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論文素材 » 佔中論文

佔中論文

發布時間: 2021-03-31 02:41:31

① 求論文指導 維普網的

國際經貿國際經貿

我國中葯出口貿易現狀及對策建議



■李榮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李瑞鋒北京中醫葯大學

摘要:文章利用時間序列數據對我國中葯出口貿易現狀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我國中葯出口規模不斷增長,我國中葯的國際

競爭力有所下降,我國中葯出口品種以中葯材和提取物為主,亞洲仍然是我國中葯的主要出口市場。在此基礎上,分析了現階段我國

中葯出口面臨的基本形勢,進而提出了促進我國中葯出口的政策建議:通過

「以醫帶葯

」方式推進中葯的國際化;進一步制定完善中

葯的相關標准及規范;加快企業技術創新,提高我國中葯的國際競爭力;制定鼓勵中葯出口的政策措施。


關鍵詞:中葯出口國際競爭力


中國具有世界上最豐富的天然葯物資源。20世紀

80年代

全國中葯材資源調查表明,中國擁有的中葯資源種類為

12807

種,其中葯用植物

11146種,葯用動物

1581種,葯用礦物

80

種;僅對

320種常用植物類葯材進行統計,總蘊藏量就達

850

萬噸左右;

1985年全國葯材種植面積約

30萬

hm2,常年栽培的

葯材達

200餘種;葯材年收購量

30~40萬噸,其中野生葯材占

60%,家種葯材占

40%(李剛,

2004)。2007年我國中葯材種植面

積達到

96萬

hm22008)。豐富的中葯材資源為我


(國家統計局,



國中葯產業的發展和中葯的國際貿易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我國中葯出口貿易現狀

中葯是我國非常傳統的出口商品,具有悠久的歷史。據記


載,唐宋時期就向外大量輸出葯材,當時出口的葯品種類多達

幾十種,包括人參、牛黃、硃砂、茯苓、附子、川椒、遠志、甘草等


(李璐瑒,

2010)。中葯根植於中國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中國

特色與優勢,近年來隨著我國加入

WTO及世界對傳統醫葯重

視程度的不斷提高,中葯出口貿易得到進一步發展。



1.我國中葯出口規模不斷增長。建國以來,我國中葯出口

一直發展較快,海關統計數據顯示,

1974年我國中葯出口額首

次突破

1億美元,

1979年達到

2.7億美元,

1985年增加到

3.6

億美元,

1974~1985年的平均增長率為

12.35%,發展迅速。

1991~2010的二十年間,我國中葯出口經歷了快速增長、下

降回落、快速增長的不同發展階段。其中,

1991-1995年我國中葯

出口表現為快速增長的特徵,中葯出口額從

1991的

3.1億美元

增加到

1995年的

7.7億美元,年均增長率為

25.54%;1995~2001

年,由於受到亞洲金融危機及其他一些政策的影響,中葯出口受

到限制,中葯出口表現為不斷下降的特徵,中葯出口額從

1995

7.7億美元的高值,下降到

2001年的

4.5億美元,年均下降



8.6%;進入

21世紀,特別是我國加入

WTO以後,我國中葯出口

進一步得到快速發展。2001~2010年中葯出口表現為快速增長

的特徵,中葯出口額從

2001年的

4.5億美元增加到

2010年的

19.4億美元,年平均增長率為

17.63%。雖然期間受到

2008年國

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中葯出口額增長率出現下降,但是從

2010

年開始明顯復甦,出口額增長率進一步提高到

32.9%。

2.我國中葯的國際競爭力有所下降。雖然我國中葯出口近

年來發展較快,但是中葯的競爭力特別是國際競爭力卻在不

斷下降,表現為中葯出口額占醫葯出口總額的比重不斷下降,

1我國中葯出口額變化情況(億美元)



資料來源:中國醫葯保健品進出口商會、海關統計年鑒


以及中葯貿易競爭力指數不斷降低等方面。


近年來,我國中葯出口額占整個醫葯出口總額的比重相對

偏低,而且還表現出不斷下降的趨勢。1995年中葯出口額佔全

部醫葯產品出口總額的比重為

36.1%。2003年,中國中葯出口

總值達到

7.12億美元,而醫葯類商品

(包括中葯、西葯、醫療器

械、醫用敷料等大類

)的出口總值達到

79.99億美元,中葯出口

所佔的份額僅為

8.9%(中國醫葯保健品進出口商會,

2004)。

2008年中葯出口佔全部醫葯出口額的比重僅為

4.1%(張中朋

等,

2009)。相對來講,中葯出口額占醫葯出口總額的比重及變

化趨勢,與中葯工業產值占醫葯工業總產值的比重及變化趨勢

之間,存在明顯的不一致性。中葯出口額占醫葯出口總額的比

重明顯低於中葯工業產值占醫葯工業總產值的比重,中葯出口

額占醫葯出口總額的比重基本呈現不斷下降的特徵,而中葯工

業產值占醫葯工業總產值的比重卻呈現不斷增加的特徵。數據

顯示,

2001年中葯工業產值占醫葯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為



18.62%。到

2003年我國共有中葯企業(包括中成葯工業企業和

中葯飲片工業企業)

1364家,全年中葯工業產值達

810.26億

元,中葯工業產值占醫葯工業總產值的比例提高到

26.1%。2008

年我國中葯工業產值占醫葯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為

26.1%。2010

年我國中葯實現工業產值

3172億元,醫葯產業實現工業總產

11933.82億元,中葯工業產值佔比進一步提高到

26.58%。

為了進一步分析我國中葯的國際競爭力,本文選擇了貿

易競爭力指數

TC(Trade

Competition

Index)這一指標來進行分

析現階段,分析某一產業或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普遍採用國際

市場佔有率、貿易競爭力指數和顯示比較優勢指數三個指標

來分析,但是由於關於中葯的概念、內涵和范圍,我國與國際



國際經貿國際經貿

2003-2008年中葯出口額與中葯工業產值在整個醫葯產業中的地位(

%)


資料來源:中國醫葯保健品進出口商會(

2004),中國高技術產業發

展年鑒(

2003、2008),張中朋等(

2009)


上的有關界定存在很大差異,導致統計口徑不可比,難以准確

計算上述其他兩個指標,所以本文只使用貿易競爭力指數這

一個指標進行分析。貿易競爭力指數是指某一產業或產品的

凈出口與進出口總額之比,可以表明某國生產的某種產品是

凈進口,還是凈出口,以及凈進口或凈出口的相對規模,從而

反映某國生產的某種產品相對於世界市場上供應的其它國家

的該產品來講,是處於生產效率的競爭優勢還是劣勢以及優

劣勢的程度。其計算方法為:



式中:



Xij表示

i國

j種商品的出口額;

Mij表示

i國

j種商品的進

口額。



TC值小於零,說明該產品為凈進口,其生產效率低於國

際水平,不具有或缺乏國際競爭力;

TC大於零,說明該產品為

凈出口,其生產效率高於國際水平,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

TC值越大,產品的國際競爭力越強;

TC值等於零,則表示該產

品的生產效率與國際水平相當,其進出口純屬與國際間進行

品種交換。該指標的優點是作為一個與貿易總額的相對值,剔

除了通貨膨脹、經濟膨脹等宏觀總量方面波動的影響,即無論

進出口的絕對量是多少,該指標均介於

-1和

+1之間,因此在

不同時期,不同國家之間具有可比性。


結果表明,我國中葯具有一定的國際競爭優勢,但不是很

強,而且國際競爭力正表現出非常明顯的下降趨勢,貿易競爭

力指數從

1998年的

0.72下降到

2010年的

0.48。



2

1998-2010年我國中葯貿易競爭力指數(

TC)變化情況



資料來源:根據中國醫葯保健品進出口商會、海關統計年鑒的相關

數據計算


2013年

1期


88



總第

706期


3.我國中葯出口品種以中葯材和提取物為主,附加值相對

偏低。從產品品種結構上來講,我國出口中葯產品主要包括中

葯材、植物提取物和中成葯

(含中葯酒及營養保健品

)三大類。

近年來,我國中葯產品出口額不斷增加,但是從結構上來看,

以中葯材和提取物為主,中成葯所佔比重相對較小。1996年我

國中葯出口額中,中葯材、植物提取物和中成葯

(含中葯酒及營

養保健品

)三者所佔的比重為

73.5%、9.7%和

16.7%,中葯材出

口所佔比重相對較高,超過

70%,中成葯出口所佔比重不足

20%。之後,中葯材出口額所佔比重基本呈現不斷下降的趨勢,

1996年

~2006年中葯材出口所佔比重從

73.5%下降到

37.6%;

提取物出口額所佔比重呈現不斷增加的趨勢,

1996年

~2006

年提取物出口額比重從

9.7%提高到

43.8%;中成葯出口額所

佔比重在波動中呈現小幅提高的特徵,

1996年

~2006年中成

葯出口額比重從

16.7%提高到

18.7%。但總體上,

1996年

~2005年以來,以中葯材為主的出口格局一直沒有改變。

2006年中葯提取物出口額所佔比重第一次超過中葯材,

成為第一大出口來源,中葯材成為第二大來源,中成葯成為第

三大來源,中葯出口格局發生明顯改變。2006年

~2010年一直

維持這種出口格局。


總體上來講,

1996年

~2010年間雖然中葯材的出口比重

不斷下降,但是仍然佔到近

40%的份額,同時,中葯提取物的

出口比重不斷提高,已經超過

40%,二者合計的比重超過

80%。相對來講,中成葯的出口比重一直偏低,不足

20%。實際

上,早在

1989年,我國中成葯出口就達到了

1.1億美元

,佔中

葯出口總額的

30%,1991年

~1993年間,中成葯出口額所佔比

重一直都維持在

30%以上,不過逐漸開始表現出下降的特徵,

1994年開始出現了明顯的下降,比重降到了

20%左右,之

後,中成葯出口額所佔比重基本都維持在

20%以下,例如,

2010年中成葯出口額增加到

3.54億美元,但是佔中葯出口總

額的比重仍然不足

20%。現階段,我國中葯出口以中葯材和提

取物為主的特徵非常明顯,意味著我國中葯出口品種的結構

不合理,附加值依然偏低。



3我國中葯出口產品的品種結構分布



資料來源:

1996-2007的數據來自中國醫葯保健品進出口商會、海

關統計年鑒,2008-2010的數據來自中國中醫葯年鑒。


4.亞洲仍然是我國中葯的主要出口市場,目標市場相對

單一。近年來,我國中葯出口覆蓋國家和地區范圍進一步擴

國際經貿

大,

2003年中葯出口覆蓋到的國家和地區已達

150個,

2008

年進一步增加到

160個。但是,我國中葯出口的目標市場仍然

比較集中,相對單一,亞洲市場一直是主要出口市場。數據顯

示,

1998年我國中葯對亞洲出口

38985萬美元,佔中葯出口總

額的

71.9%,是第一大出口市場;對歐洲出口

3207萬美元,占

中葯出口總額的

5.9%;對美國出口

9124萬美元,佔中葯出口

總額的

16.8%;其他市場出口

2872萬美元,佔中葯出口總額的



5.3%。1998年以來,出口亞洲市場的份額有所下降,從

1998年

71.9%下降到

2010年的

65%;出口歐洲市場的比重有所提

高,從

1998年的

5.9%增加到

2010年的

16.0%;出口美國市場

的比重出現下降的特徵,從

1998年的

16.8%下降到

2010年的

10%;出口其他市場的比重從

1998年的

5.3%增加到

2010年

9%。

總體上來講,我國中葯出口市場結構近年來並沒有出現

明顯變化,亞洲市場仍然是主要出口市場,雖然比重有所下降,

但是下降幅度很小,

1998年

~2010年

12年間,僅僅下降了

6.9

個百分點,歐洲出口市場所佔比重有所增加,增加

10.1個百分

點,美國出口市場所佔比重有所下降,下降了

6.8個百分點。


4我國中葯出口市場分布結構(

%)


資料來源:中國醫葯保健品進出口商會、海關統計年鑒


二、我國中葯出口貿易面臨的形勢



1.世界對中葯的認識有所改變。長期以來,我國中葯出口

受到中西方文化差異方面的影響,而無法得到快速發展。中醫

和西醫分屬兩個截然不同的醫學體系,思維方式也存在很大

差異。西方國家對中醫葯的很多理念和做法難以理解,在認識

上存在一定的偏見,這也導致了我國中葯特別是中成葯難以

進入國際市場,中葯出口受到限制。近年來,人們逐漸認識到

西醫葯的局限性和毒副作用,開始更加關注傳統醫葯領域,使

得世界對植物葯及中葯的認識也有所改變,國際市場對植物

葯和中葯的需求不斷增加。WHO在

2002年發布的報告中認

為,世界基於傳統醫葯的植物葯市場規模已經達到

600億美

元,國際植物葯市場潛力巨大。

2.中葯的標准體系建設相對滯後,出口貿易壁壘增加。現

階段我國中葯在生產加工等方面的標准體系建設相對滯後,

很多方面還屬於空白,雖然近年來,我國出台了一系列相關標

准,但是存在標准偏低、范圍有限等問題,還沒有形成國際上

認可的中葯管理標准體系,中葯的標准化和規范化程度偏低,

質量標准難以得到國際的認可,國內標准還難以發展成為國

際標准。例如,歷史上曾出現過小柴胡湯事件、麻黃事件、馬兜

鈴酸事件、御之堂減肥葯事件等不良反應和中葯副作用事件,

被國際媒體大肆炒作,對我國中葯出口產生了較大的負面影

響。現階段,我國中葯依然存在農葯殘留和重金屬超標的問

題,這些問題都直接影響我國中葯出口。


在我國中葯標准體系建設滯後的情況下,發達國家利用

自身在技術方面的優勢,不斷提高對中葯安全衛生、技術含

量、療效、環保等方面的標准和要求,限制我國中葯的出口。加

之近年來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使得中葯出口的貿易壁壘有

所增加,進一步影響了中葯的出口。例如,

2004年

3月

31日,

歐洲議會和理事會頒布《歐盟傳統植物葯(草葯)注冊程序指

令》(200424EC指令),其中規定中葯出口企業必須提供

「待批

葯品或同類相關葯品在申請日之前已有至少

30年的葯用歷

史,包括在共同體內至少

15年的使用歷史的文獻或專家證

據。」,該指令首次承認了中葯的

「葯品地位

」,對於目前已經在

歐盟市場上以

「膳食補充劑

」等身份銷售的草葯產品,允許再

銷售

7年,並在此期間允許採用傳統草葯簡化申請的途徑來

獲取

「葯品」的合法地位(李璐瑒,

2010)。但是我國的中葯產品

由於各方面的原因基本都難以達到上述要求,其中比較突出

的問題是國內企業基本都無法出具產品在歐盟安全使用

15

年的相關證明材料,導致我國中葯出口依然受到很大限制。截

至目前,在歐盟植物葯注冊中,我國僅有個別產品完成了簡化

注冊,而大多數產品只能繼續以

「膳食補充劑

」或「食品

」等形

式出口。近年來,日韓也在不斷提高中葯進口質量標准,對我

國中葯出口形成了較大的影響。




3.我國中葯出口企業規模較小,競爭力相對較弱。我國從

事中葯出口經營的企業數量相對較多,但是規模普遍較小,科

技創新能力不足,內部競爭激烈,整個中葯行業集中度不高,

在國際上的競爭力相對較弱,直接影響我國中葯的出口。數據

顯示,

2009年,我國中葯類產品出口企業總計有

2766家,其

中,出口中葯材及飲片的企業有

1000家,出口額超過

100萬

美元規模的企業僅有

7家(中國中醫葯年鑒行政篇,

2010),大

部分企業的規模都偏小,出口額相對偏低。近年來,韓國、日本

等國家在傳統醫葯方面發展較快,這些國家生產的中葯在葯

品質量和包裝設計等方面都存在明顯的優勢,加之資金雄厚、

技術先進,注重企業規模的擴大和品牌的建立,對我國的中葯

形成了較大的競爭。

三、促進我國中葯出口貿易的政策建議



1.進一步促進中醫在世界各國的發展,通過

「以醫帶葯

」方

式推進中葯的國際化。中葯不同於其他國家的草葯,中葯是納

入了中醫葯理論體系、能夠按中醫理論使用的葯品,所以中葯

的發展離不開中醫的發展,中葯的國際化離不開中醫的國際

化,現階段,通過

「以醫帶葯

」方式,在促進中醫國際化的過程

中不斷推進中葯的國際化是一種有效的方式。例如,

2012年從

7月

1日開始,澳大利亞對中醫師進行全國注冊管理,這意味

國際經貿國際經貿

著澳大利亞已把中醫葯納入了法制化管理的范疇,中醫在澳

大利亞的發展為我國中葯在澳大利亞的應用和發展奠定了堅

實的基礎。


通過中醫在國外的發展,可以提高國外民眾對中醫葯行

業的整體認識水平,有利於中葯在國外的注冊和應用,進而擴

大中葯出口。針對中葯出口市場相對單一的問題,要積極在亞

洲以外的歐美等國家大力發展中醫服務,進而帶動中葯出口。

總體來講,在中醫與中葯的國際化問題上應始終堅持「以醫帶

葯」的模式,促進醫葯產業的共同發展。



2.進一步制定完善中葯的相關標准及規范。進一步完善中

葯的相關標准和規范,包括中葯種植、研發、生產加工、包裝等

各個環節,特別注重將我國制定的相關標准和規范與國際接

軌,不斷提高我國中葯的質量和水平,增強競爭力,通過標准

化進一步提升我國中葯的國際化水平。我國是中葯的發源地,

有成熟的理論體系和相關技術,在中葯標准制定方面應該發

揮應有的作用,通過推動國際標準的制定來促進我國中葯的

國際化,進而促進世界中葯產業的科學發展。

3.加快企業技術創新,提高我國中葯的國際競爭力。我國中

葯企業技術創新不足是基本現實,為了提高我國中葯的國際競

爭力,需要進一步加快中葯企業的技術創新,加大研發投入,使

我國中葯的生產技術水平實現新的突破,不斷生產出具有高科

技含量和高附加值的創新性產品,盡快擺脫中葯出口以中葯材

等原料性產品為主的局面,進一步提高中成葯的國際競爭力,

提高中成葯這種高附加值產品在中葯出口中的份額。

4.制定鼓勵中葯出口的政策措施。近年來,我國曾出台一系

列政策促進中葯貿易。2005年,國家八部委出台了《關於促進醫

葯產品出口的若干意見》。2009年

4月出台《國務院關於扶持和

促進中醫葯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09〕22號)明確了新

時期發展中醫葯事業的主要任務和政策措施,強調要完善相關

政策,積極拓展中醫葯服務貿易。2012年商務部、國家中醫葯管

理局等

14個部門聯合制訂《關於促進中醫葯服務貿易的若干

意見》,這些政策中都涉及到中葯出口貿易,對我國中葯出口具

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是這些政策文件都沒有針對中葯出口貿

易提出明確規定。為了促進中葯出口貿易的發展,未來需要進

一步制定有針對性的政策鼓勵我國中葯出口,給予具有一定規

模和發展優勢的企業相應的政策優惠和政策支持。

參考文獻:



[1]WHO/EDM/TRM/2002.1.WHO

Traditional

Medicine

Strategy

2002-2005[M].WHO.Geneva,2002.11-12.

[2]李剛.中葯出口貿易現狀及對策(上).

中葯研究與信息,2004.10

[3]李璐瑒.傳統中葯如何走向世界—2010.19

——再談中葯出口.首都醫葯,



[4]中國醫葯保健品進出口商會.2003年中葯出口情況分析及

2004年預

測.醫保信息,2004.02

[5]張中朋,劉張林.做大國際市場促進中葯出口—

———中葯出口二十年

回顧與策略探討.中國現代中葯,2009.10

作者簡介:李榮(1980-),女,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在職研究生,專業:

國際貿易;李瑞鋒,男,北京中醫葯大學副教授研究方向:衛生事業管理



2013年

1期


90



總第

706期


人民幣升值對紡織服裝企業

出口的影響及對策分析



—————以泉州紡織服裝企業為例



■陸焱平陳燕武劉凱華僑大學

基金項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JB-ZR1163)


摘要:紡織服裝行業是我國僅次於電子通信業的第二大出

口行業,出口依存度高達

51%。福建省泉州市的服裝產業是中國

服裝產業三大板塊之一,佔全國休閑服裝市場份額的四分之一,

全市共有

8000多家企業。人民幣升值給企業的出口造成嚴重的

沖擊。本文分析了人民幣升值對泉州紡織服裝企業出口的影響,

並提出泉州紡織服裝出口企業應對人民幣升值的長短期對策。


關鍵詞:人民幣升值泉州紡織服裝企業影響對策


一、引言



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歐美等發達國家經濟形勢的持續低

迷和失業率的不斷增加以及中國經濟的強勁復甦使得人民幣面

臨著較大的升值壓力。由於我國服裝紡織品不斷擴大的市場份

額是建立在我國廉價勞動力成本和較低產品價格優勢之上的,

我國紡織服裝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因人民幣的升值大大

地消弱了。


福建省泉州市地處閩南金三角,是閩東南沿海經濟最發達、

最活躍的地區,泉州市區及下轄的晉江市、石獅市等地有近萬家

紡織服裝企業,紡織服裝出口是其重要支柱產業之一。2010年泉

州市紡織服裝業實現總產值

1262億元,佔全市工業總產值的

26%

,佔全國同行業總產值的

10%

,出口值

32億美元,約佔全市出口商

品總值的

25.8%。但在金融危機的沖擊下經濟緩慢復甦,且伴隨著

人民幣的持續升值,泉州紡織服裝出口也受到很大影響。據泉州統

計局數據顯示,人民幣每升值

1%,紡織服裝行業銷售利潤就下降

2%-6%,如果人民幣進一步升值

5%~10%,紡織行業的利潤率將

要下降

10%~60%。


二﹑泉州市紡織服裝品出口概況


紡織服裝業是泉州市主要的產業之一。泉州紡織服裝業起

步於上世紀

80年代,現已經發展成為泉州第一大支柱產業,在全

省乃至全國都佔有重要地位。紡織服裝業已成為泉州最具優勢

的支柱產業,而泉州也成為我國最大的休閑男裝、童裝、體育運動

服裝生產基地。泉州市石獅不僅是中國休閑服裝名城,也是福建

省休閑服裝產業集群的中心區,品牌總量躍居全國縣級市第二

位,涌現出愛登堡、彬伊奴、卡賓、威蘭西等一批著名品牌。相關

資料顯示:泉州市現在有大約

8000家企業是紡織服裝的生產,從

業人員更是有

50萬餘人;在泉州市的工業總產值中超

1000億

元的龐大服裝產業占

1/4

,出口商品值佔全市出口商品總值的



27.5%

,產量佔全省的

70%

,佔全國的

10%;泉州紡織服裝企業已

獲得中國名牌產品

12項、中國馳名商標

32枚、中國

500個最具

價值品牌

5枚和國家免檢產品

18件;全市

8000家紡織服裝企



② 為什麼英語成為了世界第一語言,可以多角度回答。為了完成論文,大家多多幫忙~

相比起漢語,英語除字面無深層含義,此方面更好學英語,在理科計算時英語字母簡潔,筆畫少便於計算,在計算機方面,英語相當一詞一意義,不會像漢語有歧義

③ 3000字財政制度改革文論文拜託各位了 3Q

淺談城鄉統籌發展下的財政體制改革途徑 摘要:統籌城鄉發展是解決「三農」問題,縮小城鄉差距的重要舉措,但我國現行的財政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城鄉統籌的協調發展。本文說明了城鄉統籌發展過程中財政問題的重要意義,然後具體分析了我國現行財政體制及其弊端,最後提出了改革現行財政體制的對策建議。 ;;; 關鍵詞:城鄉統籌 財政體制 公共物品 城鄉統籌發展過程中財政問題的重要性 城鄉統籌發展是指改變「城市工業、農村農業」的二元思維方式,將城市和農村的發展緊密結合起來,統一協調,全面考慮,樹立工農一體化的經濟社會發展思路,以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為總目標,以發展的眼光,統籌的思路,解決城市和農村存在的問題。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建設現代農業,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任務」。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也將「統籌城鄉發展」放在「五統籌」的第一位,可見統籌城鄉發展,是實現城鄉共同繁榮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舉措。 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面臨著鞏固政權、發展工業的緊迫任務,需要巨額資本投入,在這一特殊歷史背景下,其結果只能導致計劃經濟體制,以高度集中的資源配置制度,強化政權的經濟能力,實現經濟跳躍。但是,「傳統計劃經濟以人為方式推進工業化進程,其實質是工業剝削農業」(何帆,1998),據測算,僅僅國家通過工業產業價格「剪刀差」政策剝奪農民的權益每年就有200億元左右。計劃經濟體制實現的結果,國家的經濟能力僅僅能夠安排少數人(市民)在城市先進部門就業,僅僅能夠建立少數人(市民)的福利保障體系。這便是我國「城鄉分治」治國方略起源的財政根源。 計劃經濟體制和「城鄉分治」治國方略一旦起步,農村落後於城市便成為必然,城鄉差別不但不會縮小反而逐步擴大。近年來,「城鄉分治」問題雖然受到政府重視,但由於舊的財政體制和政策壁壘的極大慣性,偏向工業和城市的經濟社會政策並沒有得到完全的矯正,國民收入分配再分配仍向工業和城市傾斜。 我國長期以來的「城鄉分治」局面,其主觀原因在於長期的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及社會經濟資源人為配置的城市偏好、工業偏好和市民優先。其根本原因是由於國家長期實施「城鄉分治」(不統籌)政策,其深層邏輯又是財政問題。 現行的財政政策已經成為一種體制性障礙,城鄉分割的財政體制極大的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嚴重影響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城鄉統籌的協調發展。前財政部長項懷誠曾經告誡:「要善於從財政觀察全局,從全局貫徹財政,從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中研究和把握財政問題,發揮財政的導向和點睛作用」(項懷誠,1999)。因此,只有統一城鄉財政體制才能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切實保護農民的自身利益,保障農業和農村的快速發展,真正實現城鄉統籌協調發展,本文將從財政政策的角度分析探討改革城鄉統籌發展的財政體制。 現行財政體制及其弊端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鄉都有了不同程度的發展,城鄉經濟快速增長,城鄉人均收入水平不斷提高,但是這種城鄉「二元社會經濟」結構的根基並沒有徹底動搖,總體上看城鄉仍是分離的。從目前看,城鄉差別的財政政策是形成城鄉二元社會經濟結構的重要因素,其不可避免的存在一系列弊端: 縣鄉財政困難抑制了城鄉統籌的協調發展 在農業稅還是地方財政收入主要來源的今天, 農業稅減免對鄉鎮財政收入沖擊是很大的,我國的鄉鎮政府職能的發揮必須建立在一定財政基礎上。隨著農業稅的減免,本來就不寬裕的鄉鎮財政就更加捉襟見肘,地方財政出現缺口,鄉鎮財政壓力過大。雖然中央政府會轉移支付一部分,但是由於中央轉移支付的金額與地方農業稅減收部分之間往往存在一定數量的差額,而這部分差額需要靠地方自行消化吸收。對於經濟發達省份來說,他們完全具備消化吸收這一差額的能力,而對於地方財政原本就比較困難的省份來說,則需要政府通過精簡機構、開源節流等手段來克服這種財政困難,其難度可想而知。這就勢必會減少對農村公共物品和服務的投入,最終受損害的還是農民。在這種環境下,縮小城鄉差距,統籌城鄉發展無從談起。 不合理的現行財政體制制約著城鄉統籌發展 我國城鄉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供給機制是完全不一樣的。城市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供給由國家或各級政府供給,如教育、道路、環境、衛生等等,城市居民自然地享受了政府提供的各種公共產品和服務。然而在農村,政府對公共產品的供給責任劃分不盡合理。除大型水利建設、農村電網改造等外,國家把地方建設的任務也交給縣鄉政府,不再通過撥款加以支持。此外,中央政府把有些事權下放得過低,又沒有給予足夠的轉移支付,如基礎教育、鄉村道路建設等項目本應是國家的事,應由國家財政來承擔其發展的資金需要,但由於城鄉分割的體制,最終是由農民負擔。 中央稅與地方稅結構不合理,上級政府集中了過多的收入,預算內收入不能滿足基層政府的基本需要,國家不得不允許基層政府通過稅外收費籌集資金。原應由財政預算負擔的鄉村教育、計劃生育、優撫、民兵訓練、道路建設等公共事業,都通過徵收鄉統籌費、教育集資費或義務工解決,甚至一些行政人員的工資也要自籌資金解決。這都無疑大大加重了農村的財政性負擔。城鄉公共產品供給政策的差異性加大了城鄉差距 目前我國城市公共產品基本上由國家免費供應,而農村公共產品卻要農民自己解決,主要體現在: 財政對農村和農業投入明顯不足,而且出現相對下降的趨勢。從1978—2003年,農業支出占國家財政支出的比重由13.43%下降到7.12%,財政支出中支農資金的比重由6.86%下降到4.60% . 1996-2003年,財政支農資金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平均為6.7,低於發展中國家10%—12%的水平,更低於發達國家30%—50%的水平。 城鎮居民基本上免費享受財政投資或補貼的各種公共設施和社會保障,如發達的交通、便利的通訊、完善的醫療衛生體育文化教育體系等,而農民主要靠自己來解決農村公共產品的供應,自己承擔養老、教育、醫療等費用。政府轉移支付中很大部分用於維持城鎮下崗人員的生活水平及補貼相關企業的虧損上,農民同樣幾乎享受不到同等待遇。 由此可以看出,這種城鄉分割的二元財政體制已經到了非改革不可的時候了,也到了需要城鄉經濟社會統籌發展的關鍵時刻了。統籌城鄉協調發展首先需要對城鄉二元財政體制進行徹底改革和制度創新。 改革現行財政體制的若干建議 統籌城鄉財政體制是統籌城鄉發展的客觀要求。在這一過程中,一方面要繼續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另一方面要改革現行的財政體制,明確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責任,加大對農村公共產品的投入力度,真正實現城鄉統籌發展。 進一步完善現行的農村公共財政體制 分清市、縣、鄉各級政府的事權。合理劃分職能,明確劃定各級財政的支出范圍,並以此為依據賦予其履行職責必須的收入來源。我國目前正處在經濟轉型時期,政府職能也正在調整,具體事權的劃分需要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要逐步調整和完善縣鄉財政管理體制,合理劃分財權和事權,做到事權與財權相結合、責權利相統一。根據事權核定所需財力,本身財力不足的,上級財政應給予補助;科學確定分稅范圍和共享稅分成比例,適當擴大地方政府財權,使其財權與事權相統一,以提高農村基層財政自給率,確保鄉鎮政府有充足的財力來提供農村公共產品。 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積極改革縣鄉財政體制 加大對鄉鎮財政的轉移支付力度,使財力分配適度向鄉鎮財政傾斜,從根本上解決農村公共開支不足的問題,以達到杜絕農村稅外收費泛濫,減輕農民負擔的目的。去年中央財政專門安排150億元,用於對財政困難縣鄉政府增加縣鄉稅收收入和省市級政府增加對財政困難縣財力性轉移支付、縣鄉政府精簡機構和人員、產糧大縣等給予獎勵;對以前緩解縣鄉財政困難工作做得好的地區給予補助。加大對轉移支付資金的管理力度,做到專款專用、嚴禁截留挪用。此外,應積極推行縣鄉財政體制改革,創造縣鄉財政解困的體制環境。本著「多予少取、放水養魚」的原則,多把財力留給基層,給縣鄉「休養生息」的機會,要按照精簡高效的原則對鄉鎮政府進行必要的撤並,試行「鄉財縣管」,大規模壓縮財政供養人員,防止因龐大的行政經費支出而加重農民的負擔。 建立城鄉一體化的公共產品供給體系 要調整政府公共支出政策,加大對農業和農村的投資力度:要增加財政支農資金的投入,確保財政支農資金增長速度不低於財政支出增長速度,要調整財政支農結構,加大農村和農業基礎設施投資。農業基礎設施的建設,既靠國家,又要靠農民自己,實行責任分攤。小型農業基礎設施由農民自籌資金解決;中型以上的農業基礎設施由地方政府立項審核,財政根據建設規模大小按投資總額的一定比例給予補貼。要加大中央財政對農村基礎教育的投入力度,貫徹執行九年義務教育。從去年開始我國已經實施「兩免一補」政策,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貧困生免書本費、免雜費和補助寄宿生生活費,惠及中西部地區農村義務教育階段貧困生約3000萬名,佔中西部農村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生人數的26%.除此之外,我們還應積極構建完善的農村公共衛生體系,建立農村衛生專項轉移支付制度,保證農村公共衛生服務的投入。 要構建多元化公共產品供給體制。農村純公共產品由政府公共提供。如大型骨幹水利工程、農業基礎科學研究、農村道路建設以及全國性的農業病蟲害防治等,由於其只有外部收益而沒有內部收益,屬於純公共產品的范疇,適合於政府公共提供。但政府提供並不是說這些產品一定要由政府部門生產,政府可以通過合同的形式引進私人投資或直接交由私人生產,然後再由政府購買。 農村准公共產品應該按照政府補貼和私人投資相結合的方式由政府和農民個人共同提供。如地區性的農業病蟲害防治、中小型水利工程、農業科技教育、農技推廣和農業機械推廣等,通常既有社會受益,又有生產者個人受益的特點,屬於准公共產品的范疇,可以在政府補貼的基礎上,按照「誰受益,誰負擔」和「量力而行」的原則,由農民按照具體受益程度的大小進行集資生產。一些小范圍受益的低級公共產品,可以考慮將農民組織起來,通過俱樂部的方式提供。如灌溉、治蟲、養殖的產供銷聯合體,鄉村道路等,可以通過農民個人出資進行。 參考文獻: 1.畢紅霞,李普亮,朱永德。城鄉統籌發展的現實性思考[J].前沿,2004 2.李建民,趙慧。試論財政與城鄉統籌發展[J].經濟研究參考,2005 3.何菊芳。論城鄉統籌的財政政策[J].學術交流,2003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