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戀發表時間
1. 《鄉戀》最新txt全集下載
鄉戀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鄉戀
作者:月月美
第一章 韓父病危
更新時間2010-10-25 15:34:32 字數:799
老韓頭兒說什麼也不肯咽下最後一口氣,眼睛直勾勾地瞪著,就像死死地盯著某一個人。李寡婦把一張粉臉兒在老韓頭兒面前晃了一晃,問:
「老韓大哥,你認識我不?」那老韓頭兒的眼睛眨都不眨一下,喉嚨里咕嚕著:「老李大妹子……」
「敢情他還認得人!一時半會兒的還沒不了。苗大夫,你看老韓頭兒這嘴乾的,你咋就不讓給喝口水呢!」
苗大夫扶了扶眼鏡:「病人這種狀態,喝水是非常危險的,萬一嗆著水了,一口氣就上不來了。」
老韓頭兒又張了張乾巴巴的嘴,喉嚨里咕嚕著:「水……渴……」
那杯清涼的水就放在老韓頭兒枕邊的炕上,李寡婦又端起了水杯,把吸管的一頭送到老韓頭兒的嘴邊。
老韓頭兒一口叼住送過來的吸管,剛要開始吸,苗大夫一把搶過水杯:「這怎麼行呢?病人會嗆死的!」
這時,站在屋地中央的老韓頭兒的大女兒大秀實在看不下去了,從苗大夫手中奪過水杯,把吸管重新送到老父的嘴邊,眼睛裡雖然滿是淚花,但說話依然擲地有聲:「老爹都這樣了,我們不能眼睜睜地看著他渴死!」
老韓頭兒通過吸管大口大口地吸著杯子里的水,咕咚咕咚地吞咽著,竟然一點也沒嗆水。
「我就說嘛,這大熱天的,哪能不給病人喝口水呢。慢說是病人,好人也怎麼能受得了!」李寡婦邊說邊瞥了一眼苗大夫。
「可不是嘛,我爹自打前幾天住進省醫院,那兒的……
2. 三春是什麼時候
三春:農歷正月稱孟春,二月稱仲春,三月稱季春。
孟春為春季的首月。農歷一年分十二個月,依次為: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
仲春為春季的第二個月,即農歷二月。因處春季之中,故稱仲春。仲春在24個節氣中屬於驚蟄、春分兩個節氣。
季春為春季的第三個月,春季的末尾階段,即農歷三月,此時雨水較多。
(2)鄉戀發表時間擴展閱讀
農歷十二月份:
1、孟夏:孟夏,即農歷四月份。
2、仲夏:仲夏,即農歷五月份。
3、季夏:季夏,即農歷六月份。
4、孟秋:孟秋,即農歷七月份。
5、仲秋:仲秋,即農歷八月份。
6、季秋:季秋,即農歷九月份。
7、孟冬:孟冬,即農歷十月份。
8、仲冬:仲冬,即農歷冬月份。
9、季冬:季冬,即農歷臘月份。
3. 《英子的鄉戀》
林海音
林海音
(1918—2001)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祖籍台灣省苗栗縣,1918年出生於日本大阪。1921年隨父母回到台灣;1923年又隨全家遷居北京,並在北京城南定居下來。一直到1948年才同丈夫、孩子一同回到故鄉台灣。
林海音自幼在北京讀書,長大後曾就讀於女師,後進北京世界新聞專科學校。畢業後,即進北京《世界日報》當記者,還曾當過編輯、圖書館館員。這些職業提供了廣泛的機會,使她能較深入地了解舊北京的社會風貌,為後來的小說創作提供了許多素材。她的成名之作小說《城南舊事》即取材於這段生活。1948年林海音同丈夫回到台灣後,即被剛創刊不久的《國語日報》聘為編輯。1951年《聯合日報》創刊,她被任為《聯合日報》副刊主編,她的丈夫為主筆。這一時期,她特別注意扶植和支持台灣的本土作家。如當時鍾理和的稿子經常被退,林海音卻常常使他的稿子重見天日。鍾理和死後,林海音還替他出版了他的第一本書《雨》,接著他的長篇小說《笠山農場》也在《聯合日報》副刊上連載了。在主編《聯合日報》副刊時,林海音刊登了一首名叫《船》的詩,內容是敘述有一艘船在大海里飄了很久,最後飄到一個孤島上,金銀財寶慢慢用完了,於是陷在困苦之中。台灣當局認為這是影射蔣介石到台灣後的生活狀況,把作者抓了起來,林海音也因此不能再編副刊了。 林海音的創作是豐厚的。訖今為止,已出版十八本書。散文集《窗》(與何凡合作)、《兩地》、《作客美國》、《芸窗夜讀》、《剪影話文壇》、《一家之主》、《家住書坊邊》,散文小說合集《冬青樹》,短篇小說集《燭心》、《婚姻的故事》、《城南舊事》、《綠藻與鹹蛋》;長篇小說《春風》、《曉雲》、《孟珠的旅程》,廣播劇集《薇薇的周記》、《林海音自選集》、《林海音童話集》,編選《中國近代作家與作品》,此外,還有許多文學評論、散文等,散見於台灣報刊
1957午《文星雜志》創刊,林海音任編輯,同時又擔任世界新聞學校教員。1967年她創辦和主編了《純文學》月刊,直到1972年《純文學》停刊後,她又獨立負責純文學出版社,出版《純文學叢書》。
1976年11月4日,中文報業協會第九屆年會在香港富麗華酒店開幕,林海音以台灣代表團團員的身份出席,並發表演講。她後期從事兒童文學。
林海音的文學生涯發端甚早,始於北京,而這一切同她的家庭有密切的關系。林海音出身於書香門第,她的父親林煥文是優秀的愛國知識分子,早年受漢學的熏陶,後來又在「國語學校」師范部接受日本教育,精通日文,曾任教於台灣新埔公學,著名的日據時期的台灣作家吳濁流做過他的學生。後來林煥文遠渡重洋到日本經商,在那裡生下長女英子——林海音。以後又遷居北京,任郵政局課長。林煥文人緣好,又慷慨仗義,這對童年的林海音影響很大。
長大後林海音生活情趣廣泛,不計犧牲,勇挑重擔,慷慨助人,這些性格特點,可以說是承襲於父輩而發展於自身。由於父親早逝,面對生活和社會的重壓,林海音對社會的認識較之同齡人更成熟更深刻,所有這些都構成了她創作小說的動力和源泉。在北京時,林海音已開始了文學創作。1948年回到台灣後初期的一段時間,她撰寫了一些雜文和散文,大約是在1951年,林海音才真正走上作家的道路。她的作品十分豐富,包括小說、散文、雜文、評論、兒童讀物等多種體裁,而以小說創作為主。
林海音作為台灣老一代的作家,對台灣文學事業的貢獻集中表現在小說創作、培育新人和興辦刊物三個方面。關於興辦刊物,前面我們已經講過,她除了擔任新創辦刊物的編輯外,還親自創辦《純文學》月刊達五年之久,並以選擇作品質量高而享譽文壇,推薦並發表了許多優秀作家的作品。後來又創辦純文學出版社,其宗旨與《純文學》月刊相似,選書認真,注意質量,頗受讀者歡迎,至今仍是台灣有影響的文學出版社之一。在培育新人方面,林海音可謂為培育台灣文壇的一代新人傾注了心血,功績卓著。60年代以來台灣涌現出的許多文壇新秀,多受她的提攜和影響。這固然與她長期擔任報刊編輯有關,但更重要的是出自對文學事業的熱愛和對造就新人的熱情。台灣知名作家鍾理和的一生可概括為「生前筆耕,死後成名」,他默默筆耕一輩子,生前不為人們所知,而他的死後成名卻應歸功於包括林海音在內的幾位知音。林海音在《一些回憶》一文中曾說起這件事。鍾理和死後,其長子寫信給林海音,請求她能幫助出版其父的著作。林海音一口承擔下來,然後用募捐來的錢出版了鍾理和的作品《雨》,這時距死者祭日僅有百日;而死者的另一本書《笠山農場》也在其周年祭時出版了,完成了死者的最終遺願。林海音還如同當年扶植鍾理和那樣,以其在文學界的影響來提攜鍾鐵民,使鍾鐵民逐漸成長為台灣小說界的後起之秀。鍾氏父子從林海音那裡受益良多,而身受這種恩澤的又何止鍾氏父子呢?林海音從20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末,主要生活在北京,差不多整整30年。她的青少年時代的最美好時光都是在北京度過的,因此,她對北京很熟悉,對北京的感情十分深沉,在台灣也常稱北京是她的「第二故鄉」。也因此她的作品的故事背景多發生在北京,作者通過這些故事背景的描寫,給我們描繪出一幅幅古城北京的風俗畫和風景畫,從中流露出作者對昔日生活的眷戀和緬懷,以及熱愛國家民族的思想情感。1948年她回到台灣後,台灣的社會生活和鄉土習俗又注入到她的生活積累當中,她也因此寫了一些發生在台灣的人和事。總之,林海音的生活積累有兩個來源:一個來自舊北京,一個來自台灣。
4. 春晚最早起源於什麼時候
1983 春晚誕生
1983年,央視第一屆春節晚會亮相。當時的春晚沒有專門的主持人,馬季(已故)、姜昆、王景愚、劉曉慶成了首屆春晚的當家。而李谷一則成為了春晚正式登台的第一位歌手,一曲《鄉戀》讓無數人留下深刻印象。首屆春晚的服裝盡顯濃重的時代氣息,主持人之一的劉曉慶身著紅色的連身裙,烏黑的披肩發,凸顯出年輕、朝氣,還有上個世紀80年代特有的質朴笑臉。而男主持人大多身著中山裝,還有卡其布的工裝,偶爾也會見到西裝,但不打領帶。這台晚會雖然略顯稚嫩,但卻是中國電視節目跨出一大步的標志。不過,當李谷一唱完《鄉戀》之後,立即引起「討伐之音」。為什麼呢?因為她的《鄉戀》被描繪成「靡靡之音」,再加上那時是改革開放初期,因此,才出現「討伐之音」這種現象。
5. CCTV春節聯歡晚會第一屆是哪一年
第一屆春晚在1983年2月12日。
當年的條件可以說是非常艱苦了,那是第一次在全國面前直播這樣大型的節目,只裡面有一個小故事,就是當時提出要直播晚會的時候台長是不同意的,因為那樣做要頂著太大的風險率,但是因為那個時候的錄像帶高達4w美元一盤,如果買了這個電視台平時的支出就不夠了,這才同意直播的。
6. 歌頌祖國改革開放30年的歌曲
1、《感動中國》
感動中國》是雲劍老師2004年全軍匯演晚會,以全軍感動中國人物之一,楊業功將軍為背景原型創作的歌詞,二炮首長點名讓二炮文工團著名作曲家楚興元曲譜,歌唱家金波演唱,在匯演那天,金波演唱這首,<感動中國》得到了滿堂喝彩。
2012年6月,第18屆上海電視節開幕式上由蔡國慶獨唱此曲,並收錄於2012年《蔡國慶演唱歌曲精選》專輯。
2、《我愛你,中國》
《我愛你,中國》是瞿琮作詞,鄭秋楓作曲,葉佩英原唱的一首愛國主義歌曲。
製作組用了一個月時間挑選作曲人選,經過反復聆聽、比較,選擇了鄭秋楓。鄭秋楓為《我愛你,中國》譜曲只用了一兩個小時,但准備的時間很長。他花了近一個月的時間在海南島興隆農場體驗生活,為的是感受歸僑真實的生活,尋找靈感。
3、《在希望的田野上》
《在希望的田野上》是由歌手彭麗媛演唱,於2001年1月發行,所屬專輯《世紀歌典Vol.12 1978 - 2000》1980年,陳曉光作為《歌曲》月刊編輯,在四川溫江農村深入生活,親身感受到了農民發自心底的喜悅和農村的巨變,心情非常激動。」
他回憶說:「當年我就住在溫江,還記得那時田野中點綴著一個個竹林盤,林盤中有不少農戶蓋起了新房,傍晚時分炊煙裊裊,那景象真美」。
於是他寫下了「炊煙在新建的住房上飄盪」這首《在希望的田野上》的歌詞,作曲家施光南拿到歌詞後也非常激動,同樣只用了一天就順利完成了譜曲。
4、《鄉戀》
《鄉戀》是李谷一演唱的歌曲,由馬靖華填詞,張丕基譜曲、編曲,是電視風光片《三峽傳說》的插曲。歌曲收錄於專輯《鄉戀-李谷一影視歌曲》中。
《鄉戀》並非一首歌那麼簡單,是改革開放初期文藝界內的一顆「信號彈」。它昭示著文藝應該告別統一、僵化的模式,告別千人一面,千曲一調。有嘗試,就有碰撞,甚至是論戰,進而「刮風下雨」。歌曲內容樸素,無出格之處。
5、《東方之珠》
《東方之珠》是1997年香港回歸之際,由劉德華和那英合唱的一首歌曲,詞曲創作者為羅大佑 。
《東方之珠》代表性地呈現出香港的滄桑變化,因而在回歸的氣氛中廣泛流傳開來,更成為所有以香港為主題的流行音樂中最為著名的歌曲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