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導師指導 » 張從正學術

張從正學術

發布時間: 2021-03-04 19:52:50

❶ 張從正的介紹

張從正(公元1156年--公元1228年),字子和,號戴人。 金朝睢州考城縣部城(今河南省蘭考縣小宋集北四里北專沙崗1或河南省商丘市民權縣王莊寨鎮吳屯村)人。金屬朝四大名醫之首。2張從正張氏私淑劉完素的學術觀點,對於汗、吐、下三法的運用有獨到的見解,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擴充了三法的運用范圍,形成了以攻邪治病的獨特風格,為祖國醫學的病機理論和治療方法做出貢獻,被後世稱為金元四大家之一,又稱為「攻下派」的代表。他一生著述頗豐,著有《儒門事親》等。

❷ 醫學史上金元四大家是哪幾位其主要學術觀點是

  1. 劉完素

  2. 張從正

  3. 李杲

  4. 朱震亨

❸ 張從正的學術評價

張從正承襲《內經》及張仲景學說,私淑劉河間之學,創 「病由邪生,版攻邪已病」 的攻邪學權說,豐富和發展了中醫發病學理論。
在臨床上,張氏吸取和發揮了前人理論,擴大了汗吐下三法的應用范圍,促進了治法理論的發展,並有很高的實用價值。
在情志治療方面很有特色,為中醫心理學的發展有所貢獻。
張氏的攻邪理論突破了《傷寒論》六經辨證的常規用葯規律,為後世溫病學家提供了寶貴的理論和實踐基礎。

❹ 張志遠的學術思想舉要

1.倡論「醫易相關」說
張氏認為,《周易》乃「群經之首」,其對中醫學的形成和發展,有過重大影響。
《周易》雖無陰陽二字,但其認識自然、分析事物的「兩點論」卻很科學。其中乾、坤二卦為基石,由此衍生了八卦、六十四卦,揭示了自然界萬事萬物的產生、發展和變化規律。乾坤乃陰陽之肇基,因此,一部《周易》所體現的主題就是陰陽變化規律,它為《內經》的陰陽學說奠定了基礎。《內經》有關陰陽的特性、陰陽的關系及其變化,以至對自然的認識,無不與《周易》相通。特別是易學「兩點論」的思維方法,框定了中醫思維模式,如其中的上下、內外、出入、進退、損益、吉凶、否泰、存亡等分析事物變化發展的方式,開啟了古醫家之悟門。
如《周易》乾卦九五之「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即為《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其高者因而越之」,「在下者引而竭之」的濫觴;後世張元素的葯物分類、李杲的升陽舉陷方劑、張仲景的承氣湯,以及吳瑭之溫病三焦治療大法,均沿用了「上下」互相對待關系的理論。
《周易》之卦變不離「盈虧」,每卦都有「—」(陽)、「--」(陰)組合的不同,從其陽與陰的變化,可知其損益。鑒於此,《內經》即有「病發而有餘,本而標之,先治其本,後治其標;病發而不足,標而本之,先治其標,後治其本」,形成了中醫補虛瀉實之治則,從而指導了中葯的分類遣用,或攻邪,或扶正,用於治病,以求「陰平陽秘」。
其它如「內外」、「水火」、「剛柔」、「動靜」等注入醫學中,對中醫理、法、方、葯均產生了深刻影響。在易學思維模式中誕生的陰陽、表裡、寒熱、虛實之八綱辨證,宣通、補瀉、輕重、滑澀、燥濕之十劑,充分體現了「醫得易之用」的觀點。即便中醫史上「貴陽抑陰」觀的出現,亦是《周易》中「天尊」、「大哉乾元」肇其端。
2.研究各家重源流
各家學說雖重在研究醫家,但不能孤立看待;當然,亦不可專主學派。正確的方法應是考證人物、辨析學術淵源、提煉學術思想並舉,以便全面掌握。對每位醫家,應按其師承、私淑關系、學術傾向、臨證特點劃分流派,歸於系統;同時,也不拘於流派,而應突出醫家各自的特點,否則,就會以偏概全。如葉桂的胃陰學說、久病入絡說,即屬溫病學范疇之外的貢獻。
探討各家學說應注意補偏救弊,對醫家評析應平正通達。每位醫家都有自己的學術淵源、學術背景,因而,其主張自各有別;對醫學的貢獻突出在某一方面,不可能有面面俱到,將中醫全面推進的醫家。這就要求我們善於把握各家之長,綜合為一體,以便獲得較為系統、完善的學說。也正是他們各自在不同角度有所研究,取得成就,才使得中醫學不斷完善、發展。所以,後人不能以某位前賢傾向於某種觀點而非之。實際上,他們強調某種理論的重要性,並非輕視其它理論,如劉完素主火熱病機學說,但他必不會以苦寒葯來治寒證;李杲倡脾胃論,但他也不會以升柴來治火逆。當然,古代醫家都有長有短,如張從正主張攻邪已病,對正氣不足之治顯屬缺憾;趙獻可善補命門水火,於其它臟腑則重視不夠,等等。因而要全面而客觀地評析他們的學術思想,取長補短,才能獲取較完善、全面的理論和經驗。此外,研究者亦不要拘於前人或他人之定論,而應仔細考察,以免認識片面。如,葉桂善養胃陰,但其對胃陽不足的調治,知者甚少。葉氏既重胃陰,亦重胃陽,對治胃陽虛之證有豐富經驗,如胃中無火的食谷不化,主用辛甘溫煦,鼓舞胃陽,常少加附子以理胃陽,且頗具匠心地用粳米理胃陰,以得通補兩和陰陽之妙。葉氏還將胃陽與脾陽作了明確區分,胃陽受傷屬腑病,應以通為補;脾陽不足,可用升柴順其性以補之。
張氏對醫家的生平、著作進行嚴格考證,填補了不少空白;對醫家學術的辨析與驗證,亦多精闢之論。如「成無己學術思想發微」、「丹溪相火論評析」、「論景岳陰陽觀」及「張仲景《傷寒卒病論》考析」、「吳瑭生平史略」、「溫病學派大師葉桂」、「張錫純用石膏」等論文,均是其悉心研究的成果。尤其重要的是,張氏強調臨床實踐乃研究各家學說不可或缺的途徑。因前人的理論、經驗均來自實踐,只有在實踐中才能理解、運用,並判斷其正確與否,才能進一步發展它。
張志遠不僅理論上有建樹,而且畢生重視臨床,善於師法古人而勇於創新。不僅對婦科有獨到經驗,內科證治亦多體會,如學習喻昌「大氣論」及張錫純「升陷湯」法,自擬「通陽解蔽升氣化痰蠲飲湯」(黃芪、肉桂、蒼術、茯苓、薤白、柴胡、升麻),用治大氣不足、痰飲

❺ 張從正的學術思想是什麼

張從正為一代名醫,門人眾多,其中較知名者有麻九疇、常仲明、欒企等。其主要學術思想均體現在《儒門事親》一書中,是由其弟子麻九疇等人將其晚年多種著作整理匯編而成,全書共15卷,取名用意指「醫家奧旨,非儒不能明」,而「為人子者,不可不知醫」。

❻ 張從正的學術思想

張從正將疾病產生的病因總歸於外界不同邪氣的侵襲。他強調邪氣致病,並非忽略人體之虛,或者忽略在疾病過程中有正虛的—面。他認為,疾病的產生主要是邪氣的作用,若先補其正氣則真氣未旺,反而助長邪氣的作用,更損傷正氣,反而使人體正氣得不到恢復。就象鯀治理洪水以築堤之法,由於不疏通河道,反使洪水得不到控制。祛邪之法有似於治洪水疏通河道,反而使邪氣得以祛除,正氣得以康復。所以張子和提出了攻邪即是扶正的辨證關系,認為「不補之中,真補存焉」。其祛邪理論強調了人體應以氣血通達為常。他認為,「《內經》一書,唯以血氣流通為貴。」因此,張子和從這一認識出發,提出「陳莝去而腸胃潔,症瘕盡而營衛昌」的觀點,認為通過攻邪之法,可以調暢氣機,疏達氣血,「使上下無礙,氣血宣通,並無壅滯」,從而達到恢復健康的目的。
正因為張子和十分重視邪氣致病和氣血流通的理論,因此,其對補法的運用十分謹慎。強調補法的運用應當針對病情,不能濫用。反對無病之人濫服補葯,對於患病之人,認為邪未去而先投補,則往往會以糧資寇,反而助邪傷正,只有對純虛無實的患者,才可使用補法。至於具體補養正氣的方法,張子和認為應當十分重視食補,也即「養生當論食補」的著名論點。正因於此,張氏又十分重視人體之胃氣的盛衰,認為它直接影響到食補的效果,保護胃氣,使水谷得以消化,人的正氣就能夠恢復。

❼ 如何評價宋元金時期的學術爭鳴現象

金元醫家來學術爭鳴產源生的背景為:金元時期長久的戰亂,百姓生活極端困苦,疫病廣泛流行。
過去對病因、病機的解釋和經方、《局方》已不適應臨床需要,因此一些醫家產生了「古方不能治今病」的思想。
著名醫家劉完素、張元素、張從正、李杲、王好古、朱震亨在實踐中對醫學理論作出了新探討,闡發了不同認識,創立了各具特色的理論學說,形成了以劉完素為代表的河間學派和以張元素為代表的易水學派,展開了學術爭鳴。
勇於創新,各成一家。
這種學術風氣延續至明清,開拓了中醫學發展的新局面。
易水學派:學術代表人是河北易州的張元素,因此稱為易水學派。
主要包括張元素的弟子李杲、王好古,以及李杲的弟子羅天益。
學術成就在於重視臟腑病的調治,對臟腑病機學說有新的闡發。
特別是李杲,創立了脾胃論,為補土派大家。
河間學派:由河北河間人劉完素創立,因此稱為河間學派。
主要包括劉完素的弟子荊山浮屠,再傳弟子羅知悌、朱丹溪、張從正等人。
學術成就在於重視外感病的清熱瀉火。
尤其是劉完素主張用寒涼葯治療外感病,被稱為寒涼派;
張從正進而提出治病必先攻邪,稱為攻邪派;
朱丹溪變劉氏苦寒之法為滋陰降火,稱為滋陰派。

❽ 中國四大名醫金元時代有四大派那四大派

1、劉完素被稱為寒涼派,治病以降心火益腎水為主;

2、張從正被稱為攻下派,最拿手的是使用汗下吐治病;

3、李杲被稱作脾土派,喜用補中升氣之方治病,創外傷內感之辨惑法;

4、朱震亨被叫作滋陰派,認為人的氣「陽常有餘,陰常不足」,治方常以涼潤滋陰。

(8)張從正學術擴展閱讀

張從正學術思想:

張從正將疾病產生的病因總歸於外界不同邪氣的侵襲。他強調邪氣致病,並非忽略人體之虛,或者忽略在疾病過程中有正虛的—面。

他認為,疾病的產生主要是邪氣的作用,若先補其正氣則真氣未旺,反而助長邪氣的作用,更損傷正氣,反而使人體正氣得不到恢復。就象鯀治理洪水以築堤之法,由於不疏通河道,反使洪水得不到控制。

祛邪之法有似於治洪水疏通河道,反而使邪氣得以祛除,正氣得以康復。所以張子和提出了攻邪即是扶正的辨證關系,認為「不補之中,真補存焉」。其祛邪理論強調了人體應以氣血通達為常。

他認為,「《內經》一書,唯以血氣流通為貴。」因此,張子和從這一認識出發,提出「陳莝去而腸胃潔,症瘕盡而營衛昌」的觀點,認為通過攻邪之法,可以調暢氣機,疏達氣血,「使上下無礙,氣血宣通,並無壅滯」,從而達到恢復健康的目的。

❾ 張從正的個人作品

在學術上繼承了《來內經自》、《難經》、《傷寒論》諸典籍的理論與臨床觀點,並很推崇劉河間的學術思想。
劉氏於臨床上強調六氣化火與五志化火的理論,治療火熱病應從表裡分治以卻散火熱之邪。
張氏私淑其談,但並不側重於火熱病機,而對於劉氏祛邪的觀點很有體會,並結合前人的治療經驗,以及個人臨床的體會,對汗、吐、下三法的運用有獨到的見解,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擴充了三法的運用范圍,並在理論上有所闡發,形成了以攻邪法治病的獨特風格,為祖國醫學的病機理論和治療方法做出貢獻,被後世稱為金元四大家之一,又稱為「攻下派」的代表。《金史本傳》對其評價很高,稱贊他「精於醫,貫穿《素》、《難》之學,其法宗劉守真,用葯多寒涼,然起疾救死多取效。」
張從正一生寫了十餘種醫著,後被學生輯為《儒門事親》一書,共十五卷,詳細介紹了汗、吐、下三法的學術觀點,記載了各種疾病的臨床治療,並附有醫案。此書對研究攻邪派的學術思想,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