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長大了主題牆
Ⅰ 幼兒園大班,主題牆,我長大了,怎麼做
親和力!足夠了
追問:
毛病,,,
Ⅱ 幼兒園主題活動實施自我評價記錄表
班級:
大一班
主題名稱:
我長大了
實施時間:
2012
年
9
月
主
題
說
明
新學期開始了,我班幼兒反園後,感受「我長大了」
,我利用這個主題,引導幼
兒發現自己成長與變化。
通過觀察、
比較小時候的照片和用品、
播放錄像、
交流分享、
展示自己、使活動得到深化。活動的難點是:根據人的成長過程進行排序、製作個人
成長冊,
主要是通過自主操作,
在動手的過程中培養手部肌肉的靈活性和提高排序的
能力,對自己的成長充滿了期待。在目標定位上,樹立了目標的整合觀、科學觀、系
統觀,各領域內容有機聯系,相互滲透,注重綜合性、趣味性、活動性、寓教育於生
活、游戲中。
主
題
目
標
(
1
)通過各種方法引導幼兒發現自己的成長與變化。對幼兒進行關心朋友關心集體
的教育,激發幼兒熱愛老師的情感。
(
2
)激發幼兒欣賞自己的成長,展示自己的能力,樹立自信心。
(
3
)樂於與同伴交流,分享自己成長的快樂。
(
4
)讓幼兒體會父母的辛苦、關心,增加親子之情。
(
5
)綜合升班教育開展我是大哥哥大姐姐活動。進行有愛教育,建立良好的夥伴關
系。
環
境
創
設
主
題
牆
1.
布置牆飾「我長大了」
。讓幼兒通過照片、
繪畫等表現自己的
「長大」
,
能體驗做中班小
朋友的愉悅心情。
2.
將「今天我值日」布置於活動室,並引幼兒
學會自我管理,和為集體服務。
家園共育
1
、請家長和孩子一起尋找
孩子的進步,
並用繪畫、
拍照等
方式記錄下來,如:自己刷牙、
洗臉、折紙等。
2
、請家長為孩子創設一個
獨立自主的環境,
讓孩子有機會
做自己能做的事情。
能平等對待
孩子、
尊重孩子,
並多與孩子交
流、
商量,
是幼兒意識到自己的
成長。
活
動
區
域
科學區:
讓幼兒對各類生活用品進行分類,
學
習整理物品。
生活區:
給幼兒提供抹布、
紙巾等物品供幼兒
做事,為班集體服務時用。
Ⅲ 幼兒園環境怎麼布置
室內環境設計方法
1、室內牆飾布局要合理,每面牆壁設計什麼板塊,教師要心中有數:
如,教室後面主牆面,應該突出"主題互動",因為"主題互動"內容較多。其它小牆面可以設計一些常規性的互動內容。如,"好孩子棋"、"幼兒一日活動安排"等專欄,這些專欄主題單一,不需要太多的空間。
2、各個板塊大小要勻稱,高低錯落有致,體現美學觀念:
高出部分,可以放一些供孩子們欣賞的作品。如"數字寶寶" "藝術作品"等。讓幼兒在視覺欣賞中潛移默化受到教育。低處還可設計一些能與幼兒互動的或需要幼兒動手操作的內容,如 "小小氣象角""字寶寶樂園"等專欄,讓幼兒在與牆飾的互動中獲得知識體驗。
3、牆飾布置要生動形象、富有美感:
牆飾布置不僅僅體現教育價值,還應具有審美價值。我們在設計牆飾背景或圖案時一定要美觀,讓孩子感興趣,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如,布置春、夏、秋、冬主題時,先設計出不同的背景,再設計出"春姑娘""夏哥哥""秋姑姑""冬爺爺"的形象,使牆飾美麗、富有情趣,充滿誘惑感。孩子們看到後特別喜歡,在一天天的參與、欣賞中,完成一幅幅美麗的季節畫面。
4、確定主題,明確目標:
互動牆飾的主題應該是孩子們感興趣的並與教育目標和內容相適宜。本著這一點,我在確立主題牆飾時,有時是根據季節變換確立主題,有時是根據教育內容確立主題,有時是根據孩子的興趣生成主題。我認為作為農村幼兒園來說,師資力量薄弱,幼兒經驗缺乏,各方面的能力相對較差,因此,在創互動牆飾中,可以以預成課程為主,在此基礎上逐漸豐富、發展和完善教育內容。例如:我班的"我長大了"主題牆飾,是根據課本中"我長大了"這部分教育內容,進行歸納整理,設計出"小時候的我"、"現在的我"、"將來的我"、"變化的我"四個小主題。通過這些小主題,讓牆飾與教育內容和目標與幼兒互動起來,體現了主題內容隨著學習活動的展開而不斷發展和深化,使幼兒能不斷主動獲得有益經驗。
5、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在創設互動牆飾中,有時我們選擇的主題不在幼兒的興趣點和關注點上。要讓牆飾與幼兒互動,達到教育目的,這就需要我們想辦法去激發興趣。例如:在設計"我進步了"這個專欄時,我先設計製作一個蝸牛形象,然後對孩子們說:這是一隻可愛的蝸牛,他是來和你們做朋友的,他每天都在看著你們,看誰做得好,就給他升格,看誰做得不好,就給他退格,走在最前面的可以當一周的班長,孩子們的興趣被激發起來。在以季節為主題的互動牆飾中,每換一次內容我都要進行一次談話活動。如,布置"冬爺爺來了"主題時,設計完背景,就模仿老人的語氣錄了一段話:"親愛的孩子們,你們好,我是冬爺爺;秋姑姑走了,我就來到你們身邊,我也有一些禮物要送給你們……"聽到錄音機里神秘的聲音,孩子們一下子被吸引住了。
Ⅳ 我長大了 小班幼兒說課稿
你好
說教材:《綱要》中提出社會領域的目標是培養幼兒的社會性,引導幼兒對周圍的事物或現象感興趣,並能利用多種形式積極探索。「我長大了」讓幼兒從自身的變化來進行觀察認知,體味長大的快樂。中班幼兒還處於直觀形象思維階段,抽象思維初步萌芽,聚合能力、發散思維、評價能力都較弱。根據《綱要》《指南》的精神和中班幼兒的認知特點,以布魯姆的教育目標分類學理論為依據,將本次活動目標設為以下:
說目標:1、認知目標:了解自己在身體、能力方面的變化,理解成長的初淺意義。
2、能力目標:能積極運用觀察、比較等方法參與活動。
3、情感目標:激發期盼長大願意學習更多本領的情感。
說重難點:根據中班幼兒的特點:目標1為重點,目標3為難點。
說准備:1、環境上的創設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無論是種植花草樹木,還是懸掛圖片、標語,或是利用牆報,我們都將從審美的高度深入規劃,以便挖掘其潛移默化的育人功能,並最終連學校的牆壁也說話」因此,在主題牆的創設中,布置一些幼兒小時候使用的物品、衣物,小時候的照片,和在小班參加一些活動的照片,幫助幼兒生活經驗的回憶和積累。
2、物質准備:(1)、發揮家長資源,准備孩子小時候的衣物、鞋襪等。
(2)、PPT,多媒體課件的運用可以更直觀形象地感知長大的過程。
(3)、操作材料
說教法:1、游戲激趣法。游戲教學是幼兒園教學活動中最基本的形式,也是孩子們喜愛的活動形式,因此在活動中,通過「猜猜他是誰」讓孩子樂學、願學。
2、直觀演示法。具體形象思維是3—6歲幼兒的主要思維形式,誇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指出:「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開始的。」採用PPT進行直觀演示孩子從小到大的照片,將一個動態的成長過程以簡明、可感的方式展示出來。
3、操作法。皮亞傑認為:「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作開始。」讓幼兒在操作中,自己穿穿小時候的衣服,在親手體驗中感悟自己身體上的長大,在操作中進行排序等,讓幼兒在操作中鞏固新知。
4、談話交流法:中班孩子受認知水平和經驗水平的限制,對於事物的認知所獲得的經驗往往零散的,通過師幼交流、幼幼交流讓幼兒對事物的認識更加全面,也便於老師了解孩子的真實意圖,促進幼兒之間的相互了解、相互學習。
說學法:1、觀察學習法。幼兒在活動中觀察自己、觀察別人,促進知識的內化。
2、分享式學習法。談話交流的過程其實就是分享學習的過程。
3、多感官司學習法。教育心理學家認為:「學習者同時開放多個感知通道,比只開放一個感知通道,能更准確有效的掌握學習對象。」在活動中,幼兒看看、穿穿、說說、做做,更能激發幼兒對長大的期盼。
說活動過程:在本節活動中,遵循教師是幼兒活動的引導者、合作者、支持者的原則,循序漸進、環環相扣,以游戲激趣——直觀感知——交流討論——操作實踐的方式,讓孩子在玩中學,做中學。
一、游戲激趣「猜猜我是誰」
用照片導入,他是我們班的哪位小朋友?
先開始請幼兒辨別較容易的,再辨別變化較大的,請幼兒將照片與真人進行對比觀察。
小結:我們現在長大了,和以前不一樣了。
設計意圖:通過幼兒自己小時候的照片,激發幼兒探究的興趣,通過照片和真人的對比,引出「長大」一詞,給幼兒以直觀、可感的視覺感受。
二、直觀感知自身的長大。
1、感知身體上的長大。
出示幼兒小時候的衣服、鞋襪等,進行操作練習。
讓幼兒將自己小時候穿過的衣服,用過的東西,在一起操作、觀察、交流。
教師小結:請一幼兒示範穿小時候的衣服,給大家展示。身體長大了,衣服穿不下了。
2、感知能力上的長大。
播放一段幼兒小時候和長大後的錄像,進行對比觀察,讓幼兒感知自己學會了更多的本領。
3、教師進行總結,以一位幼兒從小到大的照片以幻燈片的形式播放,教師用飽含感情的語言配背景音樂,講述幼兒的成長過程,讓幼兒在視聽結合中,感受長大的快樂,體味生命的奇妙,運用情感上的煊染,調動孩子的激情,為孩子在下面的活動中萌發說一說的願望。
三、交流討論:你們還會長大嗎?長大了想干什麼?
教師通過提問幫助幼兒建構表達的框架,讓幼兒抓住表述的要點,進行交流講述,老師要適時進行間接指導和個別指導,發揮幼兒主體,教師主導的作用,幫助幼兒用完整語言,清楚表述。
四、集體操作活動,根據幼兒的最近發展區原則,進行分組操作活動。
1、小寶寶排排隊 將一位幼兒不同時期典型照片進行排序。
2、我需要的東西 將不同實物圖片發別粘貼在嬰兒和中班幼兒的旁邊。
分組操作活動讓幼兒在說說做做中,進一步感知長大,同時分組活動,讓每個幼兒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有所發展提高。
五、音樂活動「你別說我小」中,進行表演,結束活動。
在動靜結合的原則下,讓幼兒在音樂中感受長大的自豪。《綱要》中指出「幼兒與成人、同伴之間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戲等,是其社會學習的重要途徑」,通過表演讓幼兒從情感上悅納自我,享受成長的快樂。
滿意請採納
Ⅳ 幼兒園中班保育重點有哪些
保育即精心照管幼兒,使好好成長。主要是指父母或保育人員為0歲~6歲兒童提供生存與發展必需的環境和物質條件,並給予精心照顧和培養,以幫助其獲得良好的身心發育,逐漸增強其獨立生活能力的工作。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2020年幼兒園中班保育工作計劃精選,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中班保育計劃篇一】
一、本月工作重點:
1.做好幼兒開學報名繳費工作,建立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
2.各班嚴格按照幼兒園一日活動組織規范認真組織幼兒開展一日活動,加強一日活動各環節的常規管理,養成幼兒良好學習、生活、衛生習慣。組織幼兒學會新操。
3.更新《家長園地》版面與美術作品欄,調整游戲室並進行游戲室環境布置及游戲玩具的製作。
4.做好期初幼兒身高體重的測量工作,配合園部做好麻疹疫苗強化接種宣傳及各類疫苗接種摸底登記工作。
5.進行班級環境創設,做好主題牆飾布置。
二、本月開展以下主題:
主題活動:《我長大了》
主題目標:
1、引領幼兒正確地「認識自我、肯定自我」。
2、發現自己長大的生理特徵和動作變化。
3、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自理能力。
4、關注周圍環境,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學會與人分享。
三、家長工作:
1.放手讓孩子獨立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培養孩子做事的主動性與自信心。
2.幫助孩子一同收納整理兒時衣服用口、玩具和照片,引導他們發現自己的外在變化,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自理能力。
3.鼓勵孩子與同齡人交往,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引導他們體驗與人相處的快樂,學習調 ......
展開全文
Ⅵ 幼兒園大班,主題牆,我長大了,怎麼做
更多幼教相關知識:點擊「中國幼兒教育網」即可進入
首先以綠色為背景,然後做一些孩子們能看懂是個出口的卡通形象
Ⅶ 幼兒園中班《家在哪裡》主題反思
主題名稱《我升中班了》主題環境的創設我們對主題的環境創設,也有了自己的思考。我們將課程和環境創設結合在一起,讓孩子將自己家的全家福照片以及小時候的衣物帶來,通過比較知道自己長大了。為自己的好朋友畫一幅相,豐富主題牆。我和班裡的孩子用手撕了無數個小的心,然後在主題牆上粘貼了兩個大大的心,中間貼上我們中二班的全家福相片,代表了一家人其樂融融,讓新入園的孩子感覺有一種家的溫暖。主題進行的方式在此主題活動中我們主要安排了以下活動:社會《我升中班了》,音樂《好朋友》,綜合《漂亮的新家》, 語言《別說我小》,,綜合活動《給老師畫像》等等。根據每一節課的特點在活動之前我們搜集了不同的活動教具,如:在兒歌《別說我小》中我們利用孩子帶來的小時候的衣物進行比較讓孩子感知自己已經長大;在《漂亮的新家》我們和孩子一起動手製作(雖然孩子做的不太好)把我們的「家」裝扮得很漂亮。一日活動中主題內容的滲透主題中欣賞的兒歌《別說我小》歌曲《好朋友》,老師在飯前、點心後等等活動中滲透,一方面能減少孩子消極等待的時間,另一方面也讓幼兒獲得了知識通過這些活動的開展,很多幼兒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活動《認識標記》就是我們在平時孩子喝水的時候通過讓孩子認識,然後完成的。主題目標的完成原來來園和離園時總是由大人抱著或背著的幼兒漸漸不見了,他們會對大人說「我長大了,我會自己走路了」,而且,大部分幼兒能自己走上二樓。每天午睡前後都學會了自己穿脫衣褲和鞋子,左右兩腳鞋子穿反的現象也是寥寥無幾了。在認識了新朋友後,還會把自己的朋友帶回家。但是主題中也存在一些不足:有的活動在本班難以實施,因為孩子太多組織起來有困難,如「我會用筷子了」活動,可以在區域活動及寶寶在家裡時由父母的指導組織,專門的集體活動時間可以簡單化進行。家園合作進行活動之前,請家長幫助准備全家福照片和孩子小時候的衣物等。根據本班幼兒的清況,設立了「寶貝向前沖!」好孩子評比欄,寶寶們可以每天看到自己的進步。家長們每天都能看到孩子的優缺點在哪。主題內容的延伸通過活動《我是值日生》的開展孩子們在家在幼兒園都成了大人們的小幫手,同時也是體現感恩親情的一種方法,也是為下個主題做很好的鋪墊。主題活動的不足因為有新夥伴的加入,所以可適當的增添一些活動,如「談談新朋友」「畫朋友」等。同時也可結合教師節在此主題的開展過程中也可適當的滲透更多的節日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