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發表方式 » 十月革命期間列寧發表文件有哪五個

十月革命期間列寧發表文件有哪五個

發布時間: 2021-03-02 06:12:15

❶ 十月革命和列寧的資料

十月革命的影響
為什麼1917年爆發的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能夠在中國產生如此強烈的反響?根本原因還在於中國社會內部正在發生的變化。當中國人民正在苦悶中摸索、在黑暗裡苦鬥的時候,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恰好給他們指明了一條新的出路,給他們正在苦思焦慮地探索著的種種問題提供了新的合理的解答。
這以前,甚至在辛亥革命以前,中國思想界中已經有人談論社會主義。有一些講社會主義的人講的只是無政府主義的空談,他們自己也不認為這些空談和現實生活有多少關聯。有一些人則認為社會主義學說只是在資本主義發達的國家才有現實意義,他們以為中國在發展資本主義的過程中可以採用某些「社會主義」措施,以「預防」將來再發生社會主義革命。那時,也有人把馬克思主義作為社會主義的一個學派介紹到中國來。從1899年英國傳教士在《萬國公報》中第一次提到馬克思和馬克思的學說以來,資產階級的維新派如梁啟超和革命派如朱執信等都曾對馬克思及其學說作過某些介紹。但在十月革命以前,馬克思主義在中國並沒有得到正確的闡釋,也沒有為人們重視。那時,中國社會接受馬克思主義的條件還不成熟,這種學說沒有在中國產生多大影響。
十月革命第一次把社會主義從書本上的學說變成活生生的現實。這次革命由於發生在情況和中國相同(封建壓迫嚴重)或近似(經濟文化落後)的俄國。對中國人民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它表明,「物質文明不高,不足阻社會主義之進行」;資本主義的路走不通,可以走社會主義的路。 十月革命發出的反對帝國主義的號召,使飽受帝國主義列強欺凌的中國人民感到「格外沉痛,格外嚴重,格外有意義」。這就有力地推動了先進的中國人傾向於社會主義,同時也推動了他們去認真了解指導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馬克思主義學說。十月革命中俄國工農大眾在社會主義旗幟下所進行的革命發動和所取得的歷史性勝利,更給予中國的先進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啟示。總之,十月革命使中國產生了民族解放的新希望。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也就出現了一批贊成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

1997年10月18日,中國世界現代史研究會暨華北分會和首都師范大學歷史系在京聯合舉辦了「紀念十月革命80周年」學術討論會。來自北京大學、南開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中央編譯局、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外交學院和首都師范大學等單位的30多位學者出席了會議。

中國世界現代史研究會會長、首都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齊世榮先生首先講話。他說:「1997年,中國***召開了舉世矚目的第15次全國代表大會,距今80年前震驚世界的俄國十月革命爆發,把這兩個偉大的歷史事件聯系起來觀察,是很能發人深省的。」他談了十月革命對中國革命的影響,並著重結合中蘇兩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論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的偉大意義。指出中蘇兩國都曾把社會主義看成是一個短暫的階段,多次犯了急於向共產主義過渡的「左」的錯誤。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最根本的是沒有認清社會主義階段的長期性。鄧小平同志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總結了中外的歷史經驗,創立了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提出了作為這一理論基石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遵循這一理論,持續快速健康地發展起來。這一理論雖然是根據中國國情得出的,但對今後其他國家、特別是東方那些原來經濟發展相對落後國家的社會主義建設,都會有參考價值。他強調,蘇聯東歐社會主義的失敗,只是一種已經僵化、但又長期不改的社會主義模式的失敗,而絕非整個社會主義制度的失敗。俄國無產階級所開辟的航路,今天正由中國***人繼續行駛下去。現在雖然國際共產主義運動處於低潮,難道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下一次高潮不會以鄧小平理論在中國大地的勝利為契機而興起嗎?
接著,與會者圍繞十月革命與列寧主義的發展,十月革命歷史意義的再認識,十月革命與20世紀的現代化進程及21世紀的社會主義,蘇俄的對外政策等問題,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在談到十月革命與列寧主義的發展時,發言者認為,直到二月革命之前,列寧雖然講到社會主義將首先在一個或幾個國家中獲得勝利,但並沒有明確提出,社會主義革命可以首先在俄國一國取得勝利,也不能認為列寧排除了世界革命的可能性。然而列寧要指導俄國工農大眾取得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還需要有新的理論突破,這種突破表現在:第一,列寧從世界革命高度規劃了俄國革命,使俄國革命變成世界社會主義革命的序幕和第一級階梯,用在俄國開始的社會主義革命去推動世界工人運動的發展。第二,列寧突出了政權問題,把政權問題提到決定一切的高度來認識,認為盡管俄國不具備建設社會主義所需要的物質文化水平,但可以靠蘇維埃政權創造這種文明的前提,走向社會主義。列寧的這兩點論述,是在帝國主義戰爭條件下結合俄國實際對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只有從列寧的這兩點論述出發,才能更好地理解十月革命的歷史地位和意義,以及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進程和特點。有的學者還結合十月革命的前提談了列寧的貢獻。列寧對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和突破,在於他堅持認為,在落後國家,在國家被戰爭和經濟破壞推向災難邊緣的時刻,應當用革命的方式改變通常的歷史發展順序,不必等社會主義物質前提完全成熟,首先推翻舊政權,在新政權基礎上發展生產力,這正是列寧的偉大之處。他善於創造性地靈活地運用馬克思主義學說,抓住機遇,為落後國家走上社會主義道路開創了範例。同時,正是由於十月革命發生在經濟比較落後的國家,它的性質和內容必然帶有完成某些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未完成任務的特點。
對十月革命的歷史意義,發言者指出,應該堅持列寧當年提出的十月革命開創人類歷史新紀元的論斷。這是以資本主義、帝國主義的發展和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發展為根據的。本世紀上半期的歷史證明了這一論斷,同樣,本世紀下半期歷史出現的新情況也不能推翻列寧的論斷。因為從本質上講,時代性質沒有變,帝國主義的壟斷特徵、基本矛盾沒有變。盡管社會主義的發展在這一時期遇到挫折,但一部分國家仍然堅持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的改革開放就是十月革命道路在中國繼續的結果。因此應該堅持十月革命開創人類歷史新紀元的提法。但也要避免以前在此問題上的某些誤區:一是對新紀元的長期性、曲折性、復雜性強調不夠;二是不能僅僅認為是十月革命一件事情開辟了新紀元,像亞洲的覺醒、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及相對論的提出和無線電的發展,都對人類歷史進程產生了重要影響。新時代的內容是多樣性的,又是統一的。對什麼是十月革命道路問題,發言者認為,這條道路總結起來,基本上就是兩點,一是要有無產階級政黨的正確領導,二是要善於把各國多樣性的實際與馬克思主義原理相結合。中國革命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鄧小平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都是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因而也都是繼承了十月革命的道路。以往在對十月革命道路的總結概括上也有值得反思的地方,如把暴力革命看成是普遍規律,歷史證明沒有和平過渡成功的先例,也沒有單純靠暴力斗爭取勝的先例。成功的革命都是各種手段相結合的。再如把一些本不屬於十月革命的經驗,作為十月革命道路的內容總結進去,像計劃經濟體制等。對十月革命的國際影響,發言者認為,有三點歷史事實不容抹煞。第一是十月革命向黑暗勢力開火,其斗爭精神給全世界被壓迫民族、人民極大鼓舞。第二是促使西方工人運動和被壓迫民族之間的聯系,起了橋梁作用。第三是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前蘇聯在這方面的宣傳有時過分誇大了十月革命影響的深度和廣度,並以此作為大國沙文主義的歷史依據。十月革命在當時主要影響的是周邊各國,對其他地方的影響更多的是折射。
有些學者運用社會學和統計學方法,通過列舉和比較十月革命前後俄國、蘇聯與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社會經濟指標,說明了從十月革命以來蘇聯各方面發展取得了令人不容否定的成績。它僅用十幾年時間走完了西方國家上百年才走完的工業化進程。十月革命所建立的消滅人剝削人現象,體現社會公正的制度給一戰後陷入危機的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打開第一個缺口。它對人類文明發展進程產生巨大影響,它的一些經濟和社會保障方面的措施為世界經濟發展帶來全新面貌。特別是,社會主義中國的建立,既是十月革命的偉大成果,又使十月革命的世界歷史意義得到升華。
與會者還從20世紀現代化的角度,探討了十月革命的意義,認為在上一個世紀之交,俄國的現代化進程遇到了很大障礙,許多問題如土地問題等沒能解決,造成俄國社會矛盾非常尖銳。十月革命就是通過建立民主這種方式,彌補現代化過程中出現的不足,是用革命手段去發展文明,即現代化。十月革命的根本意義,在於它發展了文明,推動了現代化,發展了生產力。如果說19世紀的現代化只有資本主義一種發展模式的話,那麼20世紀則創造出了新的模式,首先是社會主義國家模式,然後是發展中國家模式。十月革命開創了新的現代化模式,創造出一種新的發展文明的方式,這是偉大的歷史功績。
展望21世紀的社會主義運動,發言者提出,十月革命仍然會是一面旗幟,它體現的武裝斗爭和社會主義方向的基本原則不會變,但會有新的內容,如奪取政權的方式除武裝斗爭外還可以走議會道路。不過在奪取政權後,仍然要堅持無產階級政黨的領導。社會主義運動在21世紀有復興的可能。其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國高舉著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旗幟。21世紀的社會主義運動,需要十月革命的道路,要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堅持十月革命的基本經驗。
對蘇聯的對外政策,發言者指出,對於十月革命之後蘇俄的對外政策的革命性要充分估計足,但對其歷史局限性也要清醒地看透。以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充分而又恰如其份地肯定蘇俄的對外政策中的革命的、進步的方面;也要摒棄以往脫離實際的過高的主觀渲染,認清其不可避免的歷史局限。社會主義帶給國際關系的新因素是:社會生產資料的公有制大大減少和避免了在資本(或經濟利益)驅使下的對外擴張而導致的戰爭。這是與此前所有國家的本質的不同,它必然在其對外活動中有所反映。與此同時,這種新因素又是相對的、有限的。它並不能從根本上規定社會主義對外政策。因為,社會主義的公有制既不能否定與資本主義世界的對抗,也不能杜絕單方面不可能制止的戰爭,何況公有制也不能排除社會主義國家爭取和維護自己的對外經濟利益。
會上,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所長廖學盛研究員、國家教委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主任田心銘教授作了即席發言。齊世榮教授作了總結,他說,在歷史研究中,既要堅持解放思想,也要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兩者必須聯系在一起。在十月革命史的研究上,要根據歷史的發展,以新的視野,從新的角度看待它,不要受傳統觀點的束縛,但一定要實事求是,兩者絕不能脫離。否則,就會違背歷史科學的特點。

❷ 列寧十月革命時間

時間:俄歷1917年10月25日(公歷11月7日)

俄國十月革命,獲勝的紅軍一方稱為「偉大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是俄國工人階級在布爾什維克黨領導下聯合貧農所完成的偉大的社會主義革命,是1917年俄國革命中第二個、也是最後的重要階段。因發生在俄歷(儒略歷)1917年10月25日(公歷11月7日),故稱為「十月革命」。

1917年11月7日,列寧和托洛茨基領導的布爾什維克武裝力量向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所在地聖彼得堡冬宮發起總攻,推翻了臨時政府,建立了蘇維埃政權。

(2)十月革命期間列寧發表文件有哪五個擴展閱讀

原因

(一)20世紀初,俄國經濟仍然相對落後於美國等資本主義強國。

(二)人民渴望和平。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俄國人民蒙受了深重的災難。

(三)經濟基礎薄弱,經濟瀕於崩潰。

(四)國內各種社會矛盾空前激化,包括民族矛盾,階級矛盾等。俄國民眾簡單地為了「麵包」而戰。

意義:

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獲得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由此誕生。十月革命的勝利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統治,推動了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爭。

改變了俄國歷史的發展方向,用社會主義方式改造俄國的道路,對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十月革命也結束了資本主義獨占天下的局面,並為之後的社會主義陣營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參考資料:網路-十月革命

❸ 列寧在俄國十月革命前的幾個關鍵時刻是如何知道革命斗爭的

俄國社會抄狀況已經決定了襲其爆發革命的必然性,恩格斯在生前(1895年之前)的文章中就已經說過,俄國的社會階級狀況已經到了即將無法忍受的地步。再加上1914年開始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俄國國內社會的矛盾已經完全凸顯。

❹ 哪一文件對俄國十月革命具有重大意義

列寧發表《四月提綱》,確定武裝起義的方針

❺ 十月革命·列寧

一是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抄 二是新經濟政策
兩者相同的是都希望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 不同的內容是: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實行余糧收集制,把大眾企業收歸國有 對小企業實行監督,取消一切商品貿易,強制勞動 ,不勞動者不得食。而新經濟政策則是用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無力興辦的中小企業允許本國和外國的資本家經營,允許自由貿易,實行按勞分配。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是從蘇聯的國情出發,利用市場和貨幣關系來改善生產,改善和鞏固工農聯盟,正確的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

❻ 十月革命包括哪些重大事件

十月革命的象徵—抄—阿芙樂爾號襲巡洋艦
彼得格勒武裝起義:十月革命的開端
1917年俄歷2月23日(下同),飽經戰亂(第一次世界大戰)和飢餓的彼得格勒工人舉行了大規模的示威遊行,後轉變成武裝起義,推翻了統治俄羅斯長達304年之久的羅曼諾夫王朝。
10月12日,布爾什維克黨決定進行武裝起義並成立了領導機關軍事革命委員會。
10月24日,武裝起義正式開始。列寧親自指揮武裝起義。
第二日晚9時45分,停泊在離冬宮不遠的尼古拉耶夫橋邊的「阿芙樂爾」號巡洋艦打響了向冬宮發起總攻的第一炮。經過六個多小時的激戰,冬宮被起義者佔領,臨時政府成員被捕,武裝起義獲得全勝。與此同時,全俄工兵代表蘇維埃第二次代表大會在斯莫爾尼宮隆重舉行,大會通過《告工人、士兵和農民書》、《和平法令》、《土地法令》等重要文件,宣布組建第一屆工農政府即人民委員會,列寧當選為該委員會的主席,世界上第一個共產黨領導的無產階級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從此誕生。

❼ 有關列寧的資料

弗拉基米爾·伊里奇·列寧(俄語Владимир Ильич Ленин,英語Vladimir Ilich Lenin)(1870年4月22日 ——1924年1月21日),馬克思和恩格斯事業和學說的繼承者,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偉大導師和領袖。原姓烏里揚諾夫(Ульянов)。生於伏爾加河畔辛比爾斯克(今烏里揚諾夫斯克)。1887年進入喀山大學攻讀法律,因參加革命活動曾被捕。1893年秋移居彼得堡。1894年寫《什麼是「人民之友」以及他們如何攻擊社會民主主義者? 》,批判民粹派,闡述了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1900年12月在德國萊比錫創辦了《火星報》,從思想上和組織上為建黨作準備。1904年寫成了《進一步,退兩步》,提出無產階級政黨是按民主集中制原則建立起來的統一組織。1905年俄國第一次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爆發後,於7月寫成《社會民主黨在民主革命中的兩種策略》,指出了將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進行到底,並把它轉變為社會主義革命的道路。同年11月回國直接領導革命斗爭。1908年寫成《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批判了唯心主義,發展了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捍衛了哲學的黨性原則。1908-1912年,致力於總結俄國第一次革命的經驗,反對取消派和召回派,並同第二國際機會主義首領進行了針鋒相對的斗爭。他於1915年8月寫的《論歐洲聯邦口號》第一次得出社會主義可能首先在少數甚至單獨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取得勝利的結論。(對於這個理論而言,現在有觀點認為它其實不是完全正確的,特別是在東歐劇變以後。托洛茨基在《不斷革命論》中提出的觀點認為社會主義革命在一個國家內是不能完成的,這個觀點雖然受到批判,但是同樣的觀點恩格斯卻也在《共產主義原理》中進行和闡述。所以我們在討論和研究歷史人物的時候需要結合長期以來的歷史經驗。)
1895年,列寧在彼得堡創立了彼得堡工人解放協會。這年年底,他再次被捕入獄,14個月的獄中生活後,又被流放到西伯利亞。在西伯利亞的3年中,他開始使用「列寧」這個化名,寫出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一書,並與另一位革命者克魯普斯卡婭結了婚。
1900年2月,列寧在西伯利亞的流放結束,回到彼得堡後不久轉赴西歐,在德國創辦了第一張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的機關報《火星報》。1903年7月30日,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在布魯塞爾召開代表大會,會上形成了以列寧為核心的布爾什維克,布爾什維克的意思是多數派。布爾什維克及其思想體系的產生,標志著列寧主義的形成。
1905年11月,俄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爆發後,列寧回到祖國直接領導革命,並提出了無產階級政黨在民主革命中的策略。12月,莫斯科武裝起義失敗,列寧又開始了長達十多年的第二次流亡生活。在此期間,他寫了《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馬克思主義和修正主義》等一系列著作,使馬克思主義得到了全面的發展。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列寧又提出了「變帝國主義戰爭為國內戰爭」的口號,闡明了社會主義可以在一國或數國首先勝利的理論。1917年3月,沙皇政府被推翻。聽到沙皇垮台的消息以後,列寧立即返回俄國,積極准備發動武裝起義。在列寧的領導下,俄國人民終於取得了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這一偉大勝利開辟了人類歷史發展的新紀元。
革命勝利後,列寧當選為第一屆蘇維埃政府主席,他領導人民粉碎了帝國主義的三次武裝進攻和國內的叛亂,使蘇俄的經濟建設逐步走上了正軌。
列寧於1870年俄歷4月10日(公歷22日)出生在伏爾加河岸的辛比爾斯克城,即現在的烏里揚諾夫斯克。列寧的父親伊里亞尼古拉也維奇烏里揚諾夫是一位具有民主進步觀點的中學教師,後來成為辛比爾斯克省國民教育廳的視察員,因多年從事國民教育的勞績,晉升為省國民教育總監,並曾獲得貴族稱號。列寧的母親瑪麗亞亞歷山大羅夫娜是一位醫生的女兒,結婚前住在農村,雖然只受過家庭教育,但由於她勤奮好學,後來仍然通過考試獲得小學教師的稱號。她讀過許多書,並擅長外語和音樂。她十分關心孩子們的學習和品德教育,終日為他們操勞。烏里揚諾夫一家有六個孩子。列寧的哥哥叫亞歷山大,姐姐是安娜。妹妹奧里婭。弟弟德米特里,最小的妹妹叫瑪麗婭。
聰明活潑的列寧從五歲就開始學習文化,九歲進入辛比爾斯克中學,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因品學兼優曾獲得金質獎章。列寧的哥哥亞歷山大烏里揚諾夫曾是喀山大學的優等生,民意黨人青年小組的成員。1887年3月13日亞歷山大烏里揚諾夫因參與謀刺沙皇亞歷山大三世而被捕。同年5月20日被殺密。受到極大震驚的列寧從血的教訓中增強了與沙皇專制制度作斗爭的決心,並堅定地說:「我們不走這條路」。17歲的列寧已在探索著一條與沙皇專制制度作斗爭的新的道路。1887年6月底,列寧全家遷居喀山,秋天他進了喀山大學法律系學習,入學不久,他因反對大學里的警察制度而被開除,並被禁止在喀山居住。一年後列寧回到喀山,在那裡參加了當地的馬克思主義研究小組,開始研究《資本論》。1889年5月,列寧全家遷往薩馬拉城。1891年21歲的列寧以校外生的資格通過了波得堡大學的畢業考試。並被授予優等生畢業文憑。在薩馬拉城,列寧組織了當地第一個馬克思主義小組,並寫了最早的一篇論文:《農民生活中新的經濟變動》。1893年8月,列寧移居彼得堡(現列寧格勒城)。從此,揭開他革命生涯中新的篇章。
列寧是新型無產階級政黨的締造者。世界歷史進入帝國主義時代的俄國是各種矛盾的集合點,要推翻沙皇專制制度,徹底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務並進而實現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任務,就必須有馬克思主義武裝的無產階級革命政黨的領導。列寧很早就說過:「給我們一個革命家的組織,我們就能把俄國翻轉過來!」這成了他孜孜以求的目標。為此他努力把馬克思主義和俄國的實踐相結合,為建設一個無產階級的革命政黨而斗爭。1895年秋,在列寧的領導下,彼得堡所有的馬克思主義小組聯合成了一個統一的政治組織,並命名為「工人階級解放斗爭協會」。這個斗爭協會是以群眾性工人運動為基礎的革命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的萌芽。它只活動了不長的一段時間,以列寧為首的一批骨幹就被逮捕了,列寧先是被監禁,後被流放西伯利亞。在流放期間列寧總結了該協會的斗爭經驗,用以指導俄國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建設工作。1898年3月初,當列寧還在流放地時,俄國的一批社會主義者就召開了第一次黨的代表大會,宣告了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的建立。以列寧為首的流放者集會宣布加入社會民主工黨。事實上「一大」並沒有把黨真正建立起以來。在委員會中經濟派占據了優勢,一大後,組織上更加渙散、政治上更加動搖、思想上更加混亂,經濟派成為建黨的主要障礙。1900年列寧創辦的《火星報》和1901-1902年期間他寫的《怎麼辦》一書,粉碎了經濟主義。1903年7月在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召開的第二次代表大會上通過了黨綱和黨章。在討論黨章時,黨內產生了尖銳分歧。誕生了以列寧為首的布爾什維克和以馬爾托夫為首的孟什維克。第二次代表大會之後布爾什維克同孟什維克推行的機會主義組織路線和策略路線進行了不調和的斗爭。
1905年俄國革命爆發後,在列寧的領導下召開了黨的第三次代表大會,制定了布爾什維克在這次革命中的策略。在革命日益走向高潮的11月上旬,列寧從國外回到了彼得堡,以加強對布爾什維克中央委員會和彼得堡委員會的領導工作。在斗爭緊張工作繁忙的日子裡,列寧還十分關注黨中央的機關報《新生活報》的編輯出版工作。他參加該報編輯部的會議並撰寫文章,宣傳黨的策略思想。使這份報紙在黨的生活和革命斗爭中起了重要的作用。1905年12月當莫斯科工人舉行武裝起義時,列寧贊揚了工人們的壯舉,並號召彼得堡的工人支援他們的斗爭。莫斯科工人起義失敗後,列寧又及時幫助他們總結了經驗教訓,鼓舞他們的鬥志。1906到1907年列寧仍在國內堅持斗爭直到1907年的12月才被迫離開俄國。
1917年二月革命後,列寧結束了長期的流亡生活於4月3日(公歷4月16日)回到了俄國。針對俄國兩個政權並存的局面,在著名的「四月提綱」中,為黨和無產階級制定了從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過渡到社會主義革命的綱領和革命和平發展的策略路線,接著,他在布爾什維克黨第七次代表會議上所作的報告中又進一步發揮了「四月提綱」中的原理,從4月到7月90天的時間里,列寧一面領導中央委員會的工作,一面直接指導《真理報》編輯部的工作。先後寫了150多篇文章和幾本小冊子,宣傳布爾什維克黨的策略方針,從而武裝了布爾什維克,增強了他們對革命的必勝的信念。
列寧是十月武裝起義方針的制定者和社會主義革命勝利的領導者,1917年7月資產階級對無產階級和平示威的鎮壓和接踵而來的對布爾什維克的打擊,使俄國的政治形勢發生了根本改變,「七月事變」打破了兩個政權並存的局面,革命和平發展的前途已經斷絕。列寧也被迫轉入地下,在拉茲里夫湖畔的草棚里,繼續指導著革命斗爭並撰寫《國家與革命》一書,8月9日列寧離開俄國到達芬蘭,繼續完成了《國家與革命》的寫作,並關注著國內政治形勢的發展。科爾尼洛夫叛亂的迅速被粉碎,使國內階級力量對比發生了巨大變化,布爾什維克的威信大為提高,很快在彼得格勒和莫斯科的蘇維埃中占據了優勢。列寧分析了新的革命形勢,在9月12日到14日給布爾什維克中央委員會、彼得格勒委員會和莫斯科委員會寫的兩封指示信里,明確提出了通過起義把政權轉歸蘇維埃以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新方針。為了便於加強領導,10月7日列寧從芬蘭秘密回到彼得格勒。他起草了由黨中央全會通過的武裝起義的決議,並指導了起義的准備工作。10月24日夜間列寧到了斯莫爾尼宮,親自擔負起指導起義的重任。10月25日(公歷11月7日)革命工人、兵士和水兵執行了起義的戰斗命令。深夜攻下了冬宮,宣告臨時政府已被推翻,無產階級掌握了國家政權,從此,開始了社會主義的新紀元。
列寧不僅勝利地領導了俄國革命,而且指導和鼓舞了當時世界無產階級的革命斗爭,在他的倡議下創建了共產國際,他親自主持了共產國際的成立大會,領導了二、三、四次代表大會的召開,從二大起任執行委員。
列寧是社會主義建設的指導者。十月革命勝利後,俄國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社會主義的理論第一次在一個農業占優勢的落後國家裡變為現實。在這樣的國度里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是一個新課題。蘇維埃政治制度和社會制度為發揮人民群眾的才智,建設社會主義 開辟了巨大的可能性,以列寧為首的布爾什維克黨領導俄國人民經過浴血奮戰,打敗了資本帝國主義的武裝干涉,鎮壓了白衛匪幫的叛亂,鞏固了蘇維埃政權,並及時總結了經驗教訓,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向經濟建設,並制定了適合俄國國情和符合經濟規律的新經濟政策。列寧堅信俄國有一切必要的和足夠的條件建成社會主義社會。在他的領導下,擬定了綱領性的俄羅斯電氣化計劃,提出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的任務,以奠定社會主義的物質基礎;擬定了通過農業合作社和農業機械化以改造分散的小生產者,並吸引他們參加社會主義建設的計劃。列寧高度重視文化教育工作,他把發展文化教育,進行文化建設計劃時代的主要任務。他強調說:「在一個文盲的國家內是不能建成共產主義社會的」。列寧所說的文化建設包括掃除文盲、普及文化知識,提高文化水平,造就經濟建設及其他方面的專門人材。提倡共產主義道德風尚,改變愚昧不文明等廣泛的任務。在經濟文化建設中,列寧經常提醒黨的組織和幹部要充分發揮教師和專家的作用,檢查在使用和團結專家方面存在的問題。
列寧是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克服官僚主義的積極倡導者。他對蘇維埃國家機構中的拖拉作風、文犢主義深惡病絕,認為它是阻礙社會主義事業前進的「敵人」之一。列寧是改革國家機關的推動者,在他看來,要有效地克服官僚它義,就必須改革國家機關,使其密切地聯系群眾,選拔優秀的工人、農民和知識分子到重要的經濟崗位上去,還要建立起明確的職責和民主檢查、監督制度,對於因官僚主義造成重大損失者,應分別情況給以處分,而克服官僚主義的根本途徑是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程度。
列寧極端厭惡個人崇拜。他認為工人領袖不是天使,不是聖人,而是普通人。他堅信:「千百萬創造者的智慧,卻會創造出一種比最偉大的天才預見都還要高明得多的東西。」列寧十分謙遜質朴、極端關心黨的事業,模範地遵守黨的集體領導原則,經常作自我批評,隨時注意傾聽群眾的意見,一向反對突出他個人。他多次拒絕藝術家為他繪制和塑造肖像,也反對人們為他祝壽。1920年4月23日,俄共(布)莫斯科委員會為列寧五十壽辰舉行了晚會,他故意推遲到晚會快結束時才到場,他在答詞中首先表示「感謝你們使我沒有聽祝壽演說……讓我們今後根本免去這種祝賀儀式」。歌功頌德的陋習是和列寧格格不入的,他語重心長地說:「一些政黨在它失敗和衰落之前,往往會驕傲自大」,「我希望我們無論如何不要使我們的黨落到驕傲自大的地步」。
列寧是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獻給革命事業的無產階級的領袖,他不知疲倦的和長期緊張的政治活動,以及社會革命黨暗殺造成的創傷,嚴重損害了他的健康,從1922年上半年起,便身患重病。1924年1月21日,便與世長辭了。他的逝世是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最沉痛的損失。他為人類做出的傑出貢獻永垂青史。

❽ 列寧的十月革命對社會主義的推動有哪4個貢獻

1)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新文化運動前,資產階級維新(改良)派和革命派版,在宣傳各自的權政治觀點時,都沒有徹底地批判封建思想。經過新文化運動,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沖擊批判,人們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民主和科學思想得到弘揚。中國知識分子在新文化運動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學思想的洗禮。這就為新思潮的傳播開辟了道路,也推動了中國自然科學事業的發展。
(3)為五四運動的爆發作了思想准備。新文化運動啟發了民眾的民主主義覺悟,對五四愛國運動起了宣傳動員作用。
(4)後期傳播的社會主義思想,啟發了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使他們選擇和接受了馬克思主義,作為拯救國家、改造社會和推進革命的思想武器。這是新文化運動最重要的成果。

❾ 列寧十月革命影響和意義有哪些

深遠意義
十月革命2周年紀念郵票 十月革命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建立了第一個無產階級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開辟了人類探索社會主義道路的新時代,使馬克思列寧主義傳遍世界,極大的震撼了資本主義世界. 十月革命向全世界宣告嶄新的社會制度由理想變為現實.它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消滅剝削和壓迫的不平等社會,第一次嘗試建設公平正義共同富裕的美好社會. 十月革命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的統治,極大地鼓舞了國際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和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壓迫民族的解放運動. 改變了俄國歷史的發展方向,用社會主義方式改造俄國的道路,對整個
人類社會的發展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毛澤東在1949年寫了一段這樣的論述:「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十月革命幫助了全世界的也幫助了中國的先進分子,用無產階級的宇宙觀作為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重新考慮自己的問題.走俄國人的路——這就是結論.」

滿意請採納

❿ 十月革命後列寧採取了哪些措施

十月革抄命後,列寧政府實行」襲一切為了前線"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開始是為了對付白匪,後來局勢穩定以後,因蘇聯高層主觀上存在直接過渡到共產主義的想法,故仍然實施,造成農民不滿.
啟示:這個政策有效的解決了蘇聯在戰時的經濟困難,使蘇聯得以集中全國力量保衛新生政權.但是,蘇聯以列寧為中心的領導核心,忽視蘇聯是落後農業國的現狀,盲目冒進,造成了極大損失.
後來,為了改變現狀,列寧政府又實行"新經濟體制",一定程度上恢復了私有經濟,允許商品貿易.
再以後斯大林上台了,搞了個斯大林模式,建立了高度集中的經濟與政治體系與戰時共產主義類似,初時還能集中國家力量來搞工業化,使國家快速躍升為歐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業強國,還使蘇聯得以有強有力的工業後盾來地獄納粹的入侵。但戰後,斯大林模式逐漸僵化,壓制了地方的積極性,甚至可以說是蘇聯最終解體的始作俑。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