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課題答辯 » 中學教育課題

中學教育課題

發布時間: 2021-03-01 00:55:16

『壹』 中學生研究性學習課題

內容提要:
厭學情緒是目前學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種有害情緒,它的產生從教學自身來看,主要有三個原因:一、重結果,輕過程;二、重責任,輕興趣;三、重講授,輕傾聽。解決這些問題,可從以下幾方面作嘗試:一、把時間和權力還給學生;二、改變課堂環境,完成角色轉換;三、以賽促練,變逼迫為激勵;四、游戲性學習與學習性游戲;五、製造機會,讓學生重拾自信。
關鍵詞:厭學思考對策
目前,厭學情緒正日益在中學生中蔓延,這種狀況如果不及時地加以改變,小則影響個人的學業與前途,大則影響國家的人才培養與經濟建設。

如何改變學生的厭學情緒,已成為擺在廣大教師面前的一道嚴峻的課題。復雜多變的外部環境固然是一個不能不提的重要因素,但我們更應該從教學的本身找答案。讓我們重新審視我們以為當然的教學吧!

一、 過程還是結果——教學的本與末

長久以來的應試教育,把考試成績作為衡量教師與學生好壞的唯一標准。只要學生能考出好成績,那麼這個教師就一定是好教師,沒有人會考慮這個教師的教學過程是否合理,是否科學,是否能激發學生興趣。這也就導致許多教師在考試的指揮棒下更熱衷於猜題,搞題海戰術,從而忽略了教學的藝術性與身處其中的學生的感受,這應該是現今教學的一個重大誤區。因為結果只是一種瞬間感受,過程才是學生在漫長的學習生活中所必需面對的。唯有好的過程,才能產生好的結果。過分強調結果,而忽視過程,這是本末倒置。舍本而逐末,是一種功利而短視的教育行為,必然導致學生在漫長而枯燥的學習過程中日漸倦怠,從而喪失學習的熱情與興趣。

二、 責任還是興趣——學習的動力與壓力

責任與興趣,究竟誰對學習更重要?對中學生這個特殊的階段來說,應該是興趣而不是責任。責任更多的是一種外在的壓力,是讓學生背著重負去學習,運用得好,固然是一種動力。但從中學生實際情況來看,他們的心理與生理正處在一種不成熟的階段,外在壓力更易引發學生的逆反情緒,越是別人要他接受的,他反而越不易接受。當他們反感別人強加給他們的責任時,學習也就很快會喪失動力。而興趣則是學生發自內心的追求,唯其發於本心,才不會產生逆反情緒,所以興趣是最好的推動力。作為老師,如果離開興趣談責任,無疑是在給學生加重心理負擔,效果會適得其反。只有在引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基礎上談責任,才會兩相益彰,事半功倍。

三、 講授還是傾聽——教學主體的隱與顯

平常,有的教師很善於言辭,他們課上滔滔不絕,口吐蓮花,然而教學效果卻未必佳。老師滔滔不絕會帶來兩個結果:其一,教師自己講得越多,那麼觀察學生反應和考查接受程度的時間就越少,接受的反饋信息就越少,就越不能形成對教學效果的完全控制;其二,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卻成了一個聽眾,一個完完全全的被動接受者,被冷落、不受尊重的感覺會讓主體的主動性完全喪失,也就會使他們自然而然地討厭這樣的學習。難怪法國的一位教育家說:「二十一世紀最困難也是最有價值的是讓教師閉上他的嘴。」
筆者認為,教師在「閉上嘴」的同時,還應該伸長自己的耳朵,學會傾聽。華東師范大學的胡東芳認為:「學會傾聽,是當代教師的素質要求。」他指出傾聽有五大作用:一是增加對學生了解的信息和知識;二是減少你與學生的誤會和沖突;三是增加實現你及你的學生各自願望的機會;四是能及時獲得學生的反饋;五是能加深自己與學生關系。而我認為更重要的還在於它給予了學生發揮主動性的機會,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教師唯有多聽精講,才能很好地解決主導與主體的矛盾。
為消除學生中的厭學情緒,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方法上打破常規,推陳出新,使學生重新燃起學習的興趣,使他們在知識的海洋里重新啟程,揚帆遠航。為此,筆者作了一些嘗試,其具體做法為:
一、把時間和權力還給學生。
在教學中,教師要切忌滿堂灌、一言堂,讓學生不用思考直接受老師公布的答案。古人雲: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師的教學不應該以把死的知識塞到學生的腦子里為最終目的,而應該教會學生如何去學習,應該把時間還給學生,讓課堂成為群言堂。課堂上,教師要大幅度地減少自己講課的時間,留下充足的時間給學生思考。當然這時並不是放任自流,而是把過去宣講的時間更多的用於啟發。一個學生想不出的,就鼓動大家來幫助他,群策群力,以達到「三個臭皮匠,抵上一個諸葛亮」的效果。有的教師可能會說,這樣,教學任務就完成不了了。其實,教學行為不能短視,教學總的任務還是教會學生學,長期目標與短期目標孰輕孰重,相信每一個人都分得清楚,而且只要安排得當,穿插巧妙,同樣不會耽誤教學任務的完成。比如我在上《項鏈》一課時,以「路瓦栽夫人的悲劇為什麼會發生?」中心論題,啟發學生討論,學生認真閱讀了課文之後,討論氣氛熱烈。有的同學認為是路瓦栽夫人自己太愛慕虛榮。我問:「愛慕虛榮就一定會產生這樣的悲劇嗎?」有的同學說:「因為這是一個赤裸裸的金錢社會!」我又問:「為什麼產生悲劇的是路瓦栽夫人而不是別人?」同學們討論之後認為:「金錢至上的社會造就了路瓦栽夫人的愛慕虛榮,愛慕虛榮的路瓦栽夫人最終又被造就她的社會所毀滅。」整堂課我說的話很少,大部分時間都是學生在討論,產生的結果卻超出了教學預想。
有時候,學生的討論會超出課堂的教學目標,離題太遠,大部分教師這時就會站出來阻止,把這些學生的思維重新扯上「正道」。這樣的行為看來是毫無問題的,但這十分的不妥。其一,學生超出平常的思考是極有價值的,它是一種可貴的創新思維。其二,這正是學生積極思考的表現,切不可為了機械地完成教學任務,而打擊了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因為學生一旦學會了思考,就等於學會了學習。
二、 改變課堂環境,完成角色的轉變。
在新海中學聽過一節公開課,其中有一位教師上《桃花源記》。他用多媒體的教學手段創設了一個虛擬的情境:他化身為一個二十一世紀的記者,來到古時的桃花源,采訪這里的居民,而學生們作為這里的居民接受他的采訪。在「采訪「過程中,他解決了字詞的掌握,課文的理解,甚至還教會了學生考證的方法。這堂課上得很成功。
多媒體的教學手段並不新鮮,關鍵是他把課堂變成桃花源,並化身為記者,引起了我的思考。為什麼課一定要在課堂上上?為什麼教師一到課堂上就要老氣橫秋,道貌岸然,講什麼師道尊嚴?換一換環境,換幾副面孔,學生不是更有新鮮感嗎?於是我講《阿Q正傳》,課堂就成了未庄,學生和我也就分別成了阿Q、假洋鬼子和趙太爺;講《林黛玉進賈府》,我就用多媒體投影把學生帶進大觀園,看盡這里的恩恩怨怨;講毛主席的詩詞,我又成了激情飽滿的詩人和偉人;講《勸學》,我甚至化身為後輩學子,而學生卻無一例外地成了大哲學家荀子……實踐證明,凡是這樣的課,學生無一例外地精神高度集中,教學效果特棒!
所以我認為,作為教師口袋裡不妨多准備幾副面具:講詩歌,你可以是滿懷激情的詩人,與學生一起指點江山;講議論文,你可以是一位理智思辯的哲學家,把學生帶進辯論場;講散文,你甚至可以成為出色的導游,引領著學生暢游名山大川;講小說,乾脆就讓自己過一把導演癮,讓學生也作一回阿Q,王胡和小D。運用包括多媒體在內的多種手段,把課堂變成一個大舞台,並且多准備幾副面孔,學生就會有新鮮感。新鮮感有了,興趣還會少嗎?
三、 以賽促練,變逼迫為激勵。
常常有一些學生千方百計地逃避教師布置的學習任務,而許多教師對此也並無什麼良方,至多是採用一些高壓手段去逼迫學生去完成他們本應該完成的任務,比如「不這樣就不準回家吃飯」,「不這樣就帶家長」等等,這也就是常說的「要我學」。怎樣才能把「要我學」變成「我要學」呢?我覺得逼迫不是個辦法。學生正處在青春期,逆反心理比較嚴重,逼迫只能導致他們更加厭學。相反利用他們的這種心理,採用激勵的方式可能效果更好。比如在處理學生背書這個問題上,以前我總是用班組長檢查並上報名單,然後我再抽查的方式,效果並不盡如人意。最近我試著變換了一下方式,專門拿出課來,組織學習小組間的背誦比賽,參賽選手為全體同學,不點名,由同學自行站出來挑戰其它組的任何同學,不應戰或應戰失敗的就扣本組分數,並小施獎懲。這一下,學生的積極性就全部調動起來了。一方面學生可以示弱於老師,卻不願示弱於同學;另一方面,那些企圖躲懶的學生也會被其他同學群起而攻之,而不得不痛下苦功。於是所有同學都開始爭著背書,一些嘗到了成功喜悅的學生,甚至不用我提醒,一到要背書的課文就提前背誦,還常常問我:「劉老師,什麼時候比賽啊?」
四、 游戲性學習與學習性游戲
常常看電視中的一些益智類節目,我覺得那些機智問答,猜謎語,包括成語接龍等既有趣又能增長知識,表面上看是游戲,其實都應該算是學習,應該說它們是一些最能引發學習興趣的趣味性學習。游戲可以成為學習的一種形式,學習又何嘗不能作為一種游戲?在玩中學,在學中玩,把樂趣還給學習,應該是最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的。我在教學中逐漸引入一些趣味小游戲,比如前面提到的機智問答,猜謎語等,學生在課堂學習中越來越活躍,有時甚至考起老師來。考試證明,學生的學習成績不僅較以前有較大進步,而且知識面也變寬了。
五、 製造機會,讓學生成功,重拾自信。
學生厭學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多年灰暗的學習經歷使之產生了一個根深蒂固的思想:我不是學習的材料。這個心理障礙不排除,他們是不會對學習有興趣的。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經常製造一些機會,比如讓他們怎樣回答一個看似困難其實簡單的問題,當眾朗讀他們的一段短短的文字,一陣熱烈的掌聲,兩句贊揚的話語,幾件微不足道的小獎品,就有可能讓這些學生走出失望的泥潭,重新體會成功的喜悅,從而獲得可貴的自信。
綜上所述,學生產生厭學情緒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教學自身的問題也是一個不可忽略的重要方面。面對日新月異的社會發展,如果教學自身仍然墨守成規,不思變革,重復以往的錯誤,就必將為學生所厭棄。只要我們潛心研究,樂於創新,敢於實踐,必將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之好學,樂學,會學。

『貳』 中小學怎樣做教科研課題

課題研究的方法
任何科學研究除了要應用哲學方法和一般科學方法之外,都還要有具體的研究方法、技術手段。這里介紹幾種課題研究的方法。
調查法 即通過問卷,訪談等方式,搜集研究對象的現實狀況的有關材料,以此發現問題,探索規律的方法。基本步驟為:選擇課題→確定調查對象→選擇調查方法→制定調查方案→開展調查→分析調查資料→撰寫調查報告。
文獻法 文獻研究法就是對文獻進行查閱、分析、整理而找出事物本質屬性的一種研究方法。文獻包括圖書雜志、電子資源、檔案文件、會議資料等。基本步驟為:確立課題→搜集文獻→閱讀文獻、做好摘記→分析文獻→得出結論、提煉觀點。
實驗法 借鑒自然科學的實驗方法,在教育實踐中採取的「假設—求證」活動。基本步驟為:提出研究假設→選擇實驗對象→進行前測→開始實驗→進行後測→對檢測結果統計分析→撰寫實驗報告。
案例法 以具體的事例、題例、課例為研究對象,在了解、認識、分析的基礎上,尋找出一些更為積極的教育方法的過程。基本步驟為:確立案例→呈現案例發生的過程→分析和診斷案例→歸納結論、得出啟示。
行動研究法 行動研究是由社會情境(教育情境)的參與者,為提高對所從事的社會(教育)實踐的理性認識,為加強對實踐活動及其所依賴的背景的理解而進行的反思研究。步驟:計劃→行動→觀察→反思。行動研究可以理解為,從實際工作需要中尋找課題,在實際工作過程中進行研究,由實際工作者或與研究者共同參與,使研究成果為實際工作者理解、掌握和應用,達到解決實際問題,改變社會行為的目的。做到「沒有無行動的研究,也沒有無研究的行動」。
敘事研究法 所謂敘事研究就是抓住人類經驗的故事性特徵進行研究,並用故事的形式呈現研究結果的一種研究方式。其基本步驟為:確定研究問題→選擇研究對象→進行觀察訪談(記述事件)→整理分析資料→撰寫研究報告(教學反思)。
敘事研究可以使教師看到平時司空見慣的事情的意義,通過對自己遇到了什麼問題、怎樣對待這個問題和怎樣解決這個問題的敘述,達到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並在反思中改進自己的教育實踐,重建自己的教育生活的目的。
必須注意,在教育科研中,僅用單一的方法進行研究難以得出科學研究結果,每一種方法都有其優點與局限性。採用單一的方法,往往只能獲取部分信息,而遺漏許多其它有用信息,難以做出全面准確的結論。因此提倡使用綜合的方法,或幾種方法並用,或以一種方法為主,其它方法為輔進行研究。例如進行某項調查研究,主要採用問卷調查以得到大量數據,但也要輔之以訪談調查,以使結論更加可靠,材料更加豐富。

『叄』 中小學教師怎樣做課題

中小學教師如何進行課題研究
課題研究的作用
第一,教師進行課題研究是教師專業成長的需要。時代發展很快,教育改革的步伐也很快。在信息化的社會里,要立足就必須有不斷學習的意識和能力;要有勇於實踐、創新的能力。為了適應素質教育對我們老師提出的新要求:教育、教學工作的模式由「經驗型」轉向「科研型」。實踐表明:一線教師在教育教學上能積極參與教科研的實踐,自覺學習理論,更新教育觀念,以科研帶教研,以教研促教改,對提高教師自身的素質大有裨益。
第二、解決實際問題的需要。做課題研究主要是為了解決教育、教學中發現的問題,遇到的困惑。這些問題包括自己教學實踐的問題、有學生行為習慣、道德表現的問題、有學校教育的問題,還有學校管理模式的問題。
第三、有助於養成嚴謹的工作作風。課題研究的嚴密性,也促使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更加科學化、系統化。
第四、有助於形成科研教學意識。做課題時少不了要查閱大量的資料,當你閱讀了大量的有關教育、教學的書籍後,就有利於形成自己的教學理念。教科研實踐活動不但轉變了教師的教育觀念,重要的是使我們養成一種用新的教育理念去審視自己的日常工作的行為習慣;自覺地去改進自己的教育手段和教學方法,進行反思教學。
綜上所述,課題研究是當代教師工作的基本方式之一,是當代教師進行學習的方式之一。課題驅動,行動研究是教師自我發展、自我提高的基本方法,教師職業化要求我們必須研究教育。必須由「教書匠」向科研型教師轉變。

『肆』 中學生課題研究

有一些很老來套的,比如說廢舊源電池的回收,或者化學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以及光對生物生活的影響等等都可以。不一定要多麼高深,反而是利用課本涉及到的知識好一些。
至於社會調查,可以對你所在城市的兩個經濟圈進行對比,或者探究一下養老院老人的生活,也可以在你的同學們當中進行一個關於名牌的調查等。

『伍』 2017年中學教育課題論文要在哪些核心期刊發表

正常讀研沒有這個要求,只是看未來要去干什麼,可能會要求核心期刊發表論文,比如說出國留學之類的。不是所有的研究生都需要的。

發表論文程序:投稿---初審---外審---主編審---錄用---編輯加工(交版面費)---發表。

2016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報名包括網上報名和現場確認兩個階段。
網上報名時間為10月10日至10月31日,每天9時至22時。考生可在9月24日至9月27日進行網上預報名。
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初試時間定於2015年12月26日至27日,超過3小時的考試科目於12月28日進行。

『陸』 關於中學生基礎教育的調查都有哪些課題

很多啊,如基礎教育的現狀,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現狀,學生思想道德現狀,中學生學習水平與學習能力的調查等等

『柒』 中學生科學研究性課題選什麼好

科研課題即研究題目,是依據研究目的,通過對研究對象的主客觀條件進行分析而確立的研究的問題。一、選題的意義第一,是教育科學研究的起點。第二,是教育科學研究成功的必要條件。第三,能反映研究者的研究能力。二、課題的類型教育是一個廣闊的研究領域,蘊含著豐富的研究課題。教育科研課題從不同角度可以分為不同類型。1、從研究的性質看為:理論性課題。應用性課題。2、從資料來源和時間看:歷史性課題,現實性課題,3、從研究的內容看,綜合性課題。單一性課題。4、從研究的手段看:實驗性課題,描述性課題,5、從課題選定形式看: 新開課題結轉課題委託課題自選課題總之,對於教育科研課題可以進行多角度、多側面的分類。不過各種類型的劃分都只是相對的,在現實的教育研究中的課題往往是幾種類型的綜合。三、選題途徑與方法(一)問題來源(選題途徑)1、從有關理論中演繹研究問題。2、從教育實踐中發現研究問題。(1)從如何提高本職工作的質量上去發現問題。(2)從工作中的困難與缺點中發現問題;(3)從成功的教育教學經驗總結中發現問題;(4)在移植和借鑒其他領域先進經驗和方法中提出問題;(5)從教育實踐活動的觀察中去發現課題;(6)從平常的教學實踐中發現問題;3、從過去研究中尋找研究問題。4、從各種信息交流中去發現研究問題。(二)選題的思維策略1、懷疑。2、變換角度。(三)選題的原則要求1、價值性原則。(1)理論價值(2)應用價值,(3)綜合價值,例如:「上海高中生思想狀況的調查報告」2、科學性原則。3、創新性原則。教育科研的創新重要表現在:(1)內容上創新,(2)方法上創新,(3)應用上創新,4、可行性原則選題不宜過大選題不宜過難。選題不宜過於專業化。 (四)選題的具體方法小題大做,即課題的切入口要小,但解釋面要大。小題大做的意思就是將課題做深做透。要注意循序漸進。由小到大、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由單項到綜合,步步為營、逐漸發展。

『捌』 如何撰寫中小學教育科研課題 吳希勝

《如何撰寫中小學教育科研課題》 吳希勝:《教育實踐與研究:b》, 2015(07):5-7
摘要:課題設計答論證是教育科學研究課題申報與立項階段最重要的工作,也 是《課題申請·評審書》中最主要的內容.課題設計論證結構要完整合理,論述要科學准確,研究內容具有創新之處.包含課題設計論證的《課題申請·評審書》的 填寫,應做到行文規范,術語准確,研究能力、課題經費確有保障.
原文可以去度娘上搜一下,知網萬方都可以下載。

『玖』 教育科研課題如何選題

一:課題的大小要適度,開始應以小課題研究為主,初搞教育科研的人,易犯的一個通病是,往往把研究課題選得過大,以為大課題就有研究價值。實際結果往往事與願違,這些問題或者在規定的時間內根本無法解決,或者無法獲得可信的科學結論。如「中國青少年非智力因素研究」這個課題,就太大了,使人難以入手。一者它的研究對象是中國青少年,個人根本無法研究。二者「非智力因素」是一個外延很大的概念,要從哪一方面著手,「研究」並沒有加以限定,很難操作。但若進行較小課題的研究,如提高初中學生學習興趣的實驗、愉悅情感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作用、中小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習慣調查、學生考試「怯場」心理研究等,就容易獲得成果。因此,在選擇研究課題時,一定要從實際出發,選擇范圍大小與實際研究條件相適合的課題。而且,無論是微觀課題研究還是宏觀課題研究,綜合課題研究還是單項(單科)課題研究,都要力求使所研究問題清晰、具體與可操作化,提高研究成功的可能性。 二:選擇課題時要揚長避短,緊密結合本職工作 在教育科學研究中,無論是基礎理論研究還是應用研究,宏觀研究還是微觀研究,都是必要的。但對於工作在教育實踐第一線的廣大教師來說,一方面是實踐經驗豐富並能保持與教育對象的直接聯系,這是優勢,但另一方面也存在著不利之處,即教育教學任務繁重,難以有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從事科研。這就需要揚長避短,選擇那些與實踐聯系較密切的應用性課題、微觀課題進行研究。這樣既可以提高本職工作的質量,又較容易獲得成功。當然,若有條件者,也可以選擇理論研究或宏觀研究方面的課題。 三:選題時應大量參考相關文獻,同時參考的資料要高檔次,開始時應廣泛閱讀,先確定大題目;然後逐漸縮小。最後選定的課題題目應越小越好、越微觀越好。 四:研究的課題(包括學校的總課題和教師的子課題)應來自於教育教學的實際問題。課題從教育教學的問題中來也是中學教育科研貼近、貼緊教育實際的具體體現。其實,在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有許許多多的問題需要我們去研究,去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如果你是學校的管理者,可能會發現諸如校本課程如何建設、教師積極性如何調動、德育工作如何提高實效性等問題;如果你是班主任,可能會發現諸如班主任角色如何正確定位、心理偏差學生如何教育、嚴格管理與民主管理的度如何把握等問題;如果你是老師,可能會發現諸如課堂教學中師生關系如何處理、怎樣教學生學會學習、如何避免學生中的抄作業現象等問題……這些大大小小的、司空見慣了的、甚至是熟視無睹的問題都可以成為研究的課題。一句話,就是要把令人最煩惱的問題作為課題。因此,中學老師都要做有心人,要煉就一雙「火眼金睛」,善於從紛繁蕪雜的教育教學中發現問題,然後圍繞問題去學習理論,再進行篩選,建立起有價值的研究課題,展開研究,積累資料與體會,並進行反思總結,形成規律,上升到理論。其思路為「 發現問題—學習理論(論證)—建立課題—開展研究—反思總結(理論) 」。如果我們中學的教育科研能夠真正做到從問題中來,通過研究解決問題,那麼,中學教育科研就能夠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增強教育科研的針對性,提高教育科研的實效性。只有從問題中來,到問題中去中學的教育科研才是有生命力的,才可能結出累累碩果。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