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課題答辯 » 佛教修行課題

佛教修行課題

發布時間: 2021-03-14 04:48:08

❶ 佛教修行

可以自己修行,怎麼做呢?

第一:每天修行要反觀自己是否站在三皈依和四依法的修行軌道上。不要忽略他們,非常重要。修行是否有成就,全依靠他們。所以要對他們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和學習。
自心皈依佛、自心皈依法、自心皈依僧--------體解大道 發無上心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

第二:深入學習《楞嚴經》宣化上人注釋(搜索:般若文海-),有了這部經典的護持和智慧。你就有了非常明確的修行方向,得到更全面的修行保護。這部經書有些難度,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有堅定的悟道之心,就一定能得到真實的智慧與圓滿的福報。求福求慧求生凈土。

第三:末法時期,選擇凈土念佛法門。深入學習《凈土五經》、《凈土聖賢錄》,尤其是《凈土聖賢錄》,1000多位成功的修行者一定會帶給你強大的震撼力,以及真實的修行方法和修行成功的信心。

第四:佛法是智慧之學,所以學習佛陀的智慧是修學的首要。
這樣你在做善事和戒殺等等就會更加圓滿。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阿彌陀佛

❷ 學佛法如何修行

阿彌陀佛!

一、在家如何修行

大德可修「特別法門——凈土法門」,可以先念誦「凈土五經一論」,修學方面可參見《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大安法師《凈土教程》

簡單來說,大德需要「真心切願」相信「阿彌陀佛」和「極樂世界」,並且發願往生,每日專念佛號「南無阿彌陀佛」,並且迴向。

平時持「五戒十善」、「普賢十大願行」等等

具體怎麼念佛?【都攝六根,凈念相繼】

二、如何速證佛果

《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雲:「如【般若波羅蜜】所說行,能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復有【一行三昧】,若善男子、善女人,修是 三昧者,亦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1、【般若波羅蜜(多)】,可以理解為「世出世間大智慧」,是六度(六波羅蜜多)中為眼,若無「般若」則其餘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為盲;乃成佛前行菩薩道時最重要的修行之一。

《心經》雲:「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

觀世音菩薩是「大等覺菩薩」,自然能行「深般若波羅蜜多」,而觀照「諸法空相」(真空法界)的境界
末法眾生根性低下,一般眾生即便知道「諸法空相」、「一切法為心造」,仍無法達到「彼之境界」,六度萬行亦是為難

2、因此,釋迦牟尼佛因材施教,隨機(緣)應變「不請自說」開示「特別法門之凈土法門」,還在《佛說阿彌陀經》中揀選四種念佛法門中,最殊勝簡便的「持名念佛」

【持名念佛】即是修「一行三昧」、「一相三昧」、「念佛三昧」

《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即開示修行佛法之精髓【都攝六根,凈念相繼】

印光大師開示如何【都攝六根,凈念相繼】:

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念佛時能攝耳諦聽,即都攝六根之法。

以心念屬意根,口念屬舌根,耳聽則眼不他視,鼻不他齅,身必不放逸懈怠,故名都攝六根。

攝六根而念,則雜念漸息,以至於無,故名凈念。

凈念能常相繼不間斷,便可得念佛三昧。三摩地,即三昧之異名。

吾人隨分隨力念,雖未能即得三昧,當與三昧相近。切不可看得容易,即欲速得,則或致起諸魔事。

得念佛三昧者,現生已入聖位之人也!

❸ 佛弟子如何在工作生活中修行

工作生活是一個大課題,裡面有無數的小課題。生活並不是單一的,也不是簡單的。
就拿其中的工作還說吧,要工作肯定有所要,這個「要」就是工作。所以,肯定要面對很多的寄人籬下和身不由己、迫不得已,肯定要放下很多曾經的自我而去迎合別人的需要。
也就是說,你要「拿起」了工作,就要「放下」一部分擁有。
人的痛苦很多是來自「拿起」與「放下」之間的沖突矛盾。
所謂的修行,其實范圍很大,具體的細節上也是很多。很多人只知道修行的概念,真的不知道具體細節如何操作。當細節的操作與生活無法順滑的接洽共融時,其實也是一種矛盾,也會帶來煩惱痛苦。
所以,在生活工作中修行,並不是三言兩句就可以說全面的。要在經歷中多總結多感悟。
(觀點僅供參考

❹ 關於佛教的修行

阿彌陀佛,空不是什麼也沒有呀......,空只是不執著。用世間的話說,就是拿的起,放的下。
佛教是積極的,不是消極的。
佛教不是逃避,而是理智的面對。

佛教要工作,佛教的四眾弟子,在家中,要在社會工作,出家眾要在寺院道場等地方工作。各自要工作,怎麼能說是什麼事也不做那?

無所欲,只是不貪,不執著於這是我的
如這個東西是我的,別人動了我就急,這是執著了。是我的送都送不出去,不是我的搶也搶不回來......。當然就這一點,不是誰都能做到的,而且這一點做也要有智慧。

❺ 有關佛教修行方面的書籍

1.學佛通論。2.在家律學。3.心經講記。4.佛法----解脫的原理與行法。

❻ 佛教的一個修行問題

斬,不是滅的意思,是用智慧之劍斬斷煩惱魔境之意。您說的那種情況很有可能的,但魔就是找這樣的機會的。舉個例子,您十次之中,有九次是真菩薩,一次是魔,就中魔了。有這種現象。因此,不動心,不動念,才是最可靠的。有大德曾專門就這個問題講過,說到了這個階段,有了境界,最危險的就是動心於見到的真幻境界,而忘卻修行本身。你的目標是見佛嗎?是見親人嗎/是聽親人訴苦嗎?顯然不是的。親人有苦,要專門超度他們,或者課後迴向給他們功德,而不是停下修行,因為現在你還不具備定中不動心的功夫。如果定功不到家,是很危險的,即使您見到的是真的,觀到光身的男男女女行淫,能不動心否?觀到大腿腦袋亂飛的戰場,能不驚恐否?觀察到地獄慘不能睹的境象,能不害怕否?一動心,恐有不測。因此,老實修行,不要追求神通,追求感應,追求境界,這些都是修行路上的風景,不是目標,不要停下腳步。

❼ 請問佛教各宗的修行重點特色是什麼感謝!

天台宗

天台宗,中國佛教宗派。因創始人智顗常住浙江天台山而得名。其教義主要依據《妙法蓮華經》,故亦也稱法華宗。

以《妙法蓮華經》為宗旨,《大智度論》作指南,《大般涅盤經》為扶疏,《大般若經》為觀法。智顗的天台三大部,是該宗的根本典籍。

此宗的主要思想是實相和止觀,以實相闡明理論,用止觀指導實修。

該宗是中國佛教最早創立的一個宗派。它集合南北各家義學和禪觀之說,加以整理和發展而成一家之言,當時得到朝野的支援和信奉,對隋唐以後成立的各宗派多有影響。元明以後,該宗學者往往兼倡並凈土,形成"教在天台,行歸凈土"之風。該宗在漢族地區雖幾經興衰,但仍廷續至今不絕。

三論宗

三論宗,中國佛教宗派。隋吉藏創立。因依龍樹的《中論》、《十二門論》和提婆的《百論》等三論立宗,故名。

此宗所依經典,自羅什、僧肇、僧朗相承以來,就以《大品》、 《法華經》、《華嚴經》為宗依。至法朗又加《涅盤經》。即有4部大經,所以隋唐諸三論師的傳記中每每有"四經三論"或"四論三經"之說。此外《維摩經》、《仁王經》、《金剛般若經》、《勝鬘經》、《金光明經》等,也都有較詳細的疏解。《智論》、《中論》、《百論》、《十二門論》是此宗的根本論典,除《智論》外,吉藏均有註疏。關於此宗的專著如《大乘玄論》、《法華玄論》、《凈名玄論》、《二諦章》、《三論玄義》等皆是此宗的要典。

諸法性空的中道實相論,為此宗的中心理論。

法相宗

法相宗,中國佛教宗派。因剖析一切事物(法)的相對真實(相)和絕對真實(性)而得名。又因強調不許有心外獨立之境,亦稱唯識宗。由於創始者玄奘及其弟子窺基常住大慈恩寺,故又稱慈恩宗。

主要奉古印度大乘佛學瑜伽一系學說,其所依經典,即以《瑜伽師地論》為本,以《百法明門論》、《五蘊論》、《顯揚聖教論》、《攝大乘論》、《雜集論》、《辨中邊論》、《唯識二十論》、《唯識三十頌》、《大乘庄嚴經論》、《分別瑜伽論》等十論為支的所謂"一本十支"為主要典籍。《成唯識論》為其代表作。

此宗所傳唯識因明之學對後世影響很大。

律宗

律宗,中國佛教宗派。因著重研習及傳持戒律而得名。實際創始人為唐代道宣。因依據五部律中的《四分律》建宗,也稱四分律宗。復因道宣住終南山,又有南山律宗或南山宗之稱。

以《十誦律》、《四分律》、《摩訶僧祗律》、《五分律》和《毗尼母論》、《摩得勒伽論》、《善見律毗婆沙》、《薩婆多論》、《明了論》,為基本經典,通稱四律五論。將釋迦一代教法判為化、制兩教。化教為佛教化眾生令生定慧的教法,即經論之所詮,如四部阿含,《發智論》和"六足論"等。制教為佛教誡眾生而對其行為加以制御的教法,即律教之所詮,如《四分律》、《十誦律》等。化教又可分作性空教、相空教、唯識圓教三類。性空教攝一切小乘,相空教攝一切大乘般若,唯識圓教攝大乘《華嚴經》、《楞伽經》、《妙法蓮華經》、《大般涅盤經》。制教又可分為實法宗、假名宗、圓教宗三宗。實法宗即立一切諸法唯有假名的經量部等,以非色非心法為戒體。圓教宗即立一切諸法唯有識的唯識圓教等,以心法種子為戒體。律宗在三教三宗中屬唯識圓教宗。

律宗的教理分成戒法、戒體、戒行、戒相四科。戒法是佛所判定的戒律;戒行是戒律的實踐;戒相是戒的表現或規定,即五戒、十戒、二百五十戒等。該宗的主要學說是戒體論。

凈土宗

凈土宗,中國佛教宗派。因專修往生阿彌陀佛凈土法門,故名。因其始祖慧遠曾在廬山建立蓮社提倡往生凈土,故又稱蓮宗。實際創立者為唐代善導。歷代祖師並無前後傳承法統,均為後人據其弘揚凈土的貢獻推戴而來。按近代印光所撰《蓮宗十二祖贊》,以慧遠、善導、承遠、法照、少康、延壽、省常、祩宏、智旭、行策、實賢、際醒為蓮宗十二祖。前九祖和《蓮宗九祖傳略》大致相同。後印光也被其門下推為第十三祖。

《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和世親的《往生論》為該宗所依經典。稱三經一論。善導所著《觀無量壽經疏》、《往生禮贊》、《觀念法門》、《法事贊》、《般舟贊》等,為該宗主要代表作。

該宗教義簡單,主要宗旨是以修行者的念佛行業為內因,以彌陀的願力為外緣,內外相應,往生極樂凈土。

該宗由於修行方法簡便,人人都能做到,故自中唐以後廣泛流行。宋明以後與禪宗融合,其他如律宗、天台宗、華嚴宗等,也都兼修念佛法門。同時又很快普及於一般社會,有所謂"家家彌陀佛"的說法,一直流傳至今。

禪宗

禪宗,中國佛教宗派。主張修習禪定,故名。又因以參究的方法,徹見心性的本源為主旨,亦稱佛心宗。傳說創始人為菩提達摩,下傳慧可、僧璨、道信,至五祖弘忍下分為南宗惠能,北宗神秀,時稱"南能北秀"。

該宗所依經典,先是《楞伽經》,後為《金剛經》,《六祖壇經》是其代表作。

提倡心性本凈,佛性本有,見性成佛。主要依據是達摩的"二入"、"四行"學說。

慧能著名的弟子有南嶽懷讓、青原行思、荷澤神會、南陽慧忠、永嘉玄覺,形成禪宗的主流,其中以南嶽、青原兩家弘傳最盛。南嶽下數傳形成溈仰、臨濟兩宗;青原下數傳分為曹洞、雲門、法眼三宗;世稱"五家"。其中臨濟、曹洞兩宗流傳時間最長。臨濟宗在宋代開成黃龍、揚岐兩派。合稱"五家七宗"。

禪宗五派的思想,相差無幾,僅是門庭施設不同,接引學人方法有所區別,以致形成不同宗風。

禪宗在中國佛教各宗派中流傳時間最長,至今仍延綿不絕。它在中國哲學思想上也有著重要的影響。

華嚴宗

華嚴宗,中國佛教宗派。因以《華嚴經》為根本典籍,故名。又因實際創始人法藏號賢首,也稱賢首宗。以發揮"法界緣起"的思想為宗旨,又稱法界宗。

主要教理為法界緣起說。宇宙萬法、有為無為、色心緣起時,互相依持,相即相入,圓融無礙,如因陀羅網,重重無盡;並用四法界、六相、十玄等法門,來闡明無盡緣起的意義。

密宗
密宗,中國佛教宗派。亦稱密教、秘密教、瑜伽密教、金剛乘、真言乘等。因該宗依理事觀行,修習三密瑜伽(相應)而獲得悉地(成就),故名。

該宗認為世界萬物、佛和眾生皆由地、水、火、風、空、識"六大"所造。前"五大"為"色法",屬胎藏界(有"理"、"因"、"本覺"三個方面的意義);"識"為"心法",屬金剛界(有"智"、"果"、"始覺"、"自證"四個方面的意義)。主張色心不二,金胎為一。兩者賅宇宙萬有,而又皆具眾生心中。佛與眾生體性相同。眾生依法修習"三密加持"就能使身、口、意"三業"清凈,與佛的身、口、意三密相應,即身成佛。此宗儀軌復雜,所有設壇、供養、誦咒、灌頂等,均有嚴格規定,需經阿闍梨(導師)秘密傳授。

密宗典籍浩瀚,梵本傳世不多,但中國西藏和漢地保存譯本頗多。

❽ 佛教--修行

我們修行是為了了生脫死,離苦得樂。您要學佛,應該先讀一些佛的經典,如六祖壇經、金剛經、心經、楞嚴經、阿彌陀經、地藏經等,也可以看看現代大德寫的書,南懷瑾、母音老人、黃念祖等,看看凈空法師、慧律法師講的視頻。另外多做好事、不做壞事,改動自己的一些壞毛病,多幫助別人。另外最好選擇一個法門,真正的修行,比如念佛,人人都會。 要過的關是分別、妄想、執著。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皆因妄想和執著而不能證得。

❾ 佛教有哪幾個修行法門

《維摩詰經》有雲: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各各隨所解。

不管你是哪一類的眾生,無論你是大人、小孩還是男人、女人,都是各隨其解,隨類各解,各取所需,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換句話說,對牛最相應的道叫草,牛吃草很快樂,給牛吃肉的話,它是不吃的。對於老虎也是這樣,你說吃素好,逼著一隻老虎去吃草也是不行的,因為和它不相應,它吃肉就是它的道。

這里修習的法門,學習的方法,沒有對錯高下,皆為觀機逗教,因病予葯。

一音演說法,眾生各得解,沒有固化的標准,只有智慧的成長。所以無論修習什麼法門,我們的核心定義叫不為定義知識,只為啟發智慧。
——摘自七非先生社群答疑解惑

❿ 佛教中有哪些修行功課

佛教中修行功課,要根據個人修什麼法門,依此宗門師父所教授的修行方法來修行。每個法門的修行功課都不盡相同。
基本上,小乘修四聖諦、十二因緣。大乘修六度萬行。大體上就是,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痴。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