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選分類目錄
A. 經、史、子、集是怎麼劃分的
「經史子集」是我國古代讀書人對經典的分類法。 經:指儒家經典。漢代開始稱《詩》、《書》、《易》、《禮》、《春秋》為「五經」。唐代把《周禮》、《禮記》、《儀記》、《公羊傳》、《穀梁傳》、《左傳》和《詩》、《書》、《易》稱為「九經」,後來又把《孝經》、《論語》、《爾雅》列入經部。至宋代又將《孟子》列入,稱「十三經」。 史:指記載歷史興廢治亂和各種人物以及沿革等的歷史書,如《史記》、《漢書》等。 子:指記錄諸子百家及其學說的書籍,如《莊子》、《韓非子》等。 集:指匯集一個作者或幾個作者的詩文集,如《唐五十家詩集》等。 「經、史、子、集」各自還有其所隸屬的若乾子目。 附: 經、史、子、集和古籍分類 經、史、子、集是中國古籍按內容區分的四大部類。一些大型的古籍叢書往往囊括四部,並用以命名,如《四庫全書》、《四部叢刊》、《四部備要》等,可見四部分類對古籍的重要意義。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歷代產生的典籍難以數計,據不完全統計,留存至今的尚有8萬余種之多。對古籍的分類整理也很早就開始,第一次大規模的古籍整理,始於公元前26年西漢成帝時,由劉向、劉歆父子先後主持,內容包括搜輯、校勘、分類、編目等,最終編成了中國最早的國家圖書館目錄《七略》。《七略》將當時搜輯整理的典籍分為六藝、諸子、兵書、數術、方技、詩賦六大類,加上概論性質的輯略,總題《七略》。該書早已亡佚,但它的基本內容都被保存在班固的《漢書·藝文志》中,因此,《漢書·藝文志》成為今存最早的古籍分類目錄。 漢代以後,各種官修,私撰的古籍分類目錄不斷涌現,分類方法也不斷有所改進。西晉荀勖的《晉中經簿》將六略改為四部,即甲部錄經書(相當於六藝),乙部錄子書(包括諸子、兵書、數術、方技),丙部錄史書,丁部為詩賦等,這就奠定了四部分類的基礎。東晉李充所編《晉元帝書目》根據當時古籍的實際情況,將史書改入乙部,子書改入丙部,這樣,經、史、子、集四部分類已略具雛形。四部體制的最終確立,體現在《隋書·經籍志》中,這部實際上由唐初名臣魏徵所編的目錄,正式標注經、史、子集四部的名稱,並進一步細分為40個類目。從此,四部分類法為大多數史志、書目所沿用。 除了上述四分法、六分法外,歷代還有將古籍七分、九分以至十二分的,但都不佔主導地位,這說明經過時間的檢驗,四分法能較好地解決繁復的古籍分類問題,因而得到了普遍的認同。當然,四部之下的各種類目,歷代都有所變動,清代編纂的《四庫全書總目》分為四部44類,有較大的權威性。 經、史、子、集四部分類法,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產物,適用於傳統文化典籍。今天,它仍是我們熟悉古籍、進而了解傳統文化的一把鑰匙。五四以來,我國借鑒西方的圖書分類法,按現代學科體系進行圖書分類。目前,我國各類圖書館普遍採用的是九十年代修訂的"中國圖書館圖書分類法(簡稱"中國法"),但是,由於不少古籍很難納入中圖法的分類體系,因此一般古籍圖書館(庫)的庋藏和檢索,仍襲用傳統的四部分類法。 四部內容簡介 《四庫全書》就是按經、史、子、集四部44類67個子目編排圖書的。現在就此書的體例,把經史子集四部簡介如下: 經部,收錄的是儒家經典。主要包括十三經、古樂、文字等方面書籍,以及解釋經書的著作,儒家經典了"十三經"為代表,它包括《周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谷粱傳》、《論語》、《孝經》、《爾雅》、《孟子》。 史部,主要是各種體式的史書,如紀傳體、編年體、紀事本末體、別史、雜史等。紀傳體,了"二十四史"為代表,它們都是官修的正史;……雜史,如《朝野僉載》。史部還包括地理著作、政書、目錄書等。 子部,收集先秦以來諸子百家及釋道宗教的著作。此部范圍廣,收書也比較復雜,有哲學書,也包括算術、天文、生物、醫學、農學、軍事、藝術、宗教的著作,也包括筆記小說和類書。子部中也有一些帶有迷信色彩的書籍,如相宅、相墓、占卜、命書、相書等及其有關書籍。 集部,收歷代詩文集、文學評論及詞曲方面的著作。一人著作的集子稱別集,多人著作合編一起的集子稱為總集。別集,如李白的《李太白全集》:白居易的《白氏長慶集》、韓愈的《韓昌黎集》等。總集,如《昭明文選》、《全唐詩》等。文學評論,如《文心雕龍》、《滄浪詩話》。集部以文學書為主,但又不限於文學書。
B. 中國古書的第一部
中國古書之最
第一部字典是《說文解字》。
第一部詞典是《爾雅》。
第一部韻書是《切韻》。
第一部方言詞典是《方言》。
第一部字書是《字通》。
第一部詩集是《詩經》。
第一部文選是《昭明文選》。
弟一部神話集是《山海經》。
第一部神話小說是《搜神記》。
第一部筆記小說集是《世說新語》。
第一部論語體著作是《論語》。
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是《春秋》。
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書是《史記》。
第一部斷代史史書是《漢書》。
第一部歷史評論著作是《史通》。
第一部兵書是《孫子》。
第一部古代制度史是《通典》。
第一部農業網路全書是《齊民要術》。
第一部工農業生產技術論著是《天工開物》。
第一部植物學辭典是《全芳備祖》。
第一部葯典書是《新修本草》。
第一部葯典書籍是《黃帝內經素問》。
第一部地理書是《禹貢》。
第一部茶葉製作書是《茶經》。
第一部建築學專著是《營造法式》。
第一部珠算介紹書是《盤珠演算法》。
第一部最大的斷代詩選是《全唐詩》。
第一部繪畫理論著作是《古畫品錄》
第一部系統的戲曲理論著作是《閑情偶寄》。
第一部戲曲史是《宋元戲曲韻史》。
第一部圖書分類總目錄是《七略》。
C. 國學書目的必讀書目
一言以蔽之,《論語》(必讀)、《孟子》(必讀)、《史記》(不可不讀,但可選讀章節)、《漢書》(不可不讀,但可選讀章節)、《後漢書(不可不讀,但可選讀章節)、《三國志》(不可不讀,但可選讀章節)、《莊子》(不可不讀,但可選讀章節)、《老子》(不可不讀,但可選讀章節)、《墨子》(不可不讀,但可選讀章節)、《韓非子》(不可不讀,但可選讀章節)、《文選》(不可不讀,但可選讀章節)、《韓昌黎集》(或選《柳河東集》,當讀,可選讀章節)、《李太白集》(或選《杜工部集》,當讀,可選讀章節)。 《一個最低限度的國學書目》
文學史一部,注重總集;無總集的時代,或總集不能包括的文人,始舉別集。因為文集太多,不易收買,尤不易遍覽,故為初學人及小圖書館計,皆宜先從總集下手。
(一)工具之部
《書目舉要》(周貞亮,李之鼎)南城宜秋館本。這是書目的書目。
《書目答問》(張之洞)刻本甚多,近上海朝記書庄有石印「增輯本」,最易得。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附存目錄 廣東圖書館刻本,又點石齋石印本最方便。
《匯刻書目》(顧修)顧氏原本已不適用,當用朱氏增訂本,或上海北京書店翻印本,北京有益堂翻本最廉。
《續匯刻書目》(羅振玉)雙魚堂刻本。
《史姓韻編》(汪輝祖)刻本稍貴,石印本有兩種。此為《二十四史》的人名索引,最不可少。
《中國人名大辭典》 商務印書館。
《歷代名人年譜》(吳榮光) 北京晉華書局新印本。
《世界大事年表》(傅運森) 商務印書館。
《歷代地理韻編》,《清代輿地韻編》(李兆洛)廣東圖書館本,又坊刻《李氏五種》本。
《歷代紀元編》(六承如)《李氏五種》本。
《經籍纂詁》 (阮元等)點石齋石印本可用。讀古書者,於尋常典外,應備此書。
《經傳釋詞》(王引之)通行本。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等譯編) 上海醫學書局
(二)思想史之部
《中國哲學史大綱》上卷 (胡適)商務印書館。
二十二子:《老子》《莊子》《管子》《列子》《墨子》《荀子》《屍子》《孫子》《孔子集語》《晏子春秋》《呂氏春秋》《賈誼新書》《春秋繁露》《揚子法言》《文子纘義》《黃帝內經》《竹書紀年》《商君書》《韓非子》《淮南子》《文中子》《山海經》,浙江公立圖書館(即浙江書局)刻本。上海有鉛印本亦尚可用。匯刻子書,以此部為最佳。
四書(《論語》,《大學》,《中庸》,《孟子》)最好先看白文,或用朱熹集注本。
《墨子間詁》(孫詒讓)原刻本,商務印書館影印本。
《莊子集釋》(郭慶藩)原刻本,石印本。
《荀子集注》(王先謙)原刻本,石印本。
《淮南鴻烈集解》(劉文典)商務印書館出版。
《春秋繁露義證》(蘇輿)原刻本。
《周禮》 通行本。
《論衡》(王充)通津草堂本(商務印書館影印);湖北崇文書局本。
《抱朴子》(葛洪)《平津館叢書》本最佳,亦有單行的;湖北崇文書局本。
《四十二章經》 金陵刻經處本。以下略舉佛教書。
《佛遺教經》 同上。
《異部宗輪論述記》(窺基)江西刻經處本。
《大方廣佛華嚴經》(東晉譯本)金陵刻經處。
《妙法蓮華經》(鳩摩羅什譯)同上。
《船若綱要》(葛彗)《大般若經》太繁,看此書很夠了。揚州藏經院本。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玄奘譯)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鳩摩羅什譯,菩提流支譯,真諦譯)以上兩書,流通本最多。
《阿彌陀經》(鳩摩羅什譯)此書譯本與版本皆極多,金陵刻經處有《阿彌陀經要解》(智旭)最便。
《大方廣圓覺了義經》(即《圓覺經》)(佛陀多羅譯)金陵刻經處白文本最好。
《十二門論》(鳩摩羅什譯)金陵刻經處本。
《中論》(同上)揚州藏經院本。
以上兩種,為三論宗「三論」之二。
《三論玄義》(隋吉藏撰)金陵刻經處本。
《大乘起信論》(偽書)此雖是偽書,然影響甚大。版本甚多,金陵刻經處有沙門真界纂注本頗便用。
《大乘起信論考證》(梁啟超)此書介紹日本學者考訂佛書真偽的方法,甚有益。商務印書館將出版。
《小止觀》(一名《童蒙止觀》,智覬撰)天台宗之書不易讀,此書最便初學。金陵刻經處本。
《相宗八要直解》(智旭直解)金陵刻經處本。
《因明入正理論疏》(窺基直疏)金陵刻經處本。
《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慧立撰)玄奘為中國佛教史上第一偉大人物,此傳為中國傳記文學之大名著。常州天寧寺本。
《華嚴原人論》(宗密撰)有正書局有合解本,價最廉。
《壇經》(法海錄)流通本甚多。
《古尊宿語錄》 此為禪宗極重要之書,坊間現尚無單行刻本。
《大藏經》縮刷本騰字四至六。
《宏明集》(梁僧祐集)此書可考見佛教在晉宋齊梁士大夫間的情形。金陵刻經處本。
《韓昌黎集》(韓愈)坊間流通本甚多。
《李文公集》(李翱)三唐人集本。
《柳河東集》(柳宗元)通行本。
《宋元學案》(黃宗羲,全祖望等)馮雲濠刻本,何紹基刻本,光緒五年長沙重印本。坊間石印本不佳。
《明儒學案》(黃宗羲)莫晉刻本最佳。坊間通行有江西本,不佳。
以上兩書,保存原料不少,為宋明哲學最重要又最方便之書。此下所列,乃是補充這兩書之缺陷,或是提出幾部不可不備的專家集子。
《直講李先生集》(李覯)商務印書館印本。
《王臨川集》(王安石)通行本。商務印書館影印本。
《二程全書》(程顥、程頤)六安塗氏刻本。
《朱子全書》(朱熹)六安塗氏刻本;商務印書館影印本。
《朱子年譜》(王懋竑)廣東圖書館本,湖北書局本。此書為研究朱子最不可少之書。
《陸象山全集》
《陳龍川全集》(陳亮)通行本。
《葉水心全集》(葉適)通行本。
《王文成公全書》(王守仁)浙江圖書館本。
《困知記》(羅欽順)嘉慶四年翻明刻本。正誼堂本。
《王心齋先生全集》(王艮)近年東台袁氏編訂排印本最好,上海國學保存會寄售。
《羅文恭公全集》(羅洪先)雍正間刻本,《四庫全書》本與此不同。
《鬍子衡齊》(胡直)此書為明代哲學中一部最有條理又最有精采之書。《豫章叢書》本。
《高子遺書》(高攀龍)無錫刻本。
《學通辨》(陳建)正誼堂本。
《正誼堂全書》(張伯行編)這部叢書搜集程朱一系的書最多,欲研究「正統派」的哲學的,應備一部,全書六百七十餘卷,價約三十元。初刻本已不可得,現行者為同治間初刻本。
《清代學術概論》(梁啟超)商務印書館。
《日知錄》(顧炎武)用黃汝成《集釋》本。通行本。
《明夷待訪錄》(黃宗羲)單行本。掃葉山房《梨洲遺著匯刊》本。
《張子正蒙注》(王夫之)《船山遺書》本。
《思問錄內外篇》(王夫之)同上。
《俟解》一卷,《噩夢》一卷 (王夫之)同上。
《顏李遺書》(顏元,李塨)《畿輔叢書》本可用。北京四存學會增補全書本。
《費氏遺書》(費密)成都唐氏刻本。(北京大學出版部寄售)
《孟子字義疏證》(戴震)《戴氏遺書》本。國學保存會有鉛印本,但已賣缺了。
《章氏遺書》(章學誠)浙江圖書館排印本,上海劉翰怡新刻全書本。
《章實齋年譜》(胡適)商務印書館出版。
《崔東壁遺書》(崔述)道光四年陳履和刻本;《畿輔叢書》本只有《考信錄》,亦可夠用了。全書現由亞東圖書館重印,不久可出版。
《漢學商兌》(方東樹)此書無甚價值,但可考見當日漢宋學之爭。單行本,朱氏《槐廬叢書》本。
《漢學師承記》(江藩)通行本,附《宋學師承記》。
《新學偽經考》(康有為)光緒辛卯初印本;新刻本只增一序。
《史記探原》(崔適)初刻本;北京大學出版部排印本。
《章氏叢書》(章炳麟)康寶忠等排印本;浙江圖書館刻本。
(三)文學史之部
《詩經集傳》(朱熹)通行本。
《詩經通論》(姚際恆)聞商務印書館將重印。
《詩本誼》(龔橙)浙江圖書館《半廣叢書》本。
《詩經原始》(方玉潤)聞商務印書館不久將有重印本。
《詩毛氏傳疏》(陳奐)《清經解續編》卷七百七十八以下。
《檀弓》 《禮記》第二篇。
《春秋左氏傳》 通行本。
《戰國策》 商務印書館有鉛印補注本。
《楚辭集注》,附《辨證後語》(朱熹)通行本;掃葉山房有石印本。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嚴可均編)廣雅書局本。此書搜集最富,遠勝於張溥的《漢魏六朝百三家集》。
《全漢三國晉南北朝詩》(丁福保編)上海醫學書局出版。
《古文苑》(章樵注)江蘇書局本。
《續古文苑》(孫星衍編)江蘇書局本。
《文選》(蕭統編)上海會文堂有石印胡刻李善注本最方便。
《文心雕龍》(劉勰)原刻本;通行本。
《樂府詩集》(郭茂倩編)湖北書局刻本。
《唐文粹》(姚鉉編)江蘇書局本。
《唐文粹補遺》(郭麟編)同上。
《全唐詩》(康熙朝編)揚州原刻本,廣州本,石印本,五代詞亦在此中。
《宋文鑒》(呂祖謙編)江蘇書局本。
《南宋文范》(庄仲方編)同上。
《南宋文錄》(董兆兆編)同上。
《宋詩抄》(呂留良、吳之振等編)商務印書館本。
《宋詩抄補》(管庭芬等編)商務印書館本。
《宋六十家詞》(毛晉編)汲古閣本,廣州刊本,上海博古齋石印本。
《四印齋王氏所刻宋元人詞》(王鵬運編刻)原刻本,板存北京南陽山房。
《疆村所刻詞》(朱祖謀編刻)原刻本。王朱兩位刻的詞集都很精,這是近人對於文學史料上的大貢獻。
《太平樂府》(楊朝英編) (四部叢刊)本。
《陽春白雪》(楊朝英編) 南陵徐氏《隨庵叢書》本。
以上兩種為金元人曲子的選本。
《董解元弦索西廂》(董解元)劉世衍《暖紅室匯刻傳奇》本。
《元曲選一百種》(臧晉叔編)商務印書館有影印本。
《金文最》(張金吾編)江蘇書局本。
《元文類》(蘇天爵編)同上。
《宋元戲曲史》(王國維)商務印書館本。
《京本通俗小說》 這是七種南宋的話本小說,上海蟫隱廬《煙畫東堂小品》本。
《宣和遺事》 《士禮居叢書》本;商務印書館有排印本。
《五代史平話》殘本 董康刻本。
《明文在》(薛熙編)江蘇書局本。
《列朝詩集》(錢謙益編)國學保存會排印本。
《明詩綜》(朱彝尊編)原刻本。
《六十種曲》(毛晉編刻)汲古閣本。此書善本已不易得。
《盛明雜劇》(沈泰編)董康刻本。
《暖紅室匯刻傳奇》(劉世珩編刻)原刻本。
《笠翁十二種曲》(李漁)原刻巾箱本。
《九種曲》(蔣士銓)原刻本。
《桃花扇》(孔尚任)通行本。
《長生殿》(洪升)通行本。
清代戲曲多不勝舉;故舉李蔣兩集,孔洪兩種歷史戲,作幾個例而已。
《曲苑》 上海古書流通處編印本。此書匯集關於戲曲的書十四種,中如焦循《劇說》,如梁辰魚《江東白薴》,皆不易得。石印本價亦廉,故存之。
《綴白裘》 這是一部傳奇選本,雖多是零篇,但明末清初的戲曲名著都有代表的部分存在此中。在戲曲總集中,這也是一部重要書了。通行本。
《曲錄》(王國維)《晨風閣叢書》本。
《湖海文傳》(王昶編)所選都是清朝極盛時代的文章,最可代表清朝「學者的文人」的文學。原刻本。
《湖海詩傳》(王昶編)原刻本。
《鮚埼亭集》(全祖望)借樹山房本。
《惜抱軒文集》(姚鼐)通行本。
《大雲山房文稿》(惲敬)四川刻本,南昌刻本。
《文史通義》(章學誠)貴陽刻本,浙江局本,鉛印本。
《龔定庵全集》(龔自珍)萬本書堂刻本。國學扶輪社本。
《曾文正公文集》(曾國藩)《曾文正全集》本。
清代古文專集,不易選擇;我經過很久的考慮,選出全,姚,惲,章,龔,曾六家來作例。
《吳梅村詩》(吳偉業)《梅村家藏稿》(董康刻本,商務印書館影印本)本,無注;此外有靳榮藩《吳詩集覽》本,有吳翌鳳《梅村詩集箋注》本。
《甌北詩鈔》(趙翼)《甌北全集》本,單行本。
《兩當軒詩鈔》(黃景仁)光緒二年重刻本。
《巢經巢詩抄》 (鄭珍)貴州刻本;北京有翻刻本,頗有誤字。
《秋蟪吟館詩鈔》(金和)鉛印全本;家刻本略有刪減。
《人境廬詩鈔》(黃遵憲)日本鉛印本。
清代詩也很難選擇。我選梅村代表初期,甌北與仲則代表乾隆一期;鄭子尹與金亞匏代表道咸同三期;黃公度代表末年的過渡時期。
明清兩朝小說:
《水滸傳》 亞東圖書館三版本。
《西遊記》(吳承恩)亞東圖書館再版本。
《三國志》 亞東圖書館本。
《儒林外史》(吳敬梓)亞東圖書館四版本。
《紅樓夢》(曹г)亞東圖書館三版本。
《水滸後傳》(陳忱,自署古宋遺民)此書借宋徽欽二帝事來寫明末遺民的感慨,是一部極有意義的小說。亞東圖書館《水滸續集》本。
《鏡花緣》(李汝珍)此書雖有「掉書袋」的毛病,但全篇為女子爭平等的待遇,確是一部很難得的書。亞東圖書館本。
以上各種,均有胡適的考證或序,搜集了文學史的材料不少。《今古奇觀》,通行本。可代表明代的短篇。
《三俠五義》 此書後經俞樾修改,改名《七俠五義》。此書可代表北方的義俠小說。舊刻本,《七俠五義》流通本較多。亞東圖書館不久將有重印本。
《兒女英雄傳》(文康)蜚英館石印本最佳;流通本甚多。
《九命奇冤》(吳沃堯)廣智書局鉛印本。
《恨海》(吳沃堯)通行本甚多。
《老殘游記》(劉鶚)商務印書館鉛印本。
以上略舉十三種,代表四五百年的小說。
《五十年來的中國文學》(胡適)本書卷二。 《最低限度之必讀書目》
1923年4月26日,梁任公獨居翠微山,身上沒帶書,用3天功夫,憑記憶開出一份國學必讀書書目,題目叫《國學入門書要目及其讀法》,容納典籍大約一百多種。後來覺得作為入門書目,還可以再精簡一些,便又擬了一個「真正之最低限度」的國學書目。梁啟超說,如果連這個「真正之最低限度」的書也沒有讀,「真不能認為中國學人矣」。
這個書目收納的書如下——
《四書》、《易經》、《書經》、《詩經》、《禮記》、《左傳》
《老子》、《墨子》、《莊子》、《荀子》、《韓非子》、《戰國策》
《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資治通鑒》或《通鑒紀事本末》、《宋元明史紀事本末》
《楚辭》、《文選》、《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韓昌黎集》、《柳河東集》、《白香山集》,其他詞曲集隨所好選讀數種。 1978年,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請錢穆作了系列講座。錢穆提出7部書——《論語》,《孟子》,《老子》,《莊子》,《六祖壇經》,《近思錄》,《傳習錄》;認為是中國人人必讀的書。
D. 我國的第一部詞典是什麼第一部韻書是什麼第一部字書是什麼第一部字典是什麼第一部文選是什麼
第一部字典是《說文解字》。
第一部詞典是《爾雅》。
第一部韻書是《切韻》。
第一部方言詞典是《方言》。
第一部字書是《字通》。
第一部詩集是《詩經》。
第一部文選是《昭明文選》。
弟一部神話集是《山海經》。
第一部神話小說是《搜神記》。
第一部筆記小說集是《世說新語》。
第一部論語體著作是《論語》。
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是《春秋》。
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書是《史記》。
第一部斷代史史書是《漢書》。
第一部歷史評論著作是《史通》。
第一部兵書是《孫子》。
第一部古代制度史是《通典》。
第一部農業網路全書是《齊民要術》。
第一部工農業生產技術論著是《天工開物》。
第一部植物學辭典是《全芳備祖》。
第一部葯典書是《新修本草》。
第一部葯典書籍是《黃帝內經素問》。
第一部地理書是《禹貢》。
第一部茶葉製作書是《茶經》。
第一部建築學專著是《營造法式》。
第一部珠算介紹書是《盤珠演算法》。
第一部最大的斷代詩選是《全唐詩》。
第一部繪畫理論著作是《古畫品錄》
第一部系統的戲曲理論著作是《閑情偶寄》。
第一部戲曲史是《宋元戲曲韻史》。
第一部圖書分類總目錄是《七略》。
E. 不可不知的2000個文學常識的目錄
《不可不知的2000個文學常識》
中國文學
文體、術語、理論
文學
國學
體裁
詩歌
詩、詞、曲的區別
詩歌的分類
古詩
古體詩
絕句
近體詩
新詩
抒情詩
敘事詩
說理詩
自由詩
格律詩
散文詩
樂府詩
文人詩
民歌
信天游
詞
詞的分類
詞牌
竹枝詞
敦煌曲子詞
詩詞術語:韻、平仄、對偶、用典
散曲
散曲的分類
元雜劇
南戲
宋元話本
宋金諸宮調
古文
古文辯類的論、說、原、辯
古文記敘類的傳、行狀、碑記、記
古文告語類的策、表、疏、書、奏議
古文的序、跋
古文的銘文
古文的祭文
古文的銘
楚辭
騷體
漢賦
駢文
變文
唐傳奇
文賦
詩話
擬話本
八股文
彈詞和鼓詞
史書的體例
小說
小說的分類
長篇小說
中篇小說
短篇小說
小小說
歷史小說
譴責小說
神話小說
武俠小說
軼事小說
志怪小說
言情小說
章回小說
科幻小說
偵破小說
諷刺小說
戲劇
戲劇的分類
悲劇
喜劇
正劇
話劇
歌劇
舞劇
詩劇
街頭劇
活報劇
廣播劇
歷史劇
兒童劇
多幕劇
獨幕劇
散文
雜文
隨筆
游記
小品文
傳記文學
報告文學
民間文學
神話
寓言
童話
新聞
通訊
政治評論
思想評論
文藝評論
讀後感
解說詞
筆記文
文學評論
文學傳統
四分法
鄭衛之音
四聲八病
諷喻
思無邪
三表法
緣情說
為情造文,為文造情
不平則鳴
文從字順
文以明道
文以載道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窮而後工
移情
勸百諷一
以文為詩
別是一家
場面
意象
象徵
議論
白描
敘述
順敘
倒敘
插敘
補敘
反諷
文學並稱
一祖三宗
樂府雙璧
史學雙璧
兩司馬
二陸
二安
清代兩大傳奇
三馮
三李
三蘇
三袁
三曹
三謝
三崔
三易
樂府三絕
三言二拍
三公奇案
三吏三別
三教九流
駢文三才
寧都三魏
嶺南三家
春秋三傳
柳氏三絕
元嘉三大家
北地三才
桐城三祖
江左三大家
清初三大儒
清初三遺老
清初散文三大家
三紅一創
四史
四家詩
明初四傑
漢賦四傑
姚門四傑
臨川四夢
中興四大詩人
蘇門四學士
元曲四大家
元詩四大家
南戲四大傳奇
四大古典小說
四大民間故事
四大譴責小說
元雜劇四大悲劇
晚清四大小說家
元雜劇四大愛情劇
晚清四大小說雜志
四書五經
五大奇書
史書五類
宋代五子
「左聯」五烈士
六藝
竹溪六逸
浙西六家
蘇門六君子
郭沬若的六大歷史劇
前七子
後七子
建安七子
竹林七賢
永州八記
竟陵八友
唐宋八大家
九僧
九章
易堂九子
閩中十子
西泠十子
十家
十通
十才子書
中國十大古典喜劇
中國十大古典悲劇
儒家十二哲人
十三經
二十二子書
儒家七十二賢人
百家爭鳴
屈宋
揚馬
段王
潘陸
陶謝
顏謝
班馬
班張
張蔡
元白
王孟
皮陸
風騷
蘇辛
蘇梅
蘇黃
枚馬
沈宋
高岑
韓孟
溫李
姜張
韓柳
周柳
周姜
大小阮
大小李杜
蘇黃米蔡
南施北宋
南洪北孔
流派、運動、風格、社團
古代文學部分
諸子百家
儒家
道家
法家
墨家
陰陽家
名家
農家
縱橫家
漢初政論散文
漢初歷史散文
柏梁體
東漢五言詩
魏晉玄學
玄言體
建安風骨
左思風力
竹林七賢
正始體
太康體
元嘉體
遊仙詩
玄言詩
山水田園詩
永明體
齊梁體
宮體詩
徐庚體
玉台體
南唐詞派
初唐四傑
韓孟詩派
大歷十才子
田園詩派
邊塞詩派
新樂府運動
古文運動
韓愈詩派
花間詞派
南唐詞人
西昆體
上官體
應制體
元和體
長慶體
香奩體
婉約派
豪放派
詩文革新運動
試貼體
江西詩派
大晟詞人
辛派詞人
永嘉四靈
江湖詩人
台閣體
茶陵詩派
元祐體
吳江派
臨川派
前後七子復古派
唐宋派
公安派
竟陵派
幾社
蘇州派
復社
陽羨詞派
神韻說
格調說
性靈說
肌理說
桐城派
陽湖派
常州詞派
紅學
現當代文學部分
詩界革命
同光體
春柳社
南社
鴛鴦蝴蝶派
甲寅派
白話文運動
鄉土文學
新感覺派
文學研究會
創造社
南國戲劇運動
湖畔詩社
淺草社
學衡派
語絲社
現代評論派
沉鍾社
未名社
狂飆社
太陽社
新月派
朝花社
中國左翼作家聯盟
海派
京派
第三種人
東北作家群
延安民歌運動
新秧歌運動
泥土社
山葯蛋派
荷花澱派
鹽分地帶文學
反思文學
樣板戲
傷痕文學
改革文學
朦朧詩
典故
一字千金
七步之才
人面桃花
八十二歲的狀元
三寸不爛之舌
子虛烏有
為人作嫁
孔融讓梨
斗米折腰
車胤囊螢
樂羊子妻
司空見慣
曲高和寡
江郎才盡
蘇秦之嘆
詠絮才高
孟母三遷
郊寒島瘦
春風得意
洛陽紙貴
蚍蜉撼樹
梅妻鶴子
嵇康彈琴
竇燕山教子
作家
先秦兩漢作家
墨子
老子
左丘明
孔子
孫子
孟子
莊子
屈原
荀況
宋玉
韓非
呂不韋
列子
賈誼
枚乘
劉安
司馬相如
東方朔
司馬遷
劉向
揚雄
王充
班固
張衡
蔡琰
魏晉南北朝作家
孔融
曹操
王粲
諸葛亮
曹丕
曹植
陳琳
阮籍
傅玄
嵇康
陳壽
潘岳
左思
張協
陸機
劉琨
干寶
王羲之
陶淵明
謝靈運
鮑照
范曄
江淹
劉義慶
沈約
謝跳
蕭沂
鍾嶸
酈道元
劉勰
蕭統
庾信
隋唐五代十國作家
楊素
駱賓王
盧照鄰
杜審言
蘇味道
王勃
楊炯
宋之間
劉希夷
上官儀
沈佺期
賀知章
張若虛
陳子昂
李嶠
張九齡
王之渙
孟浩然
李頎
王昌齡
王維
李白
高適
崔顥
儲光羲
常建
劉長卿
杜甫
岑參
元結
錢起
張繼
韋應物
李益
孟郊
王建
韓愈
劉禹錫
白居易
柳宗元
賈島
元稹
李賀
杜牧
溫庭筠
李商隱
陸龜蒙
皮曰休
韋庄
聶夷中
韓雇
杜苟鶴
馮延巳
李煜
宋代作家
柳開
王禹偶
林逋
柳永
范仲淹
張先
晏殊
尹洙
梅堯臣
歐陽修
蘇舜欽
蘇洵
周敦頤
司馬光
王安石
晏幾道
沈括
蘇軾
蘇轍
黃庭堅
秦觀
陳師道
周邦彥
葉夢得
李清照
陳與義
張元干
岳飛
洪邁
陸游
范成大
尤袤
楊萬里
朱熹
辛棄疾
姜夔
戴復古
劉克庄
文天祥
嚴羽
金代作家
王若虛
元好問
元明作家
薩都剌
關漢卿
白樸
馬致遠
張養浩
張可久
王實甫
鄭光祖
紀君祥
高明
睢景臣
宋濂
劉基
羅貫中
高啟
於謙
李東陽
王九思
唐寅
李夢陽
施耐庵
歸有光
吳承恩
梁辰魚
徐渭
王世貞
李贄
湯顯祖
袁宏道
馮夢龍
凌濛初
錢謙益
徐霞客
張岱
張溥
清代近代作家
金聖嘆
黃宗羲
李漁
顧炎武
尤侗
朱彝尊
蒲松齡
洪升
孔尚任
納蘭性德
方苞
沈德潛
鄭燮
吳敬梓
全祖望
曹雪芹
袁枚
紀昀
蔣士銓
姚鼐
洪亮吉
李汝珍
林則徐
龔自珍
魏源
林紓
嚴復
劉鶚
康有為
吳趼人
李寶嘉
章太炎
曾樸
梁啟超
王國維
現當代文學作家
劉大白
魯迅
蘇曼殊
周作人
林覺民
柳亞子
胡適
劉半農
郭沬若
許地山
葉聖陶
洪深
張恨水
鄒韜奮
林語堂
茅盾
郁達夫
徐志摩
田漢
王統照
朱自清
鄭振鐸
翦伯贊
老舍
聞一多
方誌敏
瞿秋白
蘇雪林
冰心
阿英
夏衍
李金發
蔣光慈
柔石
沈從文
胡風
梁實秋
馮雪峰
胡也頻
巴金
丁玲
沙汀
艾蕪
戴望舒
臧克家
馮至
趙樹理
吳伯簫
張天翼
李健吾
蕭軍
周立波
陳白塵
傅雷
蕭乾
殷夫
吳晗
曹禺
艾青
錢鍾書
姚雪垠
卞之琳
楊絳
蕭紅
何其芳
鄧拓
穆時英
孫犁
唐搜
楊朔
楊沬
周而復
徐遲
梁斌
嚴文井
田間
柳青
劉白羽
林海音
穆旦
琦君
秦牧
郭小川
魏巍
張愛玲
王汶石
杜鵬程
李季
峻青
馬烽
曲波
賀敬之
金庸
茹志鵑
梁羽生
高曉聲
陸文夫
宗璞
李准
餘光中
柯岩
王願堅
瑪拉沁夫
流沙河
鄧友梅
從維熙
王蒙
馮德英
李敖
劉紹棠
張賢亮
諶容
張潔
瓊瑤
周國平
蔣子龍
劉心武
馮驥才
席慕容
三毛
霍達
施叔青
周國平
李存葆
余秋雨
張承志
北島
路遙
張抗抗
舒婷
王小波
畢淑敏
賈平凹
韓少功
王安憶
方方
莫言
顧城
鐵凝
池莉
王朔
余華
蘇童
海子
張小嫻
作品、文集、名篇
古代文學部分
《詩經》
《關雎》
《穆天子傳》
《尚書》
《春秋》
《楚辭》
《離騷》
《九歌》
《左傳》
《國語》
《晏子春秋》
《呂氏春秋》
《論語》
《墨子》
《孟子》
《莊子》
《孫子兵法》
《山海經》
《戰國策》
《淮南子》
《公羊傳》
《樂府詩集》
《史記》
《說苑》
《漢書》
《後漢書》
《古詩十九首》
《孔雀東南飛》
《陌上桑》
《說文解字》
《兩都賦》
《赤壁賦》
《出師表》
《三國志》
《文賦》
《西京雜記》
《搜神記》
《拾遺記》
《桃花源記》
《世說新語》
《幽明錄》
《神滅論》
《文心雕龍》
《玉台新詠》
《照明文選》
《詩品》
《古文苑》
《述異記》
《水經注》
《齊民要書》
《洛陽伽藍記》
《顏氏家訓》
《春江花月夜》
《滕王閣序》
《河嶽英靈集》
《花間集》
《長恨歌》
《霍小玉傳》
《鶯鶯傳》
《柳毅傳》
《虯髯客傳》
《南柯太守傳》
《漱玉詞》
《樂章詞》
《酉陽雜俎》
《太平廣記》
《西昆酬唱集》
《太平御覽》
《千家詩》
《夢溪筆談》
《滄浪詩話》
《花庵詞選》
《樂府雅集》
《稼軒長短句》
《岳陽樓記》
《李師師外傳》
《碾玉觀音》
《東京夢華錄》
《容齋隨筆》
《夷堅志》
《資治通鑒》
《大唐三藏取經詩話》
《中州集》
《竇娥冤》
《西廂記》
《漢宮秋》
《趙氏孤兒》
《拜月亭》
《倩女離魂》
《清平山堂話本》
《永樂大典》
《浣紗記》
《徐霞客游記》
《天工開物》
《水滸傳》
《長生殿》
《三國演義》
《西遊記》
《封神演義》
《三俠五義》
《金瓶梅》
《警世通言》
《醒世恆言》
《喻世明言》
《日知錄》
《好逑傳》
《牡丹亭》
《列朝詩集》
《儒林外史》
《聊齋志異》
《紅樓夢》
《古文觀止》
《四庫全書》
《全唐詩》
《說岳全傳》
《官場現形記》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老殘游記》
《鏡花緣》
《閱微草堂筆記》
《閑情偶寄》
《清忠譜》
《孽海花》
《兒女英雄傳》
《二十四史》
《唐詩三百首》
《姜齋詩話》
《康熙字典》
《海上花列傳》
《飲冰室詩話》
《人間詞話》
現當代文學部分
《吶喊》
《狂人日記》
《阿Q正傳》
《朝花夕拾》
《野草》
《女神》
《死水》
《嘗試集》
《屈原》
《雷雨》
《原野》
《日出》
《北京人》
《沉淪》
《二月》
《背影》
《春蠶》
《蝕》
《子夜》
《邊城》
《茶館》
《駱駝祥子》
《四世同堂》
《倪煥之》
《龍須溝》
《生死場》
《風雪夜歸人》
《陞官圖》
《南行記》
《上海屋檐下》
《法西斯細菌》
《圍城》
《財主底兒女們》
《家》
《三里灣》
《白毛女》
《兄妹開荒》
《王貴與李香香》
《太陽照在桑乾河上》
《莎菲女士日記》
《李有才板話》
《小二黑結婚》
《暴風驟雨》
《上海的早晨》
《三塊錢國幣》
《三家巷》
《紅旗譜》
《創業史》
《保衛延安》
《林海雪原》
《青春之歌》
《苦菜花》
《淘金記》
《還鄉記》
《荷花澱》
《平凡的世界》
《文化苦旅》
外國文學
文體、術語
史詩
十四行詩
東方敘事詩
大詩
懸詩
鄉歌
牧歌
虔誠詩
自由詩
素體詩
南方組詩
敘事歌謠
德國騎士愛情詩
正劇
假面劇
情節劇
滑稽劇
社會問題劇
即興喜劇
境遇劇
新喜劇
鬧劇
小品文
私小說
猶太小說
科幻小說
哲理小說
恐怖小說
哥特小說
騎士小說
流浪漢小說
書信體小說
偵探推理小說
邊疆系列小說
俳句
謠曲
卡夫卡式
硬漢形象
冰山原則
「小人物」
「奧勃洛摩夫」性格
懺悔貴族
托爾斯泰主義
美醜對照原則
框架結構
莎士比亞化
古今之爭
黑人性
福斯塔夫式背景
亞歷山大的詩行
文學術語表
流派、現象、思潮、運動
人文主義
古典主義
未來主義
印象主義
自然主義
達達主義
現代主義
現實主義
浪漫主義
唯美主義
象徵主義
感傷主義
啟蒙主義
頹廢主義
意象主義
新古典主義
新現實主義
新浪漫主義
後現代主義
超現實主義
魔幻現實主義
結構現實主義
批判現實主義
白樺派
白潮派
決意派
自然派
西歐派
耶拿派
新思潮派
新感覺派
阿克梅派
海德堡派
新小說派
新批評派
大學才子派
網路全書派
帕爾納斯派
埃及現代派
新興藝術派
精神分析派
意識流小說派
「九八年一代」
騎士文學
教會文學
廢奴文學
物語文學
沙龍文學
吠陀文學
黑人文學
解凍文學
傳奇文學
民粹派文學
憲章派文學
巴洛克文學
戰後派文學
現實主義文學
存在主義文學
巴黎公社文學
虔誠運動
狂飆突進運動
揭露黑幕運動
垮掉的一代
迷惘的一代
荒誕派戲劇
黑色幽默
黑山派詩歌
影主義詩歌
七星詩社
文藝復興
愛爾蘭文藝復興
日本文藝家協會
前蘇聯作家協會
朝鮮作家同盟
諾貝爾文學獎
文學並稱
古希臘兩大史詩
印度兩大史詩
世界三對慕名兄弟作家
世界三大短篇小說之王
世界文壇三大怪傑
西方現實主義三先驅
文藝復興三巨星
古希臘三大悲劇家
英國詩壇的三顆巨星
勃朗特三姐妹
三個托爾斯泰
19世紀俄國三大文學批評家
世界名著中的四大吝嗇鬼
四大民族史詩
挪威文壇四傑
作家
古希臘、羅馬
荷馬
薩福
伊索
埃斯庫羅斯
品達羅斯
索福克勒斯
希羅多德
歐里庇得斯
修昔底德
阿里斯托芬
亞里士多德
普勞圖斯
維吉爾
賀拉斯
奧維德
塞內加
希臘
埃里蒂斯
帕拉馬斯
西班牙
塞萬提斯
佩雷斯
貝納文特
阿萊克桑德雷
塞拉
義大利
但丁
彼特拉克
薄伽丘
哥爾多尼
萊奧帕爾迪
喬萬尼奧里
鄧南遮
皮蘭德婁
黛萊達
蒙塔萊
誇齊莫多
卡爾維諾
英國
喬叟
莫爾
斯賓塞
培根
莎士比亞
馬洛
本·瓊生
彌爾頓
笛福
斯威夫特
蒲柏
理查遜
菲爾丁
斯特恩
華茲華斯
司各特
柯勒律治
奧斯丁
拜倫
雪萊
濟慈
布朗寧夫人
薩克雷
狄更斯
夏洛蒂·勃朗特
艾米麗·勃朗特
艾略特
哈代
斯蒂文森
柯南道爾
伏尼契
威爾斯
高爾斯華綏
羅素
伍爾夫
毛姆
勞倫斯
艾略特
愛爾蘭
王爾德
蕭伯納
葉芝
喬伊斯
辛格
貝克特
蘇格蘭
彭斯
法國
拉伯雷
蒙田
高乃依
拉封丹
莫里哀
布瓦洛
拉辛
孟德斯鳩
伏爾泰
布豐
盧梭
狄德羅
博馬舍
薩德
斯塔爾夫人
夏多布里昂
司湯達
拉馬丁
巴爾扎克
大仲馬
雨果
梅里美
喬治·桑
繆塞
戈蒂耶
鮑狄埃
福樓拜
波德萊爾
法布爾
小仲馬
凡爾納
都德
左拉
馬拉美
法朗士
莫泊桑
羅曼·羅蘭
紀德
普魯斯特
莫里亞克
薩特
尤內斯庫
加繆
荷蘭
伊拉斯謨
比利時
梅特林克
挪威
易卜生
比昂松
漢姆生
溫塞特
冰島
拉克斯內斯
瑞典
斯特林堡
海登斯塔姆
卡爾費爾特
芬蘭
西倫佩
丹麥
安徒生
勃蘭兌斯
吉勒魯普
鼓托皮丹
延森
德國
歌德
席勒
蒂克
霍夫曼
格林兄弟
海涅
馮塔納
韋爾特
萊辛
讓·保爾
施萊格爾兄弟
海澤
尼采
亨利希·曼
托馬斯·曼
黑塞
德布林
雷馬克
西格斯
伯爾
奧地利
茨威格
卡夫卡
瑞士
凱勒
施皮特勒
匈牙利
裴多菲
米克沙特
俄國、前蘇聯
克雷洛夫
普希金
果戈理
別林斯基
岡察洛夫
赫爾岑
謝甫琴科
萊蒙托夫
屠格涅夫
陀思妥耶夫斯基
車爾尼雪夫斯基
列夫·托爾斯泰
杜勃羅留波夫
柯羅連科
契訶夫
高爾基
庫普林
勃洛克
阿·托爾斯泰
扎米亞京
阿赫瑪托娜
馬雅可夫斯基
帕斯捷爾納克
布爾加科夫
伊林
葉賽寧
法捷耶夫
奧斯特洛夫斯基
肖洛霍夫
索爾仁尼琴
布羅斯基
捷克
伏契克
米蘭·昆德拉
波蘭
密茨凱維支
顯克維支
普魯斯
米沃什
保加利亞
伐佐夫
美國
富蘭克林
歐文
愛默生
霍桑
愛倫·坡
斯陀夫人
惠特曼
梅爾維爾
狄金森
馬克·吐溫
詹姆斯
鮑姆
歐·亨利
德萊塞
傑克·倫敦
辛克萊
海倫·凱勒
劉易斯
龐德
奧尼爾
史沬萊特
菲茨傑拉爾德
福克納
海明威
米切爾
斯坦貝克
埃德加·斯諾
賴特
貝婁
凱魯亞克
海勒
古巴
馬蒂
哥倫比亞
加西亞·馬爾克斯
阿根廷
博爾赫斯
澳大利亞
懷特
埃及
塔哈·海珊
納吉布·馬哈福茲
南非
戈迪默
庫切
奈及利亞
沃爾·索因卡
波斯
菲爾多西
薩迪
哈菲
賈米
印度
蟻垤
迦梨陀娑
查特吉
泰戈爾
普列姆昌德
安納德
錢達爾
黎巴嫩
紀伯倫
伊朗
薩迪克·赫達亞特
土耳其
納齊姆·希克梅特
越南
阮攸
泰國
西巫拉帕
印度尼西亞
普拉姆迪亞
朝鮮
崔致遠
李箕永
趙基天
日本
紫式部
世阿彌
井原西鶴
松尾芭蕉
近松門左衛門
森鷗外
二葉亭四迷
夏目漱石
島崎藤村
志賀直哉
芥川龍之介
川端康成
宮本百合子
小林多喜二
三島由紀夫
渡邊淳一
大江健三郎
村上春樹
作品
古希臘
《荷馬史詩》
《伊索寓言》
《聖經》
《雅歌》
《新約全書》
古巴比倫
《一千零一夜》
印度
《羅摩衍那》
《吉檀迦利》
《戈丹》
日本
《萬葉集》
《源氏物語》
《雪國》
義大利
《神曲》
《新生》
《十日談》
《斯巴達克思》
英國
《貝奧武夫》
《失樂園》
《力士參孫》
《哈姆雷特》
《羅密歐與朱麗葉》
《威尼斯商人》
《魯濱遜飄流記》
《艱難時世》
《雙城記》
《格列佛游記》
《湯姆·瓊斯》
《簡·愛》
《大衛·科波菲爾》
《尤利西斯》
《牛虻》
《坎特伯雷故事集》
《荒原》
《哈爾德·哈羅爾德游記》
《唐璜》
《傲慢與偏見》
《德伯家的苔絲》
法國
《巨人傳》
《紅與黑》
《拉辛與莎士比亞》
《人間喜劇》
《歐也妮·葛朗台》
《悲慘世界》
《約翰·克利斯朵夫》
《巴黎聖母院》
《包法利夫人》
《偽君子》
《吝嗇鬼》
《鼠疫》
《局外人》
《茶花女》
《漂亮朋友》
《追憶似水年華》
《基度山伯爵》
《第二性》
德國
《少年維特之煩惱》
《陰謀與愛情》
《德國——一個冬天的童話》
美國
《毛猿》
《白鯨》
《湯姆叔叔的小屋》
《紅字》
《老人與海》
《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
《美國的悲劇》
《馬丁·伊登》
《喧嘩與騷動》
《飄》
《第二十二條軍規》
俄國、前蘇聯
《卡拉馬佐夫兄弟》
《罪與罰》
《安娜·卡列尼娜》
《復活》
《戰爭與和平》
《汁甫蓋尼·奧涅金》
《母親》
《青年近衛軍》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靜靜的頓河》
西班牙
《堂·吉訶德》
挪威
《玩偶之家》
奧地利
《變形記》
捷克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哥倫比亞
《百年孤獨》
知識儲備
桂冠詩人之最
外國文學作家之最
外國文學作品之最
外國文學中的神話傳說人物
歷屆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家及作品
世界著名文學家與文學名著
與世界歷史密切相關的十部書
世界文學名著中的「三部曲」
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
世界十大文豪
世界十大古典悲劇作家及作品
世界十大古典喜劇作家及作品
世界奇書博覽
中國詩歌之最
中國小說之最
中國戲劇之最
中國散文之最
中國作家之最
中國文學之最其他
中國名著的寫作時間
中國現代文學的三部曲
常見古書的合稱
中國書籍之最
巨著萬言 書評一句
古代詩歌名家的藝術特色
中國著名作家的原名
中國古典名著的譯名
中國文學及著名人物的另稱
文學居士知多少
歷史上的10位女詩(詞)人
二十四史及作者
古代史學八大家
清代《說文》四大家
唐代詩人別稱
中國古代作品命名的形式
漢字究竟有多少
古代各詩體的具體含義
各傳的解釋
國學分類法
「史」與「志」的區別
「教師」在古代的各種名稱
詞牌名稱的來源
何謂「風、雅、頌」,「賦、比、興」
老子的諸多封號
歷代名詩名句及作者、朝代
歷代詠月佳句
勵志古語30句
古典詩文中銀河的別稱
少數民族的文學
最能代表中國文化的40種書
紅樓人物歸譜
清代的七大藏書樓
近代四大藏書樓
F. 中國第一部字書是什麼
中國第一部字書是《字通》。
《字通》是南宋中期李從周撰寫的一部主要解說隸楷同形異源構件和形近構件來源的字書,也是目前可見的宋代最後一部規范、解說楷書字形的字樣之書。《字通》作為與宋代理學有著深刻聯系的字樣學著作,對於我們認識宋代理學影響下的文字觀念、文字規范態度也有著不容忽視的價值。
(6)文選分類目錄擴展閱讀:
中國第一部詞典是《爾雅》。
《爾雅》是辭書之祖。《爾雅》最早著錄於《漢書·藝文志》,但未載作者姓名。書中收集了比較豐富的古漢語詞彙。它不僅是辭書之祖,還是典籍——經,《十三經》的一種,是漢族傳統文化的核心組成部分。
中國第一部詞典是《爾雅》。
書成於隋文帝仁壽元年(601)。共5卷,收1.15萬字。分193韻:平聲54韻,上聲51韻,去聲56韻,入聲32韻。唐代初年被定為官韻。增訂本甚多。
G. 布封寫的《松鼠》 原文
松鼠
松鼠是一種漂亮的小動物,乖巧,馴良,很討人喜歡。它們雖然有時也捕捉鳥雀,卻不是肉食動物,常吃的是杏仁榛子、櫸實和橡栗。它們面容清秀,眼睛閃閃發光,身體矯健,四肢輕快,非常敏捷,非常機警。玲瓏的小面孔,襯上一條冒孆形的美麗尾巴,顯得格外漂亮。尾巴老是翹起來,一直翹到頭上,自己就躲在尾巴底下歇涼。它們常常直豎著身子坐著,像人們用手一樣,用前爪往嘴裡送東西吃。可以說,松鼠最不像四足獸了。
松鼠不躲藏在地底下,經常在高處活動,像飛鳥一樣住在樹頂上,滿樹林里跑,從這棵樹跳到那棵樹。它們在樹上做窩,摘果實,喝露水,只有樹被風颳得太厲害了,才到地上來。在平原地區是很少看到松鼠的。它們不接近人的住宅,也不待在小樹叢里,只喜歡住在高大的老樹上。在晴朗的夏夜,可以聽到松鼠在樹上跳著叫著,互相追逐。它們好像很怕強烈的陽光,白天躲在窩里歇涼,晚上出來奔跑,玩耍,吃東西。
松鼠不愛下水。有人說,松鼠橫渡溪流的時候,用一塊樹皮當作船,用自己的尾巴當作帆和舵。松鼠不像山鼠那樣,一到冬天就蟄伏不動。它們是十分警覺的,只要有人觸動一下松鼠所在的大樹,它們就從樹上的窩里跑出來躲到樹枝底下,或者逃到別的樹上去。松鼠在秋天拾榛子,塞到老樹空心的縫隙里,塞的滿滿的,留到冬天吃。在冬天,它們也常用爪子把雪扒開,在雪下面找榛子。松鼠經快極了,總是小跳著前進,有時也連蹦帶跑。它們的爪子是那樣銳利,動作是那樣敏捷,一棵很光滑的高樹,一忽兒就爬上去了。松鼠的叫聲很響亮,比黃鼠狼的叫聲還要尖些。要是被惹惱了,還會發出一種很不高興的恨恨聲。
松鼠的窩通常搭在樹枝分杈的地方,又干凈又暖和。它們搭窩的時候,先搬些小木片,錯雜著放在一起,再用一些乾苔蘚編紮起來,然後把苔蘚擠緊,踏平,是那建築足夠寬敞,足夠堅實。這樣,它們可以帶著兒女住在裡面,既舒適又安全。窩口朝上,端端正正,很狹窄,勉強可以進出。窩口有一個圓錐形的蓋,把整個窩遮蓋起來,下雨時雨水向四周流去,不會落在窩里。
松鼠通常一胎生三四個。小松鼠的毛是灰褐色的,過了冬就換毛,新換的毛比脫落的毛顏色深些。它們用爪子和牙齒梳理全身的毛,身上總是光關溜溜,乾乾凈凈的。
這個嗎???
H. 國學內容應該如何進行分類
一般來說,國學是指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與學術。國學既然是中國傳統文化與學術,那麼無疑也包括了醫學、戲劇、書畫、星相、數術等等,這些當然是屬於國學范疇,但也可以說是國學的外延了。 國學以學科分,應分為哲學、史學、宗教學、文學、禮俗學、考據學、倫理學、版本學等,其中以儒家哲學為主流;以思想分,應分為先秦諸子、儒道釋三家等,儒家貫穿並主導中國思想史,其它列從屬地位;國學以《四庫全書》分,應分為經、史、子、集四部,但以經、子部為重,尤傾向於經部。 《四庫全書》是中國古代最大的叢書,編撰於乾隆年間,由當時的紀曉嵐、王念孫、戴震等等一流學者完成。「四庫」指經、史、子、集四部,「全書」指所收都是全本。 「國學」是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化與當代文化中的精化相融的學術精髓簡稱。 經部——:儒學經典 分為「易類」、「書類」、「詩類」、「禮類」、「春秋類」、「孝經類」、「群經總義類」、「四書類」、「樂類」、「小學類」「石經類」、「匯編類」,主要是儒家經典和注釋研究儒家經典的名著。其中儒學十三經:《周易》、《尚書》、《周禮》、《禮記》、《儀禮》、《詩經》、《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論語》、《孝經》、《爾雅》、《孟子》。史部——:各種體裁歷史著作 史部分為「正史類」、「編年類」、「紀事本末類」、「別史類」、「雜史類」、「詔令奏議類」、「傳記類」、「史抄類」、「載記類」、「時令類」、「地理類」、「職官類」、「政書類」、「目錄類」、「史評類」、「匯編類」,重要書目如:《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資治通鑒》、《戰國策》、《宋元明史紀事本末》等等。史部的體系大致三種,一者紀傳,承襲《史記》體制,如《漢書》、《明史》者;一者紀年,承襲《春秋》體制,如《資治通鑒》者;又者紀事,承襲《通鑒紀事本末》,如《宋史紀事本末》等。而在章誠齋眼中,六經皆史(《周易》和史之關系可參考胡樸安《周易古史觀》),故史部實際也是繼承經學傳統,史筆即用春秋筆法,並採用經學中通三統、尊王攘夷、大一統、母以子貴等觀念,這是史部概況。 子部——:諸子百家及釋道宗教著作 子部分為「儒家類」、「兵家類」、「法家類」、「農家類」、「醫家類」、「天文演算法類」、「術數類」、「藝術類」、「譜錄類」、「雜家類」、「類書類」、「叢書類」、「匯編類」、「小說家類」、「釋家類」、「道家類」、「耶教類」、「回教類」、「西學格致類」,重要書目如:《老子》、《墨子》、《莊子》、《荀子》、《韓非子》、《管子》、《尹文子》、《慎子》、《公孫龍子》、《淮南子》、《抱朴子》、《列子》、《孫子》、《山海經》、《藝文類聚》、《金剛經》、《四十二章經》等等。子部是四部中最少的一部分,故將佛道典籍均填入子部,先秦諸子著作是子部最早來源,多歸於子部雜學之屬,以備與儒家參合互用,而兵農醫術等應用內容在子部則列為較下之學,易學中部分陰陽五行術數之類也在其列,如《六壬大全》、《三命通會》、《李虛中命書》等。 集部——:諸子百家及藝術、譜錄 集部分為「楚辭類」、「別集類」、「總集類」、「詞曲類」、「閨閣類」,重要書目如:《楚辭》、《全唐詩》,《全宋詞》,《樂府詩集》、《文選》、《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韓昌黎集》、《柳河東集》、《白香山集》等等。 集部有楚辭、總集、別集等分類,主要收錄歷代文藝方面作品,這一部分由於歷代作家不斷更新填充而蔚為大觀,如宋人著書就有數萬卷,而在江陵焚書之後天下藏書不過才兩三萬卷。此部分與經學中小學(音韻訓詁等)多有關聯,如《佩文詩韻》等,要之,不同小學,不解平仄及古音等就不能吟詩填詞作賦屬文,今人文章不濟多半還是小學功底不夠扎實,對漢字本身感悟不深,又不能通其他幾門語言與漢語對比,更顯語言能力單薄。集部文章可作三不朽之「立言」者,也是文章精華處。 經史子集之外,如《西廂記》、《牡丹亭》之類可歸集部,又是藝術門類,也是國粹內容,國學中也有一席之位,但已非主體脈絡,今日發揚光大可以,但其實已是末業閑流。論國學,先明國學之義,所謂必也正名乎,善哉。
I. 四庫全書目錄
《四庫全書》是乾隆皇帝親自組織的中國歷史上一部規模最大的叢書。1772年開始,經十年編成。叢書分經、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庫。
卷一 經部一 ,卷二 經部二,卷三 經部三,卷四 經部四。
卷五,經部五,卷六 經部六,卷七 經部七,卷八 經部八 。
卷九 經部九,卷十 經部十,卷十一 經部十一,卷十二 經部十二 。
卷十三 經部十三,卷十四 經部十四,卷十五 經部十五,卷十六 經部十六 。
卷十七 經部十七,卷十八 經部十八,卷十九 經部十九,卷二十 經部二十。
卷二十一 經部二十一,卷二十二 經部二十二,卷二十三 經部二十三,卷二十四 經部二十四。
卷二十五 經部二十五,卷二十六 經部二十六,卷二十七 經部二十七,卷二十八 經部二十八。
卷二十九 經部二十九,卷三十 經部三十,卷三十一 經部三十一,卷三十二 經部三十二。
卷三十三 經部三十三,卷三十四 經部三十四,卷三十五 經部三十五 ,卷三十六 經部三十六。
卷三十七 經部三十七,卷三十八 經部三十八,卷三十九 經部三十九,卷四十 經部四十。
卷四十一 經部四十一,卷四十二 經部四十二,卷四十三 經部四十三,卷四十四 經部四十四。
卷四十五 史部一,卷四十六 史部二,卷四十七 史部三,卷四十八 史部四。
卷四十九 史部五,卷五十 史部六,卷五十一 史部七,卷五十二 史部八。
卷五十三 史部九,卷五十四 史部十,卷五十五 史部十一,卷五十六 史部十二。
卷五十七 史部十三,卷五十八 史部十四,卷五十九 史部十五,卷六十 史部十六。
卷六十一 史部十七,卷六十二 史部十八,卷六十三 史部十九,卷六十四 史部二十。
卷六十五 史部二十一,卷六十六 史部二十二,卷六十七 史部二十三,卷六十八 史部二十四。
卷六十九 史部二十五,卷七十 史部二十六,卷七十一 史部二十七,卷七十二 史部二十八 。
卷七十三 史部二十九,卷七十四 史部三十,卷七十五 史部三十一,卷七十六 史部三十二。
卷七十七 史部三十三,卷七十八 史部三十四,卷七十九 史部三十五,卷八十 史部三十六。
卷八十一 史部三十七,卷八十二 史部三十八,卷八十三 史部三十九,卷八十四 史部四十。
卷八十五 史部四十一,卷八十六 史部四十二,卷八十七 史部四十三,卷八十八 史部四十四。
卷八十九 史部四十五,卷九十 史部四十六,卷九十一 子部一,卷九十二 子部二。
卷九十三 子部三,卷九十四 子部四,卷九十五 子部五,卷九十六 子部六。
卷九十七 子部七,卷九十八 子部八,卷九十九 子部九,卷一百 子部十。
卷一百一 子部十一,卷一百二 子部十二,卷一百三 子部十三,卷一百四 子部十四。
卷一百五 子部十五,卷一百六 子部十六,卷一百七 子部十七,卷一百八 子部十八。
卷一百九 子部十九,卷一百十 子部二十,卷一百十一 子部二十一,卷一百十二 子部二十二。
卷一百十三 子部二十三,卷一百十四 子部二十四,卷一百十五 子部二十五,卷一百十六 子部二十六。
卷一百十七 子部二十七 ,卷一百十八 子部二十八,卷一百十九 子部二十九,卷一百二十 子部三十 。
卷一百二十一 子部三十一,卷一百二十二 子部三十二,卷一百二十三 子部三十三 ,卷一百二十四 子部三十四。
卷一百二十五 子部三十五,卷一百二十六 子部三十六,卷一百二十七 子部三十七,卷一百二十八 子部三十八。
卷一百二十九 子部三十九,卷一百三十 子部四十,卷一百三十一 子部四十一,卷一百三十二 子部四十二 。
卷一百三十三 子部四十三,卷一百三十四 子部四十四,卷一百三十五 子部四十五,卷一百三十六 子部四十六。
卷一百三十七 子部四十七,卷一百三十八 子部四十八,卷一百三十九 子部四十九,卷一百四十 子部五十。
卷一百四十一 子部五十一,卷一百四十二 子部五十二,卷一百四十三 子部五十三,卷一百四十四 子部五十四。
卷一百四十五 子部五十五,卷一百四十六 子部五十六,卷一百四十七 子部五十七,卷一百四十八 集部一。
卷一百四十九 集部二,卷一百五十 集部三,卷一百五十一 集部四,卷一百五十二 集部五。
卷一百五十三 集部六,卷一百五十四 集部七,卷一百五十五 集部八,卷一百五十六 集部九。
卷一百五十七 集部十,卷一百五十八 集部十一,卷一百五十九 集部十二,卷一百六十 集部十三。
卷一百六十一 集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二 集部十五,卷一百六十三 集部十六,卷一百六十四 集部十七。
卷一百六十五 集部十八,卷一百六十六 集部十九,卷一百六十七 集部二十,卷一百六十八 集部二十一。
卷一百六十九 集部二十二 ,卷一百七十 集部二十三,卷一百七十一 集部二十四,卷一百七十二 集部二十五。
卷一百七十三 集部二十六,卷一百七十四 集部二十七,卷一百七十五 集部二十八,卷一百七十六 集部二十九。
卷一百七十七 集部三十,卷一百七十八 集部三十一,卷一百七十九 集部三十二,卷一百八十 集部三十三。
卷一百八十一 集部三十四,卷一百八十二 集部三十五,卷一百八十三 集部三十六,卷一百八十四 集部三十七。
卷一百八十五 集部三十八,卷一百八十六 集部三十九,卷一百八十七 集部四十,卷一百八十八 集部四十一。
卷一百八十九 集部四十二,卷一百九十 集部四十三,卷一百九十一 集部四十四,卷一百九十二 集部四十五 。
卷一百九十三 集部四十六,卷一百九十四 集部四十七,卷一百九十五 集部四十八,卷一百九十六 集部四十九。
卷一百九十七 集部五十,卷一百九十八 集部五十一 ,卷一百九十九 集部五十二,卷二百 集部五十三。
(9)文選分類目錄擴展閱讀
據文津閣藏本,該書共收錄古籍3503種、79337卷、裝訂成三萬六千餘冊,保存了豐富的文獻資料。
「四庫」之名,源於初唐,初唐官方藏書分為經史子集四個書庫,號稱「四部庫書」,或「四庫之書」。
經史子集四分法是古代圖書分類的主要方法,它基本上囊括了古代所有圖書,故稱「全書」。清代乾隆初年,學者周永年提出「儒藏說」,主張把儒家著作集中在一起,供人借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