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期刊雜志 » 新疆文化雜志

新疆文化雜志

發布時間: 2021-03-14 17:30:44

A. 聽說每天的《新聞聯播》還要翻譯成藏語(西藏),維語(新疆)。為什麼啊

聽說每天的《新聞聯播》還要翻譯成藏語(西藏),維語(新疆)。為什麼啊?

第一、我國實行的是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少數民族的語言文字必須保護發展,這是憲法上明確規定的。而且,《憲法》、《民族區域自治法》、《教育法》和《義務教育法》等法律都規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發展自己的語言文字的自由。
第二,少數民族聚居地使用的主要語言文字肯定的該民族自己的語言文字,雖然各種會議以漢語為主導,但總體來講都是用自己民族的語言文字。而且很多農牧區老百姓也不懂漢語。每一種語言都代表著一種絕無僅有的世界觀、文化、哲學和思維方式,都是人類珍貴的無形文化遺產的表現。這種情況下,只有將新聞翻譯成少數民族語言,才能起到大眾傳媒作用。
第三、不光是新聞聯播,在西藏等藏族居民聚居區,學校堅持開設藏語文課程,在藏族學生較多的學校,把藏文作為授課的主要語言。中國的語言政策能夠使每個人都能使用自己的母語,同時掌握全國性的語言。還有,新疆、內蒙古等地也是這樣做的。不僅有電視新聞,而且有少數民族語言的報刊雜志,都是用自己民族的語言文字。

B. 寧夏穆斯林潮覲報名網

17年新慶區朝覲報名的序號

C. 中國清真飲食文化的作者簡介

主編:楊柳,高級技師,高級經濟師,碩士生導師,現任中國烹飪協會常務副會長、法人代表,世界中國烹飪聯合會秘書長,中國伊斯蘭教協會委員,中國烹飪協會清真烹飪專業委員會常務副主任等職務。主持中烹協日常工作,為中國餐飲行業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曾被中國婦聯、中國商業聯合會和中國婦女報評為「巾幗英雄」,並獲得「中國經濟女性人物發展獎」。
主審:馬雲福,曾任中國伊斯蘭教協會副會長、中國伊斯蘭教協會國際部副主任。2001年、2006年先後兩次被選為中國伊斯蘭教教務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兼執行秘書長。在中國伊斯蘭教協會工作期間曾先後訪問亞、非、歐近30個國家和出席國際會議。著有《愛資哈爾大學》、《世界宗教總覽》、《朝覲須知》等,並在各種報刊、雜志上發表論文、文章40餘篇。
主要作者:樓望皓,長期從事新疆民俗的研究和民俗攝影,在新疆和全國的報刊雜志和畫報上發表了大量的民俗文章和攝影作品。主要著作有《新疆民俗》、《新疆美食》、《維吾爾風情錄》、《新疆傳說》、《新疆土特產》、主編《新疆民俗大觀》、《新疆少數民族服飾》畫冊,出版了《帕米爾》、《塔吉克風情》畫冊、《帕米爾皇冠》 VCD 。

D. 優秀的企業文化新疆企業

這個比較全面一點

新疆伊力特公司企業文化案例
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企業文化

在社會進步,科學文化空前發展的今天,人們的思想面貌、道德品質、文化素養和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不可同日而語,而企業文化作為管理學科也得到廣泛的發展、完善與弘揚,其深層次的發掘、研究和展示也達到了一個新的歷史高度。對於伊力特而言,企業的成長、發展和壯大,自然離不開高瞻遠矚的發展戰略的指導,離不開科學合理的現代企業制度的規范,離不開員工與企業同舟共濟的忠誠敬業精神的支持,更離不開一個被企業上下廣泛認同的優秀的企業文化。伊力特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隨著世人對伊力特酒的品質及伊力特文化的日益了解,伊力特必將引領白酒消費新潮流,從而締造出「伊力特」品牌的新時空。

一、伊力特文化的理論體系
伊力特從1999年上市以來,從資本運營的巨大成功,到管理模式的形成,每一個發展階段、每一個發展過程都體現出伊力特的理性和睿智,構成了伊力特的思想理論體系。

在明確的思想理論體系的指導下,伊力特做出了詳盡的企業文化建設規劃,始終堅持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培育、提煉出了新形勢下的企業精神、經營理念和價值取向;始終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方針,積極推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建設,構建「愛崗敬業、樂於奉獻、居安思危」的員工思想道德體系,充分發揮企業文化的紐帶作用,增強了企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深入開展制度文化建設,搞活企業管理機制,實施科技興廠,抓質量管理,創建名牌產品;創新管理方法,在嚴、細、實上下功夫;加強人本管理,實施人才工程,培養、造就了新一代員工隊伍;創造性地開展了「四個一」學習活動,在員工中營造了關心政治、鑽研技術、遵章守紀和熱愛本職工作的良好氛圍;把文化活動納入制度化、規范化軌道,定期舉辦企業文化節、體育節等,豐富了員工的文化生活。公司本著「追求無止境,第一是個性」的核心理念,發揚「學習、創造、溝通、多贏」的企業精神,以「做大、做強伊力特事業」為目標,堅持「以質取勝,追求卓越」,營造「誠信、勤奮、和諧」的企業氛圍,樹立「團結、創新、發展、高效」的公司形象,成功地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取得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

企業文化是企業的靈魂,是產品在市場競爭中制勝的法寶,誰擁有文化優勢,誰就擁有競爭優勢、效益優勢、品牌優勢和發展優勢。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和經濟增長方式發生著深刻的變化,企業與企業間的競爭變得更加激烈和白熱化。在以知識為基礎,以信息化、數字化為特點的知識經濟時代,企業將面臨著更大的機會與挑戰。要成為商海中永不沉沒的航船,就必須要擁有一個更強的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一個更加有力的發展後勁,一個更具影響力的社會美譽度。而這一切的實現,是與企業的文化建設和品牌建設的分不開的。在企業文化建設中,伊力特走出了一條與藝術聯姻的「形象工程」之路。1995年在西安舉辦「伊力特」新聞發布會,著名書法家吳三大欣然揮毫,洋洋灑灑書出酒與名家的濃郁情結。1998年,「伊力特」在古城西安召開「伊力特跨世紀發展與銷售戰略研討會」,誠邀新疆軍區歌舞團赴陝演出,著名歌唱家王宏偉傾情出演並慰問了延安老區人民;同年6月底,「伊力特杯」人民文學優秀中短篇小說頒獎大會暨第二屆「伊力特名人名酒沙龍」舉行,陳昌本、陳建功、肖復興、白樺、舒婷等眾多文化名家匯集西部邊陲,構築了「伊力特」堅實的名人名酒文化。 公司在全國范圍內徵集廠歌、廠徽、廣告語活動;每年都與各大報社聯辦「伊力特杯」有獎徵文活動,還編寫和出版了《伊力酒神曲》、《情系伊力特》、《伊力特文化透視》、《風雲變幻看世界》、《競爭力源自文化力》、《伊力特人》等書籍;在解放軍報上舉辦《伊力特國際觀察》徵文,在《兵團日報》、《新疆日報》、《人民文學》等有影響的報刊雜志上開辟了《伊力特杯》頭體大賽「情系伊力特」和「我與伊力特」有獎徵文。
「吹盡黃沙始見金伊力、金窖液」、全國人大副委員長鐵木爾達瓦買提的題詞「伊力特曲新疆第一酒」等成為家喻戶曉的廣告語;「英雄本色,伊力特」通過中央電視台、各省市電視台、廣播電台和報刊等新聞媒體的廣泛宣傳、文化滲透,使伊力特走向尋常百姓家。伊力特健康向上的文化向導,形成了伊力特獨特的企業文化,既豐富了伊力特英雄文化的內涵,凝聚和吸取了博大精深的東方文化和華夏酒文化的成分,又提升了伊力特的文化品位及伊力特產品在國際國內的知名度。
「伊力特精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精神取向主要講的是奉獻,個人的「得」與「失」與企業的榮辱渾然一體,孜孜不倦地工作,崇高的敬業精神,以及高度的社會責任感。近年來,公司「富而思源」「富而思進」,不忘當地貧困各民族群眾,積極幫助當地群眾脫貧致富,積極資助社會公益事業。自1994年起伊力特先後修建醫院、架設電力設施、修路造福於當地人民群眾。2001年元月,公司向新疆蘭盾見義勇為基會捐贈,新疆殘疾人聯合會、兵團殘疾人聯合會捐款捐物。2003年12月1日,昭蘇墾區76團發生地震,伊力特在短短兩天時間內捐款十幾萬元,表達了對災區人民的拳拳愛心。據不完全統計,十多年來,公司上下共進行各類捐款近百次,最多的一次捐了500萬元,捐款金額達千萬元。2004年底由公司贊助的「伊力特之夜」首屆新年音樂為伊犁各族人民獻上了最美好的新年禮物;
◆質量取向表現出「產品即人也!」<BR> 產品的人格化將酒的質量與員工的素質融為一體,高素質的員工生產高品質的產品,工作中一絲不苟,追求完美,嚴格的質量管理制度,發揮著精神變物質的巨大能量。
◆創新精神。
為了鼓勵員工打破陳舊作風,鼓勵員工放飛思想,發揮自己的創造熱情,提出有創造力的發展創意,伊力特確立了「尊重創新,寬容失誤;尊重實踐,寬容失敗」的企業理念,提出「創名牌,出精品」,尊重員工的首創精神,使打破慣性思維,打破現狀、不斷進取,成為每個員工的常態思維。同時,進行體制創新,精簡機構,縮編減員,建立公開招聘、競爭上崗為特徵的人才選拔機制;生產管理、設備管理、經營管理、分配製度都有創新和突破,這些創新的良策如同一枚枚「石子」,投入企業的「大水池」,使企業始終充滿生機和活力。
為鼓勵員工學習高、精、尖的技術,公司在全公司開展了QC小組活動。其中,26個小組獲省、部優秀小組稱號,公司每年都拿出專項資金對優秀QC小組給予獎勵,以激勵員工積極創新。目前,全公司有30%的職工參加到QC小組活動中,由QC小組活動實現的增產、提質、降耗等直接效益累積達1000多萬元。
目前,伊力特已有9大系列,一百多個品種(規格)的產品投放市場,深得消費者喜愛。「伊力特」品牌的延續和擴展,保證了企業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立於不敗之地,這取決於伊力特決策者一種永不停息的圍繞市場不斷創新的能力,這就是伊力特精神的最高體現。</FONT></DIV>
◆以人為本是伊力特事業發展的原動力。
公司每年撥出專款作為員工教育培訓經費,走出了一條提升管理人員和員工素質的新路子。公司開辦了職工業余學校,堅持面向科學、面向生產、面向未來的三面向原則。每年根據生產需要確定培訓方向,制定「幹部職工培訓大綱」,分期分批為分廠培訓骨幹,然後再由分廠進行普及教育。自編了操作性極強的教材,諸如《釀酒知識問答》、《釀酒質量檢查講義》、《釀酒標准化計量講義》、《安全生產管理講義》等計4萬余字的教材,列印成冊發至受培人員手中。凡參加學習的必須經過嚴格的閉卷考試,合格後持結業證才能上崗工作。公司幾乎每年都要開辦入黨積極分子培訓班、黨風廉政建設培訓班、黨員電化教育培訓班、政治法律學習班、文化教育及生產管理學習班、女工學習班、電腦培訓班、電工培訓班、鉗工培訓班、營銷知識培訓班、白酒釀造、瓦楞紙箱製作、設備維修和特種作業等培訓班,員工培訓面達100%。 對特別需要的專業人才和中層以上管理人員公司採取送到大中院校委培的方法,幾年來,公司已委託清華大學、湖北工學院、天津輕工學院、江蘇淮陰酒校、上海交通大學和石河子大學等十餘所高等院校培訓各類專業人才數十批,培養了一大批專業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2003年又與清華大學達成培訓協議,計劃用兩至三年的時間將40餘名中層管理人員輪訓一遍,目前已有21人參加了清華大學「資深經理人特訓班」的學習;與國際資深培訓機構深圳市托普企業管理顧問有限公司合作舉辦了「伊力特卓越領導力培訓班」,培養中層管理人員60餘人;請深圳奇正公司總經理到公司就「白酒營銷策劃管理及銷售策略」授課;公司與部隊聯合對管理人員和專業技術人員進行正規化的訓練,打造了團隊精神和協作精神。公司根據員工思想動態每年選擇一個課題展開討論和學習,2003年就「危機意識」教育進行了深入而有效的學習和討論,並開展了「我與伊力特」徵文比賽,增強了員工的危機意識、競爭意識;2004年5月就「執行力文化」展開討論和探索,提高全體員工的辦事效率和質量。 為鼓勵員工參加學習和培訓,形成學習型企業,公司還出台了詳盡的員工學習方案和優惠政策,對新招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生來公司工作三年可帶薪去高校脫產學習。 對於對企業有貢獻的勞模和先進,公司從2001年至今,每年組織企業先進模範人物到內地、國外參觀考察,在全公司管理人員和員工中引起很大的反響,掀起了一個「爭當勞模」比、學、趕、幫、超的熱潮。 2002年年初,公司先後對全公司六個基層單位管理人員和機關11個部門領導20個崗位的中層管理人員實行競聘上崗,競爭後基層單位換崗24人,從一線工人中競爭上崗20人,上崗人員平均年齡30歲,達到幹部隊伍年輕化;機關有37名中層管理人員競爭上崗,打破了論資排輩和幹部終身制,激活了用人機制。
進入新世紀,面對市場經濟和企業改制的新局面,伊力特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努力建造學習型組織,實施轉變經營戰略,整合、創新企業文化,建立新的經營和管理機制,不斷提高核心競爭力,以文化力提升競爭力,取得了管理上的優勢,為伊力特注入了新的活力,伊力特正向著新的目標,實現新的跨越,闊步走向一個新天地。

新疆伊力特公司企業文化點評:
新疆伊力特公司的企業文化建設有兩個特色。
第一,聲勢浩大的企業形象工程。酒業的品牌作用不言而喻,伊力特公司堅持與藝術聯姻,舉辦各種文化演出活動,擴大企業的知名度。通過徵集廠歌、廠徽、廣告語和有獎徵文等活動,讓社會公眾了解伊力特文化。
第二,員工導向,以人為本。伊力特公司並沒有使「以人為本」成為一句空洞的口號,而是落實在一系列具體的政策之中。他們下大力氣培訓員工,包括送到大專院校委託培養,與大專院校聯合舉辦專題培訓班,著力提升員工素質;他們逐步推行中、基層管理崗位競聘上崗,促進公平競爭機制的建立;他們大力推進學習型企業的建立,把學習、變革和創新相結合,普遍開展QC小組活動,直接將創新成果變成經濟效益。通過以上措施,伊力特員工有良好的條件崗位成才、競爭新崗,他們的創造力受到有效的鼓勵和發掘。
人力資源是企業的第一資源,「以人為本」的伊力特文化必將取得豐碩的成果。
建議伊力特公司進一步梳理和提煉伊力特文化的理念體系,推動企業文化建設由淺入深,持續發展。(點評人:清華大學教授張德)

文章來源:中國企業文化教育網www.ccoweb.org

關於這個案例你還可以參考
伊力特文化的DNA
http://tczx.csn.com.cn/tczx3.jsp?id=54997
新疆伊力特集團位列「全國酒業文化百強」第十位http://tczx.csn.com.cn/tczx3.jsp?id=68754

伊力特的網頁上還在更新中,沒什麼都沒有

E. 中級職稱論文需要發表幾篇呢》

學術堂了解,關於中級職稱論文需要發表幾篇的問題,網上有很多觀點是錯誤的,但是卻沒有人去糾正:

1.發不發核心,要看單位要求。

針對這個說法,一般看單位要求評定的職稱都是單位的證書,不是人社局的證書,因為人社局不會因為不同單位給您評職稱期刊制定不同的要求,這是一定的,除非說您要評定的是單位的證書,這種證書具體是什麼評定要求肯定要看單位的規定,人社局除外。不過通常來說,中級職稱是不需要發核心的,也就是說只需要發表普通期刊,如CN和ISSN刊號的省級或者國家級期刊。

2.職稱論文不可以在同一個期刊發表。

請大家記住,兩篇論文可以在同一刊物發表,國家並沒有規定不能在同一個期刊上發表論文,但是如果在不同的刊物發表則更有說服力,如果在時間和條件上都允許的情況下,建議分不同的刊物發表,但是也有遇到時間急,已經沒有辦法發表不同刊物的話,也只能發同一本刊物,當然也是沒有明文規定不能發同一個刊物的情況下,畢竟錯過這次還得再等一年。

3.專利有就行了,不用發表論文的。

專利確實是人才參加職稱破格評審的關鍵,但是專利也分種類和等級的,專利分為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和外觀專利,而且專利還有第一發明人、第二發明人等等,不同情況職稱評審要求都是不同的,而且即便說專利的比例在提升,論文的比例在降低,但是在沒有一個足夠替代論文的東西出現之前,論文依舊是必須項。

明白了中級職稱需要幾篇論文這個問題,還要明白需要發表什麼樣的論文,總結為以下幾個點:

1.數量:中級職稱需要幾篇論文已經說得很明白,一般中級一篇就夠了相關專業刊物即可,但有些地方需兩篇,這個需要根據不同地域的政策來決定。

2.獨著:有些省份要求必須是第一作者的發表論文一篇,第一作者和第二作者加分不同,但河北省就沒有什麼第一作者第二作者評職稱的要求,河北省要求必須是獨著,就是你純個人發表的才行。

3.必須發表:一些省份要求是中級只需要提供論文一篇,但是不需要發表,具體是哪個省份就別說了,當前絕大部分地方都是論文必須發表,而且必須可查,這個沒商量。

4.期刊等級:之前有人說評定中級職稱的時候必須在省級專業刊物上發表才行。評定中級職稱的時候,評職稱期刊等級和中級職稱需要幾篇論文並沒有必然關系,一般只要是市級以上期刊,有正規刊號,萬方知網、維普可查即可算作合格論文。

5.發表時間:請大家記住,職稱必須是工作以後的時間內評定的論文才算是符合職稱評定條件的論文,評定助理工程師必須是工作後的時間內發表的論文,評定中級必須是助理工程師獲取以後的時間內發表的,評定高級職稱必須是中級職稱獲取以後的時間內發表的才可以,如果說研究生學歷評定中級職稱的話,因為存在很多在職研究生的情況,針對這種情況依舊不建議您使用研究生期間發表的論文。

6.發表單位:職稱論文發表期刊上會涉及到單位的問題,無非就是三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以個人名義發表,第二種是以現在單位名義發表,第三種是以職稱申報單位名義發表,建議大家最好以個人名義發表論文,因為這種影響最小,通用性最高,第二種和第三種是一個比較尷尬的問題,有些地方不看發表單位,有些地方看,建議大家盡量選擇第一種,如果不想選擇第一種的話,最好以申報單位名義發表論文。

F. 尋根文學的主要事件

當代文學創作中的文化尋根意識最早體現在朦朧派詩人楊煉的組詩里,包括他在1982年前後寫成的《半坡》、《諾日郎》、《西藏》、《敦煌》和稍後模擬《易經》思維結構寫出的大型組詩《自在者說》等。
在小說領域里,則是起於王蒙發表於1982年到1983年之間的《在伊犁》系列小說。
1983年以後,隨著賈平凹的《商州初錄》、張承志的《北方的河》、阿城的《棋王》、王安憶的《小鮑庄》、李杭育的《最後一個漁佬兒》等作品的發表和引起轟動,許多知青作家加入到了「文化尋根」的寫作之中,並成為這一文學潮流的主體。
1984年12月,在《上海文學》雜志社與杭州《西湖》雜志社等文化單位在杭州舉辦的座談會上,許多青年作家和評論家討論近期出現的創作現象時提出了文化尋根的問題。 真正大規模打出「文化尋根」大旗的時間,是在1985年。
文革後的文學史上,1985年是很重要的一年。在此以前,作家們的主要工作集中在對歷史的反思和對現實的批判方面,過於強大的政治壓力使文學的實驗無法健康正常地發展。1985年文化尋根意識的崛起,在政治和文化的多重關系下直接帶動了文學上的實驗,喚起作家藝術家對藝術本體的自覺關注。
當時一批青年作家不約而同發表了各自的宣言,包括阿城、鄭義、韓少功、鄭萬隆等。
韓少功率先在一篇綱領性的論文《文學的「根」》中明確闡述了「尋根文學」的立場,認為文學的根應該深植於民族文化的土壤里,這種文化尋根是審美意識中潛在歷史因素的覺醒,也是釋放現代觀念的能量來重鑄和鍍亮民族自我形象的努力。他聲明:「文學有根,文學之根應深植於民族傳統的文化土壤中」,他提出,應該「在立足現實的同時又對現實世界進行超越,去揭示一些決定民族發展和人類生存的謎。
鄭義也認為,只有「跨越文化斷裂帶」,我們才有可能「走向世界」。(《跨越文化斷裂帶》)
其他文章還有:鄭萬隆《我的根》,李杭育《理一理我們的「根」》,阿城《文化制約著人類》等等。
在他們的講述中,有著一個重要的共同點,那就是:中國文學應該建立在廣泛而深厚的「文化開掘」之中,才能與「世界文學」對話。
這些作家在這樣的理論之下開始進行創作,理論界便將他們稱之為尋根派。
韓少功《文學的「根」》
從楚文化入手討論:絢麗的楚文化到哪裡去了?
文學有「根」,文學之根應深植於民族傳統文化的土壤里,根不深,則葉難茂。
一南一北兩個例子:
廣東(以及香港):對西洋文化的簡單復制,只能帶來文化的失血症。
新疆:要出現真正的西部文學,就不能沒有傳統文化(指具有新疆自身特點的文化)的骨血。如果只是從內地文學中「橫移」一些主題和手法,很難新的生機和生氣。 但已有人在尋根:重新審視腳下的國土,回顧民族的昨天。對民族的重新認識,審美意識中潛在的歷史因素的蘇醒,追求和把握認識無限感和永恆感的對象化表現。
丹納《藝術哲學》:人是多層次的——幫助我們領悟所謂的文化的層次。
作家的目光開始投向更深的層次,希望對現實進行超越,去揭示一些決定民族發展和人類生存的謎:首先注意到鄉土。
鄉土深層保存了一些傳統文化:不是地殼而是地下的岩漿,更值得作家注意。
這不是閉關自守或反對文化開放,只有找到異己的參照系,才能認清和充實自己——最終還是落於自己這里。
外國優秀作家與某民族傳統文化的復雜聯系:外國現代文化也是有脈可承的。
美國幽默傳統、牛仔趣味——卓別林、馬克?吐溫、歐?亨利;
拉美神話、寓言、傳說、占卜迷信——拉美魔幻現實主義;
歐洲大陸思辨傳統、舊時經院哲學——薩特、加繆的存在主義;
佛教禪宗文化、東方士大夫閑適虛靜傳統——日本川端康成「新感覺派」;
希臘神話傳說——希臘詩人埃利蒂斯。
……
《月亮與六便士》:高更的故事。
西方很多學者都對東方文化抱有其極大的興趣與希望。
現實中的中國:改革和建設,「拿來」科學和技術。
萬端變化中,中國還是中國,我們有民族的自我。要釋放現代觀念的熱能,重鑄和鍍亮這種自我。
阿城:「一個民族自己的過去,是很容易被忘記的,也是不那麼容易被忘記的。」

G. 文學雜志的郵箱有哪些

部分文學雜志投稿郵箱:

《翠苑》 綜合雙月刊

主辦:江蘇省常州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常州日報社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江河文學》 綜合雙月刊

主辦:中國水利水電建設集團公司 中國葛洲壩集團公司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野草》 綜合雙月刊

主辦:浙江省紹興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芙蓉》 綜合雙月刊

主辦:湖南文藝出版社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延安文學》 綜合雙月刊

主辦:陝西省延安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電子郵箱:[email protected]

《東京文學》 綜合月刊

主辦:河南省開封市文聯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西藏文學》 綜合雙月刊

主辦:西藏文聯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遼河》 綜合雙月刊

主辦:遼寧省營口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赤水魂》 綜合雙月刊

主辦:雲南省鎮雄縣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永善文學》 綜合雙月刊

主辦:雲南省永善縣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陽光》 綜合月刊

主辦:中國煤礦文化藝術聯合會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北方作家》 綜合雙月刊

主辦:甘肅省酒泉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投稿地址:甘肅省酒泉市西大街18號綜合樓3樓《北方作家》編輯部

郵編:735000

《紅豆》 綜合月刊

主辦:廣西南寧市文聯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伊犁河》 綜合雙月刊

主辦: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山花》 綜合半月刊

主辦:貴州省文聯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安徽文學》 綜合月刊

主辦:安徽省文聯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廈門文學》 綜合月刊

主辦:福建省廈門文學院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青年文學》 綜合半月刊

主辦:中國青年出版總社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山西文學》 綜合月刊

主辦:山西省作家協會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上海文學》 綜合月刊

主辦:上海市作家協會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四川文學》 綜合月刊

主辦:四川省作家協會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紅岩》 綜合雙月刊

主辦:重慶市作家協會

投稿地址:重慶市渝中區人民路252號《紅岩》編輯部

郵編:400015

《小說林》 小說雙月刊

主辦:黑龍江省哈爾濱文藝雜志社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天池小小說》 小說月刊

主辦:延邊人民出版社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青春》 綜合月刊

主辦:江蘇省南京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投稿地址:江蘇省南京市沙塘園7號309室《青春》編輯部

郵編:210018

《短小說》 小說月刊

主辦:江蘇省淮安市文聯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短篇小說(原創作品版)》 小說月刊

主辦:吉林省吉林市文聯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文學港》 綜合雙月刊

主辦:浙江省寧波市文聯

投稿地址:浙江省寧波市柳汀街150號《文學港》編輯部

郵編:315010

《民族文學》 綜合雙月刊

主辦:中國作家出版集團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H. 吳軍的藝術生涯

出生於音樂家庭。幼年時接受父親吳國宣的音樂教育,9歲起隨舅父楊玉成先生及李英武先生學習揚琴演奏,1972年參加工作。現任新疆兵團音樂家協會第三、四屆主席、中國音樂家協會第五、六屆理事、新疆藝術學院客座教授、中國文聯授予「全國優秀百名青年文藝家」稱號、國家文化部授予「文化部優秀專家稱號、新疆自治區人民政府授予「先進工作者」 稱號、新疆青聯委員、省級「德藝雙馨」會員稱號。
1972年至1973年在新疆兵團第三師文工團任學員及獨奏演 員。曾上演《快樂的女戰士》《山丹丹開花紅艷艷》等曲目數百場。
1974年至今在新疆兵團雜技團擔任獨奏演員。曾在大、小型音樂會、綜藝晚會中上演《我是人民的小騎兵》《游擊隊員之歌》《土耳其進行曲》《霍拉舞曲》《春到沂河》《卡門序曲》《美麗的天山》等曲目百餘場。
1975年參加本團去農六師演出百餘場。
1976年代表新疆參加全國雜技調演。在此期間接識郭敏清老師並得到其專業指導。
1977年參加自治區人民政府慰問團去西藏阿里慰問演出百餘場。
1978年在上海音樂學院民樂系進修,師從揚琴教育家:洪聖茂、郭敏清先生。
1981年至2002年所教授揚琴專業學生:張夢婷、趙新芝、王慶梅、田宇、徐瀟、趙文婷、吳文英、黃莉、付婭璐等分別考取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西安音樂學院、四川音樂學院等音樂藝術院校。
1982年首次編創的維吾爾族揚琴獨奏曲《美麗的天山》(配器:鴻謙)榮獲自治區首屆民族器樂大賽優秀作品獎。
1983年出任新疆文工團獨奏演員,上演《土耳其進行曲》《雲雀》《游擊隊員之歌》等6首作品百餘場並在烏為國家領導人演出。1983年9月至1985年7月考取並就讀西安音樂學院民樂系大專畢業。師從著名揚琴教育家王沂甫教授及劉達章等先生。
1985年至2002年所編創的數十首新疆揚琴作品,部分先後被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西安音樂學院、四川音樂學院、廣州星海音樂學院、沈陽音樂學院、天津音樂學院等音樂藝術院校選用為專業教材。
1986年與人合作創作的塔吉克揚琴組曲《鷹笛戀》獲得自治區第三屆「天山之聲」音樂會創作二等獎、演奏三等獎、樂隊集體演奏獎。此作品多次在新疆人民廣播電台、新疆音樂台、電視台播放。首篇論文《揚琴技巧在新疆民族音樂中的運用》由《新疆藝術》(86--2期)發表。
1987年中央音樂學院首屆碩士研究生黃河,在其畢業論文《從揚琴音樂創作看揚琴藝術的發展》中對「新疆揚琴」首次進行專節研究,與論文配套編輯的《揚琴作品創作目錄索引619首》中,吳軍新疆揚琴作品條目50餘首。
1987年至2003年先後在《樂器》《天山音樂》《文學藝術志》《中華音樂文化教育》(台)《中國民樂》《新疆藝術》《中國音樂》等報刊雜志及學術研討會上,發表、出版的音樂藝術類論文有:「揚琴氈頭琴竹」「揚琴演奏與琴竹放置架」「揚琴持竹法與手的動態」「新疆少數民族樂器」「鏘(新疆揚琴)簡介及源流」「揚琴音色問題探微」「揚琴調音與雜音」「揚琴藝術的繼承、發展與創新---兼論新疆揚琴的地方民族特色」等50餘篇,其中多篇論文獲全國二、三等獎。1987—1989受聘於烏魯木齊市業余藝術學校,共教授爵士鼓學員百餘名,編寫《爵士鼓基礎教程》一套。
1988年創作(合作)揚琴二重奏《瀚海綠魂》、哈薩克族揚琴曲《天鵝》獲新疆民族器樂作品大賽創作二等獎、優秀獎、優秀演奏獎。《瀚海綠魂》同年獲文化部全國笫六屆音樂作品大賽獎。4月當選《新疆揚琴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7月在首次評定藝術職稱中被破格一次晉升為國家二級演奏員。12月新疆人民廣播電台「我說這十年」專題采訪兵團雜技團青年揚琴演奏家吳軍。
1989年《謝謝你,可愛的小鳥》獲新疆第二屆藝術節暨第三屆新疆歌曲創作大賽二等獎。同年當選第二屆新疆兵團音樂舞蹈家協會副秘書長。《中國音樂報》特約記者。《揚琴界》(內部學術理論刊物)任主編。
1990年2月《北京音樂周報》發表了題為「眷戀與追求—記青年揚琴演奏家吳軍」的文章。5月烏魯木齊廣播電台文藝部錄制了由吳軍等人創作,並由吳軍演奏的《牧歌聲聲甜》《草原小騎士》《天山雪蓮花》《花園一樣的新疆亞克西》《我和小白楊一起成長》《會唱歌的小百靈》《剪羊毛》一組揚琴、木琴獨奏曲。
1991年出訪前蘇聯四省演出,由吳軍任隊長的16位演奏家榮獲吉爾吉斯斯坦文化部、文藝工作者協會授予的「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與吉爾吉斯斯坦之間的文藝發展作出巨大貢獻的藝術團音樂藝術工作者榮譽證書」。
1992年起任新疆兵團藝術系列專業職務任職條件中級、高級評審委員會委員。同年出任新疆戲劇家協會培訓中心教員。
1993年出版專著《新疆揚琴曲選》。塔吉克揚琴組曲《鷹笛戀》被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為教材。作品《牧歌聲聲甜》獲全國《中音杯》音樂作品大賽三等獎。木琴二重奏《排山倒海、乘勝追擊》《到敵人後方去》獲省級音樂會演奏二等獎。「論民族性在雜技藝術創作中的感情顯現---兼論與其他藝術的比較」獲全國第二屆雜技理論研討優秀論文評比二等獎並收入雜技論文集中。
1994年出版專著《維吾爾古典音樂十二木卡姆揚琴曲45首》。木琴獨奏與鋼琴《春的使者》獲全國《聶耳杯》音樂作品大賽二等獎。同年當選為新疆青聯第五屆委員。5月出任《樂器》特約撰稿人。7月新疆電視台專題片《新疆揚琴之子----吳軍》播出。
1995年6月新疆音樂台播放《吳軍新疆揚琴獨奏音樂會》。7月吳軍當選為第三屆新疆兵團音樂家協會主席、兵團文聯委員。10月被新疆自治區人民政府授予「先進工作者」稱號。12月被新疆自治區藝術專業高級職務任職資格評審委員會審批通過,晉升為國家一級演奏員。論文《雜技批評是雜技事業發展不可忽視的動力》《論雜技藝術的生命契機》《略論雜技教學與雜技教師的現代素質》均獲得全國雜技藝術理論研討優秀論文評比三等獎。
1996年2月烏魯木齊人民廣播電台播放《吳軍木琴獨奏音樂會》。《論雜技表演中的藝術個性》等獲得全國雜技藝術理論研討優秀論文評比三等獎。吳軍的事跡被收入《中華勞模大典》。
1997年《正確對待少兒雜技教學中出現的三種矛盾》《如何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雜技人才》均獲得全國雜技藝術理論研討優秀論文評比三等獎。同年出任中國雜技藝術家協會音樂專業委員會委員及理論研究委員會委員。9月創作揚琴協奏曲《馬嵬隨想》。10月新疆大學出版社出版歌曲集《小百靈的歌》(主編:吳軍)。吳軍的藝術簡歷被收入《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
1998年授國家文化部委派赴烏茲別克參加國際現代交響樂和室內樂音樂節。木琴獨奏與鋼琴《春的使者》由烏茲別克音樂學院上演受到好評。《天鵝》 (C D配書)、《葵巴斯》(C D配書)被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為教材。同年吳軍辭條被收入《中國音樂家辭典》《東方之子》(第二卷)。8月新疆音樂衛視台音樂大學堂播出《吳軍----談中國揚琴四大流派》。
1999年5月中國文聯授予「全國百名優秀青年文藝家」稱號,事跡被收入《向祖國匯報》一書。同年當選第五屆中國音樂家協會理事。策劃出版《艾比湖之聲歌曲集》並作序題為《艾比湖之聲可喜可賀!》。《牡丹汗》《在那遙遠的地方》等七首雙聲部練習曲被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為教材。《拉克木卡姆—第四達斯坦間奏曲》被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為教材。12月赴京參加中國音樂家協會第五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並當選擔任第五屆理事。
2000年國家文化部授予「文化部優秀專家」稱號。同年出任新疆藝術學院音樂學院常任客座教授。2005年5月兵團電視台《名人訪談》播出《揚琴----生命的追求》----訪德藝雙馨會員吳軍。12月完成新疆藝術學院音樂學院揚琴專業教學大綱的制定。
2001年隨新疆兵團代表團參加中國文聯笫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同年4月當選為中國揚琴學會常務理事。7月再次當選第四屆新疆兵團音樂家協會主席。8月當選為第三屆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常務理事。
2002年編寫吳軍新疆揚琴系列教材《哈薩克族揚琴譜70首》。《沂蒙山歌》(五級)、《速度練習》(四級)被上海音樂出版社出版在《全國揚琴考級訓練問答》∕趙艷芳編著一書中。同年任《新春音樂會》導演組成員,並上演木琴獨奏與管弦樂隊「游擊隊員之歌」。
2003年編創《天山晚會》《月兒》《馬兒》《瀟女歡歌》《額爾齊斯河的春天》《維吾爾族揚琴譜60首》《中外名曲揚琴譜70首》《新疆揚琴練習曲100首》(上下冊)。《夢鄉雲》獲得兵團「中華情」征歌大賽一等獎。「雜談陳磊歌曲創作」「論吳軍新疆揚琴藝術的演奏技巧與民族特色」(作者:方媛)發表在明星時代叢書之一《研究與探索》一書中。
2004年新疆人民廣播電台6月27日播出題為《揚琴演奏家吳軍的人生故事和藝術體悟》的專訪。《舉杯祝賀》(安靜作詞歌選)∕主編:雲濤、吳軍∕新疆電子出版社出版。9月赴北京參加中國音樂家協會第五屆理事會議。是月,由同心出版社出版《娃哈哈變奏曲》《雪海歡歌》《草原晨曲》《帕米爾的春天》《遼河水天山流》等作品為沈陽音樂學院教材。11月18日參加廈門全國第四屆揚琴創作研討會。12月13至16日參加中國音樂家協會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並再次當選為理事。
2005年1月6日《吳軍新疆揚琴藝術網站》在杭州賀曉華先生為音樂總監的「中國民族音樂在線(華音)網站中正式開通。27日任「全國電視希望之星大賽(新疆賽區)」評委,同月為陳磊歌曲選《花開花落別樣紅》出版作序。2月編著《吳軍新疆揚琴作品60首》《吳軍新疆揚琴室內樂作品21首》,匯編《全國音樂藝術院校出版吳軍作品46首》。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