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發表方式 » 遙遠彼方南京出版社

遙遠彼方南京出版社

發布時間: 2021-03-13 20:09:45

⑴ 分析俄狄浦斯王的悲劇形象

命運悲劇《俄狄浦斯王》和性格悲劇《哈姆雷特》的語言特點淺見
來源:中國論文下載中心 [ 09-04-17 11:52:00 ] 作者:張雲 編輯:studa20
摘要:文學作品是時代的產物,古希臘時期的悲劇《俄狄浦斯王》和文藝復興時期的悲劇《哈姆雷特》由於創作時代不同,它們所展現出的主題思想、人生思考、語言特點等必然各具特色,本文將從兩部悲劇的語言文本內容、語言表現形式、語言表達方式三方面淺析二者的不同。
關鍵詞:悲劇;命運;性格;《俄狄浦斯王》;《哈姆雷特》

一談到悲劇,人們往往會想到無助、絕望,甚至死亡,這自然而然會引起人們對生存的渴望與珍惜,對人生存在意義的認識和思考,也許,這就是悲劇所要達到的真正目的。誕生於古希臘時期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以下簡稱《俄》)和文藝復興時期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以下簡稱《哈》)帶給我們的不僅是戲劇的震撼,更是兩個時代的烙印。無疑,兩種悲劇所運用的語言表達方式也是各具特點,接下來將從語言文本內容、語言表現形式、語言表達方式三方面談談二者語言上的不同特點。

一、 語言文本內容體現時代特點。

古希臘時期人們對宇宙、對自然知之甚少,堅信有著不可抗拒的力量在主宰命運,於是,悲劇的主人公大都是神或英雄,他們崇尚事跡和精神能夠凈化人們的心靈。戲劇創作也同樣與命運的不可改變性有著必然的聯系。悲劇《俄》就是一部典型古希臘時期的悲劇代表作,「也是命運悲劇的最高詮釋。」〔1〕所謂命運「代表著一種人對其無能為力反而被其支配的巨大的『客觀勢力』。」 〔2〕這里的客觀勢力是指在社會生產力相對低下,神靈崇拜或族權、君權崇拜至高無上的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中人們無法克服的自然現象或社會現實。「由於在氏族社會時期,人們相信神的力量,認為神主掌一切,因此產生了命運觀。」 〔3〕《俄》我們通常把它稱為命運悲劇,講述的是一位被國人視為救星的俄狄浦斯王在命運的安排下,鑄成殺父取母而不自知的大錯,一旦真相大白,他經受了巨大的痛苦,憤而自殘雙目,自我放逐,歸於毀滅。主人公雖然不屈不撓的與命運相抗爭,但最終還是逃不過命運的擺弄。當男主人公俄狄浦斯王面對現實、面對命運,他無能為力,面對兩位女兒,他哀鳴:
「什麼恥辱你們少得了呢?『你們的父親殺了他的父親;把種子撒在生身母親那裡,從自己出生的地方生了你們。你們會這樣挨罵的;誰還會娶你們呢?啊,孩子們,沒有人會;顯然你們命中註定不結婚、不生育、憔悴而死。」
莎翁的《哈》是文藝復興時期的典型悲劇作品,這一時期神學的地位不斷下降,對人的價值的認知不斷提升,尊重人,尊重生命,追求價值等觀念深入人心,肯定「人」,「叫人覺醒、發揚主體性的戲劇〔4〕」主題表達在戲劇《哈》的台詞中發揮的淋漓盡致:
「人類是一件多麼了不得的傑作!多麼高貴的理性!多麼偉大的力量!多麼優美的儀表!多麼文雅的舉動!在行為上多麼像一個天使!在智慧上多麼像一個天神!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
此劇是莎士比亞作品中的經典,通常被我們稱作是一部性格悲劇。丹麥老王突然駕崩,王子哈姆雷特得知叔叔克勞狄斯繼承王位並娶了自己的母親——王後為妻,心中充滿了憂傷和憤怒。父王的鬼魂出現,訴說了克勞狄斯謀殺自己的罪行,要哈姆雷特替父報仇。證實了鬼魂的冤情後,氣憤的哈姆雷特卻誤殺了自己戀人的父親——大臣波羅涅斯。最終,王子與波羅涅斯的兒子雷歐提斯決斗,克勞狄斯為王子安排的毒酒被王後誤飲而亡,克勞狄斯准備的毒劍刺傷了哈姆雷特和雷歐提斯,也刺到了克勞狄斯自己身上。《哈》劇的最大成功在於它對人物復雜的心理和性格描寫。主人公哈姆雷特是一個思想深邃而行動軟弱的人,讓具有如此典型性格弱點的人作為復仇任務的承擔者,這在無形中增加了戲劇沖突的曲折性,由於哈姆雷特的性格原因使得劇情異常復雜、激烈、難於琢磨和出乎觀眾的預料。

二、 語言表現形式各有側重。

兩部悲劇作品雖然都有著對白、獨白、旁白和唱等基本方式,但二者的側重大不相同。《俄》多以問答形式出現的對白和歌隊的合唱平分秋色來完成劇作。例如:
「俄狄浦斯王:你說什麼?難道波呂博斯不是我的父親?
報信人: 正像我不是你的父親,他也同樣不是。
俄狄浦斯王:我的父親怎能和你這個同我沒關系的人同樣不是?
報信人:你不是他生的,也不是我生的。
俄狄浦斯王:那麼他為什麼稱我做他的兒子呢?
報信人: 告訴你吧,是因為他從我手中把你當一件禮物接受下來。
俄狄浦斯王:但是他為什麼十分愛別人送的孩子呢?
報信人: 他從前沒有兒子,所以才這樣愛你。」
整部戲充滿著如此適合於表現人物個性的質朴自然、富於行動性和潛台詞的對白,絲絲入扣、層層遞進,明快質朴,與優美的合唱形成相互輝映的「悲劇詩」。合唱包括:進場歌、第一合唱歌、第二合唱歌、第三合唱歌、第四合唱歌,並且配有歌隊隊長,可見,「白」和「唱」在劇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哈》則以詩化的性格語言和眾多大段的獨白見長來揭示人物復雜的心理過程,使人物性格更加深刻豐滿。「從寫人到刻畫富有個性的戲劇性格,再到描摹獨特的靈魂,顯示了人類戲劇藝術創作不斷深化的趨勢,同時也表明了古典戲劇向現代戲劇的歷史性轉型。」〔5〕《哈》劇正是按照人物的身份和處境不同,用不同的語言塑造不同的人物性格。人物語言或文雅或粗俗,或哲理或抒情,或朴實或華美。主人公哈姆雷特是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者的典型形象,渴望沖破封建勢力的束縛,但由於早期英國資產階級的局限性,導致這種人文主義思想與現實的不可調和性。所以,哈姆雷特的性格特點既憂郁絕望而又充滿理想,既行為躊躇而又語言果斷,既嚮往平等的人際關系又蔑視平民,不懂得發動群眾。性格決定命運,哈姆雷特的性格悲劇導致了他命運的悲劇。例如,第三幕第三場末了哈姆雷特的獨白
哈姆雷特:現在容易動手了, 當他在祈禱時; 我現在就下手殺了他...[拔出佩劍]
... 然後他就直接上天堂; 這就算是復了仇?這還需三思:一個惡徒殺了我的父親,
而我--父親的獨子--卻保送此惡徒登上天堂;什麼, 這等於是成全了他; 這不算是復仇。
他在我父親未經悔過、罪惡貫盈時把他殺害;
上帝對他的這筆賬此時是如何的看法, 除了神之外, 有誰曉得?
依凡人之推理, 這應算是個重罪; 但是,假如我正當他在懺悔時把他殺死,
那他為此旅程已作了充份的准備工作;
我能算是復了仇嗎? 不!
回鞘去罷, 寶劍呀, 讓我尋個更好的機會: 」
此段獨白是哈姆雷特猶豫殺不殺克勞狄斯的過程,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他性格的優柔寡斷和行動的軟弱,其實是在為自己的不知所措尋找借口,這也使劇情更加具有了戲劇效果。再如:第三幕第一場「生存還是毀滅」的著名獨白:
「哈姆雷特:{自言自語}
生存或毀滅, 這是個必答之問題:
是否應默默的忍受坎坷命運之無情打擊,
還是應與深如大海之無涯苦難奮然為敵,
並將其克服。
此二抉擇, 究竟是哪個較崇高?
死即睡眠, 它不過如此!
倘若一眠能了結心靈之苦楚與肉體之百患,
那麼, 此結局是可盼的!
死去, 睡去...
但在睡眠中可能有夢, 啊, 這就是個阻礙:
當我們擺脫了此垂死之皮囊,
在死之長眠中會有何夢來臨?
它令我們躊躇……」
此段獨白使我們看到了他對人生的思索,他的煩惱和失望,苦悶和彷徨以及他對周圍現實的深刻揭露和批判。

三、語言表達方式體現性格化。

性格化的語言決定了語言表達的性格化,《哈》劇語言的基調沉悶、壓抑和悲憤,主人公哈姆雷特思想的矛盾和性格的優柔應以語調低、語氣沉、語速慢的性格化語言表達方式來展現。
而戲劇《俄狄浦斯王》的語言基調先是勃勃向上,激烈的與命運抗爭,主人公開始不相信命運,不屈不撓、不放棄任何一個與命運抗爭的機會,此時的語言表達方式是語氣沉、語速適中、聲音渾厚有力而且充滿激情。但當還是逃脫不了命運的捉弄,此時又轉為語調更低、語氣更沉、語速轉慢、內心依據豐富,基調充滿著悲壯和豪放。當俄狄浦斯王創痛巨深的面對命運所呈現的一切時,他痛徹心扉,絕望而又無助的哭嚎出:
「婚禮啊,婚禮啊,你生了我;生了之後,又給你的孩子生孩子。你造成了父親、哥哥、兒子,以及新娘、妻子、母親的亂倫關系:人間最可恥的事。」
在如此慘烈的現實面前、在百般抗爭而不可改變命運安排的情況下,他徹底絕望和崩潰了,聲嘶力竭、悲憤至極。
「悲劇是強力撞擊情感的藝術,是提升精神、凈化靈魂的藝術。不論是命運悲劇、性格悲劇或社會悲劇,都充滿著高潔甚至神秘的意味,隱含著人生的教訓和哲理。[6]」讓我們欣賞悲劇、感動悲劇、思考悲劇,盡情的在悲劇壯美的語言藝術里比較和提煉。

參考文獻
[1]周安華主編《戲劇藝術通論》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7月版。
[2]董鍵、馬俊山著《戲劇藝術十五講》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3月版。
[3]〔古希臘〕亞理斯多德著《詩學》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1月版。

⑵ 滿江紅寫作背景

1、寫作背景
第一種說法:岳飛第一次北伐,即岳飛30歲出頭時所作。如鄧廣銘先生就持此說。
第二種說法:公元1136年(紹興六年)。紹興六年,岳飛第二次出師北伐,攻佔了伊陽、洛陽、商州和虢州,繼而圍攻陳、蔡地區。但岳飛很快發現自己是孤軍深入,既無援兵,又無糧草,不得不撤回鄂州(今湖北武昌)。此次北伐,岳飛壯志未酬,鎮守鄂州時寫下了千古絕唱的名詞《滿江紅》。
第三種說法:《滿江紅》創作的具體時間應該是在岳飛入獄前不久。
2、原文
《滿江紅·怒發沖冠》(宋·岳飛)
怒發(髪)沖冠,憑欄(闌)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3、譯文
我憤怒得頭發豎了起來,帽子被頂飛了。獨自登高憑欄遠眺,驟急的風雨剛剛停歇。抬頭遠望天空,禁不住仰天長嘯,一片報國之心充滿心懷。三十多年來雖已建立一些功名,但如同塵土微不足道,南北轉戰八千里,經過多少風雲人生。好男兒,要抓緊時間為國建功立業,不要空空將青春消磨,等年老時徒自悲切。
靖康之變的恥辱,至今仍然沒有被雪洗。作為國家臣子的憤恨,何時才能泯滅!我要駕著戰車向賀蘭山進攻,連賀蘭山也要踏為平地。我滿懷壯志,打仗餓了就吃敵人的肉,談笑渴了就喝敵人的鮮血。待我重新收復舊日山河,再帶著捷報向國家報告勝利的消息!

⑶ (問)遙遠彼方是普通類同人還是耽美類同人

不是耽美,不過有的文有曖昧傾向~大部分都還是糧食,曖昧的那幾篇不是同人女看不出來吧,呵呵

⑷ 滿江紅創作背景

關於此詞的創作背景,有多種說法。有學者認為此詞約創作於宋高宗紹興二年(1132)前後,也有人認為作於紹興四年(1134)岳飛克復襄陽六郡晉升清遠軍節度使之後。

原文:

滿江紅

怒發沖冠,憑闌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白話譯文:

我怒發沖冠登高倚欄桿,一場瀟瀟細雨剛剛停歇。抬頭放眼四望遼闊一片,仰天長聲嘯嘆。壯懷激烈,三十年勛業如今成塵土,征戰千里只有浮雲明月。莫虛度年華白了少年頭,只有獨自悔恨悲悲切切。

靖康年的奇恥尚未洗雪,臣子憤恨何時才能泯滅。我只想駕御著一輛輛戰車踏破賀蘭山敵人營壘。壯志同仇餓吃敵軍的肉,笑談蔑敵渴飲敵軍的血。我要從頭徹底地收復舊日河山,再回京闕向皇帝報捷。

(4)遙遠彼方南京出版社擴展閱讀:

簡介:

《滿江紅·怒發沖冠》,一般認為是宋代抗金將領岳飛的詞作。此詞上片抒寫作者對中原重陷敵手的悲憤,對局勢前功盡棄的痛惜,表達了自己繼續努力爭取壯年立功的心願;

下片抒寫作者對民族敵人的深仇大恨,對祖國統一的殷切願望,對國家朝廷的赤膽忠誠。全詞情調激昂,慷慨壯烈,顯示出一種浩然正氣和英雄氣質。

⑸ 關於鍾漢良和張智霖!!

首先,他們兩個肯定都是知道滴!關於張智霖,我拿不出證據;關於小哇,是一位資深良民姐姐親口告訴我的!她曾經在探班的時候把自己ps的鍾張kiss照拿給小哇看,哇說,好像噢,要不是我有鬍子還會被人認為是真的類!
其次,偶認為他們絕對是有jq滴,哈哈哈!因為他們都是極品中的極品啊,人,無論男女,對美滴追求都是一樣滴,他們兩個有那麼多的對手戲,再加上是這么「曖昧」的戲,「日久生情」肯定是有滴,更何況我們這么多人滴推波助瀾!
八過話說回來,張結婚生子啦,鍾有女朋友拉,所以在性向上是百分百直的!他們的jq,是柏拉圖式的,是高於欣賞,戀人未滿的,是隔著一層薄紗的,朦朧的,最美的jq!

⑹ 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是不平等條約嗎

1946年中國政府與美國政府簽訂的一個包括通商航海設領等內容的條約。簡稱《中美商約》。1946年全面內戰爆發後﹐國民黨為了在內戰中取得美國更大的支持和援助﹐於同年11月4日﹐由外交部長王世傑與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在南京簽署該條約。條約共三十條﹐六十八款。
主要內容是﹕締約此方之國民有在彼方「領土全境內」居住﹑旅行與從事商業﹑工業﹑文化教育﹑宗教等各種職業的權利﹐以及采勘和開發礦產資源﹑租賃和保有土地的權利﹔並且在經濟上享受國民待遇。
此方商品在彼方享有不低於任何第三國和彼方本國商品的待遇﹐此方對彼方任何物品的輸入﹐以及由此方運往彼方的任何物品﹐「不得加以任何禁止或限制」。此方船舶可以在彼方開放的任何口岸﹑地方或領水內自由航行﹐其人員和物品有經由「最便捷之途徑」通過彼方領土的自由﹔此方船舶包括軍艦在內﹐可以在遇到「任何危難」時﹐開入彼方「對外國商務或航業不開放之任何口岸﹑地方或領水」。
條約表面上雙方享有對等權利﹐而實際上由於當時中國的遠洋運輸不發達及生產落後﹐根本無法與美國平等地實現其中規定的權利。通過條約﹐全中國領土均向美國開放。美國企業在華享有種種特許的待遇﹐使中國部分地喪失了關稅自主權﹑沿海及內河航行權。

⑺ 有關漢代使者張騫開辟絲綢之路的簡介。

絲綢之路是一條具有歷史意義的國際通道,正是這條古道把古老的中國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臘、古羅馬文化連接起來,促進了東西方文明的交流。這條東起中國古都長安(今西安)、西至地中海東岸。

在這條昔日的絲綢古道上,遍布著歷史上遺留下的名勝古跡。這里有世界第八大奇跡、二千年前的地下軍陣—秦兵馬俑;有舉世聞名的藝術寶庫—敦煌莫高窟;萬里長城的終點—嘉峪關;有「鳥的王國」之稱的青海鳥島;有如詩如畫的「塞上江南」;有歌舞和瓜果之鄉美稱的吐魯番盆地。

你知道著名的「絲綢之路」是誰開拓的嗎?是西漢時期偉大的探險家——張騫。

張騫是漢武帝時期的人。公元前139年,他受命率人前往西域,尋找並聯絡曾被匈奴趕跑的大月氏,合力進擊匈奴。

張騫一行從長安起程,經隴西向西行進。一路上日曬雨淋,風吹雪打,環境險惡,困難重重。但他信心堅定,不顧艱辛,冒險西行。當他們來到河西走廊一帶後,就被占據此地的匈奴騎兵發現。張賽和隨從一百多人全部被俘。

匈奴單於知道了張騫西行的目的之後,自然不會輕易放過。把他們分散開去放羊牧馬,並由匈奴人嚴加管制。還給張騫娶了匈奴女子為妻,一是監視他,二是誘使他投降。但是,張騫堅貞不屈。雖被軟禁放牧,度日如年,但他一直在等待時機,准備逃跑,以完成自己的使命。
整整過了十一個春秋,匈奴的看管才放鬆了。張騫乘機和他的貼身隨從甘父一起逃走,離開匈奴地盤,繼續向西行進。由於他們倉促出逃,沒有準備干糧和飲用水,一路上常常忍飢挨餓,乾渴難耐,隨時都會倒在荒灘上。好在甘父射得一手好箭,沿途常射獵一些飛禽走獸,飲血解渴,食肉充飢,才躲過了死亡的威脅。

這樣,一直奔波了好多天,終於越過沙漠戈壁,翻過冰凍雪封的蔥嶺(今帕米爾高原),來到了大宛國(今費爾干納)。高鼻子、藍眼睛的大宛王,早就聽說漢朝是一個富饒的大國,很想建立聯系。但苦於路途遙遠,交通不便,故一直未能如願。因此,當聽說漢朝使者來到時,喜出望外,在國都熱情地接見了張騫。他請張騫參觀了大宛國的汗血馬。在大宛王的幫助下,張騫先後到了康居(今撒馬爾罕)、大月氏、大夏等地。但大月氏在阿姆河上游安局樂業,不願再東進和匈奴作戰。張騫未能完成與大月氏結盟夾擊匈奴的使命,但卻獲得了大量有關西域各國的人文地理知識。

張騫在東歸返回的途中,再次被匈奴抓獲,後又設計逃出,終於歷盡千辛萬苦,於13年後回到長安。這次出使西域,使生活在中原內地的人們了解到西域的實況,激發了漢武帝「拓邊」的雄心,發動了一系列抗擊匈奴的戰爭。

公元前119年,漢王朝為了進一步聯絡烏孫,斷「匈奴右臂」,便派張騫再次出使西域。這次,張騫帶了三百多人,順利地到達了烏孫。並派副使訪問了康居、大宛、大月氏、大夏、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等國家。但由於烏孫內亂,也未能實現結盟的目的。漢武帝派名將霍去病帶重兵攻擊匈奴,消滅了盤踞河西走廊和漠北的匈奴,建立了河西四郡和兩關,開通了絲綢之路。並獲取了匈奴的「祭天金人」,帶回長安。

張騫不畏艱險,兩次出使西域,溝通了亞洲內陸交通要道,與西歐諸國正式開始了友好往來,促進了東西經濟文化的廣泛交流,開拓了絲綢之路,完全可稱之為中國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