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出版社
『壹』 李迎兵都寫了哪些小說
李迎兵[1] ,作家,評論家。出生於山西呂梁。曾就讀於北師大作家班。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多年擔任中國作家協會魯迅文學院輔導教師。已發表文學作品三百餘萬字,出版有長篇小說《狼密碼》《雨中的奔跑》《校園情報快遞》,中短篇小說集《溫柔地帶》《美人歸》,長篇評論《淺談小說創作》等,相關創作情況曾在《文藝報》《神州》《今日中國論壇》《河北日報》《太原日報》《呂梁高專學報》《經濟消息報》《北京青年報》《三晉都市報》等報刊有過評論。
主要作品有小說《溫柔地帶》(《小說月報》和《滇池》主辦「中國短篇小說精品展」推出並多家文學刊物轉載)、《滾雷》(《山西文學》新生代作家專號)、《你為誰狂》(《雨花》2004年第4期)等。《抱得美人歸》(《三晉都市報》連載),小說集《溫柔地帶》(作家出版社)、《美人歸》(北嶽文藝出版社),長篇小說《狼密碼》(山西人民出版社)、《雨中的奔跑》(大眾文藝出版社)、《校園情報快遞》(中國戲劇出版社),長篇評論《淺談小說創作》(《中國少年作家》連載)以及兩部點評集(央視「讀書時間」有過介紹)等。在《文藝報》《神州》《北京圖書商報》《社會科學論壇》《文學故事報》《北京晚報》《呂梁日報》《山西作家通訊》《三晉都市報》等報刊發表小說、雜文、書評三百多篇,主要有《諾獎作家莫迪亞諾是怎樣煉成的》《童年記憶,一個作家精神鏡像的黑白底片》《行走的曲線》《你愛北京需要理由嗎》《中國文學何以不說真話》《雜色的喧嘩》等。曾在北京大學、北師大、中國政法大學等高校作過多次文學講座,反應強烈。歷任中國作家協會魯迅文學院輔導教師、《微型小說》編輯部主任、《中國少年作家》編輯、《長篇小說》副主編等。
李迎兵繼長篇小說《校園情報快遞》於2000年3月由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並暢銷二渠道市場發行十萬冊之後,[2] 長篇小說《雨中的奔跑》入選《火花》雜志北京文化創意產業版核心欄目「中國文學六十人」。李迎兵的長篇小說《狼密碼》由山西出版傳媒集團山西人民出版社隆重推出上市。李迎兵長篇小說《狼密碼》創作周期長,用時三年。在主人公劉淵一千七百多年前建都的離石、左國城和屯兵的千年景區進行走訪,並在北京的國家圖書館、首都圖書館等搜集資料。創作過程中,又對所有素材進行重新梳理,進行加工,並藝術地合理想像。《狼密碼》一經上市,多次加印,即成為山西省首屆文博會布展重點推薦產品,獲得呂梁市五個一工程獎,相繼入選「2012年晉版優秀圖書」、「2013年晉版好書推薦」等暢銷榜;北京召開《狼密碼》新書發布會,全國兩千多家實體書店和品牌網店乃至海外市場熱銷,並成為全國各級圖書館和大中院校圖書館館藏圖書,《文藝報》《神州》《河北日報》《三晉都市報》《山西作家》《呂梁日報》《今日離石》,乃至中國作家網、中國網、山西新聞網、山西出版傳媒網、河北新聞網、金羊網、財經速遞、鳳凰網、網易、搜狐、百姓瞭望台等全覆蓋推出。《狼密碼》火爆文壇、暢銷圖書市場之後,又有相關影視開發的巨大空間,對推動山西地域文化、呂梁歷史人物劉淵的深度發掘,具有某種標幟意義。
『貳』 中國宇航出版社的主要業務
航天科技圖書出版基金資助項目
航天科技圖書出版基金是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於2007年設立的,旨在鼓勵航天科技人員著書立說,不斷積累和傳承航天科技知識,為航天事業提供知識儲備和技術支持,繁榮航天科技圖書出版工作,促進航天事業又好又快地發展。基金資助項目由航天科技圖書出版基金評審委員會審定,由中國宇航出版社出版。
申請出版基金資助的項目包括航天基礎理論著作,航天工程技術著作,航天科技工具書,航天型號管理經驗與管理思想集萃,世界航天各學科前沿技術發展譯著以及有代表性的科研生產、經營管理譯著,向社會公眾普及航天知識、宣傳航天文化的優秀讀物等。出版基金每年評審1~2次,資助10~20項。
中國載人航天科普叢書
《中國載人航天科普叢書》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為主線,以載人航天科技知識為主要內容,按照工程總體與7個組成系統進行寫作,既體現總體設計的系統工程思想,又按照系統獨立成卷,具體解讀各自的特點,並注意各系統之間的有機銜接。全套《叢書》由7卷組成,內容包括系統組成、原理、技術、方法、試驗及成就,各卷名稱如下。
(1)《夢圓天路——縱覽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以載人航天工程總體為主。內容包括載人航天的意義及特點、載人航天器的歷史及現狀、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前期准備、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系統構成、中國載人航天飛行過程、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偉大成就、載人航天技術前景展望。
(2)《飛天英雄——追蹤航天員飛天足跡》,以航天員系統為主,內容包括航天員的職責與作用、航天員選拔訓練、航天員在太空中的生活、航天員在太空中的工作、航天員醫監醫保、失重對航天員的影響、航天員地面模擬訓練、載人航天飛行發展展望。
(3)《探秘太空——淺析空間資源開發與利用》,以空間應用系統為主,內容包括空間資源開發與利用綜述、空間環境預報與探測研究、航天遙感器、遙感信息處理應用研究、陸地遙感應用、大氣遙感應用、海洋遙感應用、空間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研究、空間材料科學研究、微重力流體物理學研究、空間天文觀測研究、空間應用未來展望。
(4)《巡天神舟——揭秘載人航天器》,以載人飛船系統為主,內容包括載人航天器發展、空間站構成與建造、載人飛船總體設計、飛船的結構與機構、載人航天器的防熱結構、飛船的環境控制與生命保障、飛船的熱控制、飛船的電源、飛船的推進系統、飛船的制導導航與控制、飛船的數據管理、飛船的測控與通信、飛船的回收著陸、飛船的儀表與照明、飛船的應急救生、飛船地面測試與故障模擬、飛船的可靠性與航天員的安全性。
(5)《通天神箭——解讀載人運載火箭》,以運載火箭系統為主,內容包括火箭的淵源、火箭與載人火箭、中國載人火箭的誕生、載人火箭的氣動設計、載人火箭的結構動力學、載人火箭的載荷與強度、載人火箭的箭體結構、載人火箭的飛行軌道、載人火箭的飛行控制、載人火箭的制導控制、載人火箭的姿態控制、載人火箭的動力、載人火箭的故障檢測、逃逸飛行器、載人火箭的遙測外測及安控、載人火箭的地面測試發射控制、載人火箭發射前主要設備和工作、載人火箭活動發射平台、載人火箭發展展望。
(6)《戈壁天港——走進載人航天發射場》,以發射場系統為主,內容包括載人航天發射場選址與要求、中國載人航天發射場概述、飛船總裝測試廠房和加註扣罩廠房、垂直總裝測試廠房、載人航天發射塔、發射場組織指揮與測控通信系統、發射場加註供氣系統、發射場技術勤務系統、航天員在發射場的生活和訓練、載人航天發射程序、國外著名航天發射場集萃、航天發射場發展展望。
(7)《碧空天鏈——探究測控通信與搜索救援》,以測控通信系統和著陸場系統為主,內容包括航天測控通信網、火箭飛行測量與控制、飛船飛行測量與控制、飛船返回與著陸控制、航天員搜索與救援、航天飛行控制中心、陸海基載人航天測控通信網、天基測控通信網、載人航天測控通信新技術。
《錢學森與中國航天》叢書
《錢學森與中國航天》叢書由「錢學森與中國航天」課題組編寫完成。課題組成立於2008年,意在搜集和整理錢學森在創建和發展我國航天事業過程中的寶貴史料,挖掘和傳承錢學森身上寶貴的精神財富。經過三年多的艱苦努力,「錢學森與中國航天」課題組專訪了100餘名老領導、老專家、老科技工作者,整理錄音資料約100萬字,查閱摘錄國家圖書館、航天檔案館、外交部檔案館、中國科學院檔案館、航天有關院所檔案室資料100餘萬字,向個人徵集、從有關院所借閱、從報刊摘錄剪貼圖書200餘冊,照片100餘幅,專題文章50餘篇,實物10餘件,並根據這些資料編寫了《錢學森與中國航天》叢書,以表達對錢學森同志的敬意。
叢書包括《錢學森的航天歲月》、《錢學森的大師風范》和《錢學森的科技人生》,由中國宇航出版有限責任公司出版發行。
『叄』 小時候看過一本書叫《一劍鎮神洲》,現在找不到了,想看看,不知誰那有的,麻煩發到郵箱[email protected]
網路了下,基本都是電視劇或音樂的,關於小說的很少,因為年代久遠所以現在一般很少了吧,只找到兩個購買的地址:
http://book.kongfz.com/14537/78399270/
http://book.kongfz.com/11146/74592259/
同一個網站的,上架時間都是09年,所以不知道還能不能買,如果不行的話可以嘗試去一些租書店看看,一般租書店裡有很多武俠小說,特別是年代久遠的。
『肆』 國內外有哪些研究涉及到《神州集》
季羨林先生簡歷及介紹材料 中國網 | 時間: 2006-09-26 | 文章來源: 中國網 季羨林,男,漢族,中共黨員,中國民主同盟盟員,1911年8月6日,生於山東省清平縣(今臨清市)。 1934年畢業於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 1934-1935年任教於山東省立濟南高中。 1935-1941年德國哥廷根大學學習印度學,獲哲學博士學位。 1941-1946年德國哥廷根大學講師,大學圖書館中文部主任。 1946-至今,北京大學教授 季羨林先生是聞名中外的語言學家、翻譯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 季羨林先生從事教學、學術研究近70年來,為了弘揚中國文化,弘揚東方文化,構築東方和西方文化的橋梁取得了卓越成就,為促進中國的高等教育和文化學術事業做出了傑出的貢獻,成為教育界及知識界愛國知識分子的楷模。 季羨林先生先後擔任過北京大學校學術委員會、校務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大學副校長。先後當選北京市第一屆人大代表,第二、三、四、五屆全國委員會委員,1983年當選為第六屆全國人大代表,同年起,任六屆人大常委等職,享有崇高的社會聲譽。 季羨林先生熱心於我國的翻譯事業,是中國翻譯協會最初的發起人之一,曾先後歷任中國翻譯協會理事、常務理事、副會長、名譽理事等職務,2004年當選為中國譯協名譽會長。 一、教書育人,桃李滿天下 季羨林先生一九四六年回國就主持創辦了中國第一個東方語言學系,並擔任主任長達四十年之久。梵語、巴利語是當時設置的第一個專業,迄今為止在國內是唯一的一家,在國際上也一直有較大影響和一定地位。所培養的學生,包括來自日本、美國、韓國的留學生,其中一些已經很有成就,在國際上也得到公認。本專業因此有學位制度建立以來最早設置的碩士和博士點。 以季羨林先生為代表的一代又一代教師培養了近6000名東方學專業人才,其中近30名成為我國駐外大使。季先生本人一直到85高齡還給本科生以及研究生開設課程,把他畢生的精力都投入到教學工作之中,可謂「桃李滿天下」。 二、學貫東西,呈一代大師風范 季羨林先生1941年以論文《中伽陀部分限定動詞的變位》通過博士論文答辯和口試,以全優成績,獲得哲學博士學位。這篇論文第一次全面而系統地總結了小乘佛教大眾部說出世部律典《大事》伽陀部分所用混合梵語動詞的各種形態變化,拓寬了混合梵文形態學的研究領域,大大地推動了混合梵語的研究。這篇論文的附錄中提到的「語尾-matha」對印歐語系比較語言學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在當時引起了印歐語學者的轟動,獲得了有關學者的極高評價。 1944年和1949年季羨林先生先後在《哥廷根科學院院刊:語文學和歷史學分卷》發表《中世印度語中語尾-am向-o和-u的轉化》以及《以不定過去時的使用作為確定佛典的年代與來源的標准》兩篇論文,在國際梵文學界引起軒然大波,爭論長達半個世紀,至今餘波未平。其主要貢獻在於:首次發現並證明了印度中世語方言中語尾-am向-o和-u的轉化是中世印度西北方言犍陀羅語的特點之一;發現並證明不定過去時是中世印度東部方言古代半摩竭陀語的語法特點之一。更為重要的是,這兩篇論文將印度中世語言變化規律的研究與印度佛教史的研究結合了起來,將佛典語言中的時間因素和地域因素巧妙結合起來,探討了一些重要的佛教經典的產生、流傳的過程,為在缺乏信史傳統的印度歷史背景下,確定佛典的年代和淵源,確定佛教重要派別產生和流傳的過程,提供了可靠的語文學方法,開辟了研究印度佛教史的新途徑。季羨林先生認為:「分析語言(形態變化)特點是探究(佛教)大乘起源問題必由之路」。實踐證明這種把語言學、佛學和歷史學相結合的方法確實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極其成功的方法。這一方法也可以說是對某些西方學者的「為研究語言而研究語言」,「只見樹林,不見森林」的煩瑣論證的方法的修正,這也可以算是季羨林先生混合梵文研究的一個「中國特色」吧。 50年以後,1990年季羨林先生寫成《新疆古代民族語言中語尾-am>-u的現象》,將印度雅利安語的音變現象與古代伊朗語聯系了起來,進一步闡明了這一音變現象的地域包括印度西北直至中國新疆的廣大地區,在與西方學者的論爭中進一步捍衛了自己的觀點,並提出了一個解釋這個音變現象的假設。 從1944年到1990年,季羨林先生對印度中古語言的形態學方面的研究,持續了近五十年,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季羨林先生擅長的另一個領域是吐火羅文研究。從1982年開始,他接受新疆博物館的委託,花費了近二十年時間,對1975年在新疆焉耆出土的44張88頁的吐火羅文《彌勒會見記劇本》進行釋讀,陸續寫作了十餘篇文章,用中英文發表在國內外重要刊物上。這一系列文章將吐火羅語的研究大大向前推進了一步,引起了國際語言學界的轟動。1993年台灣新文豐出版公司出版了季羨林先生的《吐火羅語研究導論》,該書詳細介紹了吐火羅語發現的經過,命名問題,現存的有關資料,詳盡的研究書目,各種資料的價值及其特色,研究的要點以及確定要點的原則等等。他將自己在吐火羅文釋讀與研究方面的心得體會、經驗教訓和盤托出,同時綜合了國際上學者近百年來的研究成果,為海內外的相關學科的學者提供了一本翔實可靠的「入門導論」,其功德不可謂不大矣。1998年,經過近20年的拼博努力,他以八十多歲高齡,終於完成了對吐火羅文A(焉耆文)《彌勒會見記劇本》的譯釋工作。同年,他與德國學者Werner Winter、法國學者Georges-Jean Pinault合作,在德國以英文出版了《Fragments of Tocharian A Maitreyasamiti-Nataka of the Xinjing Museum, China》(《中國新疆博物館吐火羅文A 《彌勒會見記劇本》殘片譯釋》。自吐火羅語發現以來,這部書是對吐火羅文A《彌勒會見記劇本》殘片最大規模的一次翻譯,發現新詞、確定詞義的數量過百,這是吐火羅文研究史上的一次突破性飛躍,打破了近幾十年來該項研究的沉悶局面,使國際吐火羅語的研究跨上了新台階,這也是有史以來中國人對國際比較語言學界的最突出的貢獻。 在研究吐火羅文的同時,季羨林先生又涉足悉曇學的研究,先後寫作了《玄奘〈大唐西域記〉中「四十七言」問題》,《梵語佛典及漢譯佛典中四流音問題》,《所謂中天音旨》等文,澄清了在梵文字母數目上的分歧與爭論,確定了「中天派」「四十七言」的確切所指,廓清了在悉曇學以及佛教史中占重要地位的四流音的來龍去脈問題,追溯了四流音在印度和中國的歷史演變,闡明了慧琳和曇無讖的矛盾代表了沙門與婆羅門的矛盾、大乘與小乘的矛盾、俗語與梵語的矛盾。 季羨林先生的第三個研究領域是中印文化交流史。他在這方面的集大成者就是長達八十多萬字的《糖史》這部巨著。他遍翻正史、地方誌、筆記以及其他中外資料,「竭澤而漁」,歷時近十年,以令人嘆為觀止的考據工夫,勾勒出了「糖」這個微末不足道的東西背後所隱藏著的十分復雜、十分具體生動的中外文化交流的歷史。這部書涉及中外十多種語言,其中不乏像吐火羅文那樣已經「滅絕」的語言。這部書充分體現了他的學術特長之所在,即:融會貫通了德國學院派歷史語言學的方法以及中國乾嘉學派的考據之術。 季羨林先生著述較多,主要著作有《中印文化關系史論集》、《印度簡史》、《羅摩衍那初探》、《印度古代語言論集》、《佛教與中印文化交流》、《簡明東方文學史》、《糖史》、《吐火羅文(彌勒會見記)譯釋》(英文,在德國出版)等。主要譯著,譯自德文的有馬克思著《論印度》、《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說集》等,譯自梵文的有著名印度古代大史詩《羅摩衍那》(七卷)、印度名劇《沙恭達羅》和《優哩婆濕》、印度古代民間故事集《五卷書》等,譯自英文的如梅特麗耶.黛維的《家庭中的泰戈爾》。此外,季羨林先生還主編過《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傳世藏書》、《神州文化集成》、《東方文化集成》等書。他主持校注的《大唐西域記校注》、譯作《羅摩衍那》於1994年獲第一屆國家圖書獎,主編的《東方語言學史》於1997年獲第三屆國家圖書獎,《季羨林文集》24卷於1999年獲第四屆國家圖書獎,專著《文化交流的軌跡--中華蔗糖史》於2000年獲得「長江《讀書》獎」的「專家著作獎」。1992年獲得瓦拉那西梵語大學所授予的褒揚狀,就是「PRASHASTI PATRA」。1998年德黑蘭大學授予他名譽博士學位。 三、愛國愛校,展知識分子情操 季羨林先生1950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曾先後擔任民盟北京市委和民盟中央的領導工作,季羨林先生也是中國共產黨黨員。多年來,季先生為國家的建設、改革和發展積極的諫言獻策,參政議政,團結廣大盟員和所聯系的知識分子,為堅持和完善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度,為鞏固和壯大愛國統一戰線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季羨林先生的愛國情懷和人格風范令人敬仰。季羨林先生曾經說過,愛國和氣節是中國知識分子好的傳統。季羨林先生執著地踐履中國優秀知識分子的心志,始終熱切地關注著國家和民族的命運,並以赤子般的情懷為之奮斗不息。因為這個情懷,1949年蔣介石派飛機來接,他說什麼也不走,而且誠心誠意地迎接解放大軍入城;因為這個情懷,季羨林先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和學術研究中,以自己的學識為新中國默默地耕耘。他每天十幾個小時地忘我工作,煥發出了蓬勃的學術青春,使我們很多中青年的學者都感到非常的敬佩。還是因為這個情懷,進入九十年代之後,季羨林先生致力於多種文化體系對比來研究人類文化走向。他認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知識分子應該有一種自覺的社會責任。季羨林先生身體力行,表現出中國知識分子的優秀傳統,其高風亮節,贏得了海內外各界人士的廣泛尊敬和愛戴,值得廣大知識分子學習和發揚。季羨林先生確實不愧是文化巨匠和東方學大將。他把東方文化、印度文化和西方文化這三大體系熔於一爐,站在歷史的高度來觀察人類文化發展盛衰消長的規律。他曾說過,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到了極限物極必反。西方不行,東方起來,我們相信東方有輝煌的歷史,也一定會有光明的前景。 所獲獎勵: 1983年獲北京市教育系統先進工作者稱號 1986年論文集《印度古代語言論集》獲北京大學首屆科學研究成果獎。 1987年論文集《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獲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和政策研究優秀成果榮譽獎。 1989年國家語言工作委員會授予「從事語言文字工作三十年」榮譽證書 1990年論文集《中印文化關系史論文集》獲全國首屆比較文學圖書評獎活動「著作榮譽獎」 1991年論文集《佛教與中印文化交流》獲北京市第二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1992年主編《大唐西域記校注》獲全國首屆古籍整理圖書獎。 1992年,印度瓦拉納西梵文大學授予最高榮譽獎「褒揚狀」 1996年12月主編《東方文學史》獲得北京市第四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特等獎,1997年獲第三屆國家圖書獎,教育部第二屆人文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一等獎。 1997年主編《印度古代文學史》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1999年獲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優秀成果獎專著二等獎。 1998年德黑蘭大學授予名譽博士學位。 1999年《季羨林文集》(24卷)獲第四屆國家圖書獎。 2000年《文化交流的軌跡――中華蔗糖史》獲長江《讀書》獎「專家著作獎」。 2000年獲得德國哥廷根大學博士學位金質證書。 主要著作目錄: 全部著作,包括文學創作、翻譯、專著、序跋等,收入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季羨林文集》,已出24卷,各卷內容如下: 1.散文(一) 2.散文(二) 3.印度古代語言 4.中印文化關系 5.印度歷史與文化 6.中國文化與東方文化 7.佛教 8.比較文學與民間文學 9.糖史(-) 10.糖史(二) 11.吐火羅文《彌勒會見記譯釋》 12.吐火羅文研究 13.序跋雜文及其它(一) 14.序跋雜文及其它(二) 15.梵文與其它語種文學作品翻譯(一) 16.梵文與其它語種文學作品翻譯(二) 17-24:羅摩衍那
『伍』 有人知道北京神舟出版社是真的嗎
您當出版社是超市裡的白菜,是個人都能開?
全國合法的出版社就那麼千把家,自己翻一翻就知道什麼叫冒充了。
這個年代電腦這么普及,是個人都會打字,寫手都在上網。
你用腳趾頭想一下什麼地方還需要人來敲字?
這些地方發廣告,開這樣的高薪,還需要到處拉人?
要是動動滑鼠打打字,就能給你錢,天底下哪有這么找不到工作的人?
電腦都可以復制粘貼的 還需要高薪聘請打字員?
而且如果網上打字就能賺那麼多 那麼那些寒窗苦讀的高材生情何以堪?
這類兼職,騙人的套路就這么幾種類型,你先對號入座。
1,自稱招聘,然後以各種名義——押金、保證金、建檔費、誠信金、服裝費、體檢費、培訓費——讓你交錢的。
無論是網上,電視上還是報紙上,那些黑中介的手法你應該早有耳聞。非要哭著喊著去給那幫人交錢?
2,自稱任務,讓你到處發垃圾廣告,招更多的人,一層層拉人來上當的。
現在你可以知道為什麼會有這么多的招聘廣告,還有那些當托的。拉一個人給多少錢,這樣的好事幹嘛不找你?
3,自稱打字,讓你先交快遞費郵費,然後對方加你黑名單,給你玩消失的。
即使是很多管理員盯著的知道,也並不安全。比如那些冒稱出版社,或者虛構出版社的廣告,提問者和答復者一唱一和的鼓吹某某出版社真實可靠,無一例外是要你信以為真的去交錢。
4,自稱發貼,讓你手機注冊輸入驗證碼,個性簽名,暗中定製高價信息服務,扣你話費直到停機的。
比如那些要你輸入手機號碼,或者想方設法騙取你的手機號碼的,這類地方你都要當心。身份信息,手機號碼不要到處貼,生怕不落到保險,中介,詐騙,傳()銷團伙手裡。
5,自稱賺錢,給你一個可疑的鏈接,讓你為之貢獻點擊率和人氣的。
花那麼多精神去點這些廣告,搭上網費和電費,耗費自己的視力精力和時間值得么。
6,自稱驗證,要你提供銀行卡,忽悠你輸入密碼趁機劫走裡面的余額的。
個人信息的安全性,無論怎麼強調都不過分,千萬小心。電視上和網上報道過多次,還是有人要去信。也許就應該讓他們多上幾次當,算是一種教育。
7,自稱創業,要你去拉人頭發展下線,自稱投入多少多少,回報多少多少的。
看過武林外傳的菜刀門那集嗎?
買三把刀就是黑鐵兄弟,買30把就是青銅兄弟,買300把就是白銀兄弟,買3000把就是黃金兄弟,上頭還有鑽石兄弟呢,
購買商品的價值偏離使用商品的價值,依靠拉人頭發展下線的,
不管他們怎麼自稱,怎麼標榜,都是傳()銷。
8,自稱兼職,發給你帶毒內容,感染你的聊天工具,向你的好友發賺錢廣告的。
前段日子就有朋友遇到過:對方利用聊天工具冒充好友,自稱出了車禍要他匯錢救命,幸好發現及時發現是詐騙。
看著這么多遭遇兼職打字騙子的前車之鑒不死心,還想被騙?
那你盡管抱著僥幸心理,反正上了當不要來抱怨沒人提醒過你。
『陸』 中國神舟的本書看點
中國人的「太空第一步」
——《中國神舟:從載人飛天到太空漫步》精彩上市
飛天,一個中華民族的千年夢想;奔月,一個家喻戶曉的美麗傳說。
2008年9月25日,在成功發射月球探測衛星之後不到一年,中國人依靠自己的實力再次向太空發起挑戰,實現太空行走,邁出了中國人的「太空第一步」。中國科學院科學出版社也繼聯合國家探月中心出版《中國探月》之後,再次聯合中國宇航學會聯合修訂推出了《中國神舟:從載人飛天到太空漫步》,並且在發射的第一時間呈現在讀者面前。
可以說,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對遨遊太空,探索太空就有著一種強烈的渴望,而在新中國這一切正在逐漸變成現實。
早在上世紀70年代,中國就開始啟動載人航天工程,尤其是隨著「863」計劃的出台,更加推動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實施,並且確立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的戰略。第一步是發射無人和載人飛船;第二步是實現太空人出艙行走與空間飛行器對接,建立小型空間實驗室;第三步是建造大型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站。
經過不懈的努力和艱苦的奮斗,中國正在穩步地按照既定的戰略前進著,正在一步一步地實現著中華民族那自古以來的千年飛天夢,不變太空情。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號飛船升空,第一次實現載人航天飛行,航天員楊利偉實現了中國人自古以來的飛天夢想。
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號飛船升空,將費俊龍和聶海勝兩名航天員送上太空,並開展了我國的首次太空空間實驗活動。
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號飛船升空,乘載著翟志剛、劉伯明和景海鵬三名航天員,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成功送入預定軌道,並由翟志剛首次進行了太空行走,邁出了中國人的「太空第一步」。
與神舟六號相比,神舟七號最大的變化有三處:一是執行航天員出艙活動;二是飛船滿載,三名航天員最長飛行五天;三是飛行期間要進行一些衛星通訊的新技術試驗。
神舟七號飛船航天員出艙翱翔,突破了很多關鍵技術:第一次建成亞洲最大的失重水池;第一次研製使用艙外航天服;第一次採用臍帶技術,等等這些都標志著我國載人航天技術又登上了一個新台階。
三次載人飛行的巨大成功充分展示了中國載人航天技術的不斷發展,實現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飛天夢,讓國人充滿自豪和驕傲,也讓中國的航天事業在世界上佔有一席之地!
為了讓更多的炎黃子孫了解到中國航天工程的現狀和發展歷程,中國宇航學會編著了《中國神舟》一書,並由科學出版社出版。該書旨在讓更多的大眾更全面地了解中國從載人飛天到太空漫步的詳細歷程,介紹了神舟一號到神舟七號的全部信息,並以取得的輝煌成就為主線,系統地介紹了許多相關的科學原理和知識,包括神舟號載人飛船、長征系列運載火箭、中國航天員以及太空實驗成果等。
該書採用銅版印刷,圖文並茂,製作精良,值得大眾收藏。書中眾多的彩圖也大大地豐富了該書的內容,讓讀者在輕松閱讀該書的同時,可以更加形象、更加深刻地去了解相關的知識和信息,如長征火箭的架構圖、飛船的組裝過程、飛船在太空的行程、航天員的訓練儀器和過程、國產航天服的造型以及航天員的飲食等都利用真實或模擬的圖片進行了生動的闡釋。
《中國神舟》一書由權威專家講解航天科學和中國的航天歷程,並對圖片和文字進行了精心的編排,以方便廣大讀者能更快、更好、更多地了解到中國載人航天的相關知識和信息。讀者可以在輕松閱讀的過程中獲得系統的航天知識,通過生動的圖片感受科技進步。
總之,這是一本集科學性、權威性、知識性於一體的經典科普讀物,適合廣大讀者閱讀和收藏。
『柒』 毛澤東正值神州有事時的書名簡介
2013年8月11日,由人民文學出版社推出的紀實圖文新書《毛澤東正值神州有事時》在北京圖書大廈舉辦了新書發布暨簽售會。 本書還收入了毛澤東專職攝影記者錢嗣傑先生所拍攝的一百餘幅毛澤東的珍貴照片,這些照片分彩色、黑白兩種精印,百分之九十內容屬於首度曝光面世,具有珍貴的文獻價值。書中收錄的毛澤東影像,除了公共場合的照片外,還有不少私下場景的瞬間和生活細節,只有透過毛澤東專職攝影記者的鏡頭,才能看到這些珍貴的歷史影像。
『捌』 我看過一本書沒看到結局,想不起名字了,誰能告訴我
我有溫大俠的武俠全集,有空發給你看看啊,寫的很精彩的,不過我還沒看完呢,所以這個還不清楚
『玖』 北京有一家出版社,叫神舟出版社,招聘網路打字員的,是一家詐騙公司,大家千萬不要上當!!!!
一般打字的工作那種都是騙人的~~但是不代表那個出版社是騙人的,只能說是有人打著那個出版社的旗號去趙燕撞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