掛鉤13與彈擊錘4脫開,由於彈擊拉簧16的作用,彈擊錘4沿著中心導桿7向彈擊桿飛速沖擊,動能由彈擊桿1傳遞給混凝土試件。
(3)回彈值的讀取。在彈擊錘4與彈擊桿1碰撞後,第一次回彈時將指針滑塊4帶到一定位置,此時繼續扶握和壓住回彈儀,保持彈擊桿1抵住測面,並從刻度尺5上讀取指針滑塊4上刻度線所對的數值——回彈值R。如果光線微弱或狹窄處不便立即讀數,可在彈擊完畢,即錘與桿碰撞聲終止後,按入按鈕6鎖住機芯,使指針滑塊4保持所在位置,然後再將儀器拿到便於觀察處讀取回彈值,每一測點的回彈值估讀至1。
4. 碳化深度測量
(1)回彈值測量完畢後,應在有代表性的位置上測量碳化深度值。測點不應少於構件測區數的30%,取其平均值為該構件每測區的碳化深度值。當碳化深度值級差大於2.00mm時,應在每一測區測量混凝土的碳化深度。
(2)用合適的工具在測區表面鑽直徑約15mm的孔洞,其深度略大於碳化深度,將孔洞中的粉末和碎屑除凈,不得用水清洗,然後用1%酚酞酒精溶液滴在孔洞內壁邊緣處。已碳化部分不變色,未碳化部分混凝土變成紫紅色,當已碳化與未碳化界限清楚時,再用深度測量工具測量已碳化和未碳化混凝土交界面到混凝土表面的垂直距離,測量次數不少於3次,取其平均值,每次讀數精確到0.5mm。
五、實驗結果及分析
1. 回彈值的計算
測區回彈值的原始記錄格式見附錄A,每測區共彈擊16點,16個回彈值中,分別剔除三個最大值和最小值,取餘下10個回彈值的平均值為測區代表值:
式中 ——測區平均回彈值,計算至0.1;
i——第 個測點的回彈值。
當回彈儀非水平方向測度混凝土澆築側面時,應按下式換算為水平方向測試時的測區平均回彈值。
式中 —回彈儀與水平方向成 角測試時測區的平均回彈值,計算到0.1;
—按表1查出不同測試角度 的回彈值修正值,計算到0.1。其取值可按《回彈法檢測混凝土抗壓強度技術規程》(JGJ/T23-2001)附錄C採用
當回彈儀水平方面測試混凝土澆築表面或底面時應按下式換算為測試混凝土澆築側面的測區平均回彈值。
式中 、 —回彈儀測試混凝土澆築表面或底面時的測區平均回彈值,計算到0.1;
、 —混凝土澆築表面、底面回彈值的修正值,計算至0.1。其取值按《回彈法檢測混凝土抗壓強度技術規程》(JGJ/T23-2001)附錄D採用
如測試時儀器既非水平方向而測區又非混凝土澆築側面,則應對回彈值先進行角度修正,然後再進行澆築面修正。
2. 碳化深度值計算
測區的平均碳化深度值按該測區所有測點的碳化深度算水平均取值。計算出的平均碳化深度值 如小於或等於0.4mm,則按無碳化(即平均碳化深度0)處理,如等於或大於6mm,則平均碳化深度值 等於6mm計算。此時可根據回彈值和碳化深度查《回彈法檢測混凝土抗壓強度技術規程》(JGJ/T23-2001)附錄A,查表可得出測區混凝土強度。
3. 回彈法測強回歸方程
影響混凝土表面硬度的因素(如碳化深度、水泥品種及用量、骨料品種及用量、水泥水化程硬土含水率、構件表面溫度等)都對回彈值有影響。回彈規程根據北京、陝西、重慶、成都、湘潭、天津、合肥、廣州、哈爾濱及武漢等十二個地區,2000多個基本數據,選用16種回形式,51種組合,共計算了300多個回歸方程,最後選定的統一測強曲線的回歸方程得:
——測區混凝土抗壓強度(Mpa);
——測區平均回彈值;
——測區平均碳化深度(mm);
回歸方程式的強度平均相對誤差 為±14.0%,強度相對標准差 為18.0%,相關系數r為0.87。
4. 混凝土實測強度評定
根據工程實際情況及結構或構件混凝土強度檢測評定的要求,對同批結構或構件(強度等化合比、生產工藝相同,齡期相近)可抽樣評定,對單個結構或構件可單個評定。
試樣混凝土強度平均值 (Mpa)按下式計算:
——試樣第i測區混凝土強度值( ),精確至±0.1 。它同該測區平均回彈值 和平均碳化深度 有關。
——對單個檢測的構件,取一個構件的測區數;對批量檢測的構件,取被抽檢測區數之和。
——結構或構件測區混凝土強度的標准差( ),精確到0.01
備註:測區混凝土強度換算值是指按本規程檢測的回彈值和碳化深度值,換算成相當於被測結構或構件的測區在該齡期下的混凝土抗壓強度值。
結構或構件混凝土強度推定值 應按下列公式確定:
(1) 當按單個構件檢測時,以最小值作為該構件的混凝土的強度推定值:
(2)當按批量檢測時,應按下列公式中的較大值為該批構件的混凝土強度推定值,即:
式中: ——該批每個構件中最小的測區混凝土強度換算值的平均值( ),精確至±0.1 。
備註:構件混凝土強度推定值是指相應於強度換算值總體分布中保證率不低於95%的強度值。
對於按批量檢測的構件,當該批構件混凝土強度標准差出現下列情況之一時,則該批構件應全部按單個構件檢測:
(1)當該批構件混凝土強度平均值小於25 時:
;
(2)當該批構件混凝土強度平均值不小於25 :
檢測完後應填寫檢測報告,並應符合《回彈法評定混凝土抗壓強度技術規程》(JGJ23-2001)附錄F的規定。結構或構件混凝土強度計算表可參照附錄C,有關回彈法測強的詳細規定可參看《回彈法評定混凝土抗壓強度技術規程》(JGJ23-2001)。
⑸ 簡述用回彈法檢測混凝土構件強度的步驟有哪些
同一檢驗批抽取10個構件,每個構件10個測區,每個測區打16個點,16個回彈值捨去3個最高值和3個最低值,剩下10個取平均值作為測區代表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