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課題答辯 » 課題行動研究

課題行動研究

發布時間: 2020-10-27 06:22:51

❶ 運用行動研究法反思教學的一般過程是什麼

一、研究的基本程序:
(1)准備階段:1。主題選擇。(見第二部分)
2.文獻檢索:有助於了解國內外同類課題的研究現狀,找到切入點,避免重復研究和走彎路。檢索方法:計算機檢索。(1)、在線檢索。登錄中文期刊全文資料庫搜索,或者登錄CNKI搜索,或者使用google搜索。(2)光碟檢索。NPC報刊的復印件,中國學術期刊的鏡像或艾瑞克的搜索。
3.確定研究類型:分為: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價值研究和事實研究(當前調查研究);現狀、發展與預測研究。
4.選定的研究方法:主要研究課題的性質和內容;以及研究條件。可以採用定性研究方法、行動研究、基層研究、實地研究和調查實驗。
5.入選研究對象(抽樣):隨機抽樣或典型抽樣,入選對象應具有代表性。
6.分析和指定研究變數。一般有三種變數:自變數(原因變數)、因變數(結果變數)和自變數(控制變數)。
7.開發相關研究工具:問卷、觀察記錄表、訪談提綱、測量量表等。
8.形成研究計劃。詳見第二部分(2)
(2)項目實施階段:實施調研,收集數據。每天寫研究日記。
(3)總結階段:整理資料,分析結果,撰寫研究報告(見第三部分)。
二、教育研究課題的選擇和設計
(1)好題目的特點:1。現實:涉及的話題是現實問題而不是主觀問題。要善於區分真題和假題,注重反思日常教學實踐,發現問題。加強理論學習,找到問題研究的切入點。挖掘問題的表現形式和分類,總結原因,尋找解決辦法。2.有效性:要有理論價值,應用價值,或者兩者兼而有之,或者兩者兼而有之。3.原創性:具有一定的原創性或原創性,也可以是原研究問題的延伸。4.特異性:概念清晰、明確、具體,界限明確。1)概念具有可操作性和公共性。2)、應該小不應該大,應該小,文章大。兩種方法:變數分解和逐層篩選。5.可行性:客觀條件:數據、資金、設備、領導支持等。主觀條件:知識儲備、研究經驗、興趣等。
(2)教育研究項目的基本結構:1 .項目名稱:兩個要求:字數不要太多;研究重點突出。2.選題論證:1)問題由來。是什麼事件導致的?2)文獻綜述:國內外研究現狀。「我們在A方面做的很好,但是在B方面還存在一些不足」,這是這里的研究方向。3)期待哪些突破(困惑的解決方案)。4)研究的現實意義和理論意義。3.研究的主要內容和觀點。(分解)4。研究的主要方法和階段。5.研究條件分析:人員構成(專家、一線教師、行政領導一人);材料准備;設備條件,現有相關研究成果。6.預期成果形式:發表學術論文、發表著作、發表研究報告。7.資金預算。
3.研究報告的撰寫:(1)教育實驗研究報告。(2)教育學術論文的構成:1。標題。2.總結和關鍵詞。突出中心思想和主要觀點。關鍵詞指核心概念。3.研究背景、目的和意義。4.正文:陳述和論證觀點。基本要求:1)核心概念清晰,定義清晰准確。2)觀點清晰,層次清晰,邏輯自洽,原創。3)擁有豐富詳實的數據,充分有力的理論論證,清晰合理的研究結論。理論和實踐可以轉移,但實踐不能復制。4)結構合理,重點突出,各部分相對均衡。5)語言流暢,富有個性。6)研究方法要嚴謹規范,數據要規范准確。觀點正確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理有據。5.結論:總結並簡要評論論文的創新點和不足之處。6.附錄:研究工具、相關文獻和圖表。7.注釋和參考文獻。

❷ 課題研究的方法有哪些

研究主要是指具體的研究方法、手段和工具。每個學科都要有相應的研究方法,一般可以採用綜合方法,也可以以一種方法為主,其他方法為輔。這樣可以收集各種信息,得出可靠的結論。下面介紹幾種常用的研究方法。1.行動研究法1。行動研究是由社會情境(包括教育情境)中的參與者進行的反思性研究,旨在提高他們對社會或教育實踐的理性理解,加深他們對實踐活動及其背景的理解。行動研究的核心是自我反思的螺旋過程,包括計劃行動、觀察和反思幾個步驟。2.行動研究有兩個鮮明的特點:(1)首要目標是提高行動質量,改進實際工作,解決實際問題。(2)主要研究者是實踐者,強調研究過程與行動相結合。行動研究法可以採取以下幾個步驟:a .選擇問題是指對學校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調查分析,對問題進行歸納分類,形成在一定時期內需要通過研究解決的問題。教師從眾多的問題中總結出具有普遍性和研究價值的問題。通過討論交流,初步形成各年級或各科、各人的主要問題,形成一個時期學校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群。b .理論探討是從教育理論中選擇最合適的內容,為解決所選問題提供理論指導和操作規范,以保證行動研究的正確性。如果有專業人士參與,專家要根據老師選擇的問題尋找與問題相關的理論,有針對性地向老師介紹,讓老師了解與問題相關的教育理論。通過組織教師的學習和討論,教師可以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進一步選擇適合自己需要的教育理論。c .實施與反思,即教師按照計劃、行動、觀察、反思的順序創造性地應用自己選擇的、有針對性的教育理論,解決具體的教育教學問題,改進教育教學工作,對實踐的結果進行總結和反思。行動研究的目標是在實施和反思階段實現的,這是行動研究的關鍵階段。在這個階段,教師需要寫論文進行行動研究,總結實踐經驗,為繼續行動研究提供參考。第二,觀察法是指研究者通過感官和輔助儀器系統地感知和觀察自然情境中客觀事物的一種科學研究方法。1.觀察方法的分類:(1)根據觀察的情境條件,可分為自然情境觀察和實驗室觀察;(2)根據觀察者是否直接參與被觀察人的活動,可分為參與性觀察和非參與性觀察。(3)觀察實施的方法可分為結構化觀察和非結構化觀察。結構化觀測以明確的目標、要觀測的問題和總體范圍、詳細的觀測計劃、步驟和合理設計的可控觀測為前提,可以獲得詳細的資料,對觀測數據進行定量分析和對比研究。2.觀察方法的步驟:(1)明確觀察的目的和意義(觀察時要知道什麼,了解情況,收集什麼事實材料),確定觀察的對象、時間、地點、內容和方法。(2)收集關於被觀察對象的文獻,對被觀察的條件有一個大致的了解。(3)准備觀察提綱。明確劃分觀察內容,確定觀察重點。(4)實施觀察。這一步應該有計劃、有步驟、全面和系統地進行觀察。(5)記錄和收集數據。(6)分析數據,得出結論。3.觀察方法的記錄(1)現場筆記,具體記錄觀察者所見所聞的事實內容;(2)個人筆記,用於記錄觀察者在野外觀察時的感受和想法;(3)方法筆記,記錄觀察者使用的具體方法及其作用;(4)理論
三.調查方法調查方法是指研究人員在教育過程中,通過一定的手段或方法,對一些教育現象或事實進行調查,然後通過對收集到的各種事實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得出結論的研究方法。4.文獻法是通過查閱文獻來理解和證明被研究對象的方法。

❸ 行動研究的設計方案 怎樣培養孩子們的好習慣

一、小題目名稱:培養孩子午睡的好習慣;二、研究背景和意義:近年來,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第三,研究目標:1.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培養孩子午睡時正確的睡姿;2.通過本課題的研究,訓練孩子不要憋尿,不要午睡;3.通過對本課題的研究,孩子午睡時有必要進入午睡室;4.通過對這個話題的研究,孩子們在午睡時脫下了自己
富蘊縣雙語幼兒園園本小項目研究方案
一、小題目的名稱:
培養孩子午睡的好習慣
二、研究背景和意義:
近年來,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父母越來越重視孩子的身心健康。孩子要有健康的身體,這和良好的午睡習慣是分不開的。睡眠是人們生活中的一項重要活動,也是人們健康的重要保證。沒有好的睡眠,就沒有好的身體。孩子睡覺時,身體各部位、大腦、神經系統都在調整,耗氧耗能最少,有利於疲勞的恢復。內分泌系統釋放的生長激素比平時增加三倍。《綱要》指出,教師應該把保護兒童生命和促進兒童健康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孩子的午睡是孩子一天花園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幼兒時期是生長發育的旺盛期。良好的睡眠能有效地促進兒童正常的身體發育和機能的協調發展,對增強體質、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衛生習慣、參加體育活動都有重要作用。研究表明,孩子不喜歡午睡和睡眠不足,會感到疲勞、煩躁、飲食不佳、脾氣暴躁,對健康成長會產生一系列負面影響。睡眠充足的孩子精力充沛,心情愉快,胃口好,健康成長。擁有健康的身體是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前提。結合我們的園本項目「兒童自理能力培養研究」為載體。針對該班午睡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如上床後不想睡覺、小動作、小聲說話或睜著眼睛四處張望等,開展了一項關於兒童午睡良好習慣的研究。
三.研究目標:
1.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應該訓練孩子在午睡時有正確的睡姿,睡在右側,不躺下睡覺。
2.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培養午睡時不憋尿、不尿床、及時排尿的好習慣。
3.通過本課題的研究,進入午睡室的孩子要保持安靜,動作要輕柔,走路要輕柔,不要說話,不要影響他人休息。
4.通過這個課題的研究,孩子在午睡時脫下鞋子,整齊的放好;把外套拽下來,把衣服疊好,放在固定的位置。
5.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孩子不咬被子邊角和拉鏈,不吮手指,不拿小石頭、紐扣、玻璃球等危險品,注意安全。
四.研究內容:
(一)、組織兒童散步
帶孩子在幼兒園的院子里散步,呼吸新鮮空氣,讓孩子觀察花草樹木的變化,在草坪上或樹下坐一會兒,互相聊聊所見所聞,讓孩子在大自然的懷抱中享受無窮的樂趣。睡前散步不僅有利於食物的消化,還有利於氣血的循環,使氣血調和,從而得到更好的休息和睡眠。另外,睡前在戶外散步會讓大腦更加清醒,心情更加珍妮弗,會縮短從第一次睡眠到深度睡眠的過程,對幼兒是有益的。

❹ 研究性學習課題研究的方法有那些

行動研究法行動研究法是適應小范圍教育改革的探索性研究方法。其目的不是建立理論和歸納規律,而是不斷探索、改進和完善行動研究工作,解決教育中的實際問題。行動研究將改革行動與研究工作相結合,並與教育實踐中的具體改革行動緊密相連。(以執行、評價、修改為特點)。
基本模式是:計劃——行動——調查——反思(即總結評價)。個別老師更適用。
另一種模式:預診斷——,收集數據,初步研究——,擬定總體方案——,擬定具體方案——,行動——,總結評估。
從上述行動研究方法的幾個步驟中可以發現三個明顯的特徵:
第一,它是動態的,所有的假設、計劃、方案都在一個開放的動態系統中,是可以修改的;第二,有很強的關聯性和參與性,研究者、教師和管理者的所有團隊成員都參與到行動研究法實施的全過程中。第三,在整個研究過程中,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貫穿於行動研究法的工作流程。
歷史研究方法也被廣泛使用。它不僅應用於社會科學領域,也應用於自然科學領域,如生物研究、地理研究(研究地球歷史)等。只要是追溯事物的起源,追溯事物的發展軌跡,探索發展軌跡中的一些規律性的東西,都屬於歷史研究的范圍,使用歷史研究方法是必然的。
簡而言之,歷史研究是以過去為中心的研究,通過深入研究現有的數據來尋找事實,然後利用這些信息來描述、分析和解釋過去的過程,同時揭示當前關注的一些問題或預測未來。
經驗總結法通過總結和分析實踐中的具體情況,使之系統化、理論化,成為一種經驗方法。總結和推廣先進經驗是人類歷史上長期使用的更有效的領導方法之一。所謂經驗,是指在實際活動中獲得的知識或技能。因為這種知識或技能往往是憑借個人或群體的特定條件和機會獲得的,具有偶然性和特殊性,經驗不一定是科學的。需要理論研究者和實踐者總結、驗證、提煉。總結經驗一般是在實踐中取得良好效果後進行的。總結經驗時,必須樹立正確的指導思想,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和觀點分析判斷典型,分清是非、現象與本質、必然與偶然。經驗一定要旗幟鮮明,正確無誤,具有先進性、科學性、代表性和普遍性。
文獻研究法對相關文獻(包括文本、圖形、符號、音頻、視頻等具有一定史料價值、理論價值和數據價值的資料)進行分類閱讀,得出一般性結論或發現問題,尋求新思路。
案例研究法案例研究法是以個案為基礎的全面深入的研究方法。其任務是揭示研究對象形成和變化的特點和規律,以及影響案件發展和變化的各種因素,並提出相應的對策
案例研究的對象可以是個人,如學困生、優秀教師、心理偏差者、智力異常者、性格缺陷者,也可以是個人團體和組織,如先進班級團體、優秀學校、實施研究性學習的典型單位等。還有一些其他的東西,比如中學生犯罪,學校選的差生(反映學校執行教育政策的偏差)等等。
案例研究法中沒有普遍接受的權威定義。一般認為,案例是對現實生活中特定現象的客觀描述。教育案例是對教育活動中具體教學事件的典型描述、總結和分析,能夠反映教育的某些內在規律或某些教學思想和原則。通常是課堂上的真實故事,教學實踐中遇到困惑的真實記錄。對這些「真實記錄」進行分析研究,找到規律或者問題的根源,然後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或者改進工作,或者形成新的研究課題。在判例法的研究中,研究者自身的洞察力是關鍵。
觀察研究法從對事物發展變化的觀察中獲取所需信息,進行總結分析,形成新的概念和認識,稱為觀察研究法。
一般來說,實驗方法是一種先思考再做(相對而言)——「思考」的研究方法:從已有的理論和經驗出發,形成一定的教育思想和理論構想,即「假設」(也稱假說』);——「做」:是指在主動的、有計劃的、有控制的教育實踐中,驗證形成的假設。通過觀察被試的變化和發展,建立自變數和因變數之間的因果關系,有效驗證和完善假設。
測試方法是描述某種行為的狀態或推斷某種行為的狀態(包括:能力與成就、性格、興趣、動機、態度、觀念、心理需求等。);從而考慮改造策略或方案,或者進一步形成新的研究課題。在教育學和心理學中,測量被用作定量研究的一種重要方法。主要功能是評估、診斷和預測。(比如一個老師做一個「學生自學能力測試(test)」,就是想看看學生在一定時期的自學能力能達到什麼程度)
所謂測量,就是按照一定的規則,用數字或符號來表示一個物體或現象的屬性或特徵的過程。測試方法是教育和心理測量的主要內容和形式。測試的客觀性是測試系統過程質量的一個指標

❺ 如何選擇行動研究課題

一、行動研究的基本概念
問題是主體,實踐是研究,效果是成果。
二,正確選題的重要性
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曾經指出,問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重要。要有創造性的想像力,提出新的問題和新的可能性,用新的視角看待舊的問題。因此,科學家們一直將課題的形成和選擇視為「研究工作中最重要和最復雜的階段」。
三、正確選題的基本原則
1、要有正確的選題觀念。
選題要圍繞大局、教育教學的基本規律和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需要從一個小地方入手,選取教學中的一個具體問題作為研究課題。
2.選題一定要有實用價值。
選題能有效解決教學中的一個實際問題,提高教與學的效率,最大限度地促進師生的發展。
3.選題一定要科學。
選題的指導思想和目的要明確,事實依據和理論依據要充分合理。
4.選題一定要具體明確。
選擇的問題一定要具體,界限要明確,范圍要小,不能太籠統;那種大的、空洞的、模糊的、針對性差的學科,往往是不科學的。
5.題目要新穎獨到。
選擇的問題應該是別人沒有解決或沒有完全解決的問題,應該是通過研究創新的、創新的、當代的問題。通過廣泛深入的查閱文獻和調查,了解被研究課題的研究水平和成果,避免無意義的重復研究和無意義的研究。
6、題目要有重點。
要圍繞全地區「目標導向」和「有效教學」兩個重點課題,圍繞學校的主要課題;我們應該注重對課程和課堂、教材和教學方法的研究,以及對教師發展和學生成長的研究。
7.選題一定要可行。
選題本身要易於研究,易於產生成果,易於推廣轉化成果;客觀條件、主觀條件和保障措施要成熟。

❻ 課題研究是怎麼做的,包括那些步驟啊

(一)選題
1.課題來自哪裡?
2.選題的一般原則
科學性:要有理論基礎和事實依據,必須符合科學原理;預期結果要合理;研究方法要正確嚴謹。
可行性
創新性
3.選題的一般過程
(1)明確方向——發現問題
(2)濃縮范圍——經驗分析
(3)提示焦點——形成課題
4.選題的注意事項
(1)選題宜小不宜大
(2)選題應結合實際。選題要有新意。
(3)選題要考慮研究者的優勢,與自身工作相結合,與研究者的能力相適應。
(二)申報課題
申報課題,也就是設計研究方案,是如何進行課題研究的具體設想,是開始進行課題研究的工作框架,是如何進行研究的基本思路。是保證研究順利進行的必要措施;使研究具體化的中心環節;是研究成果質量的重要保證;有利於檢查和自我檢查;有利於協作研究。一般上級部門開展的課題研究都附有課題申報表。

1.課題申報表(課題研究方案)組成:

(1)課題的表述與界定:課題的名稱或題目必須明確表述所要研究的問題,要體現研究對象、研究問題、研究方法。如「初一政治自學輔導教學的實驗研究」。

(2)研究的背景、目的、意義:

研究背景:即根據什麼、受什麼啟發而研究。

研究目的意義:即為什麼要研究、研究的價值是什麼、解決什麼問題,包括理論意義、實踐意義;外在目標(目的)、內在目標目的——學生發展)。

研究綜述:本課題研究的歷史與現狀。

研究的特色或突破點:問題新、方法新、角度新、效果新。

(3)研究范圍:對研究對象的總體范圍的界定;對研究對象的模糊概念進行界定;對關鍵概念的界定。

(4)研究內容:很重要的部分,如果提不出具體的研究內容,就無法研究。

(5)研究方法:

①注意事項:注意多種方法的使用;方法要寫詳細些;不能濫用方法

②主要方法:

行動研究:

實驗研究:

個案研究:

調查研究:

文獻研究:

(6)研究對象: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使研究結果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

(7)研究程序(步驟):研究的每一階段的工作任務和要求

第一階段(准備階段):收集資料、開題

第二階段(實施階段):

第三階段(總結階段):

(8)預期成果的形式:①論文、研究報告、著作等;②學生變化

(9)研究成員(及負責人、分工)

(10)經費預算及其他所需條件

2.填課題申報表(立項論證)

3.填寫課題申報表的注意事項

(1)認識填寫申報表的重要性。是成功的一半,不能應付。

(2)一式幾份,要自己留一份,最好在電腦中保留一份。

(3)核心是目的意義、研究步驟、研究內容方法。

4.我的課題申報表

(三)開題論證

1.開題論證的含義、意義

2.開題報告的撰寫方法

3.與立項論證(申報課題)區別

4.召開開題論證會

(四)實施研究

1.重視理論學習和理論的指導作用

2.重視選擇研究方法

行動研究的特徵:

⒈ 為行動而研究

為行動研究指出了行動研究的目的。研究的目的不是構建系統的學術理論,而是解決實踐工作者所處的情境遇到的問題。研究目的具有實用性。問題的解決具有即時性。

⒉ 在行動中研究

在行動中研究指出了研究的情境和研究的方式。行動研究的環境就是實際工作者所在的工作情境,並非是經過特別安排的或控制的場景。行動研究的研究過程,即是實際工作者解決問題的過程,是一種行動的表現,也是實際工作者學會反省、問題探究與問題解決能力的過程。

⒊ 由行動者研究

由行動者研究指出了行動研究的主體是實際工作者,而不是外來的專家學者。專家學者參與研究扮演的角色是提供意見與咨詢。是協作者,而不是研究的主體。

3.重視資料的積累

(1)收集和學習與課題相關的背景資料:對研究對象進行前測、後測的統計資料要收集;與課題相關的理論、概念的界定和相關研究動態的資料要收集;自身學習和研究的過程資料要記錄和收集;對材料進行分類歸檔;進行跨學科的學習和收集資料。

(2)經常撰寫研究過程中的體會與論文

(3)收集與整理課題研究中的典型案例:一定數量的典型教例;學生發展變化的典型材料。

(4)及時收集研究過程中取得的成效憑證:學生變化發展的材料;教師教學水平變化材料。

(5)要有一本研究過程的大事記。

4.重視利用電腦和網路工具;

5.我的研究過程

(五)總結和推廣階段

1.整理相關資料;撰寫報告或論文;

怎樣撰寫結題報告

①題目:清楚、准確地呈現研究的主要問題;有時可加副標題。

②前言(有時用「問題的提出」):表明研究的目的;說明選題的依據、課題價值與意義;目前國內外研究成果、現狀、問題、趨勢;研究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及理論框架。字數不宜多、表述要具體、清楚。

③方法:對方法進行說明,主要考慮:對課題進行界定;研究目標;研究程序、步驟;所使用的方法及其說明(實驗法還需要解釋假說)。

④具體操作:

⑤結果

說明:學生日記、作業、自己觀察記錄、體會感受、家長教師學生反饋等來說明和獲得結果。

呈現方式:用文字或圖表、數據、案例來分析;用邏輯或統計的方式來呈現結果。

注意事項:結果一定是自身或成員獲取的;要定量與定性結合;資料翔實、文字簡明。

⑥討論:

結果是否與目標一致?為什麼一致或不一致?

對結果進行理論上的分析和論證;

找出優劣、得失,進行討論;

提出有待深入的問題進行討論。

⑦參考文獻及附錄。

我的結題報告

怎樣撰寫論文

我的研究論文

2.鑒定(使研究成果得到認可)

3.應用和推廣階段
拓展資料:
課題研究基本程序
課題研究基本程序主要包括制訂課題研究方案、研究課題開題、實施課題研究和課題總結。下面主要介紹怎樣制定課題研究方案和怎樣實施課題研究。

制訂課題研究方案
制訂課題研究方案包括:准確表述研究問題和分解研究問題、將研究問題轉換成假設、確定採用研究方法、安排研究計劃及人員分工、課題研究的組織和協調等。
(一)分解課題研究目標,抓准研究切入點。
1.確定研究目標。確定研究方向或研究主題、總體目標。研究目標可分平行目標、層次目標和綜合目標等。
2.選定研究切入點:一是從基礎性的、容易的、關鍵性的問題中選定;二是從已經成功的經驗中去尋找;三是從學校教育面臨的實際問題中去尋找;四是從教育發展的趨勢中去尋找;五是從教育科學理論中去尋找。
(二)明確研究思路,確定研究方法。
1.理清研究思路。通過對研究問題進行正向分析、逆向分析和化歸分析等方法,理清和形成研究思路。
2.課題研究的基本方法。教育研究方法有主法和輔法。主法有觀察法、調查法、文獻資料法、教育實驗法、經驗總結法、比較研究法、個案研究法、行動研究法、反思研究法和質的研究法等等;輔法有統計法、測量法、和問卷法等等。
3.課題研究方法的使用與選擇。不同類型(內容、條件)的研究課題有不同的研究方法,可以從不同角度、按照不同的標准選擇研究方法。
一是以研究過程的階段為標准,按階段研究任務確定方法。
二是以研究對象的性質為標准,按研究對象確定方法
三是以課題研究的延續性為標准,按延續方向確定方法。
四是以研究所採取的技術手段劃分,選擇不同的研究方法
(三)開展理論思維,提出研究假設。
研究假設是研究者將研究問題中的概念轉變為能通過觀察來計量的變數思考時預測的研究結果(也稱「半成品」)。
1.積極開展理性思維。
2.掌握研究假設的基本標准。研究假設應有4條標准:一是能說明兩個或兩個以上變數間的期望關系;二是研究者應有該假設是否值得檢驗的明確理由;三是假設應是可檢驗的;四是假設應盡可能簡潔明了。
3.明確研究假設形成的基本步驟。研究假設形成的基本步驟是:⑴提煉問題;⑵尋求理論支持、形成初步假設;⑶推演出理論性陳述,使假設結構化;⑷形成基本觀點;⑸對基本觀點再提煉,形成假設的核心。
4.明確研究假設形成的基本條件。研究假設形成的基本條件:⑴要以科學觀察和經驗歸納為基礎;⑵要以科學的思想方法為指導,通過類比、歸納、演繹等方法,做出合乎邏輯的某種命題;⑶研究者要有豐富的知識、經驗。
5.明確研究假設表述的方式。研究假設的表述應該是有傾向性的,可以是肯定式或否定式,而且所舉的變數與變數之間的關系應該是能夠操作,能夠觀察和驗證。研究假設可分為描述性假設和解釋性假設。
(四)根據課題類型,搞好研究設計。
1.應用性研究課題的設計。
這類課題,重點是研究如何把教育科學的基礎理論知識轉化為教育技能、教育方法和手段,使教育科學知識同實際教育教學銜接起來,達到某種預定的實際目標。
課題特點:應用性、時代性、效益性和靈活性。
課題設計:要突出「應用」。
2.經驗研究性課題的設計。
經驗研究性總結分為一般性經驗總結和科學性經驗總結兩個層次。
課題特點:在教育實踐中進行的教育科研;具有預先提出的、十分明確的科研目的,工作目的與科研目的一致;有意識地運用教育科研的有關方法;依據科研思路,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採用一定的方法,有意識、有目的地搜集資料,搜集的資料全面、完整等等。
課題設計:要突出通過經驗總結得出理性認識和揭示規律的主題。
3.實驗性課題設計。
實驗性課題是在一定教育理論或假設指導下,通過實驗探究變數關系揭示教育規律的活動。
課題要求:研究者必須有一個關於解決該問題的設想或初步的特徵理論;用比較嚴密的研究程序組織研究,便於重復驗證;預設實驗條件,把變數明確區分,加以控制;對測量的事物規定操作定義。
課題設計:要突出「實驗」的特點,充分體現實驗要求。

實施課題研究
實施課題研究,主要是搜集資料、整理資料、分析資料和概括結果。
(一)搜集資料。
1.認真搜集資料。怎樣搜集資料?一是圍繞研究主題的指導思想,根據課題研究需要進行資料收集;二是設計科學、明確的搜集資料的工具;三是採用適當的科學方法廣泛搜集資料;四是按計劃進行收集和採集基礎材料和原始數據;五是注重資料、數據的客觀性。
2.制訂調查計劃。通過調查手段搜集資料,必須搞好調查計劃設計。設計調查計劃內容包括明確調查題目、闡明調查目的、選定調查單位、規定調查規模、研究調查對象、說明調查方法、編寫調查提綱、擬定調查順序和時間安排等等。

❼ 研究課題怎麼寫

確定主題
主題清晰固然好,但是當大腦有一個模糊的問題時,可能很難說主題是什麼,可以用頭腦風暴。頭腦風暴就是把所有的現象、問題、知識等羅列出來。不考慮想法是否現實,不考慮如何評價,直接寫下來,越多越好,越詳細越好。當你問不出更多問題的時候,問問自己哪個問題最重要。其實在現有的知識體系下,問題的內涵和外延都已經在這個時候表達出來了,可以選擇最關注的方面作為主題。
准確描述問題
根據自己的需要,提出比較准確的問題。基本問題分為三類,即「什麼」、「為什麼」、「怎麼做」。「什麼」和「為什麼」是對概念的定義和理解,而「怎麼做」則強調實用性,是方法論。一個完整的研究應該涵蓋從概念到方法。如果時間和空間有限,只能突出一個方面。比如學前教育最實用的主題是研究「XXX條件下如何進行學前教育」,也可以進行概念性的研究,比如「XXX條件下的學前教育是什麼」、「XXX條件下的學前教育與XXX條件的關系」、「XXX條件下的學前教育為什麼重要」等等。
吸取以往的經驗
本課題研究之初,對概念的理解比較模糊,理解比較膚淺。閉門造車效率極低,需要借鑒前人積累的經驗。因為研究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才能有所突破,不一定是重大的理論創新,應用上的拓展和銜接也是突破。
選擇數據。現在獲取信息越來越方便,最快的方式就是上網(維基百科,谷歌搜索),而進一步的研究需要瀏覽與本課題相關的研究和著作。一定要研究這個課題最權威的研究成果,不要害怕。大師的東西是可以學的。不權威的結果往往會產生誤導。
評估數據。以前的研究成果可能鋪天蓋地,自相矛盾,所以使用前要對數據進行篩選。有必要區分觀點和事實。沒有事實的觀點只是猜測,只有那些論據充分、尊重事實的材料才值得研究。
學習資料。只有到了這一步,我們才能真正學會,才能寫出很多書。我們可以透徹理解值得學習的材料,並根據個人需要列出不同的觀點,可以是精讀,也可以是略讀。這個過程與個體的理論基礎、經驗、理解能力、學習能力等因素有關,需要花時間對學習方法進行深入研究。(李笑來的訂閱號是「再學再學」,意思是先學學習方法,再學)。

❽ 研究性學習課題研究的方法有那些

行動研究方法
行動研究法是適應小范圍教育改革的探索性研究方法。其目的不是建立理論和歸納規律,而是在行動研究中不斷探索、改進和解決教育中的實際問題。行動研究將改革行動與研究工作相結合,並與教育實踐中的具體改革行動緊密相連。(以執行、評價、修改為特點)。
基本模式是:計劃——行動——調查——反思(即總結評價)。個別老師更適用。
另一種模式:預診斷——,收集數據,初步研究——,擬定總體方案——,擬定具體方案——,行動——,總結評估。
從上述行動研究方法的幾個步驟中可以發現三個明顯的特徵:
第一,它是動態的,所有的假設、計劃、方案都在一個開放的動態系統中,是可以修改的;第二,有很強的關聯性和參與性,研究者、教師和管理者的所有團隊成員都參與到行動研究法實施的全過程中。第三,在整個研究過程中,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貫穿於行動研究法的工作流程。
歷史研究方法
歷史研究方法也被廣泛使用。它不僅應用於社會科學領域,也應用於自然科學領域,如生物研究、地理研究(研究地球歷史)等。只要是追溯事物的起源,追溯事物的發展軌跡,探索發展軌跡中的一些規律性的東西,都屬於歷史研究的范圍,使用歷史研究方法是必然的。
簡而言之,歷史研究是以過去為中心的研究,通過深入研究現有的數據來尋找事實,然後利用這些信息來描述、分析和解釋過去的過程,同時揭示當前關注的一些問題或預測未來。
經驗總結法
通過對實踐中具體情況的總結和分析,使之系統化、理論化,成為一種經驗方法。總結和推廣先進經驗是人類歷史上長期使用的更有效的領導方法之一。所謂經驗,是指在實際活動中獲得的知識或技能。因為這種知識或技能往往是憑借個人或群體的特定條件和機會獲得的,具有偶然性和特殊性,經驗不一定是科學的。需要理論研究者和實踐者總結、驗證、提煉。總結經驗一般是在實踐中取得良好效果後進行的。總結經驗時,必須樹立正確的指導思想,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和觀點分析判斷典型,分清是非、現象與本質、必然與偶然。經驗一定要旗幟鮮明,正確無誤,具有先進性、科學性、代表性和普遍性。
文獻研究方法
分類閱讀相關文獻(包括文字、圖形、符號、音頻、視頻等具有一定歷史價值、理論價值和數據價值的資料),得出一般性結論或發現問題,尋找新思路。
案例研究法
案例研究是以個案為基礎的全面深入的研究方法。其任務是揭示研究對象形成和變化的特點和規律,以及影響案件發展和變化的各種因素,並提出相應的對策
案例研究的對象可以是個人,如學困生、優秀教師、心理偏差者、智力異常者、性格缺陷者,也可以是個人團體和組織,如先進班級團體、優秀學校、實施研究性學習的典型單位等。還有一些其他的東西,比如中學生犯罪,學校選的差生(反映學校執行教育政策的偏差)等等。
案例研究方法
對於中外學者來說,沒有一個普遍接受的、權威的定義。一般認為,案例是對現實生活中特定現象的客觀描述。教育案例是對教育活動中具體教學事件的典型描述、總結和分析,能夠反映教育的某些內在規律或某些教學思想和原則。通常是課堂上的真實故事,教學實踐中遇到困惑的真實記錄。對這些「真實記錄」進行分析研究,找到規律或者問題的根源,然後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或者改進工作,或者形成新的研究課題。在判例法的研究中,研究者自身的洞察力是關鍵。
觀察研究方法
從對事物發展變化的觀察中獲取所需信息,進行總結分析,形成新的概念和認識,這就是觀察研究方法。
實驗
一般來說,這是一種先思考再做(相對而言)——「思考」的研究方法:從已有的理論和經驗出發,形成一定的教育思想和理論構想,即「假設」(也稱假設』);——「做」:是指在主動的、有計劃的、有控制的教育實踐中,驗證形成的假設。通過觀察被試的變化和發展,建立自變數和因變數之間的因果關系,有效驗證和完善假設。
檢測方法
是描述某種行為的狀態或推斷某種行為的狀態(包括:能力與成就、性格、興趣、動機、態度、觀念、心理需求等。);從而考慮改造策略或方案,或者進一步形成新的研究課題。在教育學和心理學中,測量被用作定量研究的一種重要方法。主要功能是評估、診斷和預測。(比如一個老師做一個「學生自學能力測試(test)」,就是想看看學生在一定時期的自學能力能達到什麼程度)
所謂測量,就是按照一定的規則,用數字或符號來表示一個物體或現象的屬性或特徵的過程。測試方法是教育和心理測量的主要內容和形式。測試的客觀性是測試系統過程質量的一個指標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