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維特的煩惱出版社
1. 少年維特之煩惱哪個版本翻譯的最好(最好有出版社等詳細信息)
我給你這個是
語文新課標課外讀物,應該正規些
歌德\著 李夢雲 譯
吉林大學出版社
2. 少年維特之煩惱 哪個譯本好
《少年維特的煩惱》 楊武能 譯本最佳 在翻譯界 過去一提楊武能 人們就把少年維特的煩惱和楊武能聯繫到一起 似乎成了這本小說的代名詞
3. 在錦州哪裡能買到歌德的《少年維特的煩惱》(人民文學出版社的)這本書啊
上卓越網有,不過購書不到49元,要5元運費。當當網有其他版本的,當當網是免運費的。注冊一個賬號就可以,很方便。一般大城市都可以送貨上門,否則要郵費的。,
4. 《少年維特之煩惱》哪個版本的譯本最好有郭沫若譯的,有盛世教育西方名著翻譯委員會翻譯的。
郭沫若譯的文采很好,不過因為郭老距離咱們現在的時代比較久遠,所以可能他用的有些詞語咱們看著不太符合今天的語言習慣。建議你看候浚吉譯的,上海譯文出版社,譯文名著文庫系列,出版年份大概是2006年。
5. 《少年維特的煩惱》作品分析
作品簡述
《少年維特之煩惱》是德國十八世紀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約翰·歌德的代表作,這部作品使歌德由德意志詩人而成為一個世界詩人,小說風行各國,掀起一股「少年維特熱」。
《少年維特之煩惱》出版於1774年,是歌德早年時期最重要的作品,它的出版也是德國文學史上一件劃時代的大事。在《浮士德》的第二部出版以前,歐洲足足有五十年之久,歌德的名字總是和《少年維特這煩惱》連在一起。 《少年維特之煩惱》篇幅不長,情節也並不復雜曲折,主要角色只有維特和綠蒂兩人,全書以主人翁維特不幸的戀愛經歷和在社會上處處遇到挫折這一根線索串連起來,構成一部完整的小說。
歌德這本以第一人稱書信體寫成的小說分為第一編和第二編。
第一編:
維特是個能詩善畫、對大自然無比熱愛的青年,依靠父親的遺產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1771年大地回春之際,為了料理母親的遺產事宜,他來到了一個偏僻的小山村。無論是這里的大自然的美景,還是當地農村摯朴的農民,都使他產生了濃厚興趣,以致留連忘返。不久,他在一次鄉間舞會上認識了年輕貌美、善解人意且富有教養的法官的女兒綠蒂。兩人一見如故,維特從此以後與她頻繁往來,經歷了一段令他刻骨銘心、難以忘懷的美好幸福的日子。但綠蒂已和一名叫阿爾伯特的青年訂婚在先。不久,她的這位未婚夫旅行歸來,並在此間侯爵府任職,與維特也很快成了好朋友。但他那種老成持重的性格和強烈的事業心則與感情奔放的維特形成了鮮明的對照。維特自感追求綠蒂已毫無希望,心靈上蒙上了厚厚的陰影。為了擺脫這種精神上的煩惱和尷尬的處境,他被迫告別了一往情深深愛著的綠蒂和可愛的小山村,到某地一公使館任職。
第二編:
維特在公使館任職期間,經常受到迂腐的公使的百般挑剔。翌年春季的一天,他正在C伯爵家中吃飯,碰巧趕上當地的貴族男女到伯爵家聚會。維特從未想到過像他這樣的小人物是無權躋身於他們其間的,因而遭到這些貴族鄉紳的奚落,而且將此事鬧得滿城風雨。維特忍無可忍,憤而辭去了公使館的工作,到另一位侯爵的庄園作客。
由於他後來發現,他與這位侯爵也沒有任何共同語言志趣,加上對綠蒂的思念劇增,幾個月後維特返回了原先的小山村。他循著當初去接綠蒂參加鄉間舞會的大路,追憶著當年的往事,可此時當地已景物全非,一切成了過眼雲煙,綠蒂也已為人妻。愛情上的絕望,世態的炎涼,官場的腐敗,這一切使維特再也無法忍受,產生了告別塵世以求永生解脫的念頭。同年聖誕佳節前不久的一個晚上,他又一次來到綠蒂住所,在誦讀至動情傷感之處,情不自禁熱烈擁抱和親吻了綠蒂。兩天後,維特在給綠蒂寫完不忍卒讀的遺書之後,於午夜時分,用她丈夫的手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按他自己的遺願,當地百姓將他葬在他自己選定的地方,沒有任何牧師或教士來給他送葬。因為按照基督教規,自殺者是不能進入公墓安葬的。
這部小說是用日記和書信體寫成的,這種體裁善於披露主人公的內心世界,抒發苦悶的心理和速惆的情感。整部作品像一篇感傷的抒情詩,坦率、真實,坦露心扉,毫無矯飾,毫不做作,無論是主人公愛的歡愉或痛苦,都躍然紙上,像是捧出一顆跳動的心,激起讀者情感上的強烈共鳴和精神上的極度震動。正因為如此,這部小說一出版就使年輕一代如痴如狂,有的與維特遭遇相仿的人甚至輕生而死。這部作品產生了如此大的影響,歌德本人就此解釋說:「這主要是因為它的出現適逢其時的緣故。就像爆炸一隻地雷只需一點導火索那樣,這次在讀者中引起的爆炸也是這樣 。由柳洪平創建。
創作背景
對夏洛特·布夫的愛
小說的情節在極大程度上是自傳性的:當歌德在韋茨拉爾(Wetzlar)的帝國最高法院實習期間,他結識了年輕的夏洛特·布夫,並愛上了她。但夏洛特已經和一位名叫約翰·克里斯蒂安·凱斯特納(Johann Christian Kestner)的法律工作者訂了婚。在夏洛特的父親看來,凱斯特納顯然比年輕、有著藝術方面抱負的歌德更加穩重可靠;歌德在那時就已經更想成為一名藝術家而不是律師。歌德倉促地離開了夏洛特。後來,他又認識了一位樞密顧問的女兒馬克西米利安娜·馮·拉·羅歇。歌德把兩個女子給他留下的印象融合到了綠蒂的形象中。據歌德本人說,他在四周的時間內寫出了這部書信體小說,以抵消愛情的痛苦並使自己從自殺的念頭中擺脫出來。
耶路撒冷的自殺
小說中的一部分情節,特別是結尾的部分,不同於歌德的經歷。維特自盡了,歌德卻沉浸在痛苦與寫作中。小說中自殺的情節是受到了一位年輕的同事耶路撒冷的激發而產生的。耶路撒冷確實因為巨大的愛情上的不幸而自殺,他在韋茨拉爾的墓地成了不幸的年輕戀人的朝拜聖地。卡爾·威廉·耶路撒冷(Karl Wilhelm Jerusalem)是歌德的泛泛之交,他於1772年10月自殺。此事是凱斯特納告訴歌德的。具有悲劇性的是,耶路撒冷用來自殺的手槍是凱斯特納借給他的。這使歌德把他自己在1772年夏天的經歷和耶路撒冷的命運混合起來,而在小說的第二部分,耶路撒冷的命運越來越多地成為敘述的主要對象。歌德將耶路撒冷的許多性格特點和其他特徵轉移到他的維特形象上。為了更近地了解耶路撒冷自殺的情況,歌德於1772年11月初再次短暫地來到韋茨拉爾。他以與熟悉耶路撒冷的人的談話,以及他自己對耶路撒冷的記憶構成了小說的基礎。他甚至原文引用了凱斯特納對耶路撒冷之死的報告的一些段落。
作品影響
爭論
這部小說激起了批評家和支持者們極為熱烈的反應。其中的原因在於,歌德以維特作為他小說的中心人物,而這個人物完全違背了市民社會的規則。市民大眾將維特視為一個和睦婚姻的破壞者,一個反叛者,一個無神論者,他與市民大眾的觀念完全相悖。他們期待的文學,更多的是「實用的東西」和「娛樂的東西」,而歌德的小說在他們看來並不是上述兩者中的任何一種。他們直接在故事中尋找「實用的東西」,他們希望有一個他們能夠認同的人物,並從他的行為中得到學習。但這部小說卻是以自殺告終的——從市民的價值標准來看這不可想像。許多市民批評這部小說僅僅因為它的主要人物不符合他們的觀念,還威脅到他們的價值標准。他們認為《少年維特的煩惱》是一本和傳統文學決裂的書,這種決裂是他們不希望看到的。他們認為這本書頌揚了與他們的利益相悖的價值標准,贊美了自殺的行為。
針對這部小說對自殺的贊美的批評在很大程度上也來自於教會和一些同時代的作家,因為,據說許多青年模仿了自殺行為。實際上的確有模仿性的自殺行為,但其數量遠遠低於教會宣稱的數量。在一些地方(如:萊比錫、哥本哈根、米蘭)這本小說甚至受到了封禁。歌德的反駁大意如下:他以自己的生還給出了最好的例子:人們必須寫出內心的痛苦。歌德對指責自己誘惑他人自殺的馮•戴爾比(von Derby)主教和布里斯托(Bristol)爵士做出了辛辣、諷刺的回應:
現在你卻把一個作家托來盤問,想對一部被某些心地偏狹的人曲解了的作品橫加斥責,而這部作品至多也不過使這個世界甩脫十來個毫無用處的蠢人,他們沒有更好的事可做,只好自己吹熄生命的殘焰。(韓耀成譯)
「維特熱」
正當歌德經受著來自教會和市民方面的憤怒和批評的時候,這部小說也擁有著熱心的追隨者。首先在年輕人中間爆發了一場不折不扣的「維特熱」,這場熱潮使得維特成了一個偶像人物。當時出現了「維特裝」(黃褲子、黃馬甲、藍外衣)、「維特杯子」、甚至還有「維特香水」。小說中的場景裝點著茶壺、咖啡壺、杯子、餅干盤和茶葉罐。對於那時的有教養的市民來說,喝茶喝咖啡的時間成了接觸文學的美好一刻。
小說的追隨者首先是那些和維特處境相似所以立刻受到吸引的人。那些正確理解了歌德的人可以以這部小說間接地反映他們的處境,並從維特承受的痛苦中找到鼓舞和安慰。
價值
《少年維特的煩惱》被視為狂飆突進運動時期最重要的小說。這部小說獲得了那個時代相當高的印數,並且是引發所謂的「閱讀熱」的因素之一。
歌德本人也沒有預料到這本書會獲得世界性的成功。為了記錄所謂的「維特熱」,現在在韋茨拉爾,除了一本珍貴的第一版《少年維特的煩惱》外,被展示的還有它的戲仿作品、模仿作品、爭鳴文獻和多種語言的翻譯本。但這本小說的成功並不僅僅是一種流行現象,用歌德自己的話來說:
這本小書的影響是巨大的、驚人的、很好的,因為它產生的正是時候。(《詩與真》)
版本歷史
第一版出版於1774年。
1774年出現了一部法語譯本,此譯本拿破崙讀了七遍。
1775年德語本重印了七次。
此後出現了荷蘭語譯本(1776年),英語譯本(1779年),義大利語譯本(1781年)和俄語譯本(1788年)。
1787年歌德出版了小說的修訂版。
中文譯本
(部分)
《少年維特之煩惱》,楊武能/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ISBN 702000605X
《少年維特之煩惱》,韓耀成/譯,譯林出版社,1998,ISBN 7805674868
《少年維特之煩惱》,侯浚吉/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96,ISBN 7532719243
陝師大版:
作者:(德)歌德 著,李斌 譯
出版社:陝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ISBN:7561325967
印次:1
紙張:膠版紙 出版日期:2004-7-1
版次:1
內容提要
維特出生於一個較富裕的中產階級家庭,受過良好的教育。他能詩善畫,熱愛自然,多情善感。初春的一天,為了排遣內心的煩惱,他告別了家人與好友,來到一個風景宜人的偏僻山村。
這位靠父親遺產過著自由自在生活的少年,對山村的自然景色和純朴的生活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山村的一切如天堂般美好,青山幽谷、晨曦暮靄、村童幼女……這些使他感到宛如生活在世外桃源,忘掉了一切煩惱。沒過多久,在一次舞會上,維特認識了當地一位法官的女兒綠蒂,便一下子迷上了她。他與綠蒂一起跳舞,他彷彿感到世界只有他們倆個。雖然綠蒂早已定婚,但對維特非常傾心。舞會結束後,他們激動地站在窗前,綠蒂含著淚水望著維特,維特更是深入感情的漩渦中,熱淚縱橫地吻著她的手。
從此以後,盡管日月升起又落下,維特卻再也分不清白天和黑夜。在他心中只有綠蒂。綠蒂的未婚夫阿伯回來了,他很愛綠蒂,對維特也很好,他們學在一起談論綠蒂。那綠色的山麓、悠然的溪水、飄浮的雲再也不能使他平靜了,他常感到自身的渺小,感到不自在,夜晚,他常常夢到綠蒂坐在身旁,早上醒來,床上卻只有他一個人,他只有嘆息命運的不濟。最終在朋友的勸說下,他下決心離開心愛的綠蒂,離開那曾經給他帶來歡樂與幸福的小山村。
維特回到城市,在公使館當了辦事員。他盡可能使自己適應這份工作,然而官僚習氣十足的上司對他的工作吹毛求疵,處處刁難他,他的同事們也戒備提防,唯恐別人超過自大,這一切都使他產生許多苦惱。正當他深感百無聊賴時,一個偶然的機會,結識了一位令人敬重的C伯爵。C伯爵謙遜老實,博學多才,對維特也很友善和信任,給維特帶來一絲安慰。
一天伯爵請他到家中吃飯,不料飯後來了一群貴族,他們帶著高傲鄙視的神情看著維特。連和他認識的人也不敢和他說話了,伯爵前來催他趕快離開這里,不管他走到哪裡,都能看到嘲笑的面孔,聽到譏諷的話語,他一氣之下終於辭了公職。
他應一位侯爵將軍之邀,去了獵庄,期間他曾想從軍,但在侯爵的勸告下,很快打消了這個念頭。侯爵待他很好,但他在那兒始終感到不自在。他一直懷念著綠蒂,在心的牽引下他又回到原先的山村。山村的景物雖然依舊,但人事全非。心愛的綠蒂早已成了阿爾伯特的妻子,而善良的村民一個個慘遭不幸。他去拜訪曾為他們作過畫的兩個孩子,但孩子的母親告訴他,她的小兒子已經死了;他去訪問向他講述過內心秘密的農夫,恰好在路上遇見他,農夫說自己被解僱了,原因是他大膽地向女主人表示了愛情,她的弟弟怕他搶走了姐姐的財產而解僱了他。他不下千百次地想擁抱綠蒂,哪怕把她壓在心上一次,內心的空隙也就填滿了,可是見到她卻不敢伸手。
冬天來了,天氣越來越冷了,花草都枯了,一片荒涼。他看到了因愛戀綠蒂而丟了工作並發瘋的青年,後來這個青年殺死了一個農夫,維特很同情他,想要救他,竭盡全力為他辯護,結果遭到法官的反對。救人不成,使他陷入了更深的悲痛之中,他也深感自己窮途末路,痛苦煩惱到極點,任憑感情驅使自己朝著可悲的結局一步步走去。
聖誕節前的一天,他又來到心上人綠蒂的身邊,作最後的訣別。此時即將熄滅的愛情之火瞬間又放射出光芒,他對綠蒂朗誦奧西恩的悲歌,同時緊緊擁抱著她。兩天後,他留下令人不忍卒讀的遺書,午夜時分,他一邊默念著「綠蒂!綠蒂!別了啊,別了!」,一邊拿起她丈夫的手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同時也結束了自己的煩惱。
同名電影
別名 Leiden des jungen Werthers, Die / The Sorrows of Young Werther
導演 Egon Günther / Hilmar Baumann ..... Albert
主演 Gerhard Bienert / Barbara Dittus / Kurt Goldstein
國家/地區 德國
語言/對白 德語
上映時間 1976
電影簡介
維特是個能詩善畫、熱愛自然的青年,他在繁花盛開的春天,來到一個僻靜的山村。青山幽谷,晨曦幕靄,村童幼女,無不引起他的興趣,他面對自然美景,吟詩繪畫,怡然自得,流連忘返。在這里他結識了一位年輕的姑娘綠蒂,對她一見傾心,和她呆在一起,就覺得好似到了天堂一樣。可是綠蒂已經訂婚,她忠實於訂婚時的盟誓,不能把愛情獻給維特,維特失望了,他嘗到了戀愛的苦葯,歡樂變成了煩惱,他只得告別綠蒂,告別這難忘的山村。
他進了一個公使館當秘書,但是官場中的腐朽,虛偽,傾軋,嫉妒,使他忍受不了,在多次碰壁之後,他離開了這腐敗的社會,回到原來的山村。那兒景物依舊,但人事全非,綠蒂已經結婚,善良的人們也慘遭不幸,他既憎惡腐朽的社會,渴望的愛情又成為泡影,他受不了一連串的打擊,在隆冬的季節里,他留下令人不忍卒讀的遺書,用手槍結束了他自己的生命。
其它介紹:
《少年維特之煩惱》是德國十八世紀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約翰·歌德的代表作,這部作品使歌德由德意志詩人而成為一個世界詩人,小說風行各國,掀起一股「少年維特熱」。
歌德的這部浪漫主義成名作,描寫了少年維特單戀較他年長的少婦,寫詩歌頌她的美麗動人,從這毫無希望的單戀中,他亦品嘗到愛情的種種痛苦折磨,最後絕望自殺。這部短篇小說影響了一代青年人的戀愛觀。
青年男子誰個不善鍾情?
妙齡女郎誰個不善懷春?
這是人性中的至潔至純,
為什麼從此中有慘痛飛迸?
可愛的讀者喲,你哭他,你愛他,
請從非毀之前救起他的名聲;
請看,他出穴的精靈在向你目語:
做個堂堂的男子,不要步我後塵!
內容提要:
這是青年人的《聖經》。它一問世,當即風靡了德國和整個西歐。這是一個時代青年的縮影,一段註定無果的苦澀戀情!世界文豪的轟動之作,橫掃世界數千萬青年男女的心靈!本書是由德國經典文學名著改編而成的雙語對照讀物,可以閱讀優美中文,可以中英對照學習,可以品讀一流英文。專為不同年齡與層次的讀者,打造永久珍藏精品!
《少年維特之煩惱》作為歌德的代表作,講述了少年維特追求已與人訂婚的姑娘綠蒂,終因無望而不能自拔以致自殺的愛情悲劇。它以一個青年的戀愛悲劇表現了一個時代的煩惱和苦悶,具有普遍意義。《少年維特之煩惱》寫於1774年。它的出版使歌德一夜之間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也奠定了歌德一生的殊榮。
《少上維持之煩惱》是部什麼作品呢?下任何定義都不能確切說出這本富有想像力的傑作無限豐富的命運哭泣,書中維特和夏綠蒂的裝扮成了青年男女競相仿效的對象,而在盧梭的《新哀洛綺思》之後,更沒有一部文學作品像它那樣把歐洲感動到那個地步。
作者簡介:
約翰·沃爾夫岡·歌德(1749-1832),德國著名詩人,文學家。《少年維特之煩惱》在德國出版後,很快連印了16版,還被翻譯成英法意等20多種語言。拿破崙在遠征埃及時還隨身帶著它,先後讀了7遍。歌德還寫了著名詩劇《浮士德》,自傳記《詩與真》。1922年,中國著名文學家郭沫若將小說翻譯成中文,五四以後的中國也掀起了維特熱,至今這部小說仍受到各國讀者的喜愛,已經成為經久不衰的世界名著。
補充:
這部小說採用的書信體形式開創了德國小說史的先河,作品描寫了維特跌宕起伏的感情波瀾,在抒情和議論中真切、詳盡地展示了維持思想感情的變化,將他個人戀愛的不幸放置在廣泛的社會背景中,對封建的等級偏見、小市民的自私與守舊等觀念作了揭露和批評,熱情地宣揚了個性解放和感情自由,尤其是通過主人公反抗社會對青年人的壓抑和窒息的反抗,表現出一種抨擊陋習、摒棄惡俗的叛逆精神,因而更具有進步的時代意義。這也是這部小說成為世界文學寶庫中的瑰寶、深受各國人民喜愛而經久不衰的魅力所在。
6. 《少年維特之煩惱》
少年維特之煩惱
作品簡述
《少年維特之煩惱》是德國十八世紀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約翰·歌德的代表作,這部作品使歌德由德意志詩人而成為一個世界詩人,小說風行各國,掀起一股「少年維特熱」。
《少年維特之煩惱》出版於1774年,是歌德早年時期最重要的作品,它的出版也是德國文學史上一件劃時代的大事。在《浮士德》的第二部出版以前,歐洲足足有五十年之久,歌德的名字總是和《少年維特這煩惱》連在一起。 《少年維特之煩惱》篇幅不長,情節也並不復雜曲折,主要角色只有維特和綠蒂兩人,全書以主人翁維特不幸的戀愛經歷和在社會上處處遇到挫折這一根線索串連起來,構成一部完整的小說。
歌德這本以第一人稱書信體寫成的小說分為第一編和第二編。
第一編:
維特是個能詩善畫、對大自然無比熱愛的青年,依靠父親的遺產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1771年大地回春之際,為了料理母親的遺產事宜,他來到了一個偏僻的小山村。無論是這里的大自然的美景,還是當地農村摯朴的農民,都使他產生了濃厚興趣,以致留連忘返。不久,他在一次鄉間舞會上認識了年輕貌美、善解人意且富有教養的法官的女兒綠蒂。兩人一見如故,維特從此以後與她頻繁往來,經歷了一段令他刻骨銘心、難以忘懷的美好幸福的日子。但綠蒂已和一名叫阿爾伯特的青年訂婚在先。不久,她的這位未婚夫旅行歸來,並在此間侯爵府任職,與維特也很快成了好朋友。但他那種老成持重的性格和強烈的事業心則與感情奔放的維特形成了鮮明的對照。維特自感追求綠蒂已毫無希望,心靈上蒙上了厚厚的陰影。為了擺脫這種精神上的煩惱和尷尬的處境,他被迫告別了一往情深深愛著的綠蒂和可愛的小山村,到某地一公使館任職。
第二編:
維特在公使館任職期間,經常受到迂腐的公使的百般挑剔。翌年春季的一天,他正在C伯爵家中吃飯,碰巧趕上當地的貴族男女到伯爵家聚會。維特從未想到過像他這樣的小人物是無權躋身於他們其間的,因而遭到這些貴族鄉紳的奚落,而且將此事鬧得滿城風雨。維特忍無可忍,憤而辭去了公使館的工作,到另一位侯爵的庄園作客。
由於他後來發現,他與這位侯爵也沒有任何共同語言志趣,加上對綠蒂的思念劇增,幾個月後維特返回了原先的小山村。他循著當初去接綠蒂參加鄉間舞會的大路,追憶著當年的往事,可此時當地已景物全非,一切成了過眼雲煙,綠蒂也已為人妻。愛情上的絕望,世態的炎涼,官場的腐敗,這一切使維特再也無法忍受,產生了告別塵世以求永生解脫的念頭。同年聖誕佳節前不久的一個晚上,他又一次來到綠蒂住所,在誦讀至動情傷感之處,情不自禁熱烈擁抱和親吻了綠蒂。兩天後,維特在給綠蒂寫完不忍卒讀的遺書之後,於午夜時分,用她丈夫的手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按他自己的遺願,當地百姓將他葬在他自己選定的地方,沒有任何牧師或教士來給他送葬。因為按照基督教規,自殺者是不能進入公墓安葬的。
這部小說是用日記和書信體寫成的,這種體裁善於披露主人公的內心世界,抒發苦悶的心理和速惆的情感。整部作品像一篇感傷的抒情詩,坦率、真實,坦露心扉,毫無矯飾,毫不做作,無論是主人公愛的歡愉或痛苦,都躍然紙上,像是捧出一顆跳動的心,激起讀者情感上的強烈共鳴和精神上的極度震動。正因為如此,這部小說一出版就使年輕一代如痴如狂,有的與維特遭遇相仿的人甚至輕生而死。這部作品產生了如此大的影響,歌德本人就此解釋說:「這主要是因為它的出現適逢其時的緣故。就像爆炸一隻地雷只需一點導火索那樣,這次在讀者中引起的爆炸也是這樣 。由柳洪平創建。
創作背景
對夏洛特·布夫的愛
小說的情節在極大程度上是自傳性的:當歌德在韋茨拉爾(Wetzlar)的帝國最高法院實習期間,他結識了年輕的夏洛特·布夫,並愛上了她。但夏洛特已經和一位名叫約翰·克里斯蒂安·凱斯特納(Johann Christian Kestner)的法律工作者訂了婚。在夏洛特的父親看來,凱斯特納顯然比年輕、有著藝術方面抱負的歌德更加穩重可靠;歌德在那時就已經更想成為一名藝術家而不是律師。歌德倉促地離開了夏洛特。後來,他又認識了一位樞密顧問的女兒馬克西米利安娜·馮·拉·羅歇。歌德把兩個女子給他留下的印象融合到了綠蒂的形象中。據歌德本人說,他在四周的時間內寫出了這部書信體小說,以抵消愛情的痛苦並使自己從自殺的念頭中擺脫出來。
耶路撒冷的自殺
小說中的一部分情節,特別是結尾的部分,不同於歌德的經歷。維特自盡了,歌德卻沉浸在痛苦與寫作中。小說中自殺的情節是受到了一位年輕的同事耶路撒冷的激發而產生的。耶路撒冷確實因為巨大的愛情上的不幸而自殺,他在韋茨拉爾的墓地成了不幸的年輕戀人的朝拜聖地。卡爾·威廉·耶路撒冷(Karl Wilhelm Jerusalem)是歌德的泛泛之交,他於1772年10月自殺。此事是凱斯特納告訴歌德的。具有悲劇性的是,耶路撒冷用來自殺的手槍是凱斯特納借給他的。這使歌德把他自己在1772年夏天的經歷和耶路撒冷的命運混合起來,而在小說的第二部分,耶路撒冷的命運越來越多地成為敘述的主要對象。歌德將耶路撒冷的許多性格特點和其他特徵轉移到他的維特形象上。為了更近地了解耶路撒冷自殺的情況,歌德於1772年11月初再次短暫地來到韋茨拉爾。他以與熟悉耶路撒冷的人的談話,以及他自己對耶路撒冷的記憶構成了小說的基礎。他甚至原文引用了凱斯特納對耶路撒冷之死的報告的一些段落。
作品影響
爭論
這部小說激起了批評家和支持者們極為熱烈的反應。其中的原因在於,歌德以維特作為他小說的中心人物,而這個人物完全違背了市民社會的規則。市民大眾將維特視為一個和睦婚姻的破壞者,一個反叛者,一個無神論者,他與市民大眾的觀念完全相悖。他們期待的文學,更多的是「實用的東西」和「娛樂的東西」,而歌德的小說在他們看來並不是上述兩者中的任何一種。他們直接在故事中尋找「實用的東西」,他們希望有一個他們能夠認同的人物,並從他的行為中得到學習。但這部小說卻是以自殺告終的——從市民的價值標准來看這不可想像。許多市民批評這部小說僅僅因為它的主要人物不符合他們的觀念,還威脅到他們的價值標准。他們認為《少年維特的煩惱》是一本和傳統文學決裂的書,這種決裂是他們不希望看到的。他們認為這本書頌揚了與他們的利益相悖的價值標准,贊美了自殺的行為。
針對這部小說對自殺的贊美的批評在很大程度上也來自於教會和一些同時代的作家,因為,據說許多青年模仿了自殺行為。實際上的確有模仿性的自殺行為,但其數量遠遠低於教會宣稱的數量。在一些地方(如:萊比錫、哥本哈根、米蘭)這本小說甚至受到了封禁。歌德的反駁大意如下:他以自己的生還給出了最好的例子:人們必須寫出內心的痛苦。歌德對指責自己誘惑他人自殺的馮•戴爾比(von Derby)主教和布里斯托(Bristol)爵士做出了辛辣、諷刺的回應:
現在你卻把一個作家托來盤問,想對一部被某些心地偏狹的人曲解了的作品橫加斥責,而這部作品至多也不過使這個世界甩脫十來個毫無用處的蠢人,他們沒有更好的事可做,只好自己吹熄生命的殘焰。(韓耀成譯)
「維特熱」
正當歌德經受著來自教會和市民方面的憤怒和批評的時候,這部小說也擁有著熱心的追隨者。首先在年輕人中間爆發了一場不折不扣的「維特熱」,這場熱潮使得維特成了一個偶像人物。當時出現了「維特裝」(黃褲子、黃馬甲、藍外衣)、「維特杯子」、甚至還有「維特香水」。小說中的場景裝點著茶壺、咖啡壺、杯子、餅干盤和茶葉罐。對於那時的有教養的市民來說,喝茶喝咖啡的時間成了接觸文學的美好一刻。
小說的追隨者首先是那些和維特處境相似所以立刻受到吸引的人。那些正確理解了歌德的人可以以這部小說間接地反映他們的處境,並從維特承受的痛苦中找到鼓舞和安慰。
價值
《少年維特的煩惱》被視為狂飆突進運動時期最重要的小說。這部小說獲得了那個時代相當高的印數,並且是引發所謂的「閱讀熱」的因素之一。
歌德本人也沒有預料到這本書會獲得世界性的成功。為了記錄所謂的「維特熱」,現在在韋茨拉爾,除了一本珍貴的第一版《少年維特的煩惱》外,被展示的還有它的戲仿作品、模仿作品、爭鳴文獻和多種語言的翻譯本。但這本小說的成功並不僅僅是一種流行現象,用歌德自己的話來說:
這本小書的影響是巨大的、驚人的、很好的,因為它產生的正是時候。(《詩與真》)
版本歷史
第一版出版於1774年。
1774年出現了一部法語譯本,此譯本拿破崙讀了七遍。
1775年德語本重印了七次。
此後出現了荷蘭語譯本(1776年),英語譯本(1779年),義大利語譯本(1781年)和俄語譯本(1788年)。
1787年歌德出版了小說的修訂版。
中文譯本
(部分)
《少年維特之煩惱》,楊武能/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ISBN 702000605X
《少年維特之煩惱》,韓耀成/譯,譯林出版社,1998,ISBN 7805674868
《少年維特之煩惱》,侯浚吉/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96,ISBN 7532719243
陝師大版:
作者:(德)歌德 著,李斌 譯
出版社:陝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ISBN:7561325967
印次:1
紙張:膠版紙 出版日期:2004-7-1
版次:1
內容提要
維特出生於一個較富裕的中產階級家庭,受過良好的教育。他能詩善畫,熱愛自然,多情善感。初春的一天,為了排遣內心的煩惱,他告別了家人與好友,來到一個風景宜人的偏僻山村。
這位靠父親遺產過著自由自在生活的少年,對山村的自然景色和純朴的生活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山村的一切如天堂般美好,青山幽谷、晨曦暮靄、村童幼女……這些使他感到宛如生活在世外桃源,忘掉了一切煩惱。沒過多久,在一次舞會上,維特認識了當地一位法官的女兒綠蒂,便一下子迷上了她。他與綠蒂一起跳舞,他彷彿感到世界只有他們倆個。雖然綠蒂早已定婚,但對維特非常傾心。舞會結束後,他們激動地站在窗前,綠蒂含著淚水望著維特,維特更是深入感情的漩渦中,熱淚縱橫地吻著她的手。
從此以後,盡管日月升起又落下,維特卻再也分不清白天和黑夜。在他心中只有綠蒂。綠蒂的未婚夫阿伯回來了,他很愛綠蒂,對維特也很好,他們學在一起談論綠蒂。那綠色的山麓、悠然的溪水、飄浮的雲再也不能使他平靜了,他常感到自身的渺小,感到不自在,夜晚,他常常夢到綠蒂坐在身旁,早上醒來,床上卻只有他一個人,他只有嘆息命運的不濟。最終在朋友的勸說下,他下決心離開心愛的綠蒂,離開那曾經給他帶來歡樂與幸福的小山村。
維特回到城市,在公使館當了辦事員。他盡可能使自己適應這份工作,然而官僚習氣十足的上司對他的工作吹毛求疵,處處刁難他,他的同事們也戒備提防,唯恐別人超過自大,這一切都使他產生許多苦惱。正當他深感百無聊賴時,一個偶然的機會,結識了一位令人敬重的C伯爵。C伯爵謙遜老實,博學多才,對維特也很友善和信任,給維特帶來一絲安慰。
一天伯爵請他到家中吃飯,不料飯後來了一群貴族,他們帶著高傲鄙視的神情看著維特。連和他認識的人也不敢和他說話了,伯爵前來催他趕快離開這里,不管他走到哪裡,都能看到嘲笑的面孔,聽到譏諷的話語,他一氣之下終於辭了公職。
他應一位侯爵將軍之邀,去了獵庄,期間他曾想從軍,但在侯爵的勸告下,很快打消了這個念頭。侯爵待他很好,但他在那兒始終感到不自在。他一直懷念著綠蒂,在心的牽引下他又回到原先的山村。山村的景物雖然依舊,但人事全非。心愛的綠蒂早已成了阿爾伯特的妻子,而善良的村民一個個慘遭不幸。他去拜訪曾為他們作過畫的兩個孩子,但孩子的母親告訴他,她的小兒子已經死了;他去訪問向他講述過內心秘密的農夫,恰好在路上遇見他,農夫說自己被解僱了,原因是他大膽地向女主人表示了愛情,她的弟弟怕他搶走了姐姐的財產而解僱了他。他不下千百次地想擁抱綠蒂,哪怕把她壓在心上一次,內心的空隙也就填滿了,可是見到她卻不敢伸手。
冬天來了,天氣越來越冷了,花草都枯了,一片荒涼。他看到了因愛戀綠蒂而丟了工作並發瘋的青年,後來這個青年殺死了一個農夫,維特很同情他,想要救他,竭盡全力為他辯護,結果遭到法官的反對。救人不成,使他陷入了更深的悲痛之中,他也深感自己窮途末路,痛苦煩惱到極點,任憑感情驅使自己朝著可悲的結局一步步走去。
聖誕節前的一天,他又來到心上人綠蒂的身邊,作最後的訣別。此時即將熄滅的愛情之火瞬間又放射出光芒,他對綠蒂朗誦奧西恩的悲歌,同時緊緊擁抱著她。兩天後,他留下令人不忍卒讀的遺書,午夜時分,他一邊默念著「綠蒂!綠蒂!別了啊,別了!」,一邊拿起她丈夫的手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同時也結束了自己的煩惱。
同名電影
別名 Leiden des jungen Werthers, Die / The Sorrows of Young Werther
導演 Egon Günther / Hilmar Baumann ..... Albert
主演 Gerhard Bienert / Barbara Dittus / Kurt Goldstein
國家/地區 德國
語言/對白 德語
上映時間 1976
電影簡介
維特是個能詩善畫、熱愛自然的青年,他在繁花盛開的春天,來到一個僻靜的山村。青山幽谷,晨曦幕靄,村童幼女,無不引起他的興趣,他面對自然美景,吟詩繪畫,怡然自得,流連忘返。在這里他結識了一位年輕的姑娘綠蒂,對她一見傾心,和她呆在一起,就覺得好似到了天堂一樣。可是綠蒂已經訂婚,她忠實於訂婚時的盟誓,不能把愛情獻給維特,維特失望了,他嘗到了戀愛的苦葯,歡樂變成了煩惱,他只得告別綠蒂,告別這難忘的山村。
他進了一個公使館當秘書,但是官場中的腐朽,虛偽,傾軋,嫉妒,使他忍受不了,在多次碰壁之後,他離開了這腐敗的社會,回到原來的山村。那兒景物依舊,但人事全非,綠蒂已經結婚,善良的人們也慘遭不幸,他既憎惡腐朽的社會,渴望的愛情又成為泡影,他受不了一連串的打擊,在隆冬的季節里,他留下令人不忍卒讀的遺書,用手槍結束了他自己的生命。
◆其它介紹:
《少年維特之煩惱》是德國十八世紀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約翰·歌德的代表作,這部作品使歌德由德意志詩人而成為一個世界詩人,小說風行各國,掀起一股「少年維特熱」。
歌德的這部浪漫主義成名作,描寫了少年維特單戀較他年長的少婦,寫詩歌頌她的美麗動人,從這毫無希望的單戀中,他亦品嘗到愛情的種種痛苦折磨,最後絕望自殺。這部短篇小說影響了一代青年人的戀愛觀。
青年男子誰個不善鍾情?
妙齡女郎誰個不善懷春?
這是人性中的至潔至純,
為什麼從此中有慘痛飛迸?
可愛的讀者喲,你哭他,你愛他,
請從非毀之前救起他的名聲;
請看,他出穴的精靈在向你目語:
做個堂堂的男子,不要步我後塵!
內容提要:
這是青年人的《聖經》。它一問世,當即風靡了德國和整個西歐。這是一個時代青年的縮影,一段註定無果的苦澀戀情!世界文豪的轟動之作,橫掃世界數千萬青年男女的心靈!本書是由德國經典文學名著改編而成的雙語對照讀物,可以閱讀優美中文,可以中英對照學習,可以品讀一流英文。專為不同年齡與層次的讀者,打造永久珍藏精品!
《少年維特之煩惱》作為歌德的代表作,講述了少年維特追求已與人訂婚的姑娘綠蒂,終因無望而不能自拔以致自殺的愛情悲劇。它以一個青年的戀愛悲劇表現了一個時代的煩惱和苦悶,具有普遍意義。《少年維特之煩惱》寫於1774年。它的出版使歌德一夜之間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也奠定了歌德一生的殊榮。
《少上維持之煩惱》是部什麼作品呢?下任何定義都不能確切說出這本富有想像力的傑作無限豐富的命運哭泣,書中維特和夏綠蒂的裝扮成了青年男女競相仿效的對象,而在盧梭的《新哀洛綺思》之後,更沒有一部文學作品像它那樣把歐洲感動到那個地步。
作者簡介:
約翰·沃爾夫岡·歌德(1749-1832),德國著名詩人,文學家。《少年維特之煩惱》在德國出版後,很快連印了16版,還被翻譯成英法意等20多種語言。拿破崙在遠征埃及時還隨身帶著它,先後讀了7遍。歌德還寫了著名詩劇《浮士德》,自傳記《詩與真》。1922年,中國著名文學家郭沫若將小說翻譯成中文,五四以後的中國也掀起了維特熱,至今這部小說仍受到各國讀者的喜愛,已經成為經久不衰的世界名著。
7. 請問《少年維特之煩惱》哪個中文譯本的序跋有「哪個少年不鍾情,哪個少女不懷春」一句
以下兩個中文譯本都有「哪個少年不鍾情?哪個少女不懷春?」兩句詩.
1、《少年維特之煩惱》中文譯本,譯者:郭沫若,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2、《少年維特之煩惱》中文譯本,譯者:楊武能,版本:1999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郭沫若譯本:
題第一篇
青年男子誰個不善鍾情?
妙齡女人誰個不善懷春?
這是我們人性中的至潔至純;
啊,怎麼從此中有慘痛飛進?
題第二篇
可愛的讀者喲,你哭他,你愛他,
請從非毀之前救起他的聲名;
你看呀,他出穴的精魂正在向你耳語:
請做個堂堂男子喲,不要步我後塵。
8. 少年維特之煩惱哪個版本翻譯的最好
《少年維特之煩惱》楊武能版本翻譯的最好。
1981年,《少年維特的煩惱》,楊武能譯,人民文學出版社。
楊武能先生是大詩人馮至的弟子,先生與他妻子都是德語方面的專家,在國內提到《少年維特之煩惱》,楊武能的版本是永遠也繞不過去的,因為太經典了。你可能沒看過,但你絕對聽過裡面的一句話:「哪個少年不多情,哪個少女不懷春?」
這本歌德根據自身經歷的寫出來的小說影響巨大,因為書里的維特自殺了,所以很多在愛情里彷徨苦悶的人開始效仿維特,用自殺來抵消愛情的苦痛,也許愛情帶來最終帶來的只是空洞的安慰。
9. 《基督山伯爵》《巴黎聖母院》《紅與黑》《浮士德》《少年維特之煩惱》要哪個版本、出版社翻譯的最好
《基督山伯爵》蔣學模譯本(人民文學出版社),這個名氣最大,影響最深,不過是從英譯本轉譯的,難免有所欠缺;
韓滬麟 周克希譯本(上海譯文出版社),兩人都是老牌專家,上冊為韓譯,下冊為周譯;
鄭克魯譯本(譯林出版社),這個也差不多。
推薦你看蔣學模的,名氣大。若要看接近原著的,就看韓周合譯本。
《巴黎聖母院》選陳敬容譯的,人民文學出版社
《紅與黑》郝運 上海譯文出版社 1990年開始首印的"世界文學名著普及本"最合適,註解詳細,另外郝運的翻譯功底就不用多介紹了,當年做畢業論文就是用這個本子做底的.
《浮士德》郭沫若譯本(人民文學出版社),這個譯本名氣最大,影響了幾代人;
董問樵譯本(復旦大學出版社),這個譯本也很悠久;
錢春綺譯本(上海譯文出版社),這個也可以;
綠原譯本(人民文學出版社),這個也很權威,不過《浮士德》是詩劇,他卻譯成了散文;
楊武能譯本(安徽文藝出版社),這個譯本最新,楊先生是德語文學翻譯專家,他翻譯了很多歌德的作品,國內第一權威。
推薦你看楊武能的,這個譯本最新,文字優美,很受好評。
《少年維特之煩惱》,郭沫若,人民文學出版社,1955年1月再版,1920年代出版
10. 少年維特之煩惱的作品版本
第一版出版於1774年。
70年代
1774年出現了一部法語譯本,此譯本拿破崙讀了七遍。
1775年德語本重印了七次。
此後出現了荷蘭語譯本(1776年),英語譯本(1779年),義大利語譯本(1781年)和俄語譯本(1788年)。
80年代
1787年歌德出版了小說的修訂版。 1955年,《少年維特之煩惱》,郭沫若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75年,《少年維特的煩惱》,周學普譯,志文出版社1981年,《少年維特的煩惱》,楊武能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少年維特的煩惱》,侯浚吉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92年,《少年維特之煩惱/浮士德》,勞人、董文樵譯,浙江文藝出版社1994年,《少年維特之煩惱》,衛茂平譯,北嶽文藝出版社1996年,《少年維特之煩惱》,黃敬甫譯,花城出版社1997年,《少年維特之煩惱》,丁錫鵬譯,花山文藝出版社1997年,《少年維特的煩惱/親合力》,韓耀成、洪天富、肖聲譯,譯林出版社2000年,《少年維特之煩惱/親合力》,高中甫、胡其鼎譯,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年,《少年維特之煩惱》,仲健譯,灕江出版社2002年,《少年維特之煩惱》,白山、江龍譯,長江文藝出版社2002年,《少年維特之煩惱》,方華文譯,陝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少年維特之煩惱》,成皇譯,中國華僑出版社2004年,《少年維特之煩惱》,王傳聲譯,安徽文藝出版社2005年,《少年維特之煩惱》,張佩芬譯,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少年維特之煩惱》,林惠瑟譯,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年,《少年維特的煩惱》,朱華平譯,廣州出版社2007年,《少年維特之煩惱》,胡慶生譯,哈爾濱出版社2009年,《少年維特的煩惱》,王凡譯,萬卷出版2009年,《少年維特的煩惱》,任宣怡譯,華文出版社2010年,《少年維特之煩惱》,王朋譯,哈爾濱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