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德育小課題研究徵文
『壹』 小學生微德育小課題研究報告作文怎麼寫
想寫好作文,在我看來,無非有以下幾點:
1.嚴謹的布局:
正所謂萬事開頭難,不過只要開了個好頭,這篇作文就會很好寫了。
鳳頭:是文章的首段,是閱卷老師首先入眼的地方,一定要做好整篇文章的中心把握,要做到下文與首段上下連貫,緊密結合,要通過開頭使下文有可寫之處,開頭要達到讓閱卷老師耳目一新的效果。例如,巧用排比,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並且通過這些修辭手法,而統領全文主旨。
豬肚:在一篇上好的文章中,分段都會恰到好處,而當文章中只有一大段或兩三段時,這篇文章即使文采再出眾,也不會有太高的分數,因為閱卷老師在中考判卷時,每三分鍾就要判出一份作文,工作量相當大,如果不善於分段,閱卷老師可能失去耐心,從而看不完,就會草草的給出分數。所以,在我看來,一篇文章至少要分 6-8個段,但不是一行或幾行一段,而是要看起來像豆腐塊,一塊塊整齊的排列在一起,使文章緊中有松,鬆弛有度。要看上去整篇文章是一個整體,而不是零散的。2014中考作文寫作技巧及方法
豹尾:在文章的最後處,應當讓主題更突出鮮明,升華主題思想,使豹尾抽起來!或讓人感到峰迴路轉,柳暗花明或更進一步的特殊效果。在文章末尾,應當再次點題,緊扣中心思想,讓貫穿始終的中心思想繼續延伸,引人深思。特別是要在結尾處,與開頭形成呼應,對比,遞進等等,來引發閱讀老師的共鳴!
2.細膩的文筆:不管是記敘,議論還是散文;不管是寫人寫事還是寫景。都要用細膩的文筆呈現出來,使文章中點更突出,讓閱卷老師在看試卷的過程中,有深思,放慢閱讀速度和重復閱讀的情況出現,讓閱卷老師身臨其境,從而使文章更具靈性。
3.貫穿始終的思想感情:在一篇布局格式上很得當,錯落有致的文章上,還必須要有一條貫穿始終的思想路線,這條線就像魚的脊椎一樣重要,這條線一定要清晰,明確,千萬不可含混不清。
把握好這幾點,一篇好的中考作文已經大致成型,不過要想在中考中脫穎而出,這僅僅是開始。
『貳』 德育小故事徵文開頭和結尾
故事開頭 陶行知獎學生糖果
陶行知先生在擔任一所小學的校長時,看到男生王友用泥塊砸班上的同學,當即制止了他,並要他放學後到校長室去。
放學後,王友已經等在校長室准備挨訓了,陶行知卻掏出一塊糖果送給他,並說:「這是獎給你的,因為你按時來到這里,而我卻遲到了。」王友驚異地接過糖果。隨後,陶行知又掏出一塊糖果放到他的手裡,說:「這塊糖也是獎給你的,因為當我不讓你再打人時,你立即就住手了,這說明你很尊重我。」王友更驚異了,眼睛睜得大大的。
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塊糖果塞到王友手裡,說:「我調查過了,你用泥塊砸那些男生,是因為他們不守游戲規則,欺負女生。你砸他們,說明你很正直善良,有跟壞人作斗爭的勇氣!」王友感動極了,他流著淚後悔地說道:「陶……陶校長,你……你打我兩下吧!我錯了,我砸的不是壞人,而是自己的同學呀!」陶行知滿意地笑了,說:「你能正確的認識錯誤,我再獎給你一塊糖果,可惜我只有這一塊糖果了,我的糖完了,我看我們的談話也該完了吧!」懷揣著糖果離開校長室的王友,此刻的心情不難想像.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51007855.html?si=1
德育小故事結尾
如果每個人都擁有著這樣的品格,那我們的家園一定會更加美好!
『叄』 小學生德育徵文800字
請問大家:鹽重要不重要?我想沒人會否認鹽的重要性,那麼,給每人發15克鹽,請大家直接吃鹽,相信是沒人愛吃的。德國人的做法是:用餐時請每人喝一碗湯。15克鹽放進湯里,味道很鮮美,人人都願意喝。我們的做法則是,因為鹽很重要,所以把鹽從湯里提取出來,然後讓你吃鹽,再喝淡而無味的湯。結果,你是既不願意喝湯,也無法吃鹽。在我們的學校教育中,這個是德育活動,那個是智育,分得很清楚。實際上,學校所有的課程都是育人的,都包括了對學生的思想教育。任何一門學科,包括理科,都是知識體系和價值體系的結合統一。物理學科的科學精神、唯物史觀,不都是思想教育的重要內容么?所以,教育工作者要有整體的育人觀念。
學會合作 (求索)
有人和上帝討論天堂和地獄的問題。上帝對他說:「來吧!我讓你看看什麼是地獄。」
他們走進一個房間。一群人圍著一大鍋肉湯,但每個人看上去一臉餓相,瘦骨伶仃。他們 每個人都有一隻可以夠到鍋里的湯勺,但湯勺的柄比他們的手臂還長,自己沒法把湯送進嘴裡。有肉湯喝不到肚子。只能望「湯」興嘆,無可奈何。
「來吧!我再讓你看看天堂。」上帝把這個人領到另一個房間。這里的一切和剛才那個房間沒什麼不同,一鍋湯、一群人、一樣的長柄湯勺,但大家都身寬體胖,正在快樂地歌唱著幸福。
「為什麼?」這個人不解地問,「為什麼地獄的人喝不到肉湯,而天堂的人卻能喝到?」
上帝微笑著說:「很簡單,在這兒,他們都會喂別人。」
『肆』 德育小論文600字
德育小論文
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
昨天下午,學校組織我們一年級的語文老師和數學老師召開了一次會議。在這次會議上,劉校長和張校長談的最多的是一年級新生的養成教育。這次會議就如一場及時雨,滋潤了我乾涸的心田,為我打開了很多困惑之門,讓我知道了自己工作的不足和以後工作的方向。我尤其認識到了一年級新生養成教育的重要性。
世界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有段名言: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可見習慣對人的一生影響有多大。理論和實踐都證明:小學是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良好的習慣會讓學生終身受益,學生的養成教育關繫到學生的未來發展。小學一年級的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是關鍵期的基礎。我打算從這幾個方面做:
1、規范我自己的語言、書寫、舉止、穿著等,為學生做好表率。
一年級新生對老師是很崇拜的,喜歡模仿老師的一言一行,老師必須做好表率。在黑板上板書、批改學生的作業必須一筆一劃,書寫規范、工整、漂亮。如在黑板上教寫拼音,劃拼音的四線三格,必須規范美觀,書寫拼音,格式與書寫也應該正確美觀,切記為了搶時間而隨意劃格、書寫。再如:我強調孩子們不準帶零食進教室,我自己帶頭不在教室吃早點與零食。當地面有紙時,我總是趕緊撿起,有些時候,在教室的走廊上看到一、兩張廢紙,我會彎腰撿起,並故意當著全班孩子的面說:「我又做了一次彎腰天使。」然後把廢紙扔進垃圾桶。教室桌凳歪斜時,我總是整理齊,講桌不整潔時,我總是清理干凈……這一切,學生會看在眼裡,記在心上,慢慢地學生都會照著我的樣子去做。教室的衛生工具擺放不整齊時,總有學生去擺放好,教室地面有紙,學生會馬上撿起,垃圾桶垃圾過半就有學生自覺去倒,而且他們還學會開窗、開門時輕輕的。知道了怎樣做才是不打擾別人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正身示範,班主任須先遵守。
2、學前工作。
孩子們剛剛從幼兒園進入小學,許多生活和學習的習慣仍按照幼兒園的方式進行。形成一定的行為習慣乃至養成行為規范還需要一個過程,每個過程必須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調動學生的主體因素,認真地進行引導,使學生能適應新的環境自主地去學習。我們學校在9月1日這一天安排了學生學習「一日我會」,這就是幫助學生行為規范養成的一個最好的契機,為孩子們盡快地適應小學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作為一年級的班主任就要利用這一時間好好地引導、教育孩子。例如:課堂常規、課間活動常規、進出校門常規、集體活動規范、見到老師要問好等等。每一項教育內容都應進行精心的設計,以達到最好的效果。對於剛剛走出幼兒園的小朋友你只對他們進行說教,講些大道理,收效是甚微的。對於每一項常規教師除了講清要求之外,還可以創設情境讓孩子進行練習,這樣讓孩子們進入角色會記得更牢。這一階段的引導,需要班主任用心地去引導、示範,讓孩子在不斷地練習中得以養成。
3、一日工作。
到了 9月2日之後,我們還是要對孩子繼續進行這方面的教育,行為習慣的教育貫穿在孩子一日的在校學習當中。在開學的第一個月中,我們還是要刻意的去提醒孩子,但這時是自然的。
我早上一般比學校規定的教師到校時間早到10—20分鍾,來到班級開窗、檢查衛生、、督促組長檢查並收家庭作業本、組織早讀,做好早鍛煉的准備等。(我要求孩子到了班級先掛好飯盒袋,再放好書包,然後拿出作業交給組長,再拿出書本早讀,早讀要大聲朗讀,身體坐正,眼睛要看著書,做到眼到、口到、心到。)
中餐的管理。要求安靜,不管是排隊盛飯菜,還是吃飯都要求孩子們安靜有序。一般的情況下,我是按組來排隊打飯盛菜,如果紀律不好,我就會請表現最棒的孩子來叫坐的端正、遵守紀律的孩子先排隊吃飯。另外我強調的最多的是不浪費糧食,我的口令是:吃多少,盛多少。我每次都會強調不挑食,我的口令是:每樣菜,我都吃!我要求孩子們要在學校工作人員收餐具之前把飯吃完。這對很多孩子來說,是養成專心吃飯的好習慣,改掉了在家要家長喂、或者是含在口裡不吃去玩的壞習慣。我要求吃好飯的小朋友可以坐在座位上喝牛奶或是休息一 下,但是前提是每個同學必須負責自己座位周邊的衛生,要求桌面、屜子、地面無一粒飯、無一滴菜汁,無一點雜物。並且我安排了六個崗位,由六個學生負責衛生的檢查與督促。具體的安排是一到三組與四到七組分別有一個同學負責檢查桌面衛生,一個同學負責檢查桌屜衛生,一個同學負責人檢查地面衛生。等衛生搞好了就請全班同學進教室練字,練完字就准備午休。這樣既可以培養學生養成認真書寫的良好習慣又避免了飯後的劇烈運動。
對於一年級的孩子搞衛生一開始教師一定要指導到位。例如掃把怎麼拿,抹布怎麼擦桌子等等。第一周教師和孩子們一起打掃,第二周教師在旁邊看,適時地指導。要安排好值日表,每位學生分工明確,責任到人。但分工不分家,先搞好的要幫助還沒有搞好的,值日的學生最後一起回家。
放學排路隊的組織。放學排隊前安排一分鍾進行安全教育、強調出校門的紀律。也就是要求學生在104班接送點等待自己的家長。如果家長沒有及時來接,請一定跟隨老師回校園在校內的台階上坐著等家長來接。還安排一分鍾的整理時間,也就是整理書包、將自己座位及周邊的垃圾撿干凈、將桌子板凳擺放整齊,再輕輕的離開座位,到教室外的走廊排路隊,走路隊要快齊靜。為此,我還設置了幾個不文明情境,讓學生體驗其中的危害,知道到底怎麼做才是正確的。
第一個月是行為養成的關鍵期,我相信在第一個月經過我循序漸進地指導,扎扎實實地練習,104班的學生的各項行為習慣能大致穩定下來,到時我就可以放手管理了。
『伍』 小學德育時效性的研究課題研究報告
簡簡單單的就行,
『陸』 《如何開展小課題研究》學習體會
小課題研究是與大課題研究相對而言的,屬於校本研究的范疇,是一種重要而可行的校本教研方式。小課題研究更強調教師的自覺行動。所謂「小」是指:研究范圍微觀、內容具體、切口小、周期短,容易操作。小課題研究的目的主要是解決教師個人教育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困惑,並總結經驗,不以理論研究為主,是一種微觀的應用性質的研究。教師本人作為研究者,研究內容可以是教學過程中的章節或某個專題,教育教學中存在的現象、案例、問題等。研究成果可以是總結報告、展示課、教學設計、教學論文等;研究周期長短咸宜,短則幾個月,長則一學年、幾學年等。可以是一人或多人研究。不刻意要求完整運用某種研究方法,閱讀、記錄、反思、行動可靈活運用。總之,小課題的特點可以用「小」、「近」、「實」、「真」來概括,「小」就是從小事、小現象、小問題入手,以小見大,類似於「提高課堂教學中學生參與度的研究」;「近」就是貼近教學,貼近現實,不好高騖遠,比如「數學應用題問題的研究」,「學困生轉化研究」,「提高學生對數學錯題進行自我分析診斷能力的研究」;「實」就是實實在在,摒棄大而空的描述預測,多一點實在的關注,類似於「怎樣記住學生的名字」,「怎樣排位」等;「真」就是要真研究、真討論,寫真文章、真實踐。 概括來說,小課題研究,就是教師的自我研究,是以教師自身教育教學過程中迫切解決的問題為研究對象,以問題解決、經驗總結為研究目標,吸納和利用各種有利於解決問題的經驗、知識、方法,改進教育教學工作,同時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課題研究。二、開展「草根式」小課題研究的一般步驟1.選題選題的一般步驟是先發現和提出問題,再查找資料,分析問題,最後結合實際,確定研究課題。選題主要有以下幾個基本途徑。(1)從教育教學的問題及困惑中選題 小課題研究的目的是解決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各種具體問題,教師天天置身於教育現場,這是教育問題的原發地。比如:如何提高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的效率;怎樣解決部分學生不能獨立完成作業的問題;如何讓課堂教學既開放又有序;如何對待學生間的差異等。教師可以從自己感到不很滿意或需要改進的地方去選題,長期積累,挖掘出值得研究的問題來建立自己的「問題庫」。 面對諸多的實際問題,教師究竟該選哪一個問題作為小課題進行研究呢?這要從值得研究的問題的價值和緊迫性方面考慮。當問題成為困難時,教師需要分析問題的主要表現與原因是什麼。繼而查閱資料、學習借鑒他人的經驗,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這樣,教師關注、追蹤、分析某個教學問題,這個問題就可以成為課題。如部分學生不能獨立完成作業,主要表現在沒有掌握所學內容,解決的辦法是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培養學習能力,由此,可以形成一個課題:促成學生獨立完成作業的策略研究。(2)在切磋交流中發現課題 在閱讀學習中,最為關鍵的是教師要時時注意結合自己的工作實際進行有針對性的思考,對自己工作中的相關問題或經驗進行解讀和分析,使有價值的問題或經驗在聯系、解讀中逐漸清晰起來。(4)從學生的反應中尋覓課題 教師要多了解學生的反應,通過觀察學生的言行,與學生交流,更好地發現學生現實的需要,解決教育教學中的問題,同時,挖掘一些教師意想不到的但有研究價值的小課題。(5)從已有成果的應用研究中歸納課題 研究的取向主要是將他人研究的成果應用於自身的教育實踐。這類課題由於是學習他人的成果後,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具體實施,比較適合年輕教師。一般從教師自身感興趣的他人成果選題時,需注意可操作性。(6)總結經驗形成課題 教師結合自己的興趣,對自我教育教學經驗進行分析及總結,進行系統化的梳理和理性分析,這有助於幫助教師發現自己的教育教學亮點、成功之處,促進教師個性化發展,形成自我教育特色。這類小課題一般適合已經具有一定教學實踐的骨幹教師去研究。(7)創新工作生發出課題 這類小課題往往需要比較科學的研究方法,對教師教育科研素養要求比較高,因此比較適合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教師去選擇。研究的取向主要為發現新規律、探索新方法、闡述新關系。2.搜集資料資料收集包括閱讀書籍、查閱歷史文獻等收集書面資料,還包括通過實地調研,訪談獲得直接研究材料,還可以通過體驗取得有關材料,並對材料進行整理歸納分析,為下一步研究做准備。3.確定研究目標與內容 小課題研究,教師不僅要撰寫詳細、規范的研究方案,還要明確自己的研究目標和內容,知道自己要研究什麼,從而突出研究重點,明確課題研究要達到的階段性和最終目標,必須明確課題要解決什麼教育實踐問題,該課題對教育教學質量有哪些方面的改善。4.實施研究教師要先明確解決問題的主要方式和途徑,可採用案例法、觀察法、行動研究法等。應特別強調,小課題研究的核心是行動,行動是研究方案付諸於實踐的過程,是一個尋找問題解決、創造教育實踐新形態的過程,研究過程要充實、切實。原始資料如果不及時記錄,到需要時再去追憶、收集,則為時已晚。況且,所有這些真資料也將成為教師撰寫論文最生動有力的素材。因此,教師要注意原始資料的收集與整理,做過的事情,教師要隨時注意記錄、反思和總結。要特別注重教育教學過程中一些有意義的細節,對細節的反思與改善,可以提升教學實踐水平。要注意邊實踐邊研究、邊研究邊實踐,反復修正。小課題研究要注意淡化形式、注重實效,立足於教師個人的特點、興趣和愛好,著眼於解決問題,改變思維方式,轉變行為,服務於日常教育教學活動,服務於教師專業發展。教師要注意與同事間的合作與交流,必要時尋求專家引領。同時,管理者要注重課題研究操作的個性化,鼓勵教師根據自身條件,選擇、運用適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去開展研究,倡導有能力的教師嘗試運用學術型研究方法開展相關研究工作,但不強制要求。5.表達研究成果 中小學教師應有自身獨特的研究表達方式,應鼓勵教師使用自己的語言闡述課題成果。小課題研究倡導的成果表達方式很多,例如:教育敘事、論壇、論文、日誌、案例描寫、課例報告、經驗總結等。這些方式便於操作,與教師工作實踐相輔相成,能很好地解決工作與研究的矛盾,是教師教育教研活動的重要載體。其實在講述成果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產生新體會、新發現、新認識,進行新思考。 三、小課題研究的一般管理流程 小課題研究過程簡單,這對教學任務比較繁重的教師而言,心理上也就較容易接受,較容易入手,同時,讓教師感覺有用。但是,這種研究也並不是自生自滅的,而是需要引導與管理,組織相關培訓和課題研究指導工作。對於學校來講,如何來組織和管理「草根式」小課題呢?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步驟。1.教師選題,填寫《教師小課題研究報告單》(見附件),藉以了解教師規劃的小課題研究的方向和步驟,還可以較好地提高教師的自我診斷能力。2.教師以教研組為單位向學校教科室申報立項。對教師提交上來的題目,管理者要進行精心篩選,幫助教師把研究的題目定位在解決自己在教育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和總結經驗。3.學校教科室研究,批准立項,向申報者發立項研究通知書。4.教師實施研究,積累研究過程資料。教科室組織各種集體研討活動,對教師的研究進行督查指導。5.階段性小結,開展中期成果鑒定會,對研究狀況進行評估。6.結題。教師向教科室提出結題申請,整理研究過程資料及成果資料並交教科室。教科室組織有關專家聽取研究者的報告,對課題進行評審,向研究者宣布評審意見。7.開展課題成果推廣會,對研究成果進行推廣和獎勵。四、小課題研究的激勵措施1.管理者要注意創設開展小課題研究的氛圍 學校科研文化具有隱性的滲透力量,組織者應設法引領教師意識到研究是自己教育教學工作的需要,從而主動投入教育科研活動之中。管理者要幫助教師打破課題研究的神秘性,增強教師開展小課題研究的信心。同時,要考慮教師的能力、素養、時間、精力等因素,這些往往決定著教師可以不可以進行研究,能不能將研究進行到底。因此,幫助教師從實際出發,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基礎上設計合理的計劃和目標。2.管理者應多方為教師提供專業支持 比如,為了易於教師操作,理順思路,可以把研究流程改製成表格形式,引導教師建立科學的邏輯體系。教師的時間和教研活動時間都是有限的,為了真正提高教研活動的效果,可以讓常規教研與小課題研究相結合,在教學、聽課、評課過程中發現問題,形成小課題,通過集體備課擬定出對策,在教學、聽課、評課中去實踐研究,通過研究討論加以改進,一個一個問題去攻關。筆者主張個體研究與群體研究相結合,讓具有相同或相近課題的教師結合成「研究共同體」,一起分享、交流、實踐、提高,讓教師感受到研究的快樂、成長的快樂。可以選取教師感興趣的教學內容,輪流上課和研討,增進教師的相互了解,實現共同提高的目的。同時,利用教師研究論壇、互助交流活動、博客等為教師提供輔助。這可以在某種程度上降低教師對小課題研究的忙亂性,讓小課題研究與常規教研相輔相承,相得益彰,激發教師進行小課題研究的興趣和積極性。3.鼓勵教師用自己的方式去開展研究 管理者要重視教師之間的差異性,以教師的個體自我需求為出發點,高度呵護這種課題研究的自我化傾向性、個性屬性。幫助教師根據自身關注點和自身能力選擇合理的課題,並幫助教師設計符合自身情況的研究計劃,允許教師過程操作的特色化,保護教師開展研究的積極性。4.注重成果評價多元化 基於普通教師的差異性,課題研究成果的評價定位不應太高。應根據教師的能力來鼓勵教師進行多樣的成果總結。教師對於自己研究結果的表述,不宜脫離自身的實際可能性去追求高深的理論闡述,應該力求避免空洞、抽象和程式化,用自己的表現方式來展示成果。要提倡生動的案例和個性化的語言,提煉自己的經驗、體現自己的特點。對高一級的課題申報,原則上是在小課題研究的基礎上提名,把教師完成課題研究狀況記入教師檔案,在評優樹先中有所體現。 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教師成為研究者的呼聲日益提高。經歷過小課題研究的教師認為,小課題研究轉變了自己的工作習慣,重新認識了多年來的教學習慣,從只是埋頭工作,到學會反思,記錄總結教訓與經驗,教師不再面對工作中的問題發牢騷,而是積極尋求解決的辦法。課題研究促進了教師不斷學習,團結一致,坦誠相待,分工合作。把小課題研究作為自己的工作行為、思維方式,那麼教師的專業水平必然會越來越優秀。優勢互補,資源共享。教師要實現由「經驗型」到「科研型」,由「教書匠」到「教育家」的轉變,就必須搞研究,尤其要搞小課題研究。基於小課題研究的特點,可以做到教師「人人有課題,個個搞研究」,促進一批科研成果的誕生和科研骨乾的成長。5.表達研究成果 中小學教師應有自身獨特的研究表達方式,應鼓勵教師使用自己的語言闡述課題成果。「草根式」小課題研究倡導的成果表達方式很多,例如:教育敘事、論壇、論文、日誌、案例描寫、課例報告、經驗總結等。這些方式便於操作,與教師工作實踐相輔相成,能很好地解決工作與研究的矛盾,是教師教育教研活動的重要載體。其實在講述成果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產生新體會、新發現、新認識,進行新思考。
『柒』 四年級上學期微德育的作文150字
「等待著下課,等待著放學,等待游戲的童年。」童年一去不復返了,但童年的記憶始終縈繞在我的心頭。
四年級下學期時,一個夏日的午後課。這個時候難免會打瞌睡,叫都叫不醒。那時候最提神的就是下課鈴聲,放學鈴聲。只要聽到「叮鈴鈴」,立刻就清醒了,再也睡不著了,喝安眠葯都不管用。
一下課,沒等老師喊下課,就有人沖出去了。老師喊下課時,我們就一窩蜂似的跑了出去,速度比飛機還快。那時候,我喜歡玩沙包。我們三五成群玩,我站在中間。每一次,我都險之又險地躲過去了。這時,我看到了一個人,形象地說是一個肉球。准確地說是一個人——王冰瑄。我眼睛一亮,想到一個不用這么驚險就能不被打中的辦法:把王冰瑄當擋箭牌。說做就做,我立刻站到了王冰瑄身後,王冰瑄還不知道呢。我突然拍了他一下,然後趕快跑到旁邊。王冰瑄一扭頭,見後面沒人,不由得愣了一下。鄭曹傑趁他發愣的時候,把沙包扔向他,等他反應過來的時候已被打中了。我躲在一旁偷笑,他看見了,立刻明白了是怎麼回事。他指著我,氣得說不出話來。臉上肥肉亂顫:「你……」我笑著說:「王冰瑄同學,你已經被打中了。別看我,我會臉紅的。」他恨不得沖上來揍我一頓。我看他那樣子,笑岔了氣,疼得齜牙咧嘴。他轉怒為喜,說:「報應啊!」「叮鈴鈴……」上課了,我們趕緊回教室了。
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童年。有的開心,有的難過,但每一種童年都是難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