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論文素材 » 國史論文

國史論文

發布時間: 2021-03-06 00:11:55

『壹』 中國近代史論文

從兩次鴉片戰爭看中國之變遷與發展

內容提要:中國社會在鴉片戰爭後,進入了近代的進程,並且隨之發生了眾多的變化。兩次戰爭之後,廣大人民開始了艱苦卓絕的斗爭。外國資本主義在中國侵入的不斷深化,幾近滲入社會的各個層面,西方殖民主義者在中國權利的不斷擴大,帶給了古老中國無休止的戰火。這兩次戰爭究竟在那些主要方面影響了中國?中國的社會進程又發生了怎麼樣的變化?本文重點描述了這些。
關鍵詞: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自然經濟、洋務運動、海關

一、兩次戰爭,一種命運
中國近代史的開端,是以發生在清道光二十年至二十二年(1840-1842年)的鴉片戰爭為標志,同時這也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和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開端。
第一次鴉片戰爭前的鴉片走私貿易,讓接連遭受1825年和1837年經濟危機的大英帝國嘗到了不小的甜頭,源源不斷地白銀流入大英帝國的國庫,正如梭倫所說:「財富催生飽膩,飽膩催生暴行」,大英帝國迫不及待的將侵略的坐標插入了中國的版圖之上。與此同時,國庫的虧空嚴重地影響了大清帝國的收入,軍備海防廢弛,政治腐敗,清廷不止一次的下令查禁鴉片,但英殖民主義者任意破壞禁令,利用行賄和走私等手段,繼續罪惡的鴉片貿易,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中國人的道義抵制的直接後果就是,帝國當局、海關官員和所有官吏都被英國人弄得道德墮落。侵蝕到天朝官僚體系之心臟,摧毀了宗法制度之堡壘的腐敗作用,就是同鴉片煙箱一起從停泊在黃埔的英國躉船上被偷偷帶進這個帝國。」[1]
1839年6月3日至21日,欽差大臣林則徐在虎門海灘公開銷毀英、 美等商人呈繳的鴉片21298箱[2]。英國殖民主義者再也坐不住了,1840年2月英國內閣正式決定發動侵華戰爭,4月英國國會正式通過,6月由英國全權代表懿律(G.Elliot)統率4000侵略軍,乘艦船40餘艘到達廣東海面並封鎖珠江口,鴉片戰爭正式爆發。
此時,清廷的腐朽衰落在此展露無疑,統治階級中的妥協派占據了主導,林則徐、鄧廷楨被革職查辦;沙角、大角、虎門炮台相繼失守,定海、寧波、鎮海相繼被攻陷,跋涉重洋的侵略者讓戰火在古老的東方國度持續燃燒了兩年零兩個月,最終於1842年8月29日,以中方簽訂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而結束。自此中國不再享有完整獨立的主權,中國社會開始轉化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人民開始了長達109年水深火熱的日子!
當中國國內太平天國起義達到高潮的時候,英法兩國在美俄的支持下,對中國發動了新一輪的侵略戰爭,並以此來擴大鴉片戰爭中所獲得的利益,史稱第二次鴉片戰爭。
1856年10月,廣東水師在中國船「亞羅號」上逮捕了12名海盜,英國侵略者借口此事件進行干涉並伴以武裝挑釁;同年,法國借口馬神甫事件派葛羅(Baron.J.B.L.Gros)率軍來華,暗中與英國侵略者結盟並聯合美俄構建了四國聯合戰線。1857年12月,英法侵略者攻陷廣州;1858年5月,侵略軍攻陷大沽、天津,此時侵略軍的炮筒直指紫禁城!腐朽的清王朝急忙派遣大學士桂良、吏部尚書花沙納為欽差大臣,去天津向侵略者求和。1858年6月26、27日,清廷分別於英法訂立《天津條約》。11月8日,英法又逼迫清政府簽訂《通商章程善後條約》。如此順利而不加條件反對的簽訂條約,讓英法侵略者的貪欲無限的膨脹,1859年6月20日,英法聯合發動大沽戰役,這場突如其來的沒來由的戰役,讓清軍措手不及,只能被迫還擊,馬克思在論述這場戰役是指出:「中國當局不是發對英國使節前往北京,而是反對英國武裝船隻上駛白河。……難道法國公使留駐倫敦的權利就能賦予他率領一支法國武裝遠征隊強行駛入泰晤士河的權利嗎?……就算是中國人必須接納英國的和平公使入京,他們抵抗英國人的武裝遠征隊也是完全有理的。中國人這樣,並不是違背條約,而是挫敗入侵。」[3]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聯軍佔領圓明園,人性的貪念讓他們將圓明園洗劫一空,並放火焚燒。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將「萬園之園」化為一堆堆敗瓦頹垣。參與焚燒的英國殖民主義者戈登承認:「我們就這樣以最野蠻的方式摧毀了世界上最寶貴的財富。」[4]
1860年10月,無力抵抗的清廷由奕出面與英法侵略者簽訂《北京條約》,至此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迅速加深。
兩次鴉片戰爭,古老的東方國度——中國,在清朝統治者的帶領下,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千萬萬中國人民都面臨著一種命運——用槍炮和鮮血來換取國家的主權獨立與民族自由!
二、兩次戰爭對中國歷史進程的影響
兩場久遠的戰爭,中國恥辱的近代史序幕就在一陣陣槍炮聲,一聲聲吶喊聲中拉開了。
此後西方殖民主義者,帶著資本主義的各類成果來到了中國,從各個方面影響了中國歷史的發展進程。
(一)、海關行政管理制度及政策變化
兩次戰爭用武力叩開了中國的國門,在此便不得不先談一下清代海關的變化。
早期,清政府對西方各國基本上採取閉關鎖國政策,嚴格控制對外貿易。當英皇派遣使團出使中國,試圖與清政府建立相對開放自由的貿易關系是,當時執政的乾隆皇帝一口回絕,理由倒也簡單:「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貨物以通有無,特因天朝所產茶葉、絲斤為西洋各國及爾國必須之物,是以加恩體恤。」[5]
可是現在,西方殖民主義者不僅用武力口開中國國門,而且用兇殘的暴力將中國的海關自主權硬生生地剝離,更有一些殖民主義者敏銳地察覺到「在中國這樣一個列強共同爭奪的國家中建立一個完全殖民地性質的海關機構,事實上是很難行得通的。」[6]咸豐九年(1859),在海關司稅李泰國的緊逼下,清廷將總稅務司升格為中國海關行政的最高首腦,並委任李泰國為近代中國海關第一任總稅務司,這位大英帝國的海關代表,不僅「霸佔」了中國海關的最大權利,還在其任期內將司稅改為稅務司,稅務司的實際地位就相當於各地海關行政之最高長官。此外清廷的海關系統還包括:海政局、同文館和郵政局。
西方殖民主義者利用武力、利誘官員等手段進一步控制了清廷海關大權,為其傾銷工業產品,掠奪原材料及初級產品提供了便利。
(二)、清政府的自強運動(洋務運動)
從19世紀60年代開始,以英國為首的侵略勢力在北京直接控制了中國封建政權。英、美、俄、法等國的公使聯合干涉中國的內政和外交,此時與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程度加速相適應是封建政權的顯著地買辦化。從清朝封建統治集團本身的變化上說,一批主張學習西方軍事、技術,並與外國侵略勢力關系更密切的買辦化官僚產生了,即所謂的洋務派。他們為維護清王朝的封建統治和擴大本集團的勢力,開展各種洋務活動。
前期,以曾國藩、李鴻章為首的官僚軍閥,在六七十年代先後建立了一批新式的軍事工業,所謂的「自強新政」。1861年,曾國藩在安慶建立「安慶內軍械所」;1862年李鴻章在上海設立「上海洋炮局」;1865年李鴻章在上海高昌設立江南製造總局;同年,李鴻章在南京設立由因國人馬格里督辦的金陵製造局。但這些企業大都工作效率低下,產品質量低劣。在興辦軍事工業的同時,還訓練新式陸軍和建立新式海軍(即籌建了: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水師)。
後期,從70年代初期開始,洋務派從軍事工業轉而舉辦一系列民用企業,以供應軍用工業所需要的原料、燃料和運輸、以「求富」。其中規模較大的有:1872年在上海創立的輪船招商局,1876年籌辦的開平礦務局,電報總局、漢陽鐵廠、上海機器織布局等。「洋務派所辦新式企業均為官僚商辦企業,也是北洋系買辦官僚所憑借的經濟體系。洋務派興辦這些企業的目的是企圖借用西方資本主義的一些東西來維護封建統治,並增強本集團的實力和財富。這些資本主義企業實際上就包含著官僚資本主義的最初形式。」[7]中國的資本主義在這些企業中緩慢的成長。
(三)、西方資本主義沖擊下的自然經濟
自春秋戰國時期確立的小農業與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的自然經濟,到清朝也延續了兩千多年,並在國家的整個經濟部門中占據著絕對的統治地位。鴉片戰爭後,中國傳統農業隨著社會狀況的變化出現了新的發展趨勢。「一方面表現為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因受到各種社會因素的影響,呈現出衰落的狀況;另一方面表現為外國資本入侵的沖擊下,逐步走上半殖民地化的道路。」[8]
1840年後頻繁的國內國外戰爭,不僅耗空了國庫,而且讓各省耕地面積大幅度減少,依賴著大量土地的小農經濟發展遲緩,而耕種技術長期的落後,更加速了其衰落。第一次鴉片戰爭後,自然經濟曾在最初對外國資本主義的商品侵略有過頑強的抵抗,但時間短收效差。第二次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革命失敗後,各國的權益擴大和侵略活動的加強,陳舊的封建經濟難以抵抗強大的新興的的資本主義,開始了普遍解體的過程。正如毛澤東所指出的:「外國資本主義對於中國的社會經濟起了很大的分解作用,一方面,破壞了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基礎,破壞了城市的手工業和農民的家庭手工業;又一方面,則是促進了中國城鄉商品經濟的發展。」[9]
其解體的具體表現為:
1、農村家庭手工棉紡織業的解體及其與農業的分離。從鴉片戰爭,特別是七十年代以後,中國家庭手工業棉紡織業由於外國廉價機制紡織品的輕笑開始廣泛解體。(小生產與機器大生產難以競爭)標志著中國兩千多年以來以耕織結合為主的自然經濟解體。「外國資本主義經濟侵略引起的重大變化就是堵死了中國資本主義獨立發展的正常道路,是解體後的農村經濟具有明顯的半殖民地性質。」[10]
2、農產品商品化的增長。農業產品商品化發展主要表現在茶、桑、煙草、豆類和罌粟等種植的擴大和水稻、小麥等糧食作物商品率的提高。以罌粟為例:鴉片戰爭,尤其是第二次鴉片戰爭後,鴉片輸入合法化,腐朽的清政府完全喪失了禁煙能力,卻鼓動農民種植罌粟以增加稅收。1856年,罌粟在雲、貴、川三省已經「連畦接畛」了;蘇皖浙省,年產煙達73萬擔,煙田2303畝;山西幾乎「無縣無之」;東三省「種罌粟者不下十之六七。」[11]糧食商品化程度,是考察自然經濟狀況的重要標志。鴉片戰爭後,地區經濟作物的廣泛擴種佔用了原有種植糧食作物的耕地,導致該地區對於外地糧食的需求大量增加;並且隨著通商口岸的開辟和商埠經濟的發展,糧食的需求量也同時大增,「從道光二十年至光緒二十年(1840-1894),全國糧食商品率友10%增長至16%;然而這一時期農產品商品化的增長卻是外國資本主義破壞城鄉手工業和加緊掠奪農產片,尤其是所需要經濟作物原料的結果。」[12]
從鴉片戰爭後,特別是七十年代到甲午戰爭之前的時期內,在外國資本主義的傾銷下,與農業結合的手工業尤其是棉紡織手工業開始解體,廣大農民的日常生活用品和生產資料不得不依賴於市場,成為世界市場的購買者;另一方面,在外國資本主義原料掠奪下,中國農產品的商品化也迅速擴大,廣大農民又成為世界市場的原料供給者,中國農業經濟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道路。
(四)、其他方面
以上著重分析的幾個方面,是兩次鴉片戰爭後,對中國歷史影響較為長遠和深刻的方面,下面來描寫在外國資本主義的掠奪下依然存在的幾個其他方面。
在洋務運動創辦近代企業的同時,中國社會還出現了一批商辦企業,如:1866年的上海發昌機器廠,1873年的繼昌隆繅絲廠,1878年天津的貽來牟機器磨坊等,這些企業構成了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的發端。
另一方面近代工業在中國的出現,使得中國產生了第一批近代產業工人,他們形成了早期的中國無產階級。並在此後30年的時間內,隨著外國資本主義侵略的加深以及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中國的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產生了。
另外在鴉片戰爭後,地主階級改革派效法和學習西方以抵禦侵略的思想,在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產生後逐步發展為維新思潮,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中國社會的思想解放。
五、結束語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在飽經了109年戰火紛爭的中國人民,終於可以過上自由和平的生活。但是久遠的戰爭不是只能活在我們的回憶當中,我們要居安思危,時刻謹記自己所處的環境,自尊自強,從此永不遭受如此屈辱。
讓我們銘記歷史,開創未來!

『貳』 歷史小論文 1000字 急急急急!!!!!!!!!

歷史的長空
以正確平和的心態對待歷史
我國國學大師錢穆先生在《國史大綱》一書的序言中,寫下了這樣一句改變我歷史觀的話:所謂對本國以往歷史有一種溫情與敬意者,至少不會對本國以往歷史有一種偏激的虛無主義,亦至少不會感到現在我們是站在以往歷史最高之頂點,而將我們當身種種罪惡和弱點,一切言委卸於古人。這句話是我學習歷史的基礎與前提,成為我學習歷史的指導思想。
古代史的繁盛與近代史衰落的巨大反差,讓我們一度那段歷史里的人和事迸發強烈的憤慨。但是這句話改變我歷史觀的話讓我認識到了我們在學習那段歷史時偏激的態度。它讓我們明白了我們應以一種平常心對待歷史,應以一種正確平和的態度學習那段屈辱的歷史。一位南京大屠殺的倖存者曾這樣說:「我們要記住歷史,但不要記住仇恨。」這種平和的心態是對歷史的最好詮釋。這種態度不是不愛國,而是要讓這些慘痛屈辱的歷史從絆腳石蛻變為我們今後路上的墊腳石。
偏激的仇恨態度在我們學習歷史的過程中只會產生阻礙作用,太多的主觀因素干擾,會讓我們不能正確的認識歷史。用平和的心態看歷史對它的理解才能更加深入透徹,對它的評價才會更加客觀。
當今社會下的我們不要以居高臨下的態度看歷史,而應該以平視乃至仰視歷史。不只是對歷史,在當今社會也同樣如此。北外大學美國研究室主任梅任毅曾說:我們要避免的是在還沒有真正成為大國的時候就已經有了一種「大國心態」對待歷史我們也不應有「大國心態」,不要以為我們站在了歷史的最高峰,這才是正確對待歷史的態度。
從多個角度品味歷史
易中天說歷史人物皆有三個形象:歷史形象、文學形象、民間形象。而在我們學習歷史的過程中也會讀到各種版本的作品。如:正史、野史、各種各樣的文獻讓歷史真相更為難以探求。所以在學習歷史時,我們的思想更不能單一,要從多個角度,不同的觀點看歷史、品歷史、悟歷史。例如:李鴻章,他被公認為是賣國賊。這是從歷史的角度看的。但我們從當時的時代背景來看的話,就不免會對那一系列條約簽訂的前因後果產生自己的主觀看法。如果站在他自身的角度來看,或許為他的無奈發出感嘆。而站在今天的角度來看,則可以發現他身上的哪些品質,哪些思想值得我們借鑒與學習,而哪些做法需要我們引以為戒。我們還可以設身處地的想一想,假如我們在他的處境下,我們如何做更為妥當。這不僅是學習、回顧歷史,也是預習、講述人生。從多個角度品味歷史,會得到對歷史不同的理解與認識,還會得到我們自己感悟出的人生啟示。
樹立自己的歷史觀
唐太宗曾說:以史為鑒,可以知得失。生活中的困惑,往往可以通過讀史來解答。一個正確的歷史觀可以讓你深入透徹的理解歷史,可以讓你感悟到屬於自己的歷史思想,它會成為你學習歷史道路上的一個路標,會成為學習歷史的一塊基石。樹立你自己的歷史觀,以歷史觀影響你的人生觀、價值觀,會讓你受益無窮。
對歷史,我們應有來自自我的主觀看法,也要有對它客觀的評價,讓我們站在山腳下,平靜地仰望那歷史的天空。

『叄』 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的感想

國人在自娛自樂,到頭來不過是一場迷夢,夢醒時分才發現境遇竟不如睡前.

『肆』 求中國近現代史論文一篇,2000-2500字的,不要百度粘貼常見的,容易被老師發現,你懂得......

中國近現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質來說,是中國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眾為救亡圖存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英勇奮斗、艱苦探索的歷史;尤其是全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進行偉大艱苦的斗爭,經過新民主主義革命,贏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歷史;經過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把一個極度貧弱的中國逐步變成一個初步繁榮昌盛、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新中國的歷史。
近代,西方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不僅從軍事、經濟對中國進行侵略,還從政治文化加以侵略控制,人民陷入了水深火熱之中,民不聊生,經濟凋敝,一片國將不國的慘狀。壓迫侵略,必然導致反抗,中國人民積極開展了各中形式的反抗斗爭。
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爭,台灣高山族人民的英勇抵抗等,無不體現了在民族存亡的危機關頭,中國人民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尤其是太平天國起義,極大地打擊了清王朝的封建統治,使得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受到了極大的沖擊,加速了清王朝的滅亡。同時它提出了均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先進性。更重要的是在太平天國並不承認清政府簽訂的喪權辱國的賣國條約,在面對列強的侵略與壓迫時,並沒有採取像清政府一樣懦弱的外交政策,而是積極同外國侵略者展開了斗爭,並取得了巨大的勝利,這是極其鼓舞人心的。雖然太平天國由於內部的種種原因失敗了,但它卻對中國近代史的發展產生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它是中國農民起義戰爭史的最高峰,它建立了屬於自己的政權,曾經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廣大農民群眾的利益。
帝國主義的侵略給中華民族帶來了巨大的災難。但是,列強發動的侵略戰爭以及中國反侵略戰爭的失敗從反面教育了中國人民,極大地促進了中國人民的思考、探索和奮起。鴉片戰爭以後,先進的中國人開始睜眼看世界了;他們翻譯外國書籍,學習西方先進的現代科學知識,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中國的現代化。
甲午中日戰爭以後,中國的民族意識開始普遍覺醒,開始有了較為強烈的民族危機感。於是出現了早期的維新思想,出現了一大批以救亡圖存和振興中華為己任的仁人志士。甲午戰爭以後的戊戌維新、辛亥革命,都是在救亡圖存、振興中華這面愛國主義大旗下發生的。這些斗爭和探索,使中華民族燃燒起了新的希望,標志著中華民族的進一步覺醒。
五四運動是在新的社會力量成長壯大的基礎上,在新文化運動掀起的思想解放潮流的思想基礎之上發生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這次運動表現了反帝反封建的徹底性,是一次真正意義上的群眾運動,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及其與工人運動的結合。它標志著工人階級作為一支獨立的力量登上了歷史的舞台。從此中國革命真正找到了它所必須依賴的力量基礎,五四運動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在「五四」以後,中國產生了完全嶄新的文化生力軍,即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共產主義的文化思想,即共產主義的宇宙觀和社會革命論。五四運動發生在一九一九年,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和勞動運動的真正開始是在一九二一年,均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十月革命之後,即民族問題和殖民地革命運動在世界范圍內改變了過去面貌之時,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以及其在世界歷史中的的地位都是十分明顯的。
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是被歷史證明了的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典範。取得了巨大的勝利!
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佔有中要的地位,是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在殘酷的戰爭中,全國各族人民緊緊團結在一起,戰勝一切艱難困苦,中華民族形成了廣泛的統一戰線,顯示了空前的大團結,形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全民族抗戰。沒有全國各族人民的大團結就沒有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是中國人民團結奮進的精神動力。抗日戰爭大大豐富和升華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中華民族精神,這正是抗日戰爭得以堅持和勝利的重要思想保證。同時使中國人民認識到提高綜合國力是中華民族屹立於民族之林的根本保證。一個國家只有首先自強,才能在世界上自立。在反法西斯戰爭中同時也體現了中國人民熱愛和平,反對侵略戰爭,同時又不懼怕戰爭的可貴品質,中國人民進行反侵略戰爭,是為了捍衛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權利,是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和人類和平進步事業的重大貢獻。
通過艱苦卓絕的奮斗和幾代人的不懈努力,最終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為祖國的繁榮打下了堅定的基石。同時積極開展了各領域的改革並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國民經濟飛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無不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尤其是近代以來,科技文化事業飛速發展,值得一提的是航天領域的重大突破——神州系列成功升空,嫦娥一號的成功發射——圓了華夏民族幾千年來的飛天夢。看著一個個舉世矚目的成就,國人無不倍感自豪與驕傲。我們的國家強大了,我們的經濟繁榮了,我們不會在屈於強權,不會再忍受屈辱,我們以我們的祖國為榮。
當然,放眼今朝,停滯不前便是落後,因此,我們更應發揚艱苦奮斗的作風,努力不懈,使我國保持飛速發展。尤其作為年輕一代,作為大學生,我們更應使強國富民為己任,認清我們在新時期的責任和使命對於我們每一個大學生都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因為,我們的民族正在騰飛!

『伍』 國史新論怎麼樣

這是一本治史大家的通俗著作,作者縱觀中國歷史,選取社會演變、傳統政治、士、教育思想與教育制度、歷史人物、文化傳統六個方面,選取過往的論文與演講稿,成此一書,其中意見與《國史大綱》無多違異。既是通俗本,則必有通俗本的特點:雖然本書語言簡明、邏輯嚴密、分析全面且視角多元,但徵引並不詳實,簡單舉例來說:第15頁關於漢代奴隸地位的一段,即是以現成結論作為論據;另外,「據歷史記載」這樣模糊的說法,全書多次出現。關於考據,尚存其他疑問,囿於篇幅,不再贅言。總之,讀此書,讀者雖可在短短幾十頁中讀到作者幾十年潛心研究的一個概要,但若有心細究,則感力不從心。我猜測本書大概是《國史大綱》的提綱挈領之版本,在歷史專業學生讀來,內容肯定比旁人讀來豐富許多,從這個角度看,這本書雖為「通俗本」,實際上卻並不適合門外漢讀,因為其在結論上的筆墨要遠多於考據,實則不能讓讀者接近治史真諦(當然,這真諦是我想像的)。 下面扼要轉述一下本書內容: 1、 西方所謂「封建」與中國所謂「封建」不是兩個可以混用的說法,前為封地采邑,後為封邦建國,中西「封建」是恰相顛倒的。西方封建是個社會形態,中國封建則是一個政治制度。中國不曾有過西方所謂「封建社會」,也不該走上資本主義社會的路。 2、 作者將中國社會的演變歸納為「游士社會」(戰國)-「門第社會」(魏晉南北朝)-「白衣社會」(直至清末)。其劃分標准即為士階層的地位和活躍程度。作者又謂中國社會自春秋戰國以下為「四民社會」(士、農、工、商)。這種演變過程與西方社會之進程又有不同。 3、 「若我們說西方政權是契約的,則中國政權乃是信託的。契約政權,時時帶有監督性。而信託政權,則是放任與期待。因此中國政治精神,不重在主權上爭持,而重在道義上互勉,這又已成為一種歷史惰性,並不因辛亥革命而消失。」 4、 士的一切活動的根本動機是社會性的,著眼在下層之全體民眾,為政治而政治是他們所不齒的。這與中國傳統教育也有關,它注意如何培養出一輩盡職勝任的人才,卻不叫人如何爭取政權。 5、 中國知識分子的理想不是做一理想的特殊人,而在做一理想的普通人,這里向總要作用於社會全體,因此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總附隨有一種宗教精神,為大群而完成其個人。而此四十年來,中國知識分子不行所最缺乏者正在此,一味慕效西方,沒有照顧到社會下層之大整體。

『陸』 初中歷史小論文 800——1000字

請查看已有答案:

歷史的長空
以正確平和的心態對待歷史
我國國學大師錢穆先生在《國史大綱》一書的序言中,寫下了這樣一句改變我歷史觀的話:所謂對本國以往歷史有一種溫情與敬意者,至少不會對本國以往歷史有一種偏激的虛無主義,亦至少不會感到現在我們是站在以往歷史最高之頂點,而將我們當身種種罪惡和弱點,一切言委卸於古人。這句話是我學習歷史的基礎與前提,成為我學習歷史的指導思想。
古代史的繁盛與近代史衰落的巨大反差,讓我們一度那段歷史里的人和事迸發強烈的憤慨。但是這句話改變我歷史觀的話讓我認識到了我們在學習那段歷史時偏激的態度。它讓我們明白了我們應以一種平常心對待歷史,應以一種正確平和的態度學習那段屈辱的歷史。一位南京大屠殺的倖存者曾這樣說:「我們要記住歷史,但不要記住仇恨。」這種平和的心態是對歷史的最好詮釋。這種態度不是不愛國,而是要讓這些慘痛屈辱的歷史從絆腳石蛻變為我們今後路上的墊腳石。
偏激的仇恨態度在我們學習歷史的過程中只會產生阻礙作用,太多的主觀因素干擾,會讓我們不能正確的認識歷史。用平和的心態看歷史對它的理解才能更加深入透徹,對它的評價才會更加客觀。
當今社會下的我們不要以居高臨下的態度看歷史,而應該以平視乃至仰視歷史。不只是對歷史,在當今社會也同樣如此。北外大學美國研究室主任梅任毅曾說:我們要避免的是在還沒有真正成為大國的時候就已經有了一種「大國心態」對待歷史我們也不應有「大國心態」,不要以為我們站在了歷史的最高峰,這才是正確對待歷史的態度。
從多個角度品味歷史
易中天說歷史人物皆有三個形象:歷史形象、文學形象、民間形象。而在我們學習歷史的過程中也會讀到各種版本的作品。如:正史、野史、各種各樣的文獻讓歷史真相更為難以探求。所以在學習歷史時,我們的思想更不能單一,要從多個角度,不同的觀點看歷史、品歷史、悟歷史。例如:李鴻章,他被公認為是賣國賊。這是從歷史的角度看的。但我們從當時的時代背景來看的話,就不免會對那一系列條約簽訂的前因後果產生自己的主觀看法。如果站在他自身的角度來看,或許為他的無奈發出感嘆。而站在今天的角度來看,則可以發現他身上的哪些品質,哪些思想值得我們借鑒與學習,而哪些做法需要我們引以為戒。我們還可以設身處地的想一想,假如我們在他的處境下,我們如何做更為妥當。這不僅是學習、回顧歷史,也是預習、講述人生。從多個角度品味歷史,會得到對歷史不同的理解與認識,還會得到我們自己感悟出的人生啟示。
樹立自己的歷史觀
唐太宗曾說:以史為鑒,可以知得失。生活中的困惑,往往可以通過讀史來解答。一個正確的歷史觀可以讓你深入透徹的理解歷史,可以讓你感悟到屬於自己的歷史思想,它會成為你學習歷史道路上的一個路標,會成為學習歷史的一塊基石。樹立你自己的歷史觀,以歷史觀影響你的人生觀、價值觀,會讓你受益無窮。
對歷史,我們應有來自自我的主觀看法,也要有對它客觀的評價,讓我們站在山腳下,平靜地仰望那歷史的天空。

『柒』 關於黨史國史的徵文1000字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中國共產黨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和順應改革開放、加快經濟發展模式轉變的攻堅時期所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很多新思想、新理論,特別是對黨員教育工作也做出了一系列新部署、新要求。加強黨員理想信念教育,是保持黨的先進性,推動黨的各項工作,做好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基礎。而目前黨員教育工作有很多問題亟待解決,我們必須努力把握黨員教育規律,健全黨員教育長效機制,不斷探索完善新形勢下加強黨員理想信念教育的途徑,堅定黨員的理想信念,增強黨的戰鬥力。
隨著社會經濟的騰飛與科學技術的進步,保持黨員的先進性與模範性是事關我國社會主義事業前途命運的一項首要戰略任務。而加強和改進黨員教育是是加強黨的建設的內容和途徑,也是提高黨員素質的根本且最有效措施。因此我們必須針對當下黨員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改進。

1、加強黨員理想信念教育,強黨性。崇高的革命理想是督促黨員不斷學習進步,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的思想支撐,只有擁有了這種革命信念才會有內在的動力。黨員只有在主觀意識上認識到黨員教育建設對於黨的工作的重要作用,才能夠積極主動地去尋求改變,才會更加重視理論學習。思想是行動的內在動力,在今後的黨員教育中要加強黨員思想的教育,培養學習的積極性與主觀能動性。
2、調整黨員教育學習內容,提素質。要根據形勢發展對黨員提出的新要求,根據黨的建設所面臨的歷史性課題,不斷充實調整和擴展黨員教育的內容,堅持與時俱進,力求把體現時代精神的最新理論、最新知識及時吸收進來,使得黨員教育內容適應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形勢需要。同時要針對黨員不同群體的特點和需求,合理確定教育內容,不能千篇一律,對於不同的黨員群體要量體裁衣、因材施教,從而有針對性但全面地提升黨員同志的綜合素質,切實地為黨的人才儲備和培養做出貢獻。例如,對於在校生需要結合學校教育的內容著重加強專業知識教育,將其與黨員教育有機結合,培養創新意識與團隊協作能力。而對於已經走上工作崗位的黨員需要同職業道德培養和崗位技能的培訓有效融合。
3、創新黨員教育形式,建強黨。黨員教育需要突破傳統手段的桎梏,開拓更新穎的方式、方法、途徑進行推廣。各黨組織可利用網路資源,通過黨建網站、遠程教育、聲像資料等手段,採取互教互學、場景模擬等教育形式,增強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廣大黨員幹部可及時下載培訓資料,充實現代遠程教育內容。黨員可通過網路隨時下載政治理論專題、時事熱點、市場經濟、現代農業科技知識等培訓節目,共享教育資源。黨員教育有更多的靈活性和便捷性,就更容易吸引黨員參與到其中,能夠充分帶動了群體的學習熱情。此外,還能夠通過問卷調查和走訪等形式,了解黨員的學習需求,及時調整教育內容,實現互動培訓,大大提高教育學習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只有黨員群體堅持不斷學習,整體素質才會得到提高,只有黨員群體素質提升,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才能夠有效體現,也才能夠實現強黨、強國的偉大夢想。
「十年育樹,百年育人」,黨員教育工作不能急於一時,需要在今後長久的工作中逐漸改進和完善,同時需要不斷創新和磨合,與時代發展相協調。更重要的是,需要講求教育方法,以人為本,以情感人,來增強教育的滲透性,這樣才能將黨員教育有廣度、有深度的開展,才能夠強黨性、提素質,圓強黨之夢。

『捌』 關於黨史,國史,愛國的作文

例文

新中國成立已有66年,中國共產黨帶領廣大人民群眾走上了致富道路,人民生活水平已有翻天覆地的變化,國家走向強大,但深刻提醒我們勿忘歷史、勿忘黨史、勿忘國史,因為黨史和國史還是中國共產黨為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堅持真理、糾正錯誤、總結經驗、開辟新路的歷史。認真學好黨史和國史,有助於我們深入把握歷史發展的主題和主線、主流與本質,更加自覺地劃清歷史唯物主義同歷史虛無主義的原則界限,增強辨別真偽、明辨是非的能力。

自中國共產黨成立之日起,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為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繁榮富強、人民共同富裕這兩大歷史任務而不懈奮斗,這就是黨史、國史的主題和主線。一部黨史和國史,就是黨領導人民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的歷史,就是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終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和制度的歷史,就是黨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各個歷史時期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永葆先進性、純潔性的歷史。

黨史和國史也是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中不斷弘揚優良傳統和中華民族精神的歷史。繼承和發揚黨的優良傳統,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愛崗敬業,珍惜來之不易的工作和生活環境,為******工作做貢獻、添光彩。認真學好黨史和國史有助於我們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因素,為實現民族復興中國夢而奮斗。

歷史連著未來,歷史通向未來。只有在對歷史的深入思考中才能更好走向未來。歷史證明,唯有中國共產黨才能建立新中國,人民當家作主,實現小康社會,實現美麗的中國夢。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