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課題答辯 » 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

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

發布時間: 2021-03-13 20:11:13

『壹』 常進.郭建華在紫金山天文台是什麼

常進:紫金山天文台副台長
郭建華:紫金山天文台的項目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會員

『貳』 中科院化學研究所於萍

出生年月:1963年3月 學位:博士 職稱職務:教授、博士生導師 學科專業:應用化學
主要研究方向:1.水與廢水處理 2.金屬腐蝕與防護 3.膜分離
簡 歷
1983年畢業於湖南大學化學化工系,獲學士學位;1988年在電力部西安熱工研究院獲碩士學位;1999年在武漢水利電力大學獲博士學位;2001年-2002年在英國Birmingham大學訪問學者。擔任過技術員、工程師、副教授及教授、博士生導師。 學術兼職 中國化工學會工業水處理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鍋爐水處理協會理事;中國土木工程學會水工業分會工業給排水委員會常委;中國金屬與非金屬覆蓋層標准化技術委員會腐蝕試驗分會委員; 湖北省機械工業學會表面處理與塗裝專業委員會理事;衛生部「健康相關產品」(涉水產品)評審委員;《工業用水與廢水》雜志編委;《工業水處理》雜志編委。 教學情況 主講本科生《化學工程基礎》、《化工過程開發》等課程。 承擔科研項目情況 (1) 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十條龍」攻關項目:己內醯胺電去離子精製與濃縮耦合技術 (2) 國家留學回國人員基金:以廢舊橡膠為介質的好氧生物膜反應器處理含氨氮廢水的性能與機理研究 (3)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項目:己內醯胺水溶液的吸附精製 (4)湖北省自然科學基金:有機硅納米絕緣塗料的表面與絕緣性能研究 獲獎情況(部分) (1)2004年獲湖北省教學成果一等獎(理科化學類專業化工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改革研究) (2)2003年獲中國電力科學技術三等獎(「三相流化床煙氣脫硫技術及其技術經濟分析」) (3)2003年獲湖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三相流化床煙氣除塵脫硫一體化」) 出版專著與教材 (1)《火力發電廠專業外語》,武漢水利電力大學出版社,1999年 (2)《火力發電廠水處理及水質控制》,中國電力出版社,2000年 (3)《工業鍋爐水處理技術》,氣象出版社,2002年 (4)《鍋爐水處理習題集》,地震出版社,2002年 (5)《現代工業水處理技術與應用》,中國石化出版社,2004年 (6)《絕緣與潤滑材料化學》,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年 主要科研論文 1、於萍,羅運柏,錢達中,三相逆流離子交換-除CO2聯合水處理床中離子交換性能的研究,離子交換與吸附,2000,16(4):337 2、於 萍,羅運柏,WHEC-11型防腐溶垢成膜劑的應用研究,熱力發電,2001,30(3):24-25 3、於 萍,姚 琳,羅運柏,高濃度含酚廢水處理的新工藝,工業水處理,2002,22(9):5-8 4、Ping Yu, Yun Luo, Noval water treatment process-combined cationic ion-exchange bed and degasifier in a three-phase fluidized bed, Desalination, 2002, 151:145-152 5、P. Yu, D.-M. Liao, Y.-B. Luo, Z.-G. Chen. Studies of Benzotriazole and Tolytriazoleas Inhibitors for Copper Corrosion in Deionized Water. Corrosion, 2003, 59(4) :314-318 6、於萍,陳啟平,羅運柏,水電站大壩廊道內析出物的分析與試驗研究,水利發電學報,2004,23(1):79-83

『叄』 創新人才的品格特徵

首先對創新我非常認同,不但是科技創新,但是現在我在教育部到上海來開座談會,就是創新人才培養會上,我就指出,創新不但是科技創新,但是一般還是指科技創新,因為科教興國,但是科教能不能興國?我認為雙刃劍,我首先把這個問題拋出來,瘦肉精發明者是一個大學生,花了四個月時間研究出來,你不得不承認是個科技創新,但是他用在什麼地方去了?

創新,除了人無我有,人有我優,所謂的創新先走一步,就是人家沒有走的你走了,走好一步就是人無我優,再走一步,不要自滿,創新實際上我們學校一直腦子非常清楚,三個層次,創新有三層次,一個是拿來主意,一個是推陳出新,第三個是原創,我們指的創新人才就是原創的,因為中國是富人經濟,是靠富人帶動,先富起來,然後帶動別人富。
第二個心,自信心,也有專家已經提到了,這個自信心,我不講什麼不怕挫折的,因為大家知道一個事業往往是經過很多次失敗才能成功,失敗是成功之母,如果他碰到任何問題,第一反應是老師怎麼說的,書上怎麼說的,他自己不敢冒險,就是剛才講的高度、寬度、力度,沒有自信心的人沒有力度,哪怕不是創新人才,在職場上能夠很好。

第三個是思想要自由,復旦大學一個博士給大家做講座,他說一個沒有自由的人不可能有創造性,不但是行動自由,而且是思想自由,我把現在學生分三類,一類叫有知識,第二類叫有文化,第三類叫有思想,姚憲明是北大畢業生,原來是曾慶紅的幕僚,他說我們北大不但要出人才,還要出思想,你出一個思想影響幾代人,所以我們希望北大、清華出這樣頂尖的東西,你培養一萬個人才有什麼稀奇,要出思想。

『肆』 助理研究員可以申請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么

研究員和教授是差不多的。只不過教授一般在高校,而研究員在研究所,兩者平級。教授有給學生上課的義務,但是研究員沒有。研究所沒有本科生,所以研究員不用給本科生上課;而教授有的給本科生上課,有的只給研究生上課。研究員科學研究機關中的高級研究人員,相當於教授; 副研究員相當於副教授。 在中科院都用研究員的職稱而不用教授。研究員(國家評定的)可以兼做博導,但是教授不一定是研究員。教授可以兼做研究員,但是同時研究員也不一定是教授;研究員是國家評定的,通常研究所中的領導及學術帶頭人是研究員職稱,作出傑出貢獻後可以評定院士。教授中有研究員職稱的不多。教授有給學生上課的義務,但是研究員沒有。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人事部職稱管理評審制度規定,職稱是對技術人員工作能力的表述,是由職稱評定委員會評審的。研究員職稱系列包括實習研究員(初級),助理研究員(中級),副研究員(副高),研究員(正高)。碩士畢業會後兩年可以申請助理研究員評審,評審通過給該職稱,一般碩士是沒有問題的。碩士獲得助理研究員三年後可以申請副研究員的評審,主要要求是要計算機等級考試證明、外語等級考試合格證明,技術論文或技術工作總結,主要是三年中從事的技術工作成果,如在國內學術期刊發表的論文、撰寫的著作、參加課題的研究成果等,如有省、部級獎項將增加評審通過的可能性。獲得副研究員職稱五年後可以申請研究員的評審,要求與副研相同,主要是對技術工作能力的確認,要有證據證明自己的實際技術工作能力,最好的證據就是成果。

『伍』 國家天文台鄭永春簡歷

  1. 鄭永春,博士,行星科學家、科普作家。他熱愛科學傳播,2004年開始從事科普創作。任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新媒體專業委員會委員、北京科普創作協會理事、上海科普作家協會榮譽會員。新華社中國特稿專欄作家、中國國際廣播電台環球資訊特約評論員、北京人民廣播電台新聞廣播特約評論員、《知識分子》簽約作家。知乎、科學網、中國科普博覽知名博主、中國探月與深空探測網特約撰稿人。中國科協《科普中國》深空科普團隊負責人、中國少年科學院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科技館青少年科技活動指導教師等。

  2. 2000年畢業於西南大學(原西南農業大學)環境保護專業,2005年獲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大學(原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地球化學專業博士學位,師從王世傑、李春來和歐陽自遠院士。同年進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從事科學研究至今。先後在中國科學院月球與深空探測總體部、香港科技大學太空科學研究中心、澳門科技大學太空科學研究所工作和訪問多年,曾經學習和研究的領域涉及天文、行星、航天、地質、化學、農業、環保等。目前的主要研究興趣為月球與行星科學、太陽系探測、載人深空探測等。

  3. 香江學者計劃首批入選者,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首批會員,曾擔任探月工程月球應用首席科學家學術秘書、澳門科技大學月球與行星科學實驗室-中國科學院月球與深空探測重點實驗室夥伴實驗室學術秘書、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理事兼宣傳外聯組組長、國家天文台青促會小組首任組長、中國天文學會青年天文論壇發起人之一、國際行星學會會員、中國青年科技工作者協會代表等。

  4. 獲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首屆優秀會員、中國科學院院長獎、中國首次月球探測工程圓滿成功有功人員獎、探月工程嫦娥二號任務突出貢獻者獎、香江學者獎、中國科學新聞人物提名獎等。

  5. 在新華社、中國新聞社、中央電視台、中國國際廣播電台等傳播太空探測進展和行星科學新發現。在新華文摘、科學世界、環球科學、中國國家天文、天文愛好者、太空探索、三聯新知、金融博覽等雜志,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科技日報、中國科學報、中國航天報等報刊,知識分子、賽先生、中國科普博覽、人民網、騰訊、新浪、網易、搜狐、果殼、中科院之聲等新媒體,發表科普文章100多篇,均達到了良好的傳播效果。在中國科技館、北京天文館、北京自然博物館、天津科技館、東莞科學館等科普場館,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北京師范大學、東南大學、、西南大學、蘭州理工大學、澳門科技大學、裝甲兵學院、裝備指揮學院等高校,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等科研院所,北京第三十五中學、首師大二附中、海淀教師進修學校附中、牛欄山中學、中科院附屬實驗學校、朝陽外國語學校、芳草地國際學校、北京小學等進行科普報告50多場。

  6. 著有《飛越冥王星》,參與編寫《中國公民科學素質系列讀本》、《中國探月》、《蟾宮攬勝——人類認識的月球世界》、《月球與深空探測》等。

  7. 鄭永春博士現任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副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理事兼宣傳外聯組組長,主要從事月球與行星地質的研究,在月球和火星土壤、行星資源就位利用、行星表面環境、月球與深空探測科學目標與未來發展戰略等領域等領域有新的認識與理解。鄭永春博士研製成功了國內首個模擬月壤,分析探月工程嫦娥一號、嫦娥二號的探測數據,獲得了高解析度的全月球微波圖像,發現了200多個月球熱異常區域。

  8. 美國天文學會行星科學分會(Division for Planetary Sciences of the American Astronomical Society)5月9日宣布,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鄭永春博士榮獲該學會2016年卡爾·薩根獎(Carl Sagan Medal for Excellence in Public Communication in Planetary Science),以表彰鄭永春博士在行星科學研究和科學傳播方面的重要貢獻。該學會將於今年10月16-21日在美國加州帕薩迪納市舉行的美國天文學會行星科學分會與歐洲行星科學大會聯合會議上頒獎。

『陸』 北航導師阮存軍

阮存軍 男 碩導 電子學研究所
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通信地址:北京市海淀區北四環西路19號
郵政編碼:100190

研究領域
1、集成真空電子學的理論與機理、模擬與設計及其在亞毫米波和太赫茲頻段的關鍵技術研究 ;
2、帶狀電子注成形與傳輸的理論研究、模擬設計與關鍵技術研究;
3、毫米波和太赫茲帶狀注速調管和分布作用速調管的理論、模擬設計及其應用技術研究;
4、毫米波和太赫茲電子系統的研究與系統集成;
5、強流電子注成形、聚焦和傳輸過程中的電子注截面、三維運動軌跡、電流密度分布、能量分布和速度分布等關鍵物理參數的實驗測量與分析技術研究;
教育背景 1999-09--2003-07 清華大學 博士
1997-09--1999-07 清華大學 碩士
1992-09--1997-07 清華大學 學士

學歷研究生

學位博士
工作經歷

工作簡歷 2011-12--今 中國科學院電子學研究所 研究員
2006-06--2011-12 中國科學院電子學研究所 副研究員
2003-07--2006-05 中國科學院電子學研究所 助理研究員
2001-11--2002-05 德國Muenster大學 訪問學者

社會兼職 2012-03--今 中國電子學會,青年理事
2012-01--今 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會員
2007-12--今 中國電子學會,高級會員

『柒』 益品達健所屬公司康睞爾聘請了中國科學院教授為首席科學家,是真的嗎

千真萬確!康睞爾聘請了中國科學院楊寶教授為首席科學家、技術顧問。他是中國科學院拔尖青年人才項目獲得者、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優秀會員、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傑出青年項目獲得者、FOOD CHEMISTRY雜志「頂級評審專家」。有中國科學院教授把控品質,益品達健的產品相當值得信賴呢。

『捌』 彭澎的簡歷

博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前寒武紀地質學和岩石學專業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前寒武紀地質學博士
北京大學構造地質學學士
中組部首批青年拔尖人才
中國科學院大學教師
講授課程《大陸地殼演化》
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
岩礦制樣與分析實驗室主任
中國地質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湖南益陽人 前寒武紀地質學
岩漿岩岩石學
岩牆群、火山岩系和大岩漿岩省
綠岩帶
華北克拉通早期地質演化
超大陸對比和重建 地質學

『玖』 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多少錢

第四屆科院青創業賽(簡稱本屆賽)科院團委指導由科院研究院團委、科技術團委共同發起主辦由科院研究院、科院研究院創業者協、科技術研究聯合執行承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