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論文素材 » 熱學研究論文

熱學研究論文

發布時間: 2021-02-28 16:11:18

『壹』 大學物理熱力學論文如何寫

題目:
作者:
摘要
關鍵字:
引言:
正文:
總結:

『貳』 物理小論文(關於熱學或力學,幫忙找幾個好的話題)

物理小論文(力學)

世界上有確定的東西嗎?

正如大家所知,1927年3月,海森堡在《量子論的運動學與動力學的知覺內容》論文中,提出了量子力學的另一種測不準關系,海森堡認為,科學研究工作宏觀領域進入微觀領域時,會遇到測量儀器是宏觀的,而研究對象是微觀的矛盾,在微觀世界裡,對於質量極小的粒子來說,宏觀儀器對微觀粒子的干擾是不可忽視的,也是無法控制點額,測量的結果也就同粒子的原來狀態不完全相同。所以在微觀系統中,不能使用實驗手段同時准確的測出微觀粒子的位置和動量,時間和能量。由數學推導,海森堡給出了一個測不準關系式: 。對於微觀粒子一些成對的物理量,在這里指位置和動量,時間和能量,不能同時具有確定的數值,其中一個量愈確定,則另一個就愈不確定。所謂測不準關系,主要是普朗克常量h使量子結果與經典結果有所不同。如果h為零,則對測量沒有任何根本的限制,這是經典的觀點;如果h很小,在宏觀情況下,仍然能以很大的精確性同時測定動量與位置或能量與時間的關系,但是在微觀的場合就不能同時測定。實驗表明,決定微觀系統的未來行為,只能是觀察結果所出現的概率,測不準關系已經被認為是微觀粒子的客觀特性。

海森堡提出了測不準關系後,立即在哥本哈根學派中引起了強烈的反響,泡利歡呼「現在是量子力學的黎明」,玻爾試圖從哲學上進行概括。1927年9月,玻爾在與義大利科摩召開的國際物理學會議上提出了著名的「互補原理」,用以解釋量子現象基本特徵的波粒二象性,它認為量子現象的空間和時間坐標和動量守恆定律,能量守恆定律不能同時在同一個實驗中表現出來,而只能在互相排斥的實驗條件下出來不能統一與統一圖景中,只能用波和粒子這些互相排斥的經典概念來反映。波和粒子這兩個概念雖然是互相排斥的,但兩者在描寫量子現象是卻又是缺一不可的。因此玻爾認為他們二者是互相補充的,量子力學就是量子現象的終極理論。「互補原理」實質上是一種哲學原理,稱為量子力學的「哥本哈根解釋」。30年代後成為量子力學的「正統」解釋,波恩稱此為「現代科學哲學的頂峰。」

1927年10月在布魯塞爾第五屆索爾卡物理學會議上,量子力學的哥本哈根解釋為許多物理學家所接受,同時也受到愛因斯坦等一些人的強烈反對。愛因斯坦為此精心設計了一系列理想實驗,企圖超越不確定關系的限制來揭露量子力學理論的邏輯矛盾。玻爾和海森堡等人則把量子理論同相對論作比較,有利地駁斥了愛因斯坦。1930年10月第六屆索爾卡物理學會議上,愛因斯坦又絞盡腦汁提出了一個「光子箱」的理想實驗,

向量子力學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光子箱的結構很簡單,一個匣子掛在彈簧稱上,一個相機快門一樣的裝置控制匣子內光子的射出。每次射出光子的時間由快門控制,彈簧稱上可以讀出整個盒子因光子出射而減少的質量,根據大名鼎鼎的愛因斯坦質能關系: 得出光子的能量,這樣原則上時間和能量不存在不能同時確定的問題。
據說玻爾看到這個裝置登時口吐白沫,經過緊急搶救時的輸氧加上徹夜的苦思之後,玻爾終於搬來了救星,呵呵,那竟然是愛因斯坦本人的廣義相對論。發射出光子後,光子箱的質量減少縱然可以精確測出,然而彈簧秤收縮,引力勢能減小,根據廣義相對論的引力理論,箱子中的時鍾會走慢,歸根到底時間又是不確定了。
這次輪到愛因斯坦吐血三天了,他費盡心思找來的實驗居然成了量子力學測不準關系的絕妙證明,還被玻爾等人堂而皇之的載入他們的論文之中。

既然在微觀狀態下,存在測不準關系,那麼在宏觀狀態下,還存在測不準關系嗎?這個我們應該能得出結論:當然存在測不準關系。我們做實驗的時候,一旦到了處理實驗數據就要同時算出相應的不確定度。這是為什麼呢?測量結果都具有誤差,誤差自始至終存在於一切科學實驗和測量的過程之中。任何測量儀器、測量環境、測量方法、測量者的觀察力都不可能做到絕對嚴密,這就使測量不可避免地伴隨著有誤差產生。因此,分析測量可能產生的各種誤差,盡可能可消除其影響,並對測量結果中未能消除的誤差做出估計,就是物理實驗和許多科學實驗中必不可少的工作。但是,我們只能盡力減小誤差,卻不能消除它。

從上面可以看得出,世界上是不存在測得準的東西的,正所謂世界是辯證統一的,事物是相互影響的,既存在相對性,又存在絕對性。事物的測不準關系,就因為它既有相對性,又有絕對性,而我們通常所說的某某物重多少,高多少,等等看似絕對的數據其實是相對的。在某一個時段里,物體趨向於某個值的概率最大,因而我們就把這個值稱作在這個時段里的相對准確值,它本是使不可能測準的。事物之間又存在著相互作用,因而又由於相互作用是具體的,因而是有限的,具有一定的認識意義;而本體則是抽象的,因而是無限的,並不具有任何確定的認識意義。所以,世界上並不存在確定的東西。

參考文獻
張三慧,《大學物理學<量子物理>》清華大學出版社2000年8月第二版34頁35頁
李士本,張力學,王曉峰《自然科學簡明教程》,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年2月第一版,68頁.72頁
黃理穩,李學榮《科學技術發展簡史》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2年3月第一版,136頁
全林,《科技史簡論》,科學出版社,2002年3月第一版,213頁,214頁
周建,《沒有極限的科學》,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6年4月第一版,102頁
吳平,《大學物理實驗教程》機械工業出版社,2005年9月第一版,4頁

『叄』 初中物理熱學論文

初中熱學疑難問題解惑

江蘇省海安縣白甸中學 王梅軍

1.0℃的冰比0℃的水冷嗎?

答:0℃的冰和0℃的水冷熱程度相同,因為溫度是表示物體冷熱程度的物理量,它反映物體處於某一物理狀態時的特徵,所以溫度是一個狀態量,而溫度的高低實質上反映了物體內部大量分子做無規則運動的激烈程度,是分子平均動能大小的標志,對於0℃的冰和0℃的水而言,只是水分子之間結構發生了變化,而分子的平均動能大小相同,故冷熱程度相同。

2.物質由固態變成氣態的過程叫做升華嗎?

答;物質由固態變成氣態的過程並不一定是升華,如冰熔化成水,再由水汽化成水蒸氣,此時冰經歷了兩種物態變化(熔化和汽化)而變成了水蒸氣,故該過程並不是升華,而只有冰在低溫下直接吸熱變成水蒸氣的過程,才是升華。因此只有物質由固態直接變成氣態的過程叫做升華,同理物質由氣態直接變成固態的過程叫做凝華。

3.液體必須達到一定的溫度才開始汽化。這種說法正確嗎?

答:不正確,液體的汽化有蒸發和沸騰兩種方式,蒸發可以在任何溫度下進行,而沸騰只能在液體的溫度達到液體的沸點並且同時必須吸收熱量的情況下才能進行。當然液體的沸點與液體表面的氣壓有關,如在標准大氣壓下,純水的沸點為100℃,在高山上氣壓低於1個標准大氣壓,純水的沸點也低於100℃。

4.溫度越高的物體,含有的熱量越多。這種說法正確嗎?

答:不正確。熱量是表示物體在熱傳遞(包括物態變化)過程中傳遞能量的多少,因此它是一個過程量,熱量與溫度這個狀態量沒有任何關系,但它總是和溫度變化量(或物態變化)有關,所以不能說物體「含有」或「具有」多少熱量,或者說「物體的熱量是多少」,而只能說在熱傳遞過程中,高溫物體放出多少熱量,或低溫物體吸收了多少熱量。

5.溫度高的物體一定比溫度低的物體內能多嗎?

答:不一定。我們知道物體內部大量分子因永不停息地做無規則運動而具有分子動能;同時分子間還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如果改變分子間的距離,就要克服分子間的引力或斥力而做功,因此分子間具有由它們的相對位置所決定的分子勢能。物體內部所有分子做無規則運動的動能和分子勢能的總和叫做物體的內能,內能是一個狀態量,它的大小取決於物體的質量、溫度和體積。質量越大,物體內含有的分子總數就越多;溫度越高,分子運動的平均動能就越大。但是溫度高的物體,內能不一定大,而內能大的物體其溫度也不一定高,例如一桶冷水和一小杯熱水,雖然小杯的水溫度高,但內能卻少,而對於相同質量的0℃的水和冰而言,溫度相同,但0℃的水內能大,由於0℃的冰吸熱熔化後才能變成0℃的水。

6.物體吸收熱量,溫度一定升高嗎?

答:不一定,例如0℃的冰吸收熱量熔化成0℃的水,溫度不變,其吸收的熱量用來熔化,改變水分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分子的無規則運動的平均動能不變,但其分子勢能增加,使物體的內能增加,同樣液體沸騰時,液體吸收熱量,溫度也保持不變。但在不涉及物態變化或非晶體熔化時,物體吸收熱量並且不向外傳遞熱量和對外不做功時,物體的溫度可能會升高。

7.物體的溫度升高,則物體從外界一定吸收了熱量嗎?

答:不一定,物體的溫度高表明物體內部分子做無規則運動的程度劇烈,說明分子運動速度較快,結合內能知識可知,同一物體溫度越高,物體內能越大,而改變物體內能的方法有兩種:做功和熱傳遞。做功改變物體的內能,實質上是內能與機械能等其他形式的能量之間的相互轉化;熱傳遞改變物體的內能,實質上是內能在物體間發生轉移和傳遞,因此,熱傳遞的實質就是能量從高溫物體傳到低溫物體,或者從同一物體的高溫部分傳到低溫部分的過程,被傳遞的內能的多少就叫做熱量。做功和熱傳遞在改變物體的內能上是等效的。因此物體的溫度升高意味著內能增加,這可能是熱傳遞的結果,也可能是做功的結果,也可能是兩者兼而有之。

『肆』 熱學論文,

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某鞋廠實行了一些新的生產和營銷策略,積極適應由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的轉變,取得了明顯的效果。其材料如下:
[材料 l 〕在有效供給上做文章:他們認為,現在的市場不能僅僅用「供大於求」四個字來概括,不適應市場需求的無效供給過多,而適銷對路的有效供給不足,才是對當前市場供給狀況的准確把握。在供過於求的大市場里也有供不應求的產品,明智的企業家就在於創造出這種產品。於是他們著手在有效供給上做文章,實行產品分流策略,一是男女鞋分流,二是風格分流,三是檔次分流,四是市場零售與團體消費分流,五是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分流。五大分流,大大提高了該廠產品的市場應變能力,常年保持淡季不淡、旺季更旺。
〔 材料 2 〕 在市場開拓上下功夫:他們認為,生產出好產品是開拓市場的基礎,沒有好產品就沒有好市場,但是光有好產品,還不一定有好市場,有了好產品以後,還要加強企業產品的市場建設。他們從櫃台形象的樹立、戶外廣告的設置和強化服務功能等三個方面大力進行市場建設,使生產(產品)與銷售(市場)比翼齊飛,鵬程萬里。
〔 材料 3 〕實行一區一策:他們認為,統一的大市場也有區域的差異,市場的共同規律是以各地區不同的特點表現出來的。他們把銷售總公司分為南方總公司和北方總公司,同時把分公司化小,由原來的 5 家分公司裂變為 28 家分公司,一個公司只管一個省份的銷售,每個公司都提出了自己的銷售策略。這種小公司大市場和一區一策戰略大大增強了產品的市場滲透力。
請回答:
( l )在上述三個材料中,某鞋廠分別處理的主要矛盾關系是什麼?
(2)用矛盾同一性原理分析材料1中所講到的無效供給和有效供給的關系。
(3)通過材料3,說明該企業是如何運用辯證法分析、解決矛盾,來增強產品的市場滲透力的?
[答案要點]
(1)上述三個材料中,分別處理了供大於求與供不應求的矛盾(或無效供給與有效供給的矛盾)、生產與銷售的矛盾、統一大市場與區域差異的矛盾。
(2)矛盾同一性是指矛盾著的對立面之間的相互依存、相互包含和相互轉化的關系。在當前我國的商品市場中,同時存在著不適應市場需求的無效供給過多和適銷對路的有效供給不足兩個方面,在無效供給過多中包含著有效供給不足,人們通過創造一定的條件,可以促使無效供給向有效供給轉化。
(3)辯證法認為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是相互聯結的,矛盾的普遍性存在於矛盾的特殊性之中,並通過矛盾的特殊性表現出來,它要求在承認矛盾的普遍性的前提下著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該企業具體地分析了統一大市場中的區域差異,用不同的方法解決不同的矛盾,實行一區一策,從而大大增強了產品的市場滲透力。
4掌握適度原則就是任何時候都不要超過事物的度:
這一觀點是不對的。度是保持事物質的穩定性的數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圍,度這一哲學范疇啟示我們,在認識和處理問題時要掌握適度的原則。為了維持事物正常發展,必須保持事物原有的度,為了促進事物發展,又必須超出事物原有的度,要適時抓住時機,促進事物的質變。
第二章
1.人的思維是至上的有是非至上的:
這一觀點是正確的。這是恩格斯論人類思維能力的辯證論斷。人類思維,按其本性、能力、使命和可能性來說,是能夠認識無限發展著的物質世界的,這是思維的至上性,即所謂的無限性和絕對性。但是,每一個人以至每一代人,由於受客觀事物及其暴露程度的限制,受社會歷史條件、實踐水平、主觀條件以及生命的有限性等各方面的限制,他們的行為又是非至上的,即有限的和相對的。思維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矛盾是在無止境的人類世代更迭中不斷得到解決的。思維的至上性是在一系列非常不至上地思維著的人們中實現的,而一系列非常不至上的思維又體現著思維的至上性。否認思維的至上性,會走向相對主義和不可知論;否認思維的非至上性,就會走向思想僵化和絕對主義。
2認識是一個不斷反復和無限發展的過程:
此觀點正確。一個正確的思想,往往需要經歷由實踐到認識、又由認識到實踐多次反復才能完成。這是受認識主體的限制和認識對象暴露程度的限制。首先,從客體上看,事物是復雜的,它的本質的暴露是一個過程。人的認識還要受歷史條件、科學技術條件、實踐水平和手段等因素的制約;其次,認識主體要受自身的局限性,受立場、觀點、方法、知識水平、經驗以至身體素質等等因素的制約,因此,對客觀事物特別是比較復雜的事物的認識,要經過實踐和認識的多次反復,不斷修正、補充、深化,才能形成正確的思想。
由於世界及其聯系和發展在空間和時間上是無限的,人的實踐的發展是一個過程,人的認識也必然是無限發展的過程。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循環往復以至無窮,每一循環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
3凡是親眼所見親耳所聞都是直接經驗:
這一觀點是不對的。親眼所見,親耳所聽是感性認識的感覺階段,是直接的感性經驗。由於認識主體和客體的局限性和特殊性,有些是對客觀事實的真實反映,有些則是不符合客觀事實的虛假反映或騙局。視覺和聽覺是感性認識,它們具有直接性、豐富性,但是它的缺點是直觀性和表面性,不能深入、全面地反映事物,有待於在感性經驗的基礎上,用科學態度加以分析,上升為理性認識,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質。
4怎樣理解價值范疇,何謂真理原則與價值原則,他們的主要區別何在:
真理原則與價值原則是人類活動中的兩大原則。
真理原則與價值原則的側重點是不同的:
(1)真理原則體現客體尺度的要求,它要求人們在認識真理時按世界本來面目及其規律從事實踐活動,而不能考慮人的主體需要和利益;價值原則體現主體尺度的要求,它要求人們的思想和行動要體現主體需要和利益的滿足。
(2)真理原則主要表明人的活動的客觀制約性;而價值原則主要表明人的活動的目的性。
(3)真理原則是社會活動中的統一性原則,價值原則是社會活動中的多樣化原則。真理是一元的,真理本身沒有主體的差別,它服從於世界的物質統一性;而價值是多元的,不同的主體有不同的需要、不同的價值要求和價值選擇。
第三章
1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
這種觀點是錯誤的。歷史是人的有意義有目的的活動,思想因素在歷史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人類歷史包含思想史,研究思想史對於深入認識人類歷史及其發展有重要意義。
唯物史觀認為,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歷史首先是物質資料生產發展的歷史,是人民群眾實踐活動的歷史,在階級社會中是階級斗爭的歷史。把一切歷史歸結為思想史的觀點本質上是唯心史觀。
2社會意識都屬於上層建築:
這種觀點是錯誤的。社會意識都是社會存在的反映,只有反映了社會存在的經濟基礎的社會意識才屬於思想上層建築。
如反映經濟基礎的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哲學、藝術、宗教等屬於思想上層建築。不反映經濟基礎的自然科學、邏輯學、語言學等不屬於思想上層建築。
3經濟基礎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
這種觀點是錯誤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但經濟基礎並不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經濟基礎是在生產力基礎上形成和發展的,是被生產力決定的。生產力才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它決定了經濟基礎並通過經濟基礎決定著全部社會生活。
該命題的錯誤實質在於把經濟基礎說成是社會最終決定力量,不了解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
4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可能是積極的、進步的,也可能是消極的、衰退的:
這種觀點是正確的。辯證唯物主義在肯定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同時,也承認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上層建築的反作用可能是積極的、進步的,也可能是消極的、衰退的,當它為適合生產力發展要求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就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進步力量,反之,就會成為阻礙社會發展的消極力量。
5科學技術發展可以解決一切社會問題:
這種觀點是錯誤的。這是片面誇大科學技術作用的科學技術決定論觀點。
科學技術提高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促進生產力和經濟的發展。但科學技術不能解決資本主義制度所固有的矛盾,不能消滅壓迫和剝削,也不足以克服社會關系中的各種矛盾。只靠科技進步,沒有無產階級的革命斗爭,沒有社會關系的根本變革,資本主義不能自動轉變為社會主義。上述觀點否認了社會基本矛盾在社會發展中的決定作用,否認了階級斗爭、社會革命與改革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也沒有看到科學技術掌握在不同階級、不同人的手中,其作用是不同的。

『伍』 關於熱學發展史的論文

熱學發展史對中學熱學教學的啟示
學是中學物理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內容,而由
於比較抽象,因此成為中學物理教學中的一個難點.熱現象普
遍存在.同學們很早就有了相關的經驗,這是進行熱學教學的
一個很好基石.但也正因為這個基石的作用,一些不正確的觀
點很難進行糾正.根據教學經驗和相關研究人員的調查結論
知道,不管是小學生還是中學生,不管是否學過物理,都有相
當多的人對熱的理解不科學,其中非常典型的想法就是把熱
看成是一種可以流動的物質.根據當前國際科學教育上富有
廣泛影響的學習理論即「概念轉變」理論認為:科學學習的過
程就是概念轉變過程,提出了為概念轉變而教.那麼作為中學
物理熱學部分的教學,其主要目標是讓同學們通過熱學的學
習.實現其概念發生轉變,建立起科學的分子運動論觀點.為
了實現概念發生轉變,很多的教師和研究者進行了多種嘗試,
如通過「做中學」「實驗探究」等方法來幫助學生建立科學的熱
觀點,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而本文中筆者試從利用熱學發展
史開展有效教學幫助學生轉變概念進行淺析.
從認知發展心理學的觀點看,同學們個體在對某一事物
認識的時候,認識水平是在主體與客體間不斷地相互作用過
程中變化和提高的.個體的認識發展過程是人類認識發展過
程的一個縮影.因此個體的認知發展水平和歷史上人類對其
認識水平是相對應的.也就是說從人類對熱的認識發展就可
預知學生對熱的理解情況.那麼要進行有效的熱學教學,我們
有必要向學生介紹有關熱學發展史.在歷史上,人類對「熱」是
什麼的思考一直沒停止過.對熱的認識不斷變化和發展.大致
可以歸納為以下三個階段:
一、熱質說的形成
受古希臘原子論思想的影響,熱是某種特殊的物質實體
的觀點也得到流傳.法國科學家和哲學家伽桑狄認為,熱和冷
也是由特殊的.『熱原子」和』『冷原子」引起的,波爾哈夫認為熱
的本源是鑽在物體細孔中的、具有高度可塑性和貫穿性的物
質粒子,它們沒有重量,彼此排斥.這個觀念,把人們引向「熱
質說」.『』熱」可以從高溫物體傳向低溫物體,就好似水從高處
流向低處.認為熱是一種特殊的物質.它暗藏在物質粒子之
間,受到物質粒子的吸引,熱質粒子之間互相排斥.在18世紀
..熱質說」幾乎統領熱學各個領域,當時「熱質說」能簡單地、比
較滿意地解釋當時發現的大部分熱現象,並取得了一定的成

.
例如.物體溫度的變化是吸收或放出「熱質」引起的;熱傳
導是「熱質」的流動,等等.在「熱質說」的影響下,熱學(主要是
量熱學)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進展.但到了後來,「熱質說」無法
解釋熱縮冷脹、摩擦生熱等現象,受到了嚴重的挑戰.
二、定性的熱動說的形成
1658年,伽桑狄提出物質是由分子構成的假設,假想分子
是硬粒子,能向各個方向運動,使它們以不同形式進行結合並
表現出不同的特徵.他用這個假說進一步解釋了固、液、氣三
種狀態.即在固體內部,硬粒子結合得很緊密,粒子之間強大
的力使它們保持著固定的形狀、粒子排列規則;在液體內部,
相距較近的粒子之間的力使它們不易分散開來;在氣體中,相
距很遠的粒子之間不存在相互作用力,各個粒子自西運動.19
世紀初,隨著化學原子論的確立,分子概念同樣也被提了出
來,分子無規則運動的現象也由實驗所呈現出來.在1803年
時,道爾頓(英國化學家)通過對大氣的成分、性質以及氣體的
擴散和混合現象的研究,提出了他的新原子學說的基本要點.
即:一切化學元素都是由不可分割的原子組成的;各種元素的
原子以其不同的形狀、性質而區別,並具有特定的質量;不同
元素的原子以簡單整數的比例柑結合而形成各種化合物的原
子.當時由於「分子」概念尚未建立,道爾頓把不同原子組成的
分子稱為「復雜原子」.1811年,阿伏加德羅(義大利物理學
家)在道爾頓的原子論的思想基礎上,開始引入「分子」的概
念,並把它與原子概念相區別.1827年,由於布朗(英國植物學
家)長期的觀察研究,發現布朗運動,他在分子運動論方面做
出了新發現,為分子運動提供了有力的證據.1905年愛因斯坦
從統計力學觀點最終建立了布朗運動的理論,給分子運動的
研究提供了理論依據.接著法國的佩蘭根據愛因斯坦及他人
的理論研究成果,做了多年的關於布朗運動的實驗,並由此相
當精確地測定了阿伏加德羅常數和分子的各個有關的數據.
因此,布朗運動是微觀分子運動的宏觀表現.也是分子存在熱
運動和分子間存在空隙的有力證據.
三、定盆的熱動說的形成
焦耳等人通過大量的實驗,認為熱和機械運動等同其他
運動形式一樣,也是運動的一種形式,而不是一種特殊的物質
(熱質).之後,人們進一步對熱運動作了定量的比較系統的研
究.使分子運動論得以建立起來.在分子運動論方面做出大量
工作的有許多科學家,其中克勞修斯、麥克斯韋、玻爾茲曼的
工作尤為重要,他們是分子運動論的主要奠基者.經過許多物
理學家幾代人的共同努力,分子運動理論終於建立起來了.它
不僅揭示了宏觀「熱」過程與分子的微觀運動狀態之間的聯
系,而且表明了熱是大量分子的無規則運動的表現,一個宏觀
系統的熱力學狀態是由組成該系統的大量分子的統計規律決
的.這也說明熱運動和機械運動是完全不同的運動形式.單
個分子的運動遵從牛頓力學規律,大量分子的運動遵從的是
統計規律性.
四、熱學發展史對中學熱學教學的啟示
中學物理教學,不要求定量地掌握有關分子運動論,所以
目前的中學物理教科書中只涉及到分子運動論的一些基本概
念,內容表述為:(l)宏觀物體是由大量微粒—分子或原子組成的;(2)物體內的分子在不停地運動著,這種運動是無規則
的,其劇烈程度與物體的溫度有關;(3)分子之間有相互作用
力.由此可以看出,對於中學生只要建立起定性的分子運動論
的觀點就可以了,這是中學熱學的教學目標.
真正有效的教學過程實際上就是想辦法縮短學生科學認
識所用的時間,不必再像歷史上人類那樣通過那麼長的時間
去摸索探究,所以在熱學教學中,不能忽視學生原有經驗,設置
合適的問題情景,讓學生面臨當初科學家們所面臨的問題,通
過探究來不斷發展或改變原有不科學的概念.了解在人類認
識歷史上是如何從熱質說發展到熱動說,難點何在,怎麼突破
等問題,對中學物理教學具有參考意義.
參考文獻
1丁幫平.國際科學教育導論.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
2吳瑞賢,章立源.熱學研究.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87

『陸』 求熱學論文一篇

必須,一定!

『柒』 我要一篇關於大學物理熱學方面的論文(重謝)

我猜你說的是平時的小論文吧
光學的話,你可以找一個教材上沒有算過的光柵來算算干涉衍射後的光強分布;或者研究一下阿貝二次成像原理。
熱學的話,可以從4個麥克斯韋關系式出發,推導一些公式,比如新概念物理上內能與物態的關系式,等。
我不大擅長這方面,倒是上學期期末寫了電學的小論文還得到了點加分
如果不是小論文,而是比較正式的話,這段文字應該被無視

『捌』 急求求熱力學論文一篇,感激不盡!!

同志你好:
以下是我總結的材料,請核對後使用
祝願你工作愉快

工程熱力學

熱力學是研究熱現象中,物質系統在平衡時的性質和建立能量的平衡關系,以及狀態發生變化時,系統與外界相互作用的學科。
工程熱力學是熱力學最先發展的一個分支,它主要研究熱能與機械能和其他能量之間相互轉換的規律及其應用,是機械工程的重要基礎學科之一。
工程熱力學的基本任務是:通過對熱力系統、熱力平衡、熱力狀態、熱力過程、熱力循環和工質的分析研究,改進和完善熱力發動機、製冷機和熱泵的工作循環,提高熱能利用率和熱功轉換效率。
為此,必須以熱力學基本定律為依據,探討各種熱力過程的特性;研究氣體和液體的熱物理性質,以及蒸發和凝結等相變規律;研究溶液特性也是分析某些類型製冷機所必需的。現代工程熱力學還包括諸如燃燒等化學反應過程,溶解吸收或解吸等物理化學過程,這就又涉及化學熱力學方面的基本知識。
工程熱力學是關於熱現象的宏觀理論,研究的方法是宏觀的,它以歸納無數事實所得到的熱力學第一定律、熱力學第二定律和熱力學第三定律作為推理的基礎,通過物質的壓力 、溫度、比容等宏觀參數和受熱、冷卻、膨脹、收縮等整體行為,對宏觀現象和熱力過程進行研究。
這種方法,把與物質內部結構有關的具體性質,當作宏觀真實存在的物性數據予以肯定,不需要對物質的微觀結構作任何假設,所以分析推理的結果具有高度的可靠性,而且條理清楚。這是它的獨特優點。
古代人類早就學會了取火和用火,不過後來才注意探究熱、冷現象的實質。但直到17世紀末,人們還不能正確區分溫度和熱量這兩個基本概念的本質。在當時流行的「熱質說」統治下,人們誤認為物體的溫度高是由於儲存的「熱質」數量多。1709~1714年華氏溫標和1742~1745年攝氏溫標的建立,才使測溫有了公認的標准。隨後又發展了量熱技術,為科學地觀測熱現象提供了測試手段,使熱學走上了近代實驗科學的道路。
1798年,朗福德觀察到用鑽頭鑽炮筒時,消耗機械功的結果使鑽頭和筒身都升溫。1799年,英國人戴維用兩塊冰相互摩擦致使表面融化,這顯然無法由「熱質說」得到解釋。1842年,邁爾提出了能量守恆理論,認定熱是能的一種形式,可與機械能互相轉化,並且從空氣的定壓比熱容與定容比熱容之差計算出熱功當量。
英國物理學家焦耳於1840年建立電熱當量的概念,1842年以後用不同方式實測了熱功當量。1850年,焦耳的實驗結果已使科學界徹底拋棄了「熱質說」。公認能量守恆、能的形式可以互換的熱力學第一定律為客觀的自然規律。能量單位焦耳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熱力學的形成與當時的生產實踐迫切要求尋找合理的大型、高效熱機有關。1824年,法國人卡諾提出著名的卡諾定理,指明工作在給定溫度范圍的熱機所能達到的效率極限,這實質上已經建立起熱力學第二定律。但受「熱質說」的影響,他的證明方法還有錯誤。1848年,英國工程師開爾文根據卡諾定理制定了熱力學溫標。1850年和1851年,德國的克勞修斯和開爾文先後提出了熱力學第二定律,並在此基礎上重新證明了卡諾定理。
1850~1854年,克勞修斯根據卡諾定理提出並發展了熵的概念。熱力學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確認,對於兩類「永動機」的不可能實現作出了科學的最後結論,正式形成了熱現象的宏觀理論熱力學。同時也形成了「工程熱力學」這門技術科學,它成為研究熱機工作原理的理論基礎,使內燃機、汽輪機、燃氣輪機和噴氣推進機等相繼取得迅速進展。
與此同時,在應用熱力學理論研究物質性質的過程中,還發展了熱力學的數學理論,找到了反映物質各種性質的相應的熱力學函數,研究了物質在相變、化學反應和溶液特性方面所遵循的各種規律 。1906年,德國的能斯脫在觀察低溫現象和化學反應中發現熱定理;1912年,這個定理被修改成熱力學第三定律的表述形式。
二十世紀初以來,對超高壓、超高溫水蒸汽等物性,和極低溫度的研究不斷獲得新成果。隨著對能源問題的重視,人們對與節能有關的復合循環、新型的復合工質的研究發生了很大興趣。

『玖』 急求一篇 熱學 論文 關於熱學的都行

熱學基礎這門課這么個問題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即「溫度」和「熱量」的差別。在大多數時候,我們都不會去追問這兩者的區別,或者說我們從「常識」出發已經默認了這兩個其實是一致的(至少在很大程度上是這樣),我們就不再懷疑,而是不假思索地接受了它。這並不是一種科學的態度(在我自己的學科里,我們更願意表達為「這不是理性的態度」),我們應該更有追問的精神。屈原甚至在千年前就發出了「天問」,難道在今天我們不應該更有探索精神嗎?

再者,課堂上雖然沒有進行任何實驗,但我們卻都十分清楚熱學的發展是建立在大量實驗基礎上的(其實大多數科學都是如此,即使是社會科學乃至人文科學,所從事的調研、采訪等活動,也都似乎可以歸納為廣義的「實驗」的一種)。我生活在農村,小時候在夏天經常在消息里摸魚,有這么一種經驗,當我們不能肯定水裡是否有魚的時候,站在水邊眯著眼睛看遠不如自己親身跳入水中去「實地考察」更加清楚。無論什麼事業都需要我們沉下心來,置身其中,否則我們永遠都只是在門外徘徊的人,而不能登堂入室。法學也是一門強調實踐的課程——即使和熱學的實驗有很大程度的區別——但應該說道理是相通的,這種重視實踐和第一手數據的研究方式無疑會使我收益終身,對以後從事的專業(乃至職業、事業)也都會有所裨益。應當說,我很感激這門課給我的這種思索。

當然這些似乎都是方法上的,關於具體知識,熵的概念引起了我極大的興趣。對我而言這是一個全新而有趣的概念。

1854年,克勞修斯找出了熱與溫度之間的某一種確定產關系,他證明當能量密集程度的差異減小時,這種關系在數值上總在增加,由於某種原因,他在1856年的論文中將這一關系式稱作「熵」(entropy,entropy一詡源於希臘語,本意是「弄清」或「查明」,但是這與克勞修斯所談話的內容似乎沒有什麼聯系)。熱力學第二定律宣布宇宙的熵永遠在增加著。熵是混亂和無序的度量。熵值越大,混亂無序的程度越大。我們這個宇宙是熵增的宇宙。熱力學第二定律,體現的就是這個特徵。生命是高度的有序,智慧是高度的有序。在一個熵增的宇宙為什麼會出現生命?會進化出智慧?(負熵) 熱力學第二定律還揭示了, 局部的有序是可能的,但必須以其他地方更大無序為代價。人生存,就要能量,要食物,要以動植物的死亡(熵增)為代價。萬物生長靠太陽.動植物的有序, 又是以太陽核反應的衰竭(熵增),或其他的熵增形勢為代價的。人關在完全封閉的鉛盒子里,無法以其他地方的熵增維持自己的負熵。在這個相對封閉的系統中,熵增的法則破壞了生命的有序。熵是時間的箭頭,在這個宇宙中是不可逆的. 熵與時間密切相關,如果時間停止「流動」,熵增也就無從談起。 「任何我們已知的物質能關住」的東西,不是別的,就是「時間」。低溫關住的也是「時間」。生命是物質的有序「結構」。「結構」與具體的物質不是同一個層次的概念。

我想這已經引起我極大的關注,恰如有人所說的,「似乎熱學第二定律中熵的概念就可以解釋這世界上的所有問題」。或許它將開啟一個新的時代!這是我在熱學基礎這門課上所獲得的最重要的學科內的知識。

總之,學習這門課的通過是輕松美好的,而結果也是令人滿意的,富有成效。我想我這將使我在很長的時間都願意再來回味學習熱學的過程,享受它的結果!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