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格式模板 » 政治經濟學論文摘要

政治經濟學論文摘要

發布時間: 2021-03-31 11:01:27

㈠ 2000字以上的政治經濟學論文

1、選題不能超出政治經濟學的論域; 2、 寫出好文章的「訣竅」就是三真:真情實感、真憑實據、真知灼見。

㈡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論文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與中國經濟發展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實質是科學地揭示客觀經濟規律,揭示經濟規律也是經濟學的基本任務,成功的認識經濟規律,便可以利用經濟規律能動地改造世界,為人民大眾謀利益,對經濟規律認識的越深刻、越全面,行動就越自由,越能發揮主動能動性,從而在實踐中達到更好地實現經濟利益的目的。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基礎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在唯物論基礎上的辯證方法亦稱唯物辯證法,在經濟學的研究中運用辯證法就是運用對立統一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和否定規律,研究社會經濟運動,揭示其本質及規律,歷史唯物主義就是把辯證唯物論原理應用於研究社會歷史問題,把社會經濟形態的發展和更替,看作一種客觀必然的歷史過程,用它來評價社會經濟制度的先進和落後,評價某一階級的進步與反動,看是在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中起促進作用還是阻礙作用。

中國的經濟發展經歷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幾個發展時期(而我們的課本對資本主義經濟進行的分析是有很大局限性的,不符合馬克思主義辯證、全面的看問題的方法)。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對社會生產關系及其發展變化規律的研究是從分析商品開始的,商品是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直接以交換為目的而進行生產活動叫做商品生產,商品的出現標志著封建社會的開始。

商品的二因素就是指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商品的有用性,即能滿足人民的某種需要的屬性,就是商品的使用價值。比如糧食可以吃、衣服可以禦寒、遮體、鋼鐵可以造機器武器等,使用價值是商品必須具備的一個首要因素,沒有使用價值的物品,不能成為商品。不拿來進行交換,也不是商品,也就是說有使用價值的勞動產品只有用來交換的時候才是商品。

在中國封建社會時期,糧食和衣服被作為商品大量的交換,在封建社會初期它大大的促進了社會發展,在中國封建社會強盛之時,國與國也有大量的商品交換活動,例如「絲綢之路」,「鄭和下西洋」等。在中國封建社會中期,隨著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發展到一定階段,貨幣產生了。最初有戰國的刀幣、小銖等,發展到後來由白銀、黃金、珠寶等稀有物品作為貨幣。

在中國封建社會時期,出現的貨幣的本質和職能與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揭示的貨幣的本質和職能完全一致,貨幣是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品的商品,體現著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社會關系,這就是貨幣的本質,它的五個職能價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貯藏手段、世界貨幣,在我國的封時期也得到了具體體現。尤其是世界貨幣,在中國封建社會末期,國家敗落,清政府用白銀買了大量的武器,依然戰敗,後來的戰爭賠款,向別國借款等。充分體現了貨幣的作用。

價值規律的基礎內容和客觀要求是: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交換要以價值為基礎進行等價交換。

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發展和存在,只有短短幾十年的時間,在封建勢力和外國資本主義的壓制之下,艱難的發展,由於資本主義的出現,勞動力開始大量的成為商品,很多沒有土地的人開始出賣自己的勞動力。中國的資本家也是通過榨取勞動者的剩餘價值致富的,資本主義的資本分為兩部分:一為不變資本,一為可變資本。不變資本是用來購買生產資料的那部分資本,可變資本用來購買勞動力的那部分資本。資本主義的生產目的和動機是追求盡可能多的剩餘價值,為達到這一目的,通過各種手段不斷擴大和加強對僱傭勞動和剝削。資本主義的生產的實質就是生產的剩餘價值,中國的資本主義生產實質亦如此。

剩餘價值規律決定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發展和必然滅亡的全部過程,在中國隨著新中國的成立,資本主義走到了盡頭。

新中國建立以後,中國實行生產資料公有制,從而從根本上解決了剝削問題。紙幣本身沒有實際價值,是由國家發行並強制流通的價值符號,使國家對宏觀經濟的控制和引導更加有力有效。

為促進經濟發展,中國先後進行了改革開放,引進外資等強有力的推動措施,從而為一窮二白的新中國引進了經濟發展所必須的生產資料。在科學技術已成為第一生產力的現代,新生產工藝、新生產理念的引進對激活全國經濟有巨大的作用,在改革開放以後,科技人員愈來愈成為主要勞動者,電子計算機和監制的自動化機械體系日益成為主要的勞動工具,合成材料和擴展型資源正在成為主要勞動對象。

當今社會出現高失業這一現象,根據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原理,應客觀的面對這一現象,隨著經濟的發展,每一個國家都需要龐大的失業隊伍存在,這支失業大軍會有利地促進社會發展,當有新興行業時它們會馬上進入其中促進新興行業發展,失業大軍本身的地位,亦會激發非失業者的工作態度促進社會生產。當然事物總有兩面,如果失業大軍過於龐大,就會帶來許多社會問題,比如失業者的生活保障,失業者的人生引導等,如處理不當會起社會動盪,所以正確的處理失業者是一個迫切的問題。

㈢ 政治經濟學論文怎麼寫

可以去中國知網 國研網 看看哦

㈣ 政治經濟學論文怎麼寫(那個大神可以幫忙寫下。)

你太有才了 上這里找眉目來了, 你的跟我的試題一樣一樣的,你不會是我同學吧?誰能幫忙寫,我也要一份!

㈤ 關於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論文

http://www.studa.net/zhengquan/060428/15223864.html貨幣"商品論"曾剝下了貨幣神秘的外衣,但在不兌換紙幣和其它現代貨幣形式出現之後,人們又在貨幣的"迷宮"中徘徊。如果象貨幣"商品論"那樣,將貨幣的本質最終歸結為"商品",我們發現那些不是商品的東西可以完全獨立執行貨幣的職能;如果象貨幣"工具論"那樣,把貨幣的本質歸結為一種流通工具,顯然又沒有揭示出決定貨幣成為價值流通工具的本質屬性,它不過是對貨幣功能的描述而已。據對諸種貨幣現象的綜合分析,我們認為:就本質而言,貨幣從來都不是商品,它只不過是在一定歷史階段採取了商品的形式;貨幣發展過程中,按幣值的形成機制劃分,可將其分為兩大階段,第一是商品貨幣階段;第二是貨幣不附依於商品而獨立存在的階段。在第一階段,貨幣基本上採取商品貨幣的形式存在;第二階段貨幣以獨立的形式存在。不兌換紙幣的產生標志著貨幣從第一階段發展到第二階段。為敘述方便,下文用紙幣代表不兌換紙幣和存款貨幣。一、紙幣可以完全獨立執行貨幣職能,說明貨幣的本質不是商品同一事物的本質,在該事物的存在期間是不改變的,改變的只能是它的表現形式或存在形式;當一種事物的本質發生變化,便說明該事物已轉變為另外一種事物。這一原理在我們認識貨幣本質的過程中告訴我們,若能證明紙幣或任何一種貨幣形式在本質上不是商品,便是證明貨幣的本質不是商品。因貨幣的本質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都必須是一樣的。要證明紙幣是能夠獨立執行貨幣職能的貨幣,而不僅僅是一種價值符號,這就需要它自身具有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這兩個貨幣的基本職能。紙幣具有流通手段職能,這已被人們普遍認識。因此,剩下的問題只是看紙自身有沒有價值尺度、能否獨立執行價值尺度職能。我們認為:紙幣的價值尺度是客觀存在的,並由其自身運動規律直接決定,不需要也不可能由外部規定;紙幣的價值尺度是可知的,完全可獨立將商品的價值表現為價格。其中紙幣的價格尺度的內在性是決定紙幣自身具有價值尺度職能的最主要因素。(一)紙幣的價值尺度是客觀存在的紙幣價值尺度的客觀性,就是紙幣代表商品價值的客觀性。紙幣與商品的交換,是遵循紙幣代表的價值量與商品的價值量相等的原則進行的。當紙幣與商品交換之後,賣方所持有的紙幣就代表著他出售商品的價值,並得到社會的普遍承認。在紙幣被國家收回退出流通之前,無論被任何人持有,它都客觀地代表著一定的商品價值量,它可以和其它商品直接交換。即使它被丟失或被持有人損壞,也不會改變紙幣的這種客觀性。紙幣被丟失若被拾到人佔有,說明紙幣代表的商品價值從原持有人手中無償轉移到拾到人手中;紙幣被丟失後無人拾到或被持有人損壞,這些被丟失或損壞的紙幣代表的價值,就會通過減少流通中紙幣量--增加流通中紙幣單位幣值的機制,將其代表的價值均勻地轉移到流通中的其它紙幣上。正因為紙幣代表的商品價值量是客觀的,紙幣又正是用它代表的價值量執行價值尺度職能,因此說紙幣的價值尺度是客觀的、真實存在的。盡管與金幣相比,紙幣幣值的穩定性要差的多,但它的客觀性是不能否認的。(二)紙幣的價值尺度是貨幣流通過程的內在規律直接決定的在紙幣和商品的交換過程中,一般說來,紙幣代表的商品價值量必然等於和紙幣交換的商品價值量。因為,如果不等,紙幣所"媒介"的商品之間就不能實現等價交換,這是價值規律所決定的。這種關系採用等式表示即為:與紙幣交換的商品價值量=紙幣代表的商品價值量或與紙幣交換的商品價值量=紙幣單位幣值×紙幣數量根據價值規律的要求,這種等量關系只能在個別交換行為中可能被破壞,而在全社會的交換過程中是必然存在的,也是不允許失衡的,因此就有:一定時期和紙幣交換的商品價值總量=單位紙幣代表的商品價值量×同期流通中的平均紙幣量×紙幣平均流通次數單位紙幣代表的商品價值量=(一定時期和紙幣交換的商品價值總量)÷(同期流通中的平均紙幣量×紙幣平均流通次數)上式說明,單位紙幣幣值的大小是由貨幣流通過程中的商品價值總量、紙幣流通量、紙幣流通速度三個因素之間的內在的必然聯系直接決定的,除此之外的其它因素對幣值的影響都是通過影響這三個因素而間接實現的。由貨幣流通過程的內在規律直接決定的紙幣幣值,是在紙幣流通條件下社會唯一普遍承認的價值尺度。因為只有按這個幣值交換才能在商品流通過程中是堅持等價交換原則,除此之外其它任何人為規定的幣值,都是不真實的,都會在紙幣和商品的交換過程中損害某一方的利益。例如,國家雖然可以用規定含金量的辦法來規定紙幣代表的價值量,但是在不兌換金的條件下,這種規定是毫無意義的。若國家通過向市場投入商品的辦法來維護其規定的紙幣含金量,這也不表明國家能規定紙幣代表的價值量,而是表明國家可通過自覺運用紙幣幣值決定規律來控制紙幣幣值。因此,由其內在規律決定的紙幣幣值,才是社會唯一普遍承認並在商品交換中實際使用的價值尺度。(三)紙幣的價值尺度是可以認識的紙幣的價值尺度,即單位紙幣所代表的商品價值量是否可知,這是紙幣自身能否執行價值尺度職能的重要條件之一。這一點對金屬貨幣和其它任何形式的貨幣來說都是如此。因為對紙幣代表的價值量只有被認識後,人們才能在交換中與商品的價值量進行比較,也才能知道交換後是否合算。盡管人們都很難回答1元紙幣此時代表幾小時的社會必要勞動,但是人們對單位紙幣代表的價值量的表現形式--單位紙幣的商品購買力是可知的。也就是說人們是通過認識紙幣的購買力來認識紙幣的價值尺度的。人們認識紙幣購買力的過程,也就是人們核算商品成本和在交易中討價還價的過程。(四)紙幣自身能夠把商品的價值表現為價格紙幣能否把商品的價值表現為價格,取決於紙幣與商品之間是否具有質的統一性。按商品的科學概念,紙幣顯然不是商品,在交換中它自身的那點價值也是不予考慮的。這是否說明紙幣與商品之間不具有質的統一性,或者說它沒有能力把商品的價值表現為價格呢。這顯然是不正確的,因在現實生活中紙幣並沒遇到這類困難。那麼紙幣和商品之間質的統一性表現在什麼地方呢?這就是紙幣代表的價值量和商品的價值量之間的統一。這種統一性便成為紙幣將商品價值表現為價格的基礎。若僅僅認識紙幣與商品之間這種質的統一性對全面解決紙幣自身能夠把商品的價值表現為價格這個問題還是不夠的,還必須認識紙幣所代表的價值量大小的內在決定性。前面我們已闡明紙幣所代表的價值量是由貨幣流通過程的內在規律直接決定的,人們也不可能直接賦予紙幣代表的價值量。紙幣與商品在價值這一點上建立起來的統一性和紙幣幣值的內在決定性,構成了紙幣自身能夠把商品價值表現為價格的完全必要條件。因紙幣具有內在決定的價值尺度,就完全能夠獨立地將商品的價值用自己的單位表現為價格。上述分析表明,紙幣能夠獨立執行價值尺度職能,而它能夠執行流通手段職能又是無需再證明的。它能夠執行貨幣的這兩個基本職能,便說明紙幣是貨幣[①],並不是什麼"貨幣符號"。同時,紙幣又不是商品,在與商品交換中,它自身的價值與商品的價值並不相等,相等的只是代表的價值。即紙幣是貨幣,但它又不是商品,根據同一事物本質的一致性原則,便說明貨幣的本質不可能是商品。

㈥ 求一篇關於政治經濟學的4000字論文

4K字的,不多的吧

您可與,,我,
取得。lianxi

㈦ 關於政治經濟學4000字的論文

著力解決「三農」
問題沒有農民的小康就沒有全國人民的小康;沒有農業的現代化就沒有全國的現代化;沒有農村的市場經濟體系就沒有完善的全國的市場經濟體系;沒有農村的穩定就沒有整個國家的穩定。因此,解決好「三農」問題,應當是我國政府下一步財政政策調整的核心問題。
首先是農民的收入政策問題。我國黨和政府歷來重視農民的收入問題。但是,在經濟轉型期,農民收入問題比較復雜,政府在制定相關政策的時候,必須同時考慮在我國農村建立市場經濟機制和解決農民收入這個雙重的、有的時候是相互矛盾的問題。近年來,縱向比較,盡管我國農村居民收入增長的速度比較快,但是同城市的情況相比較,收入的差距還是相當大的。我們以今年前三個季度的情況為例,在前三個季度,我國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6347元,扣除物價因素,比去年同期實際增長9.0%;而同期農民現金收入人均只有1802元,扣除物價因素,實際增長率只有3.8%。農村與城市相比較,農民同期的收入只相當於城市居民的28.4%,尚不足城市居民收入的1/3;而同期農民收入的增長幅度也比城市居民低5.2個百分點。
其次是農業生產條件問題,主要是政府對農業領域里的公共投入不足(例如,農業生產的基礎設施和技術研究與推廣等等)。而農業生產條件的改善,實際上也是改善農民經濟狀況、增加農民收入的一個重要途徑。我國和其他國家的實踐均證明,增加屬於「綠箱」政策(符合WTO規則的農業支持政策)的農業公共投入,可以通過提高單產水平和替代私人投資等方式有效地降低單位農產品的私人成本,從而降低農產品的國內生產者價格,提高我國農產品在國內與國際市場上同其他國家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再次是農村經濟體制問題,即進一步穩定農民對土地的使用權問題。世界上許多國家的實踐證明,穩定和安全的土地使用權和所有權是確保穩定的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與社會的一個重要的前提條件。通過完善土地使用制度,可以有效地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因為完善的土地使用制度,可以提高預期收益,有利於增加投資和提高生產率。
積極推進城市化的進程城市化不僅僅是一個鄉村與城市區域劃界的改變的問題,更主要的,它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主要途徑。縱觀經濟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史,無一例外地都經歷過城市化的過程。城市化,同時也意味著工業化,甚至是市場化;反之,推動工業化的結果必然也是城市化。另一方面,在現代社會,工業化和城市化發達的國家無一不是市場經濟發達的國家。因此,我國經濟和社會經歷城市化的過程,同時也意味著經歷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過程。在這個轉型的過程中,財政政策的重點,應當是積極推動我國經濟和社會的城市化。
2001年,我國人均GDP大約為1000美元,城市人均GDP大約在2000美元以上;城市化率在37%左右,這意味著我國大約有5億人左右處在人均2000美元的城市化高速起飛的起點上;2002年我國的成化率達到39.1%,在城市化過程中,城市居民的消費結構升級、城市化引起的投資熱潮的高漲構成了我國今後經濟發展的動力。
城市化與工業化是一個國家經濟增長的雙引擎。我國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低價工業化和高價城市化。因此我國政府財政政策在這個方面調整的重點應當是轉變傳統的財政投資方式和理念,引入非政府部門參與公共服務和公共基礎設施供給領域,提高財政政策在城市化進程中的使用效率,以便有效解決我國城市化的高成本問題。
我國城市化高成本主要來自於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基礎設施的高投入。例如水電、燃氣、公路、交通、綠地等等,都需要相當多的資金投入;
二是公共服務的高投入。例如控制和治理環境污染,公共服務部門(包括政府和其他公共部門)相對高額的人工費用,教育,城市運營,等等,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城市化的費用;
三是社會保障的高投入。這一方面是我國目前尚無覆蓋全社會的社會保障體系,尤其是在大量的農民變為城市市民的情況下,即使是城市本身的社會保障投入也必將增大。而下一步的發展必然是建立起能夠覆蓋全社會的、包括城市和農村全體居民在內的社會保障體系,而在這個體系建立的初始階段,無論費用出自政府還是居民個人,都將是一筆高投入。
從一些國家的經驗來看,城市化的必然結果就是高成本,因而需要高投入,高稅收。因此,我國政府面對高速度的城市化進程,一是利用政府財政政策的影響力解決好非政府部門對城市化基礎設施和服務的投資問題,二是要提高政府財政支出的效率,盡量減少公共服務和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對政府財政的資金壓力,三是要進一步調整稅制結構,建立健全中央稅和地方稅體系,確保政府有比較充足的財源和財力履行其職能。
我國經濟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當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尤其是在我國加入WTO以來,我國經濟與世界經濟成為一體已經是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因此,我國政府在經濟轉型時期,其財政政策的制定、實施與調整必須充分考慮到開放經濟這個現實,實行開放經濟條件下的財政政策。
開放經濟的重要特點之一是商品市場和資本市場的國際化。因此,傳統的治理失業問題和通貨膨脹或者緊縮問題的財政政策必須改變,必須充分考慮政策的國際效應,必須重新估價一個國家的政策由於國際經濟的影響,由於其他國家相關政策的實施而形成的抵充效應。2003年10月底開始到目前出現的中國糧食、食用油和其他原材料價格波動,對世界市場的影響以及世界市場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就是一個典型的例證。

㈧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小論文

家庭消費調查:有收縮跡象,住房開支是最堅挺。
日前,零點研究咨詢集團進行一項女性消費行為調查,結果與人們的日常經驗一致:中國家庭中的財政大權更多地由女性掌握,超過6成已婚女性稱家庭成員中從她們手中花出去的錢最多。
在當前金融危機的背景下,近6成女性表示有壓縮開支的計劃,服裝箱包、外出就餐和珠寶首飾成為她們首選壓縮的三類消費項目,而住房成本則成為中國家庭最不想壓縮的消費項目。
本次調查為網路調查,參與調查者以女性為主,包括部分男性。家庭消費女人拿主意,本次調查顯示,24.9%的女性驕傲地宣稱自己在家中掙錢最多,同時,15.1%的男性承認妻子在家中掙錢比自己多。
雖然在多數中國家庭中女性還不是家庭主要收入來源,但她們在消費方面擁有很大的發言權。63.9%的已婚女性坦言平均每個月從她們手中花出去的錢最多。
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2006年9月發表的《中國女性社會地位調查報告》也顯示:78%已婚女性為家庭日常開銷和購買衣物作出決定;在購買大額商品,如房子、汽車、奢侈品時,23%的已婚女性表示她們能作出獨立購買決定,其餘的77%女性雖然會與配偶商量後作出決定,但她們的個人好惡會對最終決定產生重大影響。
在消費的過程中,女性帶有很強的感性消費特質,「打折」和「情緒」對女性的消費影響明顯高於男性:28.9%的女性承認自己碰到促銷活動就容易消費;27.3%的女性承認情緒會影響自己的消費行為,分別高於男性9.7和6.8個百分點。男性的消費則更多由錢袋鼓癟而定,46.7%的男性在剛發工資或獎金的情況下最容易去消費。
寧可吃得差,不想住得差。受金融危機影響,中國居民消費信心指數跌至2004年以來最低點。本次調查中,14.8%的女性擔心自己未來一年裡會被裁員。
女性的開銷也隨之進行調整,56.7%的女性有壓縮家庭開支的計劃,在有此打算的女性中,近9成人選擇從自己開始。有較大彈性的消費項目成為人們削減開支的首選,其中,女性更傾向於削減服裝箱包、外出就餐以及珠寶首飾方面的開支。在打算壓縮家庭開支的女性中,分別有56.2%、54.5%和47.6%的人選擇了這3項。
對於男性而言,壓縮消費則主要集中在外出就餐和休閑娛樂兩項,分別有59.4%和52.8%的男性選擇了這兩項。
讓人感到有些意外的是,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都顯示住房開支都是他們最不想壓縮的消費項目,選擇可能壓縮住房成本的男性和女性分別只有7.1%和4.4%,看來某地產大鱷稱住房消費為剛性需求還是有一定道理的,最近樓市的「小陽春」也不難理解了。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