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大道目錄
A. 大道論的內容簡介
大道論周固朴著至道章道者至虛至寂,真性真常,冠五氣而播三才,布一真而生萬象,離合無際,天地有宗,超出神明,靡該意象,無名無氏,有動有常,離四句六因,絕名言譬喻。《南華真經》雲:在太虛之表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世有生滅,道無生滅,物有變異,道無變異。《易》曰:道者虛無之稱。以虛無而通於物,故稱曰道,無不通,無不由也。又道為母,德為子。《無惑寶經》雲:道者通物,以無為義,德者不失,以有為功。《西升經》雲:道深甚奧。又雲:至道深妙,知者不言。當火水焚盪無遺,我大道真常不動;值天地綱紀嫦裂,我大道湛寂凝然。庄生考算數,而五載莫窮,推陰陽而十二年固得,故曰至道。至德章道有通生之德,故雲至德。聖人雲:以通生故,字道;包含故,名大。又解:虛無者,妙本之體,非有物故;自然者,妙本之性,非造作故;道者,妙本之功用,故謂之通生之道。一虛無,二自然,三道,俱是妙本真性。上義立其法唯一原。夫散大朴而統御九圍,播元精而輪排萬象,始氣權敞,三才具分,四序肇興,五行迭旺,大哉。天地掌其覆載,日月職其照臨,風雨散滋,雲雷布鼓,人獸清濁,海岳高深,類聚群分,智凡殊稟。向道者登真證聖,背道者趨死沈生,咸歸我大道通生之至德。庄生雲:德者,得也。物得之以生,謂之德。德者道之用也,道者德之體也。通生萬象,造化有為有不為也,至德無為無不為也。《老君道記》雲:通於一而萬事畢,無心得而鬼神服。通於天地者德也,行於萬物者道也。天下至通也。萬物是所生,德是能生,無萬物之為所生,不能顯德之為能生。《太平經》雲:德者正相德也,成者成濟也,不喪者不失也,具三上義。又德者,天地稟之,陰陽賴之,五行得以相生,四時得以綸緒,王侯理化,師友訓從,乃至聖人、真人、仙人、鬼神,異類動植,皆資至德之妙用也。謂以道有情有信也,可謂至德。垂教章上古無教,教自三皇五帝以來。教者,告也。有言、有理、有義、有授、有傳,言則宣,教則告。因言悟教,因教明理,理明則忘言,既有能教、所教,須有能師、所師。則有自然之教、神明之教,此二教無師資也。神明之教義,說則有據,理則無有。正真之教、三皇五帝之教、返俗之教、訓世之教,宜分權實,具斯五教,啟自一真。自然之教者,元氣之前,淳樸未散,杳冥寂爾,浩曠空洞,無師說法,無資受傳,無終無始,無義無言,元氣得之而變化,神明得之而造作,天地得之而覆載,日月得之而照臨,上古之君得而無為,無教之化也。神明之教者,朴散為神明,夫器莫大於天地,權莫大於神明,混元氣而周運,吋至道而裁成,整圓清而立天,制方濁而為地,溥靈通而化世界,軼和氣而成人倫。陰陽莫測其興亡,鬼神不知其變化。正真之教者,無上虛皇為師,元始天尊傳受,洎乎玄粹,秘於九天,正化敷於代聖,天上則天尊於三清眾天,大弘真乘,開導仙階;人問則伏羲受圖,軒轅受符,高辛受天經,夏禹受洛書,四聖稟其神明,五老現於河渚,故有三墳五典、常道之教。返俗之教者,玄元大聖,帝舜時理國理家,靈文真訣大布人問,金簡玉章廣弘天上,切欲令天上天下,還淳返樸,復契皇風。訓世之教者,夫子傷道德喪,闡仁義之教,化乎時俗,將禮智而救亂原,淳厚之風遠矣,華薄之風行矣。噫,教出聖人救世愍物之心,物心悟教則同聖心,聖心則權實雙亡,言詮俱泯,此際方契不言之教,意象固無存焉。絕義章大道謂修者曰:假設告喻,莫氏族我,無生處無氏姓一,故無族。莫名字我,約生長之德,字之日道,隱而不顯也,莫知其體性,故但字而不名也。莫尊卑我,處謙下,象地不尊也,為臣尊道貴德,不卑也。莫視聽我,非是色法故不可視,非是聲法故不可聽。莫毀譽我,無乖失故不可毀,無矜街故不可譽。莫利害我,無所欲故不可利,)物故不害。莫是非我,不徇俗與物反,無是;難諸過患,無非。莫逆順我,逆俗耳不順也,)天道不逆也。莫高下我,則地故下不高,法天故高不下。莫大小我,持秋毫而不大,符天地而不小。莫空有我,有用物情不空也,無為虛寂不有也。莫貴賤我,不矜功而待命,不貴;虞天地之先,不賤。莫智愚我,抱朴無智,含德無愚。莫先後我,無始故不先,無終故不後。莫靜亂我,眾德發,生不靜;類聚群分,不亂。莫得失我,外無一物,不得;內合真性,不失。莫愛憎我,無惡故不憎,無好故不愛。莫向背我,無形故不向,同道故不背。莫寵辱我,不矜功街德,不可寵;無驕逸慢息,不可辱。莫方圓我,無邊際,不可方隅;無形質,不可規圓。莫明暗我,若昧不明也,在上不繳;見小日明,在下不昧。莫新舊我,無初而不新,無末而不舊。莫進退我。不進著空,不退著有,不為上士而進,不為下士而退。修者如此,我亦如此,同無別也。道子來,道子來,余恐子執著譬喻法數,而失道性。恐眾生執教,滯教下義計有法,當情而在邊繳,愚者不知病息葯亡,得魚棄荃,執教滯言護喻,而失沖和真常也。分別章夫心情、識智、意智,皆從道妄立也。道外無心,心外無道,即心即道也。其情識智意知亦然。芟悟道之心,剪認道之識,松證道之智,除得道之智,蘿了道之意,則忘知、忘意、忘智、忘識、忘心,則自無求道、趣道、學道,斯得道矣。此則除修者執蹤邇也,是真得道,是真得一。若執道執一,去道遠矣。若忘道忘一,得道得一矣。三體既異,二生不同,有自體之體,道之本性也。有為體之體,道與萬象為依也。有仿象之體,如體道性修行,以至無為也。夫生有二,有能生之生,是道生萬物之生也;有從生之生,是萬物從道而生也。悟之者修,修而必得聖人也。迷之者不修,凡人也。不滯聖凡者悟,滯聖凡者迷。了迷悟而是空,達聖凡而俱泯。是以出色空、權實、言教、相待、形分、有無,真得道矣。道非言智,假言智而達自然。德非有為,·因有為而顯真用也。故啟乎二十四門,以閉其五戶,所謂澄照深靜門、道體虛極,湛然清泠,鑒物無私,隱奧玄應。天聖無心門、天地無私,覆載萬物,生長不失其時;聖人無私,化理黎庶,樂在清平。虛應貫通門、大道無心,貫通萬有,自然清靜,離有離無。如神不竭門、妙有清靜,應物無方,未曾暫休,如神之妙。深靜生長門、萬物自道而生成,資稟於自然之化。謙柔濟物門、修道之人柔弱,以德精持,濟物無倦。專一無知門、抱守沖和一氣,未解分別塵事。有無相資門、虛無假於形質,形質假於虛無,有用無因,故雲相資。天地人物萬象,謂之形質,為有也,道用為無也。迷真逐境門、世人但貪俗學,執著有為,迷失真源,沉埋聲色。含容守固門、抱道坤和,寬裕雌靜;如嬰兒守固,若溪谷含容。形殘不曉門、矜巧街功,何異形殘,迷執暗中,故雲不曉。四法同喻門、經雲修道之人,若涉)畏鄰似容,如冰潔冷閑默。不為王宰門、上古帝王淳化無私,天下來朝,帝王不矜街道德,執我能為。不彰權智門、帝王治國權法,不可示人。非人得權為矯詐,恣行殘害,自招殃禍。不矜器用門、古帝王無矜文耀武,不自尊高,體冥至道,心合無為。處中不尚門、不在無不在,有不居塵境,不去頑空,不求邊徹。探固根性門、深守本性,自得長生,神氣不荒,自無嗜欲。化理無撓門、治國刑法多,則民散,守一致,則民淳,散為亂本,淳為理原。故經雲烹鮮而不撓指物顯德門、動作有為,不如靜歸無事.;駟馬珪璧,不如大寶神器。從微積著門、新修至道,必見成功,久視長生,高升仙界。謙下成大門、理國卑下,萬民樂推,萬姓歸之,以成大業。修身寶德門、經雲慈悲、儉約、謙遜,為理身修德之源;貪毒諂諛,為招禍滅身之本,故以德為寶。巧匠無傷門、君王行刑,不如天道春夏秋冬之令,苦代天之殺,必慮過傷,天巧而不拙,故無誤焉。天道平普門。天道抑高而舉下,撫弱而遏強,禍淫而福謙,喊多而補少。閉五戶者,所謂智、仁、義、巧、利,防慎舍除等。遠近章聖欲立言顯理,故有性分。然聖言則稱實之言,凡言則涉妄,故有進退、疑次、殊異。道體則本無迷悟,悟無可悟,笑無可笑,進未必得,退未必失,不見三士,是真上士。有近知近,變迷成悟,親近修學。有知近不近,常說無為之教,不修無為之行,是知近而不近也。有近不知近,塵迷境惑,不悟真源,不知即塵而有妙極。遠不知遠,悟了深遠,不著深遠,深遠不當情,故不知遠。有遠而知遠,悟深遠,已知眾生有深遠性,而見身應化,演道利人,合同深遠。行而不到,雖久修習而上執行,執行當情,未造虛極。不知行,不悟教法,修行無導師指示。不知到,不知造極之門,無所趣入,故不知到。有不行到,不見已行,不見已到,而冥妙本,故不行到。到而自化。得到真寂,玄德內明,不教不言,而自淳化。用道章用道則約人,道用則約妙本。道忘,其德無為也。虛忘,造極也。德得,如得恩德也。人則仿道效德,契自然之用也。人生也,大道胤氣,至精授靈,三元凝神,五行結粹,既稟有精之質,元分無用之功,時小朴而無物敢拒,持大象而有形皆往。同道同德之人,柔弱固於嬰兒,處通妙於玄牝,不分心境,齊彼死生,與天地自然,順陰陽動靜也。上古用道之君,虛心利物,體道化民,職四辟而普周,掌六通而獨立,杜絕視聽,黜陸聰明,不束教滯言,不凝情著物,植三一之宗本,固生長於真原,剪四六之苗根,絕蔓衍於靈府,不矜大功之巧,豈務小成之辯。下經雲:靜為天下正。《南華經》雲:道者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不可受,可得不可見。故稀韋氏得之以挈天地,伏羲氏得之以襲氣母,黃帝得之以登雲天,顓頊得之以處玄宮,乃至維斗堪埋禺強彭祖,皆得道用道,而登聖果。是知聖人、神人、仙人、鬼神、天地、日月、星辰、萬物,若不得道用道,無以靈通輕舉,隱奧覆載,昭一臨生長者也。又道與天用令覆,與地令載,與日月令照臨。凡有用之物,皆道與之用也。又道與天名清,地名寧,谷名盈,物名生,故用與名,皆道之命也。故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矣。二學章是知俗學為損,俗學執境滯士。不入真景,無益於道,故為損。真學為益,心冥至道,體入重玄,不三住心,為益也。或真學為損,漸修道行,而棄除染情嗜欲,故名為損,損情慾也。或俗學為益,因俗教漸入真教,得道悟真,從俗入真,故名為益。或自損而他益,自入玄境,得出世問,他見亦修,修之得道,故名他益。或他損而自益,見修者得道,亦勤修習,功行既滿,悟契玄玄,故名自益。有有歸無難,無有入無易,無為之教大益。修者存無而忘有,不若損益兩忘,有無齊泯,理須得宗,宗無功而內大明,可成大化。二病章夫於道也,有病無病,假設問修道之人有病無病。知空性不滯空性不病,不執空有,無病也。知空性滯空性病,空性當情,是病。不知空性病,執有空情,故是病也。知空性不修空病,有解無行,亦是病也。知空性修空不病,解行俱有,是以無病。不著空與修空無病等,一悟了空,二褊修空,修到不修,等其不著。於道病也。有其深淺,滯空之病與執有病,病深也;滯空著有,其病俱深。知空性不修空,其病淺也。若上根修空不著空,其病淺;中根修空執空,其病深。溺空滯寂而濟世,雖有執有。或悟空而不著空,而救世也,有二性。故不定不同,已執空性,中根也。師資章道經雲:善人不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夫為師有法可執,有行可則,可以道德禮樂四之大本,頂其君父師三之極尊。師有道、有德、有智、有仁,四善也。人有道則通正,有德則神清,有智則觀機,有仁則愍物,可謂師父也。為師則為長為君,進道則為真為仙也。豈唯教授之師,抑以邦家之寶。奇哉,善人者也。不善之人者,邪惑、迷亂、嗜欲、無慈,四不善也。不親正教而務異典,謂之邪惑。非斥至人而黨昏愚,謂之迷亂。耽恣五塵,符同六賊,謂之嗜欲。無安人恤物之心,有姜毒梟鴆之性,謂之無慈。可謂善人之資也。然可知教之廢興,悟學之難易,善安靖而樂友,不隱學而宗師,抱臨履之憂,服勤勞之苦,若造極達空,則遺愛兩忘,心境雙泯,不言之教,復何遠哉。自一氣二象之前,杳冥無物;分五太三才之後,聲教漸流。復朴還淳,樂在無為之化本,登真證聖,游仞至極之重玄。天尊傳道於群仙,老君開玄於萬國,運蒼生於壽域,致率土於福河。或有問曰:自古帝王得道用道,自然耶,有宗師耶?余對曰:上三皇師,玄中大法師;中三皇師,有古先生;下三皇師,金闕帝君。伏羲師郁華子,神農師大成子,祝融師廣壽子,黃帝師廣成子,顓頊師赤精子,帝譽師錄圖子,帝堯師務成子,帝舜師尹壽子,夏禹師真行子,殷湯師錫則子,周文王師燮邑子,武王師育成子,成王師務光子,康王師郭叔子,仲尼師老子。上至淳樸之代,下及澆漓之風,縱極九范來天,橫籠八極,三皇五帝,三王五霸以,若無聖人、真人、仙人,假宗師之規,藉至教而煉陶,無以去世登真也。又《廣義》雲:老君將顯大教,布化萬方,乃曰道不可無師尊,教不可無宗主,老君乃師事太上玉晨大道君。又大道君與五億天主、億萬聖君,師元始天尊。且老君體大無邊,智大無邊,神力無邊,說教無邊,道貫無窮,壽命億劫,尚稟受宗師,證真利物,豈可世人不求尋師,依教修行,而希姓名署仙籍之中,拔九玄於三清之上者哉。仁義章五行者,人稟之為五常之性也,帝王之德也。仁性察木,伺春發生之德。禮性稟火,同夏長養之德。義性稟金,同秋肅殺之德。智性稟水,同冬伏藏之德。任此真常,深契羲農之化。體茲至道,自然仁義之風。抱和氣,含神·靈,以天陽地陰而成性質。質者形分也。昊子雲:揚雄、斑固之儔,以道家輕仁義、薄禮智,而專任清虛者,蓋世儒不達玄聖之深旨也。仁者褊愛,義者裁非,澆季萌生,道之華薄。《天運》曰:古之至仁,假道於仁,托宿於義,同蓮廬而非久處,指芻狗無以再陳。上經雲:大道廢,有仁義。又雲:絕聖棄智。孔子問漁父:何謂真?漁父曰: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故真者,內至誠也。孔子以仁義為教,禮樂化人,非真也。《莊子》雲:至禮不人,至義不物,至智不謀,至仁無親,至信辟金。道隱小成,言隱浮偽。況道德為上,仁義為末。三軍五兵,德之末也。賞罰五刑,教之末也。禮法刑名,治之末也。鍾鼓羽旎,樂之末也。績絰殺傷,一及之末也。傷世重末而輕本。若任情天性,人不失常,廢禮而志自恬和,止樂而心不淫盪,除仁而愛憎泯,削義而是非忘,可虛心於淳古之風,抑銳思於末學之路,居性識之前為澆漓之首,擊道喪之後作素亂之源,致朱曠於駢拇枝指,墜曾史於疣贅之殃,得不殘朴罪工仁義責聖者乎。失道章妙本自然,體性虛無,固無得無喪,若約人則稟和氣,含道而成人也。當上古性純質朴,三皇五帝以來,失其素真,帝王有為、人民性革,道德喪後,仁義禮智權勢焉。且天地動靜者,天不動運,無以擠排日月星辰,五行四序覆育之德也。地不寧靜,無以厚載生長動植,萬物山川所依之德也。蓋稟大道,自然之化也。《易》雲:太極生兩儀,兩儀生三才,三才生萬物。應用匠成茂養,道之用也。道存則生,道去則死。道不可離,可離非道。人生而靜口天地之性。性本清靜,若馳騁六塵,奔波三業,則靈台不樹,天光不明,失性而淪乎生死。為不善於顯明,人誅之;為不善於幽間,鬼誅之。失道矣。是故天失道,則有陽勃。地失道,則有陰泄。神失道,靈既休絕。谷失道,流注竭個。萬物失道,則無生長。天子失道,則失天下也。侯王失道,則失國也。人失道,則喪生也。道沖而用之,和氣沖虛,故為道用。沖和處中,無失沖和之性也。心行章夫心有四,所謂迷心、悟心、修心、證心。迷心有十,迷事、迷理、迷教、迷境、迷氣、迷身、迷神、迷仙、迷真、迷聖也。迷事者,謂於一切有為之事若善若惡,俱不能分別了達,而生顛倒滯惑之心,為無智慧用性而揀擇取捨,致有輪回生死,不到真源。《西升經》雲:道探甚奧,虛無之淵。《老子》雲:淵乎似萬物之宗。迷理者,所謂於虛極妙體、自然實性上無所聞見,悟修證了等,故雲迷理心也。迷教心者,聖人意欲令眾生反俗歸真,逆而成順,注雲道尚無為,人尚有為,道本無情無欲,人尚有欲有情。謂不遇明師智友導引開心,啟發指示三乘玉清靈寶洞神之教法也。聖人教法妙義,縱遇不生愛樂,勤求修習,觀詮察理,求出離之心,存若亡。《老子》雲:道法本自然。者能得,聞者能言。言者不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迷境心者有二,迷真境心,迷妄境心。真境則大道妙本自然之體性也,被妄隔真源、塵染斷絕也。上經雲: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激。妄心者,則煩惱六根三業十不善行也,虛妄分別,馳逐有為也。經雲:不見可欲,使心不亂。《西升經》雲:積惡者惡氣至,積善者善氣至。積善神明輔成,天道猶佑於善人也。迷氣心者,人稟中和之氣,其氣有清有濁,稟清氣者智人,稟濁氣者愚人。《定觀經》雲:延數千歲,名日仙人;煉形為氣,名日真人;煉氣成神,名日神人;煉神合道,名曰聖人。人迷元和正性,而不能養神愛氣也。故《廣義》曰:道者無也,形者有也,有故有逝,無故長存。世人修道,外固其形以寶其有,內存其神以宗其無,契無合道,以至長生。以形為陰魄也,以神為陽魂也。凡人有少陽氣在,不至於,有少陰氣在,不至於仙。陰氣既,即階仙品,仙者純陽也。陽氣滅即為鬼,鬼〔者〕陰氣也。經雲: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陽氣內充,守一有德,有德必能有國,有國必能有道,有道必能理化,理化必能安民,民安則國安,國安自然泰平也。經雲:愛民理國,能無為乎。迷身者,不知身中有氣、有神、有識,可煉仙行得仙果,煉真行得真果,煉聖行得聖果。《西升經》雲:聖人常安,與天地俱安,而鬼神通;眾人皆安其所安,其所不安,即不安矣。又迷身者,身虛·萬物,至心之虛,而和氣歸善。養身者藏身於身而不出,藏人於人而不見,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知身為患本,故日迷身。迷神者,神者陰陽不測,妙用無方,隱顯變通,不可窮極,謂之神。在天曰神,在地曰祇,在人日鬼。眾生身內神識精靈,不能煉神合道,而登聖果。《莊子》雲:萬物任自然,而各得其生。迷仙者,不修仙行。迷真者,不修真行。迷聖者,不修聖行。悟心者,悟道之心也。修心者,修道之心也。證心者,證道之心也。心絕緣慮,意絕妄想,智絕分別。是則真見無不見,邪見有不見;真聞無不聞,邪聞有不聞;真覺無不覺,邪覺有不覺;真知無不知,邪知有不知。若真邪雙泯,知覺兩忘,則達乎忘心忘境也。心境俱忘,冥合道矣。《內觀經》雲:夫心者,非青非赤、非白非黃、非長非短、非圓非方,大包天地,細入毫芒,制之則止,放之則狂,清靜則生,濁躁則亡,明照八表,暗迷一方。人之難伏,惟在於心,所以教人修道即修心也,教人修心即修道也。心不可息,念道以息之。心不可見,因道以明之。善惡二趣,一切世法,因心而滅,因心而生。習道之士滅心則契道,世俗之士縱心則危身。心生則亂,心滅則理。所以天子制官僚、明法度、置刑賞、懸吉凶以勸人者,皆為心之難理也。無心者,令不有也。定心者,令不惑也。息心者,令不為也。制心者,令不亂也。正心者,令不邪也。冷心者,令不染也。虛心者,令不著也。明此七者,可與言道,可與言修心矣。修道章夫人有道,若谷之有響。道修之而必得,響聲之而必應。聲若急急,而響急應。喻上士勤修。聲若緩緩,而響緩應,喻中士進退。若絕乎聲,而響不應,喻下士不修。不修則道遠矣。是以聖人取其含愛之腹厚實,並自知自愛也;去彼妄視之眼華薄,及自見自貴也。谷之有響,比神之妙能而無窮竭也,亦喻長生久視。故雲:穀神不死,是謂玄牝。勤道之士以陰煉陽,所為陰氣充塞,陽氣沉藏,和氣淪胥,祆邪來舍,致其衰老疾苦,死亡立至也。不若以陽煉陰,自老返嬰,自迷返悟,自邪返正,自無返有。要在乎尋師習學,順教修行,靜處山林,滋味玄默。初其正一,次入洞神,襲乎妙玄靈寶,捷乎洞真至粹,乃至吐納導引,屈伸萬行,階仙聖之極果矣。保生章和氣神識者,隨形而有生死,其神性實無生死。擊於形聚為生,形滅為死。《莊子》雲:有乎生,有乎死,有乎出,有乎入,出入無見其形,是之謂天門。有外養,有內養,內養者造生死之極致,外養者為品物之宗師。外養存人,內養存己,要契不生不死,非養大之才也。夫質生之物,氣散而一為死,氣聚而為生,然氣有聚散之異,神無生滅之別。是故因神而能用氣,因氣亦能資神,聚則同成,散而各運。《莊子.知北游篇》丞答舜曰:身非汝有,天地之委形也;生非汝有,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天地之委順也。天地結氣而生一氣有上下委順爾。悟身、悟生、悟性命,則了知委形、委和、委順。是知天地氣聚而生,天地氣散而死,據氣聚散而有死生,假立分別也,而皆從無體。無體真常,故無生滅。今言保生者,御其情慾之生也。情慾若生,則壅塞真常之性。保生既爾,理國亦然。若廣用智謀,廣極疆土,廣聚貨財,廣崇宮室,逸情奢侈,恣巧多端,則失清靜真性。真性既失,真化不行,狂邪入心,自不能正,失權也。既失其權,佞諂是用,不唯忘保生之理,其國祚莫保久長之道也。若身無幻累,壽命遐遠,宗廟延洪,社稷永固。保生之人則保國也,修道之人則保生也。蓋由薄是非,去僑傲,戒嗜欲,忘名利,然後防禦五色攻劫於無色之色,五聲攻劫於無聲之聲,五味攻劫於無味之味。勿馳騁於六塵,勿奔波於三世,既耳目無所聞見,心絕思慮,氣通和暢,神不離形,形不離神,神形相守,長生仙行成矣,保生之道遂矣。達聲色之性空,悟形體之非有,神清志靜,德厚道·高,則不淪胥於生死遘隍,自到於重玄閩閩。《西升經》雲:一及人不如哀身,一及身不如愛神,愛神不如含神,含神不如守真,守真長久長存也。又曰:神愛人,人不愛神,是以老君教人養神養氣,是謂保生之術。理國章理天下,理國祚,理家理身,非道德無以匡濟也。國以無為理則事簡,以有為理則事繁。事簡則心淳,事繁則民亂。心淳則國安,民亂則國危,去危就安,安靜為道。〔經雲〕: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又雲: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法天則地,廣其覆載之功,而忘功忘形,不可以尊高輕於天下。經雲: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又雲:聖人不為大,故能成其大;為而不恃,功成不處;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然後以百姓為芻狗,理大國若烹小鮮,老君之嚴勖也。不尚賢,不貴寶,等觀庶物,謙下為基,不玩兵黷武,輕榣薄賦,不惑驕矜,無奢淫嗜欲。是知竊慎畿甸溺酒荒禽,役耕桑之黎庶,戒遠方奇珍異獸,勞水陸之疲民。是知不尚道德,其國不理也。以無理無化順天下,以有理有亂之萌生。《太平經》雲:爰清爰靜,是知理道本始。天真皇人謂黃帝曰:未聞身理而國不理者。夫一人之身,一國之象也。胸腹之位猶宮室也,四肢之別猶郊境也,骨節之分猶百官也,神猶君也,氣猶民也。知理身則知理國矣。愛其民則安國,悟其氣則全身。亡者不可存,死者不可生,所以至人銷未起之患,理未病之疾。氣難養而易離,民難聚而易散,理之於無事之前,勿追於既逝之後。二法章龐細之二法也,神細而氣龐,氣細而形贏。煉行修真,求於至道,可煉形同氣,煉氣同神,煉神合道。修神而不修氣,氣滅形終。修氣不修其神,徒延齡而道遠矣。納氣煉心,沖融真粹,導引吐納,靜以太和,神氣通流,靈台瑩廓,丹景湛凝,凡形便回為真體,豈俟他生。況迷則是凡,悟則是聖,或可以小中大三乘輸其鷹細,或可以三清歷其龐細,或可以九天歷其龐細,或可以五氣歷其康細,或可以三才歷其贏細,或可以觀門歷其贏細,或可以根境識三分其龐細,或可魂魄分其廳細,或可有形為贏無形為細,或可道德為細仁義為廳。經雲:大象無形。《西升經》雲:天下柔弱,莫若於氣,氣莫柔於道。道,無為之體。氣,陰陽而成。道則包裹天地,貫通萬法。《南華經》雲:包羅無外,妙入細微。觀修章觀則觀幻夢之身,修則修道德之行。忘身忘修,自入玄通之境。系形系行,淪乎死生之源。觀者,智也。以智觀理,理智冥合,自契中道。《本際經》雲:具一切智,成無上道。以目視物謂之觀,以神懸鑒謂之觀,外桔萬象,內息眾綠,心修眾行謂之觀。修方入妙無,漸階聖行,修習之蹊徑也。《業報經》雲:眾苦所惱,常為有身,生死輪回,不能自出,以何方便,妄想得除。太上曰:妄想顛倒皆從心起,強生分別,繫念我身,觸境生迷,舉心皆妄,以此流浪,淪乎生死。但當定志觀身,盡皆虛假,既知虛假,妄想漸除,妄想既除,內外清靜。自悟其道,謂之忘身,既忘其身,幻累自滅。《莊子》曰:安時處順,一辰樂不入,此達人之忘身也。從凡至聖,莫越見、修、成、利四法也。見有二,一為值遇善友,與講真經,或自覽經教法進趣。二見者內見玄微,徐清徐靜,以至妙極。修者有三,一小乘、二中乘、三大乘。成者有三,仙果、真果、聖果。利者有三,即三果之人各各演教,誘導群品,利物濟時也。此四法出於無等等之法,入乎無等等之法,為利濟故有四。混歸妙體,唯一其一,非正觀,無以修證。大道論竟
B. 如何翻譯「班固論司馬遷為《史記》:是非頗謬於聖人論大道則先黃老而後六經」
班固對司馬遷的《史記》提出三點批評:1、聖人論大道則先黃老而後六經:批評的是《史記》全書的思想傾向,尤是《太史公自序》的「論六家要旨」。因為《史記》司馬談、司馬遷父子的思想,來自黃老和儒家的結合。而《漢書》班彪、班固父子的思想,則純粹來自儒家。2、序游俠則退處士而進奸雄:批評的是「游俠列傳」,也就是現在的武俠小說之祖。對於安定的治世來說,游俠破壞了社會的秩序,但是不可否認,他們在亂世也維護了一部分社會的正義3、述貨殖則崇勢利而羞貧賤:反的就是《貨殖列傳》,他指責司馬遷把經濟的地位放得過於高了。
班固的這個批評影響很大,實際上是從他父親班彪那兒抄來的,原話出於《後漢書·班彪傳》,只是在語句上作了一些調整:「其論術學崇黃老而薄五經,序貨殖則輕仁義而羞貧窮,道游俠則賤守節而貴俗功。此其大敝傷道,所以遇極刑之咎也。.
整句是說:司馬遷的《史記》先說黃老後說六家,先道後儒;它的《游俠列傳》為奸雄的品性歌功頌德,它的《貨殖列傳》大頌商賈看不起窮人,是很不妥的。
C. 《史記》的文學成就
首先是司馬遷的文學思想。浩浩盪盪的史書蘊藏著司馬遷自己的文學思想的精髓,這就像一個隱匿於身體的靈魂,可以說是整篇著作的定海神針了。司馬遷的文學思想自成一派,他自身也是竭力將文學和其他學術相區別開來,除此,司馬遷還匯總了先輩的文學經驗,並且參照自身對於文學的體會,提出了奮起而後起的文學主張。
由於自身的遭遇和早年壯游經歷,司馬遷體察下層百姓的窮苦,再加上受到天人感應的影響,他的筆下多是以現實主義為主,但幸運的是他並不沉溺於現實里的悲劇,而是強調歷史人物不認命的特性與直面人生而抗爭命運的信念,寫出了一首首悲壯的謳歌。那麼他又是如何將歷史人物的空洞洞的軀殼填充入靈魂的,這還要從司馬遷書寫人物的典型性入手了。
再次是司馬遷對於人物描寫的細膩。中華歷史上上下下五千年,人物史傳更不勝枚舉,司馬先生將擇取和描寫那些入傳人物和事件呢?掙脫權貴束縛的司馬遷將目光投入社會底層群眾,尋找那些百姓口中值得被記住的做出過貢獻的小人物,就這樣司馬遷耐心地憑借一己之力塑造了上百個形象各異的人物。
司馬遷首先想到為古代人物紀傳,在人物塑造上,司馬遷區別於生硬的描繪筆法而是採取了小說一樣的手法著寫文書,為讀者眼中空洞的軀殼注入靈魂,在敘事中,若是平鋪直敘整篇文章便是索然無味,故偏重於組織情節,曲折地、戲劇地展現人物特質。可以說,司馬遷不滿足於史傳的死板,將文學性植入史傳中,賦予了《史記》靈活性。
然後是司馬遷對於戰爭的描寫。《史記》注重細節地描繪,對於軍事文學也做出了積極的影響。筆下大小戰役多如星辰,而列入史傳的戰事更是繁多。他極注重在實錄基礎上對戰事進行具體化描繪,盡可能的向多方面思考,探索某方勝利的本質並謳歌正義一方。
在書中,司馬遷盡可能的為某位將領立傳並且圍繞其詳細地描繪某場戰役;在戰事場面描寫上,並非是一筆帶過而是涵蓋軍事路線、軍事方法,有聲有色的繪出一幅戰事圖。在某種意義上,《史記》也是後世武將奔赴戰場殺敵前必讀的一本書,對於其中失敗的戰役,將領從中汲取經驗以防止自己覆車繼軌,促進了軍事的進步的說法也並非嘩眾取寵。
最後司馬遷的時機對後期的其他類型的文學作品也有一定的影響。經過大量實事分析,可以發現我國紀傳體源自《史記》,並且與後世小說有盤根錯節的聯系,這一觀點在明代就有人提到只不過近幾年才被人深究。由於深入底層搜集取材所以文章多為現實風格,駁斥暴虐統治和貪腐陰暗的行徑,褒揚正派一方。
《史記》書中詳確的內容為現代文學提供寶貴而豐富的事例,其中批判現實的風格影響了論千論萬的小說家。我國的古典小說和現代小說較其他國家明顯不一,這是由獨特的環境和文學基礎形成的,其中《史記》對於後世小說的傳記體裁、情節方面等影響可以說十分深遠。
(3)論大道目錄擴展閱讀:
影響
一、建立傑出的通史體裁
《史記》是中國史學史上第一部貫通古今,網羅百代的通史名著。正因為《史記》能夠會通古今撰成一書,開啟先例,樹立榜樣,仿效這種體裁修史相繼而起。通史家風,一直影響著近現代的史學研究與寫作。
二、建立了史學獨立地位
中國古代,史學包含在經學范圍之內,沒有自己的獨立地位。史部之書在劉歆的《七略》里,附在《春秋》之後。
自司馬遷修成《史記》以後,後世作者繼起,專門的史學著作越來越多,西晉的荀勖適應新的要求,將歷代的典籍分為四部:甲部記六藝小學,乙部記諸子兵術,丙部記史記皇覽,丁部記詩賦圖贊。從而,史學一門,在中國學術領域里才取得了獨立地位。飲水思源,這一功績應該歸於司馬遷和他的《史記》。
三、建立了史傳文學傳統
司馬遷的文學修養深厚,其藝術手段特別高妙。往往某種極其復雜的事實,他都措置的非常妥貼,秩序井然,再加以視線遠,見識高,文字生動,筆力洗煉,感情充沛,信手寫來,莫不詞氣縱橫,形象明快,使人「驚呼擊節,不自知其所以然」 。其中,《廉頗藺相如列傳》被列入小學生語文實驗教科書第18課《將相和》。
D. 莊子所論「大道」究竟指的什麼如題 謝謝了
「道可道,非常道」。我個人覺得「道」是指一種境界。比如說一個人超然脫俗,我們就說他成了大道。 比如說一個人做人不怎麼樣,我們說他不上道。說白了就是「道」就是思想觀念。而思想決定行動,註定結局。(個人理角,水平有限)
E. 班固論司馬遷為《史記》:是非頗謬於聖人論大道則先黃老而後六經
【翻譯】:
正常語序應該是:於聖人之是非頗謬,論大道則先黃老而後《六經》
【班固認為】司馬遷的《史記》,在判斷聖人的是非對錯方面是又很大的錯誤的,比如:論天人大道是以黃老(即老莊學說)為先,而以六經(即詩、書、禮、易、樂、春秋六部經典,代指孔孟之道)為後。
F. 為什麼蘇軾說:歐陽子論大道似韓愈;論事似陸贄;記事似司馬遷;詩賦似李白.怎麼理解
蘇軾想說的:就是歐陽子的才華與才能,每個人各有所才,歐陽子卻吸取每個人的特長,早就一代才子。歐陽子如歌如詩般存在,卻給了蘇軾奇跡般震撼。
G. 「是非頗謬於聖人:論大道則先黃老而後六經,序游俠則退處士而進奸雄,述貨殖則崇勢力而羞貧賤」的意思
這本書中的內容因為這個人而成為了一種謬論,論大道的因該是先黃老然後才是六經。而講述游俠故事的章節中則拋棄了真正的英雄而去描寫奸雄。講貨物的貨殖列傳則推崇富貴勢力而貶低貧困人民
H. 莊子所論「大道」究竟指的什麼
真要說出來的話,大道就是自然規律,齊物、無我、逍遙這些境界都是因為要順應自然規律,自然規律也就是冥冥中主宰這一切的必然的規律(就是說天道本來是自然,世界本來有它自己的規律,人們不必去改造些什麼)
I. 西遊記目錄
1、來
2、三借芭蕉扇
唐僧師徒西天取經,火焰山是必經之路,火焰山火大且不是一般的火,唯獨芭蕉扇可以扇滅。芭蕉扇是鐵扇公主的寶物。
孫悟空第一次向鐵扇公主借扇,鐵扇公主一扇子扇飛孫悟空,孫悟空變成小蟲進入鐵扇公主的肚子折騰,鐵扇公主給了一把假扇。
孫悟空變成牛魔王騙走真扇,牛魔王變成豬八戒騙回真扇;孫悟空大戰牛魔王,鐵扇公主借出芭蕉扇,孫悟空扇滅火焰山,唐僧師徒向西趕路。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西遊記