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課題答辯 » 北京農林科學院歷任院長

北京農林科學院歷任院長

發布時間: 2021-03-05 02:24:21

❶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林產化學工業研究所的歷任所長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林產化學工業研究所
樊建平
男 漢族, 1920年1月生,河北武強人,中共黨員。
1938年參加革命,曾任林業部木材公司人事科長,秘書處副處長,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林業所造林室副主任;1960年起任林化所長,黨總支書記,黨的核心小組組長。
全復 男 漢族,1960年3月前在中國林科院工作,1960年3月至1965年12月任林化所副所長,總支副書記,1965年12月調雲南省昆明市工作。
張平 男 漢族,1924年1月生,中共黨員。
1966年4月前南京林學院工作,1966年4月來所工作任總支副書記,1979年3月調江蘇省科委工作。
吳毅 男 漢族,1923年7月生,江蘇揚中人,中共黨員,正局級待遇。
1941年10月參加新四軍,1949年5月東北林業總局,1953年9月林業部,1956年10月河北大學學習,1960年9月北京林學院,1963年6月東北林學院,1978年6月至1983年5月任黨委書記。
賀近格 男 漢族,1919年8月生,河南鞏縣人,中共黨員,研究員,碩士生導師,國家級津貼和早期回國專家。江蘇省第五,六,七屆人大代表。
1945年2月中央大學農業化學系畢業,1948年2月派往澳大利亞進修木材化學。1950年10月回國在中央農墾部工作,1960年來林化所工作,任所學術委員會副主任,1978年12月至1984年5月任所長。
王定選 男 漢族,1932年11月生,湘南漢壽人,中共黨員,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家級津貼和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江蘇省勞動模範。
1962年初德國德累斯頓技術大學化學系畢業,同年6月來所工作,1978年12月任副所長,1984年5月至1990年1月任所長。
張宗和 男 漢族,1940年11月生,河北豐潤人,中共黨員,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家級津貼和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全國勞動模範。
1964年8月東北林學院林產化工專業畢業來所工作,1980年6月至1987年4月任副所長,1990年1月至1993年3月任所長。
王超 男 漢族,1926年1月生,河南新安人,中共黨員,局級待遇。
1945年3月杭大太岳分校,晉冀魯預軍政大學,1947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任職,1957年11月水利部農田水利局,1962年農業出版社,1970年11月白龍江林管局,1979年4月中國林科院亞林所,1981年6月至1984年12月任所黨委副書記。
蔣振先 男 漢族,1929年7月生,江蘇江陰人,中共黨員,高級工程師。
1952年8月江蘇省句容林校畢業,1958年8月北京農業大學農經系畢業留校工作,1970年8月中國農林科學院大寨服務隊工作,1994年2月來所,1983年5月至1990年3月任所黨委書記。
鍾運猷 男 漢族,1941年3月生,廣西欽州人,中共黨員,研究員。
1963年8月華南農學院林化專業畢業在林業部林產工業設計院工作,1970年12月黑龍江省林業設計院,1976年4月農林部設計院,1978年4月來所工作。1984年4月至1987年4月任副所長。
李宗來 男 漢族,1940年7月生,江蘇連雲港人,中共黨員,高級工程師。
1960年6月南京林校畢業,1965年7月南京林學院林化系畢業到雲南省林業廳工作,1972年9月到廣西南寧農林局,1978年5月來所工作。1987年4月至1993年3月任副所長。
王咸華 男 漢族,1939年9月生,江蘇阜寧人,中共黨員,高級工程師。
1964年8月南京大學化學專業畢業到中科院蘭州化學物理所工作,1982年8月來所工作,1987年4月至1990年4月任副所長,1990年6月調廣西河池地區工作。
黃國興 男 漢族,1933年8月生,浙江渚暨人,中共黨員,工程師。
1951年4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59年10月中國林科院人事處﹑林機所工作,1961年9月來所工作,1987年4月至1990年年4月任副所長。
吳在嵩 男 漢族,1935年7月生,江蘇揚州人,中共黨員,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家級政府津貼。
1961年民主德國德累斯頓技術大學化學系畢業後到第二機械工業部第九研究院工作,1984年8月來所,1990年3月至1994年4月任所黨委書記。
沈兆邦 男 漢族,1939年1月生,江蘇太倉人,中共黨員,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部級有突出貢獻專家,享受國家級津貼。
1961年7月蘇聯列寧格勒森工學院化學系畢業來所工作,1982年至1984年前往瑞典,英國進修,1990年4月任副所長,1993年3月至2000年12月任所長。1997年4月至2000年12月任所黨委書記。
陸德興 男 漢族,1938年5月生,上海人,中共黨員,副局級。
1962年8月南京林學院林學系畢業到中國林科院林研所,1969年10月四機部410職工醫院,1974年11月林化所,1985年1月南京能源工程學院,東南大學,1992年4月來所工作至1996年12月任副所長,1994年4月至1997年4月任所黨委書記。
孫先玉 男 漢族,1957年1月生,山東膠縣人,中共黨員,高級工程師。
1975年8月黑龍江省大海林林場,1982年7月東北林學院林化專業畢業到林化所工作,1993年3月至1996年12月任副所長。
儲富祥 男 漢族,1963年9月生,江蘇宜興人,中共黨員,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家級津貼,首次國家「百千萬」人才人員。
1983年7月畢業於南京大學化學系考入中國林科院碩士研究生,1986年8月碩士畢業留所工作,1991年8月博士研究生畢業。1996年12月任副所長,2001年1月至2004年1月任所長。2004年2月調至林科院任副院長。

❷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的所得成就

50年來,學院獲得國家二等獎(學院獨立主持)以上獎勵12項,省部級一等獎以上獎勵49項,累計育成各類動植物新品種*多個,獲得新獸葯證書9個,取得國家發明專利*項。
50年來,學院將科技創新成果不斷的應用於農業生產實際當中,為農村經濟的發展提供全方位的科技服務。蔬菜研究中心選育的47個大(小)白菜新品種在全國28個省市得到推廣應用;培育的京欣、京玉系列西甜瓜品種成為了北京市場的主栽品種,累計推廣面積達56萬畝,為農民增收2億多元;經過50年幾代林果專家的不懈努力,培育出的桃新品種達40個,為平谷大桃產業化發展與升級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學院大力開展的以精準農業、智能化溫室設備、農業專家系統為代表的現代農業信息技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其成果不但在全國得到了大范圍推廣應用,而且推廣到東南亞等地;研發的以生物防治技術、有機農業生產技術、新型肥料、循環農業技術為代表的都市型現代農業生產技術在京郊及周邊得到廣泛推廣;研發的農民遠程教育培訓系統在全國建立遠程教育站點628,其中北京市436個,實現了京郊遠程教育鄉鄉通,並開始進村入戶,有力地提高了農民的科技文化素養。開放辦院,加強與外界的交流與合作,使學院的科技創新與服務水平進一步提升。通過與區縣建立全面科技合作,促進了大興西甜瓜、平谷大桃、房山食用菌、密雲板栗等區域產業的發展與升級,為當地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全院有200多名專家長期在京郊近400個基地進行科學試驗和成果的示範推廣,不斷把新成果、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送到農民手中,有力地促進了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步伐。
回顧走過的50年風風雨雨,正是「團結奮進、求實創新」的農科精神一直伴隨著持續不斷的走向新的輝煌征程;展望未來,學院將以「十七大」的勝利召開和院五十周年院慶為發展契機,堅持「開放有序、運轉高效、創新突出、支撐有力」的辦院方針,把解決都市型現代農業和新農村建設發展中的關鍵技術問題作為主要任務,提高科技創新能力、科技成果轉化能力和科技支撐能力,努力把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建設成為全國一流的農業科研院所。

❸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屬於什麼行政級別的

正廳局級別
1、北京市農林科學院是北京市人民政府下屬的事業單位,主管農業林業科學研究工作。
2、學院屬於正廳級別,書記、院長是正廳局級別,與北京市農業局局長級別相同。

❹ 北京市北京大學歷任校長的名字

1. 蔡元培(1868-1940),男,字鶴卿,號孑民,浙江紹興人,漢族,曾任教育總長、北京大學校長。

2. 蔣夢麟(1886-1964)原名夢熊,字兆賢,號孟鄰,浙江餘姚人。長期擔任北京大學校長。

3.胡適(1891.12.17—1962.2.24),漢族,安徽績溪上庄村人。現代著名學者、詩人、歷史家、文學家,哲學家。北京大學校長。

4.湯用彤(1893—1964),字錫予,祖籍湖北省黃梅縣,生於甘肅省渭源縣。中國著名哲學史家、佛教史家,教育家、著名學者。曾任北京大學副校長,校長。

5.馬寅初(1882—1982), 回族人1882年6月24日出生在浙江省嵊縣浦口鎮。中國當代經濟學家、教育學家、人口學家。1951年任北京大學校長。

6.陸平(1914-2002),男,原名劉志賢,又名盧荻,吉林長春人。1957年10月至1960年3月,任北京大學副校長,同年11月起任北京大學黨委第一書記。1960年3月至1966年6月,兼任校長。

7.周培源(1902年8月28日-1993年11月24日)著名流體力學家、理論物理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近代力學奠基人和理論物理奠基人之一。曾任清華大學教務長、校務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大學教務長,副校長和校長。

8.張龍翔(1981.5-1984.3),教授,生物化學家。浙江吳興(今湖州)人。1981年5月至1984年3月任北京大學校長。

9.丁石孫,男,漢族,1927年9月生,江蘇鎮江人,民盟成員、中共黨員,1950年參加工作,清華大學數學系畢業, 1984年至1988年北京大學校長、教授。

10.吳樹青,經濟學家兼教育家,教授。江蘇江陰人。經濟學家。1989年8月至1996年8月任北京大學校長。

11.陳佳洱(1934— ),上海人。著名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教育家、加速器物理學家。

12. 許 智宏 ,男,漢族,1942年10月出生,江蘇.無錫人,1965年9月參加工作,1999年12月至2008年11月任北京大學校長。

13. 周 其風 男,漢族,1947年10月8日(農歷)出生,湖南瀏陽人,中共黨員,理學博士。中國科學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導師。2008年11月開始擔任北京大學校長。

(4)北京農林科學院歷任院長擴展閱讀:

北京大學(Peking University)簡稱「北大」,誕生於1898年,初名京師大學堂,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國立大學,也是最早以「大學」之名創辦的學校,其成立標志著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開端。北大是中國近代以來唯一以國家最高學府身份創立的學校,最初也是國家最高教育行政機關,行使教育部職能,統管全國教育。北大催生了中國最早的現代學制,開創了中國最早的文科、理科、社科、農科、醫科等大學學科,是近代以來中國高等教育的奠基者 。

1912年5月3日,京師大學堂改稱北京大學校,嚴復為首任校長 。1917年,蔡元培出任校長,「循思想自由原則、取兼容並包之義」,把北大辦成全國學術和思想中心,使北大成為新文化運動中心、五四運動策源地。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北大與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南遷長沙,組成國立長沙臨時大學。不久遷往昆明,改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1946年10月在北平復學 。

北大由教育部直屬,中央直管副部級建制,是國家雙一流、211工程、985工程 、2011計劃重點建設的全國重點大學,九校聯盟 、中國大學校長聯誼會、京港大學聯盟 、亞洲大學聯盟 、東亞研究型大學協會、國際研究型大學聯盟、環太平洋大學聯盟、東亞四大學論壇、國際公立大學論壇、中俄綜合性大學聯盟重要成員。

北大始終與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連,聚集了許多學者專家,培養了眾多優秀人才,創造了大批重大科學成果,影響和推動了中國近現代思想理論、科學技術、文化教育和社會發展的進程。

網路-北京大學

❺ 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院士姓名

庄巧生抄 中國科學院院士
李家洋襲 中國科學院院士
盧良恕 中國工程院院士
方智遠 中國工程院院士
張子儀 中國工程院院士
范雲六 中國工程院院士
郭予元 中國工程院院士
陳宗懋 中國工程院院士
劉 旭 中國工程院院士
喻樹迅 中國工程院院士
吳孔明 中國工程院院士
萬建民 中國工程院院士
唐華俊 中國工程院院士

❻ 中國科學院第一任院長是:

郭沫若。來

郭沫若(1892一1978年),原源名郭開貞,字鼎堂,號尚武,乳名文豹,筆名沫若、麥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鴻、羊易之等。

1892年11月16日出生於四川樂山沙灣,畢業於日本九州帝國大學,現代文學家、歷史學家、新詩奠基人之一、中國科學院首任院長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首任校長、蘇聯科學院外籍院士。

(6)北京農林科學院歷任院長擴展閱讀:

歷任院長:

第一任:1949年10月-1978年6月郭沫若;

第二任:1979年7月-1981年5月方毅;

第三任:1981年5月-1987年1月盧嘉錫;

第四任:1987年1月-1997年7月周光召;

第五任:1997年7月-2011年3月路甬祥;

中國科學院匯聚和造就出一大批為新中國科技事業做出重大貢獻的科學家,其中代表人物有「兩彈一星元勛」於敏、王大珩、王希季、王淦昌、鄧稼先、朱光亞、孫家棟、任新民、吳自良、陳芳允、陳能寬、楊嘉墀、周光召、趙九章、錢驥、錢三強、錢學森、郭永懷、屠守鍔、黃緯祿、程開甲、彭桓武。

❼ 有關北京市農林科學院

對於這個小丑般的窮逼事業單位,我只能說呵呵。

不多說:去了後悔一生

❽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的機構設置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 下設蔬菜研究中心、林業果樹研究所、畜牧獸醫研究所、水產科學研究所、植物保護環境保護研究所、植物營養與資源研究所、農業科技信息研究所、農業綜合發展研究所、北京農業信息技術研究中心、北京農業生物技術研究中心、雜交小麥研究中心、玉米研究中心和北京草業與環境研究發展中心、農產品質量檢測與農田環境監測技術研究中心等14個研究所(中心),擁有4個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4個農業部原種基地及資源圃、5個農業部高技術實驗室及中心、9個北京高技術實驗室和專業研究中心。
五十多年來,在人才隊伍建設方面,北京市農林科學院推行了全員聘用合同制、全員年度考核制度和專業技術崗位聘任制(試點),按照「公開、公正、平等」的原則實行新進人員公開招聘制度,設立了鼓勵青年專家脫穎而出的青年科研基金和科研獎勵基金等制度。全院現有從業人員1850人,其中高級專業技術人員 310人、博士(後)210名、碩士300名;擁有博士後工作站1個,博士生培養點5個,碩士生培養點7個。另有1人入選國家傑出青年, 27人入選國家或北京市「百千萬」人才工程、19人獲得北京市優秀青年知識分子稱號、24人入選北京市突出貢獻專家、63人享受北京市政府特殊津貼、127人入選北京市科技新星培養計劃。全院45歲以下的青年科研骨幹佔80%以上,基本形成了以中青年人才為主,老中青相結合的優秀人才梯隊。
「創新與服務」是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的立院之本。我院已經走過了50多年的光輝歷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我院各項工作重心緊密圍繞北京農業的功能和定位不斷調整,以科技創新為出發點,以服務郊區為落腳點,大力傳承「求實創新、團結奮進」的農科精神,通過幾代人的辛勤努力,建成了包括動植物種質創新與新品種選育、農業信息技術、水產科學、工廠化農業、生物防治、禽病防治、環境友好型肥料、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研究等優勢學科在內的綜合性農業科研體系。在為北京市農業發展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撐的同時,也為全國農業科技進步和農業現代化建設做出了較大貢獻。
「十一五」以來,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累計承擔國家和市級項目近825項。獲得省部以上各類科技成果獎勵110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8項;神農中華一等獎1項,市科學技術一等獎2項,市農業推廣一等獎18項。獲得國家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授權160項,獲得新產品保護、新獸葯證書20個。發表SCI和EI論文254篇。

❾ 北京大學的歷任校長

1、孫家鼐(.07-1900.00)

2、許景澄(1899.07-1900.07)

3、張百熙(1902.01-1904.02)

4、張亨嘉(1904.02-1906.02)

5、李家駒(1906.02-1907.07)

6、朱益藩(1907.07-1907.12)

7、劉廷琛(1907.12-1910.09)

8、柯劭愍(1910.09-1911.11)

9、勞乃宣(1911.11-1912.02)

10、嚴復(1912.02-1912.10)

11、何燏時(1912.12-1913.11)

12、胡仁源(1913.11-1916.12)

13、蔡元培(1916.12-1927.08)

14、蔣夢麟(1930.12-1945.09)

15、胡適(1945.09-1948.12)

16、湯用彤(1949.05-1951.09)

17、馬寅初(1951.06-1960.03)

18、陸平(1960.03-1966.06)

19、周培源(1978.07-1981.03)

20、張龍翔(1981.05-1984.03)

21、丁石孫(1984.03-1989.08)

22、吳樹青(1989.08-1996.08)

23、陳佳洱(1996.08-1999.11)

24、許智宏(1999.11-2008.11)

25、周其鳳(2008.11-2013.03)

26、王恩哥(2013.03-2015.02)

27、林建華(2015.02-2018.10)

28、郝平(2018.10-至今)

(9)北京農林科學院歷任院長擴展閱讀:

北京大學,創建於1898年,初名京師大學堂,成立之初為中國最高學府,同時也是國家最高教育行政機關,行使教育部職能,統管全國教育。中華民國建立後,校名改為北京大學校,後又改名為國立北京大學。

1916年至1927年,蔡元培任北京大學校長時期,「循思想自由原則、取兼容並包之義」,推行改革,把北大辦成以文、理兩科為重點的綜合性大學,使北京大學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中心、五四運動的策源地。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北大與清華、南開合並組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日本戰敗後,北京大學回到北平復校。1952年院系調整後,北京大學聚集了原北大、清華、燕大三校的自然科學、人文學者,奠定了北大文理學科在中國高校中長期領先的地位。2000年,北京醫科大學回歸北京大學,成為北京大學醫學部。

如今,北京大學是一所兼具自然科學、人文學科、社會科學、醫學以及新型工科的綜合性大學,也是大中華地區和亞太地區綜合實力最強的高等教育機構之一。

北京大學現有六個校區。北京大學校址原本在沙灘紅樓、公主府等地,1952年院系調整後遷入位於北京西北郊的原燕京大學校園(燕園),燕園兼收中國古典韻味和西方校園規劃理念,主要景觀有未名湖、博雅塔等。

❿ 中科院歷任院長名單

郭沫若(1949年10月-1978年6月);
方毅(1979年7月-1981年5月);
盧嘉錫(回1981年5月-1987年1月);
周光答召(1987年1月-1997年7月);
路甬祥(1997年7月-2011年3月);
白春禮(2011年3月至今)。
資料拓展:
1、中國科學院(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成立於1949年11月,為中國自然科學最高學術機構、科學技術最高咨詢機構、自然科學與高技術綜合研究發展中心。

2、中國科學院學部成立於1955年,是國家在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咨詢機構。負責對國家科學技術發展規劃、計劃和重大科學技術決策提供咨詢,對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的重大科學技術問題提出研究報告,對學科發展戰略和中長期目標提出建議,對重要研究領域和研究機構的學術問題進行評議和指導
3、根據《中國科學院院士章程》的規定,在科學技術領域做出系統的、創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貢獻,熱愛祖國,學風正派,具有中國國籍的研究員、教授或同等職稱的學者、專家,可被推薦並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