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級物理復習提綱
⑴ 人教版初三物理復習提綱
網路知道 > 教育/科學 > 學習幫助分享到i貼吧 添加到搜藏已解決
九年級(人教版)政治、歷史、物理、化學全一冊復習提綱
懸賞分:0 - 解決時間:2009-7-21 21:29
我是新初三的學生,想在這個暑假簡單學習一下副科,如果不是很全也沒有關系,(比較好的提綱啊,垃圾的不要)
謝謝
問題補充:有政治么?來個政治 政治提綱要好點啊 (中考政治開卷要用的 )
還有化學,如果不全的也沒關系
拜託啊,同志們,我急用
提問者: 永遠愛庚飯 - 二級最佳答案第十一章 多彩的物質世界
一、宇宙和微觀世界
1.宇宙---各星系團-----銀河系----太陽系----地球
地球及其它一切天體都是由物質組成的,物質處於不斷的運動和發展之中.物質是由分子構成的,分子是保持物質原來性質的粒子. 一般大小隻有百億分之幾米(0.3-0.4nm)。
2: 物質的狀態發生變化,是分子的排列方式發生了變化.
項目
狀態
分子間的
距離
分子間作
用力
分子的運動
情況
特徵
形狀
體積
流動性
固態
很小
很大
規則振動
有確定的形狀
有確定的體積
沒有
液態
較大
較小
比較自由
沒有確定的形狀
有確定的體積
有
氣態
很大
很小
極度散亂
沒有確定的形狀
沒有確定體積
有
3:物質—分子—原子—原子核(質子,中子—誇克),核外電子
原子的結構與太陽系十分相似,它的中心是原子核.
4:長度單位:光年; 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微米; 納米;
二:質量
1:質量:物體所含物質的多少.
質量是物體本身的一種屬性,它不隨物體形狀,狀態,位置,溫度的改變而改變. 質量的 符號:m
單位:千克(kg) 克(g) 毫克(mg) 噸(t)
1t=103kg, 1kg=103 g 1g=103mg.
2:質量的測量:
工具:天平.
原理:杠桿原理。
注意事項:被測物體不要超過天平的稱量;向盤中加減砝碼要用鑷子,不能把砝碼弄臟、弄濕;潮濕的物體和化學葯品不能直接放到天平的盤中
3:托盤天平的使用:(1)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2)拔動游碼,使游碼位於標尺的最左端的零刻度處;(3)調節天平的平衡螺母,使指針指在分度盤的中線處或左右擺動的幅度相等.使天平的橫梁平衡.(4)測物體的質量(左物右碼,砝碼用鑷子夾從大到小,必要時拔動游碼使天平平衡).(5)讀數:左盤=右盤+游碼.(6)整理好器材
註:失重時不能用天平稱量質量
4:體積的單位:m3 dm3 cm3 mm3 L mL
1m3=1000dm3 1 dm3=1000 cm3 1cm3 =1000 mm3
1L=1 dm3 1 mL=1 cm3
三、密度
1 密度:單位體積某種物質的質量叫做這種物質的密度。
密度是物質的一種特殊屬性;同種物質的質量跟體積成正比,質量跟體積的比值是定值。
密度大小與物質的種類、狀態有關,受到溫度的影響,與質量、體積無關。
公式:ρ=m/V
單位:kg/m3 g/cm3 1g/cm3=1×103kg/m3
四、測量物質的密度
1:實驗原理:ρ=m/v
2:實驗器材:天平、量筒、燒杯、細線 水,石塊;
3:量筒:測量液體體積(可間接測量固體體積),讀數是以凹液面的最低處為准。
4:測固體(密度比水大)的密度:步驟:
(1)、調節天平橫梁平衡用天平稱出固體的質量m;
(2)、在量筒里倒入適量(能浸沒物體,又不超過最大刻度)的水,讀出水的體積V1;
(3)、用細線拴好物體,放入量筒中,讀出總體積V2。 註:若固體的密度比水小,可採用針壓法和重物下墜法。
(4)、求出被測物體的密度:ρ=m/(V2-V1)
5:測量液體的密度步驟:
(1) 在燒杯里倒入適量的液體;
(1)、調節天平橫梁平衡,用天平稱出燒杯和液體的總質量m1;
(2)、把燒杯里的液體倒入量筒中一部分,讀出液體的體積V;
(3)、用天平稱出剩餘的液體和燒杯的質量m2;
(4)、求出被測液體的密度:ρ=(m2-m1)/V
五、密度與社會生活
1:密度是物質的基本屬性(特性),每種物質都有自己的密度。
2:密度與溫度:溫度能夠改變物質的密度;氣體熱膨脹最顯著,它的密度受溫度影響最大;
3:固體和液體受溫度影響比較小。
4:水的反常膨脹:4℃密度最大;水結冰體積變大。
5:密度應用:(1)、鑒別物質(測密度)(2)、求質量(3)、求體積。
第十二章 運動和力
一、運動的描述
1:運動是宇宙中普遍的現象。
2:機械運動:物體位置的變化叫機械運動。
3:參照物:在研究物體運動還是靜止時被選作標準的物體(或者說被假定不動的物體)叫參照物.
4: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同一個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取決於所選的參照物。
二、運動的快慢
1:速度:描述物體運動的快慢,速度等於運動物體在單位時間通過的路程。
公式: V=s/t
速度的單位是:m/s; km/h 1 m/s =3.6km/h
2:勻速直線運動:物體沿著直線快慢不變的運動。這是最簡單的機械運動。
變速運動:物體運動速度是變化的運動。
平均速度:在變速運動中,用總路程除以所用的時間可得物體在這段路程中的快慢程度,這就是平均速度。
三、時間和長度的測量
1:時間的測量工具:鍾表.秒錶(實驗室用)
單位:s min h
2:長度的測量工具:刻度尺。
長度單位:m km dm cm mm um nm
刻度尺的正確使用:
(1).使用前要注意觀察它的零刻線、量程和分度值; (2).用刻度尺測量時,厚的刻度尺的刻度線要緊貼在被測物體上.尺要沿著所測長度,不利用磨損的零刻線;(4).讀數時視線要與尺面垂直,在精確測量時,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5). 測量結果由數字和單位組成。
3:誤差是不可避免的,它只能盡量減少,而不能消除,常用減少誤差的方法是:多次測量求平均值。
四、力
1:力: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一個物體對別的物體施力時,也同時受到後者對它的力)。 接觸的物體不一定產生力的的作用,不接觸的物體可以產生力的作用;
2: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還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3:力的單位是:牛頓(N),1N大約是你拿起兩個雞蛋所用的力。
4: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它們都能影響力的作用效果。
5:力的示意圖:用一根帶箭頭的線段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來就叫力的示意圖,用線段的起點表示力的作用點,箭頭表示力的方向,線段表示力的大小.
五、牛頓第一定律
1:牛頓第一定律: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力的作用時,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牛頓第一定律是在經驗事實的基礎上,通過進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來的,因而不能用實驗來證明這一定律)。
2:慣性:物體保持運動狀態不變的性質叫慣性。牛頓第一定律也叫做慣性定律.
3:一切物體在任何情況下都有慣性;慣性的大小隻與物體質量的大小有關。
六、二力平衡
1:平衡狀態:物體處於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我們說物體處於平衡狀態
2:二力平衡:物體受到兩個力作用時,如果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我們就說這兩個力平衡。
3:二力平衡的條件:作用在同一物體上的兩個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並且在同一直線上,這兩個力就彼此平衡。
4物體在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作用下都會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即平衡狀態.
第十三章 力和機械
一、彈力 彈簧測力計
1:彈性:物體受力發生形變,不受力時又恢復到原來的形狀,物體的這種性質叫彈性。
塑性:物體受力後不能自動恢復原來的形狀,物體的這種性質叫塑性。
彈力:物體由於發生彈性形變而產生的力。
彈力產生的重要條件:發生彈性形變;兩物體相互接觸;
影響彈力大小的因素:物體發生彈性形變的程度有關;
生活中的彈力:拉力,支持力,壓力,推力;
2:彈簧測力計:
原理:在彈性限度內,彈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長就越長。(在彈性限度內,彈簧的伸長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種類:平板測力計;圓筒測力計,條形盒測力計;
平板測力計的結構:掛勾,吊環,指針,刻度,彈簧;
3: 彈簧測力計的使用:使用前(1)認清分度值和量程;(2)要檢查指針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則要調零; (3)輕拉秤鉤幾次,看每次鬆手後,指針是否回到零刻度;看指針與刻度盤摩擦是否過大;
使用時(1); 測量時力要沿著彈簧的軸線方向,使拉力與測力計外殼平行;測量力時不能超過彈簧秤的量程; 讀數時視線與刻度盤垂直;
二、重力
1:萬有引力:宇宙間任何兩個物體,大到天體,小到灰塵之間,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
2:重力:由於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
1、重力的大小叫重量,物體受到的重力跟它的質量成正比。G=mg.
2、重力的方向:豎直向下(指向地心)。
3、重力的作用點(重心):地球吸引物體的每一個部分,但是,對於整個物體,重力的作用好像作用在一個點,這個點叫重心。(形狀規則、質地均勻的物體的重心在它的幾何中心)
4:應用重垂線:檢驗牆是否直;檢驗檯面是否水平;
三、摩擦力
1:摩擦力:兩個互相接觸的物體,當它們做相對運動(或有相對運動的趨勢)時,就會在接觸面上產生一種阻礙相對運動的力,這種力就叫摩擦力。
2:摩擦力的方向:和物體相對運動的方向相反。 摩擦力的作用點在接觸面上;
3:決定摩擦力(滑動摩擦)大小的因素:【實驗原理:二力平衡】(1)、壓力(壓力越大,摩擦力越大);(2)、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接觸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4:摩擦的分類:1、靜摩擦:有相對運動的趨勢,沒有發生相對的運動。2、動摩擦:(1)滑動摩擦: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的表面上滑動時產生的摩擦;(2)滾動摩擦:輪狀或球狀物體滾動時產生的摩擦,通常情況下,滾動摩擦比滑動摩擦小。
5: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加大物體所受的壓力,加大接觸面的粗糙程度;同時加大物體所受的壓力和加大接觸面的粗糙程度;
減小有害摩擦的方法:使物體表面分離(加潤滑油、形成氣墊)。,使接觸面光滑;減小壓力;用滾動摩擦代替滑動摩擦;
摩擦力的大小與速度無關
四、杠桿
1:杠桿: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繞著固定點轉動,這根硬棒叫杠桿。
2:杠桿的五要素:(1)、支點:杠桿繞著轉動的點;(2)、動力:作用在杠桿上,使杠桿轉動的力;(3)、阻力:作用在杠桿上,阻礙杠桿轉動的力;(4)、動力臂:支點到動力作用線的距離;(5)、阻力臂:支點到阻力作用線的距離。
3:杠桿的平衡狀態:杠桿在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F1l1=F2l2.
4:杠桿的種類:
(1)省力杠桿:L1>L2,平衡時F1<F2。特點是省力,但費距離。(如剪鐵剪刀,鍘刀,起子)(2)費力杠桿:L1<L2,平衡時F1>F2。特點是費力,但省距離。(如釣魚杠,理發剪刀等)
(3)等臂杠桿:L1=L2,平衡時F1=F2。特點是既不省力,也不費力。(如:天平)
五、其他簡單機械
1:定滑輪特點:(軸固定不動)不省力,但能改變動力的方向。(實質是個等臂杠桿)
動滑輪特點:省一半力(忽略摩擦和動滑輪重),但不能改變動力方向,要費距離 (實質是動力臂為阻力臂二倍的杠桿)。.
滑輪組:
(1)、規律:使用滑輪組時,滑輪組用幾段繩子吊著物體,提起物體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幾分之一。即F=G/n(G為總重,n為承擔重物繩子斷數)S=nh(n同上,h 為重物被提升的高度)。
(2)、繞法:n為奇數時從動(滑輪)開始繞、n為偶數時從定(滑輪)開始繞。
2:輪軸:由一個軸和一個大輪組成,能繞共同軸線旋轉的簡單機械;動力作用在輪上省力,作用在軸上費力。
3:斜面:(為了省力)斜面粗糙程度一定,坡度越小,越省力。
應用:盤山公路、螺旋千斤頂等。
第十四章 壓強和浮力
一、壓強
1:壓力:垂直壓在物體表面的力叫壓力;
壓力產生的條件:兩物體相互接觸且相互擠壓;
壓力產生的方向:與接觸面垂直且指向受力物體;
壓力的作用效果:(實驗採用控制變數法)跟壓力、受力面積的大小有關。
2:壓強:物體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叫壓強。
壓強公式: P=F/S 式中p單位是:pa,壓力F單位是:N;受力面積S單位是:m2。
增大壓強方法:(1)S不變,F增大;;(2)F不變,S減小; (3)同時把F增大,S減小。
減小壓強方法則相反。
二、液體的壓強
1:液體壓強產生的原因:是由於液體受到重力,液體具有流動性。
2:液體壓強特點:(1)液體對容器底和壁都有壓強,(2)液體內部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3)液體的壓強隨深度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體向各個方向的壓強相等;(4)不同液體的壓強還跟密度有關系。
3:液體壓強計算:P=ρhg ,(ρ是液體密度,單位是kg/m3;g=9.8N/kg;h是深度,指液體自由液面到液體內部某點的豎直距離,單位是m)據液體壓強公式:P=ρhg ,液體的壓強與液體的密度和深度有關,而與液體的體積和質量等無關。
4:連通器:上端開口、下部相連通的容器。
連通器原理:連通器如果只裝一種液體,在液體不流動時,各容器中的液面總保持相平。
應用:船閘、、鍋爐水位計、茶壺、下水管道。
5:對於形狀不規則的容器,計算容器底部所受的壓力時先計算壓強,再計算壓力.
6:形狀規則的容器底所受的壓力等於液體的重力
三、大氣壓強
1:證明大氣壓強存在的實驗是馬德堡半球實驗。
2:大氣壓強產生的原因:空氣受到重力作用,具有流動性而產生的,
3:測定大氣壓強值的實驗是:1、托里拆利實驗(最先測出):實驗中玻璃管上方是真空,管外水銀面的上方是大氣,是大氣壓支持管內這段水銀柱不落下,大氣壓的數值等於這段水銀柱產生的壓強。2、課堂實驗:用吸盤測大氣壓:4:測定大氣壓的儀器是:氣壓計。常見氣壓計有水銀氣壓計和無液(金屬盒)氣壓計。
5: 1標准大氣壓:等於760毫米水銀柱產生的壓強。
1標准大氣壓=760毫米汞柱產生的壓強=1.013×105pa。
大氣壓的變化:和高度、天氣等有關;大氣壓強隨高度的增大而減小;在海拔3000m以內,大約每升高10m,大氣壓減小100pa。
(沸點與氣壓關系:一切液體的沸點,都是氣壓減小時降低,氣壓增大時升高)。
抽水機是利用大氣壓把水從低處抽到高處的。在1標准大氣壓下,能支持水柱的高度約 10.3m高。
四、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
1:在氣體和液體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壓強越小。
飛機的升力:飛機前進時,由於機翼上下不對稱上凸下平,機翼上方空氣流速大,壓強較小,下方流速小,壓強較大,機翼上下表面存在壓強差,這就產生了向上的升力。
五、浮力
1:浮力:一切浸在液體或氣體里的物體,都受到液體或氣體對它豎直向上的力,這個力叫浮力。
浮力產生的原因: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液體對它的向上和向下的壓力差。
浮力方向:總是豎直向上的。
2:物體沉浮條件:(開始是浸沒在液體中)
法一:(比浮力與物體重力大小)
(1)F浮 < G (下沉);
(2)F浮 > G (上浮)(最後漂浮,此時F浮=G)
(3)F浮 = G (懸浮或漂浮)
法二:(比物體與液體的密度大小)
(1) ρ物>ρ液(下沉);(2) ρ物<ρ液(上浮); (3) ρ物=ρ液(懸浮)
3: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體里的物體受到的浮力的大小等於它排開的液體所受的重力。(浸沒在氣體里的物體受到的浮力大小等於它排開氣體受到的重力)
阿基米德原理公式:F浮=G排=m排g= ρ液V排g
4:計算浮力方法有:
(1)稱量法:F浮=G-F ,(G是物體受到重力,F 是物體浸入液體中彈簧秤的讀數)
(2)壓力差法:F浮=F向上-F向下
(3)阿基米德原理:
(4)平衡法:F浮=G物 (適合漂浮、懸浮)
六、浮力利用
(1)輪船:用密度大於水的材料做成空心,使它能排開更多的水。這就是製成輪船的道理。
排水量:排水量=輪船和載滿貨物的總質量
(2)潛水艇:通過改變自身的重力來實現沉浮。
(3)氣球和飛艇:充入密度小於空氣的氣體。
(4)密度計:測量液體密度的儀器,利用物體漂浮在液面的條件工作(F浮=G),刻度值上小下大。
第十五章 功和機械能
一、功
1: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作用在物體上的力,物體在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
功的計算:力與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的乘積。W=FS。
單位:焦耳(J) 1J=1Nm
2:功的原理:使用機械時人們所做的功,都不會少於不用機械時所做的功。即:使用任何機械都不省功。
二、機械效率
1:有用功:為實現人們的目的,對人們有用,無論採用什麼辦法都必須做的功。
額外功:對人們沒用,不得不做的功(通常克服機械的重力和機件之間的摩擦做的功)。
總功:有用功和額外功的總和。
2:計算公式:η=W有用/W總
機械效率小於1;因為有用功總小於總功。
三、功率;
1:物理意義:表示做功的快慢
功率的符號:P 單位:瓦特(w)
定義:單位時間(t)里完成的功(W),叫功率。
2:計算公式:P=W/t
推導公式:P=FS/ t =Fv。(速度的單位要用m/S)
四、動能和勢能
1:能量:一個物體能夠做功,這個物體就具有能(能量)。能做的功越多,能量就越大。
2:動能:物體由於運動而具有的能叫動能。
影響因素:質量相同的物體,運動速度越大,它的動能就越大;運動速度相同的物體,質量越大,它的動能就越大;其中,速度對物體的動能影響較大。
註:對車速限制,目的是防止動能太大。
3:勢能: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統稱為勢能。
重力勢能:物體由於被舉高而具有的能。
影響因素:質量相同的物體,高度越高,重力勢能越大;高度相同的物體,質量越大,重力勢能越大。
彈性勢能:物體由於發生彈性形變而具的能。
物體的彈性形變越大,它的彈性勢能就越大。
五、機械能及其轉化
1:機械能:動能和勢能的統稱。
(機械能=動能+勢能)單位是:J
動能和勢能之間可以互相轉化的。方式有:動能和重力勢能之間可相互轉化;動能和彈性勢能之間可相互轉化。
2:機械能守恆:只有動能和勢能的相互住轉化,機械能的總和保持不變。
人造地球衛星繞地球轉動,機械能守恆;近地點動能最大,重力勢能最小;遠地點重力勢能最大,動能最小。近地點向遠地點運動,動能轉化為重力勢能。
第十六章 熱和能
一、分子熱運動
1:分子運動論的內容是:(1)物質由分子組成;(2)一切物體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無規則運動。(3)分子間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擴散:不同物質相互接觸,彼此進入對方現象。
擴散的影響因素:溫度越高擴散越快。
二:內能
1:內能:物體內部所有分子熱運動的動能與分子勢能的總和叫做物體的內能。
內能的影響因素:同一物體在相同物態下溫度越高內能越大;相同物態相同溫度的情況下質量越大內能越大;內能的大小還與物態和物體的種類有關。
註:內能的大小與物體的運動速度和被舉高的高度無關。
2:物體內能的改變方法:做功和熱傳遞。
三:比熱容
1:比執容:單位質量的某種物質,溫度升高1℃所吸收的熱量叫做這種物質的比熱容。
單位:焦每千克攝氏度(J/(㎏·℃)
符號:C
熱量的計算公式:Q吸=Cm(t-t0)
四:熱機
1:汽油機工作的四個沖程:吸氣沖程,壓縮沖程,做功沖程,排氣沖程
汽油機的一個工作循環中曲軸轉動兩周對外做功一次
在壓縮沖程和做功沖程中發生了能量轉化,壓縮沖程中機械能轉化為內能,在做功沖程中燃料燃燒的化學能轉化為內能,內能又轉化為機械能。
2:燃料的熱值:1㎏某種燃料完全燃燒放出的熱量叫做這種燃料的熱值,單位是焦每千克(J/㎏)
Q放=mq
五:能量的轉化和守恆:能量既不會憑空消滅,也不會憑空產生,它只會從一種形式轉化為其它形式,或者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而在轉化和轉移的過程中,能量的總量保持不變,這就是能量守恆定律。
十七:能源與可持續發展
一:能源家族
1:能源:凡是能為人類提供能量的物質資源,都可以叫做能源。
A:能源的分類:一次能源:可以直接從自然界獲取的能源主要包括煤,石油,天然氣,風能,太陽能,地熱能,核能等;二次能源:無法從自然界直接獲取,必須通過一次能源的消耗才能得到的能源,如電能等。
B:可再生能源,不可再生能源
C:生物能源:由生命物質提供的能量稱為生物質能。
化石能源:在地下的動植物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形成的如煤,天然氣等。
二:核能
1:核能:當原子核在某種條件下分裂或聚合時就可能釋放出巨大的能量,這就是核能
分類:裂變,聚變
核電站發電的過程中能量轉化過程為:核能—內能---機械能---電能,
三:太陽能
太陽能:太陽能的能量來源於太陽內部的輕核聚變。
太陽能的利用:直接利用:用集熱器和太陽能電池利用太陽能
間接利用:利用化石燃料
四:能源革命
1人工取火---人類最早的技術革命
2:蒸汽機的發明---人類進入工業化社會
五:能源與可持續發展
1:未來的理想能源:必須足夠豐富,可以保證長期使用,必須足夠便宜可以保證多數人用的起,相關的技術必須成熟,可以保證大規模使用,必須足夠安全清潔,可以保證不會嚴重影響環境。
⑵ 九年級物理復習提綱(人教版)
九年級物理復習提綱
第十一章 多彩的物質世界
一、宇宙和微觀世界
宇宙→銀河系→太陽系→地球
物質由分子組成;分子是保持物質原來性質的一種粒子;一般大小隻有百億分之幾米(0.3-0.4nm)。
物質三態的性質:
固體:分子排列緊密,粒子間有強大的作用力。固體有一定的形狀和體積。
液體:分子沒有固定的位置,運動比較自由,粒子間的作用力比固體的小;液體沒有確定的形狀,具有流動性。
氣體:分子極度散亂,間距很大,並以高速向四面八方運動,粒子間作用力微弱,易被壓縮,氣體具有流動性。
分子由原子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組成(和太陽系相似),原子核由質子和中子組成。
納米科技:(1nm=10 m),納米尺度:(0.1-100nm)。研究的對象是一小堆分子或單個的原子、分子。
二、質量
質量:物體含有物質的多少。質量是物體本身的一種屬性,它的大小與形狀、狀態、位置、溫度等無關。物理量符號:m。
單位:kg、t、g、mg。
1t=103kg, 1kg=103g, 1g=103mg.
天平:1、原理:杠桿原理。
2、注意事項:被測物體不要超過天平的稱量;向盤中加減砝碼要用鑷子,不能把砝碼弄臟、弄濕;潮濕的物體和化學葯品不能直接放到天平的盤中
3、使用:(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2)把游碼放到標尺放到左端的零刻線處,調節橫樑上的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指針指向分度盤的中線或左右擺動幅度相等)。(3)把物體放到左盤,右盤放砝碼,增減砝碼並調節游碼,使天平平衡。(4)讀數:砝碼的總質量加上游碼對應的刻度值。
註:失重時(如:宇航船)不能用天平稱量質量。
三、密度
密度是物質的一種特殊屬性;同種物質的質量跟體積成正比,質量跟體積的比值是定值。
密度:單位體積某種物質的質量叫做這種物質的密度。
密度大小與物質的種類、狀態有關,受到溫度的影響,與質量、體積無關。
公式:
單位:kg/m3 g/cm3 1×103kg/m3=1g/cm3。
1L=1dm3=10-3m3;1ml=1cm3=10-3L=10-6m3。
四、測量物質的密度
實驗原理:
實驗器材:天平、量筒、燒杯、細線
量筒:測量液體體積(可間接測量固體體積),讀數是以凹液面的最低處為准。
測固體(密度比水大)的密度:步驟:
1、用天平稱出固體的質量m;2、在量筒里倒入適量(能浸沒物體,又不超過最大刻度)的水,讀出水的體積V1;3、用細線拴好物體,放入量筒中,讀出總體積V2。
註:若固體的密度比水小,可採用針壓法和重物下墜法。
測量液體的密度:步驟:1、用天平稱出燒杯和液體的總質量m1;2、把燒杯里的液體倒入量筒中一部分,讀出液體的體積V2;3、用天平稱出剩餘的液體和燒杯的質量m2。
五、密度與社會生活
密度是物質的基本屬性(特性),每種物質都有自己的密度。
密度與溫度:溫度能夠改變物質的密度;氣體熱膨脹最顯著,它的密度受溫度影響最大;固體和液體受溫度影響比較小。
水的反常膨脹:4℃密度最大;水結冰體積變大。
密度應用:1、鑒別物質(測密度)2、求質量3、求體積。
第十二章 運動和力
一、運動的描述
運動是宇宙中普遍的現象。
機械運動:物體位置的變化叫機械運動。
參照物:在研究物體運動還是靜止時被選作標準的物體(或者說被假定不動的物體)叫參照物.
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同一個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取決於所選的參照物。
二、運動的快慢
速度:描述物體運動的快慢,速度等於運動物體在單位時間通過的路程。
公式:
速度的單位是:m/s;km/h。
勻速直線運動:快慢不變、沿著直線的運動。這是最簡單的機械運動。
變速運動:物體運動速度是變化的運動。
平均速度:在變速運動中,用總路程除以所用的時間可得物體在這段路程中的快慢程度,這就是平均速度。
三、時間和長度的測量
時間的測量工具:鍾表。秒錶(實驗室用)
單位:s min h
長度的測量工具:刻度尺。
長度單位:m km dm cm mm μm nm
刻度尺的正確使用:
(1).使用前要注意觀察它的零刻線、量程和分度值; (2).用刻度尺測量時,尺要沿著所測長度,不利用磨損的零刻線;(3)厚的刻度尺的刻線要緊貼被測物體。(4).讀數時視線要與尺面垂直,在精確測量時,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5). 測量結果由數字和單位組成。
誤差:測量值與真實值之間的差異,叫誤差。
誤差是不可避免的,它只能盡量減少,而不能消除,常用減少誤差的方法是:多次測量求平均值。
四、力
力: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一個物體對別的物體施力時,也同時受到後者對它的力)。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還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力的單位是:牛頓(N),1N大約是你拿起兩個雞蛋所用的力。
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它們都能影響力的作用效果。
力的示意圖:用一根帶箭頭的線段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來就叫力的示意圖。
五、牛頓第一定律
亞里士多德觀點:物體運動需要力來維持。
伽利略觀點:物體的運動不須要力來維持,運動之所以停下來,是因為受到了阻力作用。
牛頓第一定律:一切物體在沒有收到力的作用時,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牛頓第一定律是在經驗事實的基礎上,通過進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來的,因而不能用實驗來證明這一定律)。
慣性:物體保持運動狀態不變的性質叫慣性。
一切物體在任何情況下都有慣性;慣性的大小隻與質量有關。
牛頓第一定律也叫做慣性定律。
六、二力平衡
平衡力:物體在力的作用下處於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是因為物體受到的是平衡力。
二力平衡:物體受到兩個力作用時,如果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我們就說這兩個力平衡。
二力平衡的條件:作用在同一物體上的兩個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並且在同一直線上,這兩個力就彼此平衡。
○(二力平衡時合力為零)。
物體在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作用下都會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第十三章 力和機械
一、彈力 彈簧測力計
彈性:物體受力發生形變,不受力時又恢復到原來的形狀,物體的這種性質叫彈性。
塑性:物體受力後不能自動恢復原來的形狀,物體的這種性質叫塑性。
彈力:物體由於發生彈性形變而產生的力。
彈簧測力計:原理:在彈性限度內,彈簧收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長就越長。(在彈性限度內,彈簧的伸長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彈簧測力計的使用:;(1)認清分度值和量程;(2)要檢查指針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則要調零; (3)輕拉秤鉤幾次,看每次鬆手後,指針是否回到零刻度;(4)測量時力要沿著彈簧的軸線方向,測量力時不能超過彈簧秤的量程。
二、重力
萬有引力:宇宙間任何兩個物體,大到天體,小到灰塵之間,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
重力:由於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
1、重力的大小叫重量,物體受到的重力跟它的質量成正比。G=mg.
2、重力的方向:豎直向下(指向地心)。
3、重力的作用點(重心):地球吸引物體的每一個部分,但是,對於整個物體,重力的作用好像作用在一個點,這個點叫重心。(形狀規則、質地均勻的物體的重心在它的幾何中心)
三、摩擦力
摩擦力:兩個互相接觸的物體,當它們做相對運動(或有相對運動的趨勢)時,就會在接觸面是產生一種阻礙相對運動的力,這種力就叫摩擦力。
摩擦力的方向:和物體相對運動的方向相反。
決定摩擦力(滑動摩擦)大小的因素:【實驗原理:二力平衡】1、壓力(壓力越大,摩擦力越大);2、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接觸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摩擦的分類:1、靜摩擦:有相對運動的趨勢,沒有發生相對的運動。2、動摩擦:(1)滑動摩擦: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的表面上滑動時產生的摩擦;(2)滾動摩擦:輪狀或球狀物體滾動時產生的摩擦,通常情況下,滾動摩擦比滑動摩擦小。
增大摩擦力方法:使接觸面粗糙些和增大壓力。
減小有害摩擦方法:(1)使接觸面光滑;(2)減小壓力;(3)用滾動代替滑動;(4)使接觸面分開(加潤滑油、形成氣墊)。
四、杠桿
杠桿: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繞著固定點轉動,這根硬棒叫杠桿。
杠桿的五要素:1、支點:杠桿繞著轉動的點;2、動力:作用在杠桿上,使杠桿轉動的力;3、阻力:作用在杠桿上,阻礙杠桿轉動的力;4、動力臂:支點到動力作用線的距離;5、阻力臂:支點到阻力作用線的距離。
杠桿的平衡條件:F1l1=F2l2.
三種杠杠桿: (1)省力杠桿:L1>L2,平衡時F1<F2。特點是省力,但費距離。(如剪鐵剪刀,鍘刀,起子)(2)費力杠桿:L1<L2,平衡時F1>F2。特點是費力,但省距離。(如釣魚杠,理發剪刀等) (3)等臂杠桿:L1=L2,平衡時F1=F2。特點是既不省力,也不費力。(如:天平)
五、其他簡單機械
定滑輪特點:(軸固定不動)不省力,但能改變動力的方向。(實質是個等臂杠桿)
動滑輪特點:省一半力(忽略摩擦和動滑輪重),但不能改變動力方向,要費距離 (實質是動力臂為阻力臂二倍的杠桿)。.
滑輪組:1、使用滑輪組時,滑輪組用幾段繩子吊著物體,提起物體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幾分之一。即F=G/n(G為總重,n為承擔重物繩子斷數)2、S=nh(n同上,h 為重物被提升的高度)。3、奇動(滑輪)、偶定(滑輪)。
輪軸:由一個軸和一個大輪組成,能繞共同軸線旋轉的簡單機械;動力作用在輪上省力,作用在軸上費力。
斜面:(為了省力)斜面粗糙程度一定,坡度越小,越省力。
應用:盤山公路、螺旋千斤頂等。
第十四章 壓強和浮力
一、壓強
壓力:垂直壓在物體表面的力(1)有的和重力有關;如:水平面:F=G(2)有的和重力無關。
壓力的作用效果:(實驗採用控制變數法)跟壓力、受力面積的大小有關。
壓強:物體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叫壓強。
壓強公式: ,式中p單位是:pa,壓力F單位是:N;受力面積S單位是:m2。。
→ ; 。
增大壓強方法:(1)S不變,F增大;;(2)F不變,S減小; (3)同時把F增大,S減小。
減小壓強方法則相反。
二、液體的壓強
液體壓強產生的原因:是由於液體受到重力,液體具有流動性。
液體壓強特點:(1)液體對容器底和壁都有壓強,(2)液體內部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3)液體的壓強隨深度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體向各個方向的壓強相等;(4)不同液體的壓強還跟密度有關系。
液體壓強計算: ,(ρ是液體密度,單位是kg/m3;g=9.8n/kg;h是深度,指液體自由液面到液體內部某點的豎直距離,單位是m。)據液體壓強公式: ,液體的壓強與液體的密度和深度有關,而與液體的體積和質量等無關。
連通器:上端開口、下部相連通的容器。
連通器原理:連通器如果只裝一種液體,在液體不流動時,各容器中的液面總保持相平。
應用:船閘、、鍋爐水位計、茶壺、下水管道。
三、大氣壓強
證明大氣壓強存在的實驗是馬德堡半球實驗。
大氣壓強產生的原因:空氣受到重力作用,具有流動性而產生的,
測定大氣壓強值的實驗是:1、托里拆利實驗(最先測出):實驗中玻璃管上方是真空,管外水銀面的上方是大氣,是大氣壓支持管內這段水銀柱不落下,大氣壓的數值等於這段水銀柱產生的壓強。2、課堂實驗:用吸盤測大氣壓:(原理:二力平衡F=大氣壓p=F/s)
測定大氣壓的儀器是:氣壓計。常見氣壓計有水銀氣壓計和無液(金屬盒)氣壓計。
標准大氣壓:把等於760毫米水銀柱的大氣壓。1標准大氣壓=760毫米汞柱=1.013×105pa。
大氣壓的變化:和高度、天氣等有關;大氣壓強隨高度的增大而減小;在海拔3000m以內,大約每升高10m,大氣壓減小100pa。
○(沸點與氣壓關系:一切液體的沸點,都是氣壓減小時降低,氣壓增大時升高)。
抽水機是利用大氣壓把水從低處抽到高處的。在1標准大氣壓下,能支持水柱的高度約 10.3m高。
四、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
在氣體和液體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壓強越小。
飛機的升力:飛機前進時,由於機翼上下不對稱,機翼上方空氣流速大,壓強較小,下方流速小,壓強較大,機翼上下表面存在壓強差,這就產生了向上的升力。
五、浮力
浮力:浸在液體或氣體里的物體,都受到液體或氣體對它豎直向上的力,這個力叫浮力。
浮力產生的原因: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液體對它的向上和向下的壓力差。
浮力方向總是豎直向上的。
物體沉浮條件:(開始是浸沒在液體中)
法一:(比浮力與物體重力大小)
(1)F浮 < G 下沉;(2)F浮 > G 上浮(最後漂浮,此時F浮=G)
(3)F浮 = G 懸浮或漂浮
法二:(比物體與液體的密度大小)
(1) > 下沉;(2) < 上浮; (3) = 懸浮。(不會漂浮)
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體里的物體受到的浮力,大小等於它排開的液體所受的重力。(浸沒在氣體里的物體受到的浮力大小等於它排開氣體受到的重力)
阿基米德原理公式:
計算浮力方法有:
(1)稱量法:F浮=G-F ,(G是物體受到重力,F 是物體浸入液體中彈簧秤的讀數)
(2)壓力差法:F浮=F向上-F向下
(3)阿基米德原理:
(4)平衡法:F浮=G物 (適合漂浮、懸浮)
六、浮力利用
(1)輪船:用密度大於水的材料做成空心,使它能排開更多的水。這就是製成輪船的道理。
排水量:輪船按照設計要求,滿載時排開水的質量。排水量=輪船的總質量
(2)潛水艇:通過改變自身的重力來實現沉浮。
(3)氣球和飛艇:充入密度小於空氣的氣體。
(4)密度計:測量液體密度的儀器,利用物體漂浮在液面的條件工作(F浮=G),刻度值上小下大。
第十五章 功和機械能
一、功
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作用在物體上的力,物體在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
功的計算:力與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的乘積。W=FS。
單位:焦耳(J) 1J=1Nm
功的原理:使用機械時人們所做的功,都不會少於不用機械時所做的功。即:使用任何機械都不省功。
二、機械效率
有用功:為實現人們的目的,對人們有用,無論採用什麼辦法都必須做的功。
額外功:對人們沒用,不得不做的功(通常克服機械的重力和機件之間的摩擦做的功)。
總功:有用功和額外功的總和。
計算公式:η=W有用/W總
機械效率小於1;因為有用功總小於總功。
三、功率
功率(P):單位時間(t)里完成的功(W),叫功率。
計算公式: 。單位:P→瓦特(w)
推導公式:P=Fv。(速度的單位要用m)
四、動能和勢能
能量:一個物體能夠做功,這個物體就具有能(能量)。能做的功越多,能量就越大。
動能:物體由於運動而具有的能叫動能。
質量相同的物體,運動速度越大,它的動能就越大;運動速度相同的物體,質量越大,它的動能就越大;其中,速度對物體的動能影響較大。
註:對車速限制,防止動能太大。
勢能: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統稱為勢能。
重力勢能:物體由於被舉高而具有的能。
質量相同的物體,高度越高,重力勢能越大;高度相同的物體,質量越大,重力勢能越大。
彈性勢能:物體由於發生彈性形變而具的能。
物體的彈性形變越大,它的彈性勢能就越大。
五、機械能及其轉化
機械能:動能和勢能的統稱。
(機械能=動能+勢能)單位是:J
動能和勢能之間可以互相轉化的。方式有:動能和重力勢能之間可相互轉化;動能和彈性勢能之間可相互轉化。
機械能守恆:只有動能和勢能的相互住轉化,機械能的總和保持不變。
人造地球衛星繞地球轉動,機械能守恆;近地點動能最大,重力勢能最小;遠地點重力勢能最大,動能最小。近地點向遠地點運動,動能轉化為重力勢能。
第十六章 熱和能
一、分子熱運動
分子運動論的內容是:(1)物質由分子組成;(2)一切物體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無規則運動。(3)分子間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擴散:不同物質相互接觸,彼此進入對方現象。
擴散現象說明:一切物質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無規則的運動。
熱運動:分子的運動跟溫度有關,分子的無規則運動叫熱運動。溫度越高,分子的熱運動越劇烈。
分子間的作用力:分子間有引力;引力使固體、液體保持一定的體積。分子間有斥力,分子間的斥力使分子已離得很近的固體、液體很難進一步被壓縮。
固體、液體壓縮時分子間表現為斥力大於引力。
固體很難拉長是分子間表現為引力大於斥力。
二、內能
內能:物體內部所有分子熱運動的動能和分子勢能的總和叫內能。
物體的內能與溫度和質量有關:物體的溫度越高,分子運動速度越快,內能就越大。
一切物體在任何情況下都具有內能。
改變物體的內能兩種方法:做功和熱傳遞,這兩種方法對改變物體的內能是等效的。
1、熱傳遞:溫度不同的物體相互接觸,低溫的物體溫度升高,高溫的物體溫度降低,這個過程叫熱傳遞。發生熱傳遞時,高溫物體內能減少,低溫物體內能增加。
熱量:在熱傳遞過程中,傳遞的內能的多少叫熱量(物體含有多少熱量的說法是錯誤的)。單位:J。
2、做功:(1)對物體做功,物體的內能增加;物體對外做功,本身的內能會減少。
溫室效應:太陽把能量輻射到地表,地表受熱也會產生輻射,向外傳遞熱量,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阻礙這種輻射,地表的溫度會維持在一個相對穩定的水平,這就是溫室效應。大量使用化石燃料、砍伐森林,加劇了溫室效應。
所有能量的單位都是:焦耳。
三、比熱容
比熱容(c ):單位質量的某種物質溫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熱量叫做這種物質的比熱。
比熱容是物質的一種屬性,它不隨物質的體積、質量、形狀、位置、溫度的改變而改變,只要物質種類和狀態相同,比熱就相同。
比熱容的單位是:J/(kg•℃),讀作:焦耳每千克攝氏度。
水的比熱容是:C=4.2×103J/(kg•℃),它表示的物理意義是:每千克的水當溫度升高(或降低)1℃時,吸收(或放出)的熱量是4.2×103焦耳。
熱量的計算:
① Q吸 =cm(t-t0)=cm△t升 (Q吸是吸收熱量,單位是J;c 是物體比熱容,單位是:J/(kg•℃);m是質量;t0 是初始溫度;t 是後來的溫度。
② Q放 =cm(t0-t)=cm△t降
四、熱機
熱機原理:燃料燃燒把燃料的化學能轉化為內能,內能做功又轉化成機械能。
內燃機:燃料在氣缸內燃燒,產生高溫高壓的燃氣,燃氣推動活塞做功。
常見內燃機:汽油機和柴油機。
內燃機的四個沖程:1、吸氣沖程;2、壓縮沖程(機械能轉化為內能);3、做功沖程內能轉化為機械能);4、排氣沖程。
熱值(q ):1kg某種燃料完全燃燒放出的熱量,叫燃燒的熱值。單位是J/kg或J/m3。
燃料燃燒放出熱量計算:Q放 =qm;
熱值是物質的一種特殊屬性
熱機的效率:用來做有用功的那部分能量和燃料完全燃燒放出的能量之比,叫熱機的效率。的熱機的效率是熱機性能的一個重要指標
在熱機的各種損失中,廢氣帶走的能量最多,設法利用廢氣的能量,是提高燃料利用率的重要措施。
五、能量的轉化和守恆
例子:在一定的條件下,各種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轉化;摩擦生熱,機械能轉化為內能;發電機發電,機械能轉化為電能;電動機工作,電能轉化為機械能;植物的光合作用,光能轉化為化學能;燃料燃燒,化學能轉化為內能。
能量守恆定律:能量既不會消滅,也不會創生,它只會從一種形式轉化為其他形式,或者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而在轉化和轉移過程中,能量的總量保持不變。
第十六章、能源和可持續發展
一、 能源家族
化石能源:煤、石油、天然氣是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形成的,叫化石能源。
一次能源:可以從自然界直接獲取的能源。(化石能源、水能、風能、太陽能、地熱、核能等)
二次能源:無法從自然界直接獲取,必須通過一次能源的消耗才能得到的能源。(電能)
生物質能:由生命物質提供的能量。
不可再生資源:(化石能源、核能)不可能在短時間從自然界得到補充的能源。
可再生資源:(水、風、太陽能等)可以在自然界里源源不斷地得到補充。
二、核能
核能:原子核分裂或聚合時產生的能量。
裂變:用中子轟擊比較大的原子核,使其發生裂變,變成兩個中等大小的原子核,同時釋放出巨大的能量。
應用:核電、原子彈。
聚變:質量較小的原子核,在超高溫下結合成新的原子核,會釋放出更大的核能。
應用:氫彈。
三、太陽能
太陽—巨大的「核能火爐」
太陽是人類能源的寶庫
太陽能的利用:1、利用集熱器加熱;2、利用太陽能電池發電。
四、能源革命
第一次能源革命:火的利用,柴薪為主要能源。
第二次能源革命:機械動力代替人類,由柴薪向化石能源轉化。
第三次能源革命:以核能為代表。
能量轉移和能量轉化的方向性。
五、能源和可持續發展
能源消耗對環境的影響:空氣污染和溫室效應的加劇。水土流失和沙漠化。
未來的理想能源:1、必須足夠豐富,可以保證長期使用;2、必須足夠便宜,使大多數人用得起;3、技術必須成熟,可以保證大規模使用;4、必須足夠安全、清潔,不污染環境。
⑶ 人教版九年級物理各章節知識點總結都具有哪些內容
對於初中的物理學習,我們要學會總結。因為物理所包含的知識點比較多。首先你要了解各章節知識點的主要內容,就可以對所學的知識有一個大概的了解,大腦里對物理會有一個比較清晰的思路。
第19章我們學習了生活用電,家庭電路的組成以及了解了火線和零線。了解了家庭電路中電流過大的原因,並且學習了如何安全用電。第20章中我們學習了電場與磁場,學習了電生磁,磁生電以及電動機的知識。第21章我們學習了信息的傳遞,電話的構成,電磁波的產生以及廣播電視和移動電信的知識。第22章我們學習了能源與可持續發展、核能、以及太陽能的相關知識。
以上就是人教版九年級物理各章節知識點總結的內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