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發表方式 » 據1927年出版的中華影業年鑒

據1927年出版的中華影業年鑒

發布時間: 2021-03-30 18:36:21

⑴ 年鑒有字數要求嗎

年鑒
年鑒是以全面、系統、准確地記述上年度事物運動、發展狀況為主要內容的資料性工具書。匯輯一年內的重要時事、文獻和統計資料,按年度連續出版的工具書。它博採眾長,集辭典、手冊、年表、圖錄、書目、索引、文摘、表譜、統計資料、指南、便覽於一身,具有資料權威、反應及時、連續出版、功能齊全的特點。屬信息密集型工具書,具有資料翔實、反映及時、連續出版等特點。主要作用是向人們提供一年內全面、真實、系統的事實資料,便於了解事物現狀和研究發展趨勢。它所收集的材料主要來源於當年的政府公報、國家重要報刊的報道和統計部門的數據。因此,年鑒有較大的總結、統計意義和比較系統的連續參考作用。通過年鑒,可查找近年來國際國內時事,各部門各行業的進展及各學科各專業的研究動態;可查找政府頒布的重要法規文獻和逐年可比的統計數據資料;還可以查找「機構簡介」「企業名錄」及著名人物的生平及一些實用的指南性資料等。
年鑒主要是由編纂單位根據選題計劃組織眾多作者撰寫的,少量內容來源於當年的政府公報、其他重要文獻和統計部門提供的數據。在選材上,它要求系統全面、客觀正確以及濃縮精煉。在編纂結構上,要求布局合理,基本框架穩定,其常設的欄目有:文獻 (包括文件和法規)、概況、文選和文摘、大事記、論爭集要、統計資料、人物誌、機構簡介、附錄等。
年鑒大體可分為綜合性年鑒和專業性年鑒兩大類,前者如網路年鑒、統計年鑒等;後者如經濟年鑒、歷史年鑒、文藝年鑒、出版年鑒等。
[編輯本段]年鑒的起源
年鑒是人類記錄自己在勞動實踐中取得的系統的知識,特別是從地球角度年復一年、周而復始地觀察天體運動而取得的天文知識的最早出版物。年鑒的編纂始於歐洲。英國哲學家培根在其1267年出版的《大著作》中已使用外國年鑒中有關天體運動的材料,這說明至少在13世紀中葉歐洲已有類似年鑒的出版物。當時歐洲一部頗有影響的年鑒是由德國數學家、天文學家雷格蒙塔努斯(1436~1476)於1457年編纂出版的,主要記載時令節氣、天文氣象等。 以後, 德、英、法、意、美等國曾出版了數以千計的各類年鑒,著名的如《世界年鑒》、 《咨詢年鑒》、《惠特克年鑒》和《政治家年鑒》等。
在西文各類年鑒中,冠以yearbook的為數較多, 一般既有文字敘述, 也有統計資料,如《聯合國年鑒》; Almanac一詞源於中世紀的阿拉伯語,在英語中被賦予日歷、歷書的含義,稱almanac的則以統計資料見長,如《讀者文摘年鑒》; 稱annual 的一般以文字敘述為主,如《外科年鑒》。各類年鑒的編纂方式雖各有側重,但稱謂時有混用,區分並不嚴格。 到18世紀,其內容轉為包含豐富知識的工具書。1732年由美國文學家B.富蘭克林主編的《窮理查歷書》比較著名。
[編輯本段]中國年鑒的起源
我國的年鑒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成書於14世紀40年代的《宋史·藝文志》中,就有《年鑒》一卷,可惜已經失傳。
解放前我國曾陸續出版過一些綜合性年鑒(如《中國年鑒》、《世界年鑒》、《申報年鑒》)、地方年鑒(如《上海市年鑒》、《台灣年鑒》)專業性年鑒(如《中國經濟年鑒》、《中國電影年鑒》)。其中《中國年鑒》於1924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是當代出版史上一部綜合性年鑒。
我國年鑒出版工作大發展是在80年代。1980年首先破土而出的是《中國網路年鑒》、《中國出版年鑒》和《世界經濟年鑒》等。到1981年,就出現了「年鑒熱」,年鑒品種猛增到二十多種。
[編輯本段]新中國的年鑒事業
新中國成立後的前30年,由於年鑒事業尚未引起足夠的重視,因此從1949年到1978年12月全國僅出版了不足10種年鑒。加上翻譯出版的幾種外國年鑒,數量上也少得可憐,與蓬勃發展的新中國出版事業極不相稱。
1950年,天津進步出版社出版的《開國年鑒》是新中國成立後問世的第一部綜合性年鑒。同年,大公報社出版類似年鑒性質的工具書--《人民手冊》。隨後,《世界知識手冊》(1958年改名為《世界知識年鑒》)、《中國體育年鑒》、《中國攝影年鑒》等相繼創刊。而且,還翻譯出版了《阿爾巴尼亞共和國年鑒》、《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統計年鑒》等幾種外國年鑒。文革期間,除了《科學年鑒》外,其餘年鑒全部停刊。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隨著我國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年鑒作為一種信息載體以其獨特的優勢,受到黨和政府乃至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中國年鑒事業從此進入新的歷史階段。應該說,這20多年來,是中國年鑒事業真正的形成時期。
1980年,《中國網路年鑒》、《中國出版年鑒》等6種年鑒首先問世,拉開了80年代中國"年鑒熱"的序幕。1981年我國又新出版7種,1982年為13種;1985年我國年鑒種類已達84種。到1992年,全國出版的年鑒多達522種,相當於1980年的87倍之多。
[編輯本段]年鑒的表現形式
近幾年隨著現代信息技術和計算機及網路技術的高速發展,有關年鑒創新問題的討論也在不斷升溫,年鑒的表現形式也在發生變化。
1.以紙張為載體,這也是普遍的形式。
2.以光碟(CD,DVD)為載體。分兩種情況,第一、電子書的形式,這種年鑒不具備全文檢索功能。第二、也是年鑒界推薦的一種,就是全文資料庫檢索,此種年鑒偏於數據查詢,方便工作和生活。
3.以網路為載體,也就是網路圖書館的形式。
一、 年鑒
1. 概念:英文稱之為yearbook ,annual or almanac.按年編撰出版的參考性工具書,他匯集一年之內的新聞、事件、數據和統計資料,按類編排。
2. 類型:綜合性年鑒、專科性年鑒、統計性年鑒
3. 功能:它博採眾長,集辭典、手冊、年表、圖錄、書目、索引、文摘、表譜、統計資料、指南、便覽於一身,具有資料權威、反應及時、連續出版、功能齊全的特點。屬信息密集型工具書,具有資料翔實、反映及時、連續出版等特點
4.作用:主要作用是向人們提供一年內全面、真實、系統的事實資料,便於了解事物現狀和研究發展趨勢。

⑵ 朱自清1927年出版的著名作品。

揚州 背影 荷塘月色

⑶ 為何上海會成為中國電影發祥地

早在1941年,影界大佬羅明佑就提出:「自最初的中國電影至最近的中國電影,悉由廣東人領銜演出」;他還如數家珍報了一長串粵籍影人名單,有鄭正秋、黎民偉、黎北海、羅明佑、蔡楚生、張織雲、楊耐梅、阮玲玉、胡蝶、陳雲裳等等,聲稱「隨時隨地都遇見廣東籍的銀色戰士」。另據浙江影協統計,在中國電影百年歷史長河中,共有上百位寧波籍影人作出了貢獻,包括電影編導張石川、袁牧之、應雲衛、桑弧、林杉、干學偉、張鑫炎、張子恩;電影經營家邵醉翁、邵逸夫、柳中亮、柳中浩、徐桑楚;電影技術家鄭崇蘭、林聖清;電影演員韓非、張翼、舒適、王丹鳳、喬奇、白穆、陳思思、洪金寶、周星馳等。然而,廣東人從影雖多,廣東並未成為中國電影的搖籃;寧波人從影也多,寧波亦未提供早期影人馳騁的空間。當年那些「恥為人後、勇於進取」的寧波人,不約而同作出了「成才非去上海不可」的選擇。上海自開埠後形成的開放性、商業化社會環境,當仁不讓地成為電影這一舶來品在中國落地生根的理想土壤。
19世紀末以來,「影戲」在上海這個娛樂需求極旺盛的大都市營造出得天獨厚的文化空間與市場,生成了中國電影史上諸多「第一」,舉其要者有:
1896年8月,上海徐園放映「西洋影戲」,首開中國人第一次看電影的紀錄;
1913年9月,第一部國產故事片《難夫難妻》在上海問世;
1922年3月,張石川、鄭正秋等在上海創辦第一家股份制「明星影片公司」;
1927年1月,中國第一部電影年鑒《中華影業年鑒》在上海出版;
1931年3月,明星公司在上海推出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
1941年9月,萬氏兄弟在上海攝制中國第一部大型動畫片《鐵扇公主》;
1947年10月,史詩性悲情大片《一江春水向東流》在上海連映三個多月,觀眾近80萬人次,創下國產片票房新紀錄;
1948年8月,中國第一部譯配英語的《假鳳虛凰》從上海輸往歐美放映。
據統計,上世紀20年代共有142家電影公司在上海開張,此後優勝劣汰,形成明星、天一、聯華三大公司鼎足而立的格局,奠定了上海作為中國電影製作、發行、放映的龍頭地位。曾有人提出「一城電影」的說法,因為1949年以前攝制的3000多部國產片,其中80%以上出自上海,使上海成為中國民族電影的重鎮。與此同時,在上海涌現出中國第一代、第二代影人群體,名編導與名演員珠聯璧合,創作出《神女》《漁光曲》《大路》《馬路天使》《萬家燈火》《小城之春》等載入世界電影史冊的經典名作。中國電影史上有不少重大事件、重要現象均同上海有著密切關聯,誠如先驅者鄭正秋所言:「中國之上海,猶美國之好萊塢。影片公司,星羅棋布;電影明星,薈萃於此。」可以說,在中國沒有哪一座城市與電影的歷史淵源如上海這么深厚久遠。
然而,上海作為中國電影的發祥地,至今給後人留下了哪些看得見、摸得著的電影歷史遺痕?
深入上海的大街小巷,現今還能尋訪到不少與中國電影歷史相關的舊址,在那些物理空間的背後潛藏著影壇軼聞,留存著彌足珍貴的電影文化符號,彰顯上海所擁有的深厚電影文化積淀。例如1896年最早放映「西洋影戲」的徐園,其原址為天潼路814弄地塊,此前還遺留著1881年建造時的界碑。又如,30年代初任光、聶耳錄制有聲電影插曲的「百代唱片公司」小紅樓,現掩映在徐家匯綠地之中,此處追根溯源乃是《義勇軍進行曲》的誕生地。再如,中國影壇名人30-40年代幾乎都在上海石庫門弄堂居住生活過,如鄭正秋(進賢坊)、田漢(日暉里)、夏衍(業廣里)、阮玲玉(沁園邨)、胡蝶(四明邨)、周璇(元吉里)、蔡楚生(千愛里)等,他們住過的寓所現已受到文物保護部門,一塊塊鐫刻著名人姓氏的紀念銘牌出現在那些故居的門首。從搶救電影歷史遺產的意義上說,這些存量不多的舊址構成中國電影跨越一個世紀的人文景觀資源。
上海曾是中國電影市場的半壁江山。20世紀30年代,國內共有233家影院14萬個座位,上海一地擁有53家影院3.7萬個座位,約佔四分之一比例,市民看電影的風靡程度可見一斑。但令人遺憾的是,前些年上海掀起新一輪城區改造,如建於1925年的「夏令配克大戲院」(解放後更名新華電影院)說拆就拆,從此讓人覺得南京西路少了點人文氣息。這也警示我們,上海歷史文化遺產不容再流失!由主管部門公布的「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名單上,不少老字型大小影院榜上有名(當年稱「大戲院」):金城大戲院、中國大戲院、光陸大戲院、大光明、新光、蘭心、國泰、美琪等等。在這些影院里曾發生過轟動一時的社會新聞,如1930年2月22日,洪深在大光明戲院憤起阻止好萊塢辱華片《不怕死》上映;1936年3月,卓別林訪滬「閃電之旅」光顧新光戲院等。目前「老當益壯」仍在服役的專業電影院屈指可數,僅剩大光明、國泰兩家了。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也是電影刊物出版中心。早在1921年4月,顧肯夫、陸潔、張光宇在上海創辦中國第一本《影戲雜志》,現已成為上海圖書館珍藏的電影文獻鎮館之寶。此後近三十年間,在上海出版的電影雜志、電影畫報多達207種。這些塵封已久的電影文獻,已被上海圖書館列為數字化搶救項目。
記得數年前訪洛杉磯漫步好萊塢街頭,看到早期美國電影業的瓶瓶罐罐、一紙一片均被當作文物陳列,不由感嘆好萊塢角角落落都溢出電影的氣息。香港同胞亦大力打造「電影香江」城市名片,訪港遊客步出機場,隨手能取到一張《香港電影地圖》,以此吸引四方影迷按圖定址,參觀港島各種電影景點。我想,黃浦江畔也應樹起「電影上海」的標幟,與浦東迪士尼樂園遙相呼應,吸引海內外遊客和影迷來此觀光,構成一趟撫今追昔的上海電影文化之旅。

⑷ 中國現代文學愛好者請進

從五四運動到新中國的成立,進步文化成為這一時期文化發展的主流

宣傳進步、反版對落後,追求民主、抨擊獨權裁,謳歌民族獨立、反抗外來侵略和本國投降主義,成為民國時期文化領域的主旋律。

具體到不同的階段,由於政治斗爭內容的不同其文化主題也有所區別。如「九·一八」事變以後,宣傳抗日成為文化的主要內容;抗日戰爭勝利以後,爭取建立一個獨立、自由、民主、統一的新中國,成為這一階段文化的主流。

在這一時期,一些愛國的科學家、教育家仍在積極努力,取得了一些成就,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⑸ 2010年海南省高考歷史試題麻煩請發來看看。

絕密★啟用前
2010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海南卷)
歷 史

注意事項:
1.本試卷分第I卷(選擇題)和第Ⅱ卷(非選擇題)兩部分。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准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
2.回答第I卷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後,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塗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乾凈後,再選塗其他答案標號。寫在本試卷上無效。
3.回答第Ⅱ卷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
4.考試結束後,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並交回。

第I卷
本卷共25個小題,每小題2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1.「欲求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當若繁為攻伐,此實天下之巨害也。」這一觀點出自先秦
A.儒家 B.法家 C.墨家 D.道家
1.C 本題主要考查材料的閱讀,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繁為攻伐」「實天下之巨害」主張「非攻」為墨家學說,因此選C.
2.中國古代王朝更替的方式不盡相同。其中,在農民戰爭基礎上創建的王朝是
A.秦朝 B.隋朝 C.宋朝 D.明朝
2.D 考查基本的史實,秦朝是諸侯秦國發展而來,隋朝是北周貴族楊堅所建立,宋朝是後周大將軍趙匡胤陳橋兵變建立,只有明朝是在元末農民起義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3.北魏至唐前期實行均田制,宋代以後歷朝都未實行統一的土地分配製度。上述變化主要是由於
A.小農經濟的發展 B.租佃關系的盛行
C.土地的高度集中 D.農業生產水平提高
3.C 北魏到唐朝前期,國家掌握大量土地,均田製得以推行,唐朝中後期以後土地兼並嚴重,大地主兼並自耕農的土地以及國家分配給農民的土地,造成國家土地所有制的萎縮,不僅均田制遭破壞,國家也無法推行統一的土地分配製度。
4.唐代確立三省六部制,三省長官均號稱宰相,共同承擔政務,其主要目的是:
A.提高行政效率 B.強化君主集權
C.分割宰相權力 D.利於集思廣益
4.B考查學生對封建專制制度核心與本質的理解,相權分散,相互牽制,強化了君主集權,分割宰相權力目的是君權的強化,君主專制是封建政治制度的核心。
5.辛棄疾說:「北方之人,養生之具不求於人,是以無甚富甚貧之家。南方多末作以病農,而兼並之患興,貧富斯不侔矣,」這種現象表明當時
A.北方農業比南方發達 B.商業是貧富分化的根源
C.南方商業比北方發達 D.北方社會比南方更穩定
5.C 考查閱讀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北方「養生之具不求於人」自己自足的自然經濟,貧富差距不大,無法得出北方比南方農業發達,排除A,南方「多末作以病農」,「 兼並之患興」是貧富差距的原因,排除B,從材料中無法看到北方比南風更穩定,「未」指工商業,南方「多末」因此答案C.
6.「遙知夷島浮天際,未敢忘危負年華」,「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上述詩句反映了一位將領抵禦外侮、維護國家安定的抱負。與此相符的歷史事件是
A.靖難之役 B.雅克薩之戰
C.鄭成功收復台灣 D.戚繼光抗倭
1.D 讀懂
7.「君子之為學也,以明道也,以救世也。」這一言論體現的觀念是
A.格物致知 B.尊崇道統
C.心外無理 D.經世致用
7.D 考查閱讀理解材料,題目材料為顧炎武文章「君子為學,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詩文而已,所謂雕蟲篆刻,亦何益哉?」意思是大丈夫之所以學習的原因,是為了明白事理,為了濟世救民。如果只是為了吟詩作賦,玩文字游戲,那就成了所謂的雕蟲小技,又有什麼用處呢?所以選D
8.明清時期,以「風流文采磨不盡,水墨自與詩爭妍」為特徵的文人畫興盛。
圖1是明清文人畫的代表作之一。這類作品所表現的是
A.個人的情感
B.真實的景象
C.多彩的生活
D.繁盛的社會
8.A 文人畫講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韻意趣,抒發個人情感。
9.梭倫在一首詩中寫道:「我拿著一隻大盾,保護兩方,不讓任何一方不公正地佔據優勢。」該詩反映的梭倫改革的基本原則是
A.維護多數公民利益 B.兼顧不同公民群體利益
C.關照少數公民利益 D.重視男性公民群體利益
9.B梭倫是在平民和貴族矛盾尖銳的情況下出任最高執政官。其改革的具有很強的折中色彩,因此選B.
10.1792年《美利堅合眾國憲法》第十條修正案規定:「憲法未授予合眾國、也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權利曾由各州或其人民保留之。」該憲法修正案確立的新體制是
A.代議制 B.分權制 C.共和制 D.聯邦制
10.D 代議制,分權制,共和制的出現都早於美國憲法的頒布,美國憲法修正案確立的新體制為聯邦制,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相結合。
11.馬克思曾經評論道:「由於俾斯麥的特別法令,倍倍爾和李卜克內西先生已經以叛國罪被逮捕,其實這僅僅是因為他們敢於履行他們作為德國議員所承擔的責任,即在聯邦國會里抗議兼並亞爾薩斯和洛林,投票反對新的軍事撥款,表示同情法蘭西共和國,抨擊想要把德國變成普魯士兵營的企圖。」上述評論的歷史背景是
A.普法戰爭 B.拿破崙戰爭
C.德意志帝國成立 D.路易•波拿巴政變
11.A 考查閱讀分析材料的能力,「抗議兼並亞爾薩斯和洛林」。「 反對新的軍事撥款,表示同情法蘭西共和國」普法戰爭,法國戰敗,割亞爾薩斯和洛林給德國,因此材料的背景是普法戰爭。
12.1909年出版的《一個女工的青春》記錄了當時一位英國女工的陳述:「當我星期天去教堂時,我不願人們看出我是女工,因為我為自己的地位感到羞恥。我還當學徒時,就總聽說女工們輕浮、墮落。人們總是以蔑視的口吻談論她們。我暫時不再貧窮了。我們星期天的美餐彷彿是皇家的宴會……當我漲了工資以後,每頓飯我還喝上一小杯甜葡萄酒。」這段材料表明
A.婦女已成為社會的主要勞動力 B.婦女的社會地位得到較大提高
C.陳述者積極改變自身社會形象 D.陳述者仍未擺脫社會偏見束縛
12.D 注意材料的內容的分析,不願意讓人看出自己是女工,是學徒的時候,別人總是以蔑視的口吻談論他們,可見陳述者扔未擺脫社會偏見。
13.1700—1830年間,廣州白銀流入的凈數約1億英鎊,其中絕大部分來自英國。這一時期英國對華貿易主要是
A.以鴉片換取白銀 B.以鴉片換取絲茶
C.以白銀換取絲茶 D.以白銀換取棉布
13.C 時間是鴉片戰爭前,白銀大量流入,課本知識,鴉片戰爭前,中國的絲茶是出口的大宗,因此選C.
14.恩格斯在評論某次戰爭時指出:「如果我們將當時所締結的各項條約比較一下,就不得不承認這樣一件一目瞭然的事實:這次戰爭不是對英國和法國有利,而是對俄國有利。」恩格斯所評論的戰爭是指
A.鴉片戰爭 B.第二次鴉片戰爭
C.甲午戰爭 D.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14.B 英法聯合侵華,俄國獲利的戰爭是第二次鴉片戰爭,俄國通過不平等條約,占據中國一百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15.1864年,有人稱:「當今光氣大開,遠方畢至」,歐洲諸邦「胥聚於我一中國之中,此古今之創事,天地之變局,所謂不世出之機也」。這一「變局論」
A.奠定了戊戌變法的理論基礎 B.基本沿襲了傳統的夷夏觀念•
C.反映了對西方文明的抵制態度 D.反映了變法自強思想的出現
15.D戊戌變法的理論基礎是康有為的文章,排除A,材料中撐西方列強為歐洲諸邦,不是沿襲傳統的夷夏觀念,排除B,從材料中無法看出對西方文明的抵制,排除C. 「變局論」是王韜在1864年《代上蘇撫李宮保書》中提出。主張同外國進行商戰,進行變法。
16.1889年張之洞調任湖廣總督,選址漢陽建鐵廠。
如圖2所示,他對選址的主要考慮是
A.節約生產成本
B.便於官府監管
C.帶動民用企業
D.與洋商爭利
16.B 題目的指向性,問選址的主要考慮因素,鐵廠的選址,從成本,利潤的角度都應該選在鐵礦附近,看圖漢陽鐵廠距離鐵礦很遠,可見其選址主要考慮的是官府如何有效監管。
17.孫中山曾提及,1895年廣州起義失敗時,「舉國輿論莫不目予輩為亂臣賊子、大逆不道」;到1900年惠州起義失敗,「則鮮聞一般人之惡聲相加,而有識之士且多為吾人扼腕嘆惜」。人們對革命黨人態度發生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維新變法運動失敗 B.對清政府失去信心
C.義和團運動的興起 D.革命黨人勢力壯大
17.B 注意態度變化的時間,1895年與1900年,從甲午戰敗到八國聯軍侵華,清政府妥協退讓、無能,人們對清政府喪失了信心,對革命黨態度也發生了變化。
18.據1927年出版的《中華影業年鑒》統計,1925年前後華商共投資開設175家電影公司,其中有141家在上海。這一現象說明
A.國內政局的相對穩定 B.文化產業投資推動了上海電影業的出現
C.觀看電影成為市民的主要娛樂方式 D.上海已成為中外經濟文化交匯中心
18. D 從材料提取有效歷史信息,1925年前後,華商投資175家電影公司,上海占絕大多數,電影是文化經濟發展的體現,因此選D。1925年國內軍閥混戰,排除A,材料所涉內容是電影的發展,不是電影業的產生,排除B,沒有 談到市民對電影的態度,排除C.
19.從1870年到1940年,法蘭西第三共和國一共更換了108屆內閣,每屆內閣平均存在時間約為8個月。造成內閣頻繁變動的原因在於
A.內閣對議會沒有形成權力制衡 B.總統職權不完全受憲法制約
C.兩大政黨輪流組閣 D.立法與行政權力合一
19.A 憲法是國家根本大法,總統職權由憲法賦予受憲法制約,排除B,美國共和政體在運行的過程中形成兩黨制,法國不是兩大政黨輪流組閣,排除C,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立法權屬於議會,行政權屬於總統,排除D,答案A,內閣沒有形成對議會的權利制衡,參議院與眾議院的聯席會議產生總統,總統經眾議院同意任命內閣。
20.各種區域性國際組織的主要職能雖有差別,但也有一些共同之處。美洲國家組織、歐洲經濟共同體和上海合作組織職能的共同之處是
A.促進社會與文化交流 B.推動區域一體化進程
C.對抗特定的國家集團 D.加強成員國軍事合作
20.A 考查各個國際組織的職能,上合組織沒有推動區域一體化的職能,排除B,都沒有對抗特定國家集團的職能,排除C,歐洲經濟共同體,沒有要求加強成員國軍事合作,排除D。
21.美國歷史學家沃爾夫•拉弗貝在20世紀70年代說:「一部美國外交史,冷戰絕非是其中值得大書特書的光輝篇章。」可以為這一論點提供依據的首選歷史事件是
A.柏林危機 B.古巴導彈危機 C.越南戰爭 D.中東戰爭
21.C 從材料中都懂題目的要求,「冷戰絕非是其中值得大書特書的光輝篇章」,那麼哪一事件可以作為美國外交史上除冷戰以外大書特書的篇章呢,A、B、D都是美蘇冷戰的一部分。因此排除。而越南戰爭美國直接參與的「熱戰」。
22.與1952年相比,1957年我國生產資料的生產增長210%,消費資料的生產增長83%,重工業生產在工業總產值中的比重由35.5%提高到45%。這說明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
A.工業結構得到了改善 B.國家基本實現工業化
C.工農業生產比例協調 D.工業總產值超過農業
22.A 結合所學知識從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進行解題,生產資料增長210%,消費資料生產增長83%,生產資料增速高於消費資料增速,重工業在工業總產值的比重加大,改變了建國初期,重工業發展緩慢的形勢,工業結構得到改善。
23.1987年,台灣民眾發起返鄉運動,印發《我們已沉默了四十年》的傳單30萬份。傳單寫道:「難道我們沒有父母?而我們的父母是生是死不得而知.我們只要求:『生』則讓我們回去奉上一杯茶;『死』則讓我們回去獻上一炷香。」這一潮流促成了
A.兩岸隔絕狀態的打破 B.「九二共識」的達成
C.「和平統一」口號的提出 D.海峽兩岸「三通」的開展
23.A 時間是1987年,兩岸隔絕的狀態被打破,「九二共識」是在1992年達成,「和平統一」的口號在1979年提出,2009年海峽兩岸才真正實現三通。材料中的「讓我們回去奉上一杯茶,獻上一炷香」體現了台灣民眾回大陸,打破兩岸隔絕的迫切願望。
24.1959年,北京最高的建築是新建的民族飯店,高47.4米,為當時的北京十大建築之一。如今北京最高的建築是高330米的國貿大廈。然而,人們至今仍然肯定民族飯店在新中國建築史上的地位。這提示我們,對歷史現象的評價應
A.以今人的標准來衡量 B.置於特定的時空考察
C.主要看對後世的影響 D.注重使用比較的方法
24.B 本題考查如何評價歷史現象,所給材料對照不同時期的北京最高建築,強調民族飯店在新中國建築史上的地位,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注重特定的歷史發展階段來評價歷史現象。
25.歷史學家吳於廑說,世界歷史的內容是「對人類歷史自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發展為全世界成一密切聯系整體的過程進行系統探討和闡述」;傑弗里•巴勒克拉夫認為:「現在世界上某個地區發生的事件不再可能像過去那樣對其他地區不發生影響,20世紀的歷史名副其實是全世界的歷史。」上述兩位歷史學家對於世界歷史的解釋突出反映了
A.進化史觀 B.文明史觀 C.整體史觀 D.現代化史觀
25.C 吳於廑強調人類歷史成為「全世界成一密切聯系整體」, 巴勒克拉夫說20世紀的歷史歷史是「全世界的歷史」突出反映了整體史觀。現代化史觀強調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的轉化,是歷史的縱向發展,而整體歷史觀關注的是歷史的橫向發展。

第Ⅱ卷
本卷包括必考題和選考題兩部分,第26題~第28題為必考題,每個試題考生都必須做答。第29題~第34題為選考題,考生根據要求做答。
26.(10分)根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材料
南雄商人以貨入京,至長淮關,吏留而稅之,既閱月而貨不售。商人訟於官,刑部議吏罪當紀過。上曰:「商人遠涉江湖,將以求利,各有所向,執而留之,非人情矣。且納課於官,彼此一耳。遲留月日而使其貨不售,吏之罪也。」命杖其吏,追其俸以償商人。
(太祖)赦中書省曰:「朕初以邊戍饋餉勢民,命商人納粟,以浙淮鹽僂之,蓋欲足軍食而省民力也。令既數年所輸甚薄,軍餉不供,豈鹽價太重.商人無所利而然歟?爾中書其議減鹽價,俾輸粟於西河、梅川,庶糧餉可給而內地之民省挽運之勞。」
——《明太祖高皇帝實錄》
(1)根據材料,概括指出明太祖對商人的態度。(4分)
(2)根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說明如何認識明初的重農抑商政策。(6分)

27.(10分)根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材料一
1964年6~8月,毛澤東提出建設西部後方的主張:要搞三線工業基地的建設。要准備帝國主義可能發動侵略戰爭。現在工廠都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區,不利於備戰。8月19日,國務院副總理李富春等人向中共中央提出報告,建議一切新的建設項目,不在第一線建設;要把能搬的一線重要企業、科研機構、學校一部分遷移到三線、二線;今後一切新建項目都應貫徹執行分散、靠山、隱蔽的方針。
——摘編自《六十年代三線建設決策文獻選載》,《黨的文獻》1995年第3期
(註:一線指東部沿海和邊疆地區;三線指雲、貴、川、陝、甘、寧、青省區及晉、豫、湘、鄂等靠近內地的地區;二線指一、三線之間的中間地帶。)
材料二
到20世紀70年代末,三線地區的工業總產值由258億元增加到1270億元。建成了西昌衛星發射基地、陝西航空等一批現代化生產和科研基地,成昆、湘黔等重要鐵路,湖北第二汽車製造廠、德陽重型機器廠等工業基地以及攀枝花、十堰等新興工業城市。
——摘編自魏後凱《中西部工業發展戰略》
(1)根據材料一並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三線建設的背景。(7分)
(2)根據材料一、二並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三線建設的意義。(3分)

28.(14分)根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材料一
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者和藝術家發現有可能用多種方法,把古典思想和哲學同基督教信念、對人的信任和對上帝的信任結合起來,或者至少互相容納起來。彼得•蓋伊在《啟蒙運動》一書中認為:「在文藝復興時期的文人中間,完全世俗的、完全清醒的世界觀,相對來說是很少見的……神聖的東西仍是文藝復興時期雕塑家、建築師和畫家的中心主題。」
——阿倫•布洛克:《西方人文主義傳統》
材料二
啟蒙運動時期體現出一個顯著的特徵:人們熱切地從各個層面來審視宗教信仰。雖然基督教在很多方面受到抨擊,抨擊者本身卻潛心研究宗教信仰和神學一直在探討的問題……人們考察宗教信仰的基礎,運用啟蒙運動的基本方法和觀念來求得答案。宗教批判者和宗教學者充分運用理性、比較分析和歷史研究的方法……確實,18世紀下半葉,法國啟蒙運動開啟了使法國社會世俗化合基督教化的運動,但他們對待宗教的態度只是啟蒙人士所持的多種宗教現中的一種。啟蒙運動的一個特點是強烈地要求實行宗教寬容。
——摘編自彼得•賴爾等編《啟蒙運動網路全書》
(1)根據上述材料。指出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者、藝術家和18世紀的啟蒙學者怎樣對待宗教問題。(6分)
(2)根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在打破教會和宗教神學思想禁錮上所起的作用。(8分)

請考生在第29、30、31,32、33、34六道題中任選二題做答,如果多做,則按所做的第一、二題計分。做答時用2B鉛筆在答題卡上把所選題目的題號塗黑。
29.(8分)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主導的盟國軍事佔領當局推動日本進行改革,其主要指令和內容如下:
人權指令 釋放政治犯;廢除治安維持會;修改憲法
社會改革指令 解放婦女;支持工人運動;教育自由化、民主化;廢
除壓制性制度;經濟機構民主化
經濟改革指令 將財閥企業分割;限制地主對土地的佔有
神道指令 國家與神道分離
開出公職指令 禁止舊議員參與選舉
——摘編自《東亞三國的近現代史》
(1)根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戰後日本改革的背景。(5分)
(2)根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說明美國推動日本改革的目的。(3分)

30.(8分)近代社會的民主思想與實踐
材料一
各項參政員候選人推出後……報告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國民參政會參政員資格審議會置委員九人。其人選由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指定。
國民參政會有聽取政府施政拒告暨向政府提出詢問案之權。
——《國民參政會組織條例》(1938年4月)
材料二
毛澤東等人發表對國民參政會的意見稱:「雖然在其產生的方法上。在其職權的規定上,國民參政會還不是盡如人意的全權的人民代表機關;但是,並不因此而失掉國民參政會在今天的作用與意義……共產黨人除繼續努力於促進普選的、全權的人民代表機關在將來能以建立外,將以最積極、最熱忱、最誠摯的態度去參加國民參政會的工作。」
——摘編自《新華日報》1938年7月5日
(1)根據材料一、二,概括指出國共兩黨在國民參政會閻題上的不同主張。(4分)
(2)根據材料一、二並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國民參政會的歷史作用。(4分)

31.(8分)20世紀戰爭與和平
材料
全世界的人都仇視「冷戰」,他們要求結束「冷戰」。現在這種願望已經如此強烈,以致一切國家的政府都不得不加以考慮了……自然財富、人們的勞動、科學的進步,這一切在很大程度上都被用來准備戰爭。軍事開支不斷地降低了各國人民的生活水平,並且阻礙經濟發展。在擴大貿易聯系的道路上存在的障礙損害著普遍繁榮。國家主權和各民族自決權由於國家的內政經常受到干涉遭到了破壞。由於存在新舊軍事條約以及在外國領土上建立軍事基地和駐扎軍隊,使得國家主權和民族自決權遭受著威脅。有人正企圖利用「冷戰」來為殖民統治辯護。他們正使用武力,在某些地區甚至用戰爭來蹂躪各國人民獨立的權利。
——《世界和平理事會常務委員會莫斯科會議關於永遠結束冷戰的聲明》(1959年)
(1)根據材料,概括指出。全世界的人都仇視「冷戰」的原因。(4分)
(2)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冷戰長期延續的主要原因。(4分)

32.(8分)中外歷史人物評說
材料
一次與太平軍交戰後。左宗棠在家書中道:「斃賊三千有餘。陣斬賊多名,極為痛快。」
籌辦福州船政局之始,左宗棠在給清廷的奏摺中指出:「自海上用兵以來,泰西各國火輪兵船直達天津,藩籬竟成虛設。」因此「非師遠人之長還以治之不可」。
1874年,正當新疆局勢危急時,清廷出現海防、塞防之爭。李鴻章認為「新疆不復,與肢體之元氣無傷」;左宗棠主張「若此時而擬停兵節餉,自撤藩籬,則我退寸而寇進尺。不獨隴右堪虞,即北路科布多、烏里雅蘇台等處恐亦未能晏然」,「東則海防,西則塞防,二者並重」。
——摘編自《左宗棠全集》等
(1)根據材料,指出左宗棠在國防問題上的主要觀點。(4分)
(2)根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左宗棠的主要歷史功過。(4分)

33.(8分)探索歷史的奧秘
材料
統一度量衡是秦朝的重要措施,而《史記•秦始皇本紀》對此只有「一法度衡石丈尺」之語。秦始皇陵等處出土的秦權銘文栽,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令丞相隗狀、王綰「法度量則不壹(一致)嫌疑者,皆明壹之」。湖北省雲夢縣睡虎地出土的秦簡記載:「縣及工室聽官為正(校準)衡石……毋過歲壹。」「衡石不正,十六兩以上,貲(罰沒)官嗇夫一甲,不盈十六兩到八兩,貲一盾。」
——摘編自《睡虎地秦墓竹簡》等
(1)根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秦始皇統一度量衡的具體措施。(5分)
(2)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在歷史研究中出土文物對已有文獻資料的作用。(3分)

34.(8分)世界文化遺產薈萃
材料
孔廟、孔林、孔府位於中國山東省曲阜市,合稱「三孔」。孔廟是奉祀孔子的廟宇,現擁有各種建築460餘間;孔林又稱「至聖林」,是孔子及其後裔的家族墓地,共計有孔氏子孫墓十餘萬座,林內保存有自漢代以來的墓碑和謁陵題記石劉等共5000餘通;孔府又稱「衍聖公府」,有各類樓房廳堂共400餘間。府內藏有大量珍貴的歷史檔案、傳世文物、歷代服飾和用具等。
兩千多年來中國歷代帝王對孔子的大力推崇使得孔廟、孔林、孔府具有獨特的藝術和歷史特色。它不僅是名聞天下、內涵豐富的文化類遺產,同時還擁有大量有價值的自然遺產。「三孔」的建築布局、規劃和裝飾等方面反映出儒家思想的精髓,其內生長的17000餘株古樹名木是研究古代物侯、氣侯和生態問題的寶貴素材
——摘編自《世界遺產名錄》等
(1)根據材料,說明「三孔」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獨特性。(4分)
(2)根據材料,概括指出「三孔」對歷史研究的價值。(4分)

⑹ 我有一本民國1927年出版的魯迅先生的野草一書,請問值多少錢

民國時期的書因印刷質量差,文革等原因,現在完整保存下來的不是很多,因此,民國時期的書有收藏價值.
1927年出版的野草並不是首印本,另外當時一般圖書的發行量都是五百或一千左右,故此書並非珍品,可收藏價值仍然很大.

⑺ 年鑒的年鑒歷史

中國的年鑒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成書於14世紀40年代的《宋史·藝文志》中,就有《年鑒》一卷,可惜已經失傳。
解放前中國曾陸續出版過一些綜合性年鑒(如《中國年鑒》、《世界年鑒》、《申報年鑒》)、地方年鑒(如《上海市年鑒》、《台灣年鑒》)專業性年鑒(如《中國經濟年鑒》、《中國電影年鑒》)。其中《中國年鑒》於1924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是當代出版史上一部綜合性年鑒。
新中國成立後的前30年,由於年鑒事業尚未引起足夠的重視,因此從1949年到1978年12月全國僅出版了不足10種年鑒。加上翻譯出版的幾種外國年鑒,數量上也少得可憐,與蓬勃發展的新中國出版事業極不相稱。
1950年,天津進步出版社出版的《開國年鑒》是新中國成立後問世的第一部綜合性年鑒。同年,大公報社出版類似年鑒性質的工具書--《人民手冊》。隨後,《世界知識手冊》(1958年改名為《世界知識年鑒》)、《中國體育年鑒》、《中國攝影年鑒》等相繼創刊。而且,還翻譯出版了《阿爾巴尼亞共和國年鑒》、《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統計年鑒》等幾種外國年鑒。文革期間,除了《科學年鑒》外,其餘年鑒全部停刊。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隨著中國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年鑒作為一種信息載體以其獨特的優勢,受到黨和政府乃至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中國年鑒事業從此進入新的歷史階段。應該說,這20多年來,是中國年鑒事業真正的形成時期。
中國年鑒出版工作大發展是在80年代。《中國網路年鑒》、《中國出版年鑒》和《世界經濟年鑒》等6種年鑒首先問世,拉開了80年代中國年鑒熱的序幕。1981年,中國又新出版7種,1982年為13種;1985年中國年鑒種類已達84種。到1992年,全國出版的年鑒多達522種,相當於1980年的87倍之多。 《行業年鑒》設計及編制簡介
年鑒作為工具書的一種,記載的是一個行政區域內各地區、各部門、各行業上一年度內經濟社會的新進展、新情況、新經驗、新問題,它的重要功能之一是供讀者查找資料、了解地情用的。年鑒是系統匯集年度重要文獻信息的資料性工具書,而且是最具「與時俱進」品格的工具書。
服務對象
服務對象主要為政府部門、行業協會和企業。
《行業年鑒》設計及編制的內容
《行業年鑒》設計與編制工作是一項年復一年的持續開展的系統工程。一卷年鑒,從調查研究、創意策劃、框架設計,到組稿、采編,到整合、編纂成一體,再到出版、印製,其繁復勞動不啻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若無周密的設計和系統的組織工作來維系和支撐,很難實施。立本研究可憑借專業的團隊、龐大的數據監測資源以及豐富的行業研究經驗,幫助客戶完成《行業年鑒》設計與編制這個龐大的系統工程。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