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發展觀指導意義
「科學發展觀」歸納起來大致有這樣三個方面,即:全面發展觀、協調發展觀和可持續發展觀。 1.全面發展觀。這是「科學發展觀」關於發展范疇的認識,就是要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促進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認為,經濟是一個社會生存、發展的基礎,生產力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最根本的力量。同時,他們也重視人的自由全面發展,認為社會全面進步與人的全面發展具有內在一致性。 2.協調發展觀。這是「科學發展觀」關於發展形態的認識,就是要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其中,物質文明所體現的是與一定社會的生產關系即經濟制度相依存的生產力的發展狀況和進步程度;精神文明所體現的是科學、文化、宗教、藝術、道德、倫理、哲學、經濟、政治、法律等思想理論和意識形態的發展狀況和進步程度;政治文明所體現的是社會政治法律制度的發展狀況和進步程度,它是反映特定社會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制度化、規范化水平的標志。三個文明中的每個文明既是相對獨立的,又是相互作用、相互貫通、相互滲透的。物質文明為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提供物質基礎,物質文明程度的提高可以推動政治制度的變革和思想道德及科學文化水平的提高;政治文明決定精神文明的性質和物質文明發展的方向,進而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進程;精神文明可以為物質文明、政治文明提供思想引導、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人類文明的進步主要體現在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個方面的協調發展上。 3.可持續發展觀。這是「科學發展觀」關於發展時效的認識,就是要在開發利用自然中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上個世紀70年代,圍繞著「環境危機」、「石油危機」和羅馬俱樂部提出的《增長的極限》,全球曾經爆發了關於「停止增長還是繼續發展」的爭論。聯合國指定的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經過長期研究,於1987年發布了長篇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首次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定義:「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後代人滿足其需求的發展」。中國黨和政府不僅充分認識到可持續發展問題的艱巨性、緊迫性和長期性,而且作出了不懈努力。 應該說,新的科學發展觀涵蓋了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經濟發展與人的發展、經濟發展與政治發展、經濟發展與文化發展、經濟發展與自然的發展、人和自然和諧等多重關系,構成了一個新型的綜合發展理念,體現了中央新一屆領導集體對發展內涵的深刻理解和科學把握,對發展思路、發展模式的不斷探索和創新。在全面理解和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上,溫 總理要求:1.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2.堅持經濟社會協調發展。3.堅持城鄉協調發展。4.堅持區域協調發展。5.堅持可持續發展。6.堅持改革開放。7、.堅持以人為本。
⑵ 如何理解科學發展觀的歷史地位和指導意義
1、深入領會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
(1)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在帶領黨和人民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大力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集中全黨智慧創立了科學發展觀,開辟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發展新境界,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
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同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徵相結合的產物,同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一脈相承而又與時俱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最新成果。
(2)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對新形勢下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問題作出了新的科學回答,把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的認識提高到新的水平。
(3)科學發展觀是指導黨和國家全部工作的強大思想武器,引領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新的歷史性成就,在實踐中顯示了科學理論的強大真理力量。
2、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大戰略意義
科學發展觀在從實踐到理論、再從理論到實踐的卓有成效的創造中,形成了涵蓋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各方面的系統科學理論。
實踐昭示我們,科學發展觀不僅是指導經濟建設的理論,而且是指導各方面建設的理論;不僅是指導發展的理論,而且是指導黨和國家全部工作的理論;不僅是指導實踐推動工作的有力武器,而且是幫助人們認識和把握社會發展規律的世界觀方法論。
面向未來,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對於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在新的歷史征程上繼往開來、與時俱進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3、准確把握科學發展觀的實踐要求
黨的十八大報告在十七大全面闡述科學發展觀的基礎上,對科學發展觀的實踐要求進一步作出精闢概括。深入學習和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關鍵是要進一步加深對科學發展觀的理解,使我們對科學發展觀的認識達到黨的十八大所要求的新高度。
4、堅定不移把科學發展觀貫徹到我國現代化建設全過程、體現到黨的建設各方面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仍然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面臨著一系列極具挑戰性的矛盾和困難。我們要從新的思想和政治高度出發,以更加堅定的決心、更加有力的舉措、更加完善的制度來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真正把科學發展觀轉化為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強大力量。
(2)科學發展觀指導意義擴展閱讀:
科學發展觀提出的時代背景
科學發展觀是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繼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實踐中。
繼承和發展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於發展的重要思想,集中全黨智慧,總結我國發展實踐,借鑒國外發展經驗,適應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發展呈現的一系列新的階段性特徵和新的發展要求提出來的。
進一步深入研究這一重大戰略思想提出的理論基礎、時代背景、歷史根據和現實依據,對於全面把握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和精神實質,增強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自覺性和堅定性,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黨的十六大完成了中央領導集體的新老交替,作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決策。黨和人民在新世紀新階段的任務,就是緊緊抓住本世紀頭20年的重要戰略機遇期。
集中力量把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建設成為「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
但要完成這一任務,並不容易,我們只要從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具體內涵,特別是其所深刻分析的我們面臨的突出問題和困難中,就可以看得十分清楚。
這些問題和困難,既包括生產力比較落後,經濟體制等方面不夠完善,也包括經濟社會、城鄉、區域發展的不平衡,以及人口資源環境等方面面臨的壓力。
顯而易見,這些長期積累下來的突出問題和困難,哪一個解決起來都有相當難度,但要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又不能不逐一解決。
新的形勢和任務,客觀上要求我們「發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開放要有新局面,各項工作要有新舉措」,要求我們黨在發展的指導思想上要有新的突破和創新。
⑶ 科學發展觀的指導意義是什麼
科學發展觀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
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
在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不懈奮斗的基礎上,繼續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取得的重大理論成果,既堅持和貫穿了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又根據新的實踐和時代發展推進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繼承了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於發展的重要思想,總結了我們黨領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經驗。
科學發展觀同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三個緊密聯系的有機組成部分。
面對著共同的時代課題,面臨著共同的歷史任務,都貫穿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主題,都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都堅持黨的最高綱領和最低綱領的統一,都堅持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理論主題、思想基礎、政治理想、根本立場上一以貫之。
科學發展觀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礎上,進一步回答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和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
創造性回答了新形勢下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問題,形成了涵蓋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各方面的系統科學理論。
(3)科學發展觀指導意義擴展閱讀
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面向未來,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對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必須把科學發展觀貫徹到我國現代化建設全過程、體現到黨的建設各方面。」
我們要緊密聯系黨的十八大以來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深刻領會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立場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引領發展,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為實現「十三五」時期發展目標、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各項任務而努力工作。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充分認識科學發展觀的歷史地位和指導意義
⑷ 科學發展觀的主要內容及指導意義是什麼
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劇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
1科學發展觀世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
2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
3科學發展觀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知道方針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
⑸ 科學發展觀的指導意義是什麼
科學發展觀的前提——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必版須糾正重眼前利益權,輕長遠發展的觀念。一方面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提出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並不意味著發展經濟已退居次要位置,事實上經濟發展是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的基礎,我們要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另一方面我們必須注意生態環境與資源保護,注意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與發展,積極開發新能源。任何以犧牲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為代價的所謂發展都是短視的,沒有意義的。我們既不能以經濟發展代替社會發展,也不能因為強調發展的全面性而否定經濟發展在社會發展中的
⑹ 科學發展觀的主要內容及其指導意義有哪些
科學發展觀,第一要務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
⑺ 科學發展觀具有怎樣的指導意義
(1)科學發展觀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
(2)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
(3)科學發展觀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重大理論成果。
⑻ 如何正確把握科學發展觀的指導意義
科學發展觀,是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2003年7月28日的講話中提出的「堅持以人為專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屬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推進各項事業的改革和發展的一種方法論,也是中國共產黨的重大戰略思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寫入黨章,成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之一。
科學發展觀堅持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黨的根本宗旨,牢固樹立「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堅定信念,把依靠人民作為發展的根本前提,把提高人作為發展的根本途徑,把尊重人作為發展的根本准則,把為了人作為發展的根本目的,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做到發展為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⑼ 科學發展觀的指導意義
科學發展觀是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須長期堅持的重要指導思想。
第一,科學內發展觀是對馬克思列寧容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關於發展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第二,科學發展觀是在准確把握世界發展趨勢、認真總結我國發展經驗、深入分析我國發展階段性特徵的基礎上提出的。
第三,科學發展觀是對經濟社會發展一般規律認識的深化,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