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發表ei
1. 一篇ei會議的二作 對本科生用處大嗎
比較一下就有用了,大部分本科生是不會有EI的二座的,這代表你的學習能力,就算研究生也未必能發EI。如果讀研,導師肯定會非常喜歡,如果工作,可以拿來吹比。別人沒有的,你有,你上!自我介紹的時候可以吹啊,比如說,我學習能力強,在本科就買某某期刊發表了一篇論文EI,效果肯定不錯。
碼字不易,請採納~
2. 本科生如何在SCI上發表文章
本科生發表SCI論文是國內高校近年出現的新現象。通過對公開報道的若幹事例進行統計分析,了解了非組織性的本科生SCI論文現象中學生和指導教師的基本分布規律。並以此為基礎,給出了若干學術論文類拔尖人才培養的啟示。
關鍵詞:本科生;SCI論文;統計分析;拔尖人才
本科生發表SCI論文是近年來國內高校出現的一個新現象,這種現象在各個層次的高校、各個不同的學科都存在,而且有日趨蔓延之勢。本科生發表SCI論文現象令人震驚,震驚之餘則是帶給教育管理者和教育科學研究者的思考:基礎薄弱的本科生為什麼能夠發表SCI論文,這種現象的真實情況是怎樣的?高水平SCI論文是一所大學甚至一個國家科技實力的表徵,本科生SCI論文預示著多大的科研潛力?學術論文類拔尖創新人才該如何培養?
四川大學、復旦大學等知名高校建立了本科生學術研究資助計劃,有專門的組織和管理體制。為了研究非組織性的本科生SCI論文現象,本文對非985、211高校的相關數據進行分析,以期了解本科生SCI論文現象的普遍規律,並給出學術論文類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若干啟示。
3. 大學期間如何才能發表論文最好被SCI,EI,ISTP,SSCI全文收錄。
本科生在正式期刊上發表文章雖不是什麼稀罕事,但也不是普遍的事情。一則是因為受本科生的能力限制,做具有原創性的工作本身就是很困難的;另一個也是因為本科生對發表文章也是持著近而遠之的心態,絕大部分學生還沒有覺悟到發表一篇文章的對他自身能力培養的重要性。
發表文章是某個研究工作的一個階段性的成果。在大學本科的學習階段,學校是不會要求本科生發表期刊文章,最多也只是要求寫個畢業論文。這一階段的畢業論文其實更接近於實驗報告。老師定好題目,學生做做模擬或者實驗,測測數據,處理一下,放幾個圖表,就算完成了。這樣的畢業論文幾乎不包括前期的查閱文獻和原理解釋,所以很多帶本科生的老師都覺得這樣的論文就是雞肋。而即使在這么寬松的要求下,還是有不少學生臨時抱佛腳,隨便敷衍,交上來的論文能保證語言表達就不錯了。
但是我們還是得提提在正式期刊上發表文章,當然,肯定不是以發表為目的的追名逐利。現在大學本科的學習一般局限於單向接收知識或是在大學內部進行交流,雙向的和橫向的跨校跨地域交流機會很少,大學學科教育與實際科學研究脫節。很多學生上理論課時雲里霧里,臨到要考試時就通宵突擊,考完之後又忘得差不多了。這是因為理論課上學到的東西對學生來說無法跟實際應用相聯系,學生都搞不清楚自己學的是什麼,有什麼用處,以及該怎麼用。如果本科生能較早樹立科研的觀點,有發表正式論文的想法是很有好處的。
首先,想要發表一篇論文,就得做文獻調查,這一過程既可以培養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也可以幫助了解所在專業的過去及未來發展方向,這樣可以站在更高的角度上去回顧課程材料以及了解別人的思維方式。
其次,參與科研的過程需要不斷與導師或者其他合作者互動,這樣可以總結到不少團隊合作的經驗。即使以後不從事科研工作,有了這個經驗找工作面試也會大大加分的。
同時,在本科階段能夠有機會開展一個項目是非常有價值的。既可以將理論課上學到的東西學以致用,也可以有機會讓自己更多思考以後的職業方向。如果確實發現自己對做科研很有興趣的話,以後讀研讀博的動力就非常足了;反之,早點確定自己不喜歡搞科研也是很有用的。與其渾渾噩噩讀研讀博,還不如把節約下來的時間好好地積累工作經驗呢。
最後撰寫論文、投稿接受審稿意見再修改的過程也很能鍛煉自己的邏輯能力。即使最終文章被拒,誰說一個人早受點挫折不是個好事呢。
有鑒於此,許多著名學府和出版商創建大學論文期刊,以緩解大學學科教育和碩博教育之間的矛盾。還有個附帶的好處是,不少學校的大學論文期刊都交由學生在經營,順帶還可以培養一些出版方面的人才。所以,鼓勵本科生參與科研,發表文章是個很有益處的事情。只是別把事情做得過了,把好事變成負擔就不好了。
4. 本科生應該怎麼發表論文
學術堂總結了三種論文發表期刊的渠道、優點、缺點,主要針對不知道如何發表論文的同學。
1.跟隨指導老師寫論文
優點:期刊級別高;有引路人;能力提升快;
難點:時間跨度長,耗費精力大
2.自己投稿官方郵箱
優點:第一作者;自己把握流程進度
難點:等待時間長,投稿容易失敗
3.花錢投稿
優點:進度快
難點:容易投到垃圾刊;費用大;發表含金量不高
對於大部分交大本科生來說,可能都會覺得發論文很難,其實原因並不是我們的能力問題,而是大部分本科生對發論文一點概念都沒有,甚至對讀論文都沒有概念。以一個非完全統計的數據來說,清華的本科生參與的論文量一年能達到1000+甚至更多,交大好像只有數十篇。(具體數量不是重點,差距是重點,數據有問題不要拍磚)。這反映的問題是發論文概念的普及和本科生參與科研活動的氛圍問題。
如果讓一個剛剛接觸科研還是業余參與的本科生一下發一篇唯一作者或第一作者的頂級期刊或會議論文當然很難,如果我們換一個情況,讓同樣一個本科生發一個第N+1作者,錄稿率高達80%的超級水會議(當然也是EI索引)的論文也許就不是那麼難了,所以我認為本科發論文的核心原則是
「先解決從無到有的問題,再解決由少到多的問題,再解決論文質量由次到優的問題,最後再解決作者順序有後到前的問題」。
很多人覺得發論文難是因為他們把發論文當成是進行科研上的重大創新,覺得是發論文是一個神聖而高不可攀的事情,我對發論文認識的改變可以用一句胡爺的話形容「一夜之間撕下了科研的神秘面紗」。
所以先不要過於自卑,覺得發論文太難,或太自負,覺得自己只能發第一作者的牛文,而是通過各種途徑,尋找各種機會,水上或者掛上一篇哪怕很水的論文,先解決從無到有的問題。
第二步,再解決有少到多的問題,如果你已經通過某種方法掛上或水上一篇之後,你就會發現發論文其實可以靠「混」或「水」,你就可以如法炮製的進行第二篇第三篇。其實與此同時你參與的科研項目也逐漸增多,你的科研視野也逐漸拓寬,漸漸達到量變產生質變的效果。
第三步,再解決論文質量由次到優的問題,如果你只有一把水文,會顯得你這個人太水,並不是長久之計,這時就該考慮論文質量的問題,本科生發高質量論文比較容易實現的有兩個途徑,一是尋找掛牛論文的非一二作者,一是發高質量會議的short paper(workshop或poster等我就是這個)。
第四步,當你經過前三部的洗禮,可能對科研已經有了真正自己的想法,覺得可以自己想idea,自己發出高水平論文,也就不需要我的建議了。。。
5. 機械類本科生發EI和專利是一件很掉價的事情嗎
做專利是一件很智慧高尚的事情啊,怎麼會掉價呢?
6. 發表EI論文最快需要多長時間
普刊(省級抄國家級)一般安排周期是1到3個月,比如現在是3月,現在基本都是徵收四月的稿件,本科學報的安排周期一般在2到4個月,現在大部分本科學報基本都是安排的六七月的版面。北大核心以上級別期刊的安排周期一般在6到8個月,審稿周期一個月。三月安排的話,基本上要十月十一月的版面了。更高端的一些期刊已經在徵收13年版面了,如SCI EI等。 ————中國期刊庫
7. 本科生發表一作SCI的話,牛么
不好說,得看內容、含金量和 IF;一般SCI 算不上多牛,即便是第一作者發表的,但對本科生而言算不錯的了,至少可以證明在科研能力方面具備一定基礎了;
國人發的SCI、EI 等論文多數都是抄來抄去、改頭換面、玩點數據游戲什麼的,原創性的、創新性的、革命性的東西很少的,總體至少85%以上的論文都沒有什麼價值的
8. 請問中國學生怎麼發表EI論文,中介勿擾,
首先你要明白,EI檢索式指你的論文可以被他檢索,而不是有個期刊叫這個名字。
在你給一個期刊投稿的時候,你可以查看這個期刊是否是EI檢索的,如果是,那就叫EI檢索,否則就不是
提前祝你周末快樂哦
9. 本科生的論文能被EI收錄嗎
只有被評優的才會被收錄,但是可能性也很小,但是在
論文答辯
後會對論文進行檢索,防止抄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