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發表方式 » 王小妮發表什麼不當言論

王小妮發表什麼不當言論

發布時間: 2021-03-30 14:55:52

① 王小妮是誰

第九屆漢語橋大賽一等獎獲得者,俄羅斯美女,中文名王小妮,俄語名妮娜

② 王小妮的個人作品

出版情況
1、《我的詩選》 1989年 詩集 時代文藝出版社
2、《浮躁的煙塵》 1993年 紀事 新華出版社
3、《人鳥低飛》 1994年 長篇小說 長春出版社
4、《放逐深圳》 1996年 散文 雲南人民出版社
5、《手執一支黃花》 1997年 隨筆 上海東方出版公司
6、《我的紙里包著我的火》 1997年 詩集 春風文藝出版社
7、《我們是害蟲》
8、《目擊疼痛》
9、《派什麼人去受難》
10、《誰負責給我們好心情》 1998年 隨筆 湖南文藝出版社
11、《世界何以遼闊》 2001年 詩文集 百花文藝出版社
12、《家裡養著蝴蝶》 2001年 散文 新疆出版社
13、《方圓四十里》 2003年 長篇小說 作家出版社
14、《半個我正在疼痛》 2005年 詩集 四川新華出版公司
15、《王小妮隨筆精選》 2005年 隨筆 新華出版社(5月出版)
16、《安放》 2007年12月01日 隨筆 山東文藝出版社
17、《一直向北》2007年08月01日 隨筆 時代文藝出版社
18、《上課記》2012年01月01日 隨筆 中國華僑出版社
19、《上課記2》2013年4月1日 隨筆 中國華僑出版社
20、《1966年》2014年1月 小說集 東方出版社
21、《看看這世界》2015年4月1日隨筆人民文學出版社
主要文章
1、中篇小說《很疼》1996年發表《特區文學》
轉載同年《小說選刊》
中篇小說《很大風》2004年發表《當代作家評論》
轉載於《北京文學》,進入年度排行榜
轉載於《小說選刊》2005
轉載於《中篇小說選刊》2005
2、短篇小說《1966年》系列11篇 1998年在《作家》雜志全年開辟專欄
多次轉載於《小說選刊》,《小說月報》等
短篇小說《棋盤》 1999年發表於《收獲》雜志
3、隨筆《在鴨綠江的另一邊》2002年發表於《花城》
入選北京文學年度文學排行榜
入選《文學中國》2003年度選本
隨筆《柏林沒有牆了》2004年發表於《天涯》
入選《文學中國》2004年度選本
4、多次多首詩歌入選多種詩歌年度選本
代表作品
《重新做一個詩人》、《我的紙里包著我的火》、《半個我正在疼痛》、《看望朋友》、《和爸爸談話》《十枝水蓮》、《他們說我藏有刀》、《喜鵲沿著河岸飛》、《不反駁的人》、《我感到了陽光》、《不認識的就不想再認識了》、《我看見大風雪》、《愛情》、《懸空而掛》、《青綠色的脈》、《白紙的內部》、《一塊布的背叛》、《我愛看香煙排列的形狀》。

③ 什麼叫做現代詩

「現代詩」名稱,開始使用於1953年—紀弦創立「現代詩社」時確立。現代詩的含義:
1.形式是自由的
2.內涵是開放的
3.意象經營重於修辭。
「詩」者皆為感於物而作,是心靈的映現。「古典詩」以「思無邪」的詩觀,表達溫柔敦厚、哀而不怨,強調在「可解與不可解之間」;「現代詩」強調自由開放的精神,以直率的情境陳述,進行「可感與不可感之間」的溝通。
現代詩的特點是有高度的概括性、鮮明的形象性、濃烈的抒情性以及和諧的音樂性,形式上分行排列。

現代詩潮的十大主義
* 現實主義
* 唯美主義
* 象徵主義
* 新浪漫主義
* 意象主義
* 未來主義
* 表現主義
* 超現實主義
* 後現代主義
* 具體主義
現代詩歌的分類
詩歌的分類也有多種方法,根據不同的原則和標准可以劃分為不同的種類。基本的有以下幾種:
1.敘事詩和抒情詩。這是按照作品內容的表達方式劃分的。
(1)敘事詩:詩中有比較完整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通常以詩人滿懷激情的歌唱方式來表現。史詩、故事詩、詩體小說等都屬於這一類。史詩如古希臘荷馬的《伊里亞特》和《奧德賽》;故事詩如我國詩人李季的《王貴與李香香》;詩體小說如英國詩人拜倫的《唐璜》,俄國詩人普希金的《葉甫蓋尼·奧涅金》。
(2)抒情詩:主要通過直接抒發詩人的思想感情來反映社會生活,不要求描述完整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如,情歌、頌歌、哀歌、輓歌、牧歌和諷刺詩。這類作品很多,不一一列舉。
當然,敘事和抒情也不是絕然分割的。敘事詩也有一定的抒情性,不過它的抒情要求要與敘事緊密結合。抒情詩也常有對某些生活片斷的敘述,但不能鋪展,應服從抒情的需要。
2.格律詩、自由詩和散文詩。這是按照作品語言的音韻格律和結構形式分類的。
(1)格律詩:是按照一定格式和規則寫成的詩歌。它對詩的行數、詩句的字數(或音節)、聲調音韻、詞語對仗、句式排列等有嚴格規定,如,我國古代詩歌中的「律詩」「絕句」和「詞」「曲」,歐洲的「十四行詩」。
(2)自由詩:是近代歐美新發展起來的一種詩體。它不受格律限制,無固定格式,注重自然的、內在的節奏,押大致相近的韻或不押韻,字數、行數、句式、音調都比較自由,語言比較通俗。美國詩人惠特曼(1819—1892年)是歐美自由詩的創始人,《草葉集》是他的主要詩集。我國「五四」以來也流行這種詩體。
(3)散文詩:是兼有散文和詩的特點的一種文學體裁。作品中有詩的意境和激情,常常富有哲理,注重自然的節奏感和音樂美,篇幅短小,像散文一樣不分行,不押韻,如,魯迅的《野草》。
現代詩的發展
中國現代詩也可以分為兩個相對獨立的階段:
* 中國現代詩歌:二十世紀上半葉以前的詩歌稱為中國現代詩歌
* 中國當代詩歌:二十世紀下半葉以後的詩歌稱為中國當代詩歌
現代詩主要流派
新月派
現代新詩史上一個重要的詩歌流派,該詩派大體上以1927年為界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報副刊•詩鐫》為陣地,主要成員有聞一多、徐志摩、朱湘、饒孟侃、孫大雨、劉夢葦等。他們不滿於"五四"以後"自由詩人"忽視詩藝的作風,提倡新格律詩,主張"理性節制情感",反對濫情主義和詩的散文化傾向,從理論到實踐上對新詩的格律化進行了認真的探索。聞一多在《詩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張,即"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因此新月派又被稱為"新格律詩派"。新月派糾正了早期新詩創作過於散文化弱點,也使新詩進入了自覺創造的時期。1927年春,胡適、徐志摩、聞一多、梁實秋等人創辦新月書店,次年又創辦《新月》月刊,"新月派"的主要活動轉移到上海,這是後期新月派。它以《新月》月刊和1930年創刊的《詩刊》季刊為主要陣地,新加入成員有陳夢家、方瑋德、卞之琳等。後期新月派提出了"健康"、"尊嚴"的原則,堅持的仍是超功利的、自我表現的、貴族化的"純詩"的立場,講求"本質的醇正、技巧的周密和格律的謹嚴",但詩的藝術表現、抒情方式與現代派趨近。
「三美」中的音樂美是指新月派詩歌每節韻腳都不一樣,好像音樂一樣。建築美是指詩歌的格式好像建築一樣。繪畫美指的是新月派詩歌的每節都是一個可畫出的畫面。
九葉派
九葉派特點之一注重現實。
1948年在詩壇上最重要事件就是"九葉派"的正式亮相。由於曹辛之與臧克家組成"星群"社在藝術觀點上的分歧,他與辛笛、陳敬容、唐祈、唐湜等人創辦了《中國新詩》月刊,並與已經從昆明的西南聯大回到北京、天津的穆旦、杜運燮、鄭敏、袁可嘉等人取得聯系,形成 了一個新的詩歌派流派"中國新詩派"(後因1981年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九葉派》稱為"九葉詩派")。
「九葉派」則是40年代以《中國新詩》等刊物為中心的另一風格趨向的詩人群(又稱「中國新詩派」),代表詩人是辛笛、穆旦、鄭敏、杜運燮、陳敬容、杭約赫、唐祈、唐湜、袁可嘉等。
80年代出版有他們9人的詩歌合集《九葉集》,「九葉派」由此得名。他們大都是校園詩人出身,從戰亂中感知人民的希求,重視詩人對社會、歷史現象的獨特體驗;他們深受西 方現代主義詩歌的陶冶,力求突破傳統的主觀抒情的方式,追求現 實性、象徵性與哲理性的結合,探索詩歌表達的「戲劇性」(主要指詩歌的情思展開以及語言表現都要有矛盾張力,而不是直抒胸臆),讓詩歌更深入表現現代人的思維方式和內心生活的復雜性。文學史通常認為「九葉詩派」的藝術探求很有價值,擁有一批藝術水準較高的詩人詩作,對新詩的表達方式以及詩學觀念都有大的突破。
朦朧派
朦朧詩派: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現的詩派,其代表人物有北島、舒婷、顧城、江河、海子、楊煉等。作為一個創作群體,「朦朧詩」並沒有形成統一的組織形式,也未曾發表宣言,然而卻以各自獨立又呈現出共性的藝術主張和創作實績,構成一個「崛起的詩群」。關於朦朧詩曾在當時文壇引起論爭。「朦朧詩」精神內涵的三個層面是:一揭露黑暗和社會批判,二是在黑暗中尋找光明、反思與探求意識以及濃厚的英雄主義色彩,三是在人道主義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對「人」的特別關注。「朦朧詩」改寫了以往詩歌單純描摹「現實」與圖解政策的傳統模式,把詩歌作為探求人生的重要方式,在哲學意義上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從某種意義上講,「朦朧詩」的崛起,也是中國文學生命之樹的崛起。
以朦朧詩為主的新詩潮詩歌運動在70年代末「思想解凍」後逐漸進入高潮時期,其標志便是1979年3月號《詩刊》上北島短詩《回答》的發表,隨著《回答》一詩的發表,「朦朧詩」開始由地下狀態進入公開狀態,新詩潮詩人不僅很快就佔領了各種文學報刊的主要版面,他們還創辦了自己的民間詩歌刊物《今天》雜志,推出了一批優秀詩人的作品,如北島、楊煉、顧城、江河、舒婷、芒克、江河、嚴力等,並且引發了詩歌界乃至整個文學界的一次歷時數年的聲勢浩大的關於「朦朧詩」的論爭。
這類詩歌在創作手法上大量使用象徵的藝術表達方式,使得詩歌的文學意義充滿多樣性和不明確性,所以也被人們稱為朦朧詩。朦朧詩人們在反思和對自我價值的探尋之後,終於找到了自己作為「歷史的見證人」的位置,其實現自我價值的途徑就是為後人提供歷史的見證,因此,「提供歷史的見證」也就成了「朦朧詩」的最終主題
1985年11月出版的《朦朧詩選》收集了這些詩人的作品,這也是朦朧詩派一詞的來源之一,又因為相當一部分朦朧詩人都在《今天》上發表過作品,朦朧派也往往被稱為今天派。
20世紀80年代開始,朦朧派被陸續出現的新詩潮流派取代,從1984年開始,中國新詩潮詩歌運動進入「後朦朧派」發展階段。
代表詩人: 食指 北島 楊煉 多多 根子 舒婷 芒克 顧城 黃翔 江河 梁小斌 嚴力 王小妮 林莽 方含 田曉青 啞默 傅天琳 艾青
額。。有點多 你撿重要的看- -

④ 誰知道詩人徐敬亞如何聯系

徐敬亞:1949年生於吉林長春市。1982年畢業於吉林大學中文系。1985年,遷居深圳。著有詩歌評論《崛起的詩群》、《圭臬之死》、《隱匿者之光》及散文隨筆集《不原諒歷史》等。曾主持「中國現代詩大展」,並主編《中國現代詩大觀》。
1983年,《當代文藝思潮》公開發表了徐敬亞於兩年前在大學時期創作的學年論文———《崛起的詩群》。這篇詩論甫一發表便如一枚炸彈在詩壇炸響,隨後引發了一場針對這篇詩論乃至朦朧詩運動的大批判。徐敬亞的《崛起的詩群》與此前發表的謝冕的《在新的崛起面前》及孫紹振的《新的美學原則在崛起》被批判者們統稱為「三個崛起」。

作為第一屆青春詩會的成員,徐敬亞隨著新詩群的崛起而嶄露頭角,成為當時最為鋒芒畢露的詩人及詩歌評論家之一。1986年,隨著第二代詩人的重新崛起,徐敬亞再次以詩論《圭臬之死》炸響詩壇。《圭臬之死》招致了更為猛烈的攻擊,發表這篇詩論的《當代文藝思潮》因此停刊。青春詩會的發起人之一王燕生在回憶文章中寫道,「一位負責人在作家、評論家、文學編輯座談會上發表長篇講話。他在最後談到培養接班人時說:我們培養的有的不是接班人,而是掘墓人。他說,那個寫了《圭臬之死》的青年,就是我們的掘墓人嘛。這個掘墓人就是徐敬亞。」

1986年夏,徐敬亞發起並組織了聲勢浩大的中國現代詩大展,這是他在詩歌舞台上最後的身影。不久,伴隨第二次詩歌運動的衰落,徐敬亞與同時代許多詩人一樣,遠離詩歌,消失於人們的視線。

如今,曾被大肆批判的「三個崛起」作為朦朧詩運動的里程碑,被寫入大學中文系的課本之中,作為《當代文學史》的重點篇章而廣為傳誦。那個曾叱吒詩歌風雲的徐敬亞卻時而潛身商海,時而放縱山水,時而沉迷圍棋與乒乓球,淡出詩壇十餘載。有趣的是,他的妻子,同為第一屆青春詩會成員的王小妮20多年來,始終堅持著詩歌創作。當一同出道的舒婷早已在鼓浪嶼成了半個隱士,王小妮仍舊保持著旺盛的創造力。徐敬亞認為他與王小妮只是分別站在詩歌的金銀盾牌的兩面而已。

以下為徐敬亞接受采訪口述記錄:

那一代:崛起的大學詩社

1976年,我開始發表詩歌。但真正的轉折發生在1978年恢復高考,從工廠考入吉林大學中文系。在現代文學史課堂上,老師講到五四之後涌現的文學社團,給了我們極大的啟發。在思想解放的大背景下,我與王小妮、呂貴品等成立了《赤子心》詩社。同時還共同編輯另一本校園文學刊物《紅葉》。當時,很多大學都有自己的詩社和詩刊。

1979年6月,我的《早春之歌》以頭題發表在《詩刊》上。不久後,王小妮也在《詩刊》上發表了作品。當時,《詩刊》上既有新潮詩也有傳統詩。不久以後,我寫了大學期間的第一篇詩論《復甦的繆斯》,這本來是一篇大二時的「當代文學史」開卷考試論文,一兩千字就可以通過,我卻寫了兩萬多字。最初的指導教師是井繼成先生,先生看過以後,覺得這不是一篇普通的學生作業,而是一篇很重要的論文,系裡便轉請於正新先生對我進行指導,再後來交到時任副校長的公木先生手裡。公木看了很激動,1979年的整整一個寒假他都認真幫我修改,並推薦給了北京的「當代文學研究會」。這篇文章很快引起了詩歌界的關注,我也被邀請參加1980年4月的南寧詩會,但因為沒有路費,未能成行。正是在那次著名的南寧詩會上,孫紹振與謝冕等人對詩歌發難,並最終導致了謝冕《在新的崛起面前》文章的形成。

青春詩會:新詩大潮的前奏曲

1980年4月末,王小妮收到了《詩刊》邀請她參加青春詩會的信,我沒有收到。其實那時候15人的名單還沒有最後確定。後來,我給《詩刊》寫信表明自己也想參加。《詩刊》考慮到詩會也確實需要有個能寫評論的,很快給我發來了邀請,還委託我在詩會結束的時候寫一篇綜述。在公木先生的幫助下,吉林省作協同意為我和王小妮報銷路費。我們坐了一夜的硬座火車從長春到了北京。

我與梁小斌被安排在一個房間,他與顧城一樣,除了詩以外,任何寒暄話都不會說。來了人,他就僵在那裡。當時,誰都不出名。盡管大家的風格不全相同,但關系非常融洽,就像大學同學一樣。現在回想起來,對那次會《詩刊》做了充分准備。一到北京,每個人就發了一批早已列印好的外國詩,有卡爾·桑德堡等。後來,又請了艾青、臧克家、李瑛、流沙河、張志民、賀敬之、黃永玉等老詩人給我們上課。青春詩會的最後階段是修改自己的詩稿。每個人都有輔導老師,我的輔導老師是柯岩,我記得她一邊看我的詩,一邊用她特有的演員似的腔調朗誦,一邊說:徐敬亞,你的詩寫得多麼漂亮啊。我當時覺得很尷尬,聽了也不知道說什麼好。青春詩會對我來說是一個非常難得的機會,使我與當時最優秀的青年詩人有了一次近距離的接觸。

之後,全體去了北戴河海濱。在為期一個月的會議結束前一天,我清楚地記得顧城從家裡用一個小黃書包裝了一包梨,一一送給大家,以示分離(分梨)。由於我接受了寫詩會側記的任務,在眾人離京後我與王小妮多留了幾天。由於對《詩刊》的內在意圖缺乏理解,我寫的側記修改幾次也沒能通過。最後還是由我們的「班主任」王燕生執筆完成。

《崛起的詩群》:命運的落差

從北京回來後就是暑期開學,當時我正在讀大三。寒假前教師布置一個「學年論文」。整個一夏天的北京詩歌經歷,使我當時強烈地感到心裡的大量感覺往外涌。結果一落筆便一發不可收,一口氣寫了45000多字,這就是《崛起的詩群》。在中文系學生會的小屋裡,我寫到興頭上,迫不及待地拉來一個同學說,來,我給你讀一段!這一次,我的指導教師直接就是公木。公木先生讓學校將論文幫我列印出來,卻對我什麼也沒說。當初,公木在看過《復甦的繆斯》後非常興奮,曾認真地親筆做過不少批改。這一次他沒進行任何批改只是給我評了個優秀。我知道他對文章其實並不完全認同。

《崛起的詩群》完成於1981年1月。寫作中的興奮很快過去,我面對的是畢業前的一系列瑣事。文章被扔在一邊,連詩社的幾位朋友也沒怎麼看過,班裡的同學更不知道,畢業後,我到一個編輯部上班,結婚、生子、編稿、出差。完全淡忘了那篇匆忙寫就的學年論文。

論文在手中壓了一年半以後,設在大連的遼寧師范學院學生內部鉛印刊物《新葉》寫信向我邀稿。我才想起手裡還有一篇挺長的文章。我把《崛起的詩群》找出來,寄給大連,馬上在第8期上全文發表出來。後來,編《新葉》的幾位遼師院的同學,如劉興雨等,都因我的文章受到不同程度的牽連,分配到小縣城去了。

1982年,剛剛創刊的《當代文藝思潮》風頭正勁。關於我的《崛起的詩群》的發表與批判過程,相當具有彼時代的典型性,當年的嚴酷,是今天的青年無法理解的。

2001年,退休後的原《當代文藝思潮》主編謝昌余先生在《山西文學》撰文回憶了那段往事。文章的題目是《當代文藝思潮的創刊與停刊》,文中對此有非常詳盡的史料性介紹。從那篇文章中我才知道,我的文章發表前經過層層請示審批,甚至驚動了時任中宣部副部長的賀敬之。1982年11月30日晚8點,作為主編的謝昌余向蘭州拍發電報:同意發稿!

批判如何開展?據謝文披露,有關部門負責人當時便提出了以下疑問:「第一你們准備工作做得怎麼樣?充分不充分?第二討論展開以後,你們作為一個地方性刊物,能否駕馭得了?你們的理論力量夠不夠?」

1983年新年剛過,發表我文章的刊物還沒有印出來,1月10日,按照指示,大型「討論」會就在北京召開。不久,長春、蘭州、重慶等地也召開了很多會議。隨後,對「三個崛起」乃至朦朧詩的批判開始了。據《朦朧詩論爭集》的不完全統計,當年,批評《崛起的詩群》的文章達數百篇之多,總字數應該有幾百萬字吧。後來,由於當時一位領導將我的文章定性為「背離了社會主義文藝方向」,並親筆刪掉了我名字後面的「同志」兩個字,事情變得異常可怕,在基層,吉林省的「討論」力度尤其重大。之後,已經不是「同志」的我所在的單位領導讓我寫一篇檢討,我以為這不過是一個單位內部的檢討書,但修改多次通過後,我奇怪地發現它突然被正式發表在1984年3月5日的《人民日報》上!很快,《文藝報》、《詩刊》、《文學研究》等報刊全部進行轉載。當我拿到《人民日報》寄來的稿費時,心裡感覺非常怪誕。

一年多以後,一個新的詩歌浪潮席捲而至。《當代文藝思潮》再次向我約稿。我於是寫了《圭臬之死》一文。誰料這篇文章竟導致《當代文藝思潮》最終停刊。

對我的批判時間大約只進行了一年左右。形勢很快逆轉,1984年夏天,我莫名其妙地被通知出一次沒有任何任務的差,在全國旅行了一個月。1985年新年剛過的1月3日,我一個人乘火車離開長春去了深圳,從此告別了吉林。

口述:徐敬亞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